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为什么要谁住顶楼楼,后面加什么语气词

有人说话在后面老喜欢加 “讲”“说” 做语气词,为什么啊?例如:话说,你好像还没告诉我你的名字了讲_百度知道
有人说话在后面老喜欢加 “讲”“说” 做语气词,为什么啊?例如:话说,你好像还没告诉我你的名字了讲
提问者采纳
而不在对方。您不喜欢。在我们自己,不在用词?原因在人习惯而已
提问者评价
哦哦, 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语气词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就像你在为什么后面加啊字
哪的方言啊??这个语气词有什么作用没啊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猴子好像在给客人表演呢后面加什么标点符号_百度知道
小猴子好像在给客人表演呢后面加什么标点符号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小猴子好像在给客人表演呢后面加【!】
其他类似问题
标点符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嗯的”的含义是什么?和好友聊天,他总是说“嗯的”,我想嗯是语气词,那后面加个“的”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嗯的”的含义是什么?和好友聊天,他总是说“嗯的”,我想嗯是语气词,那后面加个“的”是什么意思?
也许是按错了,这是个习惯问题,我也不喜欢别人发这个过来,这个“嗯的”没有意思,当语气词理解吧!“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后面加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怎么做“我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句话怎么加语气词和标点符号_百度作业帮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后面加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怎么做“我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句话怎么加语气词和标点符号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啊!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淄博方言的语气词
语气词是汉语里用来表示语气的虚词。文章从语言事实出发,对淄博方言的“啊”、“了”、“来”、“着”等十三个语气词进行描写和分析,说明了它们在成句、表示事态变化以及语气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比较了它们和普通话语气词在用法和表义上的异同,体现了淄博方言的个性特点。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区三县。淄博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华北官话区,除具有汉语北方方言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许多显著的值得注意的特点。
淄博方言共26个声母,比普通话多出4个,分别是[v ]、[ɧ]、[l
]、和[& ]。其中合口呼零声母前有[v
],开口呼的零声母前有[ɧ],[l]只在[ə]前出现,[n]在齐齿和撮口两呼前实际读音为[ ]。淄博方言韵母为36个,另外还有两个变读韵母[iei]和[y ]。淄博方言韵母发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低元音的舌位比较靠后,其中尤以[a,ia,ua]更为明显(它们中的[a]实际音值为[ɐ])。其余像复合元音单元音化,前鼻辅韵尾基本消失的情况跟周围方言基本一致。淄博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调值分别为214、55、31,但是在组合时又有变调现象。
语气词是汉语里用来表示语气的虚词。语气词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起一定的语法作用;常用于句末,表示全句的语气,有少数语气词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汉语各方言都有语气词,但情况不尽相同,很能体现方言的个性特征。淄博方言约有二十个语气词,与普通话用法基本相同的有啊、吧、了、吗、呗、的等,不同的有呢、尚、绍、那、好、伙、着、不、吧咋、不咋、啊吧、吧了等。本文选择其中较为常用的一部分进行描写、分析来说明其特殊之处。
一、&啊[a]/[aɧ]①
在淄博方言中“啊”只能用于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而不可用于感叹句。普通话中表示感叹意味的“啊”在淄博方言中则由“了”代替。淄博话中的“啊”与普通话中的“啊”用法上基本上相同,可以表示多种语气。如:
(1)&明日你来会上发言哪[nɐ]②?(疑问语气)
(2)&咱多暂(什么时候)走哇[wɐ]?(疑问语气)
(3)&你说啥,我听不见啊[ɐ]。(陈述语气)
(4)&路黑,慢慢走哇[wɐ]!(祈使语气)
在普通话中“啊”可作为一个叹词来表示祈使语气,如:“你别去了,啊!”
“啊”和前边词语有较大的语气间歇。在淄博话的“啊”也有这种用法,此时读音为[aɧ],另外它还可以直接附在前一个句子的末尾:
你别去了啊!
