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遣词造句是什么意思角度赏析全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了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复习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探究命题特点与规律3、分步骤积累各点的相关知识,了解解题的技法& 二、探究2010年诗歌题的特点和规律201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卷& 别&体 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朝& 代&作& 者&诗& 题&&湖北卷&词&宋代&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分析感情的侧重点、赏析诗中的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命题中成熟的题型,考纲中分列了两个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0年高考考查的着眼点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综观2010年高考18套中的诗歌鉴赏题,命题体现了以下特点:(1)选材侧重于选择唐宋诗词。“写景抒情”类诗词依然是选材重点。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尤其是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但不熟悉的作者的代表作品不可忽视。(2)在设题方面:注重“点”的考查。高考中古诗鉴赏一般注重“以点带面”的考查,如多套考查“诗眼”。注重以“情”、“景”考查为先,强化了对修辞的考查。注重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考查。这也是考生做题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判断不准确,其次难以展开分析和阐释。借助古人的评点设置赏析题,同时注重对比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乐府诗&南朝&江总&《雨雪曲》&分析环境描写、炼字、理解诗中人物的感情&全国大纲卷II&诗&宋代&欧阳修&《梦中作》&分析作者心情、特色&北京卷&古体诗&唐代&李白&《古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天津卷&绝句&唐代&司空曙 雍陶&《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两首诗感情、手法&四川卷&词&宋代&向子湮&《减字花木兰》&赏析诗眼、理解感情&湖南卷&绝句&唐代&李白王昌玲&《闻王昌玲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野宴》&对比赏析“诗眼”的意义和作用分析诗眼&江西卷&绝句&宋代&陈与义&《送人归京师》&分析意象、理解诗歌&安徽卷&律诗&唐代&杜甫&《岁暮》&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技巧&上海卷&越调&元代&王恽&《平湖乐》&理解诗歌、分析写作技巧&浙江卷&律诗&宋代&王安石&《定林》&分析抒情手法&福建卷&诗&宋代&郭祥正&《访隐者》&分析诗眼、人物形象&重庆卷&词&清代&郭麟&《菩萨蛮.北固题壁》&分析诗眼、全面理解诗歌&辽宁卷&诗&宋代&陈与义&《雨》&理解诗句意思、感情、分析写作技巧&
三、考向预测及复习建议(一)考向预测&&& 1、取材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2、答题仍会是以主观表述题为主的模式,分值上,8分是主导。&&& 3、设题题量维系在2―3题,单首为主,比较阅读为辅,综合性设题,突出整体理解,设问具体,切入口小。&&& 4、品味语言将是首选,包括关键词的品评、诗眼的设置、重点句(包括标题)的赏析、描面的品评等。&&& 5、情感的考查将是重头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分析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某首诗的内容,指出诗中的感情;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情感类别主要集中在思念劝勉、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乡厌战、报国无门、思远怀人、羁旅行役等方面。&&& 6、表达技巧的考查将常考常新。主要围绕衬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展开,将从以下角度切入: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7、分析诗歌的表达层次渐成新宠。(二)复习建议&&&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2、夯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3、细析题目,研究鉴赏点。&&& 4、构建模式,优化书面表达。四、【课时安排】总说一课时,形象两课时+训练1课时,语言两课时+训练1课时,表达技巧三课时+训练2课时,思想感情及内容2课时+训练1课时,合计15课时&&第二、三课时&&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了解形象的含义&&& 诗歌中的形象指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不仅包括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的自我形象,还包括诗人在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又包括景象和物象。&&& 这里要注意的是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涵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为“意象”。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二、鉴赏&&& 1、要学会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2、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和意象。&&& 3、掌握出题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形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景物的特点和塑造的方法或角度(近远、动静、色彩、各感官、大小等),景物的层次和作用; &&&& 意象的含义和深层含义,意象组合而表现出来的意境三、友情提醒&&& 1、鉴赏人物形象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注意分析形象的相关描写,分析形象所处的环境;鉴赏景物要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注意景物的特点和作用;注意意象的特定含义、隐性含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注意不同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2、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人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思路和模式:(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景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开头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景物间有什么样的层次)?或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塑造景象形象的?&&&& 答题思路和模式:(1)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间体现什么样的层次(2)景物的特点(角度)如何(运用的手法如何),有什么深层用意(3)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意境类――&&&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和模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四、典型题例&&&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湖北)&&& &&&&&&&&&&&&&&&&&&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①;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注:①寒:寒蝉。 &&&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断、千结百转的愁绪。