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句在语言学里处于什么位置

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用法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用法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凸显及其类型学意义
下载积分:2100
内容提示: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凸显及其类型学意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8:24: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汉语被动句的施事凸显及其类型学意义.PDF
官方公共微信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现代汉语被动句语篇分布计量分析(原作者:杨 卓)摘 要:现代汉语被动句包括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均有不同。有标记被动句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叙事语体中的前景和背景在篇章语义特征和句法语义特征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前景负载新信息的能力和及物性一般高于背景。本文重点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叙事语体中的分布,采用了语篇分析的方法统计了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前景和背景中的分布。得出了叙事语体中前景和背景与现代汉语被动句分布之间的规律: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和前景正相关,意念被动句的分布则和背景正相关。关键词:被动句 叙事语体 前景 背景 相关分布一、 引言一般认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如“县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也张不开(郭沫若《西湖民间故事》)”。此类被动句通常用“被、叫、让、给”标记。第二类是意念被动句,如“那武官见了气得手都发抖,就下令把这根柏树干儿烧掉(郭沫若《西湖民间故事》)”。这种类型的被动句没有形态标记,通过语义关系确定句子可作被动理解。对其是否属于被动句的范畴,学界存有争议。本文将意念被动句纳入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范围(宋文辉,2006),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本文采用了类型学常用的主句和从句概念(刘丹青,2005),文中所说的被动句也只包含做主句的被动小句。学界大多从句法层面上研究被动句的用法、考察被动句的特征等,但忽略了从篇章信息的角度出发研究被动句的内在特征和分布规律等。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体通常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先已有少量通过语体统计比较研究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先例。潘文(2006)研究“被”字句的语体差别,调查范围是书面语体的诸变体。潘文的研究有很多创新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第一,缺乏口语材料;第二,没有对不同语体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所处语境的特征作详细刻画。宋文辉等(2007)的研究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会话、小说、新闻、学术四种语体中的分布。他们所做的语篇统计的结果显示,语体特征中叙事性―评论性、口语性―书面语性两个维度是影响被动句选用的主要因素。宋文辉等(2007)虽然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但是对同一语体内部关于被动句分布的研究显得过于粗糙。因此本文在宋文辉等(2007)所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被动句在同一语体内部话语结构中更为具体的分布规律,以明确话语结构和被动句分布的关系。王力(1982)指出,现代汉语“被”字句和意念被动句有分工:意念被动句施事基本不出现,而“被”字句一般都出现。一些研究者也提出,现代汉语中“被”字句施事显现占绝对优势(李珊,1994)。而被动句的普遍倾向是施事一般受抑制,这是由于施事一般在被动句中都是旧信息或者是无法确定指称的成分,只有在承载新信息时施事才出现(Givón,1979)。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承载新信息的能力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此外,从及物性的角度看,王惠(1997)提出汉语中句子及物性高低的标准包括[+动作]、[+施动性]、[+受动性]、[+参与者]等十项参数。有标记被动句通常具有两个参与者,可以带宾语如“我被他打断了一条腿”,而意念被动句不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的及物性一般高于意念被动句。综上所述,本文试考察有形式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叙事语体中的语篇分布,以期阐明这两类被动句的分布和叙事语体话语结构中的前景和背景的分布密切相关,被动句分布规律是其句法语义特征与相关的话语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二、叙事结构(一) 叙事语体Biberetal(1999)研究英语长短被动句时考察了会话、小说、新闻和学术著作四种语体。而Hooper和Thompson(1980)在研究前景和背景时仅选取了叙事性最强的叙述文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也选择了相对于新闻和学术著作地位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叙事语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在叙事语体中以一类口语性最强并且基本都以时间推动事件发展的民间故事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我们的目的是选取口语性最强、最基础的文体进行研究。在具体的篇章上选择我们选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合集中的两部――《西湖民间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分别由郭沫若和张锡禄主编,合计约十七万八千字。它们均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是历代口口相传的结果。相对其他书面文体,民间传说最接近口语的实际情况,没有现代小说纷繁复杂的描写手法,相对自然真实。(二)前景和背景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出于交际目的和听者需要,叙述者会进一步组织自己的话语。在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中,有一部分直接体现叙事者的目的,而另外一部分则辅助实现叙事目的。