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氮气气路中串联红磷并加热以图去除氧气和氮气的沸点,是否安全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氮化铝(AlN)是新型的电子绝缘基片材料,用于大型和超大型集成电路中.在高温下氮气、碳和三氧化二铝反应可以生成氮化铝微晶粉体和一氧化碳,用此方法制得的氮化铝中含有少量杂质碳和氧化铝.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反应原理制取并测定所得样品中氮化铝的质量分数.查阅资料:(1)Al2O3+2NaOH=2NaAlO2+H2O; (2)AlN+NaOH+H2O=NaAlO2+NH3↑.氨气易与酸反应.设计实验:实验一:制取氮化铝样品
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1.除去空气中粉尘、二氧化碳、干燥后,再除去氧气.
除去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u+O2 2CuO
2.用上述制得的氮气通入装有碳和三氧化二铝硬质玻璃管中高温制取氮化铝样品(如图1).
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C+Al2O3 2AlN+3CO实验二:测定所制氮化铝样品中氮化铝的质量分数①按图2组装仪器,将9.1g氮化铝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浓NaOH溶液②称得盛有稀盐酸的烧杯和漏斗的总质量为200g③打开止水夹C,从分液漏斗向锥形瓶中滴入浓NaOH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④打开止水夹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⑤再次称量盛有稀盐酸的烧杯和漏斗的质量和为203.4g⑥重复实验④⑤步骤后称得盛有稀盐酸的烧杯和漏斗的总质量仍为203.4g实验讨论:(1)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2)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作用是;装置中使用漏斗的目的是.(3)图2烧杯中稀盐酸不能换成浓盐酸的理由是;图2烧杯中稀盐酸不能换成浓硫酸的理由是;图2烧杯中稀盐酸能否换成稀硫酸.(4)步骤④的目的是.实验结论:所制氮化铝样品中氮化铝的质量分数为%(写计算过程,4分).事故处理:实验中,小明不小心将盛有约50mL的浓NaOH溶液打翻在桌面上.这时他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拓展探究:(1)实验后剩余的浓NaOH溶液(能或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写出NaOH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本着节约药品的原则,同时又要确保实验顺利获得成功.则实验二中至少应准备40%浓NaOH溶液g(写计算过程,4分).
科目:初中化学
(2007?株洲)照明用的白炽灯灯泡内不能有氧气存在,否则,通电时灯丝容易被氧化而烧坏.因此,要在灯泡中充入氮气或氩气并且密封.为了除去灯泡中还可能混入的微量氧气,有些白炽灯还在灯丝的支架上附着少量的某种红色物质.你猜想,该红色物质可能是(  )A.红色油漆B.红磷C.三氧化二铁(俗称铁红)D.高锰酸钾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氮化镁“跑”到哪儿去了小李老师发现,在空气中直接点燃镁条,根本观察不到镁与氮气反应的现象,产物中也检验不出氮化镁.生成的氮化镁究竟“跑”到哪儿去了?于是,他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1、仪器、药品仪器:水槽、钟罩(内径15厘米、容积约为2300毫升)、、单孔塞、粗铜丝、小试管、蒸发皿(直径9.3厘米)药品:镁条、蒸馏水、红色石蕊试纸2、仪器装置3、步骤、现象(1)如图1所示,将一蒸发皿浮于水面,通过燃烧的红磷除去钟罩内的氧气,待充分冷却,观察到钟罩内的水面上升了原水面上方容积的1/5,得到了较为纯净的氮气.(2)往水槽内慢慢注水,使钟罩内外水面持平.(3)在一单孔塞上固定一家用保鲜薄膜袋,另一端插入一粗铜丝,铜丝下端悬挂一约25厘米长绕成螺旋状的光亮的镁条.(4)如图2所示,点燃镁条,同时拔出插有燃烧匙的塞子,立刻将燃烧着的镁条伸入钟罩内,并塞紧单孔塞.可观察到镁条与刚混入的少量氧气剧烈反应,冒出大量的白烟,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的热使钟罩内的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一会儿光的强度在减弱,变成了红光.(5)燃烧停止后,钟罩内的水面立刻上升,上端的内壁出现淡黄色粉未(氮化镁所致).(6)打开单孔塞,移走钟罩,把蒸发皿内的灰分转移至小试管内,加入1毫升蒸馏水,在试管口平放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加热到沸腾,可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反应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认真阅读以上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①小李老师在装置中选用的是小气球还是家用保鲜袋?理由是什么?②用什么词代替符号②,可以对氮化镁出现在钟罩内壁上端的现象作出解释?③实验步骤(2)中,为什么要“往水槽内慢慢注水,使钟罩内外水面持平”?④有人认为“Mg3N2在800℃时可分解成Mg和N2,Mg燃烧的火焰温度高于800℃,那么即使有Mg3N2生成,生成的Mg3N2也会分解,即燃烧的最终产物是MgO”;有人在理论上计算出“在500℃时,生成氧化镁与氮化镁的质量之比为108:1”.那么,请你谈谈“在空气中直接点燃镁条,根本观察不到镁与氮气反应的现象,产物中也检验不出氮化镁”的原因.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单选题
要除去氮气中少量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下列各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A.澄清石灰水、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灼热的铜网B.灼热的铜网、澄清石灰水、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C.灼热的铜网、灼热的氧化铜、浓硫酸、澄清石灰水D.灼热的铜网、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石灰水、浓硫酸(2007●安徽)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右图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2)除去氧气: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气体用下图装置进行除去氧气的燃烧实验,其中甲同学选用红磷,乙同学选用木炭.你认为:选用木炭(填“红磷”或“木炭”)的方法不科学,原因是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氮气不纯.(3)分析误差: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标准状况下)经科学测定,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请你分析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只写两种,不考虑计算误差):①稀有气体没有除去;②氧气没有除尽.
(1)利用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浓硫酸可吸收水的性质,达到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验目的;(2)根据除去杂质的基本原则:不引入新的杂质,分析两种除去氧气方案的可行性,说明不可行方案不可行的理由;(3)与氮气实际密度有误差,说明所得氮气不纯,试分析造成氮气不纯的原因.(1)利用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除去二氧化碳;利用浓硫酸的吸收性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而除去水;故选CO2+2NaOH=Na2CO3+H2O;除去水蒸气;(2)由于木炭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因此在除去氧气的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气体杂质二氧化碳,所以乙同学方案不科学;故答案为:木炭;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氮气不纯;(3)分析以上操作,会发现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被除去,但空气中含量很少的稀有气体并没有除去,因此由于氮气中混有稀有气体而使氮气不纯,密度与实际密度有误差;另外,在使用红磷除去氧气时,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把氧气完全除去而使所得氮气不纯,密度与实际密度有误差;故答案为:稀有气体没有除去;氧气没有除尽.当前位置:
>>>在①氧气、②水、③活性炭、④铁丝、⑤氮气、⑥稀有气体、⑦明矾、⑧红磷..
在①氧气、②水、③活性炭、④铁丝、⑤氮气、⑥稀有气体、⑦明矾、⑧红磷等物质中,请用序号填空:(1)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以测定其中氧气的含量,最好应选用的可燃物是 _________ ;(2)用于填充防毒面具滤毒罐或铺在自来水厂净水池内吸收有毒物质或有异味物质的是 _________ ;(3)用于充入灯泡以使灯泡经久耐用,并能使灯泡在通电时发出特殊颜色光的物质是 _________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_________ .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云南省月考题
(1)⑧;(2)③;(3)⑥;(4)⑤.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①氧气、②水、③活性炭、④铁丝、⑤氮气、⑥稀有气体、⑦明矾、⑧红磷..”主要考查你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成分,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活性炭和木炭的结构和用途&&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成分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活性炭和木炭的结构和用途
&&&&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近年来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旨在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趋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所用物质应满足的条件:①此物质能够在空气中中燃烧,不能用铁丝代替,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②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只能消耗氧气,不能消耗其他气体。不能选用镁代替红磷,因为镁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和二氧化碳反应。③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只能生成固体,而不能生成气体,一般不用木炭,硫代替红磷。2.实验失败与成功的原因:①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②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③实验完毕,待容器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观察进水的体积,避免因温度高,气体膨胀,使测定结果低于1/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1.测定原理:(1)红磷(白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通过测定容器中的水的量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2)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动刻度器上的活塞移动,测出氧气体积。2.装置3.实验现象(1)红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a中睡眠上升约占钟罩内空气体积的1/5b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液面以上容积的1/5c中活塞移动到4处d中U形管左侧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e中试管中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f中右侧的活塞会左移4.结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5.注意事项(1)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2)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3)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代替红磷(白磷)。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导致测得的体积不准确,而细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氧气体积几乎不变,因此密闭空气内水面不上升。(4)导气管要夹紧,燃烧匙放入集气瓶时要迅速,防止空气受热膨胀,从导气管或集气瓶逸出,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增多,使实验结果偏高。空气的成分: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氮气,稀有气体;按体积分: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易错点:&&&&&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基本恒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续,气体的排放,空气的成分也在不停地变化,因此不能认为空气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定义及化学式:1.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的总称,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又称它们为“惰性气体”。2.名称及化学式: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1. 物理性质: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其他,难溶于水。 2. 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 用途:①做保护气,如焊接金属的时候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②做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能颜色的光。③氦气用于制造低温环境。④氙气可用于医疗麻醉。⑤用于激光技术等。 稀有气体与电光源:氖和氩可用在霓虹灯里。在细长的玻璃管中充入稀薄的气体,电极装在玻璃管的两端,放电时产生色光。灯光的颜色跟灯管内填充气体种类和气压有关,跟玻璃管的颜色也有关。
定义: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址杂质构成的,均属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所以称为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主要用途及制法
木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木炭、活性炭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很大,所以吸附能力很强,吸附时被吸附物(有色液体、有毒气体等)吸附在其表面(细孔管道内),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活性炭是木炭经过水蒸气高温处理得到的,它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
发现相似题
与“在①氧气、②水、③活性炭、④铁丝、⑤氮气、⑥稀有气体、⑦明矾、⑧红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18552431546644024723922157925;该实验中红磷要过量,目的是.(2)上述实验现象是:①;②烧杯中的水倒吸进集气瓶.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填序号)A.集气瓶内外存在温度差B.集气瓶内外存在液面差C.集气瓶内外存在压强差(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填“能”或“否”).理由是.
