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那为何不请安,然后文言文我怎么说说

为什么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如何看待上课举手发言?
我上课,很爱跟着老师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每当老师说,有谁想举手说一下吗? 的时候,就会退缩,不敢举手。我很讨厌自己这样,但是每当下定决心要举手的时候,又总会犹豫和退缩。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按投票排序
为什么中国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中国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最大根源来源于班级氛围。爱举手、爱回答问题被认为是爱表现、高调、爱逞能、要讨老师喜欢,犯错的尴尬更在这个基础上大大增加,你都说错了你还好意思举手? 美国小孩为啥啥都不会还特别积极举手?因为美国人don‘t judge,而且小到家庭教育、课堂打分制度,大到对公众演讲口才的重视,上课发言、多说话、不怕犯错永远都是一个正确无疑、受人喜欢的加分项!反观中国,很多观念都是“多说多错”、“小p孩你说啥”、“只有知道正确答案才能说”,这样的原因造成班级氛围不好、同伴给予的压力太大,在中国课堂答错的尴尬程度太高,因此变得一片死寂。别说高中课堂,连我现在读博参加组会也如此,因为话多被人贴过“爱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标签,好在我是丝毫不在乎别人眼光,也深觉多说多沟通才能进步。听学术讲座遇到有的学生问问题,低下学生会发出嘘声,这种人着实让我打心眼儿里厌恶,通过嘲笑别人显示自己本事,你咋不自己真显示点本事出来。我对课堂教师的建议是:永远鼓励那些上课举手、主动说话的人,严厉及时批评那些自己没勇气举手还嘲笑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如果找不到靶子,可以非常严肃的在课堂上花点时间剖析这些爱嘲笑别人的学生的心理:你不说出来就是你不知道,就算你知道,你也不一定说得出来,别人在犯错和勇气中进步,你却只是通过贬低别人而自欺欺人的可怜虫。有人说,可是也看到好多学生胡乱提问题、回答问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一个朋友举了个栗子说上金融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公式有delta,底下一个学生问whats that triangle...能不笑么...(的确有点儿好笑...) 我刚刚的建议是普遍性的的,当然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学环境来说,我刚刚的建议完全可以实施没问题,中国课堂举手的都少,哪儿有啥胡说八道的学生。针对乱提问题现象:朋友举得这个例子是发生在大学课堂,选课制的大学良莠不齐,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选择鼓励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不问,他这辈子就不知道delta是啥意思,delta多么重要。而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彰显本老师不会嘲笑任何问题的机会!学到知识才是王道!遇到胡搅蛮缠认死理说不通的学生,“你这个问题是挺绕的,下课咱们俩讨论?”以免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我有时候会说:“你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发邮件给我。”针对乱回答问题现象(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下,排除他走神没听课的因素):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没讲清楚,如果答案非常离谱,再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鼓励他的这个回答。如果学生是一个智力各方面都正常的学生,那么就简单的说:“嗯~~~~有没有其他的回答。” 那个语调大家懂得。换个角度想,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乱提问题、乱回答的现象,其实也可以说明这个课堂可以实现大家非常无阻碍、自由的沟通想法、观点和意见了。上课举手发言有什么好处?好处非常多。举两点:第一、请参照我的另一个回答:简单来说,重复一遍自己的问题或者答案这个行为在Vygotsky(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看来是一个自己与自己进行互动的过程(或者说,自己用语言调节自己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和小孩儿和老年人的自言自语(Vygotsky称为private speech)类似,是积极的,对我们的思维有调节作用的,不只是简单重复的过程。简而言之,上课发言的过程是:脑子里想的变成言语说出来,并且说出来的这个过程中你要试图使他人明白你的意思,同时你的言语和你的思维在互动,言语调节思维。所以,这个过程你说有没有好处?第二、我在美国学到的教学理念中有一条:上课的参与程度表现了你的上课专注度。虽然没啥理论基础,深以为然。如果整节课都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你说你是不是很专注?我刚去美国的时候给自己鼓劲,每节课要回答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惴惴不安,非常专注。哪一次课说算了今天不这么逼自己了,顿时萎靡不振思绪乱飞。
是因为你的目标不明确,个人之见。从小到大,我都很爱提问,课上课下。到大学以后,我成了领导听课,讲座的最佳提问者,俗称“托”。有时候真的没什么问题,老师走过,拍拍桌子,你有什么问题吗?我就从容的站起来,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为什么说是因为目标不明确呢?1.高中时,我的各科都不太好。我就本着死不要脸的精神围堵各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开始问,直到我理解为止。上课不明白的我也提问,尽管有的很简单。语文作文高考前我写了三十篇,找老师一个个批改的,终于到了五十分以上。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我不知道落下哪个知识点,会在高考中出现,我一定要上大学!这个信念一直在我心里,我无所畏惧,只要我懂了,那就是真理。很多时候,想着终点,就会有动力。希望是个好东西。2.到大学以后,我更是积极的提问。大学老师都是高学历高水平的,让我如鱼得水。进入大学,目标是出国吧。你想去耶鲁大学,要求GPA4左右,如果提问可以刷分,你问不问?从考试成绩来看,第一,提问有助于你对问题的理解,得到解答在期末考试中不会迷惘。第二,老师会认识你,平时成绩会很高。其次,救场如救火。很多时候没人提问,多尴尬啊!如果你是救火者,会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结交更多人,有更多的机会。我就是受益者之一,有时候洽谈什么项目,就会有人说,我见过你……3.口才是需要锻炼的,提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4.但是提问也是有技巧的,看个人智商和情商而定。你对梦想多执着,就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完。
关于上课举手发言,作为一个INTP,我想多说两句。首先是简短回答,我对上课与老师交流没有一丁点胆怯,只要我想发言,完全把手举的高高的,不过有时为了照顾其他同学,同时考虑自己不显得那么突兀,也会只是示意一下老师我要发言,并不会举手太高。前天有一位同学好心建议我,要我说话委婉点,聊天中不要直接反驳别人,我回寝室后就码了以下一篇word。后来自己进行了MBTI测试,发现自己完全符合测试结果:INTP,所以自己决定不改变已有思维特色,可以进行聊天方式技巧上的微调。以下是个人内心世界的长文剖析,不喜勿看。word显示6859字这篇word是我发给过几位朋友看的,也发给了老妈,但是老妈好像还未看到。现在心结已经解开,结论刚才说了。太长了,我再挑重点说一下吧,大学课堂的沉闷,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学的培养问题。我本人的经历可往下看。
我需要改变吗?
