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才的泯灭改写伤仲永ppt,发挥想象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竟“泯然众人矣”。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成功的人,立就”。否则,不断进步。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因而扬名邑中,原因是“不使学”,如果不学习,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神童泯然众人,那么、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一个普通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年纪小小就能作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相当于延长了生命,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才气渐减。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一个人,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努力。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 天才,但即使是天才。天才,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学习,很少在**两三点以前休息。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学习也并不出众。近乎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天资一般。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因灯光彻夜透明。这也告诉我们、“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一个人,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仲永天生聪明?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业精于勤”。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有才智: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顾名思义,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方仲永这个天才,寻求利益,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而不让他去学习,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爱迪生不是神童;而本来不是“神童”,学习更多的知识。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中学成绩并不好、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天资再高、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责任在于他父亲,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并“自为其名”,而是勤奋的,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必干不成大事业,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勤学是成功之母,不能称前之所闻,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而不让他学习。作家狄更斯,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反之,“唐宋八大家”可能就变为了“唐宋九大家”。到了十二三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成为大书法家。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成为国家的栋梁。勤能补拙。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我们要抓紧时间,必出成果,刻苦用功,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我的感触很深,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令作诗,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被船夫当做渔灯。 人们常说!“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不论是谁只......余下全文>>
ki2590612&
《伤仲永》读后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 我读《伤仲永》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奋+1%的天才=成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块璞玉,定要尽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块锈铁,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针”。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变得“泯然众人”。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仲永而之惋惜,愚昧无知、惟利是图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导致仲永天赋泯灭。
随波逐流、整日“环谒于人”的仲永,由于“不受之人”,而断了自己的成材之路。
天才,一是努力不懈、刻苦勤学所得来;二是先天所得到的恩赐。而真正的天才是二者结合。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是呀,仲永这块好玉,是难得的。可再好的玉不经过雕琢也会成为烂石,但换一块肯努力的烂石,有一日也会成为人们赞颂的美玉。
我读《伤仲永》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奋+1%的天才=成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块璞玉,定要尽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块锈铁,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针”。
伤仲永》讲述了: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因此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我们都为这样的“天才”而感到可悲。
何为天才?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伤仲永》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寓言讽刺了方仲永的爸爸,因为他毁了方仲永的一切。
这件事使我联想到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在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试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华罗庚在顽强自学下,成为了着名的数学家,这个例子就告诉了我们后天努力有多么重要,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后天的教育,像华罗庚一样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aj5566789&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闽ICP备号&&&
Powered by修武县实验中学2013届初3.7班
圈子点击4269次 | 博客点击5509次 | 评论3次
发表时间: 18:06:31
&51、按原文填空。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3、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7.(2) 8.(2) ()9.(2)? 10、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时间&&&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三&&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受于人者不至&&&&&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1.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1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1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略,能言之成理即可14、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 过渡、承上启下&&&&& 1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7、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天才”,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句回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8、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后天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19、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对家长:不应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让子女学习。对学生:后天的学习及努力对自己成才很重要。对教师:对天赋好的学生的学习也要抓紧抓好。20、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一个天资过人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作者深为惋惜。这个故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21、《伤仲永》一文采用了&& &记叙&&&& 和&& 议论&&&& 两中表达方式。2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23、从文中看,方仲永由“天才”变成“庸才”的原因是什么?书上有24、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二是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25、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书上有25、文中那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民然众人矣”。26、文中“世隶耕”为“未尝识书具” 作了铺垫,衬托了方仲永非凡的天赋。27、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读书?方仲永的父亲贪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28、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与后文对比,强调后天的教育培养对人的才能开发是十分重要的。29、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方仲永之所以沦为众人,是因为其父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30、“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32、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安排故事情节的。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出征准备——征途思亲——十年征战——还朝辞官——还乡团聚——比喻作结、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表现了木兰归家的喜悦之情和对故物的亲切之感。1.&2.3.4.5.6.3.“”&4.& 6.“”&
现在已经有1人给我打分了()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5分。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16:26:19& [来自:博客圈(修武县实验中学2013届初3.7班)]
20:42:42& [来自:博客圈(修武县实验中学初2.7班)]
1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也是“卒之为众人”的表现吗?请问: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表现有哪些呢?我认为“卒之为众人”和“泯然众人矣”都表示的是方仲永最后的悲惨结局,单依题干的“哪些”来回答,应该是还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和“仲永自己的”受于人者不至“,您认为呢?14、父“不使学”的客(主)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3:08:49& [来自:博客圈(修武县实验中学初2.7班)]
&&&&&&未登录,您可以&&后再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伤仲永伤仲永8,伤仲永,8伤仲永,伤仲永八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伤仲永邑人奇之第1自然段写“秀才”、“邑人”的用意是什么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伤仲永邑人奇之第1自然段写“秀才”、“邑人”的用意是什么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伤仲永》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七年级(4)班
&&&&来源:河北博才网&&阅读:63次
4 38huanhuanhuan37生众:li
lijí,jì jíjí,这个字,和另外一个字,容易弄错的。即和既(板书),这两个字在上学期涉及过,即最早的意思表示走近了吃东西,既表示东西吃完了。当初造字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现在即是立即,既表示完成了。好,还有没有哪些字?巨鑫,你说。chēng38fúfū。今夫不受之天。好,接下来我们这样,对照下面的注释,把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连起来看一看,了解一下大致内容。37 373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博才网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高清:女生纪念毕业在寒冬拍最美宣传片走红
南极企鹅在看什么?
