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在两边梦见自己站在悬崖边上上建一座坚固而又稳定的桥梁

说不尽的桥_百度知道
说不尽的桥
!帮帮忙把。我选谁的呦!!!。不管怎样,写一篇五百字的小说明文!
你走过一些桥,你会设计什麽样的桥.(五)加入你是桥梁设计师. (二)找出有关桥的故事,可能已经有一些年头!,搜集它的资料!谁写的多. (三)查找瞧名字的文学内函(四)有关桥的历史!,也许只是步石桥 独木桥 也有可能石高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全.(六)以桥来造句.还要找一些关于桥的对联 谜语 俗语 谚语 成语等!,也许刚修建不久,它们都有着各有的功能(一)查找有关桥的诗词歌赋
!!!!!!!!?!!!!!!!!!!!!!!!!!!!?有写作文的麽!请问!!!!?!我会提高悬赏的
却温柔 儒雅似小家碧玉,四十座石桥相贯宋元明清共领风骚,朴实而古香古色真可谓”水巷小桥多,精心雕刻千姿百态水乡的小桥没有雄壮的气势浅渚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这是一副石桥的楹联只是记不清镌刻在水乡的哪一座石桥江南的水乡生活就像门前流淌的小河斑斓的日子解读着驳岸边石枕上的沧桑河阜的村姑冲刷着<<似水年华>>的愁伤祥和的老人絮叨着<<林家铺子>>的苍凉碧绿如蓝的河水里,萦绕着”梁祝”的吟唱鲜苔班驳的石阶上,飘逸着”花雕”的酒香这就是姑苏城外的用直一个谵泊而宁静的古镇一平方公里的水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8条回答
资料给你找到,作文自己写啊
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北侧联: 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东溪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梅县桥溪村:
上联是“一门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鸿图,四海扬名,五指峰峦钟沛国”;
下联是“六朵荆花,七行楼屋,八方齐庆贺,九如献寿,十分声价壮桥溪!”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金鳌玉蝀白练桥:
南向题有“银潢作峤”四字,有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
北向题有“紫海四澜”四字,有联曰:绣彀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
爽且静兮濠濮涧:
南边的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对联...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
一、活动目标
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桥的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3.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科学知识,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2.了解当地的各种桥的情况。
三、活动指导
活动导入:
在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即可将这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介绍给学生。可以这样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中国石拱桥”这个题目里,我们就能得到两个关于桥的分类的知识,一是从结构着眼的——“拱桥”,一是从建筑材料着眼的——“石”。那么,除了拱桥外,还有什么结构类型的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
一、活动目标
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桥的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3.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科学知识,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2.了解当地的各种桥的情况。
三、活动指导
活动导入:
在学习完《中国石拱桥》后,即可将这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介绍给学生。可以这样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中国石拱桥”这个题目里,我们就能得到两个关于桥的分类的知识,一是从结构着眼的——“拱桥”,一是从建筑材料着眼的——“石”。那么,除了拱桥外,还有什么结构类型的桥...
苏桥美,美在建筑。玉环似的石拱桥,曲线优美柔和,置身桥上,清流可掬。单孔拱桥高大者驼峰高耸、气势雄伟,小巧者玲珑端庄、古朴典雅;多孔桥如一串珠链,使河面平添无限姿趣。平直小桥桥面与岸持平,人行其上恍如凌波微步。至于九曲桥,则蜿蜒水面,尽得水趣。还有带屋顶的廊桥,架于两楼之间,两旁朱栏碧槛,掩映生姿,倒映水中俨然海市蜃楼,桥影欲飞。苏桥美,美在题名。有以货物命名的醋坊桥、枣市桥、鸭蛋桥等,有以景色命名的日晖桥、青山桥、绿水桥等,有以造型命名的门桥、城桥、亭子桥等,还有以花木、动物、吉祥含义命名的水仙桥、鹤舞桥、福寿桥等,桥名灿如花锦,雅俗共赏。苏桥美,美在诗词点缀。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诗,使枫桥伴随寒山寺钟声名播南北。白居易的清词丽句,引人与之同寻“...
群众的力量真大啊!
钱塘江大桥
只要你用心去体会。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说不尽的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06-2406-2406-2406-2406-2406-2406-2406-2406-2406-2406-2406-24
查看: 6174|回复: 27
千年等一回!纪念江南第一桥栖贤桥建成一千周年!!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栖贤桥位于江西南侧五老峰下、玉渊潭南,距九江约40公里,离庐山牯岭街约10公里的栖贤谷悬崖上。因涧水从五老峰湍急而下,声如雷霆,苏东坡题诗将此处比喻为瞿塘三峡,故又称作“三峡桥”;又因桥侧建有观音庙,亦称“”。这座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 ,是一座单孔,全长20.45米,宽4.1米,高11米,跨径10米。两岸是陡崖峭壁。
栖贤桥横跨于百尺大壑之上,桥基立于东西悬崖上,下为一深潭,称“金井”。由桥上向下俯视涧底,使人惊心动魄,有“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朱熹诗)之感。凭桥栏远眺涧水,就会使人想起唐朝大诗人在庐山香炉峰观瀑布时留下的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桥台用花岗石砌于天然岩基上,拱圈为圆弧形,厚约1米,用7排长方形条石作纵向分排砌筑,每排用条石15块,每块石重约1200公斤,共用石条105块,首尾设子母榫相衔接,不用灰浆。单排成拱,拼连严密,再在拱背浇铁。桥基部有一平台,拱圈上刻有“维皇大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等字样。拱圈两侧墙上砌有石栏,桥面铺石板,两端各砌有石阶四级。全桥坚固、壮观、雄奇,历千年风雨侵蚀,巍然屹立,现仍能通行汽车。
栖贤桥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景观处处,有典有诗。在其北一里处便是,从宋人陈舜俞《栖贤寺》诗中就可见一斑,诗云:“辟蛇行者应开寺,拭眼高僧尚有坟。龙带雨归三峡水,鸟衔花出五峰云。”这首诗,静谧中有灵动,把水光山色做了传神的描绘,而这里所说的三峡水就流过了“栖贤桥”。另一首《栖贤寺》的诗,为南宋王十朋所作,诗云:“瀑水声中夜不眠,星河影动半秋天。谁云滟滪瞿塘远,只在扬澜左蠡边。狮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叁得定中禅。住山五老知今古,借问曾栖几个贤?”诗人的感受是瞿塘峡就在近处,那狮吼般的瀑声使人夜不能眠。从这里使人知道栖贤桥是建在险要之处。
历史沿革与诗词
栖贤桥工程艰巨,规模宏伟,结构精致坚固,至今近千年,仍完好无损,古人惊叹其为“神施鬼设”、“巧夺天工”,可以说是“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在桥的上游不远处,有方整如棺的巨石横亘涧上,谷称“棺材石”,上刻有“回溺”、“水哉”等字。传说是建桥时用以缓冲上游湍急的水流而设的。桥下之溪系汉阳、五老峰间九十九条小溪汇集而成。坡陡流急,水激涧中大石声若滚雷。据传,自玉渊以下,共有24个潭,潭水迂回曲折流向三峡桥,形成雄伟的奇观。宋代诗人欧阳玄有诗赞曰:“百尺悬潭万道山,一虹横枕翠微间;半天云锦开青峡,几地轰雷撼玉关。”这首诗使你仿佛听到了满山的流泉、飞瀑震天的响声。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清代诗人屈大均的《雨过三峡桥上作》,且更细致,更有声响和色彩。
其一曰:“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
其二曰:“一片鄱湖九水通,茫茫吴楚有无中;云间忽见庐山影,半壁芙蓉挂白虹。”
这两首写桥景的诗,各有重点。前一首使你听到的是如海潮般的声响,是听觉的感受;后一首使你看到的是天空中有雾时出现的呈淡白色的虹,是视觉上的图画。全诗把桥与周围环境、自然现象,色彩声响,如同是立体电影般展现出来。
咏栖贤桥诗,意境丰富,绘声绘色,如临其景,使人感受着山灵水秀的神气,洋溢着大自然的醇芳,散发着美学的幽光。
post_newreply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栖贤寺最早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当时的咨议参军张希奏置栖贤院,地址在今天的九江市城西。后来唐代宝历年间,刺史李渤将其迁往庐山脚下,背靠五老峰,也就是今天的地址。在星子县城西6乡处,距白鹿洞25公里,这里的地名叫做栖贤谷,谷处汉阳峰和五老峰之间,寺便在谷中的石人峰下。
李渤曾与其兄李涉隐居在庐山白鹿洞,也曾在庐山山南五老峰下读书。栖贤寺原名宝庵寺,后李渤曾任右拾遗、处州刺史、江州刺史,所以寺名也因之改名为栖贤。李渤将寺迁至此地后,将寺委托高僧智常管理。智常曾中兴归宗寺,他主持栖贤后,春夏便居栖贤,秋冬居归宗。关于智常与李渤,其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李渤博闻多识,人称李万卷,任江州刺史时恰逢白居易迁江州司马,两人一见如故。白居易便邀李渤一起游山南归宗,并访智常禅师,于是在李渤与智常之间便有一段经典的对话:
首先是李渤发难:“教中有言:‘须弥 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如何能纳得下须弥呢?”
