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发展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看一下规划图。

友情链接:湖南旅游业发展概论(授课讲稿)
&湖南旅游业发展概论
&&&&&&&&——在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全省旅游培训班上的授课讲稿
欧阳斌&&&&&&
一、湖南旅游的资源特色与发展历史
(一)旅游与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是指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旅游者和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
&&&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一般要以人们离开居住地24小时以上才算旅游。按照国家旅游局新的统计口径,只要超过6个小时、10公里的游憩、娱乐、医疗、购物和会议活动,都可算作“一日游”,显然,这个标准把大量在市内、市郊和周边的当天返回者都可以算作“一日游游客”,显然,按照新的统计口径,旅游的概念比以前大多了。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
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旅游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具体又可以分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类。&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二)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
&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最大产业。全世界旅游经济总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超过了石油、钢铁、汽车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10%,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支柱产业。按照经济学界定,一个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就是支柱产业,国务院41号文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我省旅游业早在2007年对GDP的贡献率就超过了5%。三是“两型”产业。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可以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民生产业。旅游能够增加就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朝阳产业。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老百姓有钱有闲后,旅游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和必需,旅游消费全面进入爆发增长期,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六是窗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展示一个地方的厚重文化、美丽山水、发展活力和美好形象,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七是综合产业。旅游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是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三)湖南旅游资源的特色
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简称湘。因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南,省名也由此而来。全省共有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00万,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湖南战国时属楚国。古时湘江流域多植木芙蓉,湖南又有芙蓉国之称。唐代诗人谭用之曾写诗:“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薛荔村”,毛泽东在他的七律《答友人》中,又有“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之句。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至18℃之间,适宜旅游。湖南又有“三湘四水”之称,“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还有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品类齐、品位高、品牌好、数量多,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
湖南旅游资源概括起来有“三好”:一是锦绣潇湘,好美。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南岳衡山、洞庭湖、东江湖秀美、奇特的自然风光,有岳麓书院、韶山、凤凰古城、炎帝陵、舜帝陵、洪江古商城这些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二是快乐潇湘,好玩。其影视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休闲文化、湘菜文化全国驰名,《天门狐仙》、《魅力湘西》等旅游演艺节目点亮了游客的夜间生活。三是人文潇湘,好奇。这里长眠着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舜帝,这里留下了屈原、贾谊、朱熹、范仲淹、柳宗元、齐白石等历代文人墨客和思想大家的经世之作,这里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等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里还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一批领袖人物的故乡。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湖南有中将以上的将帅71人,占总数254位的30%。共和国开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湖南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三位,开国十位大将中,湖南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六位。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湖南有4人,当时中共党员50多人,其中湖南有20多人。
截至2011年年底,湖南拥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处、国家地质公园9处、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国家级森林公园2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处等。
湖南地处中国腹地,立体化交通网络十分便捷,省内拥有长沙、张家界、常德、凤凰(铜仁)、永州、衡阳、怀化芷江等七个机场,&其中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1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262万人次,排全国机场第11位、中部地区第1位、跻身全球大型机场行列。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T2航站楼又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第五大机场,进一步从空中提高了中外游客进出我省的效率。我省已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将形成全省的“七纵九横”的交通格局,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达6450公里,省会长沙与13个市州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可进入性大大增强。两条高铁线武广和沪昆在长沙交汇,特别是2009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通全省,使我省旅游交通有机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泛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早喝广东茶,午登岳阳楼,晚听长沙歌”已成为现实和时尚,湖南旅游进入高铁时代。
  (四)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1、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致脉络
我国旅游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中国古代旅游、中国近代旅游和中国现代旅游。
(1)中国古代旅游。中国古代旅游是指有神话传说产生的时代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中国旅游。中国古代旅游又大体可以分为神话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其中信史时期又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帝王巡游、政治游说、学术考察、商务旅游、士人漫游、宗教旅游、航海旅游等类型。
(2)中国近代旅游。中国近代旅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诞生前这段时期的中国旅游。中国近代旅游是在受到外来经济侵入和影响下产生的,标志着旅游开始纳入有组织的企业经营范畴,但是,无论是从接待人数还是从营业收入,都不能表明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
(3)中国现代旅游。中国现代旅游是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的,新中国的成立才意味着我国旅游业的真正崛起。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1949年至1966年的初创阶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事业已经正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行业。但是,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业迈出的步子还是很小,旅游业的指导思想还是以政治接待型为主,大多是亏本经营,而没有多少盈利。
