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理论问题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
下载积分:19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18:21: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PDF
官方公共微信(1)(6分)时间:1770年(2分)依据:1770年前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4分,答出工业革命开始给3分,答出工业文明时代给2分,总分不超过4分)(2)(6分)英国:通过圈地运动,驱使农民流向工厂;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内战),解放黑人奴隶;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6分,各2分)(3)(12分)原因: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没有出现新的世界大战;各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立;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人口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10分,每个要点2分)政策:计划生育(2分)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直接得出;第二小问结合图中划分为古代社会的依据是“农业革命开始”,其依据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故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为近代社会的依据应该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本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英国进行的圈地运动,驱使农民流向工厂;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内战),解放黑人奴隶;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回答即可;政治上,世界局势整体缓和,没有出现新的世界大战;经济上,第三次科举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上,医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的增长缓慢。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指(  )A.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D.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曾提出“裙边理论”:即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泰勒旨在强调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1786年,《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第11卷问世,里面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马、竹以及产毛动物的报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B.鸦片战争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工业革命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4分)材料二&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6分)材料三&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8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是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年左右时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胡佛的反危机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强烈反对由联邦政府来实行大规模的救济活动和公共工程活动。他说:实施失业保险和贫民救济就是挪用工商业的资金,“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胡佛宣称“美国制度是建立在一种自治政府的特殊概念之上而以地方分权为基础的。”“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摘自黄安年《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材料三&《社会保障法》&(1935年8月)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止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拔予截止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900万美元……第4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贫苦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批准拔予截止日的会计年度24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第501节&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在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批准从截止于日的会计年度起,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年~1939年的美国》材料四&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经济立法法律名称实施时间内容《税收征收管理法》1993年1月起施行规定税种、税率、税金的计算和征纳《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颁布对经营活动中,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劳动法》日起施行对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价格法》日正式实施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控制等内容《合同法》日起施行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4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4分)材料中“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源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的主要反危机措施,(4分)据材料二概括胡佛反危机措施的特点,(4分)材料三的反危机措施与材料二反危机措施相比,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经济立法。(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制定,1840年以前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的最主要原因是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与会各国的妥协C.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D.世界市场日益紧密的需要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19世纪的英国,时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们以分钟、秒为单位,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钟表的发明使社会观念发生变化B.工业革命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C.资本家以秒来计算工人工资D.工业文明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重大发明是为了以煤、蒸汽动力和资本等相对充裕而廉价的资源取代木材、水力和人力等相对短缺而昂贵的资源……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得到充裕的生产要素以满足18世纪需求量的增长。”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资源利用与科技革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B.市场扩大使英国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D.英国以技术突破代替了能源更新2014版政治高考模拟试题精编12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00
&&¥1.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4版政治高考模拟试题精编12套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中国人口控制的理论分析
摘 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口开始进入在一定制约条件下的低增长时期。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发展,我们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入手,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认识,解决人口的控制问题。人口控制的功成垂败不仅取决于人口控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更重要的还在于实现生育观念的现代化。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和结果。从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来看,相对过剩人口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原因,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对于解决目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失业相对人口过剩理论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核心,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对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做了详细的解释,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的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然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这种现象的发生对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和面对外在的激烈竞争压力,资本家们必须不断的积累再积累,增加自己的社会财富。并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也迫使工人们在生产出产品或资本的同时,日益扩大规模,生产出迫使他们自己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资料。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经济现象。(二)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周期循环的过程,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使劳动力满足生产的需要。