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棉八连云港碱厂搬迁迁的具体时间

图文:张艺谋往事--张艺谋拍的陕棉八厂篮球队的集体照_影音娱乐_新浪网
图文:张艺谋往事--张艺谋拍的陕棉八厂篮球队的集体照
<font color=#7b年05月12日18:44 南都周刊
  很长时间以来,我想起就会顺便想到解放鞋,这个吊诡的联系来源于记忆中模糊的某篇回忆文字,说他穿着解放鞋第一次敲开莫言的房门。如果你往下再读四页,可能下次你想起张艺谋,会直接略过和,而一对对颜色对比鲜艳的老式袜子、很厚的毛边纸情书或者海鸥牌照相机反而条件反射般地跳出来……那都是说不准的。
  脑部的条件反射不需要什么理由,单纯得就像每个人的童年、青年一样,我们那时都
在玩耍,幸福的时间大多类似,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有他自己的天堂电影院,侯孝贤一定常常想起他的童年往事,我们的张艺谋也有他做工人时候的幸福时光。 ――编者
  他们讲述张艺谋青年时代的幸福生活
  好友雷佩云
  张艺谋在咸阳第八棉纺织厂时最好的朋友,两人曾同在织袜车间工艺室做宣传,雷佩云擅长书法,与张并称织袜车间两大才子;还曾一同驰骋篮球场,在厂队雷打中锋,张打前锋。雷现已退休,与侄子开了一家“忆谋照相馆”,常年展出一些张艺谋老照片。
  室友郝民权
  张艺谋在棉纺织厂的室友,是当时张“御用”摄影模特,曾出现在其多幅早期摄影作品中,结婚照也由张一手操办。郝民权现年60岁,9年前因工伤失去一条腿,退休在家。除了打牌练字,他常对朋友讲张艺谋过去的故事。
  老大姐张春阳
  张艺谋在棉纺织厂面对面坐的同事,老大姐。张春阳从介绍张艺谋到织袜车间工艺室工作,到目睹张艺谋和肖华之间的爱情,全程见证了张艺谋成名前的情感生活。她还是惟一陪着张艺谋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的人。张春阳现年60岁,仍居咸阳。
  在咸阳第八棉纺厂织袜车间的快乐日子
  做袜子讲故事玩臭屁 人生如戏
  他先是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在北倪村认识了他的妻子肖华,然后又回城,成为一名操车工。在19岁到21岁的岁月中,他还只是一个为爱情和成分苦恼的年轻人,当然他也在此时慢慢地展现出艺术的天赋。
  仿古报头轰动全厂
  1969年,张艺谋和肖华在乾县阳汉乡北倪村插队,同时插队的还有另外两个男生。
  郝民权1972年任梳棉小组组长后不久,刚满21岁的张艺谋就进入陕西咸阳第八棉纺织厂,作为乾县下乡学生分来的,刚开始只是普通的操车工。张艺谋刚进厂就和郝民权分到同一间宿舍,床对床生活了5年。
  对当初分宿舍,郝民权说:“当年我们住在男单运楼2楼40号,给张艺谋分宿舍时,工房的同事分宿舍写名字,把张艺谋写成了‘张银幕’。当年我们同住的有四个人,那时候大家都年轻,生活也单纯。”
  对张艺谋的出现,雷佩云则说:“我们都挺投缘的。1974年,我和张艺谋在咸阳第八棉纺织厂织袜车间工艺室,都搞宣传,他搞摄影、绘画,我搞书法。在厂篮球队我打中锋,他打前锋,所以感情非常好。”
  雷佩云对张艺谋的才气尤为佩服。
  “张艺谋的才能在八厂很有名气。有一次办单位墙报,他设计的报头‘秦始皇’曾轰动了全厂。他画了一幅秦始皇头像,然后用火把画烤黄,再把画角烧得缺一块少一块的,看起来画就像是从什么墓地里挖出来的一样。所以,以后厂里人一提起张艺谋就会想起他的这张报头画。以至于他被我们称作是‘鬼才’。”
  我们每个月做四个新袜子图案
  张春阳对此也记忆犹新。
  “他弄的‘秦始皇’图案的确很特别,我就比较留意他。1974年,厂里派各车间搞宣传的到北京参观全国美展,我在火车上跟谋谋说,工艺室现在要一个人。可由于他出身不好,调动的事一直没成,后来我极力推荐,费了不少周折,辗转才把他调动的事办下来,我和谋谋就成了同事。”
