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缸绘表面画有圈圈图案,小口圆身

Copyright & 版权所有联系方式:9204258闽ICP备号-156夜话历代茶具(五)元明清茶具图赏 - 北京元贞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夜话历代茶具(五)元明清茶具图赏
发布时间:来源方式:原创夜话历代茶具(五)元明清茶具图赏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元 影青刻花执壶
元 青花鱼藻纹盘大英博物馆 藏
盘是饮茶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常用来放置果食和装饰茶局"。此盘的青花色泽.目,彩绘布局茂密,主体纹饰和辅助纹饰在器物上密切结合,构成统一的整体。辅助纹饰有缠枝纹、几何纹,主体纹是鱼藻纹。鱼藻纹是由张鳞鼓鳍、健尾硕腹的鲑鱼和水藻组成,很有情趣。鱼纹在器具上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人面含鱼。鱼在原始器具上是生殖繁盛的祝福之意。鱼对于中国古代先民既是一种食物,又是一种神物。在人类学里,曾有人对于古埃及、希腊、西亚等民族&以鱼为性的象征&或&以鱼.怀孕之因&等作解释。鱼纹装饰是中国陶瓷器具中美丽而神秘的象征。
元 青花鱼莲纹罐
明 永乐 青花压手杯(花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明 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大英博物馆 藏
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的制品。壶身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青,釉面晶莹肥美,以单色釉突出器物造型的美感。壶口制作僧帽形状,故名僧帽壶。帽沿就是口流,手柄边制一绳系,以便倒水时系壶盖。壶身没有任何彩绘装饰,壶体制作精致。
明 隆庆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通高30cm,口径10.5cm,足径15.3cm。壶短颈,圆肩,鼓腹,圈足,曲流,提梁柄。颈绘青花十字朵云,肩绘双云龙,主体纹饰是腹部的五组团龙纹,纹饰空隙处有灵芝草托暗八仙纹,足上绘莲瓣纹一周。宝珠钮盖,钮上绘缠枝花叶,盖面有双云龙及朵云纹。曲流及提梁柄上满绘缠枝花卉纹。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此壶体态硕大,胎厚重,造型淳厚饱满。底釉光洁明澈,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浓丽鲜艳。花纹虽密,但繁而不乱,层次清晰。此器代表了明中后期官窑青花的制作水平。其时青花图案除团龙纹外,还有团鹤、团螭、团凤、团花等,山石、鱼藻、花鸟等也常见。穆宗隆庆只有六年,青花瓷器的制品较少。这件提梁壶带有隆庆本朝款识,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珍品之一。
明青花瓷六棱提梁壶
明青花瓷六棱提梁壶,纹饰布局较繁乱,云气纹、人物、松林及蕉叶纹等绘画风格繁缛麻密,幼稚滞拙。青花发色灰暗昏散。壶的造型为六棱瓣状,流和提梁呈方形,采用模具成型。纹饰、造型具有日本特色。这是因为在16世纪后期( 相当于中国明万历时期 ),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创立茶道。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规,其中,清、寂的要求除茶室有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陈列外,还对饮茶用器有严格要求。日本的陶瓷茶具的制造一直受中国的影响,茶道创立后,曾在明万历和天启时间专门在景德镇定制饮茶用器。这件明万历青花六棱提梁壶,很可能是当时为日本烧造的。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台北故宫博物院
