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分子医学影像学学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发现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刘燕
来源:IT经理世界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医疗,GE
李丽的父亲患癌症去世了,她写下样的日记:父亲59岁,身体不错很少生病,去年2月体检切都很好,但从去年冬天开始偶尔咳嗽,当做感冒喝药治疗不见效果,直到过年期间出现咳血症状父亲依然不在意,一直拖到3月12日,我和妈妈强行带父亲去医院检查,做胸部平扫CT,发现左肺门肿瘤并且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之后量的化疗、尝试不同肿瘤药、缓解疼痛等手段,看起来并不能帮助父亲度过难关,但任何人都不想停止最后的努力,他在一天天消瘦中撑足2月。
这样的片段基本代表了绝大癌症患者的命运。他们在身体出现病变征兆时往往已经接近癌症中后期,而个体差异会造成治疗效果不一,常常需要先尝试再检测效果。
事实上,实现个体化靶向性治疗一直是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医学影像是医生了解患者体内信息最直接的工具,历经百年,跟随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影像设备相关技术的进展,开始走向对生物活体内以细胞、基因或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检测,而这正是靶向性治疗的基础。
换言之,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沟通依靠其中一个细胞释放某分子,另一个细胞接受到信息发生变化,这种特异分子信息的探测和分析,就是做出疾病诊断的依据。利用分子影像手段能够看到早期变化,在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一两个星期内可以进行再观察判断是否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这就是另一个作用,指导治疗药物的选择。
“肿瘤细胞长得快一定代谢快,这是生物学特性,并且对糖分的吸收也比正常细胞多一倍以上。这样通过分子影像设备就可以检测用药后是否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GE医疗集团分子影像科学家赵周社解释说,“分子影像学是对癌症早期诊断和分期治疗最有价值的技术研究,既有效推进靶向性治疗也能够节省癌症医疗费用的浪费。”
分子影像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运用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和特性,但它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道路也并非坦途。成像设备和生物标志物,是分子影像学在实践中的两大工具,两者在技术和研究实验的水平是分子影像发挥最大化作用的关键点。
2001年,GE医疗在国内推出第一款将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CT相结合的一体机,正是了实现PET本身对分辨率的高要求。在单模式PET机应用中,GE医疗发现它具有发散型成像的特点,在检测中容易产生信号阻隔,利用CT的优势弥补这一缺陷使医生可以进行精确定位,看到患者的病灶具体部位。而在探测人体大脑等神经系统方面,MR(核磁共振)无疑是最佳助手,但难题在于制造PET-CT和MR一体机并不能将两者的优点协同起来。“我们发现PET-CT和MR真正结合时有两个很大困扰,一方面无法做衰减校正,另一方面功能兼容性上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发挥其功用。技术上我们做出了PET-MR,但这并不成熟。”赵周社说,“没有一种模式的设备是万能的,未来多的将多种模式相结合是挖掘PET价值的有效途径,也能解决PET在技术上的瓶颈。”
有了影像设备,医生可以看到患者体内以分子为单位的信息体的表达,但它们在传递什么信息、有什么差异还无法知晓,这时候就需要标志物做比照。在PET成像方面,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可用于评估心脏、肺脏以及脑部的葡萄糖代谢状况。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FDG,然后用PET去看患者体内分子活动差异就能判断出分子的表达信息。赵周社举例说:“比如怎么看肿瘤糖代谢高?拿来对肿瘤敏感度高的标志物,正常分子吸收少,不正常的吸收多,就能诊断出来了。”
目,获得国家批准的生物标志物有12种,95%的临床诊断都使用18F-FDG,还有少数痰元素标记物。这些放射性药物都必须保证活性,有保质时限,最长是18F-FDG为2小时,13F-FDG属于半衰期标志物,仅能保存十分钟。因此,在引进分子影像设备的医院也有必要具备现场生产活性标志物的能力,这也需要大型生产设备。另一方面,现有的试用剂不是万能的,并非是诊断所有癌症的标记物,比如肺癌对FDG就非常不敏感,这就需要其他一些配套设备,比如医用回旋加速器,能够建立分子影像一体化解决方案,由此,医院能够更方便地进行分子影像示踪剂的研发。
生命科学的每一次演进,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实验室研究和临床验证,但每一小步都足以推动医疗行业整个产业链向前迈出一大步。15年前的“放射科”是大医院安置在角落的科室;10年前,“放射科”变身“影像科”开始引入分子影像概念;5年前,不少国内三甲医院又将“影像科”扩充为“核医学科”。
由于分子影像学源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技术学的结合,所涉及的领域大大超越传统临床知识结构下的影像学,而它除了被应用在癌症临床诊断和分期治疗中,更将对上游企业的新药研发产生革命性改变。
一直因研发周期过长而备受困扰的制药企业,通常需要耗上15年左右的时间、花费10亿~20亿美元开发一种新药,这其中还常常面临一个残酷现实:在早期临床实验阶段有超过99%的药物因不良反应无法通过。
而分子影像技术的引入,一方面能够为制药企业节约一半以上的经费和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辅助其研发个体化治疗药物。赵周社表示,“药效不仅分人也分治疗阶段,所以用传统方式研发的药物对个体化治疗准确性并不完善。它也能为药监部门进行新药审批提供判断标准,而在最早提出分子影像概念的美国,国家药监局已经明确规定新药有效性必须经过分子影像的诊断。在临床领域,这项检查也被列在医保范畴内。”
这样的实践在中国也有明显趋势。目前,PET-CT中国装机量有200台,其中投入临床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有150台,50台来自企业采购,并且已经有湖南、黑龙江、苏州、大庆、江西几个省市将分子影像检测纳入医保范围。但同时,对于设备的购置国家采取集中采购的限制性方式。
另一方面,当下医保消费几乎都花在治疗上,而其中的70%~80%属于无效治疗。中国医疗行业目前的商业模式也基本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不管是从改善健康水平的角度还是合理分配医保资源,整个医疗产业的趋势都会是往预防、早期治疗上转移。可以说,分子影像设备的到来将有可能移动中国医疗产业的重心。
目前,GE、西门子、飞利浦等一些传统的大型医疗设备巨头都已经明确将分子影像列为其未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其中当然也包括、等制药巨头。
不过,从国内出现第一台分子影像设备至今仅10年,它在帮助医生进行个性化诊断治疗等方面,仍需要至少5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临床研究才能获得广泛认可。而且,一次只需10分钟的全身扫描需要支付的诊断费平均在1万元左右,如果没有医保体系支持,大多数普通患者不可能承受得了如此高昂的花费。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分子影像设备的量产,其成本高于传统设备2~3倍,而且在短期内很难下降。( )
(责任编辑:lijia)
欢迎行业评论、发现、小道消息、官方爆料、采访约稿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新浪微博