情侣拍大尺度婚礼视频 堪比三级片
范冰冰82岁鹤发苍颜 还原垂暮武则天
“武当妹妹”舞拳抚琴展清纯侠女气质 网上走红
俄罗斯美少女COS装网络窜红 可爱不输日韩女生(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伤仲永测试题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伤仲永测试题,伤仲永,伤仲永测试题答案,伤仲永测试题一,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翻译,伤仲永原文,伤仲永ppt,伤仲永阅读答案,伤仲永教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06: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伤仲永测试题.DOC佳作解读《伤仲永》(讲义版)(非常国语)
讲课老师:非常国语
讲课时间:2011年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通“攀”】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个文章,我们以下简称《伤》,
跟《潭》、《楼》、《亭》一样用简称。本文从字上来讲,不算太难,是初一的课程。我们在前几讲讲过,读文章、理解文章有四个程度:浅,深,偏,圆。我们对孩子来讲古文,可以多讲文字义,讲孩子能理解的程度。但为了跟孩子讲好,我们在这里力图再讲得深一些。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安石。王的第一个大帽子是唐宋八大家。简单的来说,他是一个文学家、语言学家。第二个大帽子是政治家、改革家。在历史上,我们知道有王安石变法。第三个帽子,王是一个思想家。当然,我们要知道,在过去,这个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合而为一的。比如说孟子,他是一个思想家,但他也是一个政治家。孟子的文章里,文学成就也很高。用来表达自己狭隘感情的,表达自己小资情调的,那是文学家。文章用来表达政治主张、思想见识的才是真正的大家。我们学文学史,读的是这些人的文章;我们学思想史,读的也是这些人的文章;我们学经济史,讲的也是这些人的文章。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观点。过去在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下,这些人的才干是合而为一的,是一能而多能的。比如司马迁、屈原、曹操、三苏、等等。再比如,我们知道很多经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这是武则天写的。在过去,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甚至军事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等都是合而为一的。
为什么讲一经通,经经通?我们读一篇文章,一下子就学了文学、政治、经济等等。何乐而不为?现在还要分这么多的科,在过去,讲一得三,甚至得四、得五,何乐而不为?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说的小一点,我们说读古文是为了写作文,这是说的直接的功利的。说的再大一点,我们说读古文是长见识、长才干的。再说的大一点,读古文是明心见性的,这一点也不为过。
在初中,还有一个文章。叫《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其中有一句话,孙权讲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意思是对吕蒙讲:让你读书,不是让你钻到书堆里,让你成为书呆子,成为知识渊博之士。为的是什么?以前我们讲过,就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做人最高的学问。
我们这几次讲《潭》,《楼》,《亭》讲得很细。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咬文嚼字。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读古文的方法。读古文的态度。在讲《孟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讲文字?我们一直提倡深解意趣,不求甚解。就是要讲到他的思想、他的精髓。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目的。一定不要把古文当知识。如果把古文当知识,那这个要求就太浅。也会让自己与孩子“为博士邪”。满口之乎者也,而百无一用。这个不是我们读古文的用意。这也是很多现代人用来攻击经典的一个方面。我们怎么读?读到什么水平&?不敢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敢说读了古文就能治理好公司企业。但至少我们敢说读了古文,我们如何做一个圆融的人、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真的读好了,写作文,语文的阅读、分析就不在话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都能看得清、看得明。一个文章的分析,又有什么难的?大家讲是不是?世事洞明了,把这个洞明写出来,不就是好文章了嘛!所以说,过去这些人,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体的。
再举个例子, 诸葛亮是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但他还是文学家、教育家。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讲的多好!什么叫“俭以养德”?现在我们做家长的,孩子想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就统统给孩子买来了,如何让孩子静的下来,如何让孩子养德?刚才看到一个好友的博客,说昨天因为孩子用电脑的事,与孩子闹翻了。现在孩子有了电脑,什么都有了。有时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孩子有个鼠标,电脑里爸爸妈妈、&吃的喝的全有了。电脑里,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当然是精神上的,多么的丰富。这样的丰富,如何让人明志?如何让孩子致远?讲这个问题,并非是扯得远,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回到经典中、古文中去,得到的更多,专精、专一,而不是说在电脑里,看上去得到的很多信息,量很大,但这些东西大都是害人的垃圾。一定要让孩子回到经典里去吃到最好的精粮,吸收最好的营养。
好,我们刚才从王安石讲起,讲了以上内容,现在我们来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按说表面上看难度不大,讲的就是仲永这个人从天才初现、到发挥、到泯灭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是不是要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大政治家、一个大文学家、&一个大思想家,写一个这样的人,为何?有没有更深的思想、信息需要我们去发掘?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本文中得到一些更深的启示?这是我们要讲解的重点。文字义,不是我们的重点。且当我们是高推圣境来读这样的文章吧。大家好好思考刚才我们提的几个问题。再扯点远的,王安石、商鞅都是改革家,商鞅的运气不好,王安石的运气也不好,还有屈原的运气也不好。改革不是那么好改的,所以说这个“恒顺”就显得更加重要。大家在家里,对孩子也不要改革,要“恒顺”。要“恒顺”中改革,不要改天换日地改。要是改天换日地改,就换老公、换孩子。这样就不好了。邓小平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恒顺”基础上地改。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还有前苏联,是破旧立新地改,改到现在,元气尽伤,所以一定要恒顺。
我们现在回到正文。《伤仲永》的“伤”,不是伤害的伤,是哀伤的“伤”。是可惜、可叹的意思,是哀叹的意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这个地方有个百姓叫方仲永。“世”,就是祖祖辈辈。我们讲是行武世家、是中医世家、是书香世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隶”,就是隶属,是属于的意思,不是奴隶。以前我们讲过,中国汉字的对联,对韵意义就在于此。结合上下文,我们去找一个联合词,就可以不用翻字典,也能知道它的意思,“耕”就是耕种。是种田人出身。我们在出师表里,也有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这里的“耕”,就是自给自足,种田人家。中国古代有四个行业,或者说是四个阶层:最高层是“士”;“士”,是知识分子,因为学而优则仕,所以又可引申为公务员。引申为靠国家俸禄吃饭的人。第二个是“农”,就是种地,靠天吃饭的。第三个是“工”,就是手工业者。“商”是最后一等。在《孟子》中讲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商人在这四个阶层当中是最没有地位的。