二是1966年至1977年的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大众旅游兴起,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也有所起色之际,我们国家却遭受那场空前的浩劫。“十年动乱”给我过旅游业带来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它使我国旅游业几乎处于完全瘫痪状态。
三是1978年至1980年的全面恢复阶段。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次盛会,会议彻底否定了十年文革,确定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我国旅游业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四是1981年至现在的快速发展阶段。198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根据国民经济“六五”计划,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随后,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加快全国旅游事业发展。192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指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把旅游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旅游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此后,一些省、市、自治区开始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特别是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旅游业出现了可喜局面。
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把每年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今年8月《旅游法》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正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早在2009年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战略定位,标志着发展旅游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进科学发展新的选择。在国务院《意见》的推动下,全国有广东、贵州、陕西、江苏、山东、福建、四川、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北、辽宁、云南以及我省等18个省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
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增长23.6%;入境旅游人数1.35亿人次,增长1%;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30万人次,增长2.9%;旅游外汇收入470亿美元,增长2.5%;出境旅游人数6900万人次,增长20%;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最近&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入境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地位(继法国、美国之后),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自古以来,旅游是人类活动的普遍现象。古代湖南虽属南蛮之地,但保持了大自然造化的天然美景,历来成为旅游目的地之一。
湖南株洲的炎陵县是炎帝的陵寝地。炎帝制,种五谷。立,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改善生活。为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因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舜帝登位后,二月巡泰山,八月到华山,五月游衡山。舜帝晚年在南方各地巡游,不幸驾崩于湖南九嶷山。如今“舜帝陵”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区。屈原晚年漂泊于湖南的沅湘流域,写有“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涉江》)。“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怀沙》)等旅游诗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谪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居四年。现贾谊故居犹存。湖南被誉为“屈贾之乡”,许多官员和文人墨客来此凭吊。还有秦始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等历史名人都曾到湖南考察旅游。
唐代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人墨客畅游天下,锦绣潇湘成为他们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唐玄宗开元初,张九龄奉旨来到南岳,游祝融峰、方广寺等名胜,写有《游南岳记(前、后记)》。唐永贞元年(805),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生活了10年。他虽遭厄运,但并未一蹶不振,痴迷于潇湘景致,旅游、写作成为柳宗元在永州的主要生活方式。他写有25篇游记散文,其中《永州八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等大诗人都有湖南的旅游诗作。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岳阳知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他请范仲淹作文。二年后,不朽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自此来岳阳楼参观的游客更加络绎不绝。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来到永州一带旅游,写有《舜庙怀古》,还发出“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之感叹。
元代由于严重的民族压迫政策,文人旅游活动减少。据史料记载,戏剧家白朴、散曲作家张可久、李伯瞻来湖南旅游过。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旅游业包括民间旅馆、车船交通、园林建筑得到很大的发展。清代湖南旅游活动仍然以文人墨客为主。清代文人王夫之(船山)、罗士彝、许湄、彭曙、陶汝鼐、吴敏树、吴大澂、郭嵩焘、王闿运等,都先后在衡阳船山,株洲炎陵,岳阳君山,常德石门夹山,永州祁阳浯溪,怀化沅陵二酉洞等地旅游,并写有旅游散文。
3、建国后湖南旅游发展的历史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近代交通业、旅馆业、商业、旅行社业的发展,湖南旅游业亦有发展变化。民国23年(1934年),醴陵人凌作梅在南岳创办“中国旅行社”。这是湖南省首家旅行社。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日至1978年,湖南省旅游作为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担负民间外事接待任务。1960年2月,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分社成立,隶属省外事办。1965年,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株洲分社、衡阳支社。1966年5月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掀起了“韶山热”,为此,成立了湖南省中国旅行社、湖南省华侨旅行社,与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分社合署办公。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相继挖掘,出土文物3000余件。特别是一号汉墓出土一具完整的女尸,轰动世界,带动了来湘旅游热潮。1974年7月,出土文物对外展出。至1977年底止,共接待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1.9万多人,华侨、港澳同胞6000多人。1978年,全省接待国外游客14496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湖南和全国一样,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湖南现代旅游业从此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现代旅游业的初创时期(1978年至1990年)
&这一时期全省旅游工作正在由接待型向经济型转变,全省各级领导提高了对旅游认识,明确旅游是综合性经济事业,可以为国家创造外汇。但旅游市场格局比较单一,以入境游为主。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开始起步,并逐步加强。
1978年1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8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湖南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为省直一级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全省旅游事业,归口省外事办公室管理。此后,省旅游局编制了简单的《湖南省年旅游事业发展十年规划》(草案),提出了10年旅游区、旅游设施建设的计划和设想。1982年9月,国家计委、林业部批准建设中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省、地财政分期对公园投资建设。1984年底,南岳旅游区恢复和开辟了30个景点,祝融峰、藏经殿、磨镜台等重要景区基本修缮完毕。1985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重新组建成立省旅游局,列为省政府直属机构。1986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旅游协调小组。5月3日,省旅游协调小组在长沙召开第一次办公会议。审定通过了《湖南省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1990年,全省有41家旅游涉外宾馆饭店,其中有17家评为星级饭店,3家评为三星级旅游饭店。
