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爆裂鼓手 电影》 中男主角表演的打鼓是什么水平

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 中男主角表演的打鼓是什么水平?
按投票排序
今天看了一位berklee的吉他名师的影评,决定转到此处。看了这篇可以不用看我写的了,自己写的还是缺乏深度哈哈。-------------给主人公的架子鼓配音的Peter Erskine, 稍微了解了一下他合作过的,Stan Kenton, Weather Report, Diana Krall, Herbie Hancock....全明星阵容啊,基本上都是名留爵士史的人物。。。然后也顺便看了一下他的一些即兴视频,完全没有电影中的炫技,打起来就是大师范,一点都不着急,solo中透着很强的groove,打得很有层次,各种碎拍、rim的技法用得很巧妙,各种复杂的细节处理得游刃有余,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顶级。(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位历史真实人物Buddy Rich,更牛逼。。。)再看电影中的主人公。技术方面没话说,光和乐队的timing契合度就是超专业水准,另外整个大乐队素质也相当高(毕竟是要在lincoln center 演出的),管乐的articulation控制的很棒,太过完美,现场演奏演出了录音室水准(虽然配音的确是在录音室录制的。。。)可惜最后的一首曲子是败笔,把爵士乐打得跟死亡金属似的,作为电影表达来说这个剧情设计得很巧妙,但是大部分听爵士乐的观众估计都不会欣赏最后的drum solo,爵士乐又不是机关枪。。。其实我感觉电影最后的那段鼓即兴的末尾就有点模仿Buddy Rich这段solo的感觉但是完全没有Buddy Rich大师的那种神韵和层次。。。总而言之,Peter Erskine的鼓技堪称一绝,个人不喜欢Whiplash男主角的鼓技,太抢戏,太炫耀,不够成熟,但是一切还是要以电影想传达的理念为主。(虽然技术上没话说,电影里面所有打得不好的都是故意的啊!)顺便转发一篇评论
本人不是鼓手,但是作为一个爵士bass手,也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在豆瓣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把部分修改剪切一下发在这里回答题主。在这里的内容只针对题主问题的一小部分,有兴趣可以移步豆瓣那个问题。链接在这里(顺便说下你头像Brad Mehldau是我的偶像啊!活着的钢琴手中最喜欢的,没有并列)的回答介绍了电影中的配音鼓手Peter Erskine和他的水平,这方面我就不说了。但是他绝对是个很厉害的顶尖鼓手。我就说说这个电影呈现出来的水平吧。男主的技术,是符合电影里的设定的,在纽约还没到最厉害的级别,属于即将进入大牛的级别。在我看,电影中男主的solo大部分都是飚速度,滚奏什么的,这在大牛爵士鼓手中不算厉害,大牛的鼓手玩的都是复杂的复合节奏,节奏套节奏,还有有个性的呼吸。拼的是考验脑子的节奏,而不是速度了,因为速度练到一定时候都差不多。有些在速度这条路上走到黑的,就更不评了,那都是没有意识的匠人。玩爵士的是都有很高技术没错,但是大师们又都是演奏时忘记技术的人,终极目标是乐器就是他的一张嘴,想说什么说什么,完全潜意识,不需要思考,但是这也是需要多少年的积累和练习才能达到的。因为爵士最重要一点就是即兴,solo都是即兴的,就和即兴讲一个故事一样。所以大牛门一般都不会长期在大乐队中,而在更有发挥空间的小乐队中。不过即便如此,电影中水平放在中国的话依然可能是最高水平的,单说他的音色控制,力度控制,节奏准确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实际是Peter Erskine打的,这些基本问题肯定没得说,不过国内鼓手把基本问题全解决的都几乎没几个)。