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青花清香型白酒有哪些48%vol

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元青花_藏趣逸闻_新浪收藏_新浪网
河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元青花
藏于河北省博物院的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
  它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经过火与土超高难度的艺术洗礼,将青花的素雅与釉里红的艳丽和谐统一;
  它是元代宫廷的恩赏,见证了显赫一时的地方豪绅的盛衰兴亡;
  它沉睡于地下数百年,50年前才意外地在一次建筑施工中被发现;
  它的出土本应震惊世界,却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公众才得以一睹芳容。
  它就是河北博物院院藏6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
  “一铲子”挖出的顶级国宝
  “咱们河北还有这样的宝贝呢?”
  8月3日下午3时,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人们惊叹着,议论着,瞪大眼睛聚拢在一个大瓷罐旁,甚至当讲解员已经带领大家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还不时有观众从人流里快步奔回来,抓起关闭了闪光灯的手机、相机,冲着这个瓷罐一通狂拍。
  这个本应像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国宝一样名满天下的大罐,为何在出土整整50年后的今天,仍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一切,得从一所小学和一场大水讲起。
  国内首次成批发现的至正型元青花
  沿着保定市古莲花池一路往西数百米是永华南大街,这里曾是保定最繁华的老城中心。
  在大街东侧,有这座城市著名的老胡同――菊胡同,胡同北侧,就是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所在。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商铺。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国宝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永华南路小学的原址,可能是早先大户人家的宅院,四周教室的地势高,中间操场低。1963年保定发大水,教室进水,水的深度是小孩齐胸大人过腰,操场最深的地方,水就近没头顶了。”保定老住户王文芝是永华南路小学1963年的应届毕业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这场大水,次年,保定市内很多地方进行了基本建设,如今的永华南路小学校教务处主任王维介绍,据学校里的老同志回忆,1964年学校进行过一次施工,今已不存的北教学楼就是在那年盖起来的。在省文保部门的档案里,我们查到了这次施工中一个特别的日期――日。
  50年前那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可能是文物”,工人们将情况迅速报告给当时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随即联系了当时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馆,省博立刻派工作人员赵巨川会同省文物工作队赴现场进行调查。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F、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
  经文物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批瓷器应为元代作品。此后,成对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中,罐盖完整的一件由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另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而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而1964年这批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如今的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建丽表示。
  “今人对元青花的重视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以‘至正型青花’这个概念为起点的。”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研究员申献友告诉记者。此前在省文物保护中心保管部工作过的申献友,曾长期负责保管元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文物。
  元青花作为最早出现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备受瞩目。但历史上,传世的元青花曾被长期认定为明初器物。
  最早发现元青花的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霍布逊发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资料,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国陶瓷,将其和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比较分析后,认为此类器物应该是14世纪的青花瓷――后有学者称之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开。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专家开始关注元青花,这也正是省博现藏青花釉里红盖罐这批元青花出土的前后。虽然文物出土的亲历者赵巨川已于多年前去世,但从其1965年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的文章《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中,我们仍可以读出这位老专家当年的激动:“元代青花瓷器解放前后出土都较少,此次同时出土六件,不仅器物完整,而且质量也极精致。它们对于研究我国瓷器工艺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青花釉里红大罐更是现在稀见的文物……”此文一出,曾在国内文物界引起巨大反响。
  青花瓷萌生于唐,但由于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学者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省博所藏的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造型雄浑,纹饰多样,莹亮的红色与湛蓝的青花交相辉映,集彩绘、镂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是元青花中的顶级国宝,素有‘青花王’的美誉。”李建丽告记者。
  申献友介绍,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二者的烧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很高,其呈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俗称‘烧飞’,即失去颜色。而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它和釉里红一样,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如果窑炉控制不好进入大量空气进行充分氧化,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所以,要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烧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完全,实属不易。”
  价值远超“鬼谷下山”
  “这么大的元青花,这得值多少钱啊……”
  在省博新馆,这差不多是簇拥在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展柜旁的普通观众最常发出的惊叹。虽然一件文物的价值往往很难用金钱来作简单的衡量,但毕竟,元青花为大多数人所知,本来就是从2005年“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开始的。
  元青花为什么会这样珍贵呢?