分析:只有熟悉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解答:解:(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该反应中红磷过量,目的是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反应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2)上述实验的现象是:冒出大量的白烟.由于反应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集气瓶内外产生了压强差.因此选C.(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因为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集气瓶内的气压没有变化.故答案为:(1)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将氧气全部反应完.(2)冒出大量白烟;C.(3)否;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集气瓶内的气压没有变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一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氮气的哪些性质?试写出其中一种.(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理由是.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五氧化二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将瓶中氧气完全消耗掉.(2)待燃烧停止,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氮气的一种性质是氮气难溶于水或氮气不与红磷反应等.(3)做该实验时,不能用炭粉代替红磷,理由是炭粉燃烧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瓶内压力基本不变.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五氧化二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将空气中氧气完全反应掉.(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接近刻度1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由本实验还可推知氮气的哪一些性质?试写出其中的一种: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五氧化二磷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将瓶中氧气完全消耗掉.(2)待燃烧停止,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3)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小兰同学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请你帮她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漏气.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2P2O54P+5O22P2O5.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充分耗尽,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2)实验结束,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观察是水倒流入集气瓶且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3)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说明了氮气的哪些性质?①不燃烧不支持燃烧;②难溶于水.(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不能,理由是炭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倒流.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的红磷点燃后放入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发白光、放热;
(2)待反应停止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大约达到集气瓶体积的为止;
(3)燃烧匙内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保证集气瓶内氧气全部耗尽.
(4)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外,还可以推出氮气难(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5)写出发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6)已知:镁+氧气氧化镁(固体),镁+氮气氮化镁(固体).根据上述反应,想一想,能否用镁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的组成?不能填“能”或“不能”),为什么?镁能同时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少,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的体积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解:(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是红磷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发白光、放热.
(2)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待反应停止冷却后,瓶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直到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为止,此时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
(3)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为了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耗尽,所以应加入过量的红磷.
(4)由于消耗掉的是氧气,剩下的是氮气,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反应,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由于烧杯中的水只进入了集气瓶容积的,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5)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6)由于镁能同时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少,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的体积远大于氧气的体积.因此不能用镁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故答案为:
(1)红磷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发白光、放热.
(3)保证集气瓶内氧气全部耗尽.
(4);难;不活泼.
(5)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6)不能;镁能同时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少,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的体积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只有熟悉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