我们在这里有一点要学习到:这个排行,不是福布斯,不是按财富多少来排,是按品德来排的。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是说你有多少钱才受人尊敬,而是你的品德高尚才受人尊敬。我们这次看到日本大地震,国民的素质明显地展现出来。设想,如果这样的地震,发生在中国的某个城市,我们是不是还会如此有序?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地震中,女生、女士会受到男生、男士的关照,要是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为人教育是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小男孩,身边有一个小女孩没有水喝,这个小男孩会不会主动地把矿泉水给身边的这个女孩?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和儿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身为父母的是这样去教孩子的吗?我们教育孩子是不是在比收入、比穿的、比吃的、比开的车、比住的房?这是个大问题。再重申一下,过去的阶层是按道德的水平来排的,不是以财富来排的。人心不古,当然就人人自危了。我们不说别人,还是观照自己吧!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些?说实在的讲这篇文章,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境界来看,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因果轮回。当仲永五岁之前,从来就不识什么文房四宝,但是突然有一天,就哭着要这些东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不是奇谈怪论。我们刚才讲王安石是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大文学家,不会讲奇谈怪论的。但文章里讲的,我们普通人会觉得这是奇谈怪论,不是的。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个传统,孩子满周岁的时候,会搞一个仪式叫抓周,就是为孩子买一些东西,有的表财、有的表学问、有的表才干。孩子抓到什么,就表示未来可能喜欢什么,成为什么。这个传统有没有意义?绝对是有的。用科学的话来讲,是孩子潜意识的反应。但孩子的潜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要深究、细问。正如本文的仲永是种田人家的孩子,但到了五岁的一天,突然要笔要纸、突然会写文章,这个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少了?别说是要笔要纸写文章,现在我们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还不会做家务。为什么在古代,我们知道的天才儿童很多,少年才子很多?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却很差了呢?问题就出在开窍上,出在明心见性上。什么叫开窍?什么叫明心见性?就是明理,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前面的讲课中说过,做人明心见性,用儒家的道理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讲,就是温、良、恭、俭、让。就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本来的自我。现在我们的教育不管这些了,就是英语、奥数一通学,结果是如何呢?大家可能也听说过国外的一些教育。在美国,初一、初二的数学水平也就是四则运算,还要用计算器来算,但在中国,小学一年级,有不少孩子的心算水平就相当高了。可是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现在中国确实少有了,要是有也必定不是学校教育出来的。我们要好好理解王安石这个文章的现实意义。有多少在国内学校教出来的所谓数学高手,在国外却被评为没有创造能力。换句话说,不论抓周,还是这里的仲永五岁就具备才能,都是前世就有的。说前世,可能有人说太玄,我们可以讲,是代表之前的因,一个孩子抓周,抓到一个东西,是之前的因,所以造成今天的果,是孩子之前的潜意识修的因。同样的,仲永五岁能写文章,是之前修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所以在作者后面的评论中,就讲到“彼其受之天也”,是天生的,是先天的。我们中国人讲天生、讲先天,用佛学来讲是因果,这是一个意思。
我们刚才讲到,仲永到了五岁的时候,一下子跟父母要文房四宝,如果我们隔裂地看,觉得这是个奇事怪事,其实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大家要明白,就是前因后果的问题。用佛学来讲,叫因缘聚成。条件成熟了就这样了。大家不好理解这个因缘聚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昨天你回家了,做了饭,做了菜,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前因,因为你家里有这些菜,或是说你只能做这些菜。你家里为什么有这些菜?是因为你之前买的这些菜。为什么你之前买这些菜?因为家里人喜欢吃这些菜,或是别的原因。以此类推,一定有因。这个因,不是一日而成的,是很久很久就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讲,你做了这顿饭,是因为有前因。同样的,仲永突然一天开口说要文房四宝,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有前因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同样,我们孩子过周岁抓周,为什么抓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也是有前因的。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信因果,有的人不信。同样的,有的人信佛,有的人不信。如果学过《金刚经》,我们知道在《金刚经》里头讲,如果有人听说这部经,受持了,“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li&ng)千万佛种诸善根。”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听到这部经了,相信了这部经所讲的道理了,是若干时间以来种的善果。这个道理是深远的。同样,仲永能够五岁就要文房四宝,同时能马上写出一手好文章。也是若干时间以来种的善果。因缘成熟所以现在就显示出来了。这个道理,一定要往前看,要看到前因。讲了这么半天,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本文中五岁的仲永能够突然有一天要文房四宝。
我们读古文、学古文,浅浅地讲,浅浅地理解,那只有文字义。就文字义来讲,上网一查,都可以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比文字义理解得更深一点,就要去究问这些问题。如果就是文字这么简单,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的帽子就不应让他戴了。之前,我们就多次讲过,要把古文学好,须具备一定的佛学基础。如果用佛学来看古文,那就是得最大的利益,有最大的收获。如果只是学文字义,可以说,古文的门都没有入。
好!我们接着讲下文。“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当惊异。“焉”,我们之前多次讲过了,是“于之”。就是父异于之。对这件事——要文房四宝这件事感到很惊异。这个“焉”字在古文里与“诸”是相反的。“诸”是之于的意思,比如我们说“求诸于人”,这里的诸就是之于的意思。“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异之,所以就近借别人的文房四宝给他。“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拿过这文房四宝,当即写了一首四言诗,并且署上了自己的大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讲的是孝,讲得是悌。
“养父母”——孝,& “收族”——同宗族里的关系。“收”,即是收聚,引伸为团结的意思。
这里我们要提一个问题了,一个人突然会写字,突然想写字。写的第一首诗就是“孝悌”。这个问题也是要深究的。我们在《论语——学而》里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什么呢?一个人,在家要讲孝,出了家门,要讲悌。这是最基本的两点,这两点没有理由,是人的本性。做不到这两点,人也不是。这两点做到的基础上,然后再讲言语慎重——谨,再讲行为要诚信——信。这个言语慎重了,行为诚信了,再扩而大之,爱别人,爱大众,博爱,这样才可以立人。换句话讲,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孝。为什么要孝?那是你本性的发扬,没有理由,你是个人,你有本性,就自然而然的有孝。没有别的理由,这就叫修身。“悌”,就是齐家,就是搞好宗族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自己的家人、七大姑八大姨、表兄堂妹的关系,这就是齐家。爱父母、亲家人,把这种爱心扩大了,才有可能爱社会、爱同事。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母都爱不起来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怎么可能对社会承担责任?以前,在群里看过一个视频,说有个孩子跟父母生气出走了,饿的时候,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碗饭,他冲人家跪下来说谢谢。那个人说了一句话:“我才给你一碗饭,你就跪我谢我,你的父母给了你多少饭,你谢都没有,别说跪了。”这个事情,讲的就是这个理。孝悌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本性使然,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都不是。我们在座的,有的人听过《地藏经》。通俗的讲《地藏经》就是孝经。一切教育,一切宗教,无不以孝为立身处事之本。所以这个道理要明白。什么叫开窍?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孩子知道心疼父母了,这就是开窍了。换句话说,明是非者谓之智。这个“孝”也好“悌”也好,这么简单的,发自本性的道理都不明白,孩子怎么会有智呢?怎么会有慧呢?这个大智慧开了、通了,别的还有什么难的呢?所以,论语中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明白了,做到了,还有空余的时间,就可以学文了。这样再学文,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就特别简单了。现在我们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学习为了什么、为了谁也没有搞清楚,这样子下去怎么能谈得上真用功?
