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 柴静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的错误

《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的错误_百度知道
《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的错误
提问者采纳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以一个纪录片横空出世的,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四处寻找真相的英雄,走访了北大、中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揭开雾霾之谜。这个立意是积极的,主题是严肃的,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编导本应该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求真态度来制作这个片子,然而十分遗憾,我发现这个片子的一些重要关节点是虚构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前后矛盾的地方。下面略举数端,供那些一亿多人看过此片子者参考。① 柴静认识到雾霾问题到底是什么时间?在片子的开头是个简短的宣传,里边柴静深情地讲道:“我是通过我女儿的眼睛才看见了雾霾。因为我就在华北天空下生活,这十年来我怎么没有觉察到雾霾的存在?”在影片中柴静多次用了一个小女孩站在窗台的前的背影,可是柴静的女儿是2013年10月出生的,能站在窗台看外边的景致起码得一岁以后,这意味着柴静只有到了2014年10月以后才注意到了北京雾霾的存在。然而光她这个片子就已经制作了一年啦,也就是说,在柴静没有意识到雾霾存在之前就开始制作这部反雾霾的片子啦!在纪录片的开始,柴静用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污染记录来说明雾霾的严重性,并说那一个月她走访了陕西、河南等地,获知媒体上报道全国6亿人笼罩在雾霾之下。柴静的原话为:“我曾经是一个记者,报道了很多地方的污染。但是一直到雾霾笼罩了差不多六亿人,我才第一次认真考虑说,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柴静还说,这次外出归来时知道自己怀孕了。前头说女儿长大后才认识到雾霾存在,接着又说怀孕女儿时已经开始考虑雾霾问题。此外,华北和北京的雾霾问题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十分严重,柴静又是多年报道污染的记者,竟在2014年底之前竟对北京的空气污染浑然不觉。这不太搞了!柴静这是在搞纪录片,还是在写小说?即使写小说,也不能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呀?② 美国护士如何敢确诊柴静女儿的病因?柴静的片子很煽情,这是她精心打造的,其中多次用到一个道具,它就是护士在柴静女儿做手术时送给她的一只小熊。柴静说她怀孕时,女儿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刚一出生就被抱走做手术。柴静说:“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这只小熊在开头和片尾都出现过,结尾则是手画的图案,而且小熊的嘴都是用口罩遮盖着,表明抗议雾霾和防备空气污染。然而,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女儿,美国护士怎敢擅自断定柴静女儿的肿瘤是空气污染所致?按照美国的医疗制度,护士是无权诊断病因的。护士送这只小熊的用意似乎就是为了柴静日后拍这部纪录片用的,而且这只小熊一开始就加入抗议北京雾霾污染的绿色队伍。柴静在片尾又用手画的这只小熊,嘴上带着口罩,号召人们关爱孩子,制止污染。此外,柴静说女儿做完手术被送回来时还处于昏迷状态,是她一声声呼唤女儿的名字,才把女儿叫醒。此处很感人,然而暴露出医疗常识问题。美国的医院也太不专业了,怎么会把尚处于昏迷状态的初生婴儿就送回来了呢?我总觉得,柴静似乎是在编故事,而不是在拍科教片。③ 柴静在美国如何能闻到北京雾霾的味道?柴静的纪录片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她吃她喝都让你来负责。(2013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它就是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时看到的天空。”这里柴静讲的是自己2013年底在北京经受雾霾的感受。可是,柴静是在2013年10月底在美国生女,号左右才返回北京。也就是说,北京2013年底那场雾霾期间,柴静人是在美国的。她有必要虚构自己的感受吗?④柴静所描写的生女过程太蒙太奇。在纪录片,柴静重彩浓墨自己的生女过程,以自己女儿是雾霾受害者引入,感动了无数的人。然而她所描写的过程是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请看纪录片的三段柴静的解说词:一、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的。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二、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还在昏迷。我就拿着麻醉针眼儿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直到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三、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儿,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会挣扎,就会呼吸得更多。任何一个不了解背景的观众听了柴静上面这些话,都会认为柴静是在北京某家医院生的女儿,而且是抱着初生的婴儿走着回家的。柴静没有交待生女的时间和地点,一定会给人这样的感受。