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矿选矿工艺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1. 制冷系统进行气密性的目的是什么?气密性试验有哪些试验?并写出常用的检漏方法.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1. 制冷系统进行气密性的目的是什么?气密性试验有哪些试验?并写出常用的检漏方法.
1. 制冷系统进行气密性的目的是什么?气密性试验有哪些试验?并写出常用的检漏方法.
1.制冷剂都很昂贵,还能使人窒息或产生爆炸(氨),所以需要保证系统密闭.2.制冷过程中,如果有其他的气体混入,就会影响正常的制冷压力,尤其是不凝性气体的影响最大.3.如果系统不密封,在系统的低压段,就会吸入空气中的气体和水蒸气,这样就会产生冰堵,另外水蒸气还会同制冷剂,润滑油反应腐蚀制冷系统.4.等等等等5.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有两个部分组成正压实验:是用干躁的氮气进行保压,压力为18公斤.保压时间通常为24小时.通过温度的影响计算之后没有泄露就算合格.负压实验,在正压实验通过之后需要对系统进行抽真空,正空度一般小于130PA.保压24小时,回升不超过500PA算合格.6 .检漏的方法检漏通常在正压实验的时候进行,最好的方法是是用洗洁精(不加任何东西)进行,先是焊接点,然后阀门,最后是管路.如果管路很长,发现有泄漏的话可以分段保压检查.昂贵一点的就是是用检漏仪进行检漏,这种会浪费很多制冷剂,一般在新系统第一次保压的时候很少使用.选矿工艺流程的重要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选矿工艺流程的重要性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0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云南玉溪钒钛磁铁矿的选矿试验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云南玉溪钒钛磁铁矿的选矿试验研究
【摘要】:钒钛磁铁矿是一类重要的矿产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钒钛磁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钒钛磁铁矿中的钒、钛、钴、钪、镓等有益组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钒钛磁铁矿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及国内外相关行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富矿资源的越来越少,低品位钒钛磁铁矿石选矿工艺的研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以云南玉溪钒钛磁铁矿为研究对象,该矿含TFe 15.78%、V2O50.15%、TiO2 7.45%,矿物嵌布粒度细、组成复杂,储量大,金属矿物以钛磁铁矿为主,次为钛铁矿、假象赤铁矿和褐铁矿;金属硫化物含量很低,包括黄铁矿、黄铜矿和斑铜矿等。脉石矿物以斜长石居多,次为钛辉石、蒙脱石、绢云母、角闪石、绿泥石和磷灰石。
试验推荐采用阶段磨矿、分级选别流程回收钛磁铁矿。通过磨矿条件、磁场强度以及流程结构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在一段磨矿细度-74μm占80%、二段磨矿细度-74μm占95%、粗选磁场强度2000 Oe和扫选磁场强度2900 Oe的条件下,开路分选获得铁精矿Fe品位57.92%、Fe回收率52.85%、V2O5品位0.66%、V2O5回收率63.35%的指标;试验推荐采用强磁-浮选流程回收钛铁矿。通过磁精矿再磨、浮选捕收剂类型与用量、pH调整剂用量、抑制剂用量以及流程结构试验,在再磨细度-45μm占90%、pH=4-5、组合捕收剂(油酸钠:苯乙烯膦酸=3:1)800g/t、水玻璃300g/t、羧甲基纤维素钠60g/t、2号油40g/t的条件下,经一粗三精两扫的浮选开路流程,获得钛精矿TiO2品位46.25%、作业回收率58.28%的指标。
最终推荐采用阶段磨矿-弱磁选-强磁选-磨矿-浮选的联合流程,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Fe品位57.92%、Fe回收率52.85%、V2O5品位0.66%、V2O5回收率63.35%的铁精矿,TiO2品位46.18%、TiO2回收率30.97%的钛精矿。研究表明:矿石中的钛磁铁矿已得到很好的回收,但钛铁矿回收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有27.54%左右的钛分布在钛磁铁矿中,这部分钛随铁进入弱磁选精矿中;其次在强磁尾矿中有35.70%的TiO2损失,经筛析发现,损失的TiO2主要集中在-37μm粒级中,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部分TiO2粒度太细、磁性相对较弱,难以进入强磁精矿所致。因此,如何高效回收细粒级仍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D913【目录】:
摘要3-5Abstract5-10第一章 文献综述10-32 1.1 资源及分布10-12 1.2 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12-13
1.2.1 矿石自然类型12