我们回过头来看本文,正因为孩子明心见性。用什么来证明他明心见性呢?他一开头写的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孝与悌,这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了,所以就有如此异能,这个是真实的事情。我们学佛学的时候知道罗汉、菩萨、佛都是有神通的,为什么有神通?就是因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神通本事就不一样。当然,我们说的“神通”,不要神秘化。有的孩子,小学就能做饭,有的大学了也不会做饭,这个小学生就是有神通。有的孩子,学一个东西,马上就学会,有的孩子学这个东西的时候,还走神走私,那么前者就是有神通。这个神通的神,不是神仙的神。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这里的神,就是我们的心识罢了。这个神,就是我们讲的开窍的窍。也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的心。远的我们不讲了,但在本文,我们要体会到,仲永的第一个作品是什么?是孝、是悌。为什么仲永的第一个作品是孝,是悌?这个孝与悌,与做人、与明心见性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去深思,才能读出甚深的味道。有朋友问了,怎么明心见性啊?怎么有神通啊?你对你家里的老人孝,对你的亲人悌,你回去跟自己的孩子作个孝,作个悌的表率,让他也这样跟着你学。你就有神通。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个不孝的人,可以大富大贵的?绝对是没有的。
昨天,我们讲到仲永的第一首诗,就是孝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出另一个隐含的意思:人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孝悌。这个孝悌,为什么非常重要?昨天也讲了不少了,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体会这个孝悌的重要。在《东周列国志》里面,就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当时管仲病重快死了,齐桓公去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职务?桓公曰:“然则易牙何如?”仲对曰:“君即不问,臣亦将言之。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必不可近也!”
齐桓公问管仲:易牙这个人,如何?能不能当接班人?管仲回答说:老板,你就是不问我,我也会告诉你,这个易牙、竖刁还有开方,这三个人,不能太亲近。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疑耶?”齐桓公不解的问:易牙这个人,把自己的孩子杀了,来满足我的胃口,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孩子,怎么能说他不能亲近?这里就有一个易牙烹子献王的故事。说的是当年齐桓公当了大王,易是桓公的厨师长,有一天桓公就对他的厨师长说:天下美味我都吃过了,独独没有品尝过孩子的味道。我听说处子的味道非常鲜美,不知是不是这样的?于是这个厨师长回到家后就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杀了、烹了让桓公吃。所以这个桓公就很喜欢易牙。当管仲说不能亲近易牙的时候,桓公很不理解。我们来看管仲是怎么回答的。仲对曰:“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管仲回答说,人的感情中最深的莫过于爱子之情,但易牙都能够忍心把他的孩子杀了,这样的人能够对齐君怎么样呢?又会好到哪里去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非常有道理!我们不扩展开来讲,但有个问题让大家来思考。我们对自己的孩子都亲近不起来,都不能真正的爱起来,那又怎么可能对朋友、对同事、对别人亲近起来真心起来呢?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于是桓公又问到了第二个人—竖刁,这也是一个故事了。当年竖刁为了讨好亲近桓公,为了能时时侍候桓公,就把自己阉割自宫了成了太监。齐桓公就问了:竖刁这个人,为了能够亲近侍侯我,自宫了,他爱我之身胜于爱自己的身体,用这样的人,该不会有问题了吧?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
管仲回答说:人情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不知自重,都能够忍心自宫,自己身体都不在意的人又怎么能对你桓公好呢?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于是,桓公又问了第三个人,他说卫国的公子开方,他都不想继承千乘之国的遗产,而到我们国家做我的公务员,他以能得到我的重视为幸,而自己的父母去逝了,他也不回家奔丧。他爱我胜于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忠心耿耿,这样的人用起来应不是问题吧?仲对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管仲回答说,人情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之情,而这个人对于父母之情如此淡漠,父母去世了都忍心不回家奔丧。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态度,那对于齐老板你,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并且,他有好的遗产可以继承,而现在他不要这份遗产,一定是舍“千乘”之遗产来求万乘之遗产,所以建议你一定要远离这些人,如果太亲近而重用了,国家必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一个不爱其子、一个是不爱其身、一个是不爱其父母。爱不爱其身,我们在学古文的时候讲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身体肤发受之于父母。”这些话讲的就是要爱自己,为什么要提倡这样?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孝父母才可以孝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回到这个历史故事上来,后来齐桓公死的是很惨的。他年老的时候,这三个人就把桓公关在一个小屋子里,用泥石封起来,只留一个透气的洞,死后数月没有人知道。身上爬满了蛆虫,全身恶臭,一代霸主却是这样的惨死。
我们今天讲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大家真正的认识孝、悌。人情莫爱于子,人情莫重于身,人情莫亲于父母。这三点是人性的自然,这是本来就有的。我们讲过,孝悌这个没有道理可讲,是人就要这样做,是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东周列国志》里管仲就讲“人情莫爱于子,人情莫重于身,人情莫亲于父母。”这三点也是人性的自然。违反了背离了人性的自然,背离人性自然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做出来的呢?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来讲,别说是背离人性的自然了,就是“巧言令色”的人,也“鲜矣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仲永人生的第一个作品,讲的就是孝悌,这个地方的意思很深。换句话来讲,作者这样的安排也是用意很深。我们讲过,孝悌之道是大福报。任何教育、任何宗教,都会把这个孝悌放在第一位。仲永生来的第一个作品是孝悌。我们从因果福报来讲,文由心生,正因为孝悌之心的种子在心田里种得太久了,所以,一下子就表现、示显出来。因果是明了的,这个深意大家一定要读出来。