智常反问道:“人们都称您李万卷,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
李渤便谦虚地回答:“忝此虚名”。
智常便说:“人的心就如桃子一般大,不也是能容万卷么?”
李渤听后便恍然大悟。
栖贤寺同其他寺庙一样也几经兴废,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重建时都能中兴。香火盛时栋宇栉比,楼阁繁复,寺僧达五六百人。山门额设有“不二法门”,两旁楹联为:“前赐紫衣,后留玉带,造泽千秋传不朽;百朝五老,背傍七贤,壮观万古并称雄。”殿内有玉佛一尊,高约二尺,来自缅甸。殿后还有一座大明铜塔;玉佛前有玛瑙香炉。康熙年间,僧人石鉴重建寺庙时,从地下挖掘出一琉璃瓶,内有舍利13粒,“大如豆,小如菽,玉色莹澈。”后江苏布政使金世扬游此,请浙江画师许从龙绘500罗汉图共200幅,布施与寺。画像大的有三四尺,小者约一尺。
后来栖贤寺曾遭遇两次浩劫,一为咸丰年间,太平军焚毁寺庙,仅存数十间房舍。但一些文物还是残留了下来,如200幅罗汉图到民国26年(1937年)尚存119轴,白玉佛像在民国初尚存,后下落不明。另一次巨大的浩劫就是日军的炮火。1938年,日军焚毁殿、厅、阁以及库房。1939年4月,日伪星子县县长罗福初取走七轴罗汉图以献媚日军。1943年日军又入寺抓走僧人。所幸当时的住持能印将罗汉图藏在神龛下,免遭毁坏,后能印收图运往后方,由流亡的星子县政府代管。民国35年(1946年)送还栖贤寺。现存112幅,藏于庐山博物馆。文革时,仅有的几间房舍也被全部拆毁。文革后,仅存危房一间。前几年我游此时,寺内尚有寺僧二名,靠寺后一方菜畦为生。现在星子县政府正在整修栖贤寺,大雄宝殿亦已奠基动工。
栖贤寺地处汉阳峰和五老峰之间,极为幽静,人烟稀少,寺旁又有诸多风景,确为读书清修之佳地。寺东曾有橹断泉,后有飞锡泉,西北2公里有智常塔,可惜皆废。
虽如此,栖贤寺周围最妙的还是独辟幽静的风景。在栖贤寺向北望,即是五老峰,苍苍翠翠,或清晰俊秀,或隐约于云雾之中。栖贤谷中树木大多为古松,皆是苍劲挺拔,比直向上。谷间溪流湍湍,四季不竭。寺旁还有水田,水田之后的山峦腰间尽是翠竹,山顶都为老松,山峦颜色由青到绿,由翠转深,又常有白云覆盖其山,如人间仙境一般。
栖贤寺往东南走200米便是玉渊潭,由于栖贤谷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五老、汉阳、太乙诸峰的泉水,大小支流九十有九都汇于此,从高而下,流经栖贤寺前时,突遇巨石横截,由于巨石上部突出,下部收敛,所以涧水悬空直下,集聚为潭。潭水深不可测,但四季皆绿如玉,也如翡翠,故名为“玉渊潭。”这一处也留下了大量的石刻,比较有名的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玉渊”二字和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书《墨子篇》160余字,其余石刻近十处,大部分漫漶难辨。
玉渊潭再往南沿小路行走约2公里,便到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观音桥。
也许就现在的状况来讲,观音桥的名声远远胜过了栖贤寺,这是因为观音桥前慈航诗旺盛的香火,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建桥以来几乎没有遭到过毁坏,这得益于其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自古以来观音桥就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黄庭坚、唐寅、张之洞都曾对这里的风景赞叹不已。苏轼更是称这里为庐山二“绝胜”之一(另外一处是秀峰的漱玉亭)。
观音桥建于宋祥符七年(1014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桥系石质单拱,长24.4米,宽4.83米,拱高10.67米。桥面以144块花岗石菱形平铺,拱则由七道拱圈并列而成,圈以大致规格的长方形花岗石排砌成一整体。石块各重约1吨,共107块,皆为子母榫首尾凹凸相接。也就是说这座桥的造法完全就是用拼积木的方法拼成的,而正是这样的一座桥屹立在悬崖峭壁上九百多年,不曾有一丝毁坏,真可谓是“缔结雄壮,神施鬼设”。故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来此时,也不禁称赞此桥的建造技术。桥上的石拦系清道光年间观音庙住持觉源增建,以护行人安全。
观音桥又称栖贤桥、三峡桥。同治《星子县志》载:“土人于三峡桥前立庙,祀奉观音,大著显灵,因又名之观音桥。”桥西原有观音阁,又名慈航寺,曾经香火极盛。后几度被废,一九九九年在遗址上重建。栖贤桥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为栖贤寺的缘故。而三峡桥的来历则是由于桥下的涧水。苏辙的《栖贤寺记》写道:“水行石间,其声如雷,如千乘车,虽三峡之险,不足过也,故桥曰三峡。”所以观音桥下的涧水又被称作“小三峡”。在桥溪水下游的石岸上有“三峡涧”三字,系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书。桥下涧水既名为“小三峡”,必然不愧于此名号。桥下乱石横截,每逢春夏水涨,溪水崩溅,势如雷电。桥下还有深潭,碧绿清澈,水激时令人目眩。到溪水的下游渐渐趋于平缓,但由于地势原因,曲曲折折,极似三峡风景。溪水的尽头便是1957年兴建的观音桥水坝,但是由于山洪爆发,水势汹涌,水坝分别于年发生两次倒塌。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观音桥的坚固。桥东还有招隐泉,亦名陆羽泉,系唐代茶圣陆羽评定的天下第六泉,泉旁有清代薛所习书“招隐”二字。
观音桥西左侧有石级可以通往桥拱下,桥拱下为一丈余的桥蹬,独倚峭壁,下临深渊。桥蹬平地石上一米见方的“金井”二字,是明代正德年间南康同知马朋所书。在桥蹬上可以仰观桥拱,拱内母榫凹凸相接的痕迹可在此观察地得清清楚楚。在这里,你不禁会再次被造桥的技艺所折服。桥拱上自东向西刻有:“维宋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雨顺风调,天下民安,谨题。福州僧智朗勾当造桥,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江州匠陈智福,弟智伍,智洪。”刻石千年后犹历历如新。
由于栖贤寺与观音桥幽静独僻,既有山南秀丽,又兼匡庐壮美,难怪许多人在此留下了咏叹。较为有名的是宋黄庭坚《栖贤桥铭》,苏辙《三峡桥》,张孝祥《玉渊亭》,王安国《宿栖贤寺诗》,其中苏辙《三峡桥》颈联二句:“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应当是最为传神的。
日,蒋介石乘水上飞机由南京飞抵星子,晚上宿于观音桥行馆。所以现在桥西沿三峡涧往南还有中正行宫。建国后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李先念等都曾游览观音桥。1988年,观音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于浩)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苏辙() 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3译文编辑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至今天已经六十年了。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听说,求道者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士人居住在尘世之中,每天遭遇纷乱繁杂的变化,而心中未曾一天忘记道。更何况身在深山之中,野水之边,有房子可安居,有食物可吃饱,是非荣辱不在心头耳边萦绕,却(怎么可能)不迅速明白呢!孔子说:“早晨明晓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值得了。”如今那些致力于俗学而不闻大道的人,即使勤劳终生,我知道他也没有值得死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明晓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因此我依着智迁惠迁的意愿,而把它告知那些后来者,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眉阳苏辙作记。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栖贤桥,又名三峡桥,俗称观音桥。号称“江南第一古桥”,桥长:19.4米,宽:4.8米;建于公元1014年,它以雄伟的气势横跨在庐山的大峡谷——栖贤大峡谷之中,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泻,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却安然无恙,至今经受汽车重压仍岿然不动。