  说起当年的工作,张春阳则描述说:“一个工艺室七八个人,只有我们俩做袜子图案,我们每个月的任务是做四个新袜子图案,当时只能用手绘图,首先我们要把想法画出来,然后刻成砧板,但谋谋不爱画图样,因为图案太小,无法发挥才华;搞好这一整套后,就送到修机师傅那里,让师傅把织袜机调好步骤织新花样,最后我们要配颜色,如果我们的新花式被选中要投产的话,我们还得再挑织出的样品、洗样品、定型,程序是比较繁琐的。谋谋当时最讨厌洗样品袜子,所以有时我只好帮他洗。”
  进入工艺室后,张艺谋开始喜欢上摄影,当时的摄影行业还“垄断”在少数照相馆的摄影师手中,但他还是“无可救药”地跨进了他们的行列,所以他当时的理想是:开一间照相馆。
  “张艺谋的电影就等于摄影加讲故事”
  雷佩云说:“当时的工资是每月30.2元,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不少钱,不买衣服,不买自行车,唯独买了一架海鸥牌4A照相机。其实张艺谋家里没一个人是搞电影的,他爸是军人,他妈是医生,没人想到他将来会搞电影。他喜欢照相,技术是跟他表哥学的,他又特别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所以我认为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就等于摄影加讲故事。”
  有关讲故事,雷佩云说:“有一次,张艺谋说想我们几个朋友了,就把大家邀来闲聊。大家聚在一起,他就提议,看谁讲故事能把大家逗笑,并笑得肚子疼,结果他给我们三人讲火葬场有一个神经病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三人笑得合不拢嘴,于是吉安庆就用张艺谋刚买的那架照相机把我们笑的样子记录下来了。”
  雷先生指着自己收藏的一张张艺谋拍的“五人组”照片说,他的朋友吴某看了法国名著《还我自由》中的一张图片后对张艺谋说:“谋谋,我看了一张照片,人物表情、形象各不相同。”张艺谋听了就把他们几个召集到一起,说也要给我们拍一个类似的镜头。
  那天夕阳西下,五个人背靠着墙不停地摆动作,但张艺谋拍了很多张都不满意,他转来转去,最后忽然说:“你们现在正面对着敌人的枪口,马上就要死了,你们临死前是怎样想的就做出表情来。”大家想了想就摆出各自的神态:雷佩云宁死不屈,滑尔刚怒视枪口,吉安庆眼望光明,吴德功沉静思考,刘延臻向往未来。
  张艺谋后来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个和八个》时,就运用了类似这个镜头的表现手法。
  雷佩云说:“我收藏了艺谋自己拍的和有他在的照片22张,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照相馆用‘忆谋’这个名字,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更多的是为了纪念往事,这也是我收藏老照片那么多年的原因。”
  手抓臭屁给你闻,用口罩遮光做暗室
  “张艺谋聪明!”郝民权说,他脑子特别好使,当年很多书都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他看一遍就记住了,然后就给大家讲。当时上班是干两个小时,休息两个小时,大家为了听他讲故事,都赶紧地把工作做完。郝民权说:“谋谋总是跟别人的想法不同,鬼点子特别多。他走到你跟前,把手伸过来,一松拳头,你会立即闻到恶臭传来,原来是他用手把臭屁接住,给你搞的恶作剧。”雷佩云最幸福的事情是收藏了很多和张艺谋的合影,但郝民权觉得最幸福的,则是成为艺谋的“御用”模特。郝民权回忆说。“谋谋喜欢照相,他整天逼着我们给他当模特。当时单位一个月给每人发三个口罩,他积攒了十几个,染成了不同的颜色缝在一起,挂在窗户上当窗帘遮光,开一个小红灯,就这样宿舍成了冲照片的暗室。有一次天不亮,他和我弄来一只大公鸡爬到楼顶,在太阳升起的一瞬间,我负责拿松枝充当松树,他在旁边用小棍儿戳公鸡让它打鸣,就这样按下快门,结果拍成了获奖无数的‘破晓啼鸣’。”“还有一次,我和爱人要结婚,请他拍结婚照。我们三人一大早就骑自行车走了30里路,来到沣河上游。他说要给我们拍一个特别的,让我们背对镜头,坐在河边,就这样我和爱人的结婚照是一组背影。结婚当天亲戚朋友都质问我们,怎么不正脸对人,弄得我们哭笑不得。他就是这样,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害怕献血喝了两碗水稀释血液