1.2.2 工业品级12-13 1.3 钛磁铁矿的选矿技术13-15
1.3.1 一段磨矿磁选工艺流程14
1.3.2 阶段磨矿磁选工艺流程14
1.3.3 阶段磨矿分级磁选工艺流程14-15 1.4 钛铁矿的选矿技术15-20
1.4.1 重选法15
1.4.2 磁选法15-16
1.4.3 浮选法16
1.4.4 电选法16-17
1.4.5 联合分选法17-20 1.5 钛铁矿的浮选药剂20-30
1.5.1 捕收剂及其组合使用20-28
1.5.2 调整剂28-30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30-32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30-31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31-32第二章 矿石性质、设备和药剂及研究方法32-40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与制备32 2.2 工艺矿物学研究32-35
2.2.1 化学多元素分析32-33
2.2.2 物相分析33-34
2.2.3 矿物组成34-35 2.3 矿石相对可磨度的测定35-36 2.4 主要试验设备及药剂36-37
2.4.1 主要试验设备36-37
2.4.2 药剂37 2.5 试验研究方法37-39 2.6 本章小结39-40第三章 钛磁铁矿的选矿试验研究40-50 3.1 试验方案的拟定40 3.2 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流程40-46
3.2.1 磨矿条件试验40-43
3.2.2 磁场强度试验43-45
3.2.3 磁精矿再磨磁选试验45-46 3.3 阶段磨矿分级选别流程46-47 3.4 两种工艺流程的比较47-48 3.5 钛磁铁矿选别工艺流程的推荐与验证48-49 3.6 本章小结49-50第四章 钛铁矿的选矿试验研究50-68 4.1 试验方案的拟定50 4.2 弱磁选尾矿性质研究50-51 4.3 重选预选试验51 4.4 磁选预选试验51-52 4.5 浮选条件试验52-64
4.5.1 磁精矿再磨试验52-54
4.5.2 捕收剂种类试验54-56
4.5.3 pH值调整剂用量试验56-58
4.5.4 组合捕收剂用量试验58-60
4.5.5 水玻璃用量试验60-62
4.5.6 羧甲基纤维素钠用量试验62-63
4.5.7 pH调整剂用量验证试验63-64 4.6 开路流程试验64-66 4.7 闭路流程试验66-67 4.8 本章小结67-68第五章 综合试验流程及最终产品质量指标68-70第六章 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的探讨70-79 6.1 油酸钠和苯乙烯膦酸浮选钛铁矿的作用机理70-75
6.1.1 油酸钠和苯乙烯膦酸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70-71
6.1.2 钛铁矿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71-72
6.1.3 表面活性浮选剂分子的胶团化作用72-73
6.1.4 油酸钠和苯乙烯膦酸组合捕收剂的胶团化作用73
6.1.5 油酸钠浮选钛铁矿的作用机理73-74
6.1.6 苯乙烯膦酸浮选钛铁矿的作用机理74
6.1.7 组合捕收剂浮选钛铁矿的作用机理74-75 6.2 pH调整剂硫酸活化钛铁矿的作用机理75-76 6.3 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抑制脉石矿物的作用机理76-79
6.3.1 水玻璃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76-77
6.3.2 水玻璃与矿物间的作用机理77-78
6.3.3 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矿物间的作用机理78-79结论79-80致谢80-82参考文献82-85附录8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国伟;[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0年02期
魏民;;[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2期
吴清,Л.Ф.博里先科,E.д.乌斯科夫;[J];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08期
钟志勇,余德文;[J];河北冶金;2003年01期
朱俊士;[J];金属矿山;2000年01期
傅文章,张渊,洪秉信,张裕书;[J];金属矿山;2000年02期
张泾生,余永富,麦笑宇;[J];金属矿山;2000年04期
戴新宇;[J];金属矿山;2000年11期
袁国红,余德文;[J];金属矿山;2001年09期
何虎,余德文;[J];金属矿山;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渊;[D];四川大学;2003年
席振伟;[D];中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俊;[J];四川有色金属;1997年04期
张田,银纪普;[J];四川有色金属;2002年02期
陈金花;官长平;王云;周怡玫;汤小军;;[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2期
余秀英;夏青;邱廷省;;[J];四川有色金属;2012年01期