然而,事实上,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孩子,而且在那里休养了3个月左右才回北京的。总之,我觉得柴静更像是在演戏拍故事片,里边穿插着不少虚构的成分或者说假信息。特别是,编导虚构故事也不够细心,不该出现内容上的前后矛盾。《穹顶之下》不是一部严肃的科普片,更像是一部以雾霾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是可以虚构、幻想、穿越,然而科教片则必须求真,必须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方法来制作。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揭露柴片穹数据造假的果壳抹粉  对柴娘的文章,我写了《我反对雾霾但我也反对柴片》.cn/s/blog_49csk.html,文章被转载推荐很多,后来我转载了知乎的数据文章,结果也是大热,后来就出现了果壳网的文章,有人说打脸了,但果壳网的文章的问题我这里还是要说的。这文章挺柴的人大多数只是标题党,看到反驳的标题就转了,而其中的搅屎内容却难以辨别,因此笔者需要分析一下。  知乎的质疑(http://mp./s?__biz=MjM5ODkxODQwNQ==&mid=&idx=1&sn=adb1bc4b101b2a5b8476&scene=1&key=8ea74966bf01cfb615c6ec37eefd94eb2c46f7d2ee24caa9c7d921b536bbb35&ascene=1&uin=MTYzMTM2OTA0Mg%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pass_ticket=NMop%2Bb%2F2exRNO8s%2BV5nVEbJabSuZUA0hR9x6%2FS4yhsxZUAq1uZWQP4%2BRbSjLQY8e)在这里,对果壳网对柴狼数据辩护(/question/595723/?wm=)也在这里,对辩护的内容,笔者要再深入的分析,就分析内容再说两句:  一、对其中的1,雾霾确实是不等于PM2.5的。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而真正的污染是指的霾这种干气溶胶的胶体物质,轻雾其实不是污染还可能是美景,大家可以看一下婺源的薄雾美景图。  二、对于其中的2,人家否定的不是你不能换电池,而是你测量的时间过长,通过延长时间进行造假。如果是正常的测量时间,电池设计肯定在测量过程当中是足够的,为了连续测量不用换电池的。  三、对其中的3,炭黑的多少才是关键,是8小时积累的还是24小时积累的很关键,原质疑当中的流量数据才是关键,你是多少污染空气才过滤出这么多的炭黑呢?  四、对其中的4,辩解说不要以外表文章的要求来要求纪录片的采样过程,这辩解也很苍白,纪录片如果不是引用科学文章的结果,自己采样的话就要明确说明采样过程等,不能误导观众你的结果是很权威的。  五、对于其中的5,当然要放中国和周边的,这样你才知道本底是多少,才有得比较。雾霾是可能气候原因、沙漠地理原因等,必须有周边的比较的。  六、对于其中的6,辩解说是写文章的人看不懂图表的结果,我们可以想一下柴狼的纪录片花费百万,纪录片的文案肯定要懂得的人来写的,看不懂图表的理由还好意思拿出来?  七、对其中的7,二次气溶胶,是有机还是无机的?无机的怎样说就是汽车尾气呢?  我们就看一下他们引用的学者是怎么说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大气分中心研究员王跃思课题组对北京大气亚微米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获进展,相关成果发布在《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上。课题组利用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针对2013年1月北京暴发重霾污染时段亚微米气溶胶理化特性监测结果,结合气象要素和后向轨迹模型全面分析,发现1月份北京地区亚微米气溶胶平均浓度为89微克/立方米,而最高小时浓度达到了423微克/立方米,其中有机气溶胶贡献可占到50%左右,且主要以二次有机物气溶胶为主。科研人员还发现,北京当地餐饮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重污染时可占有机气溶胶的18% 。此外,北京偏南区域污染源排放对北京重霾污染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主要由二次老化的气溶胶组分构成。而随着霾污染的加重,二次无机和有机组分的比例都出现了明显升高,气溶胶酸性加强,氧化性提升。/htmlpaper/.shtm  我们看了一下这个说法就知道与果壳引用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还有就是前面所说的,雾霾、气溶胶、PM2.5的概念是不同的,这里是模糊的。而果壳说的是无机气溶胶,但他引用的研究员使用了有机气溶胶的概念,这差别大了。而柴娘也不见其中有机气溶胶的论述,餐饮影响的论述了?对学者可能有不同的流派,但你应当采用同一个学者的时候就要全面,而不是不顾各流派的数据冲突矛盾,在数据当中挑自己需要的。这样的真话选择的说,也是误导,也是欺诈。  八、对于其中的8,篡改背景和时间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一般懂中国话的人就看得懂,故意以看不懂不评论而带过。  九、对于其中的9,如是原文汽油蒸汽压的话,一定是CH2的概念,排出的燃烧后的是CO2,不过这CH2是14,CO2是44的概念,但相差也不是0.2到1.5或33的差别。还有就是汽油蒸汽压相对于化油器的概念,新的环保标准是:7辆执行欧Ⅱ标准的汽车,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14辆执行欧Ⅲ标准的汽车,才相当于1辆化油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而欧Ⅳ标准要求更高,更臻完美。因此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疑点更多了。  十、对其中的10,数据少一个0,以简单的错误一笔带过,这样的片子应当有这样的错误吗,是故意的还是失误真的是很难说的,因为这个图表应当是拷贝和摄像而来的,有错的机会不多的。  