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麒麟阁阁现存地址在哪里

白鹿原和汉陵春秋
&&&&&&&&&&&&&&&&&&&&&&&&&&&&&&&&&&&&&&
白鹿原和汉陵春秋
说起白鹿原,人们莫不被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所感染。《白鹿原》一书的横空而出,使得历史久远的白鹿原更加声名鹊起,引得更多的文人雅士、外乡游子登临白鹿原,论古谈今,寄情白鹿。
&&&&&&&&&&&&&&&&&&&&&&&&&&&&&&&&
(一)源远流长的白鹿原
白鹿原在西安城东,浐灞两河之间呈东西走向,千年帝都京畿之地,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沉厚。其范围包括西安市蓝田县的前卫镇,焦岱镇,安村乡,孟村乡等。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魏寨乡,炮里乡及西安市霸桥区狄寨镇,席王街办,红旗街办等地区。
关于白鹿原一名来源有三种传说;一种传说;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食野薇时,天帝怜其义,遣白鹿降于此地而乳之。再一种传说为;周平王迁都洛阳之时,见白鹿游于其上。第三种传说;汉时获白鹿于其上。白鹿为瑞兽灵物,可见白鹿原一名之灵。如今原上仍有许多和白鹿相关的村庄(神鹿坊、麋鹿、白鹿等村)。
白鹿原古称首阳山在《三辅黄图》中载有黄帝铸鼎于首阳山。商、周之际有高士伯夷、叔齐、叩谏武王而不得隐于此,耻食周粟,釆薇而食,终老于此。《论语》和《史记》中孔子、太史公对二人备加推赏,赞誉为“仁人志士”直到今白鹿原上仍有伯坊村(今长安区炮里伯坊村)为伯夷坊,并有庙祭祀。鲸鱼湖又称伯夷湖。
秦二世曾修行宫于白鹿原畔,浐水岸上二圣宫(今长安区鸣犊二圣宫村为旧址)楚汉相争之时高祖初入关中,驻军于此(《史记》中霸上)并由此赴鸿门宴,从原北坡下,马渡王村(今霸桥区席王街办马渡王村)过霸水而归。
汉兴文帝、景帝常同大臣常游猎于原上。汉文帝与其母薄太后,其妻窦太后长眠于白鹿原上。汉文帝陵为霸陵。白鹿原又名霸陵原。汉景帝三(公元前一百六十)年,大将军周亚夫从白鹿原出发,平定七国叛乱。汉武帝建鼎湖宫(今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于原下,改伯夷湖为鼎湖,守卫鼎湖宫的部队为长水校尉,汉武帝晚年曾修养于此。被后世人们称为;“牧羊北海,守节不屈”的汉名臣苏武故里在白鹿原南坡畔(其故里即今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将军庙村)。
东晋永和十一(公元三百四十四)年,东晋大将桓温领大军与苻秦军战于白鹿原。北海名士王猛以布衣之身至桓温军中,一面谈天下形势,一面扪虱而言,旁若无人,传为佳话。
晋代后秦时,后秦主姚苌改长水为荆谷,荆峪湖。其后人们谐音称为;鲸鱼湖,鲸鱼沟。距鲸鱼沟不远南面有一沐浴沟,当地人们传称为;鲸鱼沟、母鱼沟为两条大鱼(一雌一雄)远游大海后留下此景,后母鱼沟谐音为沐浴沟(今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耶柿村,候一村之间)。
东晋义熙十四(公元四百一十八)年,夏国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攻陷长安,在白鹿原上,筑坛祭天登皇帝位。
隋开皇年间(约公元585年),隋文帝为沙门法经在白鹿原畔的建光明寺(今西安市霸桥区红旗街办湾子村),此地背依古原,前临浐河川,古城风貌,少陵古原,秦岭群峰,四时景色尽收眼底,登临此地,令人赞叹不已。唐时,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葬玄奘法师于此寺,后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迁葬至少陵原畔兴教寺。后来大周武则天幸此寺,改为云经寺,此寺东西浮图,佛塔高耸,宝阁百尺,为时人赞颂。明代成化年间曾大修,古寺故迹至今犹存(《类编长安志》、清《西安府志》等)。
唐高宗龙朔年(约公元661年)间,高宗为其母文德皇后在白鹿原畔立资圣尼寺(故址今西安市霸桥区红旗街办神峪寺沟村),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改为僧寺。后经兵火之灾故址重建后,改为神峪寺(《类编长安志》、清《西安府志》等),故址至今犹依稀可寻。