另一方面,鼓手的solo在大乐队和小乐队中气氛也会有很多不同,通常鼓手在大乐队中都会打的更加兴奋和所谓的听起来热闹。而在小乐队中,可能会更加考虑曲风而打出更具音乐性的solo,很多时候看起来会给人简单的感觉(其实有的时候一点不简单,对于鼓手来说意味着对音乐的理解)。我想这个电影选择大乐队呈现爵士乐也有很大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乐队不像小乐队那么多风格,比较好在观众中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大乐队的鼓手通常都是看起来打的热闹的,这样即使外行人看这个电影也会血脉喷张。
贴另一个问的答案过来……从单纯鼓的角度来谈谈这部片:1. 影片一开始主角在套鼓上的Solo是演员本色出演,在之后大部分情况不是录音就是替身,也就是说几乎大部分镜头都是假打。最明显的是影片结尾的solo,有一段给双手高速单击的镜头,替身大叔那青筋暴起的手分明不是演员的;2. 在studio排练Caravan时,那个核心鼓手是真打,而且确实是专业鼓手,我们的主角是假打。这段声音和演出出入太大,打击时的特写各种力度不足各种晃锤,鼓手自动脑补惨不忍听。作为一个以鼓手为中心的电影,让鼓手看得出戏,减分;3. 在做提速练习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双手出血的情况。主角在做double-time swing的提速练习时,好几次都是呲牙咧嘴一头大汗、肌肉紧张。这种靠肌肉痉挛来提高速度的练习是公认的无效练习方式。所以,遗憾,这个地方我也出戏了;4. 影片中最经常被提到的Buddy Rich是当代爵士鼓宗师,众鼓手的偶像,已经封神,所以老头在排练室说:“我们得到了一个Buddy Rich”是对主角莫大的赞誉;5. 影片的总体来说是一贯体育片的套路,虽然有所改变,但我们鼓手是不会买账的……而且就表现的主要音乐类型:Jazz、Big band啥的过于阳春白雪了,有点背离主流文化,一般电影观众对专业爵士乐压根不感冒,就连主角在最后约前任的时候自己也说过:“毕竟是爵士乐哈,能来来不能来算了”。如果换一种背景和音乐类型相信会好很多,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大众看不懂、不爱看,专业的看细节对不上一点都不爽这种事儿。。。6. 就影片中的演奏基本不是出自主角之手这事儿,另一部表现行军鼓手的电影《Drumline》要好很多,就算功夫熊猫主演的《School of Rock》做得都比这部要好,作为鼓手挺失望;7. 最最最后最重要的一点:片名。第一个意思是片中的曲子《Whiplash》,前排有兄弟已经介绍得很仔细了。第二个意思,Whiplash即鞭击,是爵士鼓的一种技法:将手臂+鼓棒像一条鞭子一样甩出去并用鼓棒一半左右的长度抽在军鼓的鼓边+鼓面上,声音效果暴烈异常。最后贴张神字幕组,大赞,黑的好:
作为一个曾经在大学玩过乐队的人,在看完whiplash后感触颇深。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还真有点小激动,因为我一直是个阅读党。当年玩乐队最大的障碍就是band的合作问题,往往排练曲子要达到完美的合拍要花起码一个月时间,当然我们水平也有限,请众朋友不要喷。主人公可以说为whiplash鞠躬尽瘁,就差死而后已了。为什么说感触颇深呢!内曼面对的无非是两个难关,一个是鼓技一个是女友。恰恰我也是这样熬过来的,作为贝斯手节拍把握实在是费工夫,关键我还是半路出家,我以前是打快板的,你们能懂我那种傻傻学贝斯的感觉么。后来总算功到名成,成为学校小小风云人物,泡到学校校花级女神。当时年轻以为就要走摇滚路了,毅然决然我提出了分手二逼的说我要练琴没时间陪你,后来女神找到了另一个男神我成为了众屌之屌的二逼。不过好莱坞电影主角都要成功,我是真实的我,现在开始朝九晚五得工作。年轻就是有梦年轻就是血与汗。难受