前言:这个问题是我成长过程中最烦恼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今天终于把我对它的完整思考都展示出来。我需要改变吗?这是不是我和别人的不同所在?我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的思维方式、我的爱好、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关系到我未来的职业选择、人生发展方向,影响我的交际范围,影响我平日的心情。相信也困扰着和我相同疑问的其他人。日星期五今天晚上和范朝阳同学(化名)一起在食堂吃饭,然后由一盘糖醋肉引发了一场思维方式的碰撞。范:这个肉里啊全是面。我:面就是淀粉,淀粉就是碳水化合物,也是人体需要的成分,也不是不能吃。范:你不觉得你这种谈话方式会对方哑口无言,失去和你谈话的动力吗?我:何以见得?范:就像你说那个录音笔……我:什么录音笔……我是和你说的吗?(回忆中)范:不是和我说的,还有老婆饼的……我:哦,我想起来了。他(另一个同学)认为录音笔就是笔形,然后我告诉他录音笔也不见得是笔形,就像老婆饼也没有老婆一样啊。范:你这么说之后,别人就没有话可说了。我:但是事实就是录音笔不见得都是笔形啊。你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就认为录音笔一定是笔吧,同样我也可以举航天飞机也不见得都是飞机形的例子啊。范:这样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我:那……怨我吗(此时我想的是辩论赛上反方选手被正方选手驳得哑口无言,难道是正方选手还做错了?)。范:我觉得你应该婉转些说,学会倾听,你就嗯嗯,嗯嗯,等对方说完再说,委婉些。就说刚才这个面和肉的问题,我说肉里肉少面多,都是些骗人的玩意……我:额……你接着说。范:你直接就说面也是淀粉是碳水化合物我怎么说,我就说不下去了。我:你说完了吗?范:说完了。我:那我说,你刚才说肉里有面是骗人,我的意思是,就是那种做法,这道菜就是这种做法。(插播一则:之前曾有一次也是我俩一同吃饭。范吃一道菜,是带汁的那种鱼肉,没有刺,但是外面裹着面,看起来很大块,但是吃了之后才知道外面大块的都是面。范吃完了之后,把外面的面都剩下了,就吃了里面的肉。当时我说:你怎么剩下了这么多。范说:那都是面,我就把肉都吃了。我说:面就是淀粉,淀粉就是碳水化合物,那有啥不能吃的。)我接着说:比如说肉这件事,这是一件小事,就是平时吃饭时的一种闲聊。即使不谈论肉如何其实对咱们两人没有任何影响和损失对吧。(范点头)你觉得这件事我有必要当时不说,事后等吃完饭了,甚至等哪天你心情好的时候,再去找你说咱哪天哪天吃饭时有个肉菜怎么怎么,你觉得有必要吗?这个事不重要,它不是一件重要需要这么慎重的事对吧。你这个事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爸以前带我出去吃饭,席间我爸有时会介绍咱们学校说是军事化管理,但事实上呢,咱们只是半军事管理。我以前每次听到这里,都想去纠正这个错误,但是呢,出于对长辈的礼貌的考虑,我也就不指出来了,而咱们之间都是同学是平辈,肉这个事,我如果不当场说,那这个事就过去了。我以后也不会再提啊。范:其实你平时说话就这样(让人无语),你这样没人想和你继续说。我:其实我这个比较倔,或者说比较坚持自己的看法。(范笑)如果你的道理能说过我的道理,或者说我的说话方式属于一个方案,你的建议属于另一个方案,比较两个方案的利弊,如果你的方案比我的方案更有益处,我就会考虑去采用你的翻案。但是目前来看,我并不觉得你的方案更好。你是觉得我比较较真吗?范:不是较真,较真只是一部分,较真只是一小部分。你说话让人感觉太有针对了。我:你觉得我是针对谁?就比如我说这道肉菜,你觉得我是在针对你吗?范:不是针对我,但是你有时候说话……我:其实我就是就事论事说的不是吗,录音笔那件事就是事实啊,那我还怎么说?我也没有针对谁啊。范:对啊,所以你平时说话也这样,我感觉就不太好。你以为就我这么觉得吗?我:其他同学怎么说?范:没有这么说,但是我观察到了。我:你怎么观察到的?范:我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建议,一个反馈,你听或不听是你的事。我:我就是想知道你是怎么观察到的。范:我感觉到的。你不觉得我提供一个建议,我并不需要提供更多的……(细节)我:但是……你得说说你是怎么感觉到的,你给我一个反馈,我得知道问题是怎么来的,出在哪里吧。范:我总不能和你说某某跟我说过你怎么怎么不好。我:也不是这么说,我的意思是你的建议就像一个论点,你需要论据来支持你的论点,但是你现在拿不出论据来啊。比如说其他人的什么行为让你有了这种看法,你现在是你的论据不足以支撑你的论点,所以论点不成立啊。范:你要是这么说那以后就没人给你提建议了。我提了一个建议,你只需要听就行了。我:就是法庭上也得讲证据啊,总不能证人说一个建议意见,就判定有罪吧。再比方说你向纪检委举报一个官收贿受贿,不能就光提一个建议吧,你得有证据啊,我现在就是想知道你是怎么感觉的。范:那怎么能一样呢。大一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你特别会办事,但是现在逐渐的我不那么认为了,我逐渐的改变了开始对你的看法。反正我就是提一个建议。你听不听……这时已经吃完饭,边说边走,回到了寝室门前。范:我就是说个建议。我:那我再考虑一下吧。然后到寝室,我就记录了这篇文档。~~~~~~~~~~~分~~~~~~~割~~~~~~~线~~~~~~~~~~范的建议,我的理解是:1.