唐时开国功臣郧国公殷开山,在鼎湖岸修建郧庄,湖池桥亭,楼阁相叠。当时谚云“上有天堂,下有郧庄”足见当时之盛景。郧国公殷开山终老于此,葬于此地(其墓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炮里乡境内)。
宋时大将狄青驻军于原上(今狄寨镇),人们又称白鹿原为狄寨原。在西安市霸桥区狄寨镇有狄青遇仙桥一座,传说狄青领军扎寨之初,军需无水,巧遇神仙指点,掘地得水,以供军需,后人修桥纪念。此桥仍存,其址在今西安市霸桥区狄寨镇东,其旁今仍树碑一通,以示后人。
明代建文年间,辽代皇室后裔---契丹族耶律后人,迁居于白鹿原南坡,此地古称九龙山(今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耶柿村。民国年间,秦腔三义社创始人之一耶律金山生于此村)。白鹿原南坡白庙村(今西安市长安区魏寨乡白庙村)约建于唐代,张家天府正殿故址(宋时,金紫光禄大夫太尉张中孚别墅旧迹。惜其地面建筑,火毁于清代同、光年间的社会大动荡中),张家骨科名传古城西安和长,蓝两县之间。该村史家坡乃明代中期,卢氏后裔(与明代中期;卢临大有渊源),为躲灾避祸,易姓为史,初到此地,在白鹿原畔,息身隐居之处---史家洞。如今白庙村中,古树、古庙独具沧桑。
明朝隆庆(公元1570年前后)年间,建于在白鹿塬北坡的老洞庙。靠原临水,那三楼八殿十四洞的庙宇,依原坡势而建,气势磅礴,松柏倾拔,风景秀丽,十四洞的罗汉生机勃勃,形态万千,令游人赞叹不已。每年在二月二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此,人山人海,场面异常壮观,声动古城东面,令人留连忘归。据《咸宁县志》载:老洞庙,最初由当地姓王、姓牛的二位善士募资修建。经过不断扩建与修缮,形成了三楼八殿十四洞。
明末白鹿原上出了一位至今令人传颂,却又难尽其美的英雄---大将刘宗敏(今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随着闯王东战西杀屡立战功,最后恃功自傲,功溃一簧,使后人叹息不已。
迨至清末白鹿原上又出了一位令人们顶礼膜拜,流传故事胜不可记的关学传人--蓝川先生,牛兆廉、牛才子,更增加了白鹿原的神秘感。时至今日白鹿原上下,当人们提及牛才子时仍有许多令人动听的轶文故事。
久历沧桑的白鹿原与时俱变,旧貌换新颜,上原的道路大加改观,随着思源学院,海棠学院,汽车学院,工业学院,秦腔敏腔正宗李政敏先生纪念馆,及白鹿书院的相继建成,使得四乡学子,负籍至此,学有所用。远方游人,登上白鹿原,访古览今,更为白鹿原的巨变而感慨万千。
&&&&&&&&&&&&&&&&&&&&&&&&&&&&&&
(二)躬行节俭的汉文帝
文景之治为汉代文化之辉煌,国富民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这一治世的开创者汉文帝更令后人赞不绝口,褒之有加。
史载,汉孝文帝刘恒。高帝与薄姬之子,汉高祖十一年封于代。立十七年,高后崩,诸大臣平诸吕之乱,议立帝皆以;薄氏仁善,代王以仁孝闻天下,故迎立为帝,封薄氏为太后,窦氏为皇后。文帝初临天下鉴于时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首先,对外安抚南越、北和匈奴,通关梁,不异远方,对内与民生息,躬行俭约,发展农务,以德化民。尤其文帝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抚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罪人不帑,不诛无罪。由于这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推行和实施,使得在楚汉之争创伤的社会渐以恢复,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得以安居生息。海内殷富,兴于礼义。以致到景帝时出现了“都鄙廪庾皆满,府库余货材。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到腐败不可食,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天下大安,人人自爱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辱焉”的治世局面。为汉家四百年的天下积下了沉厚的基础,这一切皆源于汉文帝的开创之功。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躬行俭约,克勤克俭,为天下先,其在位期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以百金之费而作罢。所幸慎夫人,令身上之衣长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率为天下先。且治霸陵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汉文帝也是历代帝王中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极力反对厚葬之俗的表率。其遗诏中明确指出对自己后事,丧服之规格,丧期之礼制,堪为后世楷模。