曾丽,刘秉裕;[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曾丽,金文杰;[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朱寿远,魏德孟;[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9年03期
李睿华,张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张和平,董宏军;[J];表面活性剂工业;1995年04期
张和平,董宏军;[J];表面活性剂工业;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柯;桂夏辉;丁起鹏;李国胜;陈天修;;[A];2009中国选矿技术高峰论坛暨设备展示会论文[C];2009年
魏德洲;高淑玲;刘文刚;张瑞洋;;[A];2009年金属矿产资源高效选冶加工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及设备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推广交流暨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09年
朱一民;周菁;;[A];2009年金属矿产资源高效选冶加工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及设备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推广交流暨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09年
肖军辉;张昱;;[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印万忠;马英强;孙洪硕;;[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振刚;纪永东;;[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罗新民;卜文杰;;[A];2009(重庆)中西部第二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卜晶晶;吴彩斌;董仲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孙冬;董宪姝;;[A];2011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印万忠;孙传尧;;[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芳;[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周灵初;[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金会心;[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卿黎;[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刘述忠;[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罗春梅;[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高利坤;[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牛艳霞;[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余新阳;[D];中南大学;2011年
黄红军;[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亚东;[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杨用龙;[D];湘潭大学;2010年
刘庆国;[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付琍;[D];南昌大学;2010年
陈慧;[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周贤;[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史晓春;[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杨文彪;[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尤腾胜;[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宋涛;[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泽君,伍娟娟,张国平;[J];四川有色金属;2003年01期
苏鸿英;[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07期
杨刚,张爱琴,杨高文,曾小君;[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2期
赵世民,王淀佐,胡岳华,徐竟;[J];非金属矿;2003年05期
杨刚,龙翔云;[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周建国;王洪彬;曾礼国;;[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1期