1979年至1989年,十年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3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00万美元,有逐年增长之势,1988年与1978年相比,创汇增长了5倍。经过10年努力,湖南老旅游区迅速恢复和完善,以张家界为标志的新旅游区陆续开发和建设,总体形成了“东边一线,西边一片”的格局,建成了十大各具特色的旅游区:东部沿京广铁路线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风景资源配套,有长沙、韶山旅游区,岳阳洞庭湖旅游区、衡阳南岳旅游区,郴州旅游区,永州、梧溪旅游区,宁远九疑山旅游区;西部沿枝柳铁路线,以自然景观为主,民情风俗配套,有武陵源旅游区,永顺猛洞河旅游区,吉首、凤凰旅游区和常德桃花源旅游区。
(2)旅游业转型发展时期(1990年至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完成了旅游工作从接待型向经济型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综合国力、省力的提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国内旅游逐步壮大。旅游业已作为全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
1990年,省旅游局编制《湖南省“八五”旅游发展规划》。1991年6月,中国湖南泪罗江国际龙舟节在岳阳市举行。9月,中国湖南国际烟花节在长沙市举行。11月,中国湖南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在大庸市举行。此后,“三大节”成为湖南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的品牌。1992年,南湖旅游度假区正式建立,武陵源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验收,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3年1月,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省旅游行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旅游经济的步伐,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湖南旅游发展纳入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轨道。1994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大省的决定》。1995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张家界,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省委、省政府贯彻江总书记指示精神,加强张家界旅游建设,并提出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的发展重点之一,加速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累计达8100万人次,回笼货币40.88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70万人次,创汇1.84亿美元。
1996年湖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旅游线路精品建设,受到国家旅游局的肯定。“旅游线路精品建设”即一个龙头:张家界;四条精品旅游路线:长沙—张家界—猛洞河风光风情旅游线;长沙—岳阳楚汉文化旅游线;长沙—韶山名城名人旅游线;长沙—南岳宗教文化旅游线。重点建设33个旅游骨干项目。1997年,全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次从1994年的2000万增加到4000万。1998年&6月24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1999年,省委书记杨正午、副省长贺同新赴张家界专题调查研究旅游产业发展问题。2000年1月,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储波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工作。
(3)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2001年至2011年)
2001年1&月,全省颁布实施《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年,全省旅游区(点)等级建设、评定工作不断加快,全省新增7家4A级和3A级旅游区(点),有17家进入2A、1A级旅游区(点)行列。9月,在长沙市举办了中国湖南旅游节。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湖南考察期间提出:“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强做大”。总书记指示鼓舞人心,省委、省政府更加坚定了发展旅游业的决策。2004年1月,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指示精神,周伯华省长主持召开省长专题办公会议,研究旅游业发展。10月,全省旅游行业开展学习赵明健同志的活动。2005年3月,省委副书记谢康生主持召开全省红色旅游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6月,省委、省政府以湘办发﹝2005﹞13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湖南红色旅游的意见》。“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全省旅游投资规模达163.59亿元,观光旅游项目投资比重较大。建设内容主要是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温泉旅游和度假区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投资,共筹集5.7亿元。
2006年,全省旅游支柱产业定位正式确立。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三次来湖南指导工作。应省委书记张春贤的邀请,国家旅游局派出专家组来湖南调研,为省委、政府就旅游发展重大问题决策出谋划策。日,省政府成立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任组长,副省长贺同新任副组长。3月31日至4月1日,省委、省政府在张家界市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春贤和省长周强等11位省级领导和各市州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出席。省会议提出: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转变的目标,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2008年12月,省旅游局提出“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体”指项目建设,是全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两翼”指市场促销和旅游管理。确定2009年—2012年为“湖南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启动项目建设“251”工程,即全省重点支持规划建设20个重大旅游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支持市州规划建设50个重点旅游项目,县市区规划建设100个重要旅游项目,以大项目建设促进旅游大发展。日,省政府调整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周强任组长,副省长甘霖任副组长。2月27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长沙召开。7月,省政府在长沙市召开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市场主体的意见》和《湖南省旅游产业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这是由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旅游项目建设专题会议。2010年4月,省旅游局、省财政厅出台《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开始对旅行社进行星级评定。12月2日,省旅游局发出《关于组织实施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创建工作的通知》。“3521”工程即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乡)、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旅游家庭旅馆。还制订了《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创建工作实施细则(试行)》。&2011年,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省旅游局完成了《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报告》;开始编制《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把大湘西打造成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牵头成立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合作联盟。&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湘政办发[2012]41号文件印发了《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5月14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发[2012]12号文件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这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特别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的下发,标志着湖南已经完成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进入了建设旅游产业强省的新里程。&&&