“啊”和前面的语气词“了”[li
]合音为[liaɧ],这时“啊”已不再是叹词,而是一个由叹词变化而来的语气词。这样,淄博话就有了两个表祈使的语气词“啊”,即[a]和[aɧ]。文中为了方便说明,写作“啊1[a]”、“啊2[aɧ]”
“啊1”的祈使意味较弱,不带强制性;“啊2”的意味较强,有强制性。有时“啊1”和“啊2”还与行动的时间有关。“快去啊1”是说话人让对方赶快到目的地去,要求对方能先离开说话人而去。“快去啊2”也是说话人让对方尽快到目的地去,但这时是说话人先离开对方而去。概括说来,“啊1”要求对方在说话人面前有所行动,“啊2”则要求对方在说话人离开后有所行动。此外,“啊1”后还可再有语气词,而“啊2”则不可。这就是淄博话中两个表祈使的语气词“啊”的区别。
二、&了[liə]/[li ]
语气词“了”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末尾,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主要是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具有成句作用。淄博话中助词“了”和语气词“了”读音不同,前者读[li
]后者大部分情况下读[liə]。值得注意得是当语气词“了”后还有一种语气词,即语气词连用时,“了”读[li
他考上大学了[liə]。
他考上大学了[li ]吗?
但“了”后有语气词“尚”、“那”时,“了”照样读[liə]。
(一)&用于陈述句末尾,有下面四种情况:
1、&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一种发生在过去的动作或状态。如:
(1)&夜来(昨天)我头疼了。
(2)&他寝寝(早上)就走了。
(3)&我年时(去年)就毕业了。
“了”的这种用法往往是与句子的时间词相呼应的。如例(1)的“夜来”,例(2)“寝寝”,例(3)的“年时”。
2、&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动作发生在说话的时间。如;
(4)&天下起雨来了。
(5)&你们看,这朵花开了。
(6)&家雀出飞(孵出)了
3、&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动作或事物状态即将出现变化。如:
(7)&离远点儿,火车快来了。
(8)&要下天(特指风雪来临的阴霾天)了,快把炉ə③拾掇好。
4、&用于陈述句末尾,指明事实或情况。如:
(9)&这个小孩儿叫人家戳哄了。
(10)人家都拣过若干遍了,光剩下些减不残(残品)了。
(11)老厚匣ə本书,他几天就看完了。
此外,与普通话不同,淄博话的“了”还可用于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后,可以用来告诉说话对象新的情况或提醒对方,含有夸张的意味。如:
(12)天安门广场岗(很)大了[liə]。
(13)大集上人享(很)多了[liə],简直都走不动。
(14)这豆腐忒胎了[liə]。
(二)&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劝阻、要求或命令。如:
(15)白(不要)再浇水了。
(16)你白哭了。
淄博话的“了”在祈使句中只用于否定或表示劝阻,这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三)&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如:
(17)今天几号了?
(18)谁来了?
(19)才几天,你就不认识我了?
三、&吧[p ]/[pa]
淄博话的语气词“吧”和普通话语气词“吧”的用法差不多,可以用于祈使句和疑问句末尾。用于前者的“吧”读音为[p
],用于后者的读音为[pa]。
(一)可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商量、吩咐,带有征求对方意见或请示对方允许的意味;在语气上较温和亲切,没有强迫对方听从的意思。此时,“吧”的读音为[p
(1)现在咱开会吧。
(2)明日再走吧。
(3)还是你先说吧。
“吧”有时直接用在疑问格式后边,等于前面省去“你说”,有催促对方回答的意味。这是一种祈使句,而不是疑问句。这时读音也应为[p
(4)你到底同不同意吧。(=你到底同不同意,你说吧。)
(5)(你说)这样做行不行吧。
(6)走吧?(=走不走,你说吧。)
(二)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推测、揣测、征询的语气,这时读音为[pa]。淄博方言中语气词“吧”不能单独表示疑问语气,前边必须有语气词“啊”。如:
(7)今后晌要下雨啊吧?(表示推测)
(8)他明日来啊吧?(表示揣测)
(9)咱坐火车去啊吧?(表示征询)
淄博话里同样的意思也可以采用选择问句来表示:
今后晌要下雨噢不啊?
他明日来噢不啊?
咱坐火车去噢不啊?
其中“不”前的“噢”有些乡村说作“啊”:
今后晌要下雨啊不啊?
他明日来啊不啊?
咱坐火车去啊不啊?
这种“V噢(啊)不啊”,“V啊吧”的同义句式在淄博话中存在严格整齐的对应规律,凡用“V噢(啊)不啊”发问的句子都可以用“V啊吧”代替,句义不发生变化。由此可推测出“吧”是从“不啊”合音而来。
(10)你去看看办公室还开着门啊吧。(=你去看看办公室还开着门没有。)
(11)你去问问老王喝白酒啊吧。(=你去问问老王喝不喝白酒。)
这是两个由主谓词组充当宾语的祈使句,按说句尾的“吧”应读为[p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吧”在这儿读为[pa],是“不啊”的合音。它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正反问句中肯定否定并列形式的否定部分。因此,这个“吧”虽不在问句中,不表示疑问语气,但仍应看作由疑问语气转化来的。它实际上不是表示整个句子的语气,而只是由主谓词组充当的宾语的一部分,而这个宾语本来就是一个疑问句,所以这时应读为[pa]。
四、&呢[ni]
淄博话的“呢”与普通话的“呢”用法不同。淄博话的“呢”只可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一定的疑问语气。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用于特指问句末尾。如:
(1)&你咋还没走呢?