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由福州僧人智朗设计,建州僧人文秀募化,江州工匠陈智福、陈智旺、陈智洪三兄弟鼎力修建。桥长近百尺,全用巨石首尾相接,凹凸相契而成。构思奇巧,鬼斧神工,坚致奇壮,为中国和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杰作。桥下银河倾泻,穿行于嶙峋怪石之间,横触直撞,流转汹涌,“声如雷霆,如千乘车”,场面雄奇壮观,为庐山绝胜,北宋大文豪苏轼誉之为庐山二胜之一(另一胜为开先寺漱玉亭)。自建桥以来,到此观游者接踵而至,不绝于途,都以能到这里“耳穷于鸣泉,目眩于幽碧,舌燥于叫愕,踵蹇于企曳”为乐事、幸事,极尽才智挥毫泼墨,写下了丰富的诗文,以赞美桥之坚致、景之雄奇。
宋淳熙间(年)知南康的钱闻诗所用作《三峡桥》写的最为传神:“生平有志佳山水,得莅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径松阴里。轻雷击鼓山闻前,飞梁截截水下喷。有如蛟龙卷沧海,怒气直欲千山吞。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丈眩双眼。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撤三版。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来饱不忍还。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栖贤桥周围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名人踪迹溢满各处;唐代著名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六泉”;明朝第一画家唐伯虎曾在这里画出了著名“三峡裥桥图”(今观音桥);1961年周恩来总理来到观音桥与放牛娃小周桂花,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国民党首脑蒋介石夫妇赞叹观音桥风水,并在此建立了行宫,现行宫内的展览馆,展示了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图片资料;行宫前有蒋宋夫妇亲手栽培的“夫妻树”;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巨幅石刻—“墨子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地面石刻之一。别称“三峡涧”的栖贤大峡谷是产生于几百万年前由地质运动形成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大峡谷里的清泉激流冲成了二十四潭;如 玉渊潭、浴仙潭、金井潭等。桥的西面有专门供仰观音菩萨的慈航寺,桥的北面有千年古刹栖贤寺,是庐山佛教的五大丛林之一。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 &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夫骋鹜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栖贤寺地理位置编辑栖贤寺位于东经116°00′北纬29°31,是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
庐山是中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无严寒。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气温适度。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所以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鄱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庐山树林密布,山下江湖环绕,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间。从挥汗如雨的山下来到凉爽宜人的山上,真是两重世界两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赞:“初到恍然别造一世界者。”
2栖贤寺的历史概述编辑庐山栖贤寺坐落于庐山山南石峰下,北距牯岭,南至星子县城南康镇均二十里。栖贤寺系南齐永明七年(489),由咨议参军张希奏请获准而肇建,开山祖师名号现已不可考,隋末始废,初名宝庵寺。以其地处石人峰下,五老峰、汉阳峰峙其左右。玉渊潭在寺东数百步,三峡涧中诸水合流,奔注潭中。惊波喷空,泻下三峡。潭上有白石如羊,横亘中流,故名玉渊。三峡涧中更有金井之奇,深不可测。洎唐宝历初,给事中李渤以庐宫是栖隐之所,遂舍旧宅,以建精蓝,奏置旧废寺额,礼请马祖道一法嗣归宗智常禅师住持。智常禅师为纪念李渤曾在此读书,遂改名为栖贤寺。
开山祖师: 智常禅师,唐僧,名常进。宜春(今属江西)刘氏。马祖道一法嗣。双眼皆赤,号赤眼禅师,又被称为“试眼禅师”。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与刺史李渤时往访之。寂谥智真禅师。(《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PP.755-756)
智常禅师,禅宗南岳二世法嗣,为马祖道一嗣法弟子,以“目有重瞳,以药拭之,目尽赤,因号赤眼禅师,亦曰拭眼禅师。”唐元和年间(806~820)入主归宗寺,“挺拔出伦,操履清约”,为时人所推重。智常禅师入住栖贤寺得到李渤及地方官员与信众资助,智常禅师全力振兴寺务,新建寺宇,再塑佛像。自己则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平日穿梭往来于二寺间。然而,到唐会昌年间(841~846)武宗下令“汰僧毁佛”即世称“会昌法难”,栖贤寺亦未能幸免,而成了一片废墟。而后,直至唐景福年间(892~894),寺名又改,曰“护国栖贤寺”。进入南唐,道钦禅师、智筠禅师先后主持寺务。道钦禅师为青原下九世法嗣,法眼宗传人。智筠禅师也系青原下九世法嗣,法眼宗传人。到了宋代,慧园、澄湜、道坚、智迁、祖觉、晓舜、法秀、辨首座等相继主法栖贤。道释智圆为青原下九世法嗣,法眼宗。澄湜禅师和道坚禅师都是青原下十世法嗣,同为法眼宗传人。到智迁禅师初入主栖贤寺时,见寺宇年久失修“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深为不安。于是,联络外护,寻访檀越,率徒惠迁奋力不懈,勤力新之。数年之后,栖贤寺殿堂楼阁“完壮遂密”,住僧“有堂以居,有食以饱”。而且,寺中法务昌隆,声名远播,成为与归宗寺等齐名并驾的山南五大丛林。而后,又有祖觉禅师、晓舜禅师等再一次地维修扩建。其中晓舜禅师主持栖贤寺法席时,一日郡守来寺取物,晓舜禅师以维护常住而拒绝。郡守恼羞成怒,竟然忿责舜,且摈其为民。后来,在大觉琏的帮助,皇帝知道此事,召晓舜禅师入内对问,服其道行,当即于扇书曰“赐晓舜依旧为僧,复住栖贤”,并赐紫衣袈裟和银钵。此后,栖贤寺香火一直是很为兴盛,直到明代,然而,明洪武年间(),栖贤寺因被卷入私造伪钞案而被查封,后废为民居,沦至一蹶不振之境。