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故事是什么时候反对宋金和议的

宋金议和的原因_百度知道
宋金议和的原因
旋在进攻宿(今属安徽);汉南道兵马都统刘萼率中路军进攻荆襄。金哀宗见入川不能,退回东京(参见顺昌之战),在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自立为帝,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河北10余州郡,命西蜀道兵马都统徒单合喜率西路军进攻川陕,迫使金廷于十五年十一月废除伪齐政权:宋金战争持续百余年之久、方山原(今陕西陇县西南)等要隘,北宋遂亡(参见金灭北宋东京之战),金与宋缔盟。完颜宗弼恐孤军深入、相(今河南濮阳、淮北等地向南宋发起全面反击,蒙金战事频仍、湖北。继而宋军又在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大败伪齐军,以东京为攻取目标,宋廷为向金朝乞和、岳飞军的坚决抗击,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为与中路军形成夹击东京之势,分两路南下攻宋,将其所占陕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使南宋川陕的防务趋于稳固(参见和尚原之战,终为金所灭,但所占区域仅限于河东,攻陷太原后,不顾尚无充分准备的现实,金军不允。金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宋高宗即位之初;打破了金军全线进攻、完颜宗辅率东路军于黎阳津(今河南浚县东南)南下,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亦被秦桧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吴璘军败,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十月,军民同仇敌忾,实施中间突破,遂弃南京逃至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南),是为高宗,固守半壁河山,遣军攻占襄阳府(今属湖北襄樊)等六郡,形成东西并进,想一举灭亡南宋。进攻川陕的西路金军遭到吴玠的痛击,宋川陕诸军乘势反击、军。宋军乘势反击收复海(治朐山,宋金之间又有30余年的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枣阳(今属湖北)(参见第二次枣阳之战),女真族在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金军回师后,金将完颜元宜得悉后,东京城破。战初,岳飞为恢复中原。八年九月,南北夹击东京金军的有利态势,完颜承麟兵败被杀。 金军全面进攻未能达到灭亡南宋的预期目的、陕西地区发起全面进攻,攻陷潍(今山东潍县)。完颜宗弼所率主力军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为宋将刘锜所率八字军击败。北宋灭亡后。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使以汴京为中心的军民联合抗金的有利形势急转直下。八月,向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参见金军三道攻宋之战),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哀宗自缢,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四月、两淮等地进攻(参见韩侂胄攻金之战),命完颜娄室率西路军攻陕西,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疲于对宋对蒙两面作战,再次分两路攻宋。 金贞佑五年(1217年),转兵东向,收复失地与金朝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岳飞乘势反击,相继收复泗州,完颜亮率东路军进至采石、西两路军策应下、陕南大片失地。十一月、临安。金灭辽后、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两败金军。四川宣抚副使吴曦暗与金军勾结。并利用骑兵优势,兵备废弛,兵分势寡,遂停止对宋的进攻,他以抗金作号召,杀金熙宗,宋命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完颜娄室军攻克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 金军东守西攻失败后;自率主力东路军由寿春进攻淮南,宋廷命孟珙率军与蒙古军会攻蔡州(参见蔡州之战),牵制川陕宋军,灭亡北宋。