改变平时说话这种方式和方法,不要当面反驳别人。委婉些,注意倾听。2.
对于别人的建议不要刨根问底。我自己的想法:1.
范有这种感觉不是一天两天了,我感受得到。之前也有和我提过,说我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同,当然这话也是在争论中说的。(那次的情景是这样的:在一场学长分享考研or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一个学长说自己想得到了阿里的offer,结果在二面的时候被拒绝了,面试官说学长缺乏运营方面的思维,不适合作销售。当时我和范朝阳同学坐在一起,我转身对范同学说:阿里的HR都是傻逼。范说:以前我在网上看过马云的一篇文章,然后下面网友评论褒贬不一,反正我不信。第二天课前,我向范继续讨论关于阿里的HR,我说我在知乎上看过很多人关于阿里的HR的评论,比如有个人获得了google和阿里的offer,然后他不想去阿里了,阿里的HR给他打电话,问他何时去,他说不去了,阿里的HR态度非常恶劣,说就你这样你还能去哪里,不想来就滚。范的意思说,你这不就是听别人这么一说么。我说:对啊,这就像我从来没见过钓鱼岛我也相信钓鱼岛是中国的。再说了,你学到的知识不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吗,这也等于是别人告诉你的啊,也不是你自己直接推算出来的啊,你为什么就相信呢?当然昨天我和你说“阿里的HR都是傻逼”,我后来想一想也觉得不妥,我收回之前的话重新说,应该是:“阿里有些HR不是傻逼”。范笑(其实我感觉他就是无语了)我接着说:你刚才说我就是听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是对的,这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如果我周围人都说街上有老虎,那我当然就相信啦,虽然知道三人成虎是个贬义词,但是这个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啊。你刚才说的其实是个信任问题,对于你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权威,你就更加认同它信任它……范说:书本上也有错误,昨天咱们不还改了一处。我说:但是相比从我这里得到的信息,因为你不能确定我的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所以你不相信我说的话。而我呢,则更相信知乎这个平台,而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我就不怎么相信。
范说:你不觉得你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吗?我说:你不觉得这是我的特色吗?)2.
我其实是明白他什么意思,他之前说“你不觉得你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吗?”我就知道他是对我的说话和思维方式有看法,但是我的观点也是我之后的回答,如果改变了思维方式,不就是“泯然众人”了吗,我为什么要改变呢?3.
学会倾听,其实我以前就学过,所以我现在说的话比以前少多了,也简洁很多,往往都是直指关键所在,其他的不重要的,拐弯抹角的都被我在心里过滤掉了。因为问关键问题比较节约时间,比如在课堂上问,即节约老师时间又节约其他同学时间。范朝阳同学的这种不当面指出问题的说话方式也不是没有道理和好处,但是我总觉得不太合适,不知道是他的方式不合适,还是我比较不适应这个社会(这个前提是他的观念代表着社会的主流观念)。不过我倒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大学课堂这么沉默,没有人上课问老师问题。4.
我又想起了听过的一个台湾相声,讲中国的禅与生活(政治)。一个法师在禅院当主持,有一天有一个僧侣甲和僧侣乙在辩论禅,分不出结果,就去求证法师。僧侣甲说:法师啊,如果说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话,就应该是怎么怎么怎么,对不对?法师说:恩,你对。僧侣乙就说了:法师,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话,就应该是怎么怎么怎么,那为什么还会干嘛干嘛干嘛?(观众笑)法师说:恩,你对。这时旁边有个僧侣丙在扫树叶差点没晕过去,马上赶过来跟法师说:法师,好像有点不对哦,你说他对,你又说他对,那么到底谁对啊?法师说:你对。(观众笑)大家如果懂得这个故事呢,那么你在台湾生活就没什么问题了。(观众笑)
但是要知道相声这东西一般都是说反话的,是讽刺,不是真的说要这么做的,对吧。5.
我是真的不知道我是否需要改变现有说话方式,因为这个不是说话方式本身,这关系到我的思考方式,是很大的改变。同时我也不清楚我真的需要在意他的看法吗?就像我也认为我同学某人的说话方式上在某些时候欠考虑,但是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我的母亲,我母亲认为这是别人的个人习惯,我不方便指出,我到现在也没和那位同学说过他的这个问题。同时,我即使给我同学这个建议了,同学他也不见得会在乎这个,不见得会改变(从他平时的习惯来推测的)。这到底是不是我的个人特色?该不该保持?6.