&&&&二、湖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阶段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总量快速扩张。2011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9.89%;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0亿美元,同比增长14.39%,创历史新高;接待国内旅游者2.48亿人次,同比增长21.9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92亿元,同比增长23.93%;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7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98%。
2、质量大为提升。2011年,全省共有等级旅游区(点)179家,其中5A级旅游区(点)6家、4A级48家、3A级88家。韶山、岳阳楼-君山岛、天门山、岳麓山-橘子洲4家景区新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4A级新增6家,3A级新增10家,省人民政府确定了4家两型示范景区创建单位,有6家旅游区(点)年门票收入在1亿元以上。共有星级饭店568家,其中五星级17家、四星级58家。引进了万豪、希尔顿、威斯汀、洲际、凯宾斯基等一批国际顶级品牌旅游饭店。全省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达77.41%,位居全国第一;长沙市、张家界市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分别位居第一和第六。共有旅行社75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27家,五星级旅行社7家。亲和力等五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亲和力和湖南光大国旅分别荣获全国利税十强和入境旅游十强。
3、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旅游商品快速发展。全省形成了湘菜、湘烟、湘酒、湘瓷、湘绣、湘茶、菊花石、湘西银饰和毛主席纪念品等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评定了一批旅游购物示范点,占地100亩的张家界武陵源溪布街旅游商业步行街竣工开业。旅游娱乐活动更加丰富。长沙的休闲娱乐和主要旅游区(点)推出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魅力湘西》、《日出韶山》等旅游演艺节目,受到了游客的广泛欢迎。
 &(二)近年来,湖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色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等国家、省里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实现了“跨越千亿台阶、跻身全国十强、成为产业大省”三大目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千亿元,成为我省第七个千亿产业;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425.8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9.5%,跻身全国十强,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
&&&&2、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快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全力推进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支持崀山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加快了长沙、岳阳、韶山、凤凰、南岳等一批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二是加快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入湘和推进本土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引进了香港永安国际旅行社和希尔顿、万豪、香格里拉、瑞吉斯、威斯汀、喜来登、凯宾斯基和洲际等世界知名品牌饭店。积极扶持省中青旅、华天国旅等省内品牌旅行社开辟境外旅游业务。三是加快了入境旅游的发展。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89.87万人次,在2006年接待97.08万人次的基础上将近翻了一番;创汇8.87亿美元,相比2006年创汇5.03亿美元,增长了76.34%。2011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9.89%;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0亿美元,同比增长14.39%,创历史新高。
3、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省把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作为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旅游产品结构更加完善。通过加快对张家界、韶山、橘子州、南岳、天门山、岳阳楼—君山岛、凤凰等一批知名旅游区点的提质升级,引进华强方特欢乐世界落户株洲,重点打造红色旅游、温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自驾车旅游、漂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全省呈现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涵盖全省14个市州的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板块的旅游业加快发展,全省旅游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
4、社会贡献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根据省统计局进行的调查统计,2007年我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2%,2009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为683.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3%。二是吸纳了社会就业。2010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超过500万人。三是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2010年,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110家,建成了以韶山、凤凰、吉首、洪江、灰汤、靖港、王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旅游城镇,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65亿元。四是扩大了内外开放。通过举办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充分发挥了旅游产业对扩大我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作用。
&&&&(三)近年来,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省旅游业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重点,主要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在汲取历届局党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按照“坚持提升,落实推进”的工作基调,提出了“四个一”的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加快一个转型,强化‘一体两翼’,服务一个大局”。明确一个目标就是明确努力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加快一个转型就是推进旅游工作由行业管理型向产业培育型转变。强化“一体两翼”就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景区景点等项目建设这个“一体”,继续强化市场开发和行业管理“两翼”,通过“强体丰翼”,打造湖南旅游核心竞争力。服务一个大局就是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形象提升和扩大影响服好务。这一发展思路很好地指导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
2、坚持以打造品牌为重点,构建常态化发展机制。将全省旅游的重大工作和重大活动常态化,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造我省旅游工作的特色、品牌和亮点。一是重点工作常态化。明确将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推进会、旅游项目建设招商会、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投融资洽谈会、旅游人才招聘会等重大工作一年一度定期举行,全省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二年一度定期举行。如,全省旅游人才招聘会每年举办一次,时间定于每年三月最后一周周六,目的是组织旅游人才供需双方见面、洽谈和签约。全省旅游项目招商会在每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期间举行,主要发布我省旅游招商项目,并安排、组织项目的招商、洽谈和签约。二是重大节会常态化。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每年举办一次,由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活动固定在每年9月12日开幕。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时间定于每年上半年,由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三是市场宣传常态化。构建了湖南日报《湖南印象》旅游副刊、中国旅游报《快乐湖南》专版、《湖南旅游》杂志、湖南旅游网、“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湖南旅游频道、湖南旅游信息快报等常态化的宣传平台。四是政府主导常态化。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省14个市州、重点县(市、区)旅游产业发展年度目标任务每年年终进行考核;争取每年召开一次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下一年,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
