我们学过一个与《管仲对齐桓公是什么忠好服紫》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相关的成语是什么

从“齐桓公好服紫”说起.作者:明湖闲翁
闲翁说明:
《夜读偶得》是我的读书札记,内含读书、读诗文的随笔。此生读了不少书,但从不写札记。退休了,比较清闲,于是就随手把自己读书时的一点点感受记了下来,以供闲时玩味,有的也可供亲友一览。“夜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夜”读,只取古人所云“秉烛夜读”所言读书勤奋之意而已。“偶得”大概就是读书时的一闪念吧,抓住了,记了下来,便成了“文”。无甚文采,无甚深意,姑妄写之,姑妄读之,如此而已。今选之《从“齐桓公好服紫”说起》乃其中一篇,投至“苍穹长调”博客,供大家一笑。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桓公好穿紫色的衣服,本无可厚非,可奇怪的是,全国人就都穿紫色的衣服,致使紫色布料价格飞涨。齐桓公为此很是忧虑。管仲出主意说,您从此之后不要穿紫色衣服,并告诉左右的人说,您讨厌紫色布料的气味。如果左右有穿紫色衣服的人,您就对他们说:“你离我远点儿,我讨厌紫色布料的气味。”齐桓公照着管仲的话做了,果然当天身边的近臣就都不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国都里也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齐国境内穿紫色衣服的人就绝迹了。
这个近似荒唐的小故事是否是历史的真实,我没有考证,但它却引发了我的一点感触。
首先,我还是很佩服齐桓公这位历史上的
明君的。国君个人生活之所好,为全国人民模仿,不喜反忧,实不多见。古今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君”,不论是一国之君,还是一地之“君”,甚或一部门(无论大小)之“君”,哪怕是一家之“君”,若看到自己的属下追捧己之所好,当自己的“粉丝”,和自己说一样的话,穿一样的衣服,有相同的爱好,那还不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因为这可足见个人的“权威”,个人的“魅力”,个人的“影响力”了,哪还会有“患之”之理?齐桓公能有此忧,可见其见识与众不同。
再深入一步,齐桓公“忧”之何在?高明在何处?我想,他绝不仅仅是为紫色布料价格太高会造成市场营销失调而担忧吧?齐桓公的“忧”还是对这种国家内部存在“跟屁风”的忧虑。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帝王之尊,高过一切,皇上“放个屁都是香的”。于是,上有所好,下必为之。唐玄宗喜欢杨贵妃,盛唐上下则以丰腴为美;赵王喜欢赵飞燕,赵国臣民以骨感为美。不管帝王的爱好是否真的美,真的合理,国之上下便一窝蜂地追捧、仿效,这正是封建社会意识的核心观念。帝王是天子,是受天命而为之,于是他就是真理的化身,于是大家坚决奉行“君为臣纲”,再由此衍生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形成了封建社会完备的思想意识体系。这种思想意识体系的危害之大,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已经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停滞,倒退,甚至崩溃。由此来看,在距离现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代,齐桓公就已经对此种观念“忧之”,难道他还不高明吗?当然,小文的作者并没有点明他“忧”的是什么,想来齐桓公对此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深的见解,但他“忧”的有道理,就从这一点,我就很佩服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国君。当然,管仲的解决办法也并不高明,但他至少可以告诉齐国的臣民,国君的爱好也是会变的,也没那么神秘莫测,大可不必跟在他的后面瞎哄哄,这里也真含有了一点朴素的辩证法呢。
两千多年过去了,齐桓公所为之“忧”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举我身边的一个小例子,看看能不能说明问题。我原先工作过的单位,每次参加单位的部门负责人的会议,都会听到主持人(一般是单位的二、三、四把手)这样的开场白:“某某(一把手,他可能在现场,也可能不在现场)说了,……我们要按某某说的去做……。”与会者就都掏出笔记本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某某”如在现场,则他还要再强调几句,或训斥,或重申,或煽情,之后,无人吭声,散会。他如不在现场,就简单多了,但仍然是无人吭声,散会。至于“某某”说的对不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照办,效果会如何,无人过问。若有个把不识相的多问几句,轻则被主持人敷衍,重则被批评,而遭到所有与会者的白眼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种现象,大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概莫能免。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某某说了”,既然“说了”,就只有照办。就如同齐桓公“服紫”了,臣民们就不要再问为什么了,照样去“服”就是了,更不用管它气味好不好了。等到什么时候他老人家不“服紫”了,那就跟着他再“服素”、“服黄”、“服绿”……再“服”别的什么罢了。臣民们这样做的内心动机不同,有畏惧权势的,有溜须拍马的,有跟风随大流的,不一而足,但可以肯定地说,这诸多臣民中,没有一个是出以公心的,甚至连一个能凭借最简单的直观感觉说出最朴素的真话的人——就如《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实话的小孩子一样——也没有,一个也没有!在众人眼光里,如果真有一个,那此人真是幼稚的小孩子了,让人笑话!