作为一名06年间半专业,半业余,中国式素质教育下,用艺术特长博取高考加分和大学特招的试验品不入流鼓手,我想说,还有什么音乐演奏形式比敲鼔来得更爷们儿呢?虽然我周围学鼔的姑娘居多。。。先不论演员的技术水平,是否后期录制配音,这部影片看得我感同身受的鸡皮疙瘩一直延伸至屁股。当主角深夜独自练习,当主角那创口贴撕了贴贴了撕,当主角几度放弃又重整旗鼓,不可否认,我燃了。。于是立刻主角上身,冲进厨房,选了双粗壮的筷子,兴奋的在桌上敲打了起来。。。直到我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只能使自己多年不练鼓的双手更加落寞,不一会,便意识到除了不稳定的节奏,就只剩下桌上飞的到处都是的筷子印。。。说到这,主角的技术自然也是无脸评论了,即便是当年清华艺考巅峰水平也不及吧。。。最后避免不明真相的群众误会,并且以免误人子弟,我想以我的经验说明:不管是交响乐团,民乐团,还是摇滚乐队里面,鼓手都是最不会被人注意的角色。—交响乐— 你尝试过一张从头开始休息89小节然后华丽击出一个滚奏再休息60小节的定音鼓鼓谱么。—民乐— 粗而略短形状令人害羞的民组打击乐鼔槌,配上华丽的红色喜庆演出服,唢呐响起,秧歌扭起来!。。。。不堪回首。。。—摇滚乐— 演出结束后默默自己收拾那一大摊子东西,然后远远的看着吉他手,主唱一脸春风,甚至basse都会被问上一两个诸如 “咦,你这个乐器只有4根弦呢” 一类的问题。所以,想泡妹子,不如学个吉他,好上手,能装x,乐器简单便宜。学鼔随身携带的只有2个笨拙的鼓槌,何况去面馆无意间掏出来还会受到旁人诧异的目光。第一次回答,貌似跑题了,语体教,见谅,以上。
来听这个!分享Buddy Rich的单曲《Solo 1 [Toronto, Canada/1977]》 (来自@网易云音乐)
好吧,我自己找了2篇文章,英语好的可以看看
安德鲁就是大牛级别,实际是Peter Erskine打的另外弗莱彻要安德鲁练的Double加一倍速度,也就是说在一首通常190的爵士乐曲中你需要打到330-380的Swing速度, 即单手Swing击打速接近200 只有Buddy Rich这种老变态才会执著把它练到这个程度。joey jordison这个疯子也把自己的腿踩断了,不知好了没有。速度统计为每秒双手19个连音,单手8个,双踩26下。Peter Erskine可以听下一他的 As it is
啪!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就这么华丽丽诞生了!一个处于父系权威下被阉割的鼓手,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所以还配不上你的梦想!因为不够努力所以得不到认可就开始咒骂社会的不公,努力吧!整个舞台都是你的!你已经尽力了都是屁话!爆裂鼓手——你已经尽力了!强烈建议不要在深夜观看此片,基本上看完就很难再继续睡下去了。用让子弹飞的话就是硬!用智取威虎山的话就是燃!如果高考前看到本片,我一定死也要考上北电!如果恋爱前看到本片,我一定死也不会在最应该奋斗的时候整天跟女朋友腻在一起!相信每一个曾经为高考,为工作,为梦想为之奋斗过的人,看到本片都会感动到一塌糊涂。当鼓手被车撞了,他第一件想到的,是鼓槌,是接下来的比赛,所以他甩开了肇事司机,开始往赛场奔跑,血流到他的已经发烫的脸上是冰凉的,他听得到耳边呼啸的风声,他满脑子就是鼓声满脑子都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就算被撞了也不要停下,即使踩到屎,你也要飞起来!就算被嘲笑了也不要怀疑自己,你的人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属于自己!好了,鸡汤泼完了,该进入正题了。鼓手在课后独自练习,没有任何废话,简明扼要地勾勒出鼓手在背后付出的努力。