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隋唐英雄传传是讲是隋初到唐末?

推荐几本有关隋末唐初割据争战历史的书籍_百度知道
推荐几本有关隋末唐初割据争战历史的书籍
贴近历史实情。如果去图书馆查,想主要了解一下各个割据势力的兴起与消亡过程以及其中的重要人物,怎么查历史文献
家园、穿越之带着小鬼戏唐朝 、穿越之恋上大唐邪恶男 、穿越之大唐歌飞 、梦回唐代、隋唐英雄传 、唐朝好男人、大唐双龙传、乱世桃花隋末唐初那些事儿、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大唐第一公主 、大唐御医 、调教初唐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8条回答
,外国历史都行..。内容不要太生奥了的关于历史的书籍呢.。 隋唐时?嗯.中国封建社会一度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中国历史
中国史纲要第六章隋唐时期,此书学术且权威,从经济政治社会阶级状况各方面阐述历史兴衰。只是此书纵贯中国整个历史演变过程,隋初唐末部分略简短。至于去图书馆查找,每个图书馆的查找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吧,可看介绍表或询问图书管理员~
呃、、、推荐答案里的都是些小说,极力极力推荐你看《资治通鉴》,要买那种好多本的完整版,正史里面讲得很详细的、、
隋唐英雄传
天下枭雄。。。。。
唐朝那些事儿
大唐双龙传~~~
《说唐》。。。
书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门排行榜
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隨唐百度影音_隋唐英雄5_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现象的有力措施是什么
隋唐英雄传排行榜1,李元霸2,宇文成都 3,裴元庆 4,雄阔海5,伍云召 6,伍天锡7,罗成8,杨林9,魏文通10,杨方11,辛文礼12,尚师徒13,秦用14,定彦平15,梁师泰16,秦琼17,尉迟恭18,单雄信 开隋唐时期谁最厉害我知道李元霸和宇文成都还有杨林都很厉害,不知道谁最牛李元霸厉害 传说中的李元霸   由上述历史人物演义而来,但完全背离史实(一说是由历史人物李元吉-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演义的)。他是隋唐第一条好汉,“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一头黄毛促在中间。戴一顶乌金冠隋唐英雄传武力排行榜  目前流传于世的说唐好汉排行榜很多,但根据《说唐全传》清朝鸳湖渔叟校订版本,仅有13名好汉有准确的榜位。下面是他们在原著里的写真:   第01条好汉:李元霸,大鹏金翅鸟下凡,尖嘴缩腮,一头黄毛,面如隋唐十三条好汉的排名?隋唐十三条好汉的排名?隋唐十八条好汉排行榜的一些资料总汇 ??对于隋唐,一共有四个版本:《隋唐演义》,《说唐》,《兴唐》,《混唐》。我 相信看过兴唐的隋唐的统一的简介简单介绍隋唐统一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隋唐时期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法律,刑隋唐第一好汉是谁?李元霸 兵器:①一对擂鼓瓮金锤 ②两柄铁锤 座驾:①千里一盏灯 ②追风白点万里龙驹马 (又名:万里云)③一字墨雕板肋赖麒麟 ④千里赶云烟(又名:万里烟云罩) (注:以上情况不同皆版本原因) 由历史人物隋唐历史隋唐历史概述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特别是唐代前期更是如此,较之秦汉还尤过之。以前史 家以汉唐疆域相比较,谓唐时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这是指开元、天宝之际来说的。 其时唐代东疆不渡辽辉煌的隋唐文化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②《大衍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法的成熟;首次测量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千金方》《唐本草》等重要著作的问世。 ④唐长安城和隋赵隋唐演义说唐里的武将排名1、李元霸 2、裴元庆 3、宇文成都 4、雄阔海 5、伍天锡 6、程咬金 7、翟让 8、罗成 9、秦琼 10、单雄信 11、王君可 12、魏文通 13、伍云召 14、王伯当 15、尚师徒 16、左天成隋唐英雄排名rt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盏灯,手中一对擂鼓瓮金锤谁也惹不起,为头一条好汉; 第二杰:天宝大将宇文成都,胯下赛龙五斑驹,掌中凤翅镏金镗,勇贯三 第三条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兵器:八卦梅花
更多精彩请在百度收DJ浪哥。本人接做QQ空间设计空间喊麦。工人MV。。DVD。车载CD等等。可用你的照片视频配上你喜欢的音乐做成DVD。把你美好的回忆分享给你的朋友。亲人。如有需要联系DJ浪哥QQ。手机全国可邮递。信誉诚信为本
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依依不舍追到了此生,亲密指数注定要爆表!两年前,妻子李小璐顺利产下一女,贾乃亮升级做奶爸,还亲切的唤小情人“小甜馨”,经常在微博分享女儿成长的点滴,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昨晚,贾乃亮更新微博中晒出女儿侧面萌照,并爆料称:“馨儿电话里给我背唐诗,小东西可会偷懒了,给我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完事儿了,你慢点学不着急,等粑粑回去教你。么么。还有你这爱自拍的小样儿随你麻麻了。”照片中,小甜馨侧对镜头,下巴微抬,抿着小嘴,眼睛又黑又亮,气势十足,很有明星范,此照片曝光后,顿时萌翻网友,纷纷怒赞“可爱!”其实,看过《爸爸回来了》的观众都知道,小甜馨在节目中状况百出的萌态,以及她的妙语连珠,萌化了无数网友的心,镜头前卖萌的功力也可谓无敌,风头可是压过了老爸贾乃亮,所以以她的智商和情商,再过几年就反过来教逗比老爸了,落句唐诗真的不算事儿啦!