我想起了辅导员以前说的一个场景,就是如果同学之间有了错误,要及时帮他指出,给他纠正,这才是一个集体,才是团结。范朝阳同学的建议是否违背辅导员的集体团结意识?7.
我怎么做合适?如果不在意这件事,不去管它,但是不解决任何问题对不对?我这种比较较真比较认理的思考方式如何表达才能不让人感觉有攻击性针对性?8.
我知道这种态度有些人会不喜欢,但是我真的需要因为在意这些人的看法,而改变我的三观吗?现有的表达方式源自于我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会受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9.
第8条,有人一定会认为我有些太好怀疑了。但是我看过太多的道理,有些道理甚至是互相抵触矛盾的,由不得人不自己思考。有人建议我只要听从建议就行了,不需要考虑为什么,但是我其实真正怀疑的是他认为对我的好,真的就对我好吗?~~~~~~~~~分~~~~~~~~割~~~~~~~~~线~~~~~~~~~~日星期六昨天晚上又询问了一个朋友,朋友也反馈了部分细节“某某和我说过,她和你说话,说不久,就是聊不下去。我有时候也是这样子觉得……”。我可能确实不太会聊天,好像只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思路都是这么来的,说话也就这么来了。平时想事情多是用一些什么控制变量法辩证法什么的,结果可能就是生活中有些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是有感觉的:1.我变得无法接受开玩笑了。我现在比以前不喜欢别人和我开玩笑,因为我一般都会当真,我也不喜欢别的男生和我闹。2.一般什么微信群QQ群里我一开口,就冷场。似乎是我总问些别人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少有人能接上话,自然就冷场。3.爱好越发“高冷”小众,关注手机IT耳机,不喜欢体育篮球不喜欢网络游戏,结果就是周围同学说话我插不上嘴,我说话,他们也接不上来。(但是这点我不觉得一定要改变)4.我现在有些不会讲故事了讲笑话了,讲的笑话不好笑了。也许是因为我逐渐变成了一个本身就不好笑的人。你见过哪个讲笑话的会把话分成1、2、3、4来讲。。。但我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从话多到现在这样大约过了六七年的时间。而且也是听从别人的建议逐渐改变过来的。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情是,我在初中时比较喜欢有疑问就问老师。但是问的次数多了,短期来看,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长期来看,耽误老师的课程进度。后来我下课问老师问题,但有时老师也会不耐烦,有些同学还会在旁边插话,我不喜欢同学的插话,因为觉得老师的回答会更正确些。有一次甚至因为同学插话打断我和老师的交流,让我气哭了,我到现在还记得。后来老师和家长都说,其实上课问问题是个好习惯,高中老师会喜欢你这样的。升入高中后,我其实就不怎么问问题了,有问题会下课去问,不会在当堂问了,而且不会问太多的问题,只会问关键的问题,这样既节约老师时间,又不会打扰其他同学。也尝试过在课堂上问老师问题,但是好像是因为高中课程比较紧,高中老师耐心更少,我也会得到负反馈。后来老师和家长都说,其实上课问问题是个好习惯,大学老师会喜欢你这样的。升入大学后,发现课堂上一般没有人会问问题,甭说问问题,老师的提问都没有人会回答。老师只好自问自答。老师总是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少。必修课都这样,选修课就更少有人和老师互动了。大学老师确实比高中初中老师更希望学生提问,但是可惜的是经过了初中高中的我已经变成现在这样“少说多想”的人了,我现在已经无法在像小时候那样无所忌惮的问问题了。而且,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喜欢你上课问问题,尤其是上大课时听课的同学众多,你问问题是个人的事,总不能占用其他人的公共时间吧。我想,也许只有研究生才能方便的问老师问题吧,我还没经历过,只是推测。现在说话一般都会先走一遍大脑,意思就是我说的每句话,一般都会在心里想一遍逻辑有没有问题,才说出口。这个问题记得大一时就有同学说到过,因为我平时说话时,尤其在讨论问题时,会变得把“因为……这样……你是不是认为……所以如何……”等等这样的词语说得很重,会把字咬得很清楚。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呢,脑子里想的就是其中的这个逻辑,感觉好像不说清楚,我就想不明白一样。(把字咬得清楚,就像《老友记》中的Ross(大卫·史温默饰)一样总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说的很清楚,让人不舒服一样吧)我这里就是讲了一个梗,你看懂了吗这样就会造成不说太多的废话,尽量每句话都在关键问题上。这样讲话确实会丧失一些趣味性和幽默感,但是成为现在这样也是以前想要变得好一些,然后根据一些书籍和别人的建议一点点改变成现在这样的,我不是天生就这样的。别人说我不太会聊天,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是会聊天,也许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很可能会注定孤独一生吧。爱好和别人不一样,感觉就是没有知音朋友,是我应该调整到和别人在一个频率上还是继续寻找和我在同一个频率的朋友?(如果你能看到我这篇文档,就说明我把你是视为知音的,我是不会给我认为不亲密的人来敞开我的内心世界的)我不是不会讲笑话,不会开玩笑,只是讲的笑话别人不觉得好笑,开的玩笑别人也不觉得是玩笑罢了。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就是不会讲笑话不会开玩笑。举个例子,有时候我说话引了一个典故,有的人没看出来,没看懂典故是因为他不知道不了解这个典故,那难道是我的错误吗?怨我说话不够直白吗?怨我知道的比他多?我难道要因为某些人的无知就放弃引用典故吗?(假如这段话你没看懂,那么我可以直接告诉你,以上问句都是反话)有人说了,你干嘛说话总举例子打比方,这不是一件事。我就想说了,这是类比的一种方法对吧,事情虽然不是一件事情,但是逻辑都是一个逻辑对吧。说话得讲理讲事实对吧,我真的就没觉得自己错,不觉得你说不过我,你无话可说,你回答不上来问题,是我的错。我说话先过大脑,是因为我要梳理其中的逻辑,认可其中的道理,我说出来的,就是我思考的结果,如果你说我说的话哪里不对,哪里不正确,直接反映出的就是我的认知上哪里有错误,我的知识体系中有与事实相悖的地方。如果我真是错了,那我可以改正,但是如果我错就错在我过于强调正确了,那这个错误,我无法接受。网上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从利弊上考虑,我也想不通这样的建议会更加有利。有人说,想不通就不用去想,先做就行了,别人给你提的建议肯定是为你好,尤其是比你年龄大的人提出来的建议。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都要先想通才去做。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我也听过看过同样是比我年龄大的人提出来的建议是不要总是听从其他人的建议,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过于相信权威,老师、书本也会有错误的时候。我怎么来做?我觉得我确实和别人不一样,没见过身边哪个同学会像我考虑这些问题。但是我这是不正常吗?我最害怕的就是邯郸学步,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之所以写这么多,把问题情况掰扯地这么清楚,就是为了验证别人建议的正确性、寻找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我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必将关系到我今后的人生,不由得不慎重考虑。首先第一个问题1.