五、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高考题:05辽宁、05浙江、05全国3、06浙江、06广东、07湖北&第四课时& 讲评练习 一、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辽宁)&&&&&&&&&&&&&&&&&&&&&&&&&&&&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 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 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 “月黄昏”为两诗营造气氛、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黄昏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二字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两者各有其妙。&&&&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浙江)&&&&&&&&&&&&&&&&&&&&&&&&&&&&&&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06浙江)&&&&&&&&&&&&&&&&&&&&&&&&&&&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湖北)&&&&&&&&&&&&&&&&&&&&&&&&&&&&&&&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核捅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核捅稹肥窃跹谇橛诰暗模壳胱骷蛞臀觥#4分)[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第五、六课时&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二、考查内容 &&&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三、鉴赏方法指要&&& 1、鉴赏语言首先要了解一些特殊词语&&& 有多重含义的动词、表现心情的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 2、还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1)语序颠倒。&& (2)叠词对句。&& (3)特殊结构。例如多个意象名词的连用,省去常规的动词,能让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再如词语错位、语句的跳跃、成分省略、改变词性等。&&&& 3、联系全诗的主旨,注意其中的修辞,从而理解作者用词的高妙,其表达效果。&&&& 4、记住一些常见的语言特色的用语四、友情提醒&&& 了解一些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2、分析关键词句型 &&&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3、分析语言特色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典型题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08全国I卷)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眼时一腿凰醯难印(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拳”和“腿”。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腿”字别致、生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闻,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话,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诗歌鉴赏选取的是宋人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对手作者注释①中有介绍,其中“曾随苏轼同游赤壁”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课本中苏轼的《赤壁赋》,调动所学知道,对理解本诗也有帮助。第一联调动想象的手法写景西山层峦叠嶂,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深渊,定有龙宫隐于其下。第二联由景怀古,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在这里建立了万世功业。第三联诗人又将目光投向眼前实景:俯视沙滩,白鹭蜷缩栖息在那里,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仰望天空,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而是向后退去。最后一联表现了对江上的垂钓者悠闲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但结合全诗,从前两联尤其是“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可以看出作者表现了对历史上建功立业者的敬仰,又使全诗笼罩上沉郁的感情色彩。&&&&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全国2)&&&&&&&&&&&&&&&&&&&&&&&&&&&&& 邯郸冬至夜思家&& &&&&&&&&&&&&&&&&&&&&&&&&&&&&&&&&&&&&&&&&&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2)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六、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高考题:05全国、04湖北、06天津、07全国2、08江苏、06年辽宁卷&第七课时&& 讲评练习 一、 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3全国)&&&&&&&&&&&&&&&&&&&&&&&&&&&&&&& 过香积诗&&&&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湖北)&&&&&&&&&&&&&&&&&&&&&&&&&&&&&&&&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或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描绘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面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情景。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江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现代文、文言文、诗词鉴赏)精简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课文选讲)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课文选讲)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 肖钢
作者: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
欣赏示范: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双桅船》&
作者: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
《双桅船》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
《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作者:陈敬容
你的窗开向太阳,
开向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
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那些寂寞的足迹,
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带给你我的怀想吧,
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而我,如一个陌生客,默默地,走过你窗前。
空漠锁住你的窗,
锁住我的阳光,
重帘遮断了凝望;
留下晚风如故人,
幽咽在屋上。
你带着照澈我阴影的你的明灯;
我独自迷失于无尽的黄昏。
我有不安的睡梦与严寒的隆冬;
而我的窗开向黑夜,
开向无言的星空
***************************************************************************
《窗》赏析:
时代背景: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陈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诗人。由于对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的困惑和思索,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发生了心灵的共鸣,提出了“诗歌现代化”,要求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同时抒写个人心绪,二者互相沟通,要求诗歌应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知性感性相溶合。并大量进行诗歌实践,形成一个“九叶诗派”,此诗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9年4月,那时作者居于成都,作者虽为一介书生,却关心时代风云,人民的忧患。诗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恶梦里抗争。本诗即通过象征和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让幻想和现实交织,抒发了诗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光明的憧憬,对现实的抗争,以及诗人在寒冷压抑的环境中忧郁凄苦的心境。