(2)&这是咋回事呢?
(3)&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4)&俺娘呢?(=俺娘在哪里?)
句中使用“谁、咋、哪儿”等疑问代词,使句子往往包含了“奇怪”、“困惑”的成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不用疑问代词,而只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面加“呢”,如例(3)、例(4)。这种疑问句一般是问人或物“在哪里”,“怎么样”。淄博话的这种情况,句末的“呢”还可以用语气词“来”代替,意思不变:
(二)&用于选择疑问句末尾,表示商量、征询。如:
(5)&咱是坐车去呢,还是走着去呢?
(6)&今日晚上你去呢,还是我去呢?
淄博话在选择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使用上,“呢”和“啊”是可以互换的,但“呢”的语气要比“啊”强烈。
在一定语境中,选择疑问句也可以省略谓语,只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加“呢”来询问情况。如:
(7)&我明日去看电影,你呢?
(8)&小王以前学习很差,现在呢?
同特指问句一样,淄博话的这种情况,“呢”也可以用“来”代替,意思不变:
我明日去看电影,你来?
小王以前学习很差,现在来?
(三)&用于反诘句末尾,跟“咋还”之类的词语联用,表示一种责备、教训的语气。这时口气较硬,读得较重,读音为[ni53]。如:
(9)&你这么大的人了,咋还不懂事呢?
(10)亲兄弟之间,咋还把钱看得那么重呢?
(11)那么长时间不见了,咋还一见面就吵呢?
五、&来[l ]
语气词“来”可用于疑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具有表达多种语气的作用。
(一)&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但仅限于特指问。如: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是谁说的来?
(2)&他姓什么来?
(3)&这事是谁干的来?
虽然这些句子末尾的语气词“来”可以用“呢”来替换(除特定语境下省略疑问代词的句子外),但表义却有明显的不同。拿例(1)来说,“来”表示本来是知道的,后来忘记了,因而发问。但如果说“这话是谁说的呢?”则有不知而问或故意设问的意思了。
(4)你上次咋答应我的来?
(5)你帮我想想,当时我是咋说的来?
语气词“来”在例(4)中表示发问人记得,只是提醒对方不要忘记或在对方变卦后提出责问。在例(5)中表示发问者也不记得了,要求对方帮助回想。
(二)&用于陈述句末尾,有两种情况:
1、&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事情或动作曾经发生过,相当于“过”。如:
(6)夜来半夜下雨来。(指曾下过雨)
(7)我说他来,他不听。(指我曾说过他)
(8)我背来,但没记住。(指曾有过“背”这个动作)
2、用于陈述句末尾,用来指明某种事实。如:
(9)我去买菜来。
(10)再教几遍吧,人家还没学会来。
(11)别让他干重活,他还没成人来。
有时用于反驳别人的话,则带有夸张意味。如:
(12)人家都说他嘲(傻),我看他聪明着来。
(13)我看要不好好教训他,还不行来。
(三)用于感叹句末尾,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
1、表示惊叹的口气,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如:
(14)我的天来,这是咋说的。 
(15)娘来,你这是搞啥?
2、表示极其疼惜。如:
(16)我的儿来,你可回来了。
3、表示异常爽快。如:
(17)好来!(指应答别人)
4、表示十分不满。如:
(18)照啥照,你还挺臭美来!
5、表示坚决回决。如:
(19)我才不吃来!
六、&不[p& 45]、啊不[a55 p
在淄博话中正反问句“V不V”可以省略为“V不”。这时“不”已不再是副词而是由副词虚化而成为语气,其读音也变为[p
45],读得慢了可分析为“啊不”。这时语气词“不”的用法大致相当于副词“不”:
(一)&可表示探询、商量的语气。如:
(1)&天不早了,咱走不?(表商量)
(2)&你看我这样行不?(表探询)
(3)&这把刀子好用不?(表询问)
(二)有时用于疑问句末尾,但并非单纯提问,而是提醒对方注意这些结果,仍然是来证明自己论断正确。如:
(4)&他还没来不?