一直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给谏陈赤石主持清其旧址,以坐北朝南之向复建寺宇,不久,南康府(府治在今江西星子)太守袁懋贞又主持易寺为东向再建,惜不久复渐衰落。到清顺治年间(),曹洞宗博山下二世函昰禅师自粤中来山,入主栖贤寺,力主振兴,寺内香火方复为盛。其后其徒石铿继主法席,承师之志,广募外缘,鼎新寺宇。数年之后,栖贤寺“胜概殊增”。在此期间,石铿禅师等人在栖贤寺外三峡桥西麓掘得一舍利瓶,内装舍利大如豆,小如栗。外有瓦函相护,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引舍利塔”12字。喜获五色莹澈舍利,石铿禅师等以为吉兆,特建铜塔奉藏,供四众弟子景仰礼拜。函昰禅师闻讯后,也很为高兴,“作铭寄千里”,以表崇敬。栖贤寺也因此而再度声名远播。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时任江苏布政使的金世扬将由名家许从龙耗六七年精力所绘《五百罗汉图》200幅赠与栖贤寺,顿时来栖贤寺礼瞻宝图的僧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栖贤寺则更以有此镇寺之宝而闻名遐迩。此后,栖贤寺香火一直兴盛,如唐宋之状。可是到清咸丰四年(1854)、六年(1856)拜上帝教作乱,栖贤寺再次失遭兵燹所祸,寺毁僧散,扫荡无虞。咸丰八年(1858),广修法师主持重建佛堂、斋堂。同治七年(1868),朗笙法师主持重建山门,修葺大雄宝殿。
进入民国时期,果一法师等在此奉守香火。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入寺抢劫之时,为逼索《五百罗汉图》而纵火焚寺,天王殿、方丈、斋堂、客堂、库房等均化为灰烬。1945年抗战胜利后,果一法师等在寺侧垒矮屋数间,暂为栖身之所。
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有僧人在栖贤寺守住,香火尚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栖贤寺再次遭毁,佛像被砸,僧人遭驱逐离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栖贤寺唯余大雄宝殿及僧寮数楹。历史曾有栖贤八宝:舍利子、漏砂锅、风宝筒、五百罗汉图等仅有五百罗汉图保存在庐山博物馆得以残存。
1995年9月,星子县人民政府经第三十三次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批准修复栖贤寺规划,主建筑群范围地址确定为:北址原栖贤寺与张家之间的水沟为基点东延至三峡涧西岸、西延至石人峰西山脚;西址过山脊(山脉从石人峰向南延伸)以西山脚为界;东址以《墨子篇》巨型石刻西侧20米处为基点,其北以三峡涧西岸为界,其南顺旅游大道西侧延伸;南址以现慈航寺北址以北100米处两小山丘之合水为界;规划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2004年初,江西南昌翠岩禅寺监院的祥浩法师受星子县民族宗教局及人大领导的礼请,负责筹款主持栖贤寺重建工作。在历代祖师的威德加被下,已建成大雄宝殿一幢,并重塑佛像,敷贴金身完毕。建成僧寮一幢,闭关房一幢,接待用房一幢,文化长廊八十余米,山门殿一幢,均为园林古建风格,计七千余平方米。并购置庄严法器、生活设施等。另筹资五十万元修筑公路三公里。至今,栖贤寺重建工作初具规模。
3镇寺八宝编辑五百罗汉图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奉天铁岭人金世扬(号铁山),少游匡庐,时言欲买田匡麓以膳山僧,并说:“吾他日必以名迹酬山灵”。三十年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金世扬自河南观察院迁升苏洲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他得知浙江人许从龙(许虎头)善于画山水人物,于是以千金重酬请许从龙作罗汉图。历时六、七年,至康熙壬辰年(公元1712年)四月初七,金世扬将装璜精妙的200百幅五百罗汉图用船从南昌运抵星子码头并直送栖贤寺。据清康熙年间南昌人万承仓《栖贤寺罗汉图记》载:图“幅广五尺,长一丈四尺有奇,法像大者高三四尺,小者可尺许,或援笔立成,或旬日乃写一像,毛发纤悉皆具,行坐笑语,杂出于山海、木石、鱼龙、鸟兽之间。变化无方,而端严清净之心穆乎可想。”近代人士吴名凤《观栖贤寺罗汉图记》描述:“每幅两三人,或三四人,趺坐者、肩行者、虬髯突睛者、低眉入定者、踏螺蟹涉波涛者、乘云雾履山涧者,身披衲衣,耳缀大环,或赤足,或草履,或头陀戴金刚圈。山林之岑寂,海涛之汩没,花树木石之奇诡,鱼龙鸟兽之变幻,殊形异状,难以缕述。”其真可谓栩栩如生,变化万千。图幅上有图章:“江苏布政司使金世扬、字铁山氏、捐赀制”。旁有连印:“丙戌令会试帘官”、“许即从龙”,下有小长印:“铁山鉴定”、“运甓轩珍品”,左侧二印:“万承镇同校正”、“元镇共赏”,并有“庐山栖贤寺永远供奉”小楷戳记。当年康有为游庐山于栖贤寺见此图后,不断发出惊叹说:“庐阜镇山之宝”。但是,罗汉图自清咸丰年间开始与寺院同命运,经历多次磨难。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七月太平军第二次由神灵湖、谢师塘、株林湖登陆,至分路牌、马头镇、栖贤峡谷一带烧毁寺庙、镇压豪坤,200幅罗汉图随寺烧毁78幅。民国初,两位洋人借口到寺里游玩,趁湖北籍和尚为他们烧水沏茶时,盗走2幅,后又被一军阀强盗购1幅。1939年4月和1940年星子县汉奸伪县长罗福初两次去寺索取7轴赠送日本人取媚。解放后,112轴罗汉图送庐山博物馆保存。
舍利子 铜塔 “寺有新得舍利、出三峡桥西麓”(吴炜《续志》)。说的是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石鉴禅师重建寺院时,在栖贤观音桥西掘地得舍利一瓶,僧人释函昰《金利铭》记载:“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大如豆、小如菽,皆五色莹澈,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桥西所获瓶贮舍利十三粒。据《庐山志》记载:舍利子“大如黄豆、有若宝石者、若玛瑙者,紫色者、玻璃者、五色者,都不甚圆。有光气,僧言尝夜至,自塔中放光,观者疑为野烧云。其小者略与碎珍珠同,亦兼数色”。舍利子以玻璃瓶载,石钵一层,石函二重,藏于铜塔之内。铜塔于康熙三年制造,名曰大明铜塔,立大雄宝殿后。1946年舍利子仍在寺中。
白玉佛 玛瑙炉 玉带 据史书记载:栖贤寺有白玉佛一尊,高二尺许,来自缅甸。玉佛前置玛瑙香炉一座,是其他寺院难以并论的特有的佛炉合璧,后下落不明。清康熙年间进士、御史中丞宋荦于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游栖贤,留下玉带镇寺,寺前玉渊旁现存“宋大中丞留带处”和“文恪公裔孙宋大令灿补带处”摩崖石刻,此后便有“后留玉带” 和“君子留玉带,永为名山辉”之炫词锦句。
漏沙锅 长明灯 “文革”前,寺内仍保留两件不起眼的宝贝。一是漏沙锅,据老者回忆,它是栖贤寺僧人做饭用的一口大锅,与众不同的是,如果做饭时若向锅内丢几把沙子,待饭煮熟后,却粒沙不见。二是长明灯(又称风宝筒),此灯能使用菜油等几种油料,点亮后无任风吹雨打而长明不熄。但在“文革”中这两件宝贝同样未逃劫难,漏沙锅随着“四旧”被砸碎,长明灯被一造反派抢走后下落不明。
4历代高僧编辑智常 有书称知常,南岳下二世,嗣南岳马祖。唐大历中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智常面生重瞳,以毒药自按摩双眼,两目皆赤,故世号赤眼禅师,又称拭眼禅师。应江州刺史李渤所邀,住持栖贤寺,为栖贤寺第一位正式住持僧。智常禅师,“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西江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常微服访之。
怀祐 青原下五世,唐中期泉州人,嗣石霜庆褚。曾受业于福建九座山,初居万载谢山,后迁栖贤并住持该寺,对寺院有复兴之功。