魏民;;[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2期
锡淦,胡克俊;[J];钢铁钒钛;1998年04期
邓国珠,王向东,车小奎;[J];钢铁钒钛;2003年01期
钟志勇,余德文;[J];河北冶金;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新;[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Z2期
丁斯华,陈正学;[J];矿冶工程;1996年04期
付冠文;;[J];中国矿业;2010年08期
;[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3期
徐采栋,林蓉;[J];钢铁钒钛;1980年Z1期
;[J];钢铁;1989年03期
丁大富;[J];金属矿山;1996年03期
刘清才;[J];金属学报;1996年10期
张秀荣,邵光玓,单孝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6年06期
郭新春;;[J];攀枝花科技;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争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金长;;[A];2009中国选矿技术高峰论坛暨设备展示会论文[C];2009年
刁日升;马家源;;[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谢建国;鞠崇文;;[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C];2003年
陈廷愚;亣绍玫;;[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烟征;张国华;张梅;郭敏;王习东;;[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孟长春;周建国;;[A];2009中国选矿技术高峰论坛暨设备展示会论文[C];2009年
董香山;;[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袁国红;余德文;;[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钟勇;;[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涛;[N];中国矿业报;2009年
周军 通讯员
富成虎;[N];中国冶金报;2010年
何俊;[N];中国冶金报;2011年
刘文;[N];中国冶金报;2011年
徐金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周军;[N];中国冶金报;2011年
李岩 记者
吴艳荣;[N];河北日报;2009年
刘祥 通讯员
李海军;[N];中国冶金报;2011年
张春;[N];四川日报;2010年
周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翔;[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白晨光;[D];重庆大学;2003年
李兴华;[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郭宇峰;[D];中南大学;2007年
郭杰;[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黄丹;[D];中南大学;2012年
陈勇;[D];重庆大学;2010年
励音骐;[D];浙江大学;2013年
刘松利;[D];重庆大学;2010年
胡途;[D];重庆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莽原;[D];重庆大学;2010年
王永红;[D];重庆大学;2010年
赵伟;[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严映彬;[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王继光;[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高强健;[D];东北大学;2011年
夏锋;[D];重庆大学;2008年
罗溪梅;[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张蕊;[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陈红建;[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_中国百科网
您现在的位置: >
> 文章内容: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
受香港浩舜资本有限公司委托,我院于二○○四年九月至十月,对甘肃省西和县马家河金矿石进行选冶试验,目的是考查该矿石的可浸性,为该矿下一步柱浸试验和堆浸生产,提供一种常规、成熟、简单、低成本、易于工业化实施的提金工艺及技术参数。
选冶试验样品采样设计和采集,由委托方承担,并负责样品代表性。按委托方要求,本次选冶试验只对来样中的自采样进行工艺流程试验。样品经化学分析,金品位3.14g/T,并得到委托方认可。