你还别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幼稚的小孩子”。见过这样一段小文,是这样写的:“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出自《世说新语》)此人叫何充,晋朝人,就敢当面反驳他的顶头上司王敦。王敦之兄王含是庐江郡的大贪官(“贪浊狼藉”),王敦在宴会上公然称自己的哥哥在庐江郡口碑甚好。何充不给面子,明确指出并非如此。王敦尴尬闭嘴,与会之人则“反侧”(转过脸来瞪他),何充泰然自若。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来推断,自此何先生可能升迁无望了,涨工资也无望了,可能还会被降职撤职,重则还可能遭到更大的打击报复。但何充不管,“晏然,神意自若”,真真地让人佩服!其实,何充后来居然做到晋的宰相,可见当时的政治环境还不至于像现代人想的那样糟糕。要在当今,何充什么结局就两说着了。
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一条就是“民贵君轻”,不管他提出这样的见解有什么背景,但至少从字面上讲是很好理解的。但在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主线确实贯穿着相反的思想——“君贵民轻”,这种思想是封建的,反民主的,反社会的,反人类的。不打破这种封建思想的桎梏,社会是很难进步的。历史上还真有一位敢于坚持“民贵君轻”思想的人,而且敢于和国君当面叫板。请看下文:“齐宣王见颜触曰:‘触前!’触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触,人臣也。王曰触前,触亦曰王前,可乎?’触对曰:‘夫触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触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触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之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出自(唐)赵蕤《反经》)这位颜触就敢当面顶撞齐宣王。齐宣王很不礼貌地叫颜触上前来,颜触则针锋相对地呼唤王上前来。宣王不悦,左右呵斥。王问:“王者贵乎?士贵乎?”
颜触斩钉截铁地回答:“士贵耳,王者不贵!”且举出历史上的例子,证明“生王不如死士”(活着的王还不如已经死去的士高贵)。这一番言论真的很痛快,佩服,佩服!
罗嗦了不少,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彻底否定封建的政治思想体系,就无法让思想进步,社会进步,人类进步。这应该是一条真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言文阅读求助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求助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
文言文阅读求助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桓公患之:(2)谓左右曰:(2)君何不试勿衣紫也:(4)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2、翻译"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3、我们学过一个与此故事所讲的道理相关的成语是 ,还有一篇寓言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寓言故事叫做《 》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地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完,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如果侍从中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齐桓公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
不要翻译,要后面问题的答案齐桓公好服紫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齐桓公好服紫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齐桓公好服紫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寓意: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社会上层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变化是负有责任的.当前社会风气日渐败坏,社会道德日益沦丧,很大一部分原因,套用一句俗话来说是很恰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或[总结版]:上行下效.所以,居上者,要以身作则.居下者,不要盲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角竹光寿是什么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