通盖高19.2cm,口径长16.1cm,口径宽11.2cm,底径7.6cm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僧帽壶,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品种。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博古幽思图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是为圆明园旧物,原张贴于圆明园福海深柳读书堂内陈设的围屏上,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传旨将其从屏风上拆下,"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图屏中的园林景致表现的应是圆明园初期实景的真实写照。其中《博古幽思图》图中的橱柜式多宝格,好似养心殿中那组藏有近百件文物的巨型博古架。不知当初养心殿是按照&深柳读书堂美人图&布置,还是图画按照养心殿的布置所绘得。多宝格内,夏商周的青铜礼器、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玉雕紫檀插屏和北宋汝窑瓷器交相辉映。
明龙泉窑青釉盖罐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通高13.9、口径9.2厘米。直口,折肩,鼓腹,圈足。盖作荷叶形,顶附一宝珠纽。通体施青釉。龙泉窑产品属青瓷系统,创烧于宋,盛于南宋至元,明代中叶以后渐衰落。此罐造型端庄秀美,釉色纯正,均匀光润,代表了明代龙泉窑的制作水平。
明 青花瓷游鱼纹茶碗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碗,是古代饮茶用具,它的造型与胎釉制作不像官窑那样精致细腻,光洁漂亮。 但民窑青花瓷的重要特色在于别树一帜的绘画。此瓷碗上的游鱼, 画法简洁,手法熟练、流利酣畅。画意天真自然,有稚雅之趣。瓷碗上只画了天趣横生的几条游鱼,用笔刚健泼辣,构图单纯,大面积利用白中泛青的瓷面,使人感受到天水一色,水清鱼现,富含意境之美,这与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画意十分相似。
明青花花卉纹茶碗
这件青花瓷茶碗,口径为10.3厘米,是明永乐时期由景德镇窑烧造的。该茶碗造型奇巧,制作精致考究,青花纹饰单纯大方。碗壁内外装饰有回纹、卷草纹、莲瓣纹等,青花色泽鲜艳浓重。在制作工艺上,器物规整,修胎十分讲究。在器底削足处理上,改变了元代的斜削方法,底足基本平削。在图案布局上,改变了明洪武以前的多层次、繁密的格局,多留空白地。在绘画用笔上,每一笔起笔落笔的笔迹都能看出浓淡。釉面白中泛青,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面内有微气孔,釉色&肥亮&。
明 青花茶杯组图大英博物馆 藏
盌,古时为碗的异体字。玉盌系1956年发掘出土的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3年&1620年)墓中3000多件随葬品之一, 距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为皇帝用的饮茶器具。现珍藏于北京定陵博物馆。这件器物,金玉合制,由碗、盖和托盘组成。 碗用玉琢成, 青白色,与普通碗相仿,圆形,有圈足。通高15.0厘米。胎薄明润,光素无纹。盖为金制,高8.5厘米,錾刻而成。 盖身镂空錾镂有三排波涛中神游的蛟龙,活灵活现,深蕴动态美。盖口与碗口正好相吻,使之连成一体。盖顶巧饰一莲花形纽,使之更富生态。托盘中央凸起一圆圈,用来承托玉碗。这样,这件器物两头金,中间玉,黄白相配,相映生辉,既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又色泽调和,典雅精美;再加上工匠们的精雕细琢,使这件玉碗的艺术价值非同一般,成为国宝。
明李茂林菊花八瓣壶 香港茶具文物馆 藏
这把菊花八瓣壶, 通高9.6厘米,横宽11.5厘米。呈菊花状,整把壶轮廓除有水平方向的线条外,还有垂直或倾斜的&筋纹&线。粗看壶型好似一个坛子,只是另加上了柄和嘴。此壶整体上方圆互寓,刚柔相济,使人在挺拔中见到端庄,潇洒中显见稳重,风格甚为高雅。菊花八瓣壶的制作者李茂林( 约公元年),字养心。 是明代紫砂壶制作步入成熟时期的一位名家,以朴致敦古善制小壶闻名于世。&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是李茂林的一大贡献,使紫砂壶的制作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里所说的&瓦囊&,就是指烧壶时用的匣体。在李氏创造匣钵前,紫砂壶坯烧制时不装入匣钵,与缸罐混放入窑烧制,成品不免粘上缸坛釉泪,影响美观。自有匣钵以后,壶坯置于匣钵内烧制,不再与瓦罐陶缸直接接触。壶坯烧制时受到保护,从此不再沾染釉泪釉斑,使紫砂壶的制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明项圣思紫砂桃形杯
