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铰弯曲的能量湍流耗散率计算公式

我关注的版块:
查看: 7454|回复: 35
二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高规7.2.6条,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弯矩不放大,其它部位放大1.2,条文说明解释是为了使底部加强部位出现塑性铰,其它部位不出现,为什么啊?不是底部加强部位更重要一些吗?并且其它部位放大弯矩能保证底部加强部位出现塑性铰?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我觉得剪力墙之所以在底部加强部位出现塑性铰,是为了吸收地震能量。就像竖向的悬臂梁一样。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 积分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和变矩均较大,是结构的重要设防部分,需要进行特殊加强处理,用构造要求进行加强。塑性铰的功能在于能提高构件的延性,且有抗震吸能作用,防止结构脆性破坏。这样设计在人为的控制结构塑性角可能出现的部位,提高结构延性,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即能使钢筋的塑性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技术员, 积分 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2楼的回答不准确,3楼的回答正确,但对一些关键点,答得不完整,但我这里做一点补充。
高层建筑底部的剪力较大,因此地震时,底部先出现破坏,汶川地震可以发现,而剪切破坏是脆性破坏,弯曲破坏是延性破坏,为了防止大震不倒,因此必须保证强剪弱弯,就是底部在大震时保证是弯曲破坏,而不是剪切破坏,因此人为控制底部的破坏模式就成为关键,这就是设计时,人为加大底部的抗剪承载力,避免发生剪切破坏,同时抗弯承载力不加大,就是为了使其大震时,出现弯曲破坏,这就是为何底部弯矩不放大的原因,通过底部加强,主要是为了提高底部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防止大震不倒,而主要不是提高底层的抗震承载力。因为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提高延性,剪力墙两端的约束边缘构件相当于边框,约束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
<p id="rate_81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有专业水准&土木币 + 5
" class="mtn mbn">
<p id="rate_8876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有专业水准&土木币 + 6
" class="mtn mbn">
二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1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 积分
貌似看懂了,谢谢啊
技术员, 积分 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我也再补充一下:底部出现塑性铰比上部出现塑性铰更能释放整个建筑的自由度,也就更能耗散更多的地震输入能量,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大震不倒”!
三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1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 积分
说了都太好了!受益匪浅啊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回复 7# 的帖子
4楼说的很好,个人认为有道理,顶一个
五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4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土木币3452
路过进来听听
感觉收获还是不少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讲的很好啊!有收获!多谢各位!
相关专题: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HRB500级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圆管撕裂卷曲能量吸收性能的实验研究研究,实验,能量,撕裂卷曲,实验研究,撕裂卷曲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圆管撕裂卷曲能量吸收性能的实验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钢筋混凝土柱塑性铰长度的计算分析&#x2d;&#x2d;知识重在应用,分享产生价值。如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钢筋混凝土柱塑性铰长度的计算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塑性铰滞回模型衰变特性对RC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研究--《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塑性铰滞回模型衰变特性对RC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地震同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等众多自然灾害一样,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地震灾害,根本性的预防措施,在于找到地震对结构的破坏规律,采取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防止严重破坏,避免倒塌。
房屋抗震历年来是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索的课题。RC框架结构因为其体系简单规则,受力特点明确,是目前常见的建筑结构体系,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以及多层工业厂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累积损伤破坏的特点是结构位移没有超过某一限值,但位移往复次数的增加仍导致结构破坏,这表明随着损伤的加剧,结构发生倒塌的位移限值是一个不断变小的量。结构的倒塌源于结构的不稳定,而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结构的抗侧刚度进行控制,所以结构位移限值的变化取决于结构抗侧刚度的变化。由于将框架结构塑性发展区域集中在塑性铰部位,因此各塑性铰性能的退化决定了结构抗侧刚度的退化,进而决定了结构位移限值的退化。目前针对RC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都是框架结构在弹性变形范围内进行的,本文利用框架结构刚性连接的D值法做推导基础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弹塑性变形的RC框架结构的简化求解方法,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得到塑性铰的滞回衰变特征,将此简化方法和塑性铰的滞回衰变特征相结合推导出影响RC框架结构刚度的因素。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RC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并重点介绍了RC框架结构的破坏特点。
第二章通过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恢复力模型,对RC框架结构的滞回特性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利用框架结构刚性连接的D值法做推导基础并用刚度不断退化的弹簧代替RC框架结构中梁端形成的塑性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弹塑性变形的RC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及内力简化求解方法`。
第四章结合前两章的内容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得到塑性铰的滞回衰变特征进一步推导出影响RC框架结构的因素。
基于塑性铰滞回衰变特性对RC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研究,得到对RC框架结构的刚度影响较大的一些参数,对抗震设计及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U391【目录】:
摘要5-6ABSTRACT6-10第一章 绪论10-19 1.1 背景意义10-15
1.1.1 地震的破坏作用11-12
1.1.2 RC 框架结构的破坏特点12-15 1.2 问题的提出15-16 1.3 本文研究内容16-17 1.4 问题难点17 1.5 预期研究结果17-19第二章 RC 框架结构的滞回特性19-31 2.1 RC 框架结构的延性19-22
2.1.1 框架节点20-21
2.1.2 RC 框架结构中的“塑性铰控制”21-22 2.2 框架结构的恢复力特性22-27
2.2.1 研究结构恢复力特性对提高结构延性的意义22-23
2.2.2 目前国内外对结构恢复力模型的研究23-25
2.2.3 恢复力模型的分类25-26
2.2.4 恢复力模型应用在地震作用下的RC 框架结构26-27 2.3 适合RC 框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27-30 2.4 本章小结30-31第三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弹塑性 RC 框架刚度的简化求解法31-49 3.1 非线性阶段的RC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31-41
3.1.1 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塑化过程中的三种典型情况31-33
3.1.2 框架结构梁在弹塑性变形时的弯矩-转角方程33-35
3.1.3 抗侧刚度系数的确定35-39
3.1.4 反弯点高度的确定39-40
3.1.5 柱端位移的计算40-41
3.1.6 RC 延性框架的内力计算41 3.2 算法的适用条件41-42 3.3 算例42-48
3.3.1 本文算法与D 值法及电算值精度的比较45-47
3.3.2 结构层间位移值随柔性系数α值的变化47-48 3.4 本章小结48-49第四章 塑性铰滞回衰变特征对 RC 框架结构的影响49-62 4.1 水平作用力对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49 4.2 基于能量的恢复力模型49-51
4.2.1 该模型提出的依据50
4.2.2 该模型的特点50-51 4.3 该恢复力模型的定量描述51-53 4.4 RC 框架结构的弯矩-塑性转角恢复力模型53-55 4.5 荷载循环次数对RC 框架结构层间位移值的影响55-59
4.5.1 塑性铰转动刚度值和柔性系数的确定55-56
4.5.2 RC 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值的确定56-58
4.5.3 名义耗能的变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58-59
4.5.4 延性比的变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59 4.6 由塑性铰转动刚度求解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限值59-61 4.7 本章小结61-62第五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62-64 5.1 结论62 5.2 建议62-63 5.3 展望63-64致谢64-65参考文献65-68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有香;;[J];安徽建筑;2007年01期