叙事语体的话语结构比较清晰,一般将其分为前景和背景两部分。学界最早提出类似概念的是Labov和Waletzky(1967),他们将叙事结构分为故事线索小句和非故事线索小句。但这种观点过于强调情节的时间顺序,如果顺序颠倒,时间上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如此定义对叙事语体的要求过于严格。Hooper和Thompson(1980)明确提出了话语结构中存在前景和背景,认为对于叙述目的并不起到直接和至关重要作用的是背景,背景仅仅是为了帮助、扩展和评论叙述目的,背景和叙述目的之间弱相关。与之相反,前景则提供了语篇的主要目的。虽然他们借用了“相关”“叙述目的”等语用学术语,但究竟如何定义相关,如何理解他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仍然非常模糊。除此之外,一些国内学者也对前景和背景进行了研究,如方梅(2005)提出高连续性话题往往代表叙述的主角,它所关联的小句或句子的数量较多,构成了叙述的主线――前景;反之,低连续性话题相应的陈述表达则构成背景信息。但是我们认为,将前景仅与叙述主角相关联局限性较大,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判定是否是叙述主角的标准也不好掌握。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定景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却为我们更加合理地阐释前景和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对前景和背景进行如下定义:前景推动叙事的进行,直接影响和推动事件的发展,处于时间线索之中,一般倾向于以时间为序,是篇章内部的基本框架。前景叙事中一般使用非静态动词,并且是具有高及物性的动词的完成体;背景则与之相对,并不影响事件的发展,具有非事件性,一般不处在时间线索之中。通常用于介绍人物情况、描绘环境、对人物事件进行解释说明,人物对话,篇章中涉及虚构的信息及人物心理活动的信息一般为背景。背景一般使用静态动词,是低及物性动词的未完成体。本文在统计语料过程中划定的前景和背景全部以此为依据。叙事结构上的前景和背景的区分并不是纯粹叙事功能的差别,这种区分和相关语言成分所负载信息的性质及其句法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前景和背景所负载的信息性质有差别。由于前景处于事件的核心,一般以时间为序推动事件发展,因此前景信息通常与新信息相关。Givón(1987)指出,前景呈现的次序和信息的主线之间具有关联性。而背景信息主句则与之相反,为了铺排、衬托或评价叙事目的,通常采用听者的已知信息或叙述的旧信息,因此,背景信息主句与预设和旧信息相关(背景信息从句是否与旧信息相关,学界目前尚有争议)。前景和背景部分所占据的语言成分的句法语义特征也有差别。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在句法―语义层面也有所不同。Hooper和Thompson(1980)关于及物性问题的讨论中曾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说,前景信息对应一系列“高及物性”(Hooper和Thompson,1980:78%)特征,而背景信息对应于一系列“低及物性”(Hooper和Thompson,1980:39%)特征。方梅(2005)根据他们的文章对低及物性特征对应典型背景信息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归纳,前景信息呈现与之相反的倾向。(原作者:杨 卓)典型的背景信息的句法―语义特征类型 低及物性 参与者 一个 动作性 非动作动词 体 非完成体 (如“V着/起来”) 瞬时性 非瞬时性(如“有”字句、“是”字句) 意志性 非意志性(如动词存现句) 现实性 非现实性(如假设、条件、时间句) 施动力 低施动力(如非动作名词) 对受事的影响 受事不受影响(如心理、感官动词) 受事个体性 受事非个体(如无指名词) 综上所述,话语结构中的前景和背景在篇章―语义和句法―语义层面都各有不同。前景是事件的主线,通常传达新信息具有高及物性;背景是围绕事件主干的非连续性信息,一般与旧信息相关具有低及物性。三、初步的假设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确定了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的不同:有标记被动句通常传达新信息,具有高及物性,意念被动句则不负载新信息且及物性较低。话语结构中的前景和背景具有与之类似的两个特点。基于两者之间的共性,我们对现代汉语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如下预测:第一,由于前景和有标记被动句都具有及物性高,通常传递新信息的特点,那么前景中有标记被动句分布的数量应当高于意念被动句。第二,由于背景和意念被动句都具有低及物性,一般不负载新信息的特点,那么背景中意念被动句分布的数量应当高于有标记被动句。第三,从被动句的角度看,有标记被动句在前景中分布的数量应当高于在背景中的分布。反之,意念被动句在背景中分布的数量应当高于在前景中的数量。简言之,本文预测话语结构与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分布应当具有如下规律:1.前景中,有标记被动句的数量&意念被动句。2.背景中,意念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3.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前景&背景。4.意念被动句的分布,背景&前景。以上预测是否准确,需要我们对实际语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四、统计结果及分析表1:现代汉语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101(说明:每格中的两组数据,前一组是绝对数量的分布,后一组是比例的分布。下表均与此一致。)在前景中,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出现的次数分别是109句和34句,频率分别是75.5%和24.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前景中的分布情况是:有标记被动句&意念被动句。在背景中,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出现的次数分别是40句和42句,频率分别是48.8%和51.2%。可以得出结论,现代汉语被动句在背景中的分布情况是:意念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从整体上看,符合我们对其分布规律的预测。表2:现代汉语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202从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来看,在前景和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分别是72.7%和27.3%,由此可以看出,有标记被动句的分布情况是:前景&背景。从意念被动句的分布来看,在前景和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4.7%和55.3%,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念被动句的分布情况是:背景&前景。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符合我们对其进行的预测,也说明了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符合语言普遍倾向的,即有标记被动句施事出现主要是负载新信息,且及物性较意念被动句稍高。