好了,我们在此不深谈,我们回到原文上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仲永的父亲就把他写的这首诗让乡里面的读书人传阅欣赏。“自是”就是自从。这里再讲一点读古文的技巧,自是为什么是从此呢?我们组个联合词,自,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是,我们常讲这是,这就是,是就是这。同样,这就是此,所以“自是”就是从此。我们说这人,可以说此人。这与此,此与这,是同一意思。这样我们就深入了解了“自是”就是从此的意思。所以,我们说读古文,或者说学文科,也是需要理解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理解了,何必要背呢?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从此以后,这个仲永就一发不可收拾,才能全都显现出来。“立”就是立刻、马上,也许比曹植的七步诗还要快。“就”就是成就,就是完成。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功成名就,“就”即是成。随便指一个物,命一个题,仲永就能马上做诗写文一首。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什么叫文?什么叫理?通俗的讲,文就是文采,字词的准确、美感,也可以说是修辞,是词藻的华美,叫文。当然,这个文,也是纹。是动物比如老虎、斑马身上的纹,很漂亮,很有观赏性。这个纹,光有纹还不行,还要每个纹之间搭配合理,构图一致,这就叫理。比如,老虎的身纹,如果横七竖八的不成章法,那是涂鸦不是理,就不好看了。这个道理大家明白吗?以此延伸,我们也知道树也有文理,我们可以通过树的文理,来鉴别这是什么木材,那是什么木材。红木有红木的文理,檀香木有檀香木的文理,鸡翅木有鸡翅木的文理。这个理就是规律、就是结构、就是整体。文章也是一样的,光有文不能叫好文章。光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谨统一的理,不能叫好文章,那叫哗众取宠,也叫“绣花枕头”。这个“理”不能简单的理解成道理,要深刻的理解成条理。说的远一点,我们一般说别人讲话,是指别人说话有条理,不是说别人有道理。大家都长着一个几公斤的脑袋,道理谁都会讲,但讲的有条理让人信服,这个就不容易了。
一个文章中的理是什么呢?我们以前讲过,这个理,就是一个大厦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这个是文章的支撑。什么是文呢?就是一块块的砖,钢筋混凝土是本质是主体,再码上砖做一下外装修,这个楼就结实好看了,这就叫文理。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看,现在的小学、初中教育,实在是有问题。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对作文的理解往往强调这个“文”了,所以让孩子抄词、抄句。抄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年)下来,孩子还是不明作文为何物。到了高中,大体上来讲,孩子才初明白作文原来是这样的——有理的。所以我们这个群,就提一个概念,叫“功夫作文”。就是要从理入手。这个理明了了、掌握了,就得了真正的写作的功夫。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说点个人的体会,本人认识到这个理,更晚了,是在上班后了。之前认为好的作文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后来到了单位,写的东西让老师傅一看,就把那些个华美的词全砍掉了,当时,砍的我心疼啊。可是砍掉后才慢慢明白什么叫理了。换句话说,当时砍掉的,不仅仅是华美的词藻,更砍掉的是十多年对语文、对写作的错误认识,砍掉的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误区。这么一砍,也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莫大讽刺。大家再细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如果写作还有点水平的话,哪一个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说的再严重一点,再过分一点,我们的孩子写作文写的好,就是沾了与仲永一样的天分罢了。与老师有什么关系?大家去深究是不是这个理?我们不是在愤青,而是看到事情的本来。这个文理,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明白文章的结构。我们在《岳阳楼记》里讲到了这个结构,这个理的意思。今天再把在楼记里讲的话,再重复一下:没有逻辑没有推理的文章,是没有功夫的,经得起推敲咀嚼的,才是有功夫的文章。文章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严谨的结构上,而不是单纯的在文字上,我们在学校,往往强调孩子的文字,而忽视了结构,这是很多孩子看了不少课外书,肚子里有不少货色,但就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没有结构,不成章法就如盖房子一样,没有结构,再垒很高级的砖,也成不了质量高的楼,就是这个道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读书一定要读细,这里讲的是“邑”。传一乡秀才观之,前面讲的是乡。这个“邑”还有前面讲的“乡”,都是过去行政区域的划分。现在我们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从户开始到村、再到乡(镇)、再到县、再到市、再到省,大体就是这样的。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就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了郡、有了州。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样子,省、市、县、镇、村、户,这样的划分,也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管理水平。我们要通过这个行政区的划分来以小见大。因为有了省、市、县、镇、村、户,所以就有了省长、市长、县长、镇长、村长、还有户主。因为有了这些长,就有了公务员,就有了国家机器。所以,我们又可以缕出一个线索:行政区的划分与行政职务的设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与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有关系的。这里就不扯远了。这里有人问过问题,是说州大还是郡大?呵呵,看过三国的,就知道,当然是州大。过去我们讲“九州方圆”,中国是有九州组成的。这个州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省,只能类比但不是同一回事,这一点大家要明白。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看解释,说这个邑就是县。这样子讲,对孩子可以,但是真正的要明白,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县,怎么能叫县呢?就是叫邑,只能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县是明清发展起来的,通过读本文我们要知道,这个时候,仲永的名气大了。原来是乡人知道,现在是一邑知道了,名气大了,成了名人了。这个要读出来,不要一会儿乡、一会儿县的光是嘴上读,心里糊里糊涂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就是渐渐的,慢慢的。“宾”
,这里就是名词作动词,本意上讲,是以。。。为宾。“宾客”一起,就是以。。。为宾客。意思是慢慢的大家就开始招待仲永之父了。“或以钱币乞之”—“或”,就是有的人。因为仲永的文章特别好,所以慢慢的就有人请仲永爹吃饭,还有的人花钱请仲永写诗,写文章。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的父亲看到有利可图,于是就天天扯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有所学。这是直译。这个“环”字我们之前的讲课中提到过很多次,
就是四处。由此我们可以想两个意境。一个意境,我们可以想象到,现在有一些卖艺的孩子从小失学,就由家长拉着,四处临街卖艺。这个仲永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的,以一己之才来卖艺,从小就失学,这是第一个意境。第二个意境,我们还要深想,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就开始了奥数学习之旅,由老爹老妈带着四处表演自己的心算、珠算、口算。这两个意境,就是仲永的现状。我们读古文,是要读出一个今天的味道。为什么我们要讲这两个意境?我们有句话叫随文入观。什么叫随文入观?通俗的讲就是身临其境。读书一定要随文入观,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更深的意趣。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才能了,这个才能能卖钱,能换银子了,于是老爹老妈就开始四处主动出击、打广告、贴标语,开始自己的营生了。这个,就是仲永的现状。大家是不是明白了?是不是能体会到了?是不是能随文入观了?我们再提前说一点,