  除了烧造工艺要求高外,元青花在原料方面也十分讲究。
  收藏名家马未都曾表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是必须高岭土烧制,这决定了它的胎细和质地;第二必须是以金属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下烧制,一次呈现蓝色,且最低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第三,严格一点说,出产区域不该超过景德镇范围。
  而最为名贵的元青花,则使用了从中东进口、“价比黄金”的钴料“苏麻离青”,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故而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所谓的“锡光”――在省博所藏元青花釉里红盖罐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锡光”。
  申献友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仅三四百件,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仅120余件,这也正是元青花异常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申献友表示,“元青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元青花瓷的对外贸易性质,决定了它在国内存世量不会太多,许多产品烧成后就走出国门。”
  而元青花瓷器烧制时间短暂,则是其存世量少的最直接原因,相关资料表明,元青花瓷器的烧造高峰应该在元代后期的后至元和至正时期,“前后大约也就有近30年的时间”。
  “‘鬼谷下山’就是元代晚期景德镇民窑作品,只能代表元代晚期江南民间制瓷艺术的水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梅村曾专门研究省博元青花釉里红盖罐的来源,在他看来,青花釉里红盖罐作为元代鼎盛时期皇家艺术的代表作,其价值与拍出天价的“鬼谷下山”又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青花釉里红盖罐,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据我省杂项鉴赏专家、当时在河北省博物馆工作的康煜先生介绍,1972年,国家文物局下达通知,要求各地选送文物到法国参加展出,河北的文物送至北京后,由周总理亲自查看。当时,他批准了出土时震惊世界的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出国参展,却留下了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太珍贵、极易损,随便展出不安全。”在申献友的记忆中,出土半个世纪以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件国宝仅有过一次十多天的短暂的公开展示。
  直到2013年6月,河北省博物院新馆开放,这件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和与它同时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等珍贵文物,才首次有机会让世人充分领略它们的“容颜”。
  而时至今日,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它依然被禁止出国展览。
  大罐来源古莲池主人的私家密藏
  200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论文《元朝重臣张圭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探讨了这一处元青花窖藏的出处。通过河北省文保中心,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林梅村。
  “从外观上来看,这批青花瓷色泽艳丽,绘图工艺之精细,胎体之厚重,非是一般百姓所用,而是出自宫廷。”林梅村认为。
  据史料记载,有元一代,保定地区最为显赫的地方豪绅莫过于张氏家族。金灭元兴之际,保定豪绅张柔投降成吉思汗南征大将木华黎,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显赫一时。张柔曾为营造元大都立下汗马功劳,张柔之子张弘范则受令率军追讨南宋端宗和末代小皇帝赵m,并在广东崖山彻底消灭宋军,帮助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如今作为保定市著名旅游景点的古莲花池,就是原张柔居所,而莲池距那批瓷器的出土地,不过几百米。
  林梅村研究认为,这批元青花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弘范之子张圭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佑流年(1319)。据记载,张圭作为饱学之士,历经三朝,圣眷甚隆,共受到元仁宗五次赏赐,其中两次被赏赐“上尊酒”,而赏酒必用酒器,保定元代窖藏瓷器恰好为两套酒器。
  千古兴亡一罐中。后来,由于卷入政治斗争,张氏家族被元文帝部下也先杀得几乎灭门,张圭的五个儿子和几个侄子全部遇害。林梅村认为,与瓷器一同出土的两件绿松石山子、几十片玉片,可能也是元仁宗赐予张圭的赏赐,因此张氏家族才在政治风声不好的时候,将它们和酒器埋在了一起。而最可能的埋藏时间则是1328年,张氏家族被屠杀的前夕。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国宝·青花瓷---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社主办
 您现在的位置: && >>
国宝·青花瓷
编辑:李麒