此杯为明代晚期作品, 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属饮茶类器具。原为江苏宜兴储南强先生珍藏,本世纪50年代初,储先生将其慷慨奉献给国家,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馆。这件紫砂桃形杯,由杯和座组合而成,通高8.4厘米,杯高7.0厘米,口径10.5厘米。它以连枝切开的交桃作杯,内外壁平整乌润,整个杯将桃的枝、叶、果有机相联。桃子丰硕肥大;与杯柄相连的枝干,古老苍劲,盘屈连叉,蕴含&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之意。参差扶疏的大小桃叶,紧贴杯壁,显得意气风发。枝端上的小桃,为老桩增添了活力。而稍稍伸出的叶端、小桃和枝干,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正好三足鼎立, 成了杯底的三个支撑点, 使桃形杯稳定在底座上,桃杯外沿下,还刻有&阆苑花前是醉乡, 拈翻王母九霞觞&诗句, 署名&圣思&,并钤&圣思所作&阴文小印一枚。& 圣思 &,其人不详。不过,储南强先生曾于1924年请裴石民( 公元年)为桃形杯配置底座,内有题记,曰:& 圣思, 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廿年前,简翁得此于燕市,归而宝之。壶底叶小损微跛,名手裴石民,时方以第二陈鸣远名于世,善为前人修旧。昨年用宾虹老人之意,为供春壶重配盖。今岁复以鄙请,为此杯加一托,中虚而涵纳之,趾乃足。遂为之记略,兼扬其艺绝,以光于陶史为二美&。但此题记为谁所作,却不得而知。
明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
时大彬,别号少山,紫砂大家。他制的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壶技超过其父时朋,也为后人所不及。制作紫砂壶时,他喜在陶土中掺杂钢砂,或把旧壶捣成粉末重制,凡遇有不满意之作,立即击毁,不留人间。时人认为,时大彬的作品继承了前辈技艺,又有创新开拓,故而名噪海内。1984年从无锡甘露乡出土的大彬三足圆壶,是时大彬壶由大改小的代表作之一,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与壶同时出土的墓志表明墓主是明代南京翰林学士华察之孙华师伊,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葬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表明此壶至少已有360年以上历史, 现珍藏于江苏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这件三足圆壶,通高11.3厘米, 口径8.4厘米。壶身呈球形, 素面无饰。只是在壶盖面上,环绕壶纽饰有四瓣柿蒂纹。壶的底部有三只小足,与壶身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无粘接之感。壶嘴外撇,与柄对称。在壶柄下方的腹面上,横排阴刻&大彬&楷书。壶的通体呈褐色,面上有浅色针装颗粒,虽不细腻,却有&银砂闪点&之誉,后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
明 时大彬六方紫砂壶江苏扬州市博物馆 藏
六方紫砂壶,出土于江苏都丁沟镇曹氏墓中。它是作为随葬品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入葬,于1968年出土的,为一代"良陶"匠师时大彬的晚期作品, 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属泡茶、饮茶器具。这件六方紫砂壶,整体通高为11.0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8.5厘米。一色赭红,坯体含有小砂粒,所以,虽经打磨,仍少平整,欠明润。壶身由六片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平面组成一个菱柱形体,形态自然,无衔接之感。壶嘴、壶把和壶口处于同一高度。壶盖圆形,中有圆锥形纽。这可能与时大彬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整把壶素面无饰。只是壶底刻有&大彬&两字,无署款盖章,这与清代李景康说的时氏作壶&从未见署款而兼盖章者&一说是相符的。
明 时大彬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故宫博物院 藏
明晚期,通高13.2cm,口径7.6cm。清宫旧藏。壶为紫砂胎,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壸门足。通体髹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荫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髹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见,而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仅见这一件,实属珍贵。此雕漆壶款识的发现无疑为这类风格的雕漆提供了断代的参照依据。
