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厌的我讨厌是什么意思思

不厌谭&&发出自己的声音
&&&&&&&&&&
发出自己的声音
据我所闻,每个人的声音是互不相同的。
这种不同并不在声音的轻重、缓急、大小、清浊,而在音质的各各相异——这么说来,我是否该掷笔——所谓“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不着弄墨饶舌了呢?
且慢。 鲁迅曾写过《无声的中国》,
认为有的人“虽然能说话,而只有几个人听到,远处的人们便不知道,结果也等于无声”;有些人把写文章“当作宝贝,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只有几个人懂,……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不懂得,结果也等于无声”。尤其是有些人本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却去当“拟音演员”——“别人咋说我咋说”;有的人则把自己当成“鹦鹉”——师法人言之巧而丧失心声。
失去自己的声音,这种人大都是可悲的。没有自己的声音,倘遇到委屈,便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若躬逢大喜事,即如“哑巴拾黄金——说不出快活”,甚至像鲁迅指出的:“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这岂不可悲?
有个故事说,某人出卖了自己的影子,尽管有吃有喝有玩的,但没有了影子就不能见到光明,因而十分痛苦。他痛定思痛,最后还是宁可受穷受苦,终于收回了自己的影子,重见了光明。我想,没有自己的声音,同样是十分痛苦的。要解除这种痛苦,那就应发出自己的声音。&
&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吗?鲁迅认为是可能的。他说:“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
…… 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这样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发出的只是区区嘤声,也各自焕发出了独特的能量;哪怕发出的是不那么悦耳的声音,
也会蕴藏着自身独特的音韵。
这正如明代庄元臣在《叔苴子·内篇》中所说的:“禽虫之鸣,亦有专能,乌之哑哑,鹊之唶唶,蝉之嘒嘒,虫之唧唧。”&
这就是说,是各色禽虫,就叫出风格各异的声音好了。
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只是各自嘴巴的张翕。“言为心声”,各自用风情独领的心声,能为人间带来“心中的歌”。可不是么?歌唱家可借演唱的“声音”来表达,文学家可凭文字的“声音”来反映,体坛健儿可用拼搏的“声音”来宣告,科学家可以智慧的“声音”来显示,政治家可据政绩的“声音”来公认……即使是所谓“平凡”的人,只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那就定会有“回声”——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俄罗斯文学大师屠格涅夫说过:“……在一切天才之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东西。是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一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此据,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
(原我日《楚天声屏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有一首诗天下无人知有人来问我连我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我有一首诗,天下无人知,有人来问我,连我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09-11-01 &匿名提问 发布
“二”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果楼主是说建筑黄鹤楼的话,李白有两首相关的诗;如果是说诗黄鹤楼的话,有一首打油诗(流传广,但不一定是其所写).详细如下:唐 - 李白 - 望黄鹤楼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目】:望黄鹤楼 【内容】: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捶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捶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虽然如此,李白一直记着这件憾事,总想有机会写首诗和崔颢的那首比一比。后来,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即今南京紫金山一带)的时候,仿效崔颢的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永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这首诗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留下一段佳话。&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百度知道
送孟浩然之广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是什么意思
暮雨纷纷,点染了一池秋色;晚风习习,牵动了万古愁思.浮生如梦,并不感到厌倦;缘分难求,半生遇不到知音.一皱眉一微笑间就是一段伤悲,一生一世独自痴迷沉醉.一沉思一叹惋中度过一次轮回,每一寸相思之意都化作缕缕齑灰.鹏击万里的仕途功名又是为谁,随着旧年的秋日江水缓缓流逝.醉卧在床,暂时忘却了今夜的愁思,却又有悲哀的筝曲惹得泪水纷落,是谁向我劝酒千杯?往事难以追溯,如今战马健壮,有悠远的胡笳声送君归去.潜修天地道法,心事无人猜透,碧霄白云间自在的鸟雀也令人羡慕,举起面前的酒杯只求一醉.表达手法【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托物言志,以对鸟雀的羡慕之情言明自己对自由与自然、心无烦忧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典故【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改编自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指有情人相思之苦.【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有李煜《虞美人》之诗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愁情付诸流水的名句.【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胡笳的意向,源于有关胡笳的名作 戴叔伦《调笑令》: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指边关战事背景下的思乡情绪.【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指对天地道法向往以及对心上人相思两两参半,因此一心无二.文体应该不是传统的七绝.很有才情,对仗工整,但意象多为古人所用烂,无新意.部分字重复强调过多,如“醉”.诗句上下感情不连贯,稍显做作.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名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体裁: 词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注释〕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赏析〕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