中国的市场的确存在很大的隐患,干细胞行业是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
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医学研究与应用的趋势,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在基于生物分子标志物的诊疗策略
中国疫苗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世界排名最领先的跨国疫苗制造巨头前来淘金。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哪个前景好有前途?_百度知道
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哪个前景好有前途?
还有我要考这两个专业,不知道哪个好,但是英语很差我是个高二的学生…化学和生物不错,现在起该学什么,我想靠昆明医学院(我是本地的)但是不知道现在自己该学些什么,谁能帮帮我,也没有计划,好的话我在加分
提问者采纳
眼球追踪(eye-tracking)、核医学,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人类疾病的诊断、人体解剖学:医学学士
就业前景。初级医疗保健、核医学显像。
业务培养要求、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使全国人民得到良好的第一线医疗眠务的全科医学也在悄然兴起、核素诊断、基础医学的结合将更密切;
6.掌握文献检索: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进而确定诊断、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DSA,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射诊断,使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极为显著地提高: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消除疾病、诊断学。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血管造影,许多新技术,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祝你早日实现、超声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科、核磁共振。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核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脑电图(EEG)、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学。
发展趋势。较为突出的是:
1.掌握基础医学;能在医疗卫生单位。要包括X光成像仪器、基本知识,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子扫描(PET)、化验等方面、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4)分子生物学、恢复病人健廉、组织化学:(l)计算机断层摄影(CT),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细胞生物学、难。祝你好好学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B超诊断学、资料查询。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政策和法规、脑电图仪器等、正子扫描(PET)、彩色多普勒超声、介入放射学、心脏彩超,脑磁图(MEG),使许多疾病的诊断以直观的图像代替了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和简单的理学检查的推理、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人工器官、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政策和方法、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超声学、计算机原理与接口,请你在认真阅读后在做自己的前途定论、影像物理,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螺旋CT)。
修业年限。
主要课程。现状、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MRI;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医学影像学、保护劳动力、介入放射学、心电图仪器、组织和细胞移植: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
业务培养目标、二维超声,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内科学,CT、内镜技术等用于临床、治疗;
2.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或放射治疗工作或医学教育及医学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3)器官、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超声(分B超。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组织严重损伤的治疗有了新的转机;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近30年来、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磁共振(MRI)、发病机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前景;(2)介入治疗: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专业名称,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摄影学: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核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超声学, 超声成像(ultrasound)、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希望你锲而不舍的完成自己的愿望、CT、临床医学、肿瘤放疗治疗学,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1.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三维彩超)、人工组织的研究使器官功能衰竭以下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功能、电子学基础、新材科和新药(包括基因重组生物因子等)将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至于你现在要的是好好学习:五年
授予学位:近二三十年来临床医学在不少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
主干学科:本专业学生主要基础医学,电脑断层扫描(CT)、医学影像解剖学、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实现理想、CT(普通CT,你是对医学有一些喜好、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在阐明病因、CT:物理学,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放射治疗的发展,并在课余适当的选择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来丰富自己,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医学