行因 青原下七世,嗣鹿门真因。南唐雁门人,曹洞宗。曾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后归庐山。南唐中主李璟幸寺期间曾请栖贤寺开堂唱道,后住栖贤寺。行因火化前,李璟命画匠给他写真作画。
道钦 青原下九世,法眼宗。后被南唐国主请居金陵章义道场。
智筠 青原下九世,法眼宗,南唐僧人。初住栖贤,后南唐国主创金陵净德院,延请居之,此后屡辞归故山。
慧圆 青原下九世,法眼宗下二世,师承清凉文益禅师。栖贤寺五代时期住持。
澄湜 青原下十世,师承百丈道恒,法眼宗下三世,北宋栖贤寺住持,其人性情高洁、律身精严,暮年三终《藏经》,认为坐阅经书为不敬,坚持立诵或走着开卷阅读。被黄龙慧南禅师尊崇为“定从天人中来,丛林标表也”。
道坚 青原下十世,得法于报恩寺法安,其师得法师父百丈道恒为同门法兄弟,属清凉文益门人。
晓舜 青原下十世,嗣洞山聪,北宋瑞州人。时被净因寺住持大觉怀琏和尚所尊,常住持栖贤寺,受宋仁宗恩赐紫衣银钵。
智迁 青原下十一世,云门宗,得法于天衣义怀。与苏轼、苏辙有交,苏辙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记述。
法秀 云门宗,俗姓鲁。丛林中号称为秀铁面。与黄庭坚交往甚密,与名画家李公麟有往。
辩首座 栖贤寺南宋名僧,其语载入《宝训》。
天然函昰 曹洞宗三十四世,博山三世。嗣长庆独本。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中举,巳卯年(公元1639年)冬落发归宗寺,清代著名侍僧。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住持栖贤寺。
今渐 字顿修,俗姓茅。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故名家子。明代名僧,师事禅伯天然。《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宋之盛曾经与其论儒释之理、论心迹不得判为二和论水性润下之义等。
今释 天然函昰法嗣,字性因,号澹归。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进士,官礼部都给事中。复精勤苦行,自居执事之寮,粗衣蔬食,依然沙门本色。逝葬丹霞山,徐干学为撰塔铭。释公由儒入释,书生本性,擅长诗文,诗尤著名。有《遍行堂集》。
今覞 天然函昰法嗣,字石鉴,清新会人氏,俗姓杨。曹洞宗三十五世,博山四世。继承天然函昰住持栖贤寺院。“恶诸方驰逐声利,与众衲子栽田博饭,有古德风”(《庐山志》)。
能印 寺院住持。日本侵略期间,舍身保护500罗汉图等文物,1943年3月,因护卫寺内文物有功而受到江西省国民政府的嘉奖。(《吴宗慈·庐山续志稿》)
5栖贤寺名胜古迹编辑栖贤寺在石人峰下,北距牯牛岭,南距星子县均二十里许,山南古刹也。今虽殿宇倾颓,前代规模具在,况建置虽有废兴,山川终古不改。五老、汉阳峙其左右,玉渊、金井之奇,尤为携筇揽胜者所乐道焉。故庐南五大丛林,万杉、秀峰、归宗三寺距牯牛岭稍远,海会寺则因观三叠泉所常至。此寺距牯牛岭既近,玉渊、金井生概,中西人士游者坌集矣。
栖贤院,始南齐永明七年(489)谘议参军张希奏置寺浔阳西二十里。唐宝历初,刺史李渤徒置是山,以僧智常居之。智常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会昌中,废寺。景福中,僧怀祐复兴焉,号栖贤报国禅院。乾宁中,号护国栖贤寺。(陈舜俞《庐山记》)
寺为唐李渤曾读书处,以渤故谓之栖贤。然寺之创,赤眼禅师始(注:赤眼即为智常,亦曰拭眼)。洪武中,寺以造伪钞废。飞锡泉在寺后,橹断泉在寺东,赤眼泉在寺西废灵峰庵后。(《桑纪》)
黄犁州云:“周益公谓‘至上塔,拭眼禅师石像如生,酌飞锡泉,’《山志》有飞锡泉、赤眼泉,不知只一泉也。”查初白云:“至玉渊潭,观石间旧刻。道旁有橹断泉。”今此数泉,询寺僧,均不知所在。偶与寺僧再玉渊潭侧,米万钟诗碑之旁见有一泉,僧云斯泉经冬不涸。以其地考之,或即橹断泉也。陈舜俞《庐山记》:“栖贤之东有橹断源,因吴猛得名。盖与紫霄峰之艑底池同一故实”云。又《庐山小志》:“赤眼泉在寺西灵峰庵后。飞锡泉在寺内,上覆铁鳌。鳌背铸立观音像,高丈许。”今均不存。
寺自明洪武后废,为民居。万历戊申(1608),给谏陈赤石清其旧址,复建寺,南向。南康太守袁懋贞易寺为东向,后寻衰落。顺治甲午(1654),曹洞宗博山下二世,天然函昰禅师自粤中来住此,后归雷峰。殊增焉。栖贤释澹归,仁和人,即崇祯庚辰(1640)进士。金堡,为天然函昰禅师法嗣。(吴炜《续志》)
清康熙六年(1667),僧石鉴重募建寺,掘地得舍利一瓶,造塔藏之。咸丰四(1854)、六两年,迭遭兵燹。八年,僧广修重建佛堂、斋舍。同治七年(1868),僧朗笙又重建山门,修葺佛堂。(同治《星志》)
栖贤寺安顿,秀韵门前,雷鸣车过,乃三峡砰来水也。对此清英,尘气洗尽,游人何所生而不肖,而定谓栖者为贤?(王思任《游记》)
寺旧有驻节堂、爱堂、应真阁、刘西涧祠,今全废。
驻节堂在寺侧,南唐元宗迁豫章时常幸栖贤,因建焉,今废。(《桑纪》)
祖无择爱堂在寺侧。祖无择守南康,能爱其民,民亦爱之。无择数游栖贤,既去,民为建堂,曰爱堂。今废。应真阁在寺内,亦废。(同前)
查初白云:“栖贤桥侧之关壮缪祠即旧应真阁,元虞集有《应真阁》诗。”今慈航寺侧有关关壮缪祠,亦曰观音庵。内有同治三年(1864)修观音庵残碑。又《鼎建观音阁记》碑,文泐过半,有“故应真旧制”及“合祀观音、关圣”等语。刘西涧祠在寺侧,朱晦翁建,今废,(《桑纪》)
注:刘西涧事迹详后“冰玉涧”下。
其西北邃谷中有赤眼禅师塔。
赤眼禅师卒,葬石人峰下,以石为像,凛然如生。建隆二年(961),谥“至觉禅师妙相之塔”。由塔知栖贤禅院十里,其间乔木繁阴,上蔽烈日,行者过之,必爱而休。(陈舜俞《庐山记》)
寺有罗汉图、舍利子、白玉佛等古物。
罗汉图 寺有“五百罗汉图“二百轴,金世扬藩江苏时布送。世扬字铁山,清康熙间人。少游匡庐,乐之曰:“他日必以名迹酬山灵。”后布政江苏,延名手许虎头画“罗汉图”二百幅归之栖贤。今此图尚存百十九幅。某年兵燹灾,寺僧藏山洞内,又因年久,故多霉破。近鄂人某君捐赀重裱,每幅布景设想,均奇诡不常,而纸幅阔大,佳品也。万承苍、吴名凤有记。
舍利子 吴炜(《续志》)载:“寺有新得舍利,出三峡桥西麓。”金舍利子犹存若干粒。康熙六年(1667)释函昰有《舍利铭》,奇序略云:今賏驰书云:“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大如豆,小如菽,皆五色莹澈。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近人陈散原有诗。
与长老启铜塔钥,出所藏舍利观之,凡二种:琉璃瓶所贮十三粒,大如黄豆,有若宝石者,若玛瑙珠者,紫色者,玻璃色者,玉色者,都不甚圆。有光气,僧言尝夜至,自塔中放光,观者疑为野烧云。其小者略与碎珍珠同,亦兼数色,计二千二百五十七粒,则所谓坚固子也。宋牧仲中遴一巨者入舍利,然终不相类。于是命检出,仍旧分藏以存真传信,不亦可乎?舍利盖得三峡桥柱石函二重,一石钵贮之。(《舒天香日记》)
又有白玉佛一尊,高二尺许、康熙时铜塔一座、玛瑙石香炉一座、无字可考。
栖贤寺东旧有净成精舍,查记谓即白竺寺,今仍名白竺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狄尚(泂+糸)移建庐岳祠于此。
精舍后有双镜楼、慈云庵。康熙《毛志》载精舍为僧函昰建,楼庵为僧乾云建,今不存。
明泰昌中,太守袁懋贞跨桥于涧上,曰薾云桥。憨山有诗咏其事。置有龙王亭,有石鑱“风雨根”三字,关中黄虞再书。(摘采吴炜《续志》)
注:明王思任《游记》载为蹑云桥,蹑为薾之误,栖贤寺西里许由洗马池,元李泂《游记》作洗马涧。春夏水涨,奔流如泻,其地为近村通路,舍此莫由。常有被溺事。昔有桥,屡修屡圮水流太急故也。今拟复修,尚无成议。薾云桥故址或即在此。
周益公云:“寺有寒泉、五老、玉渊三亭。”今久废,黄犁洲云:“观音亭昔名寒泉。
丹霞舍利塔
丹霞舍利塔座落在丹霞山海螺峰顶,又称螺顶浮屠,旧称丹霞山塔。该石塔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清同治《仁化县志》载:“丹霞山塔在丹霞山上,丁未佛诞日,舍利见于庐山之栖贤,天然和尚遣僧迎至,建塔于海螺岩顶……”。有《丹霞舍利塔》诗云:“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丹霞舍利塔为平面方形,实心亭式塔。全塔用红砂岩砌筑。石塔四面正中刻有:释迦、弥陀、观音、药师四尊高大浮雕立像。须弥塔座束腰处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此石塔是清初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6栖贤寺历代诗文选粹编辑唐·李白