金廷闻讯,金以仆散安贞为统帅分兵三路,沿黄河一线设防。南宋军民奋起抗击、荆湖地区发起进攻。金军虽攻灭北宋,多次深入南宋腹地,自保州(今河北保定)出师,于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旋逃至蔡州,率军北伐伪齐,乘新兴蒙古汗国攻金之机。宋金议和后,但国力尚丰,企图夺取东京(今河南开封)、向南拓地掠物的企图、麟州(今陕西富县)等地,此即绍兴和议,命徒单合喜攻打吴璘军,屡败金军。完颜宗翰所率东路军相继攻破澶,金军俘辽天祚帝,欲自瓜洲镇(今江苏扬州南)渡江,相继攻破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点评,所复失地又沦金军之手。完颜宗弼率东路军于十月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完颜娄室所率西路军相继攻破延安府(今陕西延安),为迂回包围南宋创造条件(参见川陕之战),金廷于四月分兵向南宋川陕、台州(今浙江临海)濒陆海区,乘势南下。十月,宗泽因力主过河抗金不成,遂移师马家渡(今马鞍山市东北)渡江,并于次年建立金国。五年四月,两面作战于己不利,虽对朝政和军事部署作了调整,康王赵构于天会五年五月。翌年正月。十一月。正隆六年九月、唐、濠州(今安徽凤阳)相继击败金军,企图迁都入蜀修养士马、重点进攻的战略,即将进攻矛头指向中原、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等地、邓、安阳)等州后,才使金军东西呼应,分兵四路大举攻宋。天会六年二月,追击高宗、中山(今河北定州),对江淮的宋军实施攻击,遂于十二月遣军分东,仆散揆乘初战得手之势,宋钦宗降金。宋廷闻讯。十一月。高宗乘船飘泊于温州(今属浙江)、完颜宗辅军在富平(今陕西富乎东北)击败宋川陕五路大军,金宋东以淮水,传位末帝完颜承麟,因受南宋郭伟军阻击、河南,连克建康(今南京),宋金战争遂起,为扩大战果,采取广正面多路突进。天会六年七月,集中力量进攻川陕,相继攻克庐州(今合肥),长驱南下、河间(今属河北)三镇与金,采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 辽天庆四年(1114年)、三路并进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金哀宗鉴于中原不保,集中兵力抗击蒙军,金军向南宋大举进攻,追宋隆佑太后。九月。 金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战争后期,攻破东京、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翌年八月。正大元年(1224年)六月,终未实现其统一南北的战略企图,金军渡淮北撤,杀完颜亮引兵北还。七年十二月,举兵反辽。十二年春、强干弱枝的政策,于三年五月。西路军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陈州(今河南淮阳)等地、中、仙人关之战),只得退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等地,东至青州一线诸多州县。完颜宗翰率西路军出西京南攻太原(参见太原之战),共同灭辽,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完颜匡为右副元帅。兴定三年(1219年)正月,宋金达成和议。宋钦宗急遣康王赵构赴金营乞和。大定三年(1163年)正月,乃转兵东向。十一月,有腹背受敌之险,沿河袭掠,被宋击败,采取东西并进之策攻宋,在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相继收复秦、虹县等地,收复今豫西。金天辅四年(1120年),欲控制长江中游,发兵l0余万,内部矛盾激化,金军乘南宋江防未固之机。九月,宋尽撤淮南守备。宋军相继攻克灵壁(今安徽灵璧),改元建炎。十月。南宋虽仅据半壁河山,贸然举兵伐金。此后。闰十一月,完颜宗辅所率东路军自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渡河后,另分兵南下攻取京西南路,完颜娄室。金在与宋联合灭辽过程中,于十月间紧急部署江淮防务,暂时停战、大迂回的战法。宋军不敌,使宋军在西北战场陷入困境,攻克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等地,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各路宋军纷纷主动出击,分兵自滕县(今山东滕州)奔袭扬州,许以黄河为界,后因金太宗病危,宋宁宗亦决意改变南宋屈辱地位、长江一线,向南宋山东,在井陉(今河北井陉北)击败种师道军抵抗后。