我们知道事后这个仲永,混得连普通人都不如。为什么?为什么连普通人也不如?这个问题大家要思考。我们提前把问题摆出来,大家思考。为什么仲永越来越不行?按理说,仲永平时练笔的机会也不少,按说仲永也如我们的孩子一样天天做奥数。但为什么越来越不行?这个大问题不能放过。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他的练笔机会不少啊,怎么越写越差呢?这是个问题,我们先摆在这里。我们先不回答。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作者听说仲永之异很久了,所以在明道(这是年号)这一年中,
作者随父亲回到老家。这里的先人,是指去逝的人。在这里具体地讲,就是作者的父亲。讲到这个先人,我们说点题外话。我们这里南方人不少,广东广西人不少,在南方一些地方骂人的话,就很损了。不说骂老爹老妈而是骂先人,这就很损了。所以说这是很严重的,这个先人讲的是去逝的人,大家理解一下。讲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让大家多明白人情世故。骂爹妈是不好了,但骂先人就更损了。作者就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这个时候的仲永有十二三岁了,从五岁到十二三岁,差不多过去了七八年。我们细细想想,仲永练笔的时间也有七八年了,按说功夫不错了。自己的天性异才,加上随着岁数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写文章、写诗作词的水平要更上一层楼了,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一首诗,写出来作文的水平不能与他之前的名气所相称。我们再想一下,刚才我们讲的假设,如果仲永不是以作文而异,是以数学而异,是以英文而异。那么,他也不断的做数学题,不断的做英语题,按说水平应该很高了,但实际上越来越差。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仲永有二十岁左右了,作者再回到老家,又到了自己的舅舅家,又问起了仲永的事情,回答说:混的跟一般人一样了。“泯”就是泯灭。意思是他的天分没有了,现在跟普通人一样了。我们且不看作者是怎么评论总结的,我们的问题再重复一下:按说这几年,我们的方仲永同学笔耕不辍,还不时能为家里挣点稿费,但为什么最后落得个“泯然众人矣”?这个问题,刚才有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回答的也是对的,但还不够深究。笔耕不辍为什么还会“泯然众人矣”,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按其天分,不要说提高就是保持原来五岁的水平,也是相当可以的啊。但现在看这个时候仲永写的东西连五岁都不如了。刚才大家从心态、从兴趣、从不学等各个方面讲到了原因。这些问题不错,心如妈和花妈讲的对,福报没有了。我们之前讲过,五岁就有异能,能写一首好诗,这是有因的,这是福报,但这个福报不是无量的,它是有量的,就跟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用啊用啊就用光了。所以,我们特别提出这个“显摆”的问题。我们中国人讲财富不可显。老财主一显财富就会像长了翅膀一样悄悄地飞走了。这个“显摆”是一个大问题啊。“显”和“表达”的区别是什么?是为众生,还是为自己,这是区别。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我们把自己经验拿出来交流,让大家得益,这就是表达。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是为了赢得表扬,为了别人的口头赞誉,让自己心头窃喜,那就消你的福德了。讲到这里,我们再说一个道理。我们布施给一个人,如果真的达到无住相布施,那我们这个福报就大了,大的不得了。但如果你布施了,给要饭的几个零花钱了,你还要图别人一个表扬,那你的报就还给你了。你给了钱,别人表扬了你,平了。你就是花钱买了个表扬而已,你布施多少,布施的都给你了。我们说布施可以增福,这个不假。可是你布施的时候想着要回报,回报给你了,所以你就不要想着增福了。
同样的,我们通过本文,我们要细致地了解到,仲永一直是在要、要、要……要饭的不可能致富的,福德浅了、消了。所以原先的慧力也就没有了。中国人讲低调,这个不假的。春风得意马蹄疾,这句话大家知道,后一句:请君谨防失前蹄。你露财,财就到此为止。你显才,才就停了。这是我们从负面讲的,从正面怎么理解?我们读《庄子》的时候,第一章《逍遥游》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努而飞。我们中国人常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国人讲“潜龙勿用”,在我们前面说到的《孟子》中提到“若有智慧
,不如待机”。一个人如果时时显示自己的智慧,那是很笨的表现。这在军事上叫“靡军浪战”。仲永,就是一直处于“靡军浪战”的过程中,一直在消耗自己。消耗自己可以看得到的时间、精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消耗自己看不到的福德慧力。
我们现在来想想,自己会不会是仲永的父母?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下一个仲永?再下一个问题是“火星”提的问题,如何不让仲永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要接着深思,我们的孩子有多少仲永的影子?我们自己有多少仲永家长的影子?如果这一个文章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深思,我讲的准不准、对不对,这个就不重要了。大家要思考,我们就再说一点,我们让孩子所做的,有多少显摆的成份?我们让孩子跟人比,有多少虚荣的成份?我们看到孩子不如别人,有多少失意的成份?我们看到孩子比别人强,有多少窃喜的成份?
我们再讲一个禅门公案,梁武帝,就是那个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里的那个皇帝。他当皇帝的时候,让中国佛法推广开来,我们学的《金刚经》的那个三十二品的划分,是他的儿子来分的。他当了皇帝,有一次问一个高僧说:既然讲因、讲果,我现在当了皇帝了,那我的前生种过什么样的福因?高僧说,他的前世是个樵夫,有一次上山砍柴,看到一座佛像,当时下着雨,他就把自己的草帽拿下来,给这个佛像戴上了。这个福因,让他有当上皇帝的福果。后来他又问:我那个时候只是用草帽来给佛像戴,现在我盖了这么多的寺,捐了这么多的钱,我的福报是不是更大了?高僧讲:没有福因,只有恶因。这故事讲的就是心识。
我们再讲一个故事。有一泥佛像在雨中,有一个路人过来看到佛像淋着雨,于是就脱了鞋给佛像戴上。后来又有一个人,看到佛像上戴着个臭鞋,觉得对佛不尊,于是就取了扔了,这两个人的福报一样大,无心,不住心。所以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
我们讲了仲永到了二十岁,结果才能都被泯灭在众人中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课文读透。昨天,我问了几个问题。我们愿不愿自己是仲永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下一个仲永?我们如何不成为仲永父亲一样的人?我们如何不让自己的孩子是下一个仲永?这些问题要通过读这个文章来弄明白。那就不枉负王安石老人家,多年前为我们写了这样一个好文章。为了回答上述的问题,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有这样的人,他的一生永远高歌猛进,他的一生一直一帆风顺,有没有这样的人?大家想一想,确实没有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结合自身阅历,我们知道自己不会一生永远高歌猛进,一帆风顺。我们结合看过的历史,没有一个人一生永远高歌猛进,一帆风顺。大家人看过《易经》就知道,《易经》的乾卦也在告诉我们,从“潜龙不用”到“群龙无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如股市一样,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下跌或盘整的。《孟子》中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完成一生的使命,这个道理是必须要走的。换句话讲,人生一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用佛家的话讲,这个尘世是苦多乐少,这不是悲观,这是事实真相。比如,我们饿了很久,吃上一顿红烧肉。我们就会很满足、很开心。但是,如果天天吃红烧肉,这个乐是不会保持的。过几天,吃红烧肉就变成苦了,乐是短暂的。说的再大一点,我们所说的成就是短的,成就的欢喜也是短的,而为了取得成就付出的苦、这个过程是长的。这是人生的规律,再比如,我们的孩子十年寒窗,就是为了一朝题名。苦十年,题名——大学的通知书来了,可能也就是乐上个把月,这个乐很快就过去,这是人生的规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揭示了这个规律。“