五、跨语言的比较我们对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得出的规律主要是在现代汉语的框架下进行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语言学的共识来看,语言具有普遍性。因此,为了加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期对我们得出的规律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本文还选取了我们最为熟悉的英语作比照分析。本文将英语中施事出现的被动句叫作复杂被动句,施事不出现的被动句叫作简单被动句。按Givón(1979)、Quirk et al(1985)、Biber et al(1999)的观点,英语中大约近90%的被动句施事不显现。在有施事出现的10%的句子中,绝大多数施事为新信息。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英语中复杂被动句的特征与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的特征相似,而简单被动句则与汉语中意念被动句的特征相似。可见,我们进行的理论预测在跨语言的英语中应当同样成立,即复杂被动句的分布数量:前景&背景;简单被动句的分布:背景&前景。但是由于英语中90%的被动句施事不出现,因此我们不再对前景和背景中的复杂被动句和简单被动句出现频率进行统计。我们选取的语料是《Peter?Pan》约四万三千字。《Peter?Pan》是英国作家J.M.Barrie的作品,口语性很强,类似于中国的民间故事。我们分别统计了此文本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得出如下结论:表3:英语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03从复杂被动句的分布来看,在前景和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分别是92.3%和7.7%,由此可以看出,英语中复杂被动句的分布情况是:前景&背景。从简单被动句的分布来看,在前景和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5.1%和54.9%,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中简单被动句的分布情况是:背景&前景。英语中被动句在话语结构中的分布同样符合我们之前的理论预测,也进一步说明了被动句具有普遍特点,即被动句的施事出现主要是负载新信息,且及物性较意念被动句稍高。六、结语总之,本文的分析印证了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主张,即在篇章中分析语法结构的特征。基于有标记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的两点不同,将其与作为话语结构的不同相结合,对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同一语体中的分布作出相应的理论预测,并通过对汉语及英语实际语言事实的分析验证了该预测的准确性,获得了话语结构与被动句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前景和有标记被动句(复杂被动句)的分布正相关,而背景则和意念被动句(简单被动句)的分布正相关。上述只是初步的研究,因为复杂的叙事作品情况会有所变化。尽管如此,本文所揭示的却是最基本的规律。复杂叙事作品中叙事结构的复杂化会影响被动句的分布,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得到河北师范大学首批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宋文辉博士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参考文献:[1]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A].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5,(3).[4]潘文.“被”字句的语体差异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5]宋文辉.现代汉语被动句施事隐现的计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7,(2).[6]王惠.从及物性系统看现代汉语的句式[J].语言学论丛,1997,(19)[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张伯江.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语言科学,2005,(6).[9]Biber,D.,S.Johansson,G.Leech,and S.Conrad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rn English[M].Pearson Educational Limited,1999.[10]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1]Fleischmann,S.Discourse function of tense-aspect oppositions in narrative:toward a theory of grounding[J].Linguistics,).[12]Fleischmann,S.Tense and Narrativity:From Medieval Performance to Modern Fiction[M].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0.[13]Givón,T.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Academic Press,1979.[14]Givón,T.Beyond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M].In Russell S.Tomlin(ed.),1987.[15]Grimes,J.E.The Thread of Discourse[M].The Hague:mouton,1985.[16]Hopper,Paul J.&Thompson,Sandra A.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1980,Vol.56,No.2.[17]Labov,W.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Studies in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18]Labov,W.&J.Waletzky.Narrative analysisi: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M].pp.12―44.In Helm(ed.),1967.[19]Quirk,R.,S.Greenbaum,G.Leech,and 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uguage[M].Longman,1985.(杨卓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91)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被动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