汉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奉母至孝。史载;其母薄太后患病三年,帝每在理政之后,常伴床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饮食起居,亲至动手,母所服之药,恐其失调,亲口尝过,再让母后服药。日夜不辞其劳,躬身行孝,为天下之表,以教育皇室宗亲及众大臣子弟。被后世尊为“二十四孝”之一
“汉文帝亲尝汤药”,历代以来人们传颂不绝。后人有诗赞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殿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偿。
太史公在《史记》中引用了孔子之语:“必世然后仁,善人治国百年,以可以胜残去杀”并感动讲道;汉兴至孝文四十余载,德至盛矣。历朝历代对汉文帝治世之功推崇有加。
&&&&&&&&&&&&&&&&&&&&&&&&&&&&&&&&&&
(三)汉陵轶事
白鹿原上长眠着以仁孝闻名的汉文帝,其母薄太后,其妻窦太后.时至今日仍流传着关于汉陵的古老传说故事;汉文帝背母顶妻,风鸟衔陵,莫陵庙,足以令听者着迷.
汉文帝于公元前一百五十七年崩于未央宫,遗诏葬于霸陵(西安市霸桥区席王街办莫陵庙村东南)其陵北向,现存有碑九通,从白鹿原望其陵体势低小,若从灞河北岸仰望,其气势宏伟壮观异常,令人畏之。
薄太后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百五十五年)崩葬于南陵,以高后会高帝于长陵(渭河以北)特自起陵,在长陵以南,故为南陵(霸桥区狄寨镇鲍旗寨村西北)。其陵气势极为壮观,为白鹿汉三陵之最大者.底长约一百四十米,宽约一百二十米,高约三十米左右,为覆斗形南向.其南有清陕西巡怃毕沅书勒碑一通:汉薄太后南陵.且沿纺织城上白鹿原,遥入第一眼当为此陵。
文帝皇后窦太后,病失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太皇太后)好黄老之术.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霸桥区席王街办任家村南)东北向,其陵址长宽均不足百米,高约二十米,为覆斗形在陵上望灞河最近。
我有幸上白鹿原登临汉家三陵,了解汉家三陵的传说故事和观看其地形位置。然后方知;当地人们传说的汉文帝背母顶妻的故事,来源于三陵的位置和方向,汉文帝霸陵北向临灞河薄太后南陵,南向临浐河。两陵方向相反即相背。固有背母一说。窦太后的陵东北向(灞河在此处稍有改道),原走势变,窦太后陵与文帝陵反向交叉故有顶妻之说。汉文帝顶妻背母源于此。
风鸟衔陵:传说薄太后南陵初选地址在今陵东北,陵建成有凤凰飞来落于其上稍栖。又飞向西南,直到如今址而栖,鸣叫三声。人们以今址为福地。故葬于此。原址处曾有一大坑,周围地势极高,当地人称为“鳖盖”,今已为平地。
莫陵庙,人们过去称为没灵庙。相传,汉文帝灵柩抬到此处刚落地,一阵风过不见其柩,故称没灵。其实,霸陵以山为陵,不修坟不起冢,故而比起其他帝陵可谓小之又小,故没陵。后谐音为莫陵庙。
(四)汉苏武故里------将军庙
苏武,字子卿。汉杜陵人,其故里即现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将军庙村。前临浐河,背倚白鹿原,汉名臣苏武的故里。