随唐英雄传3
后街男孩入乡随俗穿唐装[娱乐乐翻天]
唐山市滦县哈喽贝比幼儿教师表演&健身舞蹈&孙金云隨拍
霍建华豪言:唐嫣随叫随到
唐丽vs陈随意-牵你的手MTV
新娱乐在线西安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历史,看看西安这么多年攒下的地名,也是醉了!1、八里村八里村地处西安南郊长安路两侧,古名八里屯寨,建于明朝洪武三年,以在西安府城南八里得名,清《咸宁县志》为八里村,因南门至长安县公路从村中穿越,居路东者为东八里,居路西者为西八里。【唐昊天观】昊天观位于唐长安城保宁坊,今长延堡街道西八里村南至西北政法学院之间,尽一坊之地。《长安志》载:东西与南北各350步,经考古实测总面积29.78万平方米。唐贞观初坊为晋王宅,唐显庆元年(656年)为太宗追福而立,高宗亲笔书额并制《叹道文》。唐刘得仁《昊天观新栽竹》诗:“清风枝叶上,山鸟已栖来。根别古沟岸,影生秋观苔。遍思诸草木,惟此出尘埃,恨为移君晚,空庭更拟栽。”昊天观经历宋、金、元各代保存完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重修两次。毁废年代不详。【明墓】明户部右侍郎邢简墓在八里村东。2、沙井村看看名字就知道个大概了,西安村村都有自己的水井,惟独沙井村没有,因为这个村子里的井不管打多深都不出水只出沙子。3、等驾坡等驾坡在一土坡之上,相传当年秦王李世民登基后一日出外游玩突然一只猛虎出现,秦王马匹受惊慌不择路,秦王马快百官追不上,于是派出快马四处寻找,百官在 一高坡之上四处了望等候圣驾。3日后快马才寻的圣主归来而百官3日来不曾离坡,次后这个地方就叫等驾坡。4、三爻村爻乃八卦之中的一卦古人对八卦很迷信长安八水各代表一卦为长安城外八卦,而三爻村就是内八卦的一个,内八卦具体在那没有考察过。又一说,唐代修建长安城的时候,此地有六道”原“,酷似周易中乾卦(≡)≡因此缔造者就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建造,皇室处在九五位置上,臣子处在九二位置。因此三爻村的位置当在九三位置上。5、罗家寨据考察是古代一军营,因部队里的人多性罗而得名。6、龙首村相传西安有条龙脉,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朝南,吸天地之灵气,从秦岭里冲出,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附近。7、北池头古未央有南北2湖(现在没有了)北池头位于北湖的尽头故名北池头。8、祭台村听名字就知道了,古时这里常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有一祭台长年搭建故名祭台村。9、吴家坟有一坐坟属于国家2级文物墓的主人性吴。10、天坛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路上真有一座天坛,只不过已经被大家遗忘了,西安天坛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都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层圆台形建筑称作“天坛”,则是明清的事了。虽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西安圜丘共有四层,而北京天坛则只有三层,所以,“无论从规格级别,还是历史年代来看,西安天坛都无愧于‘天下第一坛’称号。”11、后宰门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12、通济坊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13、韩森寨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核?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14、南广济街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15、书院门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16、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17、马厂子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18、粉巷第一个说以前粉巷是西安城的粮食一条街。据说街道上撒满厚厚的粉面,由此得名。(有一个小故事,一个磨面老板雇用了一个短工,此人为了不被炒掉,每次赶驴之前给驴抽烟,后来老板将其解聘,问题是此人走后,不管用什么方法,驴也不走了,老板百思而不得其解,只好将其召回,估计老板到死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二种说法是粉巷是以卖胭脂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化妆品一条街,离的很远就能闻到浓浓的胭脂味道。还有一种 是因为这里自盛唐时期就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烟花柳巷,这里的"粉"取青楼歌女们"涂脂抹粉"之意。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时常到粉巷与歌女们把酒言欢,推心置腹。 粉巷东面是南大街了,虽然粉巷名字比较有暧昧的味道,但目前是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场所。最后一种是说粉巷是当初皇上选妃子的街道,因为西安是当年的国都,每年都粉巷住满了进城等待被选的妃子,她们的身上有好闻的胭脂粉味道。最后一种说法是说粉巷以前的确是选妃子的地方,到后来演变成各式青楼 演变成青楼,按这个说法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怎么也得五代之后。19、饮马池位于东县门北侧,西北至菊花园。