本人还是理科生受过科学训练的,从小科学家庭长大耳闻目染还是知道科学精神是怎么样的,因此果壳的这样的辩白,就是标题党和搅屎棍的做法,内容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对这么多的数据错误,还有人以不专业来说话,柴娘的团队做纪录片不专业,中国还有专业的团队吗?专业做纪录片的,都知道应当怎样引用权威的数据,怎样保证数据的真实客观,出现如此多的数据问题,只能是造假才解释的通,不要以不专业为面具,掩盖被揭穿打脸的造假事实。  我反对雾霾,我主张从严治污,但我也反对柴娘的片子,就如我得了重病,我迫切的需要医治,但我反对游医骗子,我不能急病乱投医!这就是我反对她的逻辑。  你的亲友如果得了重症,我们很多情况下是愿意善意的隐瞒她。但隐瞒不等于不救治,可这时出现了一个柴静式的女人,制造假数据扩大她的病情加重她的精神痛苦,让她过度医疗让她走错误道路,这样的女人是好人吗?另外还有一群护士说这女人好,质问你是否要治病等等,想明白这个就知道柴狼的逻辑是什么。数据是假的,药方植入利益是错的,如果被证明故意,妖言惑众在过去皇帝时代可以凌迟了。造假哪里来的正义?!伤口撒盐是什么?我想起了剜肉补疮,雾霾是疮而产业是肉。咱已在雾霾上被烤了,你再添柴。揭露问题是针对社会不疼不知的地方,而不是揭开揉弄已痛不欲生的伤口,而且无好药,给个饮鸠止渴方,中国能再多油对外依赖吗?把自产煤变成高度依赖进口的油是何居心!雾霾,全中国人的痛,需要止痛药,不要揭伤疤的外国香蕉人!看对柴静数据打假,如果真实的话,那么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够允许你这样的妖言惑众不受法律严惩。我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但这个言论必须是真话,说假话是没有自由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是在同样的立场上而言的,思想需要多样性,他人的权利需要尊重。但对敌人不是这样的,敌人的破坏性宣传就是不能让他说出口来蛊惑大众,在中国很多人与外国情报组织有联系,成为带路党,就是敌人,他说话的权利是必须剥夺的。  中国要崛起,发展过程,赶超过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拿这些痛苦还猛戳中国人的神经而不是给止痛药,是有问题的。有人想过先污染再治理和先治理再发展背后的金融逻辑吗?这逻辑实际上也是利率的作用!这时间差乘利率就是成本和利益!中国利率奇高,晚治理虽然代价大,但把利率搞一个驴打滚进来算一下,就是非常合算的事情了,而西方的负利率零利率和印钞的宽松,当然是一开始就治污最合算,这是国家金融地位决定的!吃苦耐劳的不是奴才,往伤口上撒盐的不是英雄,中国的崛起是老百姓吃苦耐劳的干出来的,不是猛戳伤口疼出来的,中国发展一定要忍受超过西方的痛苦,而不是舒服向西方看齐就能够发展的。只有二鬼子、香蕉人才会把人民对于发展的坚韧付出,看做是奴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毛狗急眼了
  今天本来心情不好。看了您的帖子如沐春风!顶你一顶!  
  就算数据不是真,不正视的话,迟早都变真!与其反驳她的数据,倒不如研究怎么解决雾霾这个问题更好啦,她的数据假不假跟我没有关系,但是雾霾跟你我都有莫大的关系!!!  
  牛逼国家都玩过滴游戏。。。我们算是接啦最后一棒。。。煤炭。是黑金。。钢铁是。白金。。。水泥是灰金。。。强大的能源能给我们带来潇洒。。。也能给人类带向地狱。。。。柴静的煽情大戏就是扯淡。。。这么伟大的炒作舞台。。。这么sha币的人种。。。。柴静你赢啦。。。但是你和楼主比起来。。。泥连几把都不是。。。任大大霸气。。。
  @Wangyudong-03-04 02:33:40  牛逼国家都玩过滴游戏。。。我们算是接啦最后一棒。。。煤炭。是黑金。。钢铁是。白金。。。水泥是灰金。。。强大的能源能给我们带来潇洒。。。也能给人类带向地狱。。。。柴静的煽情大戏就是扯淡。。。这么伟大的炒作舞台。。。这么sha币的人种。。。。柴静你赢啦。。。但是你和楼主比起来。。。泥连几把都不是。。。任大大霸气。。。  -----------------------------  没有能源消耗。。。你还能去美国下崽。。。。。煽情大戏。。。你吧同类都当成弱智啦吧。。。
  这么妞比的楼主。。给柴柴码字。。。泥不怕脏啦自己的手么。。。哈哈啊哈
  老百姓听啥是啥?没办法。  
  大家都越来越关心雾霾,我觉得是好事;柴玲  用乔布斯卖苹果的方式向宣传她对雾霾问题  的观点,取得了很好的眼球效应,很成功;  我这位国际友人的观占表示尊重,虽然她是  来收割我国千万环保人的努力和劳动果实的  ,虽然她的数据是不准确的,虽然她在污染  源问题上误导了受众,虽然她说了谎话,虽  然这是一次中情局资助的公关活动,但毕竟  治理雾霾让中国人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件好  事,我想起了郑国渠的典故:战国后期,秦  国逐渐强大,要出兵讨伐东方各国,韩国首  当其冲,岌岌可危。想到秦国大兵压境,吞  并韩国的情景,韩王不免忧心忡忡。一天,  韩王又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  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  ,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伐  韩。韩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  个合适的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后  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  险的任务,受命赴秦。  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  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落石  出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秦王采纳了郑  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  渠。  