马家河金矿岩性主要为泥质页岩,泥质板岩和角砾岩。矿石工艺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微细粒金矿石。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假象褐铁矿,少量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伊利石、高岭土、方解石等。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
本次选冶试验主要进行了氰化浸出炭浆法、炭浸法两个流程方案试验,最终选冶技术指列表1中。
最终选冶技术指标 表1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Au总收率(%)
2样品采取与制备
本次选冶试验样品由香港浩舜资本有限公司采集,并负责样品代表性。来样为两个点样,其中一点为浩舜资本有限公司自采样(大块样),重80公斤;另一点为浩舜资本有限公司收集民采样(细粒样),重140公斤。
将两点样分别进行破碎加工后,送化验分析,其中自采样金品位为3.14g/T,民采样金品位为4.58g/T。样品破碎加工流程如图一。
图一 样品破碎加工流程
根据样品分析品位,委托方确定自采样为本次选冶试验样。
3矿石性质研究
3.1原矿化学分析
3.1.1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列表2。
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 表2
3.1.2原矿金物相分析结果列表3
原矿金物相分析结果 表3
裸露及半裸露金
硫化物中包裹金
碳酸盐中包裹金
硅酸盐中包裹金
铁氧化物中包裹金
含量(g/T)
分布率(%)
3.2原矿x衍射矿物含量分析结果列表4
原矿x衍射矿物含量分析结果 表4
3.3原矿粒度分析
将原矿磨至70%-200目细度,进行原矿粒度筛析(水析)。粒度分析结果列表5。
原矿粒度分析结果 表5
粒级(mm)
Au品位(g/T)
Au分布率(%)
-0.074~+0.056
-0.056~+0.038
-0.038~+0.025
-0.025~+0.010
经矿石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光片、薄片检测分析,现已查明矿石中的主要矿物有:伊利石、高岭石、石英、方解石、褐铁矿等,其中泥质矿―伊利石、高岭石以及褐铁矿假象的原生矿物―黄铁矿均为沉积成因;而石英与方解石二者均为构造破碎热液叠加产物,可能对金的产生起有“富化”作用。
4.1矿石矿物组分与嵌布特征
4.1.1泥质(粘土)矿物:含量30~60%,一般为15~40%,平均为48%,其中伊利石含量25%,高岭石23%。结晶极为微细,由非晶质、隐晶质、微细鳞片状等聚集体分布。
4.1.2石英:含量由5~70%,一般为30~50%,原矿样中平均含量约20%。粒径:0.02~5mm,一般为0.5~2mm。石英在矿石中含量仅次于泥质矿物的总量,平均含量约26%。
4.1.3方解石:含量由2~30%,一般以10~15%为多见,原矿样中平均含量为15%。
4.1.4假象褐铁矿:含量由2~10%,一般为3~6%,原矿样平均为5%。粒径:0.01~0.3mm,一般为0.01~0.2mm占多数。
褐铁矿在矿石中的嵌布特征主要分三类:a呈浸染状黄铁矿假象的褐铁矿占矿石中褐铁矿总量的95%;b.呈细脉状产出的褐铁矿,约占其总量的4%;c.呈极微细的蛛丝网状嵌布于中粗粒热液方解石的解理、裂隙中,系由氧化淋滤作用而成,含金可能性很小,含量约其总量的1%。
4.1.5黄铁矿:含量约0.01以下。粒径:0.005~0.05mm,一般0.01~0.02mm占多数,呈极微细、极微量自形品单体零星嵌布于热液成因的中粗粒石英晶体内。
4.1.6微细痕量矿物:十字石、铁铝榴石、兰晶石、钛铁矿(应是金红石)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银金矿等,其中硅酸盐矿物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黄铁矿、毒砂为褐铁矿化交代残余;金呈超显微状态赋存于褐铁矿中。
4.2金的赋存状态
在所磨制的38片光片和薄片中,经详细的显微镜下鉴定,未发现金的独立矿物,仅在电子探针分析中,发现有金的元素成份。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详见表6。
电子探针结果 表6
注:测试单位: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本次共选五件矿石光块进行探针分析,仅T-18号光块发现金矿物,说明矿石金量太低、粒度太细(超显微金存在);
脉石矿物除石英外,主要是沉积期形成的痕量微细矿物;
电子探针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一致说明矿石中的金,主要以从超显微金存于黄铁矿经氧化形成的褐铁矿中,故褐铁矿应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从金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原矿金、银分析结果提示,矿石中的金主要是自然金,成色较高。
4.3矿石结构
4.3.1非晶质、隐晶质、微晶鳞片状结构:主要由超显微和显微鳞片状高岭石、伊利石等泥质矿物组成,形成含矿岩石―泥质(板)页岩。可与假象褐铁矿、深部原生矿物之间达到较好的解离。
4.3.2他形不等粒状连晶结构:主要由后期热液叠加形成的石英、方解石等所组成。呈单晶、自连晶和互连晶组成的块体充填、胶结泥岩角砾和碎块。易与金的主要载体解高与分选。
4.3.3全自形晶不等粒状结构:由石英和深部原生黄铁矿单晶或连晶所构成。原生黄铁矿可能是超显微金的主要载体矿物,可与其他矿物解离。但在矿体浅部氧化矿石中,因氧化成褐铁矿而不复存在,深部原生矿石中,应有较多的分布。