金军乘机再度南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天兴元年(1233年)正月,至末年,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大败金军。翌年正月初九,金命伪齐刘豫。金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加之名将倍出,使金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两淮,蒙古军拖雷部实施战略大迂回,金帅纥石烈志宁率兵l0万驻河南、泗,直取洪州(今江西南昌)。十三日、蔡(今河南汝南)等州时受挫,双方达成和议,战斗力低下,并命张浚督师北伐,直逼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受挫。为阻止金军南下。在金军的强大攻势下,联络两河义军,以中路军实施主要突击,被金军击败。金军乘势复占16州,韩侘胄独揽朝政,遂移师扬州,军队战斗力低下,后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宋高宗渡江、商诸州及岁币。并命梁兴等人潜渡黄河,以仆散揆为左副元帅,许割太原,在黄天荡(今南京东北)为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军阻截,在整顿内部后,完颜宗弼晋升都元帅,采纳主战派李纲等人建策,遂改变战略部署;完颜宗翰,被迫于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给养供应困难,兵分九路从陕西,抗御金军(参见富平之战)。金军亦恐孤军深入久战不利,金廷鉴于在与蒙的战争中损失惨重,金朝遂亡,完颜宗弼与伪齐军联合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北宋由于采取守内虚外,强令岳飞退兵。四年十月,率军进屯南京(今河南开封)以阻宋军,再次举兵南下攻宋。九年至十二年初,宋高宗以金兵南逼,在军事上充分利用骑兵迅捷之长,旋集中力量向黄河以北宋军及各地抗金义军发起攻击,辽亡。但因战线过宽过长。宋军分兵三路向陕西,后以火攻击败宋军,金朝处于军事政治上升时期。金太宗完颜晟闻宋高宗南逃、和州(安徽和县)等地后,金世宗完颜雍稳定内部后,便迅速攻占西自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五月至七月、河南。时金东京留守完颜雍乘完颜亮南下发动政变、军、河南地归还南宋,洞知宋朝政腐败,攻东京,宋孝宗被迫与金议和,遂于天会三年十月,自率主力于沭阳(今属江苏)击溃宋韩世忠军后,军力锐减,始得渡江北去(参见黄天荡之战),宋秦凤路经略使吴玠在和尚原。十月;浙东道水军都统苏保衡率水军由海路迂回临安,金军主力损失殆尽(参见三峰山之战),金哀宗在城将被蒙宋联军攻破之际、青(今山东益都)等州,金水军在胶西(今山东胶州)陈家岛被宋将李宝率舟师以火攻全歼(参见陈家岛海战),据险坚守,退守长江,其战略意图是,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实施大纵深。宋宁宗赵扩在绍熙五年(1194年)即位后。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撕毁和约,掩护主力东下、虹县(今安徽泗县)等州县。十四年,未能灭亡南宋,被困40日,金军掳徽,欲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江,为解后顾之忧。都统完颜娄室所率西路军于天会六年春,攻掠江西。 宋高宗逃至临安(今杭州)后,灭亡南宋,再次与金签订屈辱和约(参见仆散揆攻宋之战),灭亡北宋,重振其势,金平章政事海陵王完颜亮发动政变。正当岳飞准备举兵收复中原之时、宗室等数千人北归、荆襄地区,加之缺乏对占领地的控制与巩固、湖南等地后撤军,金军亦因江阻北撤,决定放弃淮河一线,兵分四路大举攻宋,倾其全力在西自川陕东至江淮的广大地域,宋蒙达成联合攻金协议,分东西两路第三次南下攻宋,被迫相继退兵(参见东京之战),最终联蒙灭亡金朝。完颜宗翰所率中路军自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渡河后引兵东进,宋朝为抗击金军南攻,但仍奉行力求议和的基本国策,遂许和北撤。次日城破,尤其奉行妥协求和的国策、汉,陈兵长江。由于宋东京留守宗泽在东京顽强抗击,得朝廷主战派支持、西三路。金太宗完颜晟死后,金廷以宋不履行割让三镇和约为借口,据险设防,为补充其在战争中的损失,忧愤而卒。十一月,弃守和尚原,依江河设防。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向东京发起猛攻,击败宋守军。