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  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  )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渠长30  余里。  工程进行当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  ,秦王要杀掉郑国。郑国平静地说:“不错  ,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我作  为韩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  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土社稷。不  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是韩王的一厢情  愿罢了。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  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  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  可为秦国造福万代。在郑国看来,这是一项  崇高的事业。郑国并非不知道,天长日久,  疲秦之计必然暴露,那将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郑国之所以披星戴月,为修大渠呕心沥血  ,正是不忍抛弃我所认定的这项崇高事业。  若不为此,渠开工之后,恐怕陛下出10万赏  钱,也无从找到郑国的下落了。”  秦王被郑国的话打动了,让他继续主持  修渠。经过几个寒冬酷暑,经过成千上万民  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大渠终于修成了  。渠成之后,引来含有泥沙的泾水灌溉关中  北部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可以收获粮食  六石四斗。于是关中成为肥沃的田野,再也  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吞并了各个  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为  了纪念郑国的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  国渠”。  对于柴女士这位当代“郑国”先生发起  的这次事件,我们不妨听取其有益部分,至  于其祸心部分,我们将其扒掉扔一边就是了
  支持柴静。
  说实在的,柴静确实有居心!!第一次看到她出视频那个标题,我就感觉这个不靠谱!
  看到一篇用一大堆错误去驳斥别人错误的文章得到4000多赞,而且仍在迅速增加,实在是淡定不了,写下这篇专门用来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  柴静的视频是有科学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数据处理方面,最硬的伤应该是死亡率与雾霾的相关性的几个图,纵坐标为年份,而不是PM2.5的值,没有对PM2.5与死亡率进行拟合。但这里即使是有拟合也只能说是PM2.5增加,死亡率随着增加,而不能下结论死亡率的增加是由PM2.5增加造成。而柴静在视频中自己也没有去下这个结论,而是引用前卫生部长陈竺的测算。  柴静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身份去做这个本该专业人士完成的工作,本身就可歌可敬。灰霾的问题在科学上本身就十分复杂和困难,由非专业人士来做这样的调查几乎必然会出现错误,但仍然瑕不掩瑜。即使是专业人士来做,也难保不被挑出毛病。一堆键盘党在有人站出来指出她的错误的时候拍手称快,纷纷表示打脸打得好,龌蹉如此。  以下指出排名第一的答案中的几点错误。  第1条:先搞清楚霾的正确专业英文名称是Haze,不是smog。还有中文应该是灰霾,不是雾霾。霾和雾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码事,合在一起形容霾简直就是不伦不类。雾霾一词之所以被这么广泛的误用,主要是这几年缺乏专业性知识的媒体和微博大V们传播导致的结果。普通民众如此说,尚可理解,但是对专业人员,看到许多自称专业人士说雾霾,首先要质疑的就是他的专业性。这位答主要批判柴静,在最基本的这点就错了,为何还如此理直气壮,咄咄逼人。  PM2.5不是与Pb,NOx,SOx等污染物独立的,Pb, NOx, SOx等附着在回程上或者形成气溶胶,PM2.5是部分包括这些的。引起灰霾的大气颗粒物中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的主要是PM10以下的颗粒,而可入肺的PM2.5的危害最为严重,所以从霾转到PM2.5并没有太大不妥。  既然大家要以一个科学研究者的要求去对待一个已经从央视离职的记者(在这个片子中她的角色到底是不是绝对的记者,本人持保留态度)的时候请先自己做到一个科学研究者的要求。  第2条:采样仪这条纯粹找茬,人家用的是什么型号的仪器,几块备用电源,能上升到科学性的明显错误么?  第3条与第5条:黑炭本身没有毒是没错的,但是当粒径小于10微米以至2.5微米以下可入肺时,它的危害就大了,而且黑炭在灰霾中的角色是附着各种污染物质,柴静的视频中也是这个意思,大气黑炭的流动反应的正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情况。在说截图的问题,柴静视频中明明是动态的变化图,在这位答主看来是故意截取的污染严重的时间的图,这位答主这样黑别人真的好么?你说人为调亮度,这就有点诛心之论了,放映过程受投影仪和现场光强影响,导致与原视频色彩有差别不是很正常么?  第4条:不需要你告诉大家该如何规范采样,柴静做这个只是为了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的PM2.5的大概含量,从而有个直观概念,不是要向公众发布这些数据,也不是为了发表论文。  第6条和第10条:开头也说了,确实是硬伤,这也不需要我们去洗地,只能认为她的团队中缺乏专业人员去处理数据。  