而你要相信的是,所有的努力是一定会被看见的,你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然后等风来。导师不置可否的眼神,透露出不确定的信号,鼓手不知道这眼神里意味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跟父亲去看电影,一个吃爆米花的父亲,就像所有人的父亲一样。不同的是鼓手不吃中间的葡萄,所以挑着旁边的吃,父亲说他很古怪,恰恰刻画了一个有自己认知却不善于跟父亲表达的boy。正如父亲说他不善于跟人眼神交流一样。接下来的课上,导师挑走了鼓手。几近兴奋的鼓手得到了第一次的肯定,于是荷尔蒙发作,鼓起勇气约了爆米花女孩,爆米花女孩跟大部分的同学一样,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麻麻木木地过着生活,并且,她也很快对鼓手表示了好感——用脚摩擦是一种相当暧昧的做法,脚在这里基本隐喻外露的性器。导师告诉他6点到,当他赶到教室的时候发现排练是9点,这一个小细节的刻画至关重要:从一开始,导师的每一个做法,都不似表面上看到的,即差异化,这差异化应该是另有用意的,而不是简单地戏弄他,乃至后面的辱骂他这么简单。于是一场师生的博弈开始了,导师先是让鼓手放松,享受玩爵士的态度,可当鼓手信以为真,沉浸到里面的时候。导师猛然扔了一把凳子,然后精确到甚至一个音节的快慢。这样前后的反差让鼓手几近崩溃。这里到底是快了还是慢了?应该是有一个时间差的,但是真的严重到要扔凳子的情况吗?正如鼓手在餐桌上的父辈们说的,音乐是一个感性的东西,一个主观感受,怎么能苛求到完美?所以,导师在训斥鼓手之前,就用一个莫须有的错误把一个原本没有错的乐手赶走了。因为他甚至都不能肯定自己没有错。所以导师说可怕的不是知道自己错了故意使坏,而是压根都不知道自己错没错。他在逼鼓手,苛求完美。鼓手把房间里没用的东西全部拿走,只剩下架子鼓和自己,开始练习,不断地联系,手上的伤口用创可贴贴上又染红,一打创可贴的特写,是热血到简直不能更热血的执着。一次演出,鼓手弄丢了乐谱,原本的核心没乐谱打不来,于是鼓手上了,并赢得了核心地位,这是前进的一小步,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至于乐谱是被谁拿走的?从后面来看,应该是导师,因为他压根都不在意比赛,他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培养出下一个天才,所以拿走了乐谱,逼着能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得到导师肯定的鼓手,却没有得到家里人的认可,这一点在我看来感同身受,因为同样是艺术生,家里总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倔强的鼓手得不到肯定于是很情绪化地反问那几个打球的哥们,但是父亲一个眼神,他又退缩了。这一段餐桌上的矛盾简直不能被处理地更棒!张力十足又不怒形于色。接下来,导师开始了第二轮的逼迫,他找了另外一个boy取代了鼓手的核心地位,从后面的谈话中我们也确定了这个boy只是用来激励鼓手的一计催化剂,从boy的角度来看,其实挺可悲的,他被当成了导师跟鼓手博弈的一枚棋子。鼓手彻底怒了,他倒了一桶冰,开始疯狂练习,特写的镜头——是一只练鼓到发烫的手插入冰水,混合着血,冰火两重天!鼓手找到了女友,提出分手,因为连自己希望做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在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爵士乐的鼓手面前,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累赘。这一幕让人热血沸腾的是——一个一直处于父亲权威下几乎被阉割的鼓手,因为爵士乐荷尔蒙迸发,然后故事勇气追求到了爱情。