明三宝紫砂壶
嘉靖三宝壶,是紫砂壶开始兴盛时的作品。作为紫砂壶早期的作品之一,它的造型当然脱离不了仿铜、仿瓷的几何型式样,但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当为至宝。只是此壶的作者,仅根据现有资料尚难确定,但有确切的制作年代记载: 明嘉靖(公元年)制,而这一时期的紫砂壶传世之作,目前三宝壶可说是唯一的。三宝壶的通高为5.5厘米,横宽6.7厘米。嘴、柄、盖、身配合得宜,看上去既小巧玲珑,又显得气度不凡。在壶的底部,刻有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样,刻字采用的三刀法。加之壶盖行决造成三层塔形,壶盖上的钮,塑成三山形,这样就使壶的主题,即三宝明白地揭示在人们面前,三宝壶之名也由此而来。此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泥片拼接而成。壶的嘴和柄, 用木片模压, 装好后还可见到模缝。这类手工制作的紫砂壶,能使赏壶者津津乐道的是制壶者的走泥轨迹,尽收眼底。
明嘉靖海棠形提梁大壶
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自明代正德到明代末年(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紫砂茗壶以筋纹造型居多。有些作品受铜镜外形及铜器影响非常明显。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对紫砂壶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这就是当时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壶艺家的崇尚。镌刻楷书签名款于茗壶底部,这是早期紫砂茗壶的落款形式。筋纹器是明代紫砂壶造型的主流,其造型特点是将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把紫砂壶塑成花瓣式、瓜楞式等壶形,打破了壶形单调格局,使壶形造型趋于活泼多样,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意趣。明代是紫砂壶空前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有泉。
清 乾隆御制诗款茶碗、盘
这件清乾隆御制诗款茶具,有两个盖茶碗,一个茶盘。造型端庄规整,制作均甚精致。盖碗、茶盘精美纤巧,令人爱不释手。诗词装饰,以红彩楷书书写, 诗词结尾写着& 乾隆己卯(即公元1759年)御制&。边饰红彩蝙蝠纹。蝙蝠纹样,在民俗文化中,寓意&幸福&,这种装饰,在清代瓷绘中时有所见。特别是乾隆时,常把封建伦理和福禄寓意的画面用于瓷器上。&
清 乾隆粉彩开光人物茶壶
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
清乾隆 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
通高13cm,口径6.5cm,足径9.2cm壶身方扁,曲柄,短流,圈足。壶盖隆起,金彩宝珠顶,壶口沿、盖沿处饰金边。壶通体饰绿地粉彩团花纹,腹部两面饰长方形开光,内绘粉彩写生菊花、山石、灵芝纹。底部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雍正粉青釉茶壶
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合,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还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均达到了历史颠峰,故此壶釉色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清 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9.2公分,口径7.5公分,足径8.1公分