  郝民权还替张艺谋澄清一些事情:“前不久凤凰卫视有档节目说张艺谋曾卖血买相机,他当时在现场并未回应,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没有的事情,跟血液有关的事就只有一回。王红喜患急性阑尾炎、胃穿孔,我们几个把他送医院,我和谋谋是B型血,王红喜是AB型血,所以医生让我和谋谋随时候命献血。由于私人原因,我俩不愿给王红喜输血,从医院出来,我就和谋谋跑去喝了两碗馄饨,回到宿舍又准备了两大碗水,预备把血稀释一下。我俩在宿舍提心吊胆地等了一下午,也没等来医生召唤。”
  对当年和现在的变化,郝民权笑着说:“我们曾经幻想过未来十年我们会干什么?我当初练武术,谋谋说我身体会越来越好,没想到现在一条腿没了;邱耀生会干木工活,将来一定会做好家具,可现在他却成了泥瓦匠;当时谋谋说自己照相整天在暗室,眼睛可能会瞎了,可现在人家的眼界反而越来越开阔了。
  他跨出了人生最重要一步,以后的人生并不如他最初的计划,开照相馆或者做业余摄影家,但后来他却成为影响世界的导演,成为所有人眼中的“老谋子”。
  怕文化低不敢上北电考试
  “艺谋当初的愿望只是开照相馆糊口”,雷佩云说。
  张艺谋原名张诒谋,是他父亲起的名,后来拍电影后,就改名了。1972张艺谋进厂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为人聪明好学,所以获得了很多机会。
  雷佩云回忆说:“1977年下半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考试,给厂里一个名额,当时厂里决定让他去,可艺谋却犯嘀咕,他说自己文化太低,怕跟不上。后来他咨询我们,我们也都拿不定,最后艺谋和吴德功,谈了一晚。吴德功让他自己算:‘就一个机会,你去了无非是多花一个车票,但不去,那机会就没有了。’张艺谋没想过要上大学,现在机会来了,却不敢跨出这一步。”
  张艺谋考北京电影学院的过程,也只有张春阳最清楚,她说:“1978年5月,我和谋谋到长沙出差,结果他鼓动我说要到北京去一趟,因为他知道北京电影学院要招考。我当时犹豫,因为厂里不知道,我们要是去了,拖延了回厂时间是违反纪律的。但谋谋当时很想去,他说不去就没机会了,结果我跟他一起北上了。”
  张艺谋和张春阳去北京后,因为没有介绍信,所以只有住亲戚家,张春阳住在丈夫的哥哥家,张艺谋则住在肖华的姐姐家。
  张春阳回忆说:“谋谋看上去要比别人粗糙些,年龄也大,但谋谋是有备而去的,在考试前他已准备好了所有摄影作品,还精心地做了线装相册,上面写作品名称的白胶布,还是卫生所朋友给他的。当时报考的人不多,好几个老师围着作品看,都赞不绝口,有的老师甚至怀疑这不是他拍的。我在旁不断说:‘我这个同事照相好,画画也好。’老师们问身体好不好,我说:‘谋谋在厂里是篮球运动员。’可问到年龄老师们都犯了难,‘我们招考录取的年龄是25岁以下,你的年龄(28岁)超了,我们也没办法。’我们离开后,就开始想办法,谋谋把情况告诉了做教师的肖华姐夫,他认识的人多,活动联系人就全靠他了。”
  “从北京回来,谋谋毫无把握,怕北电的事儿不成,就开始联系西影厂当学徒。后来西影厂都准备接收了,结果北京的电话来了,打到办公室说让他去一趟。谋谋问我是去西影厂当学徒还是到北电上学,我告诉他还是去上学,当学徒也不知何时才能磨出来。结果那次去北京后,谋谋在文化部部长等人的帮助下一去就定了,回来后谋谋就跟吴德功说他遇到好人了,没参加考试,直接安排成‘代培生’上大学了。”
  说到这一段,张春阳有些感慨地说:“1978年,在张艺谋上大学走之前,我们给他做工作,让他上学之前最好先把婚结了,也跟肖华说了,结果他们先结了婚。”
  十年爱情,走出厂去北京时的幸福生活
  写情书拍照片考北电 戏出人生