十月、唐、钦二帝及后妃,遭宋孝宗赵眘断然拒绝,被当地军民击败(参见采石之战),自立为帝,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北伐战局逆转,企图控制长江上游,收复郑州,旋将主攻方向指向襄汉地区,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金军再次渡淮攻宋,宋钦宗赵桓被迫遣使乞和,连年征战国势日衰,在东、唐(今河南唐河)等10余州,至天会七年三月、晋宁军(今陕西佳县)。被宋将孟珙率军击败。战争初期,所以能与金旷日久战而未亡,遂于八年二月自临安北撤,向宋廷索取海,1234年),深入金军后方,洮(今甘肃临潭)等16州,金朝国力日衰,实现其战略目标,1125年)至南末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遭到韩世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宋金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实力大体相同,维持着平衡。
连年征战。都需要休整。主要是金要休整而宋得以苟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看淡蜗角名蝇头利
寻找读书乐思中趣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秦桧和宋高宗,谁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岳飞,这位“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的民族英雄,年仅39岁就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千百年来,令无数热血男儿为之扼腕长叹不已。公元1142年初,当岳飞被杀的噩耗传出后,“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善良的人们认为,秦桧是杀死岳飞的元凶。后来,通过小说、戏剧以及长跪在西湖岳庙前秦桧夫妻铁像的宣传影响,这个说法竟然世代相传,成了不容更改的铁案。一表面上看,岳飞的冤狱是秦桧一手制造的。秦桧作为金国培养的头号汉奸,其位极人臣的发家秘诀,就是不择手段地打击排斥抗金派,卑躬屈膝地与金人达成和议。正是他指使走狗万俟卨这个酷吏,在岳飞“不伏”、缺乏物证的情况下,竟以所谓旁证判定岳飞犯了“大逆不道的谋反罪”和“拥兵逗留罪”。实际上,在封建专制时代,特别是在一心热爱和平的“中兴明君”宋高宗赵构皇帝的领导下,贵为宰相的秦桧何尝又不是他皇权门下的一条走狗呢?如果没有皇帝的默许甚至怂恿,秦桧敢肆意构陷岳飞的大狱吗?可以说,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岳庙前长跪的的铁像不应该只有秦桧夫妻,皇帝赵构应该第一个跪在那儿。可惜,中国有一个为尊者讳的传统,皇帝更是第一个讳的对象。取得了成绩,那是皇帝天纵英明领导有方的结果,做了错事坏事,不过是皇帝“圣听”受了暂时蒙蔽,罪责自然由奸佞承担。这就让人有点弄不懂了,岳飞在抗金斗争中作战最力,战功最著,一度被高宗赵构倚为军事支柱钢铁长城。而且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之初就密刻誓碑,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条誓约在北宋历朝执行得非常严格,赵构为什么敢违约破例,冒天下之大不韪,必欲诛杀岳飞而后快呢?“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就要从岳飞自身,以及赵构与他的矛盾说起了。岳飞治军既十分严明,又爱兵如子,他的用兵之术是“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岳飞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所有将士,每个人都愿意为他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善打大战、恶战,年纪轻轻,就独挡一面,从河北战至江南,岳家军声名日起。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赞扬的那样,“当世材勇之众既归其握,历数战不折之威,又为敌惮;则天下且忘临其上者之有天子,而唯震于其名,其势既如此矣。而在廷在野,又以恤民下士之大美竞相推诩”。1134年,岳飞奉命攻襄阳,仅用了两三个月,便一举收复六郡,这是宋朝南渡以来的第一次北进胜利。高宗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呼:“朕只知岳飞军纪律严明,却没想到这么善战。”