清雍正珐琅彩蓝料山水把壶宽圆直口,壶身较低呈短圆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带平顶宝珠形盖,纽侧一气孔。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渚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隙地及盖面彩绘四季花卉纹的锦地花纹饰。胎薄透光,质地细腻,山水画工精美,釉彩富丽脱俗。壶底蓝料书&雍正年制&二行四字仿宋体款字,外加双方框。雍正御用茶壶,喜爱简约大方造型,此类壶身较短,壶口略大的茶壶为雍正时期仿宜兴壶形制而作,单色釉如霁青、茶叶末珐琅彩瓷茶壶,均为相同造型。该件在道光十五年《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名为&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壶,壹件&。
清珐琅彩瓷时时报喜茶壶
这件清雍正珐琅彩瓷茶壶,制作工艺之精,是其他几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茶壶的造型,一改清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秀美而端庄,给人以高雅之感。 此壶纹饰绘画的内容是时时报喜,画面由山石、梅树、牡丹、喜鹊等构成,大面积利用瓷胎色之美,构图疏朗,简洁清晰,设色浅淡,用笔细腻、苍润、稚拙、意态清新俊逸。雍正珐琅彩瓷绘,揉合了纸本工笔绘画技法,注重意境美,此康熙珐琅彩瓷绘壶清秀典雅。此壶上的山石错落,梅树枝叶相生,梅朵清香四溢,喜鹊笔墨酣畅,耐人寻味,充满活力。
清 雍正茶壶茶杯组图大英博物馆 藏
清嘉庆 粉彩御制诗茶壶
清霁蓝釉描金银图案盖茶碗
这件霁蓝釉盖茶碗,造型规整秀美,图案纹饰金银,描绘工细,盛世特征鲜明,给人以华贵侈靡的时代风尚。金彩绘瓷器,是清代的创新品种之一,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此类器具耗资巨大,多见于小件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金彩器,器外通体施金彩,珍贵罕见。金银彩绘的施彩方法是,先将金银磨碎成粉,与水混合,等金沉淀后,将其干燥,使用时,取出溶于适量的橡胶水中,再掺加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三十比三,然后同其他釉上彩绘颜色一样,用笔绘于瓷器的表面,入窑焙烧。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时期,金银绘瓷器都采用此法。清代后期,德国人居恩发明的&金水&传入中国,于是用金描绘的瓷器数量大增。金水的使用,改变了用金粉作画耗金量大,成本高的缺点。金银彩绘茶具,在清代后期较为普及。此盖茶碗的色地是霁蓝单色釉面。霁蓝是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成熟使用深远的釉色,釉料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含量为2%左右。清代乾隆霁蓝釉瓷是名贵的单色釉瓷器。霁蓝釉上描绘金银图案,更为珍贵。
清乾隆 油红御制诗盖碗
清乾隆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
通高9.1cm,口径11.5cm,足径4.5cm。这是一件仿照漆器釉色的盖碗。碗呈菊瓣式,圆口,深弧腹,圈足外撇。盖为覆碗式,菊瓣形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盖内金彩书乾隆御题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 浥露掇其英。&碗内外通施仿朱漆釉,色质逼真。外底署金彩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盖碗属于饮茶用具,饮茶是文人墨客的雅事。乾隆皇帝嗜茶,常作诗品茗,在许多陶瓷茶具上都留有乾隆帝的御题诗句。
清道光粉彩瓷盖茶碗
釉上粉彩绘梅花。粉彩瓷始创烧于清康熙时期,借助的是珐琅绘技法,至雍正以后,得到空前的发展。道光粉彩瓷虽不如雍正极盛时精致,但由于此时饮茶成为一种特别嗜好而风行于世,茶具的胎质、彩绘仍有特点。 此盖茶碗, 造型隽秀,胎体薄轻,粉彩绘边饰图案和梅花画笔十分精细,风格上清秀柔和。盖茶碗最早为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自清康熙以后大量烧造。盖碗在使用上除能保温、防尘外,还可兼作泡茶器和饮茶器,是日常生活中招待客人最实用,最简便的饮茶用具。粉彩瓷盖茶碗的绘画技法,既有五彩瓷绘的单线平涂,也有珐琅彩绘的渲染阴阳。传世的清道光粉彩瓷茶具较多,此梅花盖碗是传世器物中的一件精品之作。
清 道光青粉彩瓷人物盖茶碗
这件粉彩瓷人物盖茶碗,盖顶篆书印款:&大清道光年制&。 道光时景德镇产的粉彩瓷,是彩瓷中的大宗,生产量较多,是当时陶瓷生产的主流产品。 造型上, 盖合于撇口内,器壁下收,圈足。瓷胎薄而轻,釉层较稀薄。纹饰绘画的风格,受当时仕女画家金廷标、费丹旭等人的影响,线条纤细。画面人物,衣着清代服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清王朝国势逐渐衰败, 瓷器制造业也开始衰落。但清末封建享乐风盛行,此时饮茶已成为一种特别嗜好风行于世,茶具绘制仍十分生动细致。道光粉彩瓷的图案,往往接近生活情景,通俗易懂,茶具上的彩绘,除保持传统缠枝花、龙凤等纹样外,渐失清康熙、雍正时的古雅趣味,也改变了乾隆、嘉庆时绘画图案的繁缛。道光时的粉彩瓷,沿袭了嘉庆朝粉彩瓷中描金工艺,精美的茶具,口部常采用描金装饰。