  他徘徊在爱情的边缘,当然他的身后也不乏追求者,但他的眼中只有后来的妻子,尽管在同样的10年后,他离开了她,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内心充满爱的。
  张艺谋为肖华烧水洗头
  “当初给张艺谋介绍对象时,我并不知道他已经和肖华恋爱了,那时他整天苦闷的是因为肖华父亲嫌他出身不好,不同意他俩的事。虽然3个男生都在追求肖华,可到最后还是被谋谋追上了。”雷佩云说。
  对这段感情,雷佩云在回忆时也充满了温馨:“当时张艺谋修水库,肖华连夜给他烙锅盔,隔日一早肖华就送到村口。还有一次肖华从地里干活回来想洗头,艺谋就用大锅给她烧水,当时两人感觉都很幸福。”
  “我还给张艺谋的情书写过信封。”雷佩云有些兴奋地说。“肖华原来在408厂,她爸为了阻止女儿和艺谋来往,亲自到车间找领导说,只要是八厂的信都要扣下。这下可急坏了张艺谋,不过他鬼点子多,有一天他拿了20多个信封来找我,让我帮他用不同的字体在信皮上写上不同的地址,地址可以随便编,只要不是八厂就行,就这样两人成功躲过了肖华父亲。”
  郝民权和张艺谋是同宿舍的舍友,所以他也知道两人许多鲜为人知的事。
  “谋谋和肖华是初中同学,又是一起插队的伙伴,所以两人感情相当好。谋谋饭量大,厂里发给他的饭票总是不够,肖华基本上是每半个月就给他送一回饭票,后来谋谋曾经对我说过,如果将来和肖华不好了,他自己就连欠肖华的饭票都还不起。”
  一个上海的小伙子在追肖华,他吃醋了
  郝民权还提到一段张艺谋曾经为肖华吃醋的事情:“1972年,肖华在兴平的408厂工作,张艺谋经常去看她,可有一次回来,他脸色很难看,他告诉我说有一个上海的小伙子在追肖华,去的时候肖华一直跟那小伙子聊天没理他,他感觉自己像是多余的。当时年轻气盛,我就告诉谋谋:‘伙计,要不咱找几个朋友把那娃捶一顿’。结果谋谋无精打采地说:‘不行,把人抢来了,可抢不了心啊’。所以他就给肖华写信,用草边纸一口气写了40多页,到邮局寄信,人家说超重不能按平信寄,最后按包裹邮寄一封信。”
  虽然没有给张艺谋写过信封,但郝民权对张艺谋写过多少信最有发言权,他说:“张艺谋和肖华的信放得到处都是,床铺底下铺了一层。有一次谋谋给肖华做了一本影集做生日礼物,他想在影集里面做一些吉祥物作为插画,所以他用铅笔先在纸上打草稿画个轮廓,然后上水彩,晾干后再上清漆,再晾干,最后剪成图样准备贴到影集上。可还没等成功,康孝本下班回来脱衣服的时候,把谋谋晾在桌子上的吉祥物弄到地上水盆里,全部报销了。谋谋这个人向来是个脾气好的人,从没跟人红过脸,可这次谋谋翻脸了,二人狠狠地吵了一架。他自己又重新做了一遍。”
  “长得挺帅,又有才华,很多女生追求”
  在陕棉八厂时,多才多艺的张艺谋,有很多女生追求。
  雷佩云回忆说:“由于张艺谋家庭出身不好,在那个年代要入团很不容易,我曾经想帮他,可由于害怕把他的家庭出身再次翻出来所以作罢。有一段时间我看他很苦闷,我猜可能是因为没有入团的原因,所以我想从其他方面帮他一把。那时张艺谋22岁,我就想给他介绍个对象也许能让他心情好些。”
  在经过“调查”后,雷佩云就对张艺谋说:“谋谋,我们车间有一个姓吴的女孩长得不错。”张艺谋对此不置可否。于是雷佩云就到女孩那里去说:“你看,谋谋长得挺帅的,又有才华,你们能不能接触接触。”结果那个女孩有些心动,就很主动找了个借口去接近张艺谋。
  雷佩云说:“张艺谋母亲是位皮肤科大夫,小吴以手上有皮肤病为由询问张艺谋,可他则告诉女孩说母亲在西安没办法帮忙,就这样二人就只见了这么一面。后来我见过小吴一面,谈到这件事。我说:‘张艺谋现在是名导演了,当初你们要是成了多好’,可小吴却说:‘即使当初成了,我估计现在也得离婚。’”
  “张艺谋当时为什么对介绍对象不感兴趣?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那时他心里已有了心上人肖华。”雷佩云说。
  张春阳则知道张艺谋另外一段被暗恋的经历。
  “百货大楼卖相机的姑娘看上谋谋了”