别人对我的说话方式的建议我是否需要采纳和改变?毕竟有长辈建议我不要过于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谁都不能让所有人都认同。2.
我的说话方式是否属于我自己应该发扬光大的特色?因为和我的思考方式有关。我的存在就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如果变得和别人都一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似乎社会上和学校官方是希望大学生弘扬发挥自己的长处,毕业时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才是你的闪光点。3.
如果不解决问题1,直接根据别人的建议对自己做出改变,就是先做后想,是否会对我今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次根据别人的建议改变了,那下次呢,再下次呢。
在公共场合自如的讨论是需要训练的. 有的人有胆量不怕生, 他们锻炼的机会就多; 胆小怕生的人, 锻炼的机会就少. 我的建议是:1. 多在小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朋友群中交流, 课后和老师交流, 找三五个同学和老师一起问问题和交流;2. 寻求专业训练.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从来不敢在课堂发言, 她送孩子去上戏剧班, 排了几次戏剧, 再进行了一些台词表达的训练后, 课堂发言开始积极踊跃, 甚至到了一说就不停, 需要老师请她闭嘴的地步.
难道不是课程太多了吗……飞一样的讲完课本,第二天就讲练习,居然是老师手把手从基础填空讲起……这种情况下你要我们怎么配合老师回答啊……不过确实有好学生礼节性的回答老师,接老师的话……习题应该给学生自习解决,更何况还是那种比书厚的,有各种辅导信息的练习册,标准答案也详细……所以还是老师自己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以为什么都要学生回答,可以确认学生哪里不懂可以讲,却不知道学生究竟是不是不懂,是不是需要讲,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自习学生就可以自己扫除盲区……还有就是,为了让无心学习的学生上课……为什么要用这种奇葩的课堂互动模式,你不知道一边玩奇怪的游戏,一边上课特别累吗?好吧,补充下我的前提:中国老师上课提问一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学生是否懂;二是为了好玩热闹(这种老师我见多了);或者是借助热闹的气氛,激发某些学生上课的欲望(maya,老师我就不是喜欢热闹,我爱安静,我喜欢听别人深思熟虑才开口说话;甚至于有为了掩盖备课失误的。我不清楚外国老师是怎么样的……反正我觉得中国老师这种提问目的,我不认可,我也不参与这种课堂互动……
先声明一下,我不是来吵架的,我只是想请教一下各位朋友,大家都这么鼓励课堂发言,我想请问,那些不发言的同学的利益谁来保证?在高中课堂,直到大学课堂,都有这样一种现象,或者这样一种悖论,就是会有一些同学乐于提问和探讨问题,但是这种探讨仍然是两人的,很多时候你这个问题我懂啊,或者你就是胡搅蛮缠,或者我不想听你这个问题啊!我只是想听老师讲课,听一下解题思路,听一下老师的思想,大家都交了学费,为什么你要占用我的课堂时间和老师交流呢?