清道光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通高8.1cm,口径10.7cm,足径4.2cm。清宫旧藏。碗附伞形盖,盖顶置环形抓纽。内施白釉,外壁及盖面均以珊瑚红地拔白兰草、梅花纹装饰。圈足、抓纽内均施白釉,均署有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此盖碗造型规整,红彩匀净呈珊瑚红色。白色的梅树和兰草图案在珊瑚红地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清同治 清粉彩瓷人物盖茶碗、托
这件清同治粉彩瓷盖茶碗、托,绘人物,笔法稚拙。 器型制作规范, 用模具成型工艺造型。釉面泛白、釉层匀净。有近代瓷器的风格特征。同治时饮茶器具与清初相比,质量一般。器具的成型和彩绘的精细分工已与近代的生产技术专业化相近,由于工匠分工专一,导致产品的造型和纹饰缺少生气。清代,景德镇制瓷的每道工序都有精细的分工。彩绘瓷分工更为精细,釉上彩和釉下彩绘都是这样。据朱琰《陶说》记载:&青花圆器,一号动累百千,若非画款相同,必致参差,难以识别。故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清末的模型制器型,胎质高度瓷化,釉面高度玻化,表面火光十足。瓷器的制作处于时代交替的过渡变化时期,古代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等诸多特征兼而有之。
清同治金錾花双喜圆寿茶碗
高5.9 cm,口径9.7 cm,足径5.2cm。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端把茶壶
高7.5cm,口径7.6cm,足径7.5cm。壶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形、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示出紫砂壶肌理的自然之美。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泥绘烹茶图六方茶壶
通高16.5cm,口径4cm,足径4.3cm。壶呈六方形,小口出唇边,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壶腹两面有委角长圆形开光,一面开光内印刻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云:&溪烟山雨相空蒙,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碗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冷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另一面开光内泥绘烹茶图。紫砂壶胎呈黄色,胎质细腻,制作工整,当为皇帝御用。
清陈鸣远包袱壶
陈鸣远,清初人,是明时大彬以后最重要的紫砂壶艺大家。其父陈子畦,亦是制紫砂的高手,以仿徐士蘅作品而闻名。陈鸣远制壶,以技术精湛,雕镂兼长,富于创新而闻名,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技术全面而成熟的大家。他至今仍留存于世的作品有束柴三友壶,梅干壶、南瓜壶、中六方壶、瓜棱壶、葵花八辨壶等,这些作品,不但富含新意,有独创精神,而且技法精熟,奇妙绝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里介绍的包袱壶, 就是陈鸣远的杰作之一。这件包袱壶通高9.7厘米。 制作时作者将整个壶身处理成一个方中显圆的包袱状,继而,又将包袱布两边扭束成一条带,连接壶的嘴和把柄,而带中间的结又正好落在壶盖的中间,这样,结也就成了茶盖上的钮,显得贴切自然。在整把壶的上半部,还可见到包袱布的褶纹,线条十分流畅。壶的底部,刻有&两腋习习清风生,鸣远&字样,这里既道出了壶的制作者是鸣远(陈鸣远),又说明壶的功能所在,使壶更具文化品位。现该壶为美国佛立尔博物馆收藏。
清陈鸣远梅干壶