唐时位于唐长安皇城东城外侧护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还有菜市东坑,新城南壕等。唐护城河称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设施,与城墙组成多功能防御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后因京兆驿马匹在此饮水故名饮马池。20、端履门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木头市接柏树林,长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门东侧有官员侯喻堂址,后称朝贺巷。21、东厅门位于东大街西段之南。东接东县门,西连东木头市,长400米。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东外侧,城河遗址因有六处积水处,得名六海坊。明朝陕西行都司署,俗称兵马指挥司,设于今西安高中院内俗称军厅。清初改为清军同知署即清军厅,乾隆32年改称库厅,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设军厅,此街遂改东厅门。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1902年库厅改西安府考院及咸长考院,附关中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为西北大学创立会及预科,1914年改陕西政法专门学校,1923年改西北大学。1927年改中山学院。后为西北水利专科学校。1930年改西安高级中学。22、东木头市东木头市,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23、东县门东县门,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长265米。明清时期,此街中段路北为咸宁县署,街北有县署大门与县门街,又因咸宁县署在府城。24、贡院门贡院门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长145米。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贡院门街。“贡院”为明清陕西省举行乡试的考场,位于府城西北(今儿童公园)。25、东举街院巷东举街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西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奋发巷,1972年恢复原名。26、西举院巷西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27、早慈巷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之东,习称东县,所以该街取名东县。28、洒金桥洒金桥为南北纵街,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长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29、桥梓口桥梓口为南北纵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长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为唐皇城、宫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济渠由西门南侧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缘筑暗渠至钟楼东,远至北院门巡抚衙门。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经洒金桥到莲花池,渠经西大街有桥,故名桥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桥梓口,北桥梓口清末改为大麦市街,南桥梓口遂简称为桥梓口。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30、北马道巷北马道巷为南北纵街,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困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北部仍称为联盟巷。31、二府街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埠街,长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驻陕西地方审判、检察两厅。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32、红埠街红埠街为东西横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长384米。其得名似与唐代宫城城墙为红色有关,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33、教场门教场门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原名。34、青年路青年路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东、西两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东段叫梁府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与梁府街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而统改名为青年路。