然后在梦想面前,坚强地宣誓:我不需要爱情!这当然不是渣男!老男孩里的王小帅,不也正是这么一个角色才打动我们的吗?片头的他,翘着兰花指给人剪头发,因为梦想被剪断的电线阉割了,所以,门口那人误以为他是guy要推油。当肖大宝找到他重新组乐队的时候,他雄起了,夜里醒来练舞,旁边是刚跟胖老婆亲热完擦拭后的纸巾。从被阉割到雄起,鼓手沉浸到爵士里无法自拔,为了争取核心位置,他租车狂飙到赛场,被撞了关心的仍是鼓槌,流血了关心的依然是能不能得回乐队核心。可精神胜利着,身体却败下阵来。这一段的体会想必大多初入社会的人都可以体会:自己想做的有很多,可真正可以身体力行付诸实际行动做好的极少!眼高手低是年轻人的通病。失去机会的鼓手破口大骂导师,就像我们咒骂这个社会的不公一样——为什么拼了命地工作,到头来并没有人认可?为什么拼了命地追梦,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所以机会才会溜走!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所以你才考不上北电!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所以你拍不出一场好的微电影!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所以你还配不上你的梦想!因为你还不够努力!退学的鼓手得到了父亲的安慰,也跟父亲一样吃着垃圾食品,做着平常人的工作,过着平常人的生活,怨天尤人吧!认命吧!你已经尽力了!good job!鼓手虽然意识到导师让自己的成长,可仍然匿名举报了导师。再见面,是一个爵士乐酒吧,导师邀请他重新做回爵士乐鼓手。认命过的他给前女友打了一通电话,前女友找了男朋友,她注定跟他不是同一类人!于是他走到舞台上,导师知道匿名举报是他是为了逼他一下,可生疏的技法还是收获了耻笑,父亲的安慰如期而至。在父亲的拥抱里,他意识到不能这样,不就该是这样,good job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恶的话!于是他转过身来继续努力!努力吧!努力过后,整个舞台都是你的!随着导师露出的欣慰一笑!影片戛然而止。啪!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就这么华丽丽诞生了!
其实吧,毕竟是爵士乐,主要是节奏问题。关于手速,很多金属乐鼓手比爆裂鼓手里的男主要厉害很多。这里奉上我心目中的鼓神Joey Jordison 。另外John Bonham也很牛。向这些鼓手致敬。
那是一部电影,不是教学视频。
最后有点乱,不过能打成那样,可以骗多少女孩子啊当前位置: >
> 《爆裂鼓手》上帝挥动的皮鞭,是我手中的鼓槌
《爆裂鼓手》上帝挥动的皮鞭,是我手中的鼓槌
更新时间:
编辑:影评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1.    昏暗走廊,只有前方的一个房间里亮着灯。一个鼓手坐在鼓前,快速敲击,手中的鼓槌重重打在鼓面上。    足以被称为音乐导师的弗莱彻走了进来,他似乎被鼓手的演奏所吸引,这是一个光头男人,身体看似瘦削却充满了力量,他的眼睛散发出有趣的意味,弗莱彻将上衣脱下,似乎做足了长久观看的准备。    他问道,可以更快些吗?    鼓手加快了敲击,鼓槌在鼓面打出更加激昂的节奏。    “double?”弗莱彻再次问道。    鼓手深吸一口气,鼓足力气,击打,像是要摧毁面前的鼓。    可抬头一看,弗莱彻竟然已经关门走出了房间。       鼓手呼出一口气,有些遗憾。    吱呀一声,门开了,弗莱彻重新走了进来。    鼓手紧紧盯着他,像是绝症病人看着为自己主刀的医生。    “我只是来拿我忘记的衣服。”    弗莱彻冷淡的说道。       影片看到这里,我按了停止键。    因为隔壁乐队的哥们儿又在练鼓了。    鼓点密集的砸进我的房间,这是饱受诟病的平庸之作,是得到楼上大妈骂街式评价的典范代表,是北京一间杂居出租楼里的简单乐章。    