门 类、基本知识、核磁共振成像(MRI)、内镜治疗。
专业方向、医学成像技术,但是医学路很长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受到常规放射学。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微创外科的兴起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磁共振、减轻病人痛苦。我想;
3.具有对急。与此同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以后是面向病人的,B超,是医师,是技师临床医学是主要用于诊疗,彩超,CT,是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的,行使行医行为,核磁共振等等。医学影像学是从事医学影像检查的,ECT,如医院的放射科,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我建议你考取 临床医学 前途大的多
其实医学影像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种。如果单说待遇的话,学临床的可能要好一些。但学临床的人数要比影像多得多,就业压力比较大。影像学分为诊断方向和技术方向,建议考诊断方向的,以后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技术方向的不可以,以后进医院干的就是技师。
言简意骸的说。当前你要把英语补上去起码在考试时不要拉分。。好与不好在于自己对它的兴趣。我在这说一说当前的情况选哪个专业看你的爱好了。其实两个都可以。临床上是风险大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很广。在年轻时肯定没有多高的技术和利益。得学到30多岁才能有所较好的技术。并每天得不休的学习医学。也许到30岁以后才会收入丰厚些。而当目前来看影响学的人才还是相对稀少的。但这个专业易学。不和病人打交到。没有风险。学起来也快的。一年就出来了。我个人认为这个专业前途还是可以的。物以稀为贵吗 ;
我非常赞同“wjzwhm”的回答,他的回答可以说是比较精辟,多数回答都非常正确的,有的回复力度也很好的。我在此不作回答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医学影像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张运教授:浅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新诊疗技术
字体大小:
张运院士 在本届长城国际心血管大会上,张运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丁香园:张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相关研究进展也很多,请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张运教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基础。就是说动脉粥样硬化是我们心脑肾疾病的病根,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在我们人体不同血管床的表达形式不同,所以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疾病。但是如果我们去关注血管的病理改变,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动脉的病变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心脑血管和肾功能的问题,就要从基础上下功夫,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的方法、治疗的技术进行透彻地掌握,在内科水平上有综合性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大幅度的减低严重的甚至是威胁人们健康的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涉及到领域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继续发现新的危险因素,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的疾病,它不是一种或者几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可能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而产生的。这些因素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因为旧的传统的危险因素只能解释一部分疾病的病因,我们都在致力寻找新的危险因素,比如我们在做基因组的研究,力图发现新的遗传学方面的危险因素。在新的环境因素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比如半胱氨酸血症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在研究它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第二方面是大家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这个非常复杂,是一个很大的网络,我们通过很多的研究发现在这个网络中有几个网线是重要的,几个结点是重要的,从而在这些关键点上寻找治疗的药物。比如我们现在用他汀类药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靶点。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万个靶点,但是只要我们处理好其中几个靶点,就能影响到整个网络,像这种靶点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的治疗靶点。我们在发病机制方面所致力于寻求的就是药物的治疗靶点。
第三个方面是诊断技术。新的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比如磁共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是分子影像学技术,它把分子和影像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早期发现疾病。
第四个方面是治疗的技术。介入性的治疗主要用于晚期病变,对于早期病变我们在做临床研究,比如我们发现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找到相应的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就开始做动物实验、毒理试验,最后做临床试验。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 FDA批准的一些新的临床前期药物,一期、二期的药物都在进行实验中,特别是一些抗炎的药物目前做的比较多,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很快会出来,我希望今后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除了调脂以外,在抗炎方面可以做出一些好的药物。
我们会在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面做出努力,这些努力还会给预防带来好处,比如我们发现新的危险因素,就可以预防这些危险因素。若干年以后在胎儿出生时从脐带血抽血做基因检测,来预测哪些人群是高危人群,将来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这样就可以从儿童时期就对他加强预防,这比有了斑块,内膜增厚再去预防要提前几十年,理论上讲这种提前的预防,临床疗效更好。
丁香园:就像您刚刚提到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很多,那么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上,新靶点有哪几个?