为什么我感觉是不想举手发言呢
我觉得可能和该老师是否给学生的回答即时发出反馈,不管是教师想要的答案还是有待商榷的答案。班级民主发言的氛围,是否喜欢该老师,甚至于学生当天的心情等当然也算是不稳定因素了
一己之见。最近跨文化交际论文在做这个,有感而发。中国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发言,甚至课堂讨论也不愿意多说,非常被动和沉默,已经被很多西方学界的老师所公知,至少在中国学生特别多的大学。例如这里:,这是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的一位老师的文章,详细描述了他所观察的亚洲留学生的情况,沉默,不擅长课堂讨论。尽管很多中国学生成绩也不错,但是他们对于知识和自己分数的态度比较’cautious’, 我把这个cautious理解为哪怕自己理解和知道的内容也不愿意多说多讨论多求证,而宁愿自己回去自己再看书复习验证。他在文中例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一个亚洲学生课后问他一个问题,老师觉得奇怪说:你为什么上课的时候不问?学生说:如果我问了您在课上回答了,那么全班都会知道了。这也许是个例,但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课堂的氛围就是,知道答案的(不管乐不乐意分享)都保持沉默,勇于尝试的学生也这样的氛围下,也不再多说了。在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一起的课堂里,会明显感到美国学生的活跃,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频率远远超过中国学生。在一些小班课上,甚至会说一些和问题本身并无相关的话题,但是只要是独立见解和引发思考,教授们依旧很欢迎。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还在那里纠结对错紧张半天,美国学生的思维已经翱翔半天了。中国学生非常勤奋,做的作业写的文章也不比美国同龄人差,但是在课堂发言和讨论这个环节,确实还是差了人家一大截!这是无可争议无可避免,也不是谁对谁错。因为我们的中学教育总体上是一个应试的,压抑的,竞争性比较强的阶段,在一个人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被灌输的理念是“高考多一分,干掉省内一千人”,我们练习大量的机械性的,唯一答案的理科题目和背诵大段马列的时候,英美国家的孩子却在人文,法律正义,道德思考的殿堂里徘徊了。我们可以有完美的作业和答案,但是却缺乏了人文思考的能力,表达自我,交流的能力。我也见过很多聪明的中国孩子,从小在沉默的课堂中长大的学霸,成绩顶尖却吃亏在不会交流,在职场中受到挫折。也有很多学生(特别是海外留学的孩纸)有非常强烈的改变的意识,希望自己多多发言,融入课堂。很难,却也不是没有改变。前面提到环境和氛围,如果有一个好的氛围,周围的同学都擅于发言交流分享,耳濡目染,改变起来也是很快的。但是对于目前一些中国大学动辄几百人的昏昏欲睡大课堂,老师念着几百页的ppt,我乐观不起来。所以,关键在于你在哪里,在哪个课堂。语言教学理论里面有一种教学法叫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交际法), 顾名思义就是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甚至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都可以在某种情境下忽略不计,而是鼓励你说,流利地,勇敢地表达自己,推而广之,很多教授愿意你说,不论对错。若你都是对的,你还来学习干嘛?但是如果你不说,没人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在课堂上和任何人的交流就此切断。甚至很多美国学生觉得你boring,在他们看来,成绩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太把成绩当回事),而是交流和兴趣来得重要的多。你甚至在一些课堂上不用举手,直接表达。这需要一些训练,但是一旦成功,获益匪浅,你的自我满足感也会加强不少,这和拿了无数个满分或者Distinction的满足感截然不同。
曾经何时我也是课堂上爱发言的纯真同学。只是后来遇到了些人渣同学,以暗暗妒忌讽刺为擅长,对当年单纯的我造成无数心理阴影。中国的孩子不够自信,很难接受他人表现得自信。现在,我再碰到这种人,呵呵,那真是随时就竖起中指了:你算个毛。
……为什么我觉得大家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我是这样认为的:1、问题是我个人的疑问,会浪费大家时间。2、为什么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因为老师课堂内容紧张,讲不完。3、为什么老师课堂内容紧张,讲不完?为什么不能减少准备灌输给我们的内容?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知识更能提高竞争力。4、为什么要提高竞争力?因为竞争大。5、为什么竞争大?因为人多。我认为真实的原因是人多资源少竞争大。不知道有没有环节上推理错误。
其实,就一个原因。我们学生多,老师少。有的班上课一个班七八十人。都举手发言老师还讲么?就这一个原因。如果老师学生比大一些。老师也有空,也会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而招到同学嫌弃。
太把别人当回事。记得高中本人很屌丝,还略微古惑仔,结果可想而知,留级。从小性格就比较开放,不过真心不喜欢学习。后来留级后的班主任很犀利,发现了高中的好几个校长经常找我。所以班主任好奇的也找我聊。我就实事求是,没想到班主任对我还挺看好,不知道他怎么来的勇气。她是教语文的,当时说实话,我妈的要求一周上3天课最少。所以我没压力,上课没得干就跟老师打岔,慢慢的就会回答问题了,没错,就是开始不打岔了。最开始其实我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新同学,我都不认得啊,我也想给他们一个好印象。不过后来我发现,我的第一印象分真的不咋地,加上坐在最后一排,所以我也就看开了,反正左看右看都是差生,同学再想,还能想成什么样。就这样我就没事就回答问题,开始他们还都回头看我,估计心想这大哥够牛的啊,学习这么好居然留级。哈哈哈3后来他们也不看我了,反倒老师一个个都挺欣赏我。哈哈后来虽然高考前学习还行,不过高考前一天通宵,也就凑合混个学上,反正我就水平又学就行了
一开始让我举手回答问题我真的是拒绝的。为嘛?不想出风头,不想出错,做多错多,多听少说认真做才是真正的生存道理。但是,当老师说【发言有加分】时,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不能淡定了,包括我。然后就开始举手发言了。然后我就发觉我喜欢上了这个东西。加分?加了太多也就是个数字。为什么喜欢发言呢?因为我喜欢跟老师交流,老师讲课的方式我喜欢,内容我喜欢,当然,老师也不错【⊙ω⊙】所以,人们为什么喜欢发言?无非是,我有了交流的欲望,被老师戳中G点不谈不快,对内容很感兴趣。那么,为什么不发言?因为,没意思,没有交流的欲望。
请问:题主是中学生吗?了解一下我再相应解答。--------更新---------(抱歉,思路有点阻塞,我需要时间理一下,见谅)评论说是大学生,给出相应解答。大学校园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和态度,就是60万岁,61分犯罪的学习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地上课,应付了作业。
其实我一般有自信不会答错,但怕被人说装逼。直至有一次被人说答题装逼后,如释重负,我就装逼,吹咩,后踊跃发言,直至高中结束