(5)&这下他老实了不?
(三)“不”在淄博话中还可用于陈述句末尾,相当于“是不是”,是在经过证实而肯定自己的意见正确之后才用,是一种自我标榜的语气,下面常跟着验证的话。如:
(6)&我说他不来不,你还不信。(=我说他不来是不是,你还不信。)
(7)&我说这样不行不,你看弄不起来了吧。(=我说这样不行是不是,你看弄不起来了吧。)
七、&着[tşuo]
作为语气词,“着”一般用于陈述句,主要有以下用法:
(一)用在陈述句末尾,意思是“……的时候”,指的都是将来的情况:
(1)&——你多暂上青岛啊?
——种上麦子着。(=种上麦子的时候)
“着”后可以再加“吧”,意思是“……的时候再说吧”
(2)&——我多暂上你家里做客啊?
——等我结了婚着吧。
(3)&你想上大学,等下辈子着吧[p ]。
虽然“着”的意义还比较实在,但不能把它作为实词,因为只有在表示未来的情况时,意思才相当于“……的时候”,如果表示已经过去的情况,则不能这么用。“我结婚的时候你还没出生来”不能说成“我结婚着你还没出生来”。
(二)说明先完成某项活动再进行下一步,多用于建议性的句子,相当于“等……之后”:
(4)&我吃了饭着咱一起去。
(5)&水开了着再下水饺。
(6)&你长大了着也去当兵。
(三)表示一种假设关系。有以下情况:
1、可用作对未来情况的假设。如:
(7)&生个男孩着就庆贺庆贺,生个女孩就算了。(=如果生个男孩着就庆贺,如果生个女孩就算了。)
(8)&你要考不上大学着,就来我这里干。
(9)&有人找我着,就说我不在家。
2、还可用来对已然情况进行假设,即用于虚拟语气。如:
(10)前日不下雨着我就走了。
(11)夜来不睡懒觉着就赶上车了。
3、“着”可以和“不”构成一个固定的结构“不着”,表示虚拟语气,意思是“不然的话”。如:
(12)那天你幸亏不在家,不着就挨骂了。
(13)幸亏把白菜埋起来了,不着早就冻烂了。
八、那[na13 ]、啊那[a54& na13]
“那”本来是个代词,有“那样”,“那么”的意思,用于后续句中,近似表因果关系的连词。“那”进一步虚化成为语气词后,运用范围扩大了,可用于陈述句或疑问句末尾,表示多种语气。
(一)&用于陈述句末尾,有以下用法:
1、&表示肯定、决断的语气。如:
(1)&——听说那个地方干一天才给一块钱。
——咱不去给他干啊那。
(2)&——我身上长了个瘤子,怎么着好啊?
——上医院割了去啊那。
因为“那”前边有语气词“啊”,它不能再移到句首,否则句子就不成立,所以这个“那”已不再是代词,而是语气词。
2、表示事情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
(3)&——你为啥偷人家粮食啊?
——我没有东西吃了那。(=因为我没有东西吃了。)
(4)&——他咋还没来上班啊?
——他去开会了那。
3、表示事情有办法解决、劝慰对方无须忧虑:
(5)——地上这么脏咋办啊?
——有笤帚呢那!
4、表示对某一事物抱怨,前面有“啊”:
(6)——谁把收音机弄坏了啊?
——俺二哥啊那。
值得注意得是同样形式还可以表示对某事物“理所当然”的确认,暗含着褒扬。
(7)——谁把电视机修好的?
——我啊那。
5、表示对一情况进行不容置疑的肯定,整个句子有“当然……”的意思:
(8)——他有劲吗?
——有劲那。(=当然有劲)
(9)——这场电影咱看啊吧?
——看啊那。
(二)&用于疑问句末,有以下用法:
1、&用在暗含假设关系的问句中,意思是“那怎么办?”如:
(10)——这些橘子不好,往前走走着再买。
——前边再没有着呢那?(=如果前边没有那怎么办呢?)
(11)——带雨衣很麻烦,咱空身去吧。
——天再下雨着呢那?
2、&用于始发问句中,表示疑问语气。如:
(12)你咋还不吃饭那?
(13)你咋还不去干活那?
如果例(12)、例(13)这两句用在后续句句中,“那”就不再是语气词,而是有连接作用的代词,因为这时的“那”也可以放在句首:
——这个菜享(很)好吃。
——那你咋还不多吃点?