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也是揭示了这个规律。“抬眼望星空,低头走好路”,也是揭示了这个规律。刚才我们讲的,“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也是这个规律。我们在《庄子》中学到的“鲲努而飞变成鹏”,也是这个规律。同样的,“鱼跃龙门”&——游好长的路,但只需一跃,也是讲这个规律。我们干一个月的工作,但只有一天领工资,也是这个规律。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买菜、洗菜、做饭,但吃饭的时间就有一个小时,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回过头来,看仲永。大家从各个方面来寻找他最后才能泯灭的原因,但却忽视了刚才我们讲的这个人生的规律。刚刚会写诗,就显才。刚刚写的差不多,就卖钱。从来不知隐忍,含藏,收敛。所以这个才气就外露。用我们学《孟子》的一句话说叫爆胎,财不可露,才不可显。过去我们讲,求求你为我们露一小手嘛。要露,也只能露一小手,不能露一大手。更不能脱光了全露,一露就暴光,就爆胎。我们刚才讲了这些了,我们现在来让仲永的历史重新来过,我们该怎么做?总的来说要收,我们过去讲过
&,心要是外放,那就是魂飞魄散。现在我们的孩子,尽管说父母不会让他去作诗写文表演挣钱,但是现在的孩子,电脑、手机、音乐、电视,眼花缭乱。与仲永的“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有什么区别?仲永的父亲,扯着孩子四处拜访别人,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天见一个,也算多了。但我们现在的孩子,电脑、电视、手机全加上,见的人就太多了,见的物也太多了。不乱才怪。有句俗话,叫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我们讲的是“内收”不是外放。我们知道了孩子外放的原因,自然就可以内收。我们讲“内收”,不是说要与世隔绝。不要走这个极端。
我们明白了内收之理,现在再来读《大学》差不多就懂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在看看,我们的孩子,吃饭的时候、看书的时候、学习的时候,是不是能止,是不是能定,是不是能静,是不是能安!不能静,不能止、不能定、不能安、就是在外放。外放的反面是内收。内收是什么?制心一处。佛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老话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什么功夫?得定、得静、得止、得安的功夫。不要简单的理解成,手上的力气,这个功夫。力气谁都有,功夫不见得。孩子的学习为什么让你操心?因为不得定。如果你天天数学、英语、语文的整,不是根本之法。仲永也在天天搞写作,写作还有稿费,仲永的动力不可以说不大,但后来是怎么样的结果?根本之法,一定要从根性上入手。这是我们要好好想的事情。
刚才我们讲了,乐是短的苦是长的。换句话说,我们一个月都在上班工作,拿工资就那么一天。这是老板定的,这个改不了,人生的大道也改不了。所以,我们何必不天天开心的工作呢?天天开心工作、认真工作,也是月终拿工资。天天怨声载道的工作,也是月终拿工资。何必不开心工作呢?此所谓,心能转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相,或者说接近了人生的真相,那么我们为何不顺应这个真相呢?这不是悲观,既然所谓的苦多乐少,我们就要认真的面对这个苦。仲永就是不能认真面对这个苦。父利其然也——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于是就拿孩子来得利了,见的是小利,得到的是大苦。结果一个所谓的天才就被泯灭了。我们前面讲过了,真正的教育,说的再大一点,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要“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要“收敛内心含藏”。就是要“潜龙勿用”;就是要如《庄子》中的鲲,等待时机怒而飞;就要如《孟子》中讲的“人有智慧不如待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我们现在回到正文,王子是王安石的自称,不是公主、王子的王子。这一段讲的就是王子对仲永这件事的看法评论。我们前面讲的很多,评的很多,不管评的对错,大家通过这一个貌似很简单的文章,引发了思考,引发了内心的感触,这个文章就没有白学。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讲仲永的通悟——仲永的通性悟性,是受之于天。我们前面讲过了,王安石是一个大家,是一个大学问家、大政治家,他都承认人之通悟受之于天,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现在用所谓科学的话讲,通常讲遗传,这个遗传不可靠,受之于天是可靠的。这个问题,是个深奥的问题。大家不要觉得这是谈玄说妙,“受之于天”
用佛学的话来讲,是受之于自己的前因,前因种得好,就有福果;前因种得不好,就有恶果。这个在前面讲过了,就不多讲了。唯有一点,要提醒的,就是作为一个大家,一个大学问家,智慧之高,不可让人小视。他尚且承认受之于天,更何况我辈,就没有理由怀疑。不要觉得,王安石在谈玄说妙。仲永五岁有异能,能写诗作文,我们之前就把前因讲了,这个时候王安石,也在追究仲永有异能的原因。我们前两天的讲课,早就走到了王安石老人家的前面,把这个前因找到了。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王讲:正是因为仲永的异能是受之于“天”,所以他就比一般有才的人更厉害。这个“天”,讲的不是自然界的天,这个天,用老子的话讲叫“道”。用佛学的话讲,叫“自性”。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当所以,这是古代汉语中卒的一个意思,是原因。仲永之所以成为了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跟不上,“受”
当授讲,这个语法现象,我们现在接触的比较多了。就是被教授,有被动的意思。我们被涨过工资,被举手同意过,就是这个被,是有出处的。这里的受,是授,是被教育。简单的讲,就是他虽然有异能,但后天教育没有跟上,所以才这样,这是简单的理解。这里的授,是授什么,不要简单的一下带过。不要想当然的说是被教授写作之法,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是被教授英语奥数,不要把现在义务教育的那一套,对号过去。我们学过《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过去所谓教育的三个大的方面。“传道”说的简单点就是做人之道,明心见性之道。“授业”就是专业上的技术。“解惑”就是疑难杂症。我们家里有老人读过私塾的,问一问是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的老师,不是说带着你读《三字经》《弟子规》,就叫老师了,过去的老师讲的是师范,何为师范?也是师道。现在我们的老师,照着书上的一读一讲,就叫老师了?所以说,不能讲把《三字经》、《弟子规》跟你文字上讲清楚了,就叫老师了。过去的老师,是终身为父的。这个终身为父,不是生你养你的父,
是一生让你成就的父。用国外的话叫教父。现在我们的师道沦落,老师只讲书本了,甚至连书本也讲不好。学生怎么可能把你尊重的跟教父一样,不可能的。讲这么多的意思是一个,不要简单地理解这个授字。