35、竹笆市竹笆市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36、五味什字五味什字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元《长安志图》将今南广济街称为药市街。清《西安府图》将南广济街南部称作五味什字。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28年于此街今第六中学东院(当时原杨虎城公馆"可园"处)成立西安市政府。1966年曾名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37、下马陵街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38、安居巷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39、东仓门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40、索罗巷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41、景龙池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42、古迹岭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因距东市很近,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唐朝将俘获的中原地区起义者杀害于此,以传递信息镇压起义。公元877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部大将尚君长遇害于此,后代雅化为古迹岭。1966年曾并入曹家巷,1972年恢复原名。43、柏树林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44、南大街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45、新城广场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46、案板街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47、炭市街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48、南新街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49、东大街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50、北大街是唐皇城通往城北宫城的南北通道。因其他街道都由所对应的城门命名,而此街北段在过去未见记载。但史书有说外国进贡的贡品方物珍器,经长乐门进城。估计说的就是这条街了。所以,在唐代北大街可能应称长乐街,因为其直通的是宫城南墙东门长乐门。根据唐城图,当时这条街进入宫城后通到宫城北门到今天的自强路十字了,说明比现在的北大街稍长一些。北大街在1936年时修为石子路,1953年拓宽建成水泥路。1966年改名延安路,1972年恢复原名。51、西大街东起钟楼,西至西门(安定门)。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的四条大街之一。建于公元582年,为唐皇城中心大街第四横街西段。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世界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西大街在唐代称顺义门街,横过唐长安皇城西墙中门顺义门,东至安上门十字(即今钟楼十字)与景风门相接。当时,唐朝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和六部设在东段北侧今鼓楼两侧。唐后,宋、元、明、清、民国的地方首府永兴军路、奉元路、京兆府、西安府、民政府(厅)、长安县署等重要衙署均设在此街北侧。因隋唐皇城相对宫城又称子城,唐后至南宋仍称子城厢正街。中段又称指挥街,元代分为指挥东街和指挥西街。明清重建西门后,西段称西门大街,钟楼西称西大街,民国初统称西大街。1936年铺为石子路,1953年建为水泥路面。1966年曾改名反帝路,1972年恢复为西大街。大皮院:拓建于明洪武年间,以经营皮业而得名。1966年改为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南侧有清真寺一座,系回民聚居区。52、南大街因位于钟楼南而得名。在唐代因直通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称安上门街,也叫安上街。因唐皇城正门朱雀门常为皇帝和紫袍朝臣才能通过,因此安上门街就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当时,韦、杜等朝廷重臣都在城南韦曲、杜曲修建有别墅,因此他们常从此门出到别墅去。53、骡马市相传,明代此地是牲畜交易市场。清称为骡马市。1966年曾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劳武巷:明代因该巷有马神庙而得名马神庙巷。巷北有明代常平仓,清为广备仓。《两县续志》记载清末内有大槐,为隋代筑都城前的杨兴村大槐,有石碑、铁香炉等物。相传,从大槐树下迁来,与隋唐建长安城时大量迁出村民有关。1966年改为现名。盐店街:清同治四年(1865)始建,以官盐店设此而得名。清末民初,当局无法偿还外债,在此街设官盐店,实行盐业管制,由英美日法俄五国在此街设立银行,直接收盐税以抵欠债。后各种银号钱庄设此,镖行、会馆应运而生,盛极一时,成为西北金融中心。1966年改名红心街,1972年恢复原名。