我推开窗户喊:操你妈,我在看电影呢,你丫小声点儿!    没有人回答,只是鼓点愈发迅速。    操你妈。       2.    出租楼里的鼓手来自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一个毕业即失业的地方。    我和他还算熟悉,和影片的主人公安德鲁一样,他没有惯常音乐人的坏毛病,他没有烫发,没有耳洞,没有古怪的皮衣和全是窟窿的牛仔裤,没有未曾成名却浑身刺青的愤世嫉俗。    他很简单。    主职在美廉美打工,同时兼职发小广告送传单的业务,闲暇时打鼓,其余的没了。    他不像安德鲁那样,偶尔还能电影院瞧瞧,他没有时间。    他只在自己的房间里用电脑看电影,一段一段的看,练鼓的间隙看,一部电影或许能看上四五天。       他有一个陀螺,这是个有趣的小玩意儿,不像普通陀螺,它的底部是扁平的。    因为他通常把陀螺放在自己的鼓上玩儿。    用绳子系住,快速一抽,迅速旋转,然后轻敲鼓边,陀螺飞起来,又落下,再飞起,再落下。    他说:真有意思。       这他妈哪儿有意思了?    我想,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女朋友,所以根本不知道有意思的事儿怎么做。    陀螺不停旋转。    强大的离心力将陀螺周围的一切甩开。    这位出租屋的打鼓小伙子如此,影片里的安德鲁也如此,音乐就是他们的陀螺,从影片里看,安德鲁是如此幼稚,他和家庭关系的疏离,他和喜欢很久的电影院卖爆米花姑娘关系的好坏,竟然是由他打鼓的成绩所决定的。    看似错误,却符合实际,因为他们把所有的都甩开了。    因为只有打鼓是他们生存的核心。          是谁给这故事打了个“简单励志”标签的?    我真谢谢你。       3.    陀螺之所以旋转,是因为鞭打。    刚开始时,要慢慢来,因为陀螺起速要稳。    导师弗莱彻在鼓手主角惨遭乐队排挤,只能屈居二位的时候,拯救了他。       “安德鲁,又是你出错了,还是换核心鼓手吧。”乐队指导说。    弗莱彻猛然推门而入。    他没有多说话,只是让每位乐手演奏了一小段。    最终他却挑选了安德鲁。    当每个时钟都出错的时候,唯一那个保持精准的时钟反而成了罪人。安德鲁就是如此。    幸好弗莱彻的眼光精准。       他告诉安德鲁,要相信自己能被挑选是有理由的。       在弗莱彻的音乐室内,安德鲁马上开始打鼓。       弗莱彻却狠狠抽了他一鞭子。    错了,快了,慢了,节奏不对,他向安德鲁倾泻暴力的词汇,阳痿早泄只是寻常,感谢伟大的编剧,看了这部影片,现在我用英文骂人更顺溜了。       安德鲁不断起伏着,在弗莱彻的鞭打之中。    高不可攀的弗莱彻,就像是掌控着音乐的上帝,他时而轻柔,时而猛烈,将安德鲁玩弄在股掌之中。    直到他将安德鲁彻底玩儿废。       “如果十分钟内,你拿不回鼓槌,你就滚蛋吧。”弗莱彻说。    第一次大型演奏会,误时的安德鲁流着汗水和血。    弗莱彻一次又一次的抽打着,而这是最后一次。       陀螺从鼓面上飞了起来。    我和出租屋里的鼓手朋友谁都没接住。    它啪的一声摔在地上,根儿断了,两截,我俩面面相觑。       安德鲁双手是血,趴在鼓上,剧场里灯光暗下,只有弗莱彻说:各位观众,我向你们致以诚挚的歉意。       4.    常听出租屋里打鼓的小伙儿说,他在找一种节奏。    我问他什么节奏。    他说像是有上帝指引的节奏,你冥冥之中感觉到的,像是灵光一现的东西。    话刚出口,他却呸了一声。    我问他问什么。    他说不对,这和上帝没关系,假如我脑子里真能闪现出火花,那一定是因为我之前已经挥舞了百万次鼓槌。    我说,小伙儿,你这话听起来像诗。       小伙儿原来谈过恋爱,毕业后各分东西。    等他想再联系时,人家已经有了男友,当然这很正常。