  “谋谋在单位做宣传要照相器材,总和宣传科的刘延臻一起到西安解放路的民生百货大楼买器材,没想到去的次数多了,卖照相器材的姑娘看上谋谋了,就向刘延臻打听谋谋的事情。当初刘延臻想拉好关系回单位好报销,没提肖华和谋谋的事,所以小姑娘对谋谋很上心。后来听刘延臻说,他们有次坐火车回咸阳,小姑娘给谋谋拿着衣服往火车站送。后来小姑娘还来过厂里,到宿舍找谋谋,没见到谋谋倒见到了肖华,到宣传科找到刘延臻后,才知道那就是谋谋的女朋友。听说那姑娘长得挺漂亮,个子也很高。就这样一段暗恋故事结束了。”张春阳说。
  虽然张艺谋被很多人暗恋,但一直对肖华很忠心,张春阳说:“谋谋对肖华的感情很深厚,初中同学,又一起下乡。每次我们出差他都要给肖华买东西,有一次,在北京前门的商店里谋谋给她买了一双棉皮鞋,我给试的号,好像是37号的。谋谋和肖华走到一起确实很不容易,谋谋在西安碰见肖华她爸了,离老远就喊‘肖叔’,可肖爸楞没理他,他把声音放大喊了一遍,可还是没理,人家看了谋谋一眼就走开了。所以他们的分开都是大家不愿看到的。”
  离开陕棉八厂后,他拍了无数电影,扬名世界,也受到无数争议,从巅峰掉落低谷,然而在今年,他再次站在了巅峰,无可非议地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郝民权说张艺谋拍《大阅兵》的时候回来过一次。
  “我当时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他,给他找车、找群众演员。他来的时候已经把头发全都剃光了,让我们吃了一惊,他以前最注意个人形象。他原来许诺,将来和吴天明办个工作室,请我做武术指导。现在他太忙,估计也忘了。我的腿出事据说他知道,可能也是因为太忙了,没打过电话。不过我不埋怨他,因为他攒着劲儿要奔‘’呢。现在他也正朝那个方向发展,不过我还是觉得《黄土地》、这些好看。我们这些老朋友很想他,希望他有空回来看看,也希望他把2008奥运会闭幕式搞得别具一格、轰动世界。相信他会成功,能搞好。”
  “虽然他现在早已离开了陕西,但我相信我们之间那种情谊是永远也割不断的。”雷佩云说。
  “知道他要做奥运会导演,我挺开心的,希望他能获得成功。”张春阳说。(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工友日记
  x月x日 晴
  今天厂里分宿舍,和我分一间的是一个乾县的下乡生,他来这里做操车工,还是帅小伙,听说他多才多艺,喜欢打篮球,以后有对手了!
  x月x日 雨
  今天单位办墙报,小张设计了一个秦始皇的报头,轰动全厂。真是佩服他!做得就像从墓地里挖出来的,猜不出他是怎么弄的。
  x月x日 多云
  又要洗样品袜子啦,谋谋这家伙又不知跑哪里去了,只好我帮他洗。他躲掉了可辛苦了我,我知道他最讨厌洗袜子。
  x月x日 阴
  真是气坏了。他说要给我看个东西,好奇真是魔鬼!他把拳头伸过来张开,一股恶臭……天哪,那是他的屁!
  x月x日 晴
  “摄影家”小张今天要拍大公鸡打鸣,那些鸡好可怜,被他用小棍戳得上蹿下跳的。
  谋谋谈恋爱啦!
  x月x日 多云
  不上班,谋谋叫齐我们几个人聚一起闲聊。小张的嘴皮子就是好,说的那个故事,把我们肚子都笑痛了。
  x月x日 阴
  下班一进宿舍门,看见窗上挂着一串怪东西,仔细研究发现,是被染色的口罩!一边的小张还得意着呢。我们的宿舍变暗室,暗无天日啦。
  x月x日 晴
  看不出来小张真是本事大啊。三个男的追肖华都被他打败了。肯定是情书写得好,一写40多页呀!肖华可不知道,有时候信封是我写的。
  x月x日 雨
  小张为什么桃花运那么好呢,今天听老大姐说,连卖照相机的姑娘都看上谋谋了。真是羡煞我也!
  x月x日 晴
  我们厂果然是卧虎藏龙,小张考上电影学院了!大伙都为他高兴。今天大伙商量着给他做工作,让他去北京前和肖华把婚给结了。(本日记纯属虚拟)   特邀陕西广播电视报记者 成霞 本报特派西安记者 付军 联合独家报道 陕西广播电视报主任张萍、记者鲁莉静以及陕西钼业公司周新文对本文亦有帮助 文中图片由张艺谋好友雷佩云先生,好友张春阳女士独家提供,平面类媒体转载,需经本人许可。
【】【】【】【
】【】【】【】【】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咸阳市陕棉八厂不让养狗怎么办?_百度知道
咸阳市陕棉八厂不让养狗怎么办?