刘哲锋;沈蒲生;胡习兵;;[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李宏男,王强,李兵;[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沈蒲生;胡习兵;舒兴平;;[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张国军;吕西林;刘伯权;;[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孟娟;;[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5期
刘继明,张连德,孙黄胜;[J];工业建筑;2002年12期
,程翔云;[J];湖南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张明;沈蒲生;孟焕陵;刘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钱稼茹,罗文斌;[J];建筑结构;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兴远,韩富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1期
朱伯龙,陆洲导,胡克旭;[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0年01期
王正霖,许锡宾;[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0年03期
吴善能,陆竹卿;[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1期
蔡跃,鲁彩凤,孙泽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胡文发,朱伯龙,黄鼎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胡文发,黄鼎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陈亦,何勇毅,蒋欢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林拥军,李洁,程文瀼;[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彭飞飞,江世永,谢孝忠;[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武军;;[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罗开海;杨小卫;;[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汪子月;张志强;;[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吴应雄;黄英;;[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舒兴平;胡习兵;向芳;丁国强;;[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马福;靳鑫;胡亮;;[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白国良;丁建;蒋建;;[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李兵;王强;陈鑫;;[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支旭东;谢礼立;;[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吴珊瑚;张季超;陈原;;[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海霞;[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范云蕾;[D];湖南大学;2010年
徐瑞;[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戴金华;[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左志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劳晓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郭猛;[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关宏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常磊;[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万海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凤莲;[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冯立超;[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孙海丽;[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裴世聪;[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王毅;[D];浙江大学;2011年
唐纯能;[D];浙江大学;2011年
黎彦泽;[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李淑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旷文凯;[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王博;[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宏彪,沈聚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周云,徐彤,周福霖;[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蒋立志,林荫琦,朱镜清;[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3期
张巍,孟少平;[J];工程抗震;2002年03期
胡冗冗,王亚勇;[J];工程抗震;2004年01期
罗文斌,钱稼茹;[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张敏;[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张连德,卫云亭;[J];工业建筑;1992年12期
邓军,唐家祥;[J];工业建筑;2000年08期
陈道政,李爱群;[J];工业建筑;200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祝英杰;[D];东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卓卫东,范立础;[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刘孟云;陈翠红;;[J];四川建筑;2009年05期
高振世;庞同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管品武,邹银生,刘立新;[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2期
刘阳;郭子雄;林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张彤军,徐景文,许强,李奇峰;[J];河南科学;2004年06期
王苏岩;梁金永;;[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文保军;梁兴文;侯莉娜;;[J];工业建筑;2008年12期
张雪松;李海涛;张铁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赵佩君;舒启军;李顺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代春;范幸义;;[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毋剑平;杨小卫;齐娟;保海娥;;[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杨建国;;[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倪志伟;贾瑞玉;;[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沈冯强;林峰;;[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葛轶强;张其林;;[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杨智广;费鸿禄;张立国;郭宝义;;[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崔勇;;[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吕超兵;刘茂龙;吴超;张季超;;[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何金胜;王社良;;[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邹大斌;[N];计算机世界;2009年
刘春辉;[N];人民邮电;2001年
成都 郑国川;[N];电子报;2011年
尹海峰;[N];晋中日报;2010年
四川 敬树贤;[N];电子报;2009年
朱洪光;[N];中煤地质报;2007年
安国强?于海涛;[N];人民铁道;2007年
朱波;[N];长江日报;2008年
王人扬;[N];宁波日报;2005年
付蕾;[N];中国文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长林;[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李易;[D];清华大学;2011年
梁伟盛;[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张雪松;[D];天津大学;2007年
黄思凝;[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于婧;[D];重庆大学;2011年
夏修身;[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石宏彬;[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阎红霞;[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孙治国;[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飞娅;[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张坤;[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边江;[D];重庆大学;2010年
董晓峰;[D];重庆大学;2012年
赵炜;[D];重庆大学;2012年
孙福维;[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潘红美;[D];中南大学;2011年
张娟娟;[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孙扬;[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王娜;[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耗散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