扬名塞外,功显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书所画,何过子卿,此《汉书》对苏武的评价。其坚忍不拔,宁死不屈、不辱使命,忠于汉室的血性,令后人代代敬仰和崇拜。苏建、苏武父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均有记载。苏建尝以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为游击将军,封平陵侯,后为代郡太守。建有三子,以次子苏武最知名,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武以中郎将奉诏出使匈奴。匈奴单于王因内乱,囚禁武等,单于王软硬兼施,使其降之。可苏武宁死不降,被单于王流放北海(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起初无廪食,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昭帝立,匈奴和好。武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2年)回到长安。凡出使匈奴十九载,须发尽白,使节不弃。昭帝诏苏武奉太牢谒武帝园庙,拜典属国,秩二千石,赐关内侯。其后参与共立宣帝。加封右曹典属国。于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51年)年八旬而卒。葬于右扶风(今陕西武功县武功镇北龙门村)。甘露年间图画其人于麒麟阁,上每观之必泣。《汉书》赞道:子曰“使四方,不辱命,其仁也”苏子是也。
事以人成,人以事传。将军庙乃苏氏后人祭祀苏武之祠。其遗迹可上溯于汉。其建筑代有修葺,古柏森森。祭祀大殿极为壮观,惜其毁于上世纪。故址和原将军小学比邻,村后白鹿原畔有一空地,传说苏武屯兵之处,称将军堡。二零零零年春,国内及东南亚一代苏氏后裔云集将军庙村,树碑一通曰;“古将军堡”,缅怀前人,启迪后人。该村以浐河为依托,筹建将军湖汉文化园。不久的将来,苏武故里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各位的到来!
(五)闯王大将-----刘宗敏
明朝末年,由于明廷政治的腐败,宦官的专权,加上明廷在边防上的用兵,滥杀无故守边大臣(孙传庭,熊廷弼,袁崇焕等),使得明廷内外交困,外无可用之兵,内无可依之臣。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地方官吏的敲诈勒索,使得天下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不堪忍受的农民纷纷而起,天下大乱。当时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帐下有一大将-------刘宗敏,作战英勇,建功无数,令人传颂。
《明史》、《甲申纪事》、《北略》等书载;刘宗敏蓝田人(今白鹿原上,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父母早亡,由舅父抚养,长以铁匠为业。崇祯七年大旱,人相食。五月,闯王李自成兵过蓝田,刘宗敏投奔义军。刘宗敏加入义军后,屡建战功,逐渐成为闯王帐下第一猛将。
义军商洛突围,白河突围,巴西鱼腹山突围刘宗敏杀妻而战。跟随闯王,战功无数,先后被封为权将军,汝侯等职,为武将之首,最后率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大明政权。但是进入北京的义军,以闯王为首的各级将士,为当时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起义最初的目标和当时局势的不利。一方面对明廷旧臣狂刑滥施,大肆搜刮钱财,北京城陷于混乱不堪局面,使得老百姓大失所望。另一方面明廷旧军与清军局势对义军的不利日益加剧,却毫不理会。这一事件令人痛心疾首,事隔三百年后,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明确指出此事的带给我们后人的历史教训,令人深思不已,长叹不已。
到后来事件的发展更令人震惊,明廷旧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闯王一战即败,从北京撤出后,一败再败,遂成落荒之势。刘宗敏在湖北阳新县富池口之战中被俘,被吴三桂以弓弦缢杀,时年三十八岁。一代英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刘宗敏时代离我们已约四百年了每每忆起英雄莫不令人长叹。
而今在大王村仍有刘姓村民,传为刘宗敏后裔。过去村中曾建有大王庙,作为后人祭祀刘宗敏之处。
在该村及周围至今仍流传着关于刘宗敏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义军进入北京后,每日面对着山珍海味,刘宗敏抓耳挠腮,寝食难安。这一情况被闯王知道后,便问起刘宗敏;“刘将军,咱们进入北京后,每日里吃的山珍海味,喝的美酒玉液,宴有萧管歌舞,出有车马相随,比起当年商洛山里吃穿无着时,何等威风快活。还有什么不快活的吗?”。可刘宗敏答到;“闯王,我觉得这些吃的比起西安的羊肉泡馍来可差远了”。惹的上下将士哈哈大笑。每当人们起及此使人联想到,天下最好的地方是家乡,白鹿原是最好的家乡。