为什么不敢举手发言?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鹤立鸡群”是优秀也是寂寞的体现。相比之下,很多人想要获得的仅仅是合群的安全感。 比别人更优秀、比别人爱表现、比别人更受老师喜爱也许是一种“危险”的表现吧。当然也有可能纯粹是因为课程深奥问题太难了…我(大学)上课其实挺能举手发言的…通常我会在每次开学的前三周的每一堂课上疯狂举手回答问题。为什么?一劳永逸啊…让老师对你有印象+赚够课堂表现分+举手发言第一人的神秘加成bonus。三周过后我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坐在教室后排看课外书啦~
看大家都是在说举手发言如何如何重要,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先简单说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学生不应该因为自己不举手发言而感到羞耻,而老师不应该以任何明显的方式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为什么呢?因为举手发言并不等于积极参与。很多人都会觉得,不举手发言是中国学生在国内教育熏陶下养成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被动的,负面的,不利于学习,因此应该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克服掉。是的,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不举手发言可能真的是一种不积极参与学习的表现。可是别忘了,就不举手发言的行为来讲,是至少存在两种学生的。一种是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是对举手发言排斥,而是对绝大部分学习活动都排斥,不举手发言算个啥?拖作业,不听课这些更严重的问题都会发生。而另一种更多的,是像题主这样,对学习有热情又认真,只是单单不喜欢上课发言,或者对公开发言有畏惧感。对于这样的学生,不举手发言就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因为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差异。鼓励举手发言这个行为背后其实有一个可怕的潜在逻辑,那就是外向性格者在课上的参与度要大于内向性格者。但现实是,外向性格的人和内向性格的人都在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方式不同罢了。说举手发言代表参与教学活动(output),那一边倾听别人观点一边默默思考(input)就不是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了?既然都一样,为什么会有“鼓励上课发言”这种被认为一贯正确的想法?这种想法其实是典型的teacher-centered教学思维的产物。很多老师可能会这样想,“为啥不举手发言不好?因为老子辛辛苦苦在上面讲你丫P都不放一个,还把我放在眼里吗?我不是白讲了吗?” 其实这么想也无可厚非,因为教学活动始终存在互动性,既强调学生感受也强调教师感受。教师当然有心理需求,需要学生认可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举手发言就是最好的认可方式(老师可能会想,“学生在我的调教下思如涌泉,我太NB了”之类)。但问题在于,想要获得这样的心理需求不应该妖魔化“不举手回答问题”这个行为,因为一旦教师把这个问题搬到台面上来说,就会给喜欢学习但不喜欢发言的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会直接影响到该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影响呢?
先生提到她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每堂课逼自己回答一个问题,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这个方法我也在美国的课堂上试过,但是效果不如青格乐先生的好。因为我发现,每堂课当我绞尽脑汁思索发言机会,或者不断心里暗示自己要有勇气justdoit之类的时候,我的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了。我完全无法听见(听“到”了但是没听“见”)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内容,整个过程我所学甚少,除了一直在和自己内心的小人搏斗外没干什么其他事。“要举手发言,不然影响课堂参与分数”成为了一种压力,使我的课堂学习相当低效。我一度曾因发言过少而情绪非常低落,主动找我的advisor倾诉自己的胆怯和担忧。我的advisor是一位慈祥的美国老奶奶,她对我的担忧表示诧异,她告诉我她并没有觉得我的参与度不够,理由有两个,一是她说她看得出来我每次都在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其实很多时候在琢磨该问什么问题好...), 二是她认为我在online discussion board上的的literature review写的都非常好,看得出我仔细读了每周布置的哲学reading,而且想法很有趣。最终我在她的课上得了不错的分数,尽管我发言次数远远少于美国同学。这是一个个例,但是老奶奶教学背后的观念我认为是正确的。第一,上课发言只是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而已,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参与,比如倾听,网上互动等等。第二,上课发言只是一种输出想法(output)方式而已,还有很多其它方式可以输出你的想法,比如写作。所以从老师角度来讲,或许关键不在于鼓励学生发言,而在于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综合判断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当然,我也做过实习老师,明白了很多老师可能会说,“你说得容易,你是不懂那帮熊孩子,他们就是不想学”或者“谁都不回答问题老子还上不上课?老子也要被尊重!” 关于这一点,又要回到前面关于老师的心理需求问题(需要被认可)。我承认这一点对中国的老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束缚...我这里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所谓的自high精神。老师可以试着把对“学生对我认可”的需求转化我“自己对自己认可”的需求,从而看开“学生很少发言”这个问题。当然这是很理想化的...我现在还想不通怎么能在“上课举手”这个问题上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双赢。其实small class小班教学或者one-on-one teaching一对一教学可以很好地缓解有关互动性的几乎所有问题。然而,鉴于目前我国动不动百八十人的大课设置...哎。而对于题主,我的建议其实挺简单的。你当然可以不举手发言,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发言而发言。举手发言不代表你的学习效率就高,不发言也不代表你不是好学生。你甚至不必过多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当你能举手发言的时候你自然就举手发言了。