请高人指点,但八厂不让养怎么办?办了狗证就可以养了吗!,完全没有影响到别人我有一只小金毛?咸阳哪可以办狗证!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将来狗伤人主人是拖不了干系的,宝鸡就有狗伤人的事件。至于狗证办下来8厂让不让养就是8厂内部的事了,宝鸡早就下发了养狗的文件。打114查询办养狗证得电话。谢谢是的。就相当于狗的身份证,现在养狗要到带牌子的
偷偷养呗!检查的时候藏起来就好了。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养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针织棉织化纤工业&
&&&&一、手工业&&&&陕西手工针织工业自织袜始,且限于织袜与毛针织。多附于其它综合性工厂内,或单独设科、股,或仅有几台织机。&&&&民国6年(1917)省警察厅所设平民工厂,民国10年(1921)成立的西安第一军人工厂,均设有织袜科。民国14年(1925)在南郑成立的裕汉织染工厂,有袜机13架,年产袜约千打。其他如陕西模范工厂、民国16年(1927)前后各县先后成立的平民工厂、民生工厂等,绝大多数兼有袜机,月产袜数十打至数千打不等。民国17年(1928)省举办《陕西省农工出品展览会》获奖产品中即有西安市及长安、西乡、泾阳等县平民工厂、模范工厂等生产的线袜、丝光袜,绥德、合阳等县职业传习所、助贫实业学校等生产的毛袜。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陕北建成的难民纺织工厂中也设针织股,有袜机12架。&&&&毛针织工业具体起始年月不详。上述边区难民纺织工厂针织股内即有毛衣机2架,生产毛衣裤、围巾等。民国29年(1940)设于泾阳造士街的西北毛织厂除织呢、毯外,还有毛衣横机5架、袜机5架、手套机2架,月出毛衣裤、背心350件,毛手套、毛袜各1300双以及毛围巾、便帽等。同年在西安成立的光大毛织厂,有围巾机1架、毛衣机3架、袜机5架、手套机2架。其他如实验毛织厂、企业公司毛织厂等,也都置有少量横机、袜机。&&&&城镇小手工业者,则多以1至2台手摇袜机、横机,或代客加工,或自备原料,自产自销,部分发展为小作坊。民国22年(1933)南郑有织袜铺20家,年产棉、丝、男、坤各袜约8000打;安康有袜铺8家,年产袜约1000打;肤施有裕丰工厂,设袜机4架,线衫机1架,织造线袜及毛线衫裤;延长乡村有自纺毛线,制作毛布、毛袜等。1936年前后,榆林城内有针织业者六七家,织毛衣、毛袜、毛手套等,都是手工制造。&&&&西安市,在陇海铁路未达该市前,外埠商品运入不易,河南开封一带织袜手工业者携带袜机一二台来西安开始生产,到1934年,约有织袜户五六家,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等地沦陷,开封、郑州两市织袜、织毛巾、线毯者纷纷来西安,当时织袜者多集中城隍庙后街,约有三四十户之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织袜户增至百余户。1947年因原料缺乏,加之通货膨胀,西安针织业又趋衰落,不少陷于破产。其他各县织袜业兴衰,大体与西安相仿,唯户数不及西安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陕西全省无国营大、中型针织工业企业。至于私营、小型工厂及个体手工业,各地都有,但无翔实统计资料。&&&&据1951年调查,宝鸡市手工纺织业中有织袜业9家,职工28人,有铁袜机12部,月产男女棉线袜600打。&&&&1954年西安市私营小型针织工业有惠民毛织工厂等42家,各有职工三四人至十数人不等,最多一家24人〔注:当时的针织业包括毛巾、线毯、袜、花绳、鞋带、口罩等〕,其中织袜工厂29家,职工一般4至5人,最多8人,个体针织业520户,从业者313人(有的有户无人)。&&&&1956年元月《西安市对私营工业进行按业改造全面规划的意见》中,对针织业作如下叙述:“全业共42户,4人以上者仅1户,从业人员13人,其中资方5人,职工8人,资本总额21650元。有平机1部、横机6部、袜机2部、缝衣机1部,以织毛衣裤及毛背心为主,除给百货公司加工外,自产自销占66.3%。原料无问题,生产尚可维持,但质量次于外地。其余小户,以拆打旧活为主,遇到淡季则转业”。&&&&上述资料,限于当时条件,未尽翔实。但针织工业面貌可窥一二。其他县、市较西安更差。经合作化及以后的调整、改造,手工针织业逐步为机器工业所取代。&&&&二、机器工业&&&&1949年,陕西针织工业全部为个体或集体的小型手工业工场、作坊,以生产小孩帽、围巾、袜子和羊毛衫裤为主。工业总产值15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0.28%。建国后,经人民政府扶持及合作化、公社化等经济型式的改变,生产力有一定发展。1958年工业总产值达199万元,为1949年的13.27倍,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0.34%。