4.3.4全自形、他形晶不等粒状假象结构:系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而完全保留其假象晶体。假象褐铁矿系氧化矿石中唯一载体金属矿物,呈浸染嵌布沉积泥质(板)页岩中。
4.3.5他形微粒粒状结构:主要由极微细的石英所形成,由沉积作用形成,与泥质矿物紧密共生,分布泥岩中。
4.3.6微晶网状结构:由氧化淋滤褐铁矿充填方解石微细裂隙而成。
4.3.7自形晶微细粒立方体结构:由极细粒自形晶黄铁矿形成,粒径:0.06~0.03mm,呈很少量的单晶体嵌布于中粗粒热液石英中。含量罕见,微细,形成于矿化期后,不是金的载体矿物。
4.3.8交代结构:普遍见于褐铁矿交代黄铁矿而残留其假象。
4.3.9自连晶与互连结构:见于沉积泥岩中的微粒石英与伊利石、高岭石之间的连生堆积。
4.4矿石构造
4.4.1角砾、碎埠状构造:是矿石中最主要的宏观构造。沉积金矿化的泥质(板)、页岩,在常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碎,形成角砾和碎块,被中粗粒石英、方解石连生块体所胶结。是矿石中最具特征者,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4.4.2不等粒、不均匀、均匀浸染状构造:是矿石中最为特征的微观构造之一。主要由褐铁矿组成。主要产于泥质(板)页岩中。
4.4.3脉状构造:由白色中粗粒石英、方解石、褐铁矿等充填微、细裂隙而成。
4.4.4斑点状构造:主要由褐铁矿组成。
4.4.5网脉状构造:晚期形成的细粒方解石,充填白色中粗石英块体中的微细裂隙而成。
4.4.6显微蛛网状构造:由氧化淋滤而成的褐铁矿充填粗粒方解石解理、裂隙而成。在矿石外表呈黄褐色,形成所谓的铁碳酸盐化。
4.4.7胶体环带状构造:由胶体褐铁矿、赤铁矿的混合物,形成结核环带状分布。
4.5.1现已查明矿石的主要矿物有:(1)沉积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黄铁矿(已氧化成褐铁矿);(2)热液矿物主要有石英和方解石;(3)金属矿物仅有黄铁矿氧化而成的假象褐铁矿和包裹石英中的极微细、极少量、自形晶黄铁矿单体。
4.5.2已经查明试验原矿石几乎没有原生金属硫化物,只有由黄铁矿氧化而成的假象褐铁矿。故试验矿石,为全氧化金矿石。
4.5.3从假象褐铁矿的含量、粒度得知,原生矿石中的黄铁矿不但含量少,而且粒度细,品位低。
4.5.4矿石性质为:全氧化型―褐铁矿化微细低品位金矿石。矿石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均较为简单,不含与金有关的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等),因此,采用氰化工艺应是最佳工艺手段。所以,该区矿石应属可选、易选矿石典型。
4.5.5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证明:矿石中的金以超显微金存在于褐铁矿中,以自然金的形成存在,其中以自然金为主,成色很高。
照片1(240×)泥质板岩。自形晶不等粒状结构、黄铁
矿―褐铁矿化假象结构;不均匀浸染状构造(褐铁矿)
注:1―褐铁矿;2―原岩中的沉积微晶石英;3―粘土矿物
照片2(200×):硅、钙化形成的中粗粒石英、方解石
共生连晶结构;角砾状构造(石英、方解石共同胶结泥质板岩围岩角砾和碎块)。
注:1―石英;2―方解石;3―泥质板岩角砾
照片3(200×):褐铁矿斑点状构造。
注:1―褐铁矿;2―泥质板岩;3―黄铁矿
照片4(200×):他形微、细粒结构;石英细脉状构造。
注:1―石英;2―板岩中的硅化石英;3―泥质板岩
照片5(240×):褐铁矿假象斑状构造(产于板岩中);
连晶结构(褐铁矿)。
注:1―褐铁矿;2―石英;3―石英(硅化交代板岩);4―板岩
照片6(240×):自形晶、微晶均粒状假象结构,均匀
稠密浸染构造,裂隙构造。
注:1―褐铁矿;2―板岩;3―裂隙;4―方解石
照片7(240×):自形~半自形晶,不等粒假象结构;
均匀浸染状构造。
注:1―褐铁矿;2―方解石(钙化);3―泥质板岩
照片8(200×):方解石裂隙充填网状构造。
注:1―石英;2―方解石(充填石英块体裂隙中);3―空洞裂隙
(五)矿石性质小结
1.马家河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假象褐铁矿,其次为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26%)、伊利石(25%)、高岭土(23%)、方解石(18%)等,以及对氰化浸出有害的矿物毒砂(原矿中As含量0.3%)。
2.矿石中金以自然金,银金矿产出,并以裂隙金、粒间金为主,包裹金较少,磨矿易于解离,有利于氰化浸出。
3.自然金粒度很细,在显微镜下未检测出金粒,但电子探针结果表明,褐铁矿、假象褐铁矿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同时也说明矿石中金主要以超显微金存在于上述矿物中。
4.原矿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可知,矿石中伴生有益组份含量极低,没有综合回收价值。伴生有害组份含量也低,对金的氰化浸出影响不大。
4选冶试验研究
马家河金矿石选冶试验,是为考查该矿石的可浸性而进行的,亦是为下一步柱浸试验和堆浸生产,提供矿石可浸性的技术参数,并通过试验获取该矿石的最好氰化浸出技术指标。
4.1炭浆工艺流程试验
4.1.1氰化浸出探讨试验
氰化浸出提金工艺简单,能就地产金,具有金浸出率高的优点,是回收金的成熟工艺。
探讨试验主要进行常规氰化浸出和预处理―氰化浸出,无论哪种浸出流程,最终均可获得浸渣小于0.3g/T,金浸出率大于90%的较好指标。