把你喜欢的部分做好,比如作业写好,课下和同学老师沟通好。总之,你觉得你怎么样学习效率高你就怎么来,不要在乎老师所谓“鼓励甚至强迫你们课堂发言”,也不要因为“周围同学都发言而我不发言”而自卑。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别人对你的要求未必是你自己的需求。当你能平静而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的时候,有一天你会发现举手发言是一件顺利成章的事。因为那时候是你真的想去这么做,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总之,心安理得地沉默,旁若无人地举手。身为一匹野马,不要别人让你去飞,或者羡慕一群鹰在飞,你就硬要去飞。既然跑是你的生活方式,就用它来达到你想要的终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pdate:谢谢青格乐先生的反馈,让我意识到我的表述可能不太准确。我同意学生上课发言这种“现象”是student-centered的表现,我是想说鼓励学生上课发言这种"态度"是teacher-centered的,因为它很多时候出自于老师对于课堂效果的单方面期望。对于一个老师来说,真正student-centered的老师态度应该是对不发言和发言的学生都能容忍,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评定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老师对上课发言的态度应该是中立而非鼓励。还有想补充一点关于互动性教学活动(上课发言机制,小组讨论,教学游戏等)的看法,我不认为互动性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一定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些活动有时会使课程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某位老师的课堂氛围很活跃,老师为人也幽默风趣,但是上课以后往往会有种“好high好high,咦刚学了什么来着”)。互动性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启发学生思考。所以互动性活动在课程中的比重适度即可,没必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普遍性准则。
看了这么多答案,想从一个在课堂上实践着,想要让学生自由积极举手发表想法的老师的角度,说说在普通的中学里会遇到的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学校难免会分班,我所在的初中部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分别被命名为重点、侧重、普通。各个类型情况不同。由于我教初中二心理健康(本专业),前段时间也前后教过历史、地理、政治…(初中的非三门主科外的被看得无所谓,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读书的时候,初一的地理老师在初二教我们历史到了初三又变成物理老师了…-_-||)也经常听课,所以非主科的课堂情况基本都知道一些。有些老师确实会孤独而骄傲地一跑到底…但相当数量的老师总是会积极提问的。比如心理健康课(其他科特别是历史的探究问题),我会反复强调“这门课所有提出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我自己想出的解决方法也不一定就特别好哦(╯3╰)我只是负责给你们总结大家的想法的呦(╯3╰)”;还会在课堂上故意犯一些搞笑的错误;即使有特别不通的回答,只要你不是很明显来胡说的就会作为好的回答被认可;假如觉得我的观点不好,有学生提出疑问真的是油然而生的欢迎。但是啊但是……先看问题,难些问题的比如上次讲谣言故事,然后让学生自己随意猜想故事里造谣的人是谁,要求提出基本的逻辑过程(动机、方法或传播线等);容易点的问题就是给出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比如张飞、赵云、司马光),然后让他们把这些男性的名字改成女生的。可以先互相讨论,然后举手陈述。在普通班,除了某些班有一两个特别活跃的,基本上都没有人举手。假如点人来回答,都是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羞涩地看看同桌,然后其他坐着的同学开始对他喊自己的答案,老师与远点的同学基本听不清。等把纪律维持好,请那些刚才大叫的学生来回答,反应跟刚才的那个同学是一样的羞涩……或者说一个特别糟心与经典的,比如“不知道”。其实即使在普通班,也是会有好想法的,比如“司马光萱”,但这样的情况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回答也是我在活动结束后偶然才在他草稿纸上看到的),而且由于旁边的同学都呆在那里,这些人一般都不会发言。再者,在这样的环境里,正经思考问题的没有,喜欢“自由讨论”的是主题,经常一个活动的要求还没讲一半,一些人就开始大声说自己的去了,到讨论结束,虽然不发言,但坐在位子上嘴巴不严厉责骂是不会停下来的。(不要跟我说耐心与找闪光点,都试过,具体效果是超越教育故事个案的想象的)所以在这样的班,课堂纪律就已经花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你们能不吵闹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哪里还敢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普通班,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让大部分学生听清楚老师的声音,会牺牲举手的机会与期待。然后是侧重班,基本是普通班与重点班的结合,很吵很活泼,所以跳过。最后是重点班,在这样的班上课多让我讲多少节课我都愿意≧﹏≦,跟成绩真心无关,而是站在这样的地方你会觉得被学生当普通人一样尊重–在你说话的时候会听,甚至全都静静地望着你;在讨论的时候很积极,虽然部分也会趁机做作业然后觉得这样讨论没意思;在集中分享的时候,有四五个举手的常客,可是点其他没举手的人时,大部分也能讲出来。所以,在课堂上,不举手,不一定是教育体制的应试话,或者老师太专制,或者文化风气,毕竟在具体环境中,老师与其他学生都是会考量利弊的人,是与环境互动选择的结果。你可能是因为不想鹤立鸡群;也可能就是不会或者不愿意思考;或者太自卑而害怕思考;也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蠢而不屑去找答案;也可能觉得课堂太乱即使举手也没几个人会认真听你回答;或者是觉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完美然后反应不够正面与热烈;也许你只是觉得举不举手无所谓,让你回答你也可以大方自然地回应;还可能是你其实很想要别人知道你有好想法、想要别人欣赏你,但怕别人看出你的小心思所以避嫌一般故意不举手,最好的情况就是老师慧眼识珠点你的名……虽然举手并不是有想法的必要条件,但不管什么动机,假如想达成举手这个目标,简单粗暴的方式就“举起来”,断片一样,什么都不想,大脑临时空白,只右手向天先划一个85°角再说。然后回答的时候即使脸红心跳也只能回答问题了……多练几次,发现这玩意没什么大不了,就习惯了。
回答问题答得不好就是在耽误全体人的时间,有的时候还会把老师的思路带跑偏,所以尤其是人数多的课索性都听老师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禁言怎么说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