3、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保障,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培植和工作推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上下联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氛围。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相继在张家界、郴州和岳阳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下发了《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出台了《关于支持张家界市开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湖南旅游全面迈入建设旅游强省的新阶段。株洲、常德、益阳等市委、市政府出台1号文件,部署安排旅游工作。湘西、湘南等地的县区党政一把手亲历亲为,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目前,省、市、县三级基本形成了“七个一”的工作格局:即成立一个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一个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一个产业发展大会、编制一套旅游规划、制定一套扶持政策、安排一笔产业发展基金、建立一套考核机制。
4、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一是实施251重点旅游项目工程。省政府将2009年定为“旅游项目建设年”,出台《关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的意见》。全省在建的5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516个,总投资达41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21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255亿元。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中国旅游投资座谈会上,湖南作了旅游项目建设的经验介绍。二是启动“3521”乡村旅游创建工程。省政府出台《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意见》和《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全省有44个县、176个镇(乡)、273个村自愿报名参加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的创建工作。评定了首批9个旅游强县,22个特色旅游名镇,81个特色旅游名村,一批星级乡村旅游休闲示范点。三是推进“一带一圈”建设(湘江旅游经济带、大湘西生态文化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指示,组织专家对湘江沿岸六市和欧洲“莱茵河”进行实地调研,撰写了《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报告》和《欧洲莱茵河旅游产业考察报告》,正在编制《湘江旅游经济带发展规划》,省委周强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编制《大湘西生态旅游圈发展规划》,牵头成立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合作联盟,完善了合作机制。四是健全旅游项目投入机制。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的若干意见》,连续举办两届湖南省旅游项目银企合作洽谈会、中国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全省旅游项目建设会议,每年举办湖南省旅游产品及招商项目推介会和湖南旅游投资座谈会,首次发布《湖南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办法》;我们开通了湖南旅游投资网,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设立湖南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为加大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建立旅游项目库,确定141个“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并纳入了我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投资领域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旅游业列入了100个重点工程,全省1000个重大项目旅游有94个项目进入名录,另外还有20多个文化项目涉旅,将为“十二五”我省旅游项目建设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5、坚持以宣传营销为突破,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围绕“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旅游形象,整合各种手段,大力宣传营销。一是成功举办一批大型节会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展了“湘景&湘游—湖南人游湖南”系列活动、“湘景&湘约—中国人游湖南”主题活动,实施政企联动发放旅游消费券,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锦绣潇湘红五月,快乐湖南自驾游”—万辆自驾车五月畅游潇湘活动、庆祝“5.19”首个中国旅游日大型公众宣传活动等节会活动等。今年5月份,我们在张家界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庆祝活动和第七届中国中部博览会;9月12日,在郴州资兴市举办了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二是积极拓展一批热点旅游市场。在武汉、南昌、广州、上海、南京、杭州、新疆等地举办了大型省外促销活动。积极开展日韩、港澳台、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旅游专题促销,与香港旅游发展局签署了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协议。三是广泛开辟一批宣传促销平台。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投放了湖南旅游形象广告,成立《中国旅游报》湖南记者站,推出中国旅游报《快乐湖南》专版、湖南日报《湖南印象》旅游副刊、《湖南印象》合订本、《湖南旅游》内外刊、湖南旅游黄页,“快乐湖南”国民旅游休闲卡,开通了湖南旅游中、英文网站。
6、坚持以游客满意为目标,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以“旅游满意在湖南”为主题,制定并实施乡村旅游服务、星级旅行社、家庭旅馆四个地方旅游行业标准,出台《关于扶持旅行社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和《湖南省旅游行政裁量权基准》,为全省14个市州旅游局配发旅游执法车,及时处理各项投诉,开通“湖南旅游诚信管理系统”和“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企业创品牌,员工当明星”活动、“品质旅游伴你行”公益宣传活动,全省旅游行业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7、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从业队伍建设。全省把旅游人才工作作为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湖南省大型旅游企业人才招聘会,累计12万多人次进场应聘,开通旅游人才网,累计引进旅游人才3万余人次。成功举办2010年度“旅游满意在湖南”活动总结暨全省旅游行业岗位明星颁奖大会、全省导游大赛、2011年“华天杯”湖南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创建了湖南持证导游年审培训网站,坚持每年培训旅游局长、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导游30万人次以上,2010年我省培训旅游从业人员达32万多人次,培训总量在全国名列第三位;通过以赛促训、教育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11年培训各类从业人员近40万人次,培训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四)当前湖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省旅游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但总体上有利多于不利、机遇大于挑战。