第7条: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简直可以说是腹黑了。把两个图放到一块来对比,然后说“为啥这附图不把燃煤+燃油放在一起呢? 因为柴小姐要讨论汽油了啊!放一起不就显示不出汽油排放的害处了吗!所以数据的“处理”是可以根据需要来玩的”。要知道第一幅图是在讲PM2.5来源的时候,指出60%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燃煤和燃油),这里怎么就成了为了抨击燃煤,所以把这两者放一块呢?  PM2.5来源十分复杂,各来源占的比例众说纷纭,谁才是权威?为什么这位答主给的数据来源就对,柴静给的不对呢?柴静给了自己的数据来源,至于信与不信,这都取决于观众。至少我认为将全国的PM2.5来源简化为化石燃料燃烧和其他两部分以此说明化石燃料燃烧是重要来源没有太大问题,60%这一数据也可以相信。  第8条:明明这位答主截图没截到全球的,因为一闪而过,然后集中在中国的那部分,怎么就成了没有南半球了呢?同时柴静视频明显不是你说的碳排放量变化的视频,你在没有找到她原视频时候硬生生给人家按上一个“串改资料背景”的罪名,真的好么?    第9条,这条简直有点莫名奇妙,人家说的是汽油在加油的时候1L汽油会挥发掉1.5g,这位答主用一个气体状态下的方程来求1L气体态的汽油的重量,真是莫名奇妙。饱和蒸气压越大,越容易挥发,表里面美国22州的汽油标准是52KPa,中国的是45-85的范围,如果油企以上限为准进行生产,生产出的汽油更容易挥发的说法有错么?
  楼上的,不管你说得对还是错,看得出你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些骂人的柴粉,都是盲从之人,呵呵。
  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的错误  @大脸撑在小胸  日 22:49  刚看到知乎上有人问,“《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排名第一的高票答案获得7千多赞,列举了10条错误,其中有几条是我专业领域内的。  对于《穹顶之下》这样的作品,涉及到很多专业科学知识,大家在网上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事。  不过遗憾地是,这条获得7000多赞的答案,本身就有很大问题——至少在我的专业领域内。  比如:(蓝色字体为答主原文)  第2条. 6:30 我注意到她的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看样子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恩,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她的型号不是LP5的。  ******  这个采样仪充好电以后能用8小时,柴静说她一共采了24小时,这有什么问题吗?她就不能中间去换电池吗?答主还说“不过我没见着”——这不是强词夺理吗?难道连换电池都要拍下来给你取证?  大家说说吧,这一点能成其为“科学上的错误”吗?  第3条.3 . 你能告诉我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结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  采样膜本身就是视频里那个颜色啊,白的啊——我完全不明白答主质问点在哪里?  人家没说采样膜是什么材料的又怎么了?人家是使用采样膜,会用就行,用对就行,用得着把采样膜的祖宗八代都介绍一遍吗?——这算什么“科学上的错误”?  我不知道答主有没有用过这种采样仪,我们也在北京用过这种采样仪,采完以后采样膜就是变黑了啊,之后分析里面就是有各种物质啊。谁告诉你的是黑色就说明大部分都是碳啊?合着里面有什么物质你隔着屏幕看一眼就知道啊?——就你这判断依据,你还说别人有“科学上的错误”?  第4条. 让我来告诉你实验该怎么做吧, 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要有吧,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要有吧,采样仪的流量数据要有吧,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  答主所说的,要在实验中记录“测试范围、灵敏度、湿度、风向”等数据,这是对专业科学实验的要求。但是我想提醒答主,在那一段视频中,柴静并没有在做专业科学实验,她只是以普通人的身份,用了24小时的采样仪,然后把这个可见的结果呈现给观众,作为演讲中的一个素材。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答主在该条中用如此严苛的专业实验操作规程来要求柴静,大概忘了自己在上一条中还搁屏幕看采样膜就断物质呢!  至于“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我真服了,“不相信”也能成为理由?我们也用过采样仪,在北京这种地方,别说24小时了,雾霾厉害的时候1小时黑成这样也不稀奇!答主去问问全国各大空气监测站的观测员们,谁会同意你说的“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  要重点讲的是第7条,如图    ******  答主引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仁健研究员的论文,来说明机动车对北京PM2.5的影响并非31.1%,而是4%——看起来引用很权威啊,那这是不是“科学上的错误”呢?我来详细说明一下。  论文信息:Zhang, R., Jing, J., Tao, J., Hsu, S. C., Wang, G., Cao, J., Lee, C. S. L., Zhu, L., Chen, Z., Zhao, Y., and Shen, Z.: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 seasonal perspective, Atmos. Chem. Phys., 13, , 2013, doi:10.5194/acp-13-  论文中说:北京地区PM2.5的6个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它们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首先,请大家注意,这6个来源中,有一个叫做“二次无机气溶胶”,占26%。  