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葡萄糖生物燃料电池合成和运输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叶肉细胞内的氮和磷 主要用于合成?(1)淀粉 (2)葡萄糖 (3)脂肪 (4)磷脂 (5)蛋白质 (6)核酸( )A:(1)(4)(6) B:(3)(4)(5) C:(4)(5)(6)D:(2)(4)(5_百度作业帮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叶肉细胞内的氮和磷 主要用于合成?(1)淀粉 (2)葡萄糖 (3)脂肪 (4)磷脂 (5)蛋白质 (6)核酸( )A:(1)(4)(6) B:(3)(4)(5) C:(4)(5)(6)D:(2)(4)(5)麻烦教我一下解题思路!
选C.淀粉、葡萄糖广义上都属于糖类,只含C、H、O三种元素,与N和P无关,因此(1)、(2)不对.脂肪是甘油三酯,其“合成原料”是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只含C、H、O三种元素,因此(3)不对.这样只能选(4)、(5)、(6)了,磷脂含有P,蛋白质含N,而核酸则N、P都有,因此选C.
淀粉和葡萄糖是糖类都含c h o 元素
磷脂 脂肪含c h o 蛋白质碳氢氧氮
核酸是碳氢氧氮磷
所以应该选(5)蛋白质 (6)核酸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细复习高频考点反复练+易错易混纠正练+综合创新热身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功能单元过关检测.doc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细复习(高频考点反复练+易错易混纠正练+综合创新热身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功能单元过关检测
高频考点??反复练
高频考点一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根据下图分析神经细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不可表示突触小泡膜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⑤等载体有关
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面向图示膜的A面
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单分子层铺展在空气-水的界面上,则④与水面接触
解析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的外流有关,K+外流与膜上的⑤等载体有关;A面含有糖蛋白,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突触间隙面向图示膜的A面;③为亲水的头部,④为疏水的尾部,因此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单分子层铺展在空气-水的界面上,③与水面接触。
1.2013?合肥二模,1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构成的整体。生物膜系统与细胞代谢和细胞通讯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和糖脂等
B.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C.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可能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D.内质网的膜上附着有多种酶,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
解析 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糖蛋白、糖脂和胆固醇等物质,A正确;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细胞分泌化学物质,通过化学物质与靶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也有的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也有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传递,B错误;溶酶体和高尔基体在行使功能时伴随着膜的融合,所以存在膜组分的更新,C正确;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腺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性激素固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如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双层的原因是: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蛋白,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原因是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而红细胞主动运输排出乳酸所需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再进行试验,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降低性;当细胞衰老时,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5)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结构②的组成成分糖蛋白.考点:;;.分析:本题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细胞膜功能的题目,题图甲是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布,题图乙是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和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出乳酸;题图丙是渗透装置,题图丁是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解答:解:(1)由于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所以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双层.(2)分析题图乙可知,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排出乳酸,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由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葡萄糖的吸收不受影响;红细胞排出乳酸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可以为乳酸的排出提供能量,因此乳酸的跨膜运输也不受影响.(3)若用脂双层作为渗透系统的半透膜,葡萄糖和乳酸均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膜两侧的浓度差为0,不发生渗透作用,两侧液面高度相等;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蛋白质①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葡萄糖会由A侧运向B侧,B侧渗透压升高,水分子由A向B移动,造成A侧液面降低,B侧液面升高;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蛋白质②是运输乳酸的载体,但是乳酸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的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要消耗能量,此时有了运输乳酸的载体,没有能量供应,乳酸不能进行跨膜运输,因此仍然是A侧液面低,B侧液面高.(4)由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是可以运动的,所以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这也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的速率降低.(5)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②受体结合,从而对靶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②能识别信息分子,其本质是糖蛋白.故答案应为:(1)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2)载体蛋白&&&葡萄糖和乳酸&&&&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而红细胞主动运输排出乳酸所需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3)等于&&&&低于&&&&&低于(4)一定的流动&&& 降低(5)受体&&&& 糖蛋白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细胞膜信息传递的功能,对于题图信息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统一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上,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掌握.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 日期:日★☆☆☆☆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20.C A选项正确,图中的细胞A、B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细胞;B选项正确,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免疫预防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C选项错误,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遗传物质保持不变;D选项正确,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发生更强、更快的二次反应。
21.B 不同细胞的内环境即其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不一样的,如血细胞的内环境只有血浆,而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所以A错误;如果细胞②表示甲状腺细胞,即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则该激素流经此处会进入组织液发挥作用,因此①处该激素的浓度会减小,所以B正确;血液流经包括胰岛细胞在内的所有组织细胞时都会进行气体交换,即O2由血浆进入组织细胞,CO2由组织细胞进入血浆,气体的运输方式均为自由扩散,即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无法判断哪里的O2浓度最低,因此C错误;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到达肝脏细胞后会被用于合成肝糖原,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会有所下降,D错误。
22.B 激素的作用是调节而不是催化;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
下载完整版《最新预测】2014年高考模拟试题精编-生物(1)【答案全解全析】》Word试卷
相关资源搜索
最新同类资源
| 技术支持:QQ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某一细胞叶绿体所合成的葡萄糖要供给该细胞自身有氧呼吸消耗,运输过程要穿过2层生物膜.为什么会是2层生物膜._百度作业帮
某一细胞叶绿体所合成的葡萄糖要供给该细胞自身有氧呼吸消耗,运输过程要穿过2层生物膜.为什么会是2层生物膜.
有氧呼吸中的葡萄糖是在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进入线粒体的,一开始在细胞基质中.所以,葡萄糖需要穿越叶绿体的两层膜进入细胞基质,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再穿过线粒体的膜进入其中的.因此,葡萄糖穿过两层膜.
应该是4层膜结构。
.........这是题干吗?还是什么?我这有个关于膜的资料(一)双层膜
1 线粒体(1)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内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2)功能: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 叶绿体(1)结构:其内也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基质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还有色素(...
出去穿过叶绿体膜,进入 线粒体膜,应该是四层吧,这两咱细胞器都是双层膜结构
葡萄糖从叶绿体中出来是两层膜,它要参与有氧呼吸,就会在细胞质中被分解成为丙酮酸,不要忘记了,葡萄糖是不会亲自进入到线粒体中的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生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