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氢旳目的碳酸氢钠是什么么?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温度升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2)小红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认为该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小文对小红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老师说质疑有道理.其理由是____.(3)根据小红的实验原理,小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同样的结论,该方案的实验过程是____.(4)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请你帮助同学们进行解释.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的目的是____.②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乐乐题库
&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知识点 &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习题详情
12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5.0%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温度升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中和反应能放出热量&.(2)小红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认为该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小文对小红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老师说质疑有道理.其理由是若稀盐酸过量,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也不变色&.(3)根据小红的实验原理,小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同样的结论,该方案的实验过程是在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若试液由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说明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4)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请你帮助同学们进行解释.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的目的是防止滴入的稀盐酸过量&.②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更完全、充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弄清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而且酸和碱发生反应会导致溶液的酸碱性发生质的变化,同时放出热量.
解:(1)由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故答案为:中和反应能放出热量.(2)由于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因此酚酞不变色,溶液可能是酸性,也有可能是中性.故答案为:若稀盐酸过量,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也不变色.(3)在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若试液由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说明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故答案为:在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若试液由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说明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4)①由于该实验的一个方面是探究两种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用胶头滴管滴加是为了防止所加溶液过量;②在反应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反应物充分反应;故答案为:①防止滴入的稀盐酸过量;②使反应更完全、充分.
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反应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主要考察你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H?O).如图所示:.常见的中和反应有: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为例,如图所示:. 也就是,首先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其中,酚酞试液的作用是根据酚酞的颜色逐渐变浅至消失,既可以说明中和反应的进行,也可以说明反应的完全;但是不可说明是否滴入过多的酸性溶液而使试液呈酸性(因为酚酞溶液无法使酸性溶液显色).其实,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在进行(或是否完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1.用ph试纸来检测:一般在中和反应进行时,反应前后溶液的ph会变化.用pH来检测中和反应是否进行是最直接的方式. 2.用探测温度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反应(但是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燃烧等).所以,可以通过探测溶液的温度是否升高,来推断中和反应的进行和完全. 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点: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还有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并且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撒入土壤中,以中和其酸性.同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并且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还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如图所示:. 2.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碱性污水需用酸来中和,酸性污水需用碱来中和.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适量的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3.用于医药: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即胃液的ph值为0.9~1.5),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一些碱性药物,使碱与过多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例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片可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 另外,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在患处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oH2O)的药水,来中和蚊虫分泌出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 4.调节溶液酸碱性:在科学实验时,经常要把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就可以用适当的碱或酸调节溶液的pH.【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溶液pH的测定、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物质的推断和鉴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评价表达的正误,或者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中和反应的定义及其操作过程(包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和完全)、有关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前三个应用,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不能反过来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因为非金属氧化物与碱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可它就不是中和反应;还有酸与金属氧化物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用稀盐酸出铁锈的反应),可它也不是中和反应.2.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只有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才是中和反应.3.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酸和碱的溶液一般是无色,二者反应时的现象不明显,所以往往借助于一些试剂或仪器等(如酸碱指示剂、pH试纸、温度计等),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恰好完全.
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相似的题目:
将V1 mL 3.65%&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图1),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图2)和温度变化(图3).(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1)图2中V1=0mL时,图1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色;(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图2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mL;(4)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5)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实验中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右图是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的溶液液的pH与加入的A溶液的关系图象,请你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物质A的化学式为&&&&;(3)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为&&&&;(4)图中处于b点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如图表示向甲中加入乙时溶液pH的变化曲线.请写出你从曲线图中所获取的信息:(1)甲是&&&&(2)乙是&&&&.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下列图象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是(  )
2(v0v3o湖州)定义科学概念,可以使科学知识由无序变得有序,使科学知识形成体系.下列科学概念定义正确的是(  )
3(大下u3o广安)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坐标图分析,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选项&所用试剂&现象和结论&A&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B&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硫酸过量&C&锌粒&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D&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则恰好完全反应&
2(大下u3o广安)某小组同学在完成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坐标图分析,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合理的是(  )
3以下是2013年我市实验操作的考查内容,请回答有关问题.【实验目的】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实验原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猜想与假设】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有NaCl和HCl猜想三:有NaCl和NaOH&&&&&&&&&&&&猜想四:有NaCl、HCl和NaOH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这个不合理的猜想应该是&&&&.【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AgNO3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AgNO3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HCl&【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温度升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2)小红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认为该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小文对小红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老师说质疑有道理.其理由是____.(3)根据小红的实验原理,小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同样的结论,该方案的实验过程是____.(4)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请你帮助同学们进行解释.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的目的是____.②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1)小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温度升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2)小红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认为该中和反应恰好完全进行.小文对小红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老师说质疑有道理.其理由是____.(3)根据小红的实验原理,小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同样的结论,该方案的实验过程是____.(4)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请你帮助同学们进行解释.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的目的是____.②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相似的习题。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氢气燃烧实验的目的,现象,结论,方程式,微观图示._百度作业帮
氢气燃烧实验的目的,现象,结论,方程式,微观图示.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 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后,烧杯内壁有水雾
氢气可燃性 点燃生成水
H2+H2O====2H2O
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水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氢气是未来理想的能源,天然气是人们目前已广泛使用的一种化石能源.已知氢气的热值为143×103kJ/kg,某天然气的热值为98×103kJ/kg,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写出氢气和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氢气燃烧:&2H2O2H2+O22H2O;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2H2O+CO2CH4+2O22H2O+CO2.②与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相比,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至少写出两点)来源广泛、热值高.③某同学家中使用的是天然气,为了安全起见,计划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该同学认为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如图所示:你认为这样安装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合理;天然气密度比空气小.(2)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C.用石油可以制得汽油D.用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分析:(1)根据氢气燃烧能生成水,甲烷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2)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燃烧时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乙醇可以使用粮食发酵法制得,据此回答问题即可.解答:解:(1)①氢气燃烧能生成水,甲烷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点燃&.&2H2O;CH4+2O2&点燃&.&2H2O+CO2;故填::2H2+O2&点燃&.&2H2O;CH4+2O2&点燃&.&2H2O+CO2;②与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相比,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无污染、来源广泛、热值高;故填:来源广泛;热值高;③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在上方;故填:合理;天然气密度比空气小;(2)A、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乙醇汽油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错误;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做燃料减小了汽油的消耗,故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故B说法正确;C、利用石油分馏可以制得汽油等燃料,故C说法正确;D、乙醇可以使用粮食发酵法制得,故D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料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23、化学不仅为人类生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在煤气、沼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2)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现有①黄瓜&②大豆&③淀粉&④鸡蛋,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填序号).(3)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每年因锈蚀而损失的数量是巨大的,造成钢铁锈蚀的原因是.(4)塑料、合成纤维、等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其中废弃塑料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的环境问题,为了避免“白色污染”我们可以做的是.