1、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创优环境。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良好的态势,为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我国人均GDP增速加快,从美元仅用了5年,远远快于当年的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我国旅游市场规模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人均GDP将由接近2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旅游消费全面进入爆发增长期,一个空前规模的巨大旅游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二是政府主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出台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并表态支持旅游企业发行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印发了《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目前,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格局。各部门全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三是稳增长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十二五”规划十大工作任务的首项任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到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来。旅游作为居民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这个压力主要体现在工业和房地产业上,&1-5月全国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0.7%、房地产业仅增长18.5%。对此,国家“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宏观政策进行了微调,特别支持加快以旅游、文化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危”中之“机”。四是交通改善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省外交通环境方面,省内拥有长沙、张家界、常德等七个机场,长沙黄花机场已经成为中部六省最大空港,长沙经上海到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航班已开通,长沙至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定期直航,国际交通环境不断改善;武广高铁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建设全面推进,长沙成为我国南北、东西高铁交汇的枢纽中心城市。在省内交通环境方面,全省已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将形成全省“七纵九横”的交通格局,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超过5000多公里,省会长沙与13个市州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可进入性大大增强。
2、挑战。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蔓延,愈演愈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形势变得日益复杂。7月6日至8日,温总理到江苏省常州、镇江、南京等地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并在南京主持召开五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份子,旅游业不可能独善一身,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入境旅游,今年1-6月到我省实现入境旅游收入3.4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15%。二是周边竞争的压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固然给各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业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我省周边省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周边湖北、贵州、广西、江西、重庆等省市旅游业发展和我省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全国共有14省、市、区确立了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区域之间竞争此起彼伏,压力不可不谓大。慢进也是退。如果我省的旅游不乘胜前进,放缓发展步伐,那么极易被周边省市赶超,陷入被动发展境地。三是自身建设的压力。国务院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我省旅游总收入今年将实现跨越“两千亿元”台阶的目标。当前旅游机构自身建设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不相称,一些市州、县(市、区)旅游机构不完善、人员编制少、经费不够,难以承担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任。同时,今年下半年地方人大、政府、政协将集中换届。实是求是地说,换届涉及到许多干部的岗位变化,容易带来人心不稳定,工作精力分散,极不利工作的正常推进。
&&&&三、湖南旅游业发展的未来
(一)关于湖南旅游强省建设
&&&今年5月14日,中共湖南省委以湘发[2012]12号文件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标志着湖南旅游已全面迈入建设旅游强省的新阶段,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1、强省的内涵
六个内涵:一是地位具有战略性,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二是作用具有支柱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产业具有先进性,符合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四是功能具有带动性,能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五是市场具有国际性,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六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
 2、强省的特征
 八大特征:一是产业规模大。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地区GDP的10%以上,增加值占地区GDP的6%以上,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综合实力强。旅游总收入跻身全国十强,排名进入第一方阵,能很好的发挥关联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三是产业体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产业要素齐全,结构优化,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合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四是产业机制健全。具有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体制,拥有完善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市场环境,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五是产业主体强劲。拥有一批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的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强,示范作用明显。六是国际化程度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拥有一批知名的国际旅游品牌;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国际游客大幅增加;建成一批国际较为知名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七是游客满意度好。旅游市场秩序、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旅游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现代旅游的需求,游客投诉少、满意度高。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发展旅游业的理念科学,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恰当,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3、《决定》出台的背景
一是国家战略明确了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已经明确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做出的科学决策,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寄予了殷切期望。二是扩大内需创造了环境。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十二五”规划十大工作任务的首项任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到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来。三是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省成功地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四是便利交通创造了条件。全省已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将形成全省“七纵九横”的交通格局,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超过5000多公里,省会长沙与13个市州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可进入性大大增强。五是政府推动营造了氛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
4、《决定》出台的重要意义
《决定》的出台,是委、省政府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我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一是审时度势的战略之举。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支柱产业、两型产业、窗口产业、战略产业。《决定》的出台,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顺应趋势,加快富民强省和“四化两型”战略实施的重要部署。二是着眼未来的路线之图。《决定》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全面描绘了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宏伟蓝图。三是强力推进的行动之纲。《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必将进一步营造政府鼓励、社会支持、民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产业发展的里程之碑。《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这是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标志,标志着我省旅游已进入全面建设旅游强省的新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湖南旅游强省建设的主要内容