九、尚[şaɧ21]
“尚”是一个合音语气词,是由“是啊”合音而成的,用于是非问句的末尾,疑问程度较低。如
(1)&这是新来的老师尚?
(2)&国庆节放两天假尚?
(3)&他是个开车的尚?
同“那”一样,“尚”前若有语气词“了”,“了”读[liə]而不读[li
];“尚”前边的音节也不发生轻声变调。可以说“那”、“尚”都是由实词变化而来,它们和前边语言片断的组合不如一般语气词紧密。
十、好[x 31]/伙[xuo55]
“好”和“伙”是淄博方言中两个特殊的语气词,可以用于疑问句、陈述句或感叹句末尾。它们不可单独使用,只能缀于其它语气词后面,有辅助提示的作用。
“好”和“伙”虽然都有提示、提醒的作用,但两者的用法却不相同。“好”只能用于女性对女性的对话之中,而“伙”只能用于男性之间的对话当中。如:
(1)&你看,岗(很)漂亮了好?
(2)&你今天去看电影不[p 45]好?
(3)&迟到了伙。
(4)&你听见我说话了[li ]吗伙?
因为使用了“好”、“伙”,所以例(1)、例(2)是女性之间的对话,例(3)、例(4)是男性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两个语气词的使用,来判断说话双方的性别。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这两个语气词已很少被使用,一般只出现在南部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之中。因此,我们不仅可以通这两个语气词来判断出双方的性别,而且连他们的所在地区和年龄都有一大致的了解。
十一、吧了[pa53 liə55]
“吧了”是一个合成语气词,常跟在一个分句后面,表示一种转折关系,相当于“虽然”,后边的分句一般不再用关联词语。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吧了”可以出现在名词性短语后面:
(1)&他人不大吧了,心眼不少啊!
(2)&他很气人吧了,见不着人我还想他。
(二)“吧了”也可以出现在名词后面:
(3)&铁的吧了,一点也不结实。
(4)&狗吧了,也是个活物啊,别打它。
(三)“吧了”后边可以加“啊”:
(5)&天刮风吧了啊,很暖和。
(6)&小学校吧了啊,出了不少好学生。
(四)“吧了”前边可加“那”,“那吧了”组成一个非常稳定的整体,整个句子含有“虽然如此,但是”的关系:
(7)&他是不对,那吧了咱不能太绝情。
(8)&题不难,那吧了你得细心做。
十二、啊吧[a54& pa53]
这个合成语气词用于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它一般处在第一个分句的末尾,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主要有以下用法:
(一)“啊吧”可出现在动词性分句的末尾:
(1)&他是个独生子啊吧,格[kei55]外娇气。
(2)&今夜来下雨啊吧,我也没出门。
(二)“啊吧”也出现在名词性分句后边:
(3)&我自个的东西啊吧,舍不得用。
(4)&白酒啊吧,喝得以急了点,一霎 就醉了。
(三)“啊吧”还可以用在一个语言片断的末尾,作为一个语气上的间歇,使说话人有时间为下文措辞:
(5)&叫他两个先去干活,你啊吧,回去看门。
(6)&今日啊吧,天很冷。
小结:本文讨论了淄博方言中“啊”、“了”、“吧”、“来”、“呢”、“尚”、“那”、“好”、“伙”、“着”、“包”“啊吧”、“吧了”这十三个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淄博方言中的语气词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有的语气词是由两个音节合音而成;有的语气词是合成语气词,由两个语气词相加而成。有的语气词是由实词变化而来的;有的语气词意义并不像普通话语气词的意义那样虚,而是可以表示较实在的意义,可以表示明确的逻辑关系;有的语气词还可用来区别对话双方的性别。总之,这些独特之处无不体现了淄博方言的个性特点。
①.&此为淄博话的实际读音,下文注音也为淄博话读音。
②.&此为“啊”受前字读音影响而产生的音变。
③.&此为淄博方言中的特殊词尾。
参考文献:
[1]于中.淄博乡音乡俗[M].香港: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2
[2]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指 导 教 师 评 议&&&&&&&&&&&&&
本文主要从语言事实出发,对淄博方言的语气词进行了调查、描写和分析,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它们在成句变化及表达方面的情况,并和普通话得用法作了比较。
全文结构分明,显所清晰,举例丰富恰当,语言表达顺畅。文章体现出淄博方言的一些个性特点,对语言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只是限于水平,有些分析研究稍欠深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住顶楼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