4.2炭浆工艺流程条件试验
4.2.1磨矿细度试验
金的单体解离或裸露金的表面,是氰化浸出的必要条件,因而适当提高磨矿细度可提高氰化浸出率。但是过磨不但增加磨矿费用,还增加了可浸杂质进入浸出液中可能性,同时亦能使固液分离困难,造成氰化物和已溶金的损失。为了选择适宜的磨矿细度,为此进行磨矿细度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二,试验结果列表7。
图二 磨矿细度试验流程
磨矿细度试验结果 表7
磨矿细度(-200目%)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表7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粗磨或细磨,金的浸出率均在94%以上,考虑氰化浸出在过粗细度条件下时,矿砂易发生沉淀现象和搅拌叶轮易磨损因素,试验选用一般磨矿就易达到的70%-200目磨矿细度。
4.2.2氰化钠用量试验
在氰化物浸金工艺中,氰化物用量和金浸出率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但当氰化物用量过高时,不但增加生产成本,而且金浸出率也变化不大。为此,在磨矿细度试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降低氰化物用量和生产药剂成本,进行氰化钠用量试验以确定适宜的用量。
试验流程如图三,试验结果列表8。
图三 氰化钠用量试验流程
氰化钠用量试验结果 表8
氰化钠用量(g/T)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回收率(%)
表8试验结果分析,氰化钠用量的增加,金浸出率也随着提高,但用量增加到1000g/T以上时,金浸出率提高幅度较慢,故试验选用氰化钠用量1000g/T为宜。
4.2.3矿浆浓度试验
在氰化浸出时,矿浆浓度大小会直接影响金的浸出率和浸出速度,浓度越大,矿浆粘度大,流动性差,金的浸出速度和金的浸出率就越低。当矿浆浓度过低时,金的浸出速度和浸出率虽然高,但会增加设备体积和设备投资,同时亦会成比例增加氰化物等药剂用量,相应提高了生产成本,为此进行矿浆浓度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四,试验结果列表9。
图四 矿浆浓度试验流程
矿浆浓度试验结果 表9
矿浆浓度(%)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表9试验结果可知,该样浸出率与矿浆浓度关系不大,不管在高、低浓度条件下浸出,金浸出率基本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该矿样是大块石英岩,矿泥含量少的原故。试验选用矿浆浓度为40%。
4.2.4氰化浸出时间试验
氰化浸出过程为达到高的浸出率,可采用延长浸出时间,使金粒充分溶解来提金浸出率,随着浸出时间延长,金浸出率逐渐提高,最后达到一稳定值。但浸出时间过长,矿浆中的其它杂质也不断溶解和积累,妨碍金的溶解。为确定适宜的浸出时间,进行氰化浸出时间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五,试验结果列表10。
图五 氰化浸出时间试验流程
氰化浸出时间试验结果 表10
浸出时间(小时)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表10试验结果可知,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金的浸出率也逐渐提高,但浸出时间在16小时以上,浸出率变化不大,故氰化浸出时间选用16小时较适宜。
4.2.5保护碱石灰用量试验
为了保护氰化钠溶液的稳定性,减少氰化钠的化学损失,在氰化浸出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碱,使其维持矿浆具有一定碱度。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碱浓度的增加,金浸出率不变条件下,而氰化物用量相应降低,若碱度过高,金的溶解速度和浸出率反而下降,为此进行保护碱用量试验,试验选用来源广、价格低廉的石灰作为氰化浸出保护碱。
试验流程如图六,试验结果列表11。
图六 石灰用量试验流程
石灰用量试验结果 表11
石灰用量(g/T)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表11试验结果看出,石灰用量在2500g/T以上,PH=10-11时金浸出率相近,故试验选用保护碱石灰用量为2500g/T为宜。
4.2.6活性炭预处理试验
炭浸法必须使用坚硬耐磨的活性炭,以免在搅拌氰化浸出过程中因磨损产生细粒炭进入尾矿中,造成金的损失,降低金的回收率。
本次试验采用内蒙古赤峰厂生产的椰壳活性炭,粒度范围在6~40目。活性炭先经预处理,条件为:水:炭=5:1,搅拌4小时,搅拌速度1900转/分,将搅拌4小时后的活性炭用6目和16目筛子进行筛分,试验选用粒度为6~16目活性炭。
4.2.7炭吸附时间试验
本次氰化浸出的已溶金,采用活性炭吸附回收,产出载金炭后,再解析、电解成品金。活性炭选用椰壳炭,粒度6-16目。
为确定适宜的炭吸附时间,减少载金炭的磨损,进行炭吸附时间试验。试验流程如图七,试验结果列表12。
图七 炭吸附时间试验流程
炭吸附时间试验结果 表12
炭吸附时间(小时)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表12试验结果可知,炭吸附在4小时以上,均可达到99%以上的吸附率,试验选用吸附时间为8小时。
4.2.8底炭密度试验