张运教授:新靶点目前有很多,但是比较看好的、会进入临床的可能还是抗炎的靶点,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个大型临床试验,关于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的磷脂蛋白抑制剂可以抑制炎症、抑制巨噬细胞的泡沫化,但是对血脂没有任何影响,可以减低斑块的炎症和易损性,从而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这个实验正在进行中。另外小剂量的甲氨蝶呤(抗癌药)可以通过抗炎来减少心血管事件,而且小剂量使用对人体副作用很小,这个实验也已经启动了。另外比较具有特色的是研究我们的中药,关于通心络胶囊抗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这个实验已经入组1000多例的病人,现在进入随访阶段,我们要随访两年,主要看服用胶囊之后颈动脉的斑块进展速度有没有受到抑制,也要观察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丁香园:在临床上是非常有用的影像学技术,请张教授介绍一下超声心动图目前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张运教授:超声心动图比较简单、安全、没有创伤,相比其他影像学技术比较便宜,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移动性比较好,临床上CT、MRI、核素造影不能在床旁进行。这些都是超声心动图有别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优点,同时也使它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目前超声心动图发展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小型化、可移动化,目前最小的超声心动图机器有手机那么大小,将来临床医生可以在脖子上挂两个听诊器,或者用新听诊器取代旧的听诊器,就是说将来的听诊器一端是探头,另一端是像手机大小的荧光屏,医生可以带着它到处查房,查体征。至于它能不能取代我们现在老式的听诊器,现在还很难说,但是这是一个有希望的前景。所以超声心动图将来是心脏科所有医生要掌握的技术,如果不掌握的话,就像不会听诊一样,心脏科医生是没法当的。 第二个特点是超声心动图越来越向创伤性的、高层次的领域发展,比如血管内超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有的大型超声心动图功能已经非常复杂,全身都可以检查,可以对血管和心肌做复杂的定量分析。
第三个特点就是超声心动图越来越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它已经走出实验室的大门,到心导管室、急诊室去指导有创伤的操作,比如左心耳封堵术、二尖瓣钳夹等等。这些最新的精细的手术离开超声将会是一事无成,因为这些技术只有在超声下才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四个特点就是超声越来越和其他的影像学技术相结合,比如CT、MRI、核素,应用综合影像学的方法将来可以更好的为病人诊断疾病。
所以超声心动图目前一方面是大众化,一方面是专业化,另一方面是它和其他技术相融合化,这是超声心动图发展的几个趋势。
我们国家超声心动图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发展特点,就是超声科单独是一个科室,超声心动图脱离了临床、脱离了心内科。我们目前在致力于将超声心动图回归临床,回归心内科,这样才能使超声心动图在我们国家发挥更大的益处。我们心内科医生不仅要关注介入治疗,要全面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
丁香园:血管内超声和相干光学检查在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方面各具哪些优势,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张运教授:超声心动图和CT都是介入性的技术,超声心动图要求的分辨率比普通超声要高,它的分辨率在100微米左右,所以它能够清晰地看到管壁、斑块、和管腔的情况。目前临床上血管内超声有两方面的应用,一个是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比如支架放入前后的疗效比较;另外一个是判断斑块的严重程度,看斑块的组成成分。现在问世的产品是应用它的灰阶表示不同的颜色,坏死组织表现出低回声,则显示为红色,表示斑块有坏死核,这个技术叫虚拟组织显像。这个技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另外就是把血管内超声和其他技术结合起来,在我们实验室是将它和斑块的应变结合起来,在血压作用下,斑块承受压力会变形的。斑块的组成成分不一样,变形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把变形成分拿出来用颜色将图像显示出来。变形程度越大,斑块受损越厉害,通过这种方法,将物理学的参数应用在血管超声上,可以提高它检测易损斑块的能力。
OCT的分辨率更高,在10微米左右,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斑块以及斑块表面薄的纤维帽。在人体纤维帽小于60微米,斑块就会变薄,容易破裂,成为易损斑块,就容易出心血管事件。所以OCT的优点就是可以清楚的看到变薄的纤维帽,也能估计斑块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OCT的一个缺点就是分辨率太高,它的穿透力就下降,所以利用它看整个斑块和血管的情况不如血管内超声。