成壶于康熙、雍正年间(公元年), 迄今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梅干壶系仿生型紫砂茶壶,因形似梅干而得名。它由壶身、壶嘴和壶把组成,从壶的整体看,这把壶成了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壶上梅花采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壶身犹如一段苍老古拙的梅桩,前倾,但由于上小下大,重心低,因此稳定性极好。而壶身两侧的壶嘴和壶把,似两根茁壮生长的短枝,伸展自然。整个造型,给人以一尊精工细刻的雕塑之感,堪称仿生壶中的佳作。至于作者采用梅干造型,是经过一番深思的。明&袁宏道有《梅花》诗曰: &空阶绿净影疏斜,戏把清枝压鬓华。老去已无儿女态,春来犹爱典刑(即型)花。苍云白石长相对,明月寒塘自作家,摈却炉香与尊酒,幅巾聊试五夷茶。&近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也谈到用&梅花点茶&清香自来。作者陈鸣远仿梅制壶,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清留佩朱泥小把壶
通高为6.8厘米,从柄到嘴的最大宽度为12.2厘米。为平底鼓腹。壶盖稍隆,盖钮呈扁圆形,与壶盖、壶腹相互协调。壶嘴微曲稍向上,壶柄向外回转呈倒耳形,以求得视觉上的调和,这表明制作者对壶的造型有着深刻的创意。为提高这把壶的艺术性和文化品味,作者又在壶身一侧,用竹刀刻下诗句: &壶中日月长, 山容无依样&。落款&留佩&。 壶底加有隶书&邵景南印&章。
宜兴窑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宜兴窑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清道光,高9cm,口径6.5cm,底径12cm。壶垂腹,环柄,短流,平底。平盖,圆钮。紫砂内胎,盖面、外腹、柄皆镶槟榔木,上刻几何纹饰。盖沿、口沿及底包一层银灰色锡皮。流、钮镶玉。口沿锡皮上有铭文:&诗瓢酒瓢,不负不挂,花前月前,亦梦亦话。& 外底中心钤篆书&石某摹古&四字印章款。&某&字通&楳&。在同一件壶上使用玉、槟榔木、锡皮三种材料装饰,工艺复杂,费工费时。石楳即朱坚,字石楳,清中后期制壶名家。擅长金石书画,精于鉴赏,所作&砂胎色壶&将紫砂与锡、玉、木等材质相结合制壶,为紫砂工艺另辟蹊径,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青花瓷贮茶罐
这件青花瓷罐,是茶叶的贮藏器,瓷罐上绘有青花牡丹纹饰。牡丹花的花头采用&白描&手法勾勒,茎、叶采用勾线后填色方法,填色层次清楚、浓淡鲜明。贮茶瓷罐上,硕大丰润的花型,优雅丰富的青花蓝色色泽,使人似乎闻到浓郁的幽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此罐为清末景德镇民窑生产。陶瓷贮茶器具,在清代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为饮茶爱好者所青睐。清代的茶具用品,主要有茶盏、碗、瓶、罐(贮茶器)等,质地以&瓷器为上&。作茶罐的瓷器品种,除青花瓷外,古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都有.
清嵌玻璃彩绘锡罐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用金、银、铜、铁、锡等金属制作茶具的, 特别是在唐、 宋时期,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皇室贵族,用金、银制作茶具,以显示拥有者的尊贵地位。只是从明代开始,随着散茶的兴起,饮茶直接用沸水冲泡,金属作为泡茶的用具,些行家开始提出异议。明&张谦德在《茶经》中指出: 泡茶用壶,&官哥、宣定(指瓷器)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但用锡罐作贮茶器具,却为时人所崇尚。明&冯可宾《岕茶》云: &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罈犹有微隙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这件清嵌玻璃彩绘锡罐,就是这种锡制贮茶器之一。这件锡罐,造型独特,犹如三个柜子相接而成,柜与柜之间连成&品&字形,如此使正、背两面各有三个错落有致的立面,每个面上中间镂成长方形框,框底为白色,上有花鸟彩绘,其上再嵌以玻璃,显得十分幽雅。至于锡罐做成长颈圆形小口,以及与之吻合的长筒形罐盖,其目的在于增强它的密封性能。这件锡罐,造型别致,小巧玲珑,集书画于一体,因而使之不但成为一件很好的茶器具, 而且还是一件艺术珍品,置于书房或客厅一侧, 平添一份文化氛围,所以在明、清时期,这种锡罐往往是品茶世家的传世之物。
新闻动态臻品鉴赏站内搜索
page conten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面图案印刷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