1、旅游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把我省旅游业建设成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坚持创新发展、产业融合、“两型”引领、以人为本、开放合作等发展原则,通过5—10年努力,实现由旅游产业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省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600亿元以上,占全省GDP的14%以上。
2、旅游强省建设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打造旅游品牌、健全旅游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深化旅游业的改革开放等十项重点工作。
3、旅游强省建设的空间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一个龙头、三大旅游板块、七条黄金旅游带”的发展框架。即围绕一个中心长沙、一个龙头张家界,构建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旅游板块,形成湘西生态民俗风情旅游带、湘江旅游经济带、湘南山水人文旅游带、湘粤鄂武广高铁旅游带、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旅游带、湘中大梅山文化旅游带、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带等七条黄金旅游带。
(1)三大旅游板块
大长沙旅游板块: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娄底六市,是我省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和旅游服务功能健全的区域。
大湘西旅游板块:以新兴的国际旅游品牌目的地张家界为核心,以湘西、怀化、邵阳为增长点,以常德为连接支撑,包括张家界、常德、湘西、怀化、邵阳在内的五市州,是我省“十二五”期间旅游开发和建设的热点地区。
大湘南旅游板块: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为市场腹地,是我省旅游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条件优越的区域。
(2)七条黄金旅游带
湘西生态民俗风情旅游带:以已经建成的长常张、长吉、长潭—潭邵—邵怀高速公路和即将开通的包茂高速公路为基础,依托长沙等中心城市,省内充分整合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五市州的旅游资源,省外加强与鄂西、重庆、贵州、广西等相邻区域的交通连接和资源整合,将其打造成以世界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三古(古城、古镇、古村)旅游为特色的黄金旅游带状区域。
湘江生态旅游经济带:以湘江干流为纽带,以长株潭为核心,加大对永州、衡阳、湘潭、株洲、长沙、岳阳六市“一江两岸”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弘扬生态文明,致力绿色旅游开发,高起点规划绿色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探索“两型旅游”模式,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旅游经济带,打造东方“莱茵河”。
湘南山水人文旅游带:以已经建成的衡炎高速、衡阳—永州—桂林的高速和高等级公路,以及即将开通的炎陵至井高速公路为依托,提高旅游的通达性,加强与广西桂林、江西井的沟通协作,将其建设成为连接江西、湖南、广西三省(区)和井、炎帝陵、南岳、舜帝陵、桂林等知名景区的重要山水人文旅游通道。
湘粤鄂武广高铁旅游发展带:借助新开通的武广高铁形成的湘粤鄂3小时旅游经济圈,强化与湖北和广东的协作,加强武广高铁沿线的郴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等市的旅游产品和配套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带。
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旅游带:依托已经开工的岳阳至汝城高速公路和106国道,主要连接岳阳平江、长沙浏阳、株洲茶陵、炎陵,衡阳衡东、郴州汝城等湘东10个县市,向南延伸至广东韶关,整合湘东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将其打造成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红色文化与休闲旅游通道。
湘中大梅山文化旅游带:以梅山文化旅游为品牌,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全面整合娄底、益阳、邵阳三市的梅山文化区域的旅游资源,形成涵盖上述三市有关县市区的大梅山文化旅游通道,积极推进旅游产品精品化和特色化发展,培育区域旅游中心,打造湘中大梅山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湘中旅游崛起。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沪昆高速铁路和西铁高速公路建设的条件,有效连接崀山、张家界两个国际旅游精品,形成旅游业新增长点。
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带:依托洞庭湖,加大东、西洞庭湖湿地保护,深入整合岳阳、益阳、常德三市环洞庭湖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开发和建设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我省通江达海、吸引欧美等境外和国内高端游客的黄金水上旅游带。
4、旅游强省建设的产品建设。深入实施“251”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3521”乡村旅游创建工程,突出建设长沙、张家界、韶山、南岳、凤凰、岳阳楼、崀山、炎帝陵、舜帝陵等九大国际旅游精品,全力打造永州柳子庙—阳明山、岳阳汨罗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怀化洪江古商城—芷江、娄底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常德桃花源—柳叶湖、湘西芙蓉镇景点圈、郴州东江湖—莽山、益阳茶马古道、株洲云峰湖等十大国内旅游著名品牌,积极创建百家国家等级旅游区(点),重点打造湘西生态民俗风情精品旅游线、湘东武广高铁精品旅游线、湘南寻根祭祖精品旅游线、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精品旅游线、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游线、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精品旅游线、伟人故里“红三角”精品旅游线、湖湘文化精品旅游线、山水奇观精品旅游线、湘江生态旅游精品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支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5、旅游强省建设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出台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拓宽旅游业投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障旅游建设用地,支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强规划和法治建设,提高旅游业的标准化水平;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旅游强省建设合力等措施。
(三)今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年初,我们提出了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奋力跨越“两千亿元”台阶的目标。力争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58万人次,同比增长13.34%;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7%;接待国内旅游者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7%;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8.18%;实现旅游总收入2180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比增长22.33%。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全省旅游行业按照“务实创新、深入推进”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全省旅游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基本达到了预期工作目标。今年1—8月,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37万人次,同比增长12.54%;实现入境旅游收入4.99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63亿人次,同比增长20.6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8.11亿元,同比增长22.93%;实现旅游总收入1150.54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比增长21.65%,今年旅游总收入可望跨越2000亿元,实现三年翻番。特别是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长假,假期长、天气好、车免费,出游的车辆和人数规模空前,成为我省假日旅游的“史上最热的黄金周”。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上下通力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和效益四统一的假日旅游工作目标,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24.05万人次,同比增长44.54%;实现旅游收入133.88亿元,同比增长56.08%。周强书记对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亲自批示指出,“今年我省‘黄金周’旅游部署早,措施有力,旅游景区、景点安全有序,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再创新高。望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今后‘黄金周’旅游”。