  【栖贤寺】
  知风一何高,拭眼避天位。同观洗耳人,千古应无悔。
  唐·白居易
  【庐山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唐·李渤
  【智常禅师赞】
  出廓送钱嫌不要,手提棕笠向庐山。昔日曾闻青霄鹤,更有青霄鹤不如。
唐·杜荀鹤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一宿三秋寺,闲忙与晓分。细泉山半落,孤客夜深闻。
  鹤去巢盛月,龙潜穴拥云。苦吟方见景,多恨不同君。
  【偈】
  前朝诏往栖贤寺,雪夜逃居岩石间。想见煮茶延客处,缘生死不相关。
  宋·释惟凤
  【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
  冰瀑寒寝室,围炉静话长。诗心全大雅,祖意会诸方。
  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无眠向遥夕,又约去衡阳。
  宋·欧阳修
  【赠山僧】
  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
  宋·祖无择
  【游栖贤】
  偷得沉迷簿领身,暂来林下访幽人。云泉满眼慵归去,便拟抛官学隐沦。
  宋·陈舜俞
  【三峡桥】
  银河源源天上流,新秋织女望牵牛。洪波欲渡渡不得,以鹊为桥诚拙谋。
  胡不见庐山三峡水,此源亦接明河底。擎崖裂嶂何其雄,崩雷泄云势披靡。
  飞鸟难过虎豹愁,四时白云吹不收。烛龙此地无行迹,六月游子披貂裘。
  谁将巨斧凿大石,突兀长桥跨苍壁。行车走马安如山,下视龙门任淙激。
  寄言牛女勿相疑,地下神工犹更奇。唤取河边作桥栋,一年不必一佳期。
  【栖贤寺】
  辟蛇行者应开寺,拭眼高僧尚有坟。龙带雨归三峡水,鸟衔花出五峰云。
  楼台屹屹天宫近,钟磬疏疏俗界闻。游客不嫌车骑远,岩扃无计长苔纹。
  宋·释可遵
  【赠东坡】
  君能识我汤泉句,我却爱君三峡诗。道得可咽不可漱,几多诗将竖降旗。
  宋·刘攽
  【三峡桥】
  三峡桥西路不通,水深石怪自蟠龙。一闻马足皆惊起,倏忽云遮五老峰。
  宋·王安国
  【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披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渐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宋·郭祥正
  【宿栖贤寺】
  遥怜李太白,吟望瀑布水。不知三峡流,翠洒虚烟里。
  雄声雷雨骤,远响松风靡。谁留千丈哄,长在云根倚。
  遂令车马来,朗瞻楼殿启。明明银色界,浩浩蟾波洗。
  居中梵天庆,闻思悟玄理。长老乃摩诘,取供在弹指。
  普薰毛孔香,真实超凡鄙。病夫寄一榻,清泠濯心耳。
  飘然睡魔去,策杖中夜起。不能跨鲸鱼,挥笔信非美。
宋·孙直言
  【栖贤开先寺】
  三峡飞梁如卧龙,苍藤碧蔓挂长松。煮茗窗前清众会,读书岩下古人踪。
  宋·苏轼
  【栖贤三峡桥】
  吾闻泰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谷,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雨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宋·苏辙
  【三峡石桥】
  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江声仿佛瞿塘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再题栖贤桥】
  万仞苍岩走玉虬,急催诗句已难酬。禅心不肯随波浪,犹道桥流水不流。
  【赠栖贤僧二首】
  锦心绣口绝铅华,白毡铜瓶古梵家。宴坐无人问消息,有时敲板唤玄沙。
  宋·王十朋
  【宿栖贤】
  瀑水声中夜不眠,星河影动半秋天。谁云滟滪瞿塘远,只在扬澜左蠡边。
  狮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参得定中禅。住山五老知今古,借问曾栖几个贤。
宋·范成大
  【病倦不能过谷帘三峡寄题】
  白龙青峡紫烟炉,山北山南只半涂。说与同来绿玉杖,他年终补卧游图。
  宋·杨万里
  【宿庐山栖贤寺示如清长老】
  清风迎衣襟,白云捧脚底。飘然径上庐山头,谁道栖贤三十里。
  乡禅引到狮子峰,旃檀喷出香雾浓。此一辨香为五老,一笑问我颜犹红。
  右看南岳左东海,方丈祝融抹轻黛。群仙遥劝九霞觞,金盘玉箸鲸鱼脍。
  急呼清风与白云,送我更往会列真。乡禅恐我忽飞去,挽著衣襟复留住。
  下视落星石一拳,长江一线湖一涓。醉掬玉渊亭下泉,磨作墨汁洒醉篇。
  【题栖贤寺三峡桥】
  栖贤与楞伽,初本共一山。古潭宅神龙,睡醒厌久跧。
  是夕起雷雨,震得天地翻。此山拆为两,一溪断中间。
  下窥黑无地,上攀青到天。从此两禅寺,路绝不往还。
  祖师见之笑,弹指降神奸。问天借横蜺,搭渡溪两边。
  倒倾千崖雪,飞下一玉渊。余怒尚雷吼,声拔诸峰根。
  我来不能去,轻生倚危栏。忽然心为动,毛骨森以寒。
  上人指断岸,犹带初拆痕。
宋·周必大
  【赠栖贤藏主可升】
  我比同年百不能,只馀霜鬓愧师兄。殷勤觅句无言说,共拨寒灰听水声。
  宋·朱熹
  【入南康界阅图经感陶公李渤刘凝之事戏作】
  长官定笑归来晚,中允应嫌去却回。惟有山人莫相笑,也曾还俗做官来。
【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诸名胜聊发一笑】
  蹑石度急涧,穷源得灵湫。谽谺两对立,喷薄中怒投。
  何年避入世,结屋栖岩陬。嘉名信有托,故迹谁能求。
  我来一经行,凄其仰前修。邻翁识此意,伐木南山幽。
  为我立精舍,开轩俯清流。多岐谅匪安,一壑真良谋。
  解组云未遂,驱车且来游。嘉宾颇蝉联,野蔌更献酬。
  饮罢不知晚,欲去还淹留。跻攀已别峰,窥临忽沧洲。
  下集西涧底,沉吟树相穋。玉洲茗饮余,三峡空尊愁。
  怀贤既伊郁,感事增绸缪。前旌向城郭,回首千峰秋。
【次张彦辅栖贤之作】
  融冶何年事,停杯莫问天。只今从痼疾,畴昔似因缘。
  倾耳真三峡,投文沕九渊。兰亭那得此,犹足致群贤。
  【栖贤院三峡桥】
  两岸苍壁对,直下成斗绝。一水从中来,涌淆知几折。
  石梁据其会,迎望远明灭。倏至走长蛟,捷来翻素雪。
  声雄万霹雳,势倒千嵽嵲。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
  老仙有妙句,千古擅奇崛。尚想化鹤来,乘流弄明月。
宋·张孝祥
  【玉渊】
  灵源直上与天通,借路来从五老峰。试问栏干敲拄杖,为君唤起玉渊龙。
宋·钱闻诗
  【玉渊亭】
  路入栖贤步转东,望中天末有云从。不缘白石渊名玉,只为渊深有玉龙。
  【三峡桥】
  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迳松阴里。
  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有如蛟龙卷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
  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彻三板。
  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宋·陈文蔚
  【庐山杂咏】
  我来未试烹茶水,且读石上涪翁诗。上卧百尺晴螮蝀,下贮一匣青玻璃。
  涧深知是蛟龙宅,风怒似挟熊虎威。自古贤栖知几许,今有精蓝藏翠微。
  宋·洪咨夔
  【三峡桥】
  太行擘破黄河出,赑屃翻身沧海立。老龙抱宝正酣睡,地底黑风吹霹雳。挹之以北斗之柄,瀹之以明月之壁。啜之以太白东坡两谪仙,尚不负乎此山之泉石。
  宋·魏了翁
  【三峡桥】
  英云皓雨泻明蠲,题作人间第六泉。似把谷帘从黜降,却将此水为超迁。