&&&&1959年西安针织厂试生产,陕西大中型针织工业企业建设从此开始。1960年全省针织工业总产值1991万元,为1958年的10倍,占纺织工业总产值3.35%,其中西安针织厂1588万元,占79.76%。&&&&年的自然灾害给针织业带来极大困难。因原料短缺、开工不足,1961年针织工业总产值降至639万元,仅为1960年的32%。1966年“文化大革命”给刚刚恢复的生产再次严重干扰,直至70年代,针织工业才稳步上升。&&&&全省针织工业总产值万元,万元,1982年高达14760万元,约为1949年的1000倍。1989年,17510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5.29%。&&&&(一)织袜&&&&建国前陕西织袜业仅有一些手摇袜机,分散于个体劳动者及小型手工作坊,建国后才逐步改造,更新为电动袜机。年,西安市将个体从业者及作坊按地段组成三个手工业针织生产合作社,发展为后来的西安市第一、二、三织袜厂。宝鸡市小手工业者组成毛巾、袜子等三个生产合作社,迁、并、调整为宝鸡市针织厂。历经设备改造、增补,至1969年全省有电动袜机436台,年产袜1548万双,其中化纤袜82万双。1970年达1932万双。&&&&1970年以后,陆续建宝鸡县针织厂、乾县织袜厂、紫阳县针织厂及勉县针织厂。1975年西安市郊区石灰厂改建为西安织袜厂。1977年平利县野生纤维厂改建为平利县针织厂。此外,还有陕棉八厂织袜车间。&&&&经40年建设,至1989年末,全省有织袜厂10个,其中全民企业2个、集体企业8个。连同陕棉八厂织袜车间,共有电动袜机1554台,其中双针筒袜机16台,年产袜2864万双,其中化纤袜2816万双。&&&&1、西安市第一织袜厂(简称西安一袜)&&&&集体企业,位于西安市西八路。1953年冬,西安市24名个体劳动者组成西安第一针织生产合作小组。1954年2月成立西安市手工业第一针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由市手工联社移交市一轻工业局,改名西安市第一针织合作工厂。1965年更名建业针织厂。1966年移交西安市纺织工业公司,改名西安织袜一厂。1968年12月改归新城区工业科领导,改名新城区针织厂。1973年复归西安市纺织工业局,定名西安市第一织袜厂。&&&&建社时,有手摇袜机35台,在小皮院租赁清真寺所属5间瓦房(约300平方米)进行生产。当年产平口女袜11.52万双,利润0.54万元。后迁大麦市街。1959年迁现址。经几次迁建,增添设备,至1960年,共有各种手摇袜机75台,织腰带机2台,职工187人。产各种棉线袜124.11万双,获利4.16万元,分别为1954年的10.77和7.70倍。&&&&1961年棉纱供应紧张,以生产腰带、躺椅布、合绳、合线及少量童袜以自救,产品不定型,生产不正常。当年仅产袜子36.50万双,利润0.01万元。次年降至3.48万双。&&&&1964年春,生产逐步恢复,并开始以电动袜机更新手摇设备。此后,适应市场对化纤袜的需求,不断改装、新增相应设备。至1985年末,该厂所有139台袜机中,弹力袜机108台,锦丝袜机31台。&&&&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条件逐步改善。1972年已有大小厂房130间。1975年投资25.82万元,建漂染楼1522平方米。1980年投资74.29万元,建生产楼2242平方米。日兼并了西安市针织厂。&&&&截至1989年末,该厂有各种袜机293台,年产袜567万双,其中弹力袜423万双,锦丝袜144万双。工业总产值823.75万元。实现利税165.2万元。全厂占地1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22平方米。职工892人。&&&&自建厂至1989年末,该厂累计投资577.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421.2万元,相当投资的2.46倍。&&&&2、西安市第二织袜厂(简称西安二袜)&&&&集体企业,位于西安市大兴路。1955年8月,西安市手工业第二针织生产合作社筹备领导小组组成,开始筹备建社事宜。同年12月30日,合作社正式成立。1958年8月转大集体,改名西安市第二针织合作工厂,隶属关系由市手工业管理局转市二轻工业局。9月转地方国营,改名国营西安市海洋针织厂。1959年10月恢复大集体,改西安市海洋针织合作工厂。1966年12月,移交西安市纺织工业公司,1967年元月更名西安织袜二厂。1969年下放莲湖区(“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红卫区),先后改名西安市红卫区织袜二厂及西安市莲湖区织袜二厂。1977年4月,归西安市纺织工业局。定名西安市第二织袜厂。&&&&建社时,有社员152人及练习生、临时工等共192人,有手摇袜机120台,生产长筒冲毛袜和少量袜套。1956年元月,又有66家袜厂申请加入。同年3季度,相继添置手套机、围巾机。