四、湖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队伍的呼唤
(一)当前湖南旅游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2009年,湖南省旅游就业总人数(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为320万人,其中旅游直接就业人数57万,大专以上学历旅游人才11.4万,占湖南省旅游就业人数总量的3.56%,占全国旅游人才总量的4.22%。我省旅游人才的学历以大专为主,占样本总人才数的76.7%(20579人),本科学历的人才占21.4%(5749人),硕士研究生占1.7%(452人),博士研究生占0.2%(55人)。
我省旅游院校已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各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体系。截止2010年底,我省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14所,其中,具有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资格的机构2家,培养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机构5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TA)的机构2家;另有承担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高专院校40所,其中有一所全国唯一的旅游高尔夫职业学院;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办的旅游系(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长。
湖南省旅游人才存在旅游人才总量不足、中高级人才比例偏低、服务技能型人才比例偏低、大湘西(张家界除外)地区旅游人才比例偏低、人才空间结构不合理、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立足我省旅游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2010年至2020年我省旅游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实力与旅游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确立我省在中部地区的人才竞争优势,进入全国旅游人才强省行列。到2015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630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780万人左右,比2008年增长76%。目标的提出,要求旅游业必须加快人才发展步伐。
五类重点旅游人才需求:一是行政管理人才。在未来的人才需要中,行政管理人才是量小要求高的性质。旅游行政管理的人才队伍总量不会有明显的扩大,学历要求和专业素质要求将明显增强。二是企业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的增加,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合拍,在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中,创新型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也是未来管理人才中的大头。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指旅游企、事业单位中,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包括旅游教学师资、科研人员、策划人员、讲解员、领队和导游人员等。四是高技能人才。旅游高技能人员包括厨师、调酒师、保健按摩师、医护人员、救生人员、计调人员、票务人员、营销人员、前厅业务员等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人员。五是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即对乡村旅游服务流程、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有着较为全面了解的人员。
旅游单位人才需求: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一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构成了旅游业中的主体行业,也是旅游人才的重点需求单位。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旅游新业态在不断涌现,从而对各类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具体包括旅游景区人才、旅游饭店人才、旅行社人才、会展旅游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尔夫人才、温泉旅游人才。
(二)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
1、良好的道德情操。“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旅游工作严格来说,是一项涉外工作,从业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岗位。要有奉献精神,急客人之所急,想客人之所想。
2、丰富的知识水平。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的活动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学科。它以综合方法研究旅游发展中的宏观和微观的问题,在此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克服了从某个单一学科出发研究旅游的局限性。未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除此以外他们还应对与旅游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本理论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3、务实的工作精神。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关键时期,面临扩内需的宏观环境,肩负着稳增长的新使命,承担着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任务。作为一个旅游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工作,通过扎实的埋头实干,力求干出实效来。
4、高超的沟通能力。旅游业是一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有赖于所有有关行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高超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会协调就难以推动工作。
5、乐观的生活态度。旅游业是以人为主体的服务行业。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工作辛苦,而且没有什么利益可图。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健康向上的精神、无私奉献的作风,视责任如同使命,视使命如同生命,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件成一件。
(三)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应该注重的五个结合
1、专业与需求的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拓展、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必须在“规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各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性。
2、课本与自学的结合。新世纪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有效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现在学校制度的问题在于育人面窄了,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很少,考试的内容也窄,只考学校教的内容。因此,要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只靠学校教育肯定不行。要鼓励引导自学成才,拓宽视野,掌握多种技能。如懂英语、管理、公关、驾驶等。
&3、分数与素质的结合。高分低能现象在当今社会数见不鲜,高分数不能等同高能力,这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个普遍衡量标准。树科学人才培养观,提升素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是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受过旅游系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大家务必十分注意对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4、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旅游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通过全程产学交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常见问题,符合企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
5、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树立远大理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虽然是现实的超前反映,并且高于现实。但是,理想不能离开现实,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理想的实现也必须从现实开始,按照理想的设计认真的改造现实,才能实现理想。离开了现实,就不可能实现理想。因此,我们应当从脚下开始,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走好现实通往理想的道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