直接进入到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者颗粒物,这叫“一次气溶胶”,它们在大气中并不会始终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会与紫外线、臭氧等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  也就是说,在二次无机气溶胶中,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汽车尾气经过二次反应后生成的,这一部分同样也属于汽车尾气的贡献。  王跃思研究员的研究表明,二次无机气溶胶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车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气溶胶中汽车尾气的3%(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共4%,论文中说明汽车尾气为3%),就是16%以上。  另外,一般提到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大家只会想到尾气排放。但事实上,机动车对PM2.5还有一个贡献,就是道路扬尘。  论文的6个来源中,还有一个叫做“土壤尘”,占15% 。  土壤尘一般包括道路上的扬尘扬沙和建筑工地上的扬尘扬沙。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道路扬尘扬沙几乎全是因为机动车行驶,大概占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土壤尘的15%中,还有7.5%左右也是机动车的贡献。  16%以上+7.5%=23.5%以上,这个数字与绝大部分研究数据(20-30%)是比较接近的。  还要说明的是:该论文采用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09年4月-2010年1月,事实上只有10个月,还不到一年。并且只采用了单个观测站点的数据,在北大某楼顶。  对于PM2.5的来源比例分析,在不同研究中,随地区、年份、季节、时段等的不同,结果会产生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研究认同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机动车的确是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懂了:  第一,答主根本没有好好读这篇论文,只是急于截一个表格来反驳,这是为驳而驳,还驳错了;  第二,其实柴静的数据图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她对“机动车”这个项的理解——事实上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并不仅仅是尾气排放,还有道路扬尘。而柴静显然只着眼于尾气排放,后面紧接着就说油的问题了。  但是!比起答主认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只有4%,“机动车的污染并没有那么严重”,请问到底谁的“科学上的错误”更大些?  最后表达一下:  首先,对于《穹顶之下》这样涉及众多专业知识且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专业人士加以辨析和讨论,这是好事,是过去多少科普活动希望取得而没能取得的难得效果。但是,希望这种辨析和讨论,不要错得更多,尤其不要错得更露骨。  其次,不喜欢柴静的作品很正常,但是在批评她的作品的时候,请保持自我的节操。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了吗?请看科研人员的回应  日 17:09  近日,有不少对《穹顶之下》的质疑,比如这篇认为片子存在大量数据造假的文章  http://mp./s?__biz=MjM5ODkxODQwNQ==&mid=&idx=1&sn=adb1bc4b101b2a5b8476&ptlang=2052&ADUIN=&ADSESSION=&ADTAG=CLIENT.QQ.5389_.0&ADPUBNO=26441  鉴于雾霾问题的复杂性,从片后的致谢里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专家都为片子提供了数据、建议和咨询。很多科研人员不但作科研,也一直努力在作科普,但他们也会感叹做了几年的工作确实不如柴静这个片子的影响力大。下面的这位科研人员对质疑的解答有科学家踏实、求实的态度,知道的就尽力解释,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并指出应该请教的专家。秉承“鸡蛋好吃,不一定要认识那只母鸡”的钱钟书先生的态度,当然也请大家理解小编不希望科研人员被攻击太过以致以后不敢再自由表达观点的心情,小编还是先不说这位科研人员的名字了。总之,小编希望大家都能一样心平气和地进行探讨,真理越辩越明,但肯定不是越吵越明哦。  以下是小编征得本人同意转帖:  这个质疑者能从数据上看问题是挺好的,不过可能隔行如隔山,质疑的10条论据,基本都不成立,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条:无论雾霾,灰霾,smog,就是大气污染,现在大气污染在京津冀首要污染物全年90%以上是PM2.5超标,而当大气污染发生时,无论气象部门报的雾霾,还是环保部门报的空气质量状况AQI,都是以PM2.5为主要依据,所以雾霾和PM2.5超标在当前几乎是等同的。  第二条:采样仪具体型号和配置性能可能要北大的提供一下,但即便如质疑者武断的认为是采样8小时。。。那8小时都这么黑,就别说24小时了。  第三条:感觉她/他没完整看完视频,里边已经说了膜本来的样子和黑炭的危害,而提供膜的研究者看上去因为要分析的是多环芳烃类的有机物,自然应该用的无机膜,这个不是携带采样仪的志愿者需要考虑的。