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课程改革纲要什么时间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 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 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 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 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l.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 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 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点极主动 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地、 科自由和缺拜舍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 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 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制 l|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 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 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 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 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 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 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 在开设必惨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 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结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其内容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 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 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 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 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 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 &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 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 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 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 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惶、 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 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 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 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 持课教结合有百否在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 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 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 质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住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 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 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 应尊重学生地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 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 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 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干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 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干教师创造性地进行 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 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 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 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 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的作用, 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 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 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 机构、出版部门等报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 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 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 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 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 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 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 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 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 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 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 制席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改革 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 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 l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 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 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 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 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 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 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l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 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 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 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 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 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约原 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 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 双向选择、 综合评价的考试、 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 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 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 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 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 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 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 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 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 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 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7.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 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 内容,调整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 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 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 划,教室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 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 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始终贯彻“先立 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 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 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度到新课程 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 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 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 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 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 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建 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 立教育部门、 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 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人讨 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自 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匹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 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复习要点 试行(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 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 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 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 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 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 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 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 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 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人 ; (完整的人, 有独特性, 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 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 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 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 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 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 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 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 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 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 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 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 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 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 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 (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 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 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 评“促反思, 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 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 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 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 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 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 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 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 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 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 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 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 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 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 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 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的环境;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改革教 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 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 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 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 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 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 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 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 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 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 (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 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 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 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 独立性的销蚀, 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 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 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 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 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 (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 专业人员的作用; (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 导;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 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 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 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 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 专业能力, 要批判地反思; 2) ( 在训培过程中, 要注重“查, 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 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 ――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 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 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 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 ; 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 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 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 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 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 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 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 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 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 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 、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 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 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 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 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 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 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止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 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 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 程的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 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 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 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 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 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 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 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 法。城市普遍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 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 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 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具体 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 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 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 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 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 儿的好奇心和未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让绝 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 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 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 学生的生存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 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 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 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 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 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 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 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 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 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 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 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 励有关机构、 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 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 《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向教育部申报, , 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 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 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 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 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 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 行试行公开竞标, 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 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 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 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 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改革 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 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 销教材。 课程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 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 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 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 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 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 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 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 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 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 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 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 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衔接。要 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 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 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 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 杜绝设置偏题、 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不得公 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 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 政策,画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 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 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 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 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 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 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 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 到的问题。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 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 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 持续的师资 2 培训计 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 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 进行。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 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 挥示范、培训和指导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 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 科学决策的原 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 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 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 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 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考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作用,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 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 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 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 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建立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 中 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予以奖励。 教师行为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学生评价: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 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 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作。 学习能力: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 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 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 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 观? 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 答案要点: 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究与创新精神等。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1)学生是完整的人; 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 (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评价: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 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 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精神。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 三、 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 的转变? 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答案要点: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 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 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 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 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 评价的内在化。 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计划。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 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 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 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 以表述。 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 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 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答案要点: 3.确立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 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 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1) (2) 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学生各方 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 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生的发展。 3、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促进每一 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 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 惑、疑难等。 案例 1 分析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 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 C 级 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 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 我打了 100 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 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 B 级、A 级组进军。请问:上述 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 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 C 组 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 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 100 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 同学继续向 B 级、A 级组进军。 (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有关评价方面的)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 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 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 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 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 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 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 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 学习日记、 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 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 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 教师、家长、 管理者、 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 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 教 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 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 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 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 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三)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 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 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使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 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 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 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 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 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 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 建构作用。 (四)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在上述教例中,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样做丰富了 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 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 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 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 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 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 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案例 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 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 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 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 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 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 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 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 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 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 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 2 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 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 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 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 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 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 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 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 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 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 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 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 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 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 这种不轨行为后, 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 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 改正错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 不断帮助他, 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 3: 一班的 A 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 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 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 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 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 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 学已经站起来, 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 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 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 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 推他, 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 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 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 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 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 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 B 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 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 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 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 否则他认为自己“没 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 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 师的做法? 案例 3 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 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 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 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 学生的求知欲。 依据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 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 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 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 B 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 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 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 老师“以知识、 学科为本位”, 把学生当作“学科人”, 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 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 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 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 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 学校 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 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 的选择,学校将 4 至 5 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 分成 ABC 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 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 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 4 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 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 将学生分层, 确定 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 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 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 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 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 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 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 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 发展、 有尊严的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 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 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 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 展示多媒体课件 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 (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 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 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 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 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 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 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 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 正方――聚落应该发展; 反方―― 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 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 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 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 5 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 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 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 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 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 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 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 信中这样写到: “高老 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 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 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 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 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 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 6 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 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 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 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 和人格养成。 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 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 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 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 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 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 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 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 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表现为 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 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 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 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 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 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 的要求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 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 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 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 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精神世界和内在 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 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 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 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 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 识。 表现为: 第一, 强调身体性参与。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 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 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 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 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 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 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而注意力高 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 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 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 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 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 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 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案例 7: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 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 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 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 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 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 异? 案例 7 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 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 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 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 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 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 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 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 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 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 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 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 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 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 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 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 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 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 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 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 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 学习日记、 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 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 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 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 教 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 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 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 8: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 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 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 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 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 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 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 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 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 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 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 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 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 你的体会。 案例 8 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 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 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 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 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 。 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 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 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 9: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 他主动向特级教 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 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 果,为什么? 案例 9 分析: 12、 世纪 90 年代初, 20 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 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 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 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 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 A.学生 B.学校 C. 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 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 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 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 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 一、 单选 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C. ①③ 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 (ABC ) 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评定 D.成就测验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ABCD )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 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素为代价的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 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8、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D.情境―陶冶式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C ) 9、 2001 年,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 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 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 A.前沿性 B.全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理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BD )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业 D.考试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是小王在“如何 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 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 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 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 的人格魅力, 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亲其师, 则信其道”, 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 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 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 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 自我成长。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 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A..可 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 . 现 代 教 育 评 价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可 分 为 如 下 几 个 时 期 ( 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 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 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 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 判断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 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 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 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 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 管理的总的趋势。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 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 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 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 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 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 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1)以人(学生)的 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 (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 (1)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着意推进 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 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 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 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 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 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 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 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 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 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 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 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 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 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 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 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 “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 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 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 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 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 在一个“落差” ,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 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 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 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 问题, 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 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 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 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 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 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 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 、 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 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 、 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 、学习主题” 、 “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 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 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从“教”更好地服务 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生形 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 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 去那种只有“预设” 、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 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 ,影响课 堂教学质量, 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 “引导” 、 “塑造” 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 。所 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 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 ;二 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 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 ,给 现实的、 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 最终在教学中完成, 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 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 使得原本富有生命 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 。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 、 ,及时 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 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 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 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 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 , 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 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 法; (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6)让学 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 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 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 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 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 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 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 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 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 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 增强评价主体间 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 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 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 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 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 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 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 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 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 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 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 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 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 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 课程补充 1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 和差异(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 师的教学水平 15、 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 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 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 或打×;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 综合课程为主。 ×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 ,形 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 学和考试的标准。 (×) 20、 《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 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 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 21、 《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 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 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22、 《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 价值观” 的培养目标, 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 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 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 24、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 长的过程。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 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试题―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