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龙属狗今年几岁岁,属什么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1n):免除。②逋(b&):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选出与“为国以礼”句式相同的一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吏民聚哭,为立祠
此则寡人之罪也
民奉之若神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孜孜爱民”的一组是
①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②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③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④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⑤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⑥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
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况钟比不上其他的苏州知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2)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太炎先生二三事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园先生七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太炎先生的弟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强烈不满:“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做过小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1914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地来到总统府,袁明知来者不善,拒不接见。让章太炎在传达室久等,好不耐烦!章太炎此时暴跳如雷,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高兴答道:“至理名言,亲切有味。”还把太炎先生招致麾下,于1912年,委任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曾自供:“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要不得呢!”在东北筹边使“现目前的时候”,太炎先生的神经病是不是立刻好过?不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机场有官员列队拍手掌,路边有小学生列队打腰鼓,晚上有文艺明星弄歌舞晚会。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这是王蒙先生所谓的“尴尬风流”吧?却是没了风流,只剩尴尬。
  是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一入官场还会是真名士吗?一入官场谁也名士不起来,哪怕是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后来脱了蟒袍,又当名士去了,敢掀袁世凯桌子了,敢砸袁世凯家的玻璃了,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从章太炎先生与其师俞曲园先生断绝师生关系来看,章太炎确实最初革命意志比较坚定。
章太炎先生曾写过一篇《谢本师》,来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
章太炎先生敢于自嘲,敢于说自己是私生子,这恐怕应该是真名士的表现吧。
从章太炎先生与袁世凯的恩怨来看,章太炎不会逢场作戏,不能适应官场的一套,不适合做官,给自己弄得好尴尬。
文章选取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来展现他的个性,从文章的选材来看,详略得当,处理很好。
文章标题是“太炎先生二三事”,从文中所记叙的几件事情来看,章太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文章第一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第四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说“好!好!好!这才是真名士。”你认为章太炎先生是真名士吗?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次中国地震新闻比较
&&& 日,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了7.7级大地震,这场大地震不仅如今知道的人不太多,就是当年也远没有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
&&& 在这场大灾难过去整整30年之后的日,云南省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公祭时,首次正式公布这场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伤亡总人数近5万人。
&&& 当年的媒体远没有今天发达,传播新闻的媒体主要是报纸和广播。在通海大地震发生之
后的3天之内,不论是中央的报纸和广播,还是地方的报纸和广播,均没有任何关于大地震的报道,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第4天,即日,《云南日报》才有了一篇关于这场大灾难的报道,标题为《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文中没有提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此后《云南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关注的也是灾区群众在大灾之后“不要救济和捐助”,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灾区人民向国家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对捐献的物品全部退回。云南省抗震救灾办公室退回各地捐款115万元,灾区人民只收下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画像、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
&&& 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
&&&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条新闻《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篇新闻采用的是新华社通稿,只有400余字,有10多个字提到了地震的后果:“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当时是“文革”后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报道必须突出当时的政治。报道的最后一句是:“他们(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发扬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争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 唐山地震是极其惨烈地发生在城市内的强破坏性地震,在人们的酣睡中,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震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可是,当年灾难死伤人数是国家机密,中国内地对死伤人数没有任何公开报道,中国也没有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
&&& 日新华社从大连发布的消息说:“在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
&&& 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到20分钟,新华社就发布了消息,
此后,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在内的中国各类新闻媒体各尽所能,详尽客观地报道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及时更新伤亡人数,及时报道国际国内救援的情况,与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中国的巨大进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 (原载《中国青年报》日,有删节)
下列对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与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二者的不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A.通海大地震发生后由于种种限制,没有大力宣传,不仅现在知道的人很少,就是在当时知道的人也不多;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报道没有任何限制,各类新闻媒体各尽所能及时报道,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也广为人知。
& B.通海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宣传的重点是灾区人民在大灾之后“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不要救济和捐助”,连国内各地的捐款和捐赠的物品都要全部退回,当然就不可能对救济和捐助作正面详尽的宣传报道了。
C.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四川,这并不是说灾区
&&& 人民不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固不可少,全国人民都喊出了“四川加油”的呼声,但给以物资援助,以解燃眉之急,也是不可或缺的。
& D.1970年传播新闻的媒体主要是报纸和广播,很不发达,所以一直到第4天才有第一篇关于大地震的报道;而今天的新闻媒体显然比38年前发达多了,所以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20分钟,中国各类媒体就迅速地作了详细报道。
下列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与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二者不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A.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由“四人帮”控制的《人民日报》只刊发了一条400余字的简短的新闻稿;而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那一天起,报纸整版整版报道,电台一天24小时不间断播报,网络天天及时更新,电视更是采取全天直播、滚动播报的方式,让全国人民及时了解有关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
& B.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大力宣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力宣传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四人帮”时期新闻报道的“文革”语言特色。
& C.唐山大地震是极其惨烈的强破坏地震,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对此,当时的《人民日报》只用一句话概括了地震的后果:“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敢于蔑视困难,勇于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D.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志愿者、消防、武警、解放军官兵从四面八方赶来救人,救济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各类媒体对抗震救灾情况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放。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度重视。
下面对三次大地震死伤人数的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1970年通海大地震中,到底死了多少人?由于当时的媒体没有来得及作详细统计,所以没有报道,一直到30年之后的日,才首次公布这场大地震的死亡和伤残的具体人数。
& B.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伤40多万人,但是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对地震死伤人数高度保密,当时并没有公布出来,一直到“四人帮”垮台三年后,才由新华社发布了唐山地震的死伤人数。
& C.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起,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就向全世界权威发布在这场大灾难中死难、受伤、失踪和住院治疗的人数,并且天天及时更新伤亡人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扬。
& D.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对死伤人数的报道,同1970年通海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世界从中国新闻的巨大进步中看到了中国的巨大进步。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1970年通海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很有时代特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只收下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画像、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 B.1976年那场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否接受国际援助,当时的中国仍是犹豫不决、偏向谨慎的,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自力更生”作为一条原则,仍然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 C.在唐山百万灾民急需救助时,“四人帮”控制下的媒体除了喊几句“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空洞的政治口号外,并没有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抗震救灾上,仍然连篇累牍地宣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四人帮”不得人心的原因了。
& D.今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对国外的捐款和救济物资以及对国外志愿者的救援情况,都在第一时间内作了正面报道,这与30多年前的两次地震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拒绝国际援助到主动接受国际援助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1n):免除。②逋(b&):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辣帮烩浮世——魏剑美、周湘华、刘诚龙“湘辣三人帮”杂谈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辣帮烩浮世——魏剑美、周湘华、刘诚龙“湘辣三人帮”杂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4:07: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辣帮烩浮世——魏剑美、周湘华、刘诚龙“湘辣三人帮”杂谈.PDF
官方公共微信1期《百家讲坛》发《孟超然打坐在总督府》
37(1772)42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属兔子的今年几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