主动式采样装置在污染天气膜片变得如此黑是很正常的,以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图发布。  第四条:采样的标准化操作都有相应规范,这个实验为人体曝露试验,携带气溶胶采样仪就是完全模拟正常行为模式,QA/QC和最后数据都是北大负责,想要实验中其他相关流量,孔径,以及一系列分析测试条件参数以及算法应该联系北大相关实验室。  第五条:柴放的首先是全球分布的动画,也是官方网站提供的,只是后来推进到东亚区域,质疑者可能因为网络不好没有完整看视频。。。?  第六条:数据,图形,公式柴注明了,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供的,质疑者看不懂,说真的我也看不懂,但貌似应该该所研究人员发表在某sci期刊上的论文中的部分,我找了下,在这里/science/article/pii/S6924,图形6,柴的解说词是这个复杂的图形说的是当PM2.5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上升的,这个结论也是很多科研机构都说过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吴兑研究员,钟南山院士都说过类似的结论,柴就算引用的数据有问题,那也是大气所得问题,不能说她造假。  第七条:图形是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源解析数据,该质疑者引用的是之前张仁健老师的文章,其中说机动车的一次排放为4%,说的是一次排放,不包括二次生成,目前关于PM2.5源解析中机动车的贡献争论也挺多,我没记错的话还有北大胡敏老师和美国德州农工张人一教授发的pans文章中提到北京机动车贡献占约70%,但大多数意见还是认可北京市环保局的源解析结果(虽然我觉得尚有瑕疵)。  第八条:图应该是NO2的反演图,不是质疑者说的CO2图,不管哪种图,在官网上都有当日分布,月均分布,年均分布,无论哪种分布,总的来说肯定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不多说了,干这个的都知道。  第九条:柴也注明了,数据来自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质疑者看不懂的话可以找提供数据的人给解释确认下。  第十条:图是1970年开始的机动车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折线图,质疑者却说成是PM2.5是从99年才有从而质疑数据造假,这。。。只能说隔行如隔山。
  (注:这个反驳的部分资料来源于 《穹顶之下》数据造假了吗?请看科研人员的回应)  1、  Jun 说,雾霾不等于 PM 2.5,这句话没错。  但另一方面,从雾霾联想到 PM 2.5 的逻辑,也并非错误。  如果你经常看天气预报的话,你会发现,几乎每天,尤其是在空气质量十分恶劣的情况下, PM 2.5 都是最主要的污染源,而其他污染源,比如 CO、SO2、氮氧化合物 等,都只占污染源的很小一部分(数值上基本都不会超过 100)。  因此,说雾霾天 主要是 由 PM 2.5 增大所导致的,从而衔接到对 PM 2.5 的讨论并没有错。  2、  经对比,这个采样仪确实和 Buck Libra Pump L-4 很像  Buck Libra Pump L-4 with 120 VAC Charger  在这个链接中,我们确实看到它最多工作 8 个小时,连续工作 24 小时是需要用额外的电池的。  但我们无法证明柴静没有带电池,因为在她的视频中,背着采样仪探测的过程放得非常简略,也就几张图而已,她无意也不必去证明自己带了电池(因为这不是问题关键)。  所以仅仅靠这点怀疑实验造假,有点牵强。  3、  视频中其实已经说了膜本来的样子和黑炭的危害,而要用采样模分析的东西包括一堆有机物,所以使用的应该是无机膜,根据我的经验,无机膜变得很黑是很正常的。而且,视频中,无机膜变得黑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里面有哪些成分,纠结它是不是应该那么黑没什么意义。  (这一点存疑,还有待化学专业的朋友证实)    4、  Jun,你所说的实验做法,其实是“实验室做法”,实验室要测量某个确切地点的污染,并与众多其他数据(如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做各种对比,因而需要准确的实验条件。  但柴静只想知道她在一天生活中自身受到的污染,她不需要做过多的比较。  她需要的结论是:当天我吸入的空气的污染和标准值比怎么样?  得到的结论是:它比中国的标准值都高数倍。  由于环境条件多变,这个实验本身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是并不严格的实验,也根本无法严格去执行,属于“趣味性实验”,因此实验结果的误差哪怕达到 10%,都是关系不大的,在这样的误差下,吹毛求疵地限制实验条件毫无意义。  此外,这个实验是在北大实验室的指导下做的,对于柴静这样的外行,实验人员一定会有详细的实验指导,因而实验结果并不会太离谱。  5、  看柴静视频这个图:    对比 Jun 给出的反驳的图    这两张图也并没有显著差别啊!没什么可以纠结的。  Jun在回答中截取了局部图,来证明柴静 “选择性地”使用数据,殊不知,他自己也在“选择性地”使用数据。   6、  在这个公式中的数据和图形,柴静注明了它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供的,其公式在 Time-series analysis of mortality effects from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 fractions in Beijing(图6)中有所说明,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结论是,当 PM 2.5 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上升的,这个很多科研机构都说过。  在此处,柴静采用的图表确实不够合理(和要表达的结论并不直接吻合),但演讲本身的逻辑,以及得出的结论却并没有错,只能说配图选得不太好。  7、  需要承认的是,对于机动车的污染,柴静在图表中玩了一个小把戏,用了对她有利的数据,确实有点不够严谨。  然而,Jun 使用了张仁健老师的文章,其中说机动车的一次排放为 2~5 %,说的是一次排放,不包括二次生成,因此, Jun 的数据也不准确。