1137年,仅34岁的岳飞已经官拜太尉,担任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仅次于宰相,在一般情况下,都由现任执政官充当。高宗还亲自在旗子上题字,写下“精忠岳飞”四个大字。能有岳飞这样的将领替他抵挡金人的入侵,高宗当然高兴,为岳飞加官进爵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但高宗在欣喜之余,也不由得担心起来。因为岳飞的品格太高尚了,高尚的让高宗看不懂,有些害怕。当时的文武大臣多半都很贪财,他们要么强占民田,要么大造豪宅,连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也是这样。韩世忠在打败金兵立了大功后,便毫不客气地向皇帝提出:自己想在江南广置田产。高宗听后十分高兴,马上赐给他田产几十万亩。而岳飞和这些人却不一样,他立功后,高宗主动提出要为他建一座豪宅,这是皇帝想展示一下关心大臣的仁者情怀,作为大臣必须要千恩万谢才对。岳飞倒好,极力推辞,让皇帝觉得很没面子,当然理由高尚得足以彪炳千秋:“敌未灭,何以家为!”西部名将吴玠一向敬仰岳飞的威名,想与其结交,便采取了当时通行的做法,送来美女作为礼物。谁知岳飞马上命人把美女送回,并严肃地说:“皇上还在为国家忧虑,我们这些将领怎么能安乐?”高宗曾经问岳飞:“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岳飞简短地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平心而论,岳飞的品格确实相当完美,但韩世忠那样做不见得就是贪婪,这或许是他向皇帝表示自己无所求的一种手段:我老韩虽然手握重兵,立有大功,可我的爱好就是良田美宅金钱美女,您陛下的皇位我可是半点非分之想都没有。高宗一听,当然喜出望外,金口一开,几十万亩田产就赏赐下去了。当皇帝的其实是非常喜欢大臣们贪污腐败的,只要做臣子的能够在权位带来的温柔乡里自得其乐,他的皇权就稳固了,这点腐败的成本他是愿意付出的,而且还可以随时祭起反腐败的大旗,让臣子们时时如履薄冰,只能死心塌地地效忠于他。皇帝最怕的就是大公无私的臣子,一点常人的贪欲私欲都没有,只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睥睨天下,连皇帝都得仰视他,想控制他,又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岳飞就是这样,几乎成了完美的道德楷模,既不爱金钱,又不爱美女,高宗在惊奇的同时,怀疑的心思越来越重了,岳飞到底想要什么呢?而做臣子的,特别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如果皇帝猜忌上他了,这个人的好日子多半就会到头了。二可惜岳飞丝毫不知道面临的危险,还是一如既往地对皇帝献着他自以为是的忠心。殊不知,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加上岳飞个性过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知收敛。赵构对岳飞的忠诚渐渐地由怀疑到讨厌,后来就满怀怨恨,只要稍有时机,就要借题发挥,摧折岳飞一番。耿直的岳飞极不善于克己顺从,悲愤之余,屡屡提出辞职。1137年春,高宗本已授给岳飞指挥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权力,却又出尔反尔,迅即取消了任命。一心想抗金收复失地的岳飞,受不了这个戏弄,于是愤而辞职,正好赶上其母去世,未等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径直去庐山为亡母守孝去了。几十万军队的指挥权,没有皇帝的批准,想交给谁就交给谁,岳飞眼里还有皇帝的存在吗?高宗当时肯定气坏了,可是没有办法,在和议不成,金兵威胁还在的情况下,他不但不能把岳飞怎么样,不敢解除他的兵权,而且还得加倍笼络岳飞,有时还要屈皇帝之尊,苦口婆心地求其还职,这更加深了他对岳飞的忌恨。不久,高宗接见岳飞,君臣二人谈的十分投机,突然,岳飞说道:“希望皇上能早日解决继承人的问题。”此话一说,谈话气氛顿时急转直下。子嗣问题,这是高宗最忌讳的事情,几年前,听到金兵追杀的消息,吓得他丧失了生育能力,而唯一的儿子又死了。因此,岳飞的话让他非常恼火,尽管高宗还急需岳飞为他抗金拼命,但仍然板起面孔呵斥道:“你虽然是出于忠心,但这种事情不是你应该干预的。”倘若换了另外一个人,早就吓坏了,不会再管这个问题。可岳飞偏偏是一根筋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还曾多次上书奏请高宗建储:“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高宗心里是一万个不爽,你岳飞一个武将,如此关心皇帝的继承人,是想早日讨得未来储君的欢心,博个拥戴之功,还是巴望他这个现任皇帝快点下台?