科目:初中化学
(2012?塘沽区一模)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从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填字母序号).A.氢气&&&&&&&&B.石油&&&&&&&&C.煤&&&&&&&D.天然气(2)目前,我国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2H2OCH4 +2O2CO2 +2H2O.(3)某校化学小组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红磷和白磷均放在薄铜片上,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判断该小组同学控制不变的因素是ABC(填字母序号).A.红磷、白磷均为可燃物&&&&&B.红磷、白磷都暴露在空气中C.红磷、白磷具有相同的温度&&&D.红磷、白磷在铜片上的位置对称依据燃烧条件,变化的因素是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不同.(4)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发生火灾时,这种涂料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作用.其防火的原因是B.A.清除可燃物&&&&&&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科目:初中化学
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下面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燃料的大致顺序:木柴→木炭→煤→石油、天然气.①上述燃料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上述燃料中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的是天然气.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CH4,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H2OCH4+2O2
CO2+2H2O.(2)为了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通常把煤制成蜂窝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等.(举一例)
科目:初中化学
化学不仅为人类生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市场有“铁强化酱油”、“含氟牙膏”、“高钙牛奶”、“加碘食盐”等商品,这里的铁、氟、钙、碘应理解为①(填序号)①元素&②原子&③分子&④氧化物(2)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在煤气、沼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氢气.(3)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现有①黄瓜&②大豆&③淀粉&④鸡蛋,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②④(填序号).(4)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每年因锈蚀而损失的数量是巨大的,造成钢铁锈蚀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接触,满足了铁生锈的条件.不同的钢铁制品防锈的措施不同,为了避免菜刀生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将菜刀洗干净晾干(只答一条即可).如图是科学家根据相关研究绘制的60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全球温度变化的图线,据图分析可得:全球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请你说出一种在生活中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开放性回答).“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惠燕同学听说种树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她很想了解: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你帮她完成探究活动方案设计:(1)根据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2)实验步骤:①取4段等长的金鱼藻,分别放在装有自来水的四个烧杯中,使烧杯中水高于植物体2-3厘米,贴上标签甲、乙、丙、丁.②将四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天,使金鱼藻体内的有机物(或淀粉)运走、耗尽.③将四套装置移到聚光灯下,很快有气泡从金鱼藻冒出,这些气体是氧气.④将四套装置放在距光源3米的地方,保持各烧杯中的水温一致,往各烧杯中加入不等量的碳酸氢钠(溶解在水中时会产生二氧化碳),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分别计数各装置在2分钟和4分钟内排出的气泡数.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甲烧杯乙烧杯丙烧杯丁烧杯碳酸氢钠加入量(克)01232分钟气泡数(个)468104分钟气泡数(个)7111521(3)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①该实验设置甲烧杯,目的是起对照作用,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或碳酸氢钠).②随着碳酸氢钠加入量的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选填“上升”或“下降”),金鱼藻产生的气体增加(选填“增加”或“减少”),即光合作用效率上升(选填“上升”或“下降”).(4)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
解:请你说出一种在生活中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理由: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1)根据所提出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作出的假设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 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2)实验步骤: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①取4段等长的金鱼藻,分别放在装有自来水的四个烧杯中,使烧杯中水高于植物体2-3厘米,贴上标签甲、乙、丙、丁.②将四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天,使金鱼藻体内的有机物(或淀粉)运走、耗尽.③将四套装置移到聚光灯下,很快有气泡从金鱼藻冒出,这些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氧气能助燃,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这些气体是氧气.(3)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①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设置甲烧杯,目的是起对照作用,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或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作用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表格中的数据说明,随着碳酸氢钠加入量的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金鱼藻产生的氧气随着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即光合作用效率随着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而上升.(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故答案为: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开放性回答);(1)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2)②有机物(或淀粉);③氧气;(3)①对照;二氧化碳浓度(或碳酸氢钠);②上升;增加;上升;(4)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本题是以探究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上升为知识背景,一是考查对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认识.二是考查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包括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氧化氢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