稿件来源:包头新闻网 发布时间: 日 10:19
页面功能  【字体:  】【】
包头新闻网讯 在市博物馆的包头历史文物展厅中,一个被玻璃罩罩住的瓷罐静静地陈列着。这个白色大罐通体绘满了蓝色的缠枝牡丹,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高贵而典雅,这就是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罐。
自行车推回的国宝
如果说这个稀世珍宝是用自行车推回来的,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件元青花罐是博物馆前馆长、文物专家刘老先生从民间征集而来,征集后他用自行车推着走了几十公里,将它带回了市文物管理处。
1979年,当时还在市文物管理处工作的刘老先生到郊区的燕家梁附近去搞调查,这样的调查工作对于一个文物工作者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他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例行工作能发现一件国宝。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他有些口渴,于是到一个老乡家中去喝水,进了老乡家,他突然眼前一亮,他发现一个柜子上摆了个装着杂物的青花罐。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为这是一个老器物,虽然还不能断定年代,但如此完整又精美的青花瓷却十分难得,因此,他和老乡商量要征集这个瓷罐。老乡思量再三,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用半个月工资的代价征集了这个宝贝。由于身上没有带那么多钱,他还给老乡打了一个欠条,然后将其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推着自行车走了几十公里,将这个元青花罐带了回来。
在外漂泊20年
青花罐被推了回来,文物工作者开始仔细地观察这个大罐,期望从中发现青花罐的秘密。这个青花罐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9厘米。直口、圆唇、短径、圆肩、鼓腹、平底。在淡蓝匀润的釉色上,分段饰以花卉图案,领部绘有一周花叶纹,肩部饰石榴花卉,腹部为富丽的缠枝牡丹,下腹部饰变形莲瓣纹和卷草纹,各组图案之间以二道弦纹为界,层次分明,构图完美。
完美的构图,典型的纹饰,都标志着这件稀世珍宝应该是难得一见的元朝青花瓷器。但由于元青花过于珍贵,存世极少,很多文物工作者都没见过实物,因此,大家虽然都认为是元青花罐,但谁也不敢肯定。直到内蒙古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进行技术交流时看到了这个瓷器,经过鉴定,最后确认为元青花罐,而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器形最为完整、最珍贵的一件元朝青花瓷器。一件国宝就此浮出水面。
由于当时不具备布展条件,这件国宝被从民间征集来之后就离开了包头,被内蒙古博物馆借展,直至1999年,我市修建了博物馆,在外漂泊了20年的国宝终于回到了故土,让市民也有幸见到这件瓷器精品的真面目。
国宝青花的秘密
在市博物馆,除了这件器形完整的元青花罐之外,还有元青花碗和高足杯等青花瓷器,这些瓷器都是这几年从燕家梁遗址中出土的,虽然都不是完整器,但瓷器上绘制精美的图案仍让人赞叹。很多人也在猜测,为何包头没有磁窑却有如此多瓷器精品,文物专家也推断,这些瓷器可能与北丝绸之路有关,这些瓷器都是从水路运来之后,转运他地或国外。
青花瓷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元青花瓷更是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特点是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元代特别是元代后期,青花瓷的烧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进入到成熟阶段,尤以景德镇所烧的青花瓷最佳。由于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此前,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瓶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亮相。开拍前,佳士得公司估价为1000万美元,但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一位英国藏家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将其收入囊中。这不仅创下了中国瓷器的市场最高价,同时也让世人认识到了元青花的价值所在。(记者 李宏志
摄影 宫伟恩)
免责声明:
包头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包头新闻网”或在包头日报、包头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包头日报 包头晚报社和包头新闻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包头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包头新闻网”并且不在包头日报、包头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包头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包头新闻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香型铁观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