大王村随着白鹿原日新月异的变着,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说着英雄的故事,沉思着昔日的沧桑岁月,迈向新的发展之路,洒播着新的希望种子,期待着丰硕的收获。
&&&&&&&&&&&&&&&&&
(六)白鹿奇人------牛才子
在白鹿原上下,每当人们提及牛才子时,莫不被其动人的传说故事所着迷,对其人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在后人的心中,牛才子俨然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智者,是诸葛亮在世,刘伯温再生的神仙中人物。
历史上的牛才子&-----牛兆廉,字梦周,号蓝川先生。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生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逝世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他是清末民初誉满三秦的饱学名儒,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关学最后一位传人。陕西民间称其为“牛才子”。他继承关学,研究程朱理学,精通周易,毕生致力于教育,学生门人不计其数。
牛兆廉先生的一生,追求着一种淡泊明志的隐居生活,可生逢乱世,为了国计民生,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使得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诸如他出面主持赈灾,劝退清兵,主持禁烟,劝说刘镇华息兵爱民,支持抗日等义举令人们崇敬。在做人行事上他个人一直奉行着道家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功成,不居,身退”的处世原则。不恋功名利禄,平日里致力于读书讲学,过着“十亩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数椽茅屋,半藏农具半藏书”的耕读生活。他把北宋著名学者吕大临兄弟读书讲学之地“芸阁学舍”,恢复扩建,聚徒讲学。在教育学生“明理修身”,“学做好人”的同时,也给关中百姓留下了像“房是招牌,地是累,自古银钱催命鬼”,“吃瞎点,穿烂点,走起路来,慢着点”这样的民谣,规劝世人不要利欲熏心,知足常乐的处世观。
牛兆廉先生去世后,就安葬在蓝田县城郊外南坡的五里头村,芸阁学舍后边的山坡上,和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吕大临兄弟的墓地紧临。
牛兆濂,牛才子的传奇故事流传在民间,且百听不厌。许多故事可以讲白鹿原上下及关中大地妇孺皆知,诸如劝说刘镇华之“两狗与两虎”,“种豆成豆”,“撞手见牛”及许多智慧机趣幽默的故事,更增加了牛先生的传奇和神秘,令后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不已。
“二虎守长安”的故事。话说一九二六年,以刘镇华率领的十万“镇嵩军”直扑关中,围困西安城。在西安城外烧抢掠夺,祸害百姓,给城乡造下了许多罪孽,令人愤慨。困城之初,刘镇华久闻牛才子的名望,备厚礼前往当时牛才子居处,蓝田县城南坡书舍,聘请牛才子为其出山效力。谁知当刘镇华一行,到达书舍门前时,只见大门紧闭,门上拴有两条狗不住的狂叫,刘镇华不解其中原由,止步不前,手下人想开枪打狗,被他强行制止,带着手下,站在门外极不耐烦的等着。过了一个多时辰,书舍门才打开,有人出来将刘镇华引入书舍。刘镇华一见牛才子便大声说到;“久仰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大快平生。今日拜会希先生不吝赐教,还望先生出山,扶助不才以成大业”。牛才子不紧不慢的答到;“告知将军我只是一届贫穷的书生,并无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起死回生之术,毫无能力扶助将军以成大业。只从书本上知到;民为帮本,本固则帮宁。望将军善待百姓,以天下百姓为念,自有后福,其他一无所知”。刘镇华一见此景又说到;“外间传闻;先生有先知先觉之妙术,望先生告知本人一下眼前围城的吉凶福祸”。牛才子答到;“外间传闻不足为信,俱是乡间饰美之词。眼前围城的情形;两条狗将军都舍不得动武,何况两只老虎呢?(当时守城的是杨虎城,李虎臣二位将军人们合称“二虎守城”)将军更是奈何不得,总之一句话;将军要善待百姓。另外我为将军设有一策,有一条我讲到前边必须在,天降雪时方可拆开观看,否则毫无作用,望将军牢记天降雪时”。先生讲完随即将书信一封双手交于刘镇华。刘镇华一见此等情形,知再坐无益便起身告辞。先生起身送之门外。