这两个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不能准确判断斑块的细胞类型,所以分子显像就可以克服这个缺点,例如目前我们和美国合作的分子研究。因为细胞核里有组蛋白,它是高度保守的,如果细胞核不破坏,它就不会出来,细胞坏死,组蛋白就会出来了,我们利用单克隆抗体和组蛋白结合,如果单克隆抗体带有PET的显像剂,那么PET就可以显示坏死细胞核里的组蛋白,说明有坏死成分。类似的技术正在发展,将来有一天会取代或者补充血管内超声或者OCT,在更精细的程度上早期判断斑块的情况。
丁香园:近年来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人越来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病人在发病之前并未及时发现自己的病情,那么在临床上我们如何发现这些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目前的检测手段有哪些?
张运教授:亚临床冠脉粥样硬化是目前热门的话题,也是预防心脏病方面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病人相当的危险,他们的动脉已经有粥样硬化的病变,这些病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他们自己完全没有症状。其实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比如某个明星昨天好好的,今天就死了。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如何检测是我们医生该关注的问题。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就是指我们通过影像学的方法可以检测到病变,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不做检查,我们还不能称他们为病人,因为没有症状和体征,经过检查发现有病变了,才称他们为病人。
对于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目前的检测手段有两种。对于人群的筛查是通过危险因素,询问他的年龄、性别、直系亲属的健康状况,抽不抽烟、血压高不高,抽血检查血脂和血糖等等,这种传统的方式我们可以用Framingham 危险评分同时参照我们国家制定的指南,将病人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如果病人是高危的,那就要对他进行干预,加强预防。但是对于低危和中危的病人,Framingham 危险评分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会漏检。
所以现在有了第二种检测方法,就是影像学的技术,但是这种影像学技术必须是无创的。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钙化扫描,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钙化扫描不是冠状动脉的CT造影,而是普通的CT检查,不需要造影剂来强化。通过CT扫描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的积分,而颈动脉超声主要是看内膜中层的厚度。
目前来看,这两项技术对于Framingham 危险评分有大大的提升。对低危和中危的病人可以重新进行危险分层,比如用Framingham 危险评分将病人评为低危,但是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以把病人分成三大类,既有低危和中危也有高危,所以这类影像学技术可以提升危险分层的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是比较容易测得的,相比而言,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于判断冠心病更为重要,而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对于预测脑卒中更有效,所以将这两个结合起来对于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更有效。
如果我们只关注心血管事件,那么就可以在低危和中危的病人中进行危险因素的筛查,如果怀疑他有问题,可以建议他做冠脉CT,这个比较便宜而且辐射小,如果他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是正常的,你还是怀疑他有问题,可以再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筛查,如果这两个技术的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那病人就是低危的。如果重新发现问题,可以把病人划分为中危或者高危。
那么目前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主要采用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危险因素的初筛,第二个是冠脉CT和颈动脉超声的细筛。
丁香园:感谢张院士的精彩解答!祝您工作顺利! &
男,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 亚太心脏联盟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影像学就业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