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争议还很大,也有研究说 北京机动车贡献占约 70% 的污染。  (此处有争议,欢迎讨论)  8、  此图应该是 NO2 的反演图,不是 Jun 说的 CO2 图,不管哪种图,在官网上都有当日分布,月均分布,年均分布,无论哪种分布,总的来说确实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这和柴静的结论不矛盾。  9、  Jun 说柴静的数据有误,理由如下:  “柴小姐数据常常是信口就来,我该佩服她博学多才呢还是记忆力好呢。这个1升等于多少克的概念是不是很熟悉?学过中学物理的都会算吧。  PV=nRT, 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吗,怎么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里的50Kpa, T是室温,M是105.”  你知道你的公式错在哪里吗?   一升汽油是液体,你用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直接采用 V=1,岂不可笑?  “请看标准的汽车尾气排放数据,就算是高标准的美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  你是要告诉我1.5g 比33g 多吗???”  /files/420f05001.pdf  咦,你的 33g 是怎么算出来的? 8.8*3.78 吗? 旁友,你的乘除号搞反啦!  另外,即使Jun算的值是对的,也是用错数据了:    (CO2 不是 “碳氢化合物”啊!)  10、  图是1970年开始的 机动车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折线图,  Jun却说成是 PM 2.5 是从 99 年才有从而质疑数据造假,打假打错了地方。  ********************  综上,很遗憾,Jun 提出的 10条 柴静的科学错误,仅在第 6、7条上还有些道理,而其他几乎都不成立。  ********************  我觉得,柴静的视频确实存在着一些科学上的问题,但并不是很多。  柴静的主要问题在于 隐藏不利数据、展现部分事实(参见其他回答,如 王鑫宇的回答)以及 数据展现方法的不严谨(很多图表的坐标选取不太好,图显然是外行人做出来的),柴静的科学素养较弱,这构成了她视频中的硬伤。  但,就采纳的数据而言,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其实稍稍想一下就可以明白,柴静的很多数据选取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的实验室,如果我们要怀疑他们数据造假,恐怕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吧。)  而 Jun 的反驳,看似头头是道,其实只是在自己的预设立场下,为黑而黑罢了。  ********************  注:由于个人知识所限,我的反驳也可能有不合理乃至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觉得你们好象都很厉害!
  一,为何在一部讲环境污染,雾霾的记录片里会出现她柴静女儿患病这个事情。毕竟他从怀孕到生下都是在高大上的美国。  二,记录片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并且准确的。为何在她拍的片中会接连出现数据造假。捏造事实的现象。  三,为何在片中认为私有化中石油才是解决之道。要之道,中国的煤炭也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而煤炭却是真正的私有化。那么他的私有化能解决污染的结论从何而来。  四,柴女认为中国应该去工业化解决污染问题。那么,去工业化后的失业率如何解决。去工业化导致的国家经济,军事,技术的退步如何解决。  五,柴女认为,中国应该自觉控制炭排放以迎合西方的标准。也就是以国为单位排放。如果不够可以向西方购买炭排放量。那么,中国跟挪威都是国家,他们的排放量是一样的吗。西方27国的炭排放量占总量的45%。而剩下的一百多个国家只占55%。这公平吗。还想问问。中国人就不是人吗。  六,当你站在环保圣人的高度去指责别人污染环境时。自己却开着4.0排量的霸道呼啸而过。难道你不觉得这是打自己的脸吗。  七,记录片中你感谢了两个单位。一个是石油巨头洛克斐勒兄弟基金,另一个是煤炭巨头福特基金注资的NRDC。但是你在片中却拼命的攻击中石油,中煤炭。这是为何。难道他们就不污染,不排放吗。  
  @雪缘飞狐
13:15:21  一,为何在一部讲环境污染,雾霾的记录片里会出现她柴静女儿患病这个事情。毕竟他从怀孕到生下都是在高大上的美国。  二,记录片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并且准确的。为何在她拍的片中会接连出现数据造假。捏造事实的现象。  三,为何在片中认为私有化中石油才是解决之道。要之道,中国的煤炭也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而煤炭却是真正的私有化。那么他的私有化能解决污染的结论从何而来。  四,柴女认为中国应该去工业......  -----------------------------  你能保证这就是你自己原创的观点吗?如果是的话,我们能不能理性地讨论一下你这七条结论?
  我明确支持柴静。
  其实柴女说了99句大家都知道也是深有体会的“真话”,总体上也没错,而大家反感的是哪最后一句包藏货心的“国企私有化
和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和国企私有化才是柴女拍这部纪录片的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您只要小手按一按,精彩内容就出来,快乐网199001.net所有东西免费观看,免费赠送uiyye  
  我看还不错吧!ezlbrhpfvlb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穹顶之下 柴静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