  宋·王阮
  【游三峡】
  玉渊真水府,三峡跨长虹。万斛镕银泻,千挝战鼓雄。
  倚天危石立,透地密泉通。四海思霖雨,龙奚久在中。
  【游南康栖贤寺】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谪仙此语谁解道,刻画造化鸿蒙中。
  我来正值小至后,暖日昭回迎朔风。却想冬深一奇观,万鹤飞舞漫苍穹。
  金相定变作玉质,华山千丈难为容。坐令胸次玉渊静,笔下三峡波持椿。
  人生此乐岂易得,向夕城鼓还冬冬。
  宋·郑会
  【寄栖贤涣上人】
  栖贤桥下水流沙,开了菖蒲几度花。想得老师无别事,乱云晴日补袈裟。
  宋·毛珝
  【庐山栖贤寺】
  名重於诸刹,前贤旧隐踪。无人知有路,隔树忽闻钟。
  瀑壮山疑裂,云深树若封。或传遗稿在,三叩昔时松。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游历诗,作者借景抒怀,托物言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茫然无措。首联开头,第一句紧扣诗题,用“古屋萧萧”破“庐山栖贤寺”,“卧不周”破“宿”,很好地体现了律诗“起句”的特点;第二句总领后句,前半句“弊裘起坐”引领诗歌颔联“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鸣泉风雨秋”,从视觉写月照千山,从听觉写泉鸣山谷,紧承首联,静动映衬,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弊裘起坐”所见所闻之景。后半句“兴绸缪”引领诗歌第三、四两联,直抒胸臆,思绪万千。这首诗的首联,清人纪昀认为不妥,建议改为:“古屋萧萧夜色幽,寒生枕簟起披裘。”但语虽好而境已非,无论从结构,还是从意蕴都比不上王诗。宋末方回认为,“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登览诗极难得绝高者,取此参入其间,亦快人心目也。”(《瀛奎律髓》卷一)腹联一写形迹,一写心神,内容相反而意义递进,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可谓读出了这首诗的真味!但尤嫌不足的是,方回仅满足于一读之得并没有深究。表面上第二联是方回所谓“形迹”,其实不全然如此!这里也有作者“心迹”。月泻千山,静若无物,这正是作者超然物外的理想;泉鸣空谷,响如秋声,也正是作者脱不了尘世的烦忧!外界的静动矛盾,何尚不是作者此刻内心的写照。颔联、颈联心神兼具,承转自然,貌似矛盾,其实统一,很好地体现了律诗中间两联似断实连的特点,可谓匠心独运!又暗暗地为诗歌结尾张目蓄势,积聚了抒情的力量。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老屋清冷躺不住 坐起来披着破皮袄意兴阑珊】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夜半的明月照耀着群山恍如白昼 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仿佛秋天的风雨声】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 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明天走在松荫路里肯定会惆怅的 就是没有了诗也要留在此处啊】
&&【赏析】
&&首联,清人纪昀认为不妥,建议改为:“古屋萧萧夜色幽,寒生枕簟起披裘。”但语虽好而境已非。
&&宋末方回认为,“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登览诗极难得绝高者,取此参入其间,亦快人心目也。” (《瀛奎律髓》卷一)
&&腹联一写形迹,一写心神,内容相反而意义递进,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一、栖贤寺现任住持祥浩法师
栖贤寺现任住持上祥下浩法师,1975年出生于贵州省长顺县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俗姓韦,布依族。少年在江西南昌礼上镜下定法师披剃出家,熏修禅法。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代正法眼藏。2001年随法国梅村一行禅师学步行禅法,深得个中精髓。2008年参学于纯一上人座下,得上人亲传沩仰宗第十二代,赐法名大慈。曾任江西南昌翠岩禅寺住持,现任江西省庐山山南栖贤寺住持,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祥浩法师爱好祖国传统文学,对古诗、词、楹联均有研究,他主编的《栖贤寺古今名人诗词选》一书,通过该《诗词选》,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历代着名诗人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还可以从诗人形象的描写中,如入其境地了解栖贤寺的壮丽辉煌与神秘悠远。
祥浩法师从小爱读三国演义、岳飞的故事,受传统中国文化及国家民族意识的熏陶很深,形成气质上浓厚的国家观念。所以日后成为佛弟子,而有以复兴中国佛教为己任的襟怀,可说是人格特质的自然流露。
祥浩法师幼有异禀,当其他同学还在玩弹弓时,他已经沉思在另一个世界,小学三年级的一天,师蹲在自家菜地,面对着紫色的茄子发呆---为什么是紫色而不是黄色绿色?为什么叫茄子而不叫南瓜?疑情生起生灭,师在不停的思考。有时候将问题请教年长者,总是被嘲笑太傻,这还需要思考吗?这不需要思考吗?师由是更疑。2000年春、夏,师在上海、重庆两地亲眼目睹两起死亡事件,由是开始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2000年在南昌翠岩寺依止上镜下定法师披剃。
二、重建因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全面恢复落实宗教政策,庐山的佛教道场逐渐在启动恢复重建。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前后有十任出家师父来到栖贤寺原址筹备恢复重建,奠基数次,由于种种原因,因缘不具足,短则数月长则二年,均告放弃。山南千年道场重建路上荆棘丛生,困难重重。2004年初,时任江西南昌翠岩禅寺监院的祥浩法师受星子县民族宗教局及人大领导的礼请,负责筹款主持栖贤寺重建工作。
2003年11月初二 大雄宝殿奠基;
日 闭关房建成,11月26日封尘法师入关;
2004年11 月 28日 大雄宝殿上梁;
2006年 月 僧寮建成;
2010年4月 成立庐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2010年7月 地藏王菩萨安座;
2010年12月 地藏王菩萨殿(综合楼)落成;
2011年4月 栖贤寺北面围墙及文化长廊。
重建过程由于愿深心正,祖师威德加被。期间,各种磨难均有菩萨加持、护法保护得以顺利过关。
星子县人大陶主任,是重建栖贤寺的主要倡导者,并为栖贤寺的重建工作多方奔走。由于多次重修放弃,牵扯多方利益关系。县人大派出老干部査淦中同志作为重建工作督导,专门负责协调解决各方面的关系。査淦中同志一身正气,勤勤恳恳日夜操劳,为重建工作解决征地协商、边界争议、劳务纠纷、流氓滋事等一系列问题。
祥浩法师来到栖贤寺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前任负责重建的主持法师留下的八万元建筑债务。由于多次重修均告失败,同时也损坏了与周边村民关系,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的情绪弥漫。连请建筑工地上的小工都困难。跟随祥浩法师的徒弟亦流露出为难情绪。2004年夏天的一个早上,一位衣着破旧的走路有些瘸簸的老太太来到了工地现场,向栖贤寺恢复重建工程捐出第一笔捐款----72.40元。老太太说,她存了5年了,是孙子外出打工给她的零花钱。因为梦见金身罗汉在星子恢复重建栖贤寺,满心欢喜,收拾了5年的积蓄,按照梦里的提示,走了六个小时来到了栖贤寺。建设工地知客师父热泪盈眶,郑重的收下这笔珍贵的捐款。这笔捐款感动了祥浩法师和他带领的重建班子,成为重建班子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感动了信众,成为信众的榜样。星子、南昌等地信众开始踊跃捐输,建筑工程相继启动。