底炭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炭吸附率,为选用适宜底炭密度,将进行底炭密度试验。试验流程如图八,试验结果列表13
图八 底炭密度试验流程
底炭密度试验结果 表13
底炭密度(g/L)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表13试验结果可看出,当底炭密度在15g/L矿浆以上时,金吸附率可达到99%以上,试验选用15g/L矿浆。
4.3炭浆工艺全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为了验证炭浆工艺流程条件试验选用的条件是否最佳,技术指标是否稳定,进行全流程综合条件试验。试验流程如图九,试验结果列表14。
图九 炭浆工艺综合条件试验流程
炭浆工艺综合条件试验结果 表14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金总收率(%)
表14试验结果表明,炭浆工艺流程所选用的条件是适宜的,试验结果是稳定的,最终获得金的总回收率95.28%。
4.4炭浸工艺流程试验
4.4.1炭浸工艺流程条件试验
炭浸工艺流程条件试验,在炭浆工艺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了炭浸时间试验。预浸阶段采用炭浆工艺的氰化浸出条件,底炭密度亦选用15g/L矿浆。
试验流程如图十,试验结果见表15。
图十 炭浸时间试验流程
炭浸时间试验结果 表15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表15试验可知,炭浸时间在8小时,预浸时也是8小时(总浸出时间为16小时)条件下,金浸出率和金吸附率为最高,试验即选定8小时。
4.4.2炭浸工艺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为验证炭浸试验稳定性、试验结果重复性,特进行炭浸试验全流程综合条件试验。试验流程如图十一,试验结果列表16中。
图十一 炭浸工艺综合条件试验流程
炭浸工艺综合条件试验结果 表16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Au总收率(%)
表14试验结果表明,炭浸工艺流程所选用的条件是适宜的,试验结果是稳定的,最终获得金的总回收率95.60%。
4.5选冶试验小结
4.5.1通过矿石性质研究和探讨试验结果分析,该矿采用氰化浸出可获得90%以上的浸出率,这也说明矿石为易浸矿石,可浸性好。
4.5.2炭浆工艺流程条件试验,选用磨矿细度70%-200目,氰化钠用量1000g/T,氰化浸出时间16小时,保护碱石灰2500g/T,矿浆浓度40%时,可获得金浸出率95.86%。选用椰壳炭吸附时间8小时,底炭密度为15g/L,炭粒度6-16目的椰壳炭时,炭吸附率为99.39%的技术指标。金总回收率为95.28%。
4.5.3炭浸工艺流程试验在炭浆工艺流程条件基础上,进行了预浸―炭浸时间试验,选用预浸时间8小时,炭浸时间8小时,最终获得与炭浆工艺相近技术指标。
4.5.4由于矿石中有害杂质含量低,对氰化浸出工艺中的浸出和炭吸附作业没有影响,故氰化钠用量少,浸出时间短的条件下即可获得较好技术指标。
5推荐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
推荐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见表17。
推荐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 表17
磨矿细度-200目%
石灰用量g/T
氰化钠用量g/T
氰化钠起始浓度%
氰化钠浓度%
氢氧化钠浓度%
电流密度A/m
硼砂、碳酸钠、玻璃粉
6.1马家河金矿岩石类型主要有各种砂岩类、板岩类、泥岩类、碳酸盐岩以及构造破碎的裂变岩、角砾岩等。本次试验矿石主要产出于泥质岩中的氧化低品位金矿石。
6.2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假象褐铁矿;其次黄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伊利石、高岭土、方解石等。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
6.3自然金和银金矿粒度很细,呈超显微状存在,在显微镜下未发现金颗粒,只有电子探针在褐铁矿及个别矿物中发现有金的含量,且金的成色较高。根据原矿物相分析结果推论,自然金以裂隙金、粒间金为主,包裹金较少,易于解离或裸露,有利于氰化浸出。
6.4炭浆工艺流程试验,在磨矿细度70%-200目条件下浸出,炭浆法可获得金浸出率95.86%,吸附率99.39%,金总回收率95.28%较好指标。
6.5炭浸工艺流程试验,在磨矿细度85%-200目条件下浸出,可获得金浸出率96.18%,金吸附率99.44%,金总回收率为95.64%较好指标。两种提金工艺技术指标相近。
6.6本次试验推荐采用磨矿细度70%-200目条件下炭浸工艺,该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氰化钠用量少,浸出时间短,金回收率高,可浸性好,有利于下一步堆浸生产和矿业开发。
下一篇:没有了
本站所收集信息资料为网络转载 版权属各作者 并已著明作者 旨在资源共享、交流、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并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故仅供访问者参照使用。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胺试验阳性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