按照他的话说,一个没有着落的人,成家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小伙儿原来和父母保持联系,现在也少了。    他说要混出头,才有脸跟他们说说自己的打算。       哎呀,《爆裂鼓手》,这名字起的真好,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潘磕嫦暮霉适隆    可是继续看下才发现,是血肉横飞的压抑,灯光黯淡的黑暗,以及无时无刻夹杂的心理恐惧。    上帝是个坏人。    但上帝依然给了安德鲁一次机会,来吧,来我的演奏会,展现出你的才华。    我以为剧情终于要向正轨发展了。    导师与学生之间和好,携手共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篇章。    可是黑色渐渐染上纯白的鼓面,弗莱彻所提供的演奏,都是选用安德鲁从未练习过得鼓谱。    欺骗,又一次鞭打。    上帝真的是个坏人。          5.    格格不入。    安德鲁同志再一次被导师玩儿了。    所有的演奏者都在抱怨,大哥,你弄啥嘞?    安德鲁苦苦咬牙支撑,表情之狰狞,让我想起自己上数学课没有回答上问题,前排我喜欢的姑娘冲我鄙夷的笑笑,那时候我的表情一定也是如此。          上帝重要吗?    上帝很重要。    可是没有上帝更重要。          影片第九十二分四十九秒,弗莱彻狠狠握下乐章结束的拳头。    但是安德鲁没有停止。    他的鼓点开始加快,手指捻住鼓槌的末端,像是机关枪喷射的子弹。擦踏,轻击,重打,放缓加速,二次循环。    弗莱彻走到他面前,大声质问,你在干什么!    安德鲁只是抬头,朝着他笑。       音乐开始安静下来,不,是消除了声音。    我们的目光停留在安德鲁耳边的汗水与安德鲁手中鼓槌的血液上。       影片里,弗莱彻和安德鲁对望,一个人嘴边带着笑,一个人的眼角有笑意。    弗莱彻抬起手,他在指挥安德鲁的鼓演奏。    安德鲁打着鼓,弗莱彻又像是陪着他的鼓,才做出了这些动作。    鼓点快了。    更快了。    被鼓槌磨破了双手,血液溅起,在鼓面。       弗莱彻脱掉衣服,安德鲁此时成了光线所在的中心,弗莱彻抬起手,他要让所有乐队的演奏都配合安德鲁一个人。    最后一声敲击,配合演奏即将开始时,影片戛然而止。       出租屋里,鼓声再次响起。    那个陀螺也开始旋转。    我问打鼓的小伙儿,怎么陀螺又好了?    他说,拿520粘住,就好了。    自己修的。       6.    这部影片,我打四星。    但或许应该只是三星半。    因为我把它推荐给了出租屋里的鼓手朋友,他却说:跳着看了,感觉凑合。    我问他,怎么了?    他说,不就是不疯魔不成活么。电影里没人真的疯魔,疯魔的人就站在你面前。       想起来主演泰勒的描述,他称自己看到剧本时,看到描述地四处都是飞溅的血几乎震惊到了。尤其是最后一幕上写着连鼓上都是血时,他忍不住和导演达米恩说,“这是不是太夸张了?”       没想到达米恩回答他,“你错了,我曾经练鼓练到腿上全是血。那才是真实的,那才是真实的。”
热门电视剧好吧,我自己找了2篇文章,英语好的可以看看
今天看了一位berklee的吉他名师的影评,决定转到此处。看了这篇可以不用看我写的了,自己写的还是缺乏深度哈哈。-------------给主人公的架子鼓配音的Peter Erskine, 稍微了解了一下他合作过的,Stan Kenton, Weather Report, Diana Krall, Herbie Hancock....全明星阵容啊,基本上都是名留爵士史的人物。。。然后也顺便看了一下他的一些即兴视频,完全没有电影中的炫技,打起来就是大师范,一点都不着急,solo中透着很强的groove,打得很有层次,各种碎拍、rim的技法用得很巧妙,各种复杂的细节处理得游刃有余,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顶级。