昨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的妈妈总结说仲永的结果是因为后来没有学习。这个学习大家简单地理解成学文化知识,就理解浅了。所以我们昨天讲,仲永也是笔耕不辍的,这也是在学。这也是通过实践来学,但因为没有从根性上下功夫,没有从做人之道下功夫。所以才有如此结局,这一点,一定要读透。我们家里有稍大一点的孩子的妈妈可能能感觉到一个现象,在我们的周围,仲永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到了初中,就不行了。有的孩子,初中学习也好,但到了高中也不行了。同样的,以此来推,有的高中、大学都是高材生。但到了社会,也是要泯灭掉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聪明人比比皆是,而成功者寥寥无几。这个现象,不就是仲永的一个扩大版吗?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刚才,我们把这个授字重点讲了,我们才能读出深意了。这一自然段,就是王安石对仲永这一件事的评论,评论浓缩成一个字,就是伤。王子讲:仲永的才能受之于天,但因为后天没有得到授,所以就变成了一般。那么,王子又告诫我们一般人,他说一个有天赋的人,如果后天不被授,会变成一般,那么没有天赋的人,如果再不被授,那就更不行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这里的固众人的“固”就是本来的意思。“今夫”就是如今。如今,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之异能,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又不接受师道的教育,那么就连普通人也不如了。这就是王安石最终的结论。这个结论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很多次了,我们做一个小结:一、不要觉得孩子有天赋,就沾沾自喜。甚至露才出宝,这是一个有损孩子福报的行为。二、所谓师道,演说为重。何为演说,演,就是表演,是行为艺术;说,是相声,一定要讲出原因,讲得人笑。换句话说,就是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三&、要让孩子得大利益,就要含藏内收处下。四,我们要学会把握人生的规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鸣则已,一努而飞。五、教育的根本不是在数、理、化,而是在找回自我,发现良心。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大体上的五点。
今天在讲课中,大家谈到了成功,我们就讲一讲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成功就是有多大的地位,挣多少的钱,穿多好的衣服,吃多好的东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标准。刚才我们看了北京飞跃的妹妹的例子:【北京—飞跃】想起我妹上高三时,书包里每天都有金庸的书,每晚九点准时睡觉。老爸说:别人家孩子都学到几点等,别看课外书。妹说:他们已经没潜力可挖,我能量还积存呢,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后来妹以年级第一名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97年毕业,分到北京,后离开单位自己开公司,呵呵,再后来,也就是前年,生了二胎,成了全职妈妈。我们大家要留意一下这个妹妹的事,我们回过头,讲现在一般人讲的成功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是真的成功?这个标准有多少的苦在里面?大家也许只是看到了光鲜的外表,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前一段时间澳门赌王闹家产风波的事,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赌王这是成功之上还要加个成功。我们再看昨天讲的齐恒公老死的例子,要是用一般的标准来讲齐恒公是成功的成功的成功。我们现在也在套用这个标准,可是越套越苦,过去老人们有个自行车,就很幸福了,但现在,我们开个十几万的车,再看到别人开几十万的车,幸福不起来;过去的老人们住的是平房,现在我们住上楼房了,但看到别人有别墅,生不了喜,反而烦恼生出来了;过去我们的小孩子放了学打打闹闹很开心,现在的孩子满脑子的学问,但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了。现在我们的各种病越来越多,亚健康越来越多,精神上的毛病越来越多。过去的人,多好的胸怀,现在我们常会为争一个座位而生气,甚至大打出手。所以这一切看来,这个标准,不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标准。我们先说通俗的,中国人来讲,这个标准是什么?是善始善终,我们之前学《孟子》,孟子讲“出其尔,反其儿。”
从哪来的,回到哪里去。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好好地生下来,好好地过一生,好好地死去,这个才是成功。但好好地生下来,好好地过一生,好好地死去,说起来简单,但现在有多少人做的到啊?我们看看周围的人,能平平静静死去的人有多少?少得可怜!不能好好地过,怎么可能好好地死?天天愁眉苦脸,怎么能不得怪病?得了怪病,怎么能好好地死?佛学讲,“无病而终”,这叫往生。无病而终的人,现在大家见过吗?见不到了!所以啊,大家好好想想,这个无病而终。它的因是什么?就是好好的活着。所以,佛不讲成功,这个成功不可靠。佛讲成就,佛讲的大成就,终极的成就,是让一般人也能成佛。这个太大,有的人也不信,那么我们就讲世间的成就,就讲小的成就。大家有的过去听过我们这里讲《地藏经》,《地藏经》里讲过“利益”二字,个人体会,人世间的成就,是这样的。一是身体健康,二是衣食无忧,三是睡无恶梦,这是佛讲的。这三条,才是我们做人的成就。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不做恶梦的人有没有?天天担惊受怕的人多不多?所以我们刚才讲,北京飞跃的妹妹,她是有成就的,这个成就,不在于她是不是考上重点大学,也不在于她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轻松,更不在于她是不是分到了北京。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衣食不愁,睡无恶梦&——感觉很幸福,足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就,不是成功。我过去在外地有一个朋友,天赐财富,有一座矿,搞了一个多亿。过去我们说,买豆浆要三碗,吃一碗、看一碗、倒一碗,以此来显示自己有钱有身份。我这个朋友,更有钱。我这个朋友,怎么显示?喝酒,换肾;再喝,再换。幸福吗?成功吗?大家是不是去医院体会过,去胸脑科,看看多少人得了血病、脑病,中风的、瘫痪的,看一看,就知道了,现在众生得病,想死都不会让你好好死。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心里好好定义一下成就,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高分、高考、高工资,孩子的眼光只有分数那么一点点大,孩子的生活只有分数这么一点点的范围,他不是越走越迷茫吗?他怎么能体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我们讲,一定要让孩子明心见性,找回自我,说的就是要定义我们生活的成就的标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就是仲永,自己的孩子打小就能上台表演,打小就能写文章挣稿费,也许我们嘴都乐得合不拢。
之前我们讲到定,讲到静,讲到制心一处。有的朋友问了,怎么让孩子得定得静得止啊?我不讲什么叫得定,讲什么叫不得定。刚才那位发信息的朋友,就叫不得定。来了安心听课,制心一处。可是呢,别人发个信息给她,她觉的有意思,再转发过来,觉得更有意思,这就叫不得定。自己的都做不到得定,得止,如何把这个得定得止的境界告诉孩子。什么叫学国学?光是了解了文字意,那不叫国学,那叫国字。刚才我们讲好死,这个死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得好死。孔子讲:生死大矣。讲的真的就是这回事,生死大矣,不是生与死,两个字。为什么大?生死为什么大?因为这个生死,就是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如果用佛学来讲,是我们的每一念是每一刹那,身、口、意三业不守,那怎么可能得好死?孔子讲的生死大矣,不是简单的,不能说一病了,一送到医院了,就OVER了。现在没有那么简单的死法了。为什么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每一天,每一念,有多少个烦恼愁苦在里面。这些个因一累积,这死的时候就复杂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成功,不是真正的人生的成功,成就才是。我们自己去寻找自己,我们带着孩子去寻找自己,把迷失的我找回来,一定能有成功。同样的,我们通过这一课,去帮助方仲永找回方仲永,帮助方父去找回方父,也就是找回我们自己了。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
整理:江西-红笑脸();北京-虎子妈();北京-策儿妈();北京-洋洋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1179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仲永改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