54、冰窖巷因为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周围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55、大差市因此地拥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宋、金时这一代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56、兴学巷光绪十六年(1890)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又于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三学街:据有关记载,此街北侧的孔庙,唐末为太学所改京兆府学、宋亦为京兆府学,至明代为西安府学,即现碑林。明成化年间,咸宁县学、长安县学先后移至府学东西两侧(在今咸宁学巷和长安学巷),得名三学街。街侧有唐槐四株和有登城墙和魁星楼阶道,系"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中的一条经营古玩商品的仿古建筑街。57、正学街清代时,因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而得名笔店巷。1932年,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1966年改为反帝一巷,1972年仍恢复为正学街。正学书院系宋张载(横渠)讲学处,后人立祠,清代仍设为书院,清康熙元年(1662)书院部分拓入总督部院。58、北广济街1984年唐城考古队实测,此街位置占唐承天门大街西一面,南广济街占东面,故两街南北未能对直。街北端即唐承天门遗址(今莲湖公园内)。宋代修建广济渠引浐河水供府城饮用而得名广济街。元《长安志图》此街称广济街,今南广济街称药市街。明清时期将西大街南侧的药市街改为南广济街,遂将此街改为北广济街。清末,北段称为狮子庙街。1966年统一改名为风雷路,1972年恢复为北广济街。属回汉民共居区。59、甜水井街甜水井是西安一条街名,以前是条小巷,很窄,在西安古城墙内的西南角,直通含光门,西安城区地下水质不大好,唯有西门附近几口井水质好,再就是甜水井。宋《长安志》记载:唐代门内大街称含光门街,街侧有鸿胪寺和鸿胪客馆(即唐政府的外交部和国宾馆),晚唐曾有四千余名外宾滞留此处。元《类编长安志》:元代称含光街。明代为含光坊(今含光路一带)。清康熙年间因此处井水甘甜得名甜水井街。解放前和解放初,西安市的甜水井还是私人经营的。西门里有一口大井,4个辘轳,8个大桶,不停地打水,供全西安的商号使用,1966年曾改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60、报恩寺街唐中宗时辟鸿胪寺一角在皇城第七横街修懿德寺,元代为蒙古贵族的花园,为报母恩在此修建大兴国报恩寺。明初简为报恩寺,街遂以寺为名。1966年曾改为东升街西段,1972年更名为东升街,1981年恢复原名。61、湘子庙街据元《类编长安志》:"安上门(今南门)内街西有唐末迁来的杜祁公(杜佑)祠,俗呼为嵇康庙"。宋志称杜相公庙,明代在街东段建为湘子庙,街随庙名,称大湘子庙街,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1966年此街改为东升街,1981年将大小湘子庙街合并为湘子庙街。另有许士庙街、马神庙街等,均属此类而命名。葛慧先生说。62、桥梓口“桥梓”古意为父子之道。明成化年间筑通济渠(俗称龙渠)从河引水供府城饮水,水由西门南侧入城后沿西大街南侧渠流过,并在西大街向北分出一渠至莲花池。当时路口筑一桥连通,十字附近得名桥梓口,此街名南桥梓口,今大麦市街名北桥梓口。后因北桥梓口清代改为大麦市街,此街遂名桥梓口。1966年改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63、药王洞这一带原为唐太极宫,街北侧北洞巷原有纪念隋唐时药王孙思邈的庙宇,元代因有药王孙思邈庙而得名药王洞。1966年改名八一街,1981年恢复原名药王洞。64、玄风桥清嘉庆《咸宁县志》明通化门内有名玄风桥数处。《西安通览》说"旋风桥本古代介于大型楼房间公共的盘旋式楼梯独立建筑,后雅写为玄风桥。"清光绪年间,此街建有玄风桥并以桥得名。65、德福巷明代以有"黑虎阁楼"得名黑虎巷。清代谐其改为德护巷,民国初年改称德福巷。1946年以胡景翼将军更名为景翼路,1950年改名南竹笆市街,1952年恢复为德福巷。1966年改名五星一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66、通济坊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67、大小学习巷大小学习巷是中国最古老的巷。盛唐时期,那里住着几万胡人,来长安觐见皇帝的胡人,都在那里学习汉语和礼仪,所以叫大小学习巷。68、凤城路长安城自古又称凤城(属于民间的一种俗称),是因西汉长安的凤阙而得名。西汉时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阙楼上有一尊高五尺的铜凤凰,它是我国最早测量风向、风速的仪器。现存的凤阙遗址在今北郊双凤寨村,遗址为两个夯土冢,东西相距50米,东面的冢高4米,围17米;西面的冢高11米,围36米。据史籍记载,西汉建章宫的双凤阙是当时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顶端装的铜凤凰,能随风向转翅,并能根据风力大小发出不同声响。西汉末长安城的宫殿建筑在战乱中焚毁殆尽,惟独凤阙得以保留。东汉迁都洛阳后,天文学家张衡曾亲自来长安参观双凤阙,将其所见的双凤阙写进《西京赋》中,并拟在洛阳建铜雀台。西晋司马邺定都长安时,长安城中杂草丛生,无一间能居住的房屋,只有凤阙巍然耸立。后秦姚苌(chang音常)建都长安,当他看到高耸的凤阙不禁慷慨歌曰:"长安城西有凤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丰,再鸣五谷熟。"直到北周时,凤阙仍屹立台上。南北朝诗人庾(yu音雨)信在《凤阙铜雀》诗中写道:"铜雀何辛劳,转翅到今朝。历尽参(shen音深)与商,风雨益飘摇。"由于西汉凤阙在长安城耸立了数百年,因此长安城便有了另一个雅号"凤城"。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曲江春望》中就有:"凤城烟雨歇,万象含佳气。"