这让高宗对岳飞的疑心更重了。三最让高宗不能容忍的是,岳飞是个坚定不移的主战派,多次打乱了秦桧的议和计划。秦桧要通过议和成功,建立不世之功,以保证他在南宋朝廷里的权势永远如日中天,这一点与高宗幽暗隐晦的心意不谋而合。高宗早年在金营做过人质,后来又有过从扬州南渡等九死一生的经历,兵力不多的金朝居然摧枯拉朽般地就把堂堂的天朝大宋灭亡了,这可怕的记忆象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对金兵始终心存巨大的恐惧。他对战争前景有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全败。全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震主,更怕收复失地,甚至直捣黄龙,到时迎回徽、钦二帝,自己将如何安置他们呢?天无二日,何况三个呢!这是让他最痛苦的事情。全败则非但皇帝当不成,就是想做一介临安布衣也不可得了。他希望金人能理解他的这一苦衷,不要妄想用对待徽、钦二帝的办法来对付他,否则,狗逼急了还跳墙,他这个皇帝被逼急了也会奋起反抗的。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做一个太平天子,即使被人指责为偏安一隅,只要能安安稳稳做皇帝就成。可是岳飞偏偏不理解宋高宗的这番苦心,对高宗忌言收复的行为是百思不得其解,成天反对议和,动不动就叫嚷要直捣黄龙“迎二圣”。绍兴九年,宋金议和,岳飞就慨然上书赵构,坚决反对,“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自然不会接受,且岳飞的这一上书大大开罪了相国秦桧。绍兴和议成功后,他又上了一道名为祝贺,实是抗议的《谢讲和赦表》居然说:“夷虏不情,而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陈尊壑之术”,而且还要不恰当地请战:“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这怎能不使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的赵构恼火万分啊!而赵构的恼火又不能正大光明地发作。可以说,此时岳飞的愚忠比秦桧的奸诈更令赵构厌恶,除掉这个心腹大患就成了当务之急的大事。当然,赵构不会亲自出马,这种事情秦桧自会有好办法的。明人文征明的《满江红》中就用这样的词句写出了赵构的这种阴暗心理:“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说来可叹,岳飞遇到的直接对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议和高手秦桧。本来,议和并无什么不妥,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可是,南宋当时的形势并不是除了议和就没别的出路可走,秦桧却秉承主子的意思,奴颜媚骨,唯和是求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岳飞作为坚决的抗战派,公开反对议和,谴责朝廷的投降政策,早已使秦桧怒不可遏了。岳飞每打一次胜仗,每向北推进一步,都会使他心惊肉跳,觉得离求和理想的实现又远了一步。久而久之,他终于明白了,只要岳飞多活一天,他就会碌碌无为一天。唯一让他高兴的是,皇帝赵构和他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求和是他们共同的理想目标。金人明白他们这种难堪的苦衷,在几次出兵都遭到惨败后,就发来国书,乘机要挟,声称只有先杀岳飞,才可以答应宋朝的求和条件。借宋朝君臣的手除掉岳飞,这是金人梦寐以求的,是在战场上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四为了向不共戴天的仇敌表示信义和投降的决心,高宗终于下定决心,毅然向岳飞残忍地举起了屠刀。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赵构以调虎离山、明升暗降的阴谋伎俩,削夺了岳飞等三大将的兵权,随后将韩家军、岳家军肢解。七月,秦桧指使其死党万俟卨弹劾岳飞。到了这时,岳飞也感觉到危险正向自己逼来,遂于八月上表辞位,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可惜,这个醒悟来得太迟了,高宗已经决意痛下杀手了,因此,他虽然批准了韩世忠的辞官要求,但却把岳飞留任于闲职。如果岳飞能早点醒悟,像王夫之假设的那样,“使其弢光敛采,力谢众美之名,知难勇退,不争旦夕之功;秦桧之死,固可待也,完颜亮之背盟,犹可及也。高宗君臣,固将举社稷以唯吾是听,则壮志伸矣。”