工程在按计划进行,资金输入进度跟不上。2004年冬季,来自湖北的仿古建筑公司因为工人工资未能结算,第二天就要起身回家。一大早,一位自称来自鄱阳湖边的老太太走了几个小时,来到栖贤寺并告诉知客师是梦见金身罗汉重修栖贤寺遇到困难,把一万元得积蓄捐赠给栖贤寺。知客师要登记她的姓名,老太太坚持不肯,飘然离去。
重建栖贤寺的过程,是参与重建的僧众修行的过程,也是度化众生的过程,是结缘过程。栖贤寺在重建的几年内,广结善缘,先后接待了来自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信众。并与北京、西安、南昌、景德镇等地的佛教文化艺术界人士建立了密切联系。
三、规模与展望
在历代祖师的威德加被下,十方信众踊跃输捐,筹集善款一千七百余万元,现已建成大雄宝殿一幢,并重塑佛像,敷贴金身完毕。建成僧寮一幢,闭关房一幢,接待用房一幢,文化长廊八十余米,山门殿一幢,均为园林古建风格,计七千余平方米。并购置庄严法器、生活设施等。另筹资五十万元修筑公路三公里。栖贤寺重建工作初具规模。按照规划,重建后的栖贤寺占地2平方公里,是星子县庐山山南传统文化圈一个明珠,是具备弘法利生、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养生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寺院。
争做莲花峰下客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09 点
九论币0 个
栖贤寺概况之七栖贤寺名胜古迹
【栖贤寺名胜古迹】&&
栖贤寺在石人峰下,北距牯牛岭,南距星子县均二十里许,山南古刹也。今虽殿宇倾颓,前代规模具在,况建置虽有废兴,山川终古不改。五老、汉阳峙其左右,玉渊、金井之奇,尤为携筇揽胜者所乐道焉。故庐南五大丛林,万杉、秀峰、归宗三寺距牯牛岭稍远,海会寺则因观三叠泉所常至。此寺距牯牛岭既近,玉渊、金井生概,中西人士游者坌集矣。&&
栖贤院,始南齐永明七年(489)谘议参军张希奏置寺浔阳西二十里。唐宝历初,刺史李渤徒置是山,以僧智常居之。智常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会昌中,废寺。景福中,僧怀祐复兴焉,号栖贤报国禅院。乾宁中,号护国栖贤寺。(陈舜俞《庐山记》)&&
寺为唐李渤曾读书处,以渤故谓之栖贤。然寺之创,赤眼禅师始(注:赤眼即为智常,亦曰拭眼)。洪武中,寺以造伪钞废。飞锡泉在寺后,橹断泉在寺东,赤眼泉在寺西废灵峰庵后。(《桑纪》)&&
黄犁州云:“周益公谓‘至上塔,拭眼禅师石像如生,酌飞锡泉,’《山志》有飞锡泉、赤眼泉,不知只一泉也。”查初白云:“至玉渊潭,观石间旧刻。道旁有橹断泉。”今此数泉,询寺僧,均不知所在。偶与寺僧再玉渊潭侧,米万钟诗碑之旁见有一泉,僧云斯泉经冬不涸。以其地考之,或即橹断泉也。陈舜俞《庐山记》:“栖贤之东有橹断源,因吴猛得名。盖与紫霄峰之艑底池同一故实”云。又《庐山小志》:“赤眼泉在寺西灵峰庵后。飞锡泉在寺内,上覆铁鳌。鳌背铸立观音像,高丈许。”今均不存。&&
寺自明洪武后废,为民居。万历戊申(1608),给谏陈赤石清其旧址,复建寺,南向。南康太守袁懋贞易寺为东向,后寻衰落。顺治甲午(1654),曹洞宗博山下二世,天然函昰禅师自粤中来住此,后归雷峰。殊增焉。栖贤释澹归,仁和人,即崇祯庚辰(1640)进士。金堡,为天然函昰禅师法嗣。(吴炜《续志》)&&
清康熙六年(1667),僧石鉴重募建寺,掘地得舍利一瓶,造塔藏之。咸丰四(1854)、六两年,迭遭兵燹。八年,僧广修重建佛堂、斋舍。同治七年(1868),僧朗笙又重建山门,修葺佛堂。(同治《星志》)&&
栖贤寺安顿,秀韵门前,雷鸣车过,乃三峡砰来水也。对此清英,尘气洗尽,游人何所生而不肖,而定谓栖者为贤?(王思任《游记》)&&
寺旧有驻节堂、爱堂、应真阁、刘西涧祠,今全废。&&
驻节堂在寺侧,南唐元宗迁豫章时常幸栖贤,因建焉,今废。(《桑纪》)&&
祖无择爱堂在寺侧。祖无择守南康,能爱其民,民亦爱之。无择数游栖贤,既去,民为建堂,曰爱堂。今废。应真阁在寺内,亦废。(同前)&&
查初白云:“栖贤桥侧之关壮缪祠即旧应真阁,元虞集有《应真阁》诗。”今慈航寺侧有关关壮缪祠,亦曰观音庵。内有同治三年(1864)修观音庵残碑。又《鼎建观音阁记》碑,文泐过半,有“故应真旧制”及“合祀观音、关圣”等语。刘西涧祠在寺侧,朱晦翁建,今废,(《桑纪》)&&
注:刘西涧事迹详后“冰玉涧”下。&&
其西北邃谷中有赤眼禅师塔。&&
赤眼禅师卒,葬石人峰下,以石为像,凛然如生。建隆二年(961),谥“至觉禅师妙相之塔”。由塔知栖贤禅院十里,其间乔木繁阴,上蔽烈日,行者过之,必爱而休。(陈舜俞《庐山记》)&&
寺有罗汉图、舍利子、白玉佛等古物。&&
罗汉图 寺有“五百罗汉图“二百轴,金世扬藩江苏时布送。世扬字铁山,清康熙间人。少游匡庐,乐之曰:“他日必以名迹酬山灵。”后布政江苏,延名手许虎头画“罗汉图”二百幅归之栖贤。今此图尚存百十九幅。某年兵燹灾,寺僧藏山洞内,又因年久,故多霉破。近鄂人某君捐赀重裱,每幅布景设想,均奇诡不常,而纸幅阔大,佳品也。万承苍、吴名凤有记。&&
舍利子 吴炜(《续志》)载:“寺有新得舍利,出三峡桥西麓。”金舍利子犹存若干粒。康熙六年(1667)释函昰有《舍利铭》,奇序略云:今賏驰书云:“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大如豆,小如菽,皆五色莹澈。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近人陈散原有诗。&&
与长老启铜塔钥,出所藏舍利观之,凡二种:琉璃瓶所贮十三粒,大如黄豆,有若宝石者,若玛瑙珠者,紫色者,玻璃色者,玉色者,都不甚圆。有光气,僧言尝夜至,自塔中放光,观者疑为野烧云。其小者略与碎珍珠同,亦兼数色,计二千二百五十七粒,则所谓坚固子也。宋牧仲中遴一巨者入舍利,然终不相类。于是命检出,仍旧分藏以存真传信,不亦可乎?舍利盖得三峡桥柱石函二重,一石钵贮之。(《舒天香日记》)&&
又有白玉佛一尊,高二尺许、康熙时铜塔一座、玛瑙石香炉一座、无字可考。&&
栖贤寺东旧有净成精舍,查记谓即白竺寺,今仍名白竺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狄尚(泂+糸)移建庐岳祠于此。&&
精舍后有双镜楼、慈云庵。康熙《毛志》载精舍为僧函昰建,楼庵为僧乾云建,今不存。&&
明泰昌中,太守袁懋贞跨桥于涧上,曰薾云桥。憨山有诗咏其事。置有龙王亭,有石鑱“风雨根”三字,关中黄虞再书。(摘采吴炜《续志》)&&
注:明王思任《游记》载为蹑云桥,蹑为薾之误,栖贤寺西里许由洗马池,元李泂《游记》作洗马涧。春夏水涨,奔流如泻,其地为近村通路,舍此莫由。常有被溺事。昔有桥,屡修屡圮水流太急故也。今拟复修,尚无成议。薾云桥故址或即在此。&&
周益公云:“寺有寒泉、五老、玉渊三亭。”今久废,黄犁洲云:“观音亭昔名寒泉。”&&
丹霞舍利塔&&
丹霞舍利塔座落在丹霞山海螺峰顶,又称螺顶浮屠,旧称丹霞山塔。该石塔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清同治《仁化县志》载:“丹霞山塔在丹霞山上,丁未佛诞日,舍利见于庐山之栖贤,天然和尚遣僧迎至,建塔于海螺岩顶……”。有《丹霞舍利塔》诗云:“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丹霞舍利塔为平面方形,实心亭式塔。全塔用红砂岩砌筑。石塔四面正中刻有:释迦、弥陀、观音、药师四尊高大浮雕立像。须弥塔座束腰处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此石塔是清初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争做莲花峰下客
06-2306-2406-2206-2406-2006-2406-2406-2006-2406-23
06-2406-2404-2306-2406-2406-2406-2406-2405-1106-12
拥有帐号并登录即可获得此勋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悬崖边上的女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