(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位历史真实人物Buddy Rich,更牛逼。。。)再看电影中的主人公。技术方面没话说,光和乐队的timing契合度就是超专业水准,另外整个大乐队素质也相当高(毕竟是要在lincoln center 演出的),管乐的articulation控制的很棒,太过完美,现场演奏演出了录音室水准(虽然配音的确是在录音室录制的。。。)可惜最后的一首曲子是败笔,把爵士乐打得跟死亡金属似的,作为电影表达来说这个剧情设计得很巧妙,但是大部分听爵士乐的观众估计都不会欣赏最后的drum solo,爵士乐又不是机关枪。。。其实我感觉电影最后的那段鼓即兴的末尾就有点模仿Buddy Rich这段solo的感觉但是完全没有Buddy Rich大师的那种神韵和层次。。。总而言之,Peter Erskine的鼓技堪称一绝,个人不喜欢Whiplash男主角的鼓技,太抢戏,太炫耀,不够成熟,但是一切还是要以电影想传达的理念为主。(虽然技术上没话说,电影里面所有打得不好的都是故意的啊!)顺便转发一篇评论
本人不是鼓手,但是作为一个爵士bass手,也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在豆瓣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把部分修改剪切一下发在这里回答题主。在这里的内容只针对题主问题的一小部分,有兴趣可以移步豆瓣那个问题。链接在这里(顺便说下你头像Brad Mehldau是我的偶像啊!活着的钢琴手中最喜欢的,没有并列)的回答介绍了电影中的配音鼓手Peter Erskine和他的水平,这方面我就不说了。但是他绝对是个很厉害的顶尖鼓手。我就说说这个电影呈现出来的水平吧。男主的技术,是符合电影里的设定的,在纽约还没到最厉害的级别,属于即将进入大牛的级别。在我看,电影中男主的solo大部分都是飚速度,滚奏什么的,这在大牛爵士鼓手中不算厉害,大牛的鼓手玩的都是复杂的复合节奏,节奏套节奏,还有有个性的呼吸。拼的是考验脑子的节奏,而不是速度了,因为速度练到一定时候都差不多。有些在速度这条路上走到黑的,就更不评了,那都是没有意识的匠人。玩爵士的是都有很高技术没错,但是大师们又都是演奏时忘记技术的人,终极目标是乐器就是他的一张嘴,想说什么说什么,完全潜意识,不需要思考,但是这也是需要多少年的积累和练习才能达到的。因为爵士最重要一点就是即兴,solo都是即兴的,就和即兴讲一个故事一样。所以大牛门一般都不会长期在大乐队中,而在更有发挥空间的小乐队中。不过即便如此,电影中水平放在中国的话依然可能是最高水平的,单说他的音色控制,力度控制,节奏准确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实际是Peter Erskine打的,这些基本问题肯定没得说,不过国内鼓手把基本问题全解决的都几乎没几个)。另一方面,鼓手的solo在大乐队和小乐队中气氛也会有很多不同,通常鼓手在大乐队中都会打的更加兴奋和所谓的听起来热闹。而在小乐队中,可能会更加考虑曲风而打出更具音乐性的solo,很多时候看起来会给人简单的感觉(其实有的时候一点不简单,对于鼓手来说意味着对音乐的理解)。我想这个电影选择大乐队呈现爵士乐也有很大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乐队不像小乐队那么多风格,比较好在观众中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大乐队的鼓手通常都是看起来打的热闹的,这样即使外行人看这个电影也会血脉喷张。
导演是造物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爆裂鼓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