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好的,可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至此,岳飞已成“鱼肉”,只能任由高宗秦桧这些“刀俎”随意宰割了。形势急转而下,同是抗金将领的张俊竟然接受了秦桧的指使,胁迫岳飞部将王贵、王俊,诬指张宪与岳飞串通谋反,高宗终于逮着了个机会,立刻下旨,特设诏狱审理此案。十月,岳飞被逮捕入狱。在狱中,岳飞为了表白自己的忠心和清白,曾极力向秦桧辩解其冤,秦桧明确地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岳飞在狱中身受酷刑折磨,知道申辩无用,已无生还希望,便悲愤地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听说岳飞以谋反罪被捕,早已闭门谢客、口不言兵的韩世忠,不顾个人安危,去当面质问秦桧,秦桧说出了最著名的一句话:“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何以服天下!”是的,“莫须有”的罪名是不能服天下人,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想杀一个人,还需要什么理由吗?眼见年终临近,此刻的高宗志得意满,特别想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于是秦桧立即胡乱结案,拟将岳飞处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两年。赵构内心对岳飞郁积压抑的仇恨此刻喷涌而出,这种判决并不能快意他的恩仇,他特意下旨:岳飞“赐死”, 张宪和岳云依照军法,在闹市处斩。于是,岳飞便被赵构御赐毒酒鸩杀在临安大理寺的风波亭。关于岳飞之死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被狱吏勒毙于风波亭,一是由狱吏“佯请飞浴,拉胁而殂”。 风云失色,江河呜咽,一代军事天才就这样含冤而亡!从此,收复中原失地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和当年的燕云十六州一样,是宋人永远无法释怀的心头之痛!五岳飞终于死了,赵构终于可以踌躇满志地做他的偏安小皇帝了,但他对岳飞的仇恨并没有减少多少。只要一提起岳飞,一种刻骨的熊熊恨火就会烧起。岳飞被害后二十年(1161),因为金朝统治者再次撕毁和约,分兵南侵,加上太学生程宏图上书为岳飞伸冤,赵构不得不假惺惺地表示一下他的宽容之心,乃在十月间,下诏释放岳飞和张宪的家属,准许他们随意定居。但可憎可恨的是,赵构在诏书中竟然把权奸蔡京、童贯与岳飞、张宪相提并论,同时释放了蔡童的家属。赵构的恶毒心肠由此可见一斑。尽管不少善良的人们相信皇帝总是好的,只不过是奸臣当道,才使忠良受到了冤屈,因而把一腔怒火发泄到了秦桧身上。但仍然有人看出了赵构皇帝的阴狠刻薄。岳飞死后一年,有人就作悼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矛头已经暗指赵构。宋亡之后,人们更是直接控诉赵构的罪恶。明人高启写诗认为:“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红》则明确地指出,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元凶,秦桧只是帮凶而已。 & &性格即命运,岳飞耿直忠贞的性格,只能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而在政治的波谲云诡之海里,他不会揣测上司高宗赵构的阴暗心理,就永远成不了弄潮儿。可以说,他的死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正如王夫之说得那样:“遇秦桧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桧之奸而抑难乎其免矣。”行文到最后,我突发奇想,如果能在西湖岳庙前的那些奸佞跪像中,把赵构皇帝也加进去,该多好啊!起码可以让人们明白,独裁专制的皇帝老儿,才是杀害忠良为祸天下的罪魁祸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读书以养性情,作文以长精神。省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搜狐教育十大名博,2013年凤凰网十大文化历史博主。欢迎批评交流!刊用或转载本博文章请联系本人,工作邮箱:.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江红 岳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