比如,在产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大批工人被解雇,从而处于失业的状态,但是当生产发展的时候又回到工作岗位,这时候剩余劳动力就满足了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起到劳动力“储蓄”的作用。而且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也为资本家进行剥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资本家就利用这一情况的存在,压低工人的工资,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即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存在的。2.直接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最初以资本量的扩大为衡量标准,但是后来,是通过资本构成的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来实现资本的积累的过程的,也就是大机器的使用和技术的改进。这样,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相对人口过剩,因为所需要人去完成的部分工序已经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所以人就失去了人存在在这个岗位上的意义,资本家为了节省成本,就会进行裁员,这样就导致失业的不断扩大。在农村中也是一样,将先进的机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必然会导致大批农民失业的现象,产生的过剩人口又会向城市涌入,这又会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工资下降,成全了资本家的剥削阴谋。(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在一个国家中,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对过剩人口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流动式的相对过剩人口,是指有时候有工作有时候没有工作,没有稳定工作的劳动者;二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民,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农业对于劳动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少,这样农村就会出现很多剩余人口,这就是潜在的过剩人口;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没有固定工作,对未来工作也没有规划的一部分劳动者。二、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一)我国失业问题现状1.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大于需求,就业形式比较严峻。我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在农村,据最新调查统计,目前农村人口有八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7%,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农民大部分会选择去城市谋求职业,在现在这样的高新技术条件下,城市的劳动力已经趋于饱和,加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就造成就业的严重压力,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了周期性失业冲击,给中国社会到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超过2000万的农民失业返乡,中国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给当前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城镇失业率绝对数在持续攀升。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虽被控制在5.3%之内,但是失业人口的绝对数的不断上升,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失业人数更为明显增多,但这只是显性失业人口,大量存在隐形失业风险的人群并没有计算在其内,虽然政府加大再就业保障力度,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但这部分人员数量依然较大,据调查,2009年9月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930万人。3.大学毕业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和社会需求量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83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75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失业是一种虚假的饱和状态。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或失业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培养理念,个人期望和市场需求错位造成的结构性矛盾。我们面临一个尴尬场面,就是很多基层的单位或民营企业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去充实,而大学生却总挤在大城市或外资企业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矛盾。(二)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1.劳动力总量增长过快。中国人口总数较大,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就造成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如果以18岁作为劳动力开始参加工作的话,那么从1998年开始劳动力供给继1982年和1987年之后的另一个高峰,并且这种状态要延续到2020年左右。2.体制转型的深化,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国家的需要,对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在不断深化,大量体制性冗员不断释放,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实行工资低,就业率高的政策,许多单位出现冗员过多,结构臃肿,生产和工作效率明显低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冗员被释放,所以出现了大批失业人员。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城镇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另外,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现象。 3.劳动者自身的原因。劳动者的质量取决于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尤其是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岗位,如生物工程、金融、外贸等行业对劳动者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许多劳动者因为技能和劳动水平偏低不能胜任这些工作,这就造成了大量低素质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三)完善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1.加快经济建设,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首先要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同步进行;其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更多新的岗位,满足不同层次劳动者的需要;第三,鼓励支持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由于提供的是无形产品,受原材料限制较小,同时对劳动者素质要求层次交广,因而提供的就业机会容易被劳动者接受。2.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劳动者自谋职业可以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创业不仅仅使劳动者本人实现就业,而且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同时,我们要运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的准入限制,加强自身的素质培训,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的形成,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3.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控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中的技术存量和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教育和经济增长及就业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劳动者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考虑的必要因素,所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势在必行的策略。另一方面,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增长快是造成失业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有效途径。4.对于失业较严重的地区实行政府倾斜政策。在我国,失业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一些经济不发达、老工业基地、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如陕西、甘肃、青海、东北三省等地区,对这些地区应实行地区倾斜政策,如减免税收,进行一些政策性的补助来改善这些地区的失业情况。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业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它与相对过剩人口之间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失业也就意味着收入的中断,一些失业的人员会使自己及家人陷入极度贫困的状态,这样就会造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为了保证失业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业人口的生活问题。参 考 文 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2]丛松日.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及现实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3]齐爱兰.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失业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3(8)[4]郭永中.当前我国失业人口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2(2)[5]彭人哲.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6]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7]李朝林.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8]康就升.社会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理论思考[J].人口学刊.1999(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