后来时态的发展,出乎刘镇华所料,于右任冯玉祥等组织新军以解西安之围。农历九月,天降大雪,面对战局一筹莫展的刘镇华想到牛才子的那封信,急忙打开一看,上面毫无一字只画了九个石榴一个大枣和一枚桃子,刘镇华一看茫然不知何意。随即叫来参谋等人共议,其中有一人悟到了其中的喻意讲到;“刘将军此画内容说的是一句话。现在是农历九月,九个石榴代表九月十六,大枣表示早上,桃子表示逃之。谐音和其来不是正好是;九月十六早逃。原来牛先生早都只到我们今日之结具,真不得了,此人太历害了”。此语一出,气急败坏的刘镇华破口大骂,立即派人去抓牛才子。此时刘镇华尤如热锅上蚂蚁左右难安,心中上下起伏难以平静,此事若一传出,想守不可能,想撤又怕惹人笑话。不久,抓牛才子去的士兵回来报告牛才子昨天早上出远门未回来,此消息令刘镇华气恼,原来让牛才子耍笑了。后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各方面军队的夹攻,刘镇华的镇嵩军撤走了,西安城解围了。事过八十年了人们每当提起东军困城,对牛才子其人莫不推崇有加。
“种豆成豆”的故事。话说牛才子女儿在忙罢(每年夏收后一段时间称忙罢)回娘家,一天晚上去茅房,听见其父在院中自言自语到;“天河南北,夏凉割麦,大灌小能吃饱,秋后家家户户能把豆儿炒,豆儿要成了”说完后回到房中。其女回到夫家中,让将家中所有土地秋作物全种豆子。果然,秋收时豆子大丰收。牛才子亲家大喜所望,拿着收获的豆子登门感谢牛才子,牛才子茫然不知原为。当亲家讲明原由后,惹得牛才子大发脾气,从此再不许女儿上门了。
话说牛才子走在浐河滩上望着满地的沙石对行人讲到;“满地卧的是白银,单等有福拾银人”。当时人们不解,可时至今日,人们才知道老先生先见之明,令后人佩服不已。
一代白鹿奇人------牛才子、牛兆廉先生长眠在白鹿原上已七十年过去了。可关于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白鹿原上下的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讲说牛才子,都在忆牛才子,他的学识书文,影响着着一代又一代的白鹿后人,滋润着神奇的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白鹿原》为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的白鹿原,树起一座文化的丰碑。白鹿原的变化日新月异,上白鹿登临汉帝陵,南望秦岭,北眺渭水,西俯古城,东览古原新貌,倾听四方学子朗朗的读书声。驻足鲸鱼湖,碧水荡舟,竹林穿行,遥望瀑布。步入四时的白鹿田野,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走进农家小院,体验农家的生活乐趣,听老人讲那古老的传奇故事和轶文旧趣,岂不是人生至乐。
---丙戌孟夏初稿-----
---丁亥夏至三易其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 武汉长江大酒店麒麟阁中餐厅
武汉长江大酒店麒麟阁中餐厅227620
浏览数:227620
来源:招商银行 日期: 11:21:00
商户名称:武汉长江大酒店麒麟阁中餐厅商户电话:027-转中餐厅商户地址:武汉市~口区解放大道1131号优惠内容:至6/30期间周三指定菜品5折优惠(详见店内菜单,不与店内其他优惠同享);其他时间段8.5折(只针对零点消费,海鲜、酒水、香烟、饮料、服务费除外,不与店内其它优惠同享。)优惠截止: 商户介绍:&&&&& 武汉长江大酒店是四星级高品质商务型酒店,酒店坐落于汉口繁华的商业中心,交通极为便利,是会议、宴会、商务活动及旅行居停的绝佳之所,拥有客房202间套,及中餐、西餐厅、大堂吧、多功能宴会厅,以及娱乐休闲设置,配置齐全。
提示:在此申请前,请仔细阅读申请条件,确保能否享受优惠!
注:本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银行网站或商户为准。
招商银行信用卡相关服务
信用卡资讯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麒麟阁十一功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