第一层、诗人对光明的憧憬。窗外的太阳,四月的蓝天,和煦的春风,是诗人的幻想,是诗人的憧憬。然而,这些却被重帘隔断,寻觅复寻觅,失落又叹息。诗意具有暗示性:重帘岂非层层铁幕?光明的太阳岂非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
第二层、写诗人忧郁凄苦的心境。“空漠”的当不是时空,它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没有太阳的“黑屋子”的黄昏,在寒冷的黑夜里做着“不安的梦”,叫人情何以堪?不尽深意,尽在诗外。但诗人执著的追求,始终朝向“星空”。
你的窗,也许就是希望,或者说就是憧憬。我的窗与此对应,也就是失望。第一层与第二层是基本相对称的,第一层中的“太阳”与第二层中的“阳光”,“重帘”与“重帘”,“春风”与“晚风”,寻找与“远去了,你带着……你的明灯”,以及“迷失”等等,但是,第二层明显比第一层更加压抑,凄凉。第一层是“静夜星空”或许尚可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而第二层却是“不安的睡梦”以及“无言的星空”。
第一层与第二层,采用象征与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希望与失望两种境遇下,从“寻找”到“迷失”,,从“失落”到“无尽的黄昏”的心灵体验过程。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方法浅谈)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读本》),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99年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六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题型浅析)
作为考试的检测试题,其实只是检测学生理解作品的一个切口,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自选模块的试题往往带的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想拿高分,就得全面、深刻有见解地理解作品。从命题的角度来分析,基本上有如下三种题型:
解读诗歌意象的特点、组建方式、内在含义。
【知识储备】①意象来自于感性生活和阅读;②意象有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之分:直接意象即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间接意象以直接意象为基础,思想感情不直接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出来。间接意象又分为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两类:比喻意象就是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化抽象为形象,把不具体的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思绪、品格、声音等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只出现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得诗歌更耐人寻味。③意象的组建方式可以是平面铺开的,有按层次构建的,还有虚实相生的,构成能反映人物活动、能体现人物情感的意境。
【举例示范】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读这首诗,我们可抓住以下要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应用训练】阅读下面的诗,结合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赏析诗人怎样表达思念之情的。
《思念》作者: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答案:(1)意象化虚为实:诗人选取的四个意象并无逻辑关系,因为诗中既无思念的对象又无思念的内容,但每一意象却能逼真传神地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朦胧抽象的情感。(2)选取的意象独特:如“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又如“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抒发了如烟似梦的思念之情;又如“独弦琴”“檐雨”“桨橹”等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3)意象韵味深厚:在意象后加叠词,如“蓓蕾”后加上“默默”,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后用“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
解读诗歌语言的特色、表达技巧、深层情感。
诗的特点在于抒情。所以,解读诗歌,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举例示范】韩瀚写张志新烈士的诗歌《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诗人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精心构置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中心,这就是“生命的天平”。“生命”本是无形的,但诗人借助“天平”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赋予无形之物以有形,并衡量出不同的生命的轻与重。诗人在“生命的天平”的一头放着烈士“带血的头颅”,另一头则是“所有苟活者”,使读者获得视觉上的不平衡感的同时,体会出诗人对烈士的无限崇敬,对他人、对自我的否定与批判!它必然在读者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共鸣。
【应用训练】阅读冰心《春水》第170章,然后回答问题
为着断送百万生灵//不绝的炮声//严静的夜里//凄然的将捉在手里的灯蛾//放到窗外去了。
这节小诗的主题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请结合诗歌进行简要分析。
答:(1)冰心的《春水》,充满母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冰心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者,这首诗是对战争涂炭生灵的抗议,寄托着反战的思想,寄托着怜悯生命的伟大情怀。(2)这种寄托是通过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实现的。百万生命的消失和一个灯蛾的获救,这种触目惊心的对比,让人对于时代的残酷产生深刻的印象,而细节的凸显犹如一个镜头,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敏感和怜悯情怀。
三、赏析关键字、词、句子,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十分含蓄,诗歌因不直说而增加欣赏的困难,同时也增强了欣赏的趣味。因此,欣赏诗歌时,抓住几个关键词、句,能拓宽欣赏的视野,从而让诗歌增添了自身的意蕴。
【举例示范】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诗人很吝啬,全诗没有用一个“美”字,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的服饰都没有一点描绘。她的“美”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眼里,比“风景”更吸引人,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的思绪翻飞的夜晚,藏在别人的梦里,活在读者的心中。
【应用训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问题。
《被鸟笼关住》&
作者:聂沛
被鸟打开的天空
万物被它心领神会地聚拢
被鸟遗弃的鸟笼
总在微睡中,微微张开窥伺
天空呈现了什么
我们都是它的影子
鸟笼不过是影子的影子
无关真实,也无关伤心和痛
也许需要这样一个逻辑——
鸟笼只要关住一只鸟
就关住了天空
关住天空就关住了我们
不言而喻——
有鸟,才能消磨难耐的时光
解释诗中“窥伺”一词的实际含义。(4分)
答:实际含义有两层:人们总是在想着用鸟笼关鸟;显现人心贪婪、私利等阴暗的在面。
(2)联系全诗,赏析最后一段画线句。
答: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赏析:此句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道出了人们、鸟和天空三者相互“关住”的逻辑关系,回环往复,加强节奏,易读易记;此句一语双关,虚实结合,层层推进,结构精巧,暗示鸟笼、鸟、天空和我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