杜甫在其诗作《夜》中写道:"步蟾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两千年前的西汉凤阙,今日位于汉城东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当年凤阙之东,故将这一地区的十条街道分别命名为凤城一至十路。69、索罗巷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有:"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同音。相传,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索罗树而得名,明代称为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1966年改为更新一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70、柏树林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71、窦府巷相传,隋朝定洲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他的女儿窦氏才貌闻名。窦毅曾根据女儿的意愿在府门前画了一只孔雀,出榜说,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他的女儿就嫁给谁。这一天,李渊路过这里,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便在窦府成亲。李渊后来做了唐朝第一位皇帝,窦氏女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红埠街:隋唐时为皇城由北向南的7条横街的第一横街南侧,前条土城巷是第一横街的北侧,当时街宽三百步(1984年唐城考古勘测队实测为440米),是唐长安城东西交通主干道,也是长安的中心广场,凡皇帝登基、改元、大赦、出征检阅、凯旋,皇帝登临承天门,此街则千官序立,万民唱和,旌旗挥舞,盛极一时。唐末895年,在藩镇王行实、李继鹏等争夺的战火中承天门焚毁,两侧城墙土埠于高温中被还原成红色,后得名红埠街。1966年改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72、太白路北起西南城角,西南至丈八东路,长6776米。唐代在太白山建立太白庙,逢大旱皇帝遣使祈雨。后因路远,在城西南角建立太白庙。既今街北口。光绪二十六年陕西大旱。慈禧因在陕避难,便播银两重修太白山神祠。解放前路北十字亦叫太白庙。73、草场坡位于长安北路东侧。唐时为长安官马草场。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记'草场坡在永乐坊,即横岗之第五爻也'元代骆天壤类编长安志载'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曰草场坡。74、咸宁西路西起城墙东南角,东至金花南路接咸宁东路。因史上东郊归咸宁县管辖而得名。街东段有唐长安城墙东面中门春明门遗址。街北侧有唐兴庆宫遗址。现建为兴庆宫公园。公园南门西侧可见唐勤政务本楼遗址。开元年间李隆基在此向街外抛撒钱币以博杨贵妃一笑。为当时长安城内主要街道。75、炮北郭门,新郭门,南郭门清朝同治六年(1868),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带领捻军在东十里铺打死清军一万多人,占据韩森寨攻打东关。东关关城有五座城门,其中北郭门、新郭门、南郭门,现在还保留街名。当时城门好比炮台,上面装有大炮,五座城门炮火能交叉射击。捻军攻城多次都没有攻下来。第二年重修了关城。因守城门军士修了火神庙礼拜,祈求平安。所以把城门旁的小巷叫火神庙巷。76、炮房街因历史上(至少早在民国时期)主要聚集着烟花爆竹生产作坊,故名。街道大体为东西向,位于东关。街道西面至环城东路北段(长乐门),东面连接长乐坊与更新街形成丁字路口。街道中段坐落有唐代皇家寺院——罔极寺。77、北辰村北辰村位于灞水之滨,渭水之南。本地区从宋元时期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明代开始形成村落,其历史悠久。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传说村中王家出了一位公公,皇帝让其在长安城紧挨城墙处修建一座“岳王庙”,以纪念南宋抗金爱国名将岳飞,此人却把庙修在了自己的村子里,为了掩人耳目,他在村里修建的一座城墙,作为长安城的一段,以蒙蔽皇帝,在城墙的东西各建筑了一个牌楼,颇具规模。东牌楼上书“吞光抑赖”,西牌楼上书“众星旋绕”,取“北斗星辰”之意,故将村子称为“北辰村”;第二种说法,据元·路氏《类编产安县志》记,“百家神”为南宋时,金占领关中后,设镇宋东路五十四猛安镇防寒之一。据说村中有几座大庙,东边有“四圣庙”,西边有“桃花姑娘庙”,南有“财神庙”,北有“观音堂药王庙”。四庙之中,“观音堂药王庙”最大,建筑宏伟、气势庞大,周围称之为“大庙”。庙里有几大铁钟,上铸有“李、王、蒋、杜”,为村中四大家族捐资铸成,每当钟声响起,方圆十几里地村庄的村民均可听见,“大庙”香火甚旺,信徒众多。因村中庙多,供的神也多,所以称之为“百神村”。相传,清顺治前村民为“百家神”,后演变为“百家神堡”简称“百神堡”。最早亦称为“百神堡”,因“百”和“北”,“神”和“辰”音近,后演化为“北辰堡”。第三种说法,《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北辰堡亦称北城门,以位于唐内苑东墙北部得名。”村东侧灞河西岸有唐长安禁苑城的北城门遗址,故村名北城门,北城门以在光泰门之北得名北城村。清嘉庆《咸宁县志》已记为北辰堡。78、湘子门那是原来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传说原来韩湘子在洒金桥碰见铁拐李和吕洞宾受到点化之后就来到湘子庙这修炼。后来就在这里得道了。之后他修行的这个地方就被后人盖了一座庙叫湘子庙。( 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隋唐英雄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