当时染、烘等工序,全部利用铁锅、瓷缸等简陋工器具,人工操作,部分由西安新中染整厂加工。经逐步添、换,至1958年3月,有袜机111台、手套机14台、围巾机6台以及缝袜头机、拉绒机等辅助设备。&&&&建社初,先后租赁马神庙巷六家私房数十间,并搭盖油毛毡棚供集中生产及职工住宿。此后虽屡有修建,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1963年经市手工业管理局确定迁往大兴路西安第二砖瓦厂旧址。1964年2月开始搬迁,至1966年新建的漂染车间、锅炉房、配电室等主要工程竣工,主要生产车间全部迁装新址。此后,又相继增建电机车间、仓库及职工宿舍等,为扩大生产提供了条件。&&&&至1979年末,该厂共有袜机150台,年产袜333.52万双,其中弹力袜146.17万双、锦丝袜31.73万双、棉线袜155.62万双。工业总产值546.37万元,利润140万元。&&&&1980年该厂新建织袜生产楼一幢,新增袜机240台。该工程1981年11月开始,1983年6月竣工验收,建筑工程共计6144平方米,其中织袜车间5977平方米。&&&&经陆续改造、增补,至1985年末,有各种袜机284台,其中引进双筒袜机10台。有各种染色机、丝光机、定型机、罗纹机等配套设备161台以及其他专用设备共464台。在已安装工业设备总值中,20世纪80年代出厂产品占48.28%,60年代及以前设备仅余9.76%。&&&&截至1989年,该厂共有各种袜机289台,年产各种袜子506万双,绣花线1206万支。当年出口粗梳绣花线10.015吨,外贸收购总值19.35万元。工业总产值1013.09万元,实现利税84.98万元。全厂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5.34平方米。职工1137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90万元。自建厂至1989年末,该厂累计投资788.02万元,累计利税总额2773.13万元,为投资总额的3.52倍。&&&&3、西安市第三织袜厂(简称西安三袜)&&&&集体企业,位于西安西仓。日,西仓、西大街一带80余户小手工作坊及个体从业者组成西安市第三针织合作社。1958年转为合作工厂,定名西安市第三针织合作工厂。1963年8月改名建华针织合作工厂。随领导机构变化,先后取名西安织袜三厂、红卫区织袜一厂、莲湖区织袜一厂等。1977年归西安市纺织工业局领导,定名西安市第三织袜厂。&&&&建社初有手摇袜机80余台。迭经增补,截至1989年末,有各种袜机192台,年产弹力袜326万双、锦丝袜174万双,工业总产值825.47万元。实现利税107.15万元。全厂占地6108平方米,建筑面积9286平方米。职工712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03.71万元。自建厂至1989年末,累计投资468.9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906.18万元,相当投资额的4.07倍。&&&&4、宝鸡市针织厂&&&&集体企业,位于宝鸡金台区长青路。1956年12月,宝鸡市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毛巾、袜子和线绳等三个生产合作社。1958年三社合并,定名宝鸡市针织合作工厂,共有职工130人,有手摇袜机24台,毛巾机15台及其他简陋机具。利用旧民房进行生产,产品有棉长筒袜、毛巾和花线绳。&&&&1959年迁党校旧址(即现址)并投资2万元,新增袜机13台、手套机4台、背心机2台、围巾机4台及毛巾机等。1960年以后因原料缺乏停产。1964年恢复线袜生产,1968年添置自动袜机25台,从此,生产才有了较大发展。&&&&1972年投资30万元,新建生产综合楼及漂染车间,面积约共2400平方米。新增Z506袜机60台及丝光机、染纱机等。1979年投资60万元,新增Z503袜机48台、Z507A袜机20台及高温高压染色机、袜子定型机等。1984年先后投资28万元增建2000平方米生产综合楼一幢;投资32万元新增各种袜机40台,并增设空调、电梯等以改善生产条件;投资40万元新建针织棉毛坯布生产线等。&&&&截至1989年末,该厂占地8933平方米,建筑面积13653平方米。有各种袜机149台,Z211A棉毛机12台。年产袜226.56万双、棉针织坯布55.81吨。工业总产值505万元,实现利税39万元。职工65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85.89万元。自建厂至1989年末,累计投资407.6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147万元,为投资额的2.81倍。&&&&5、勉县针织厂&&&&集体企业,位于勉县老城。该厂1977年7月筹建,1978年9月试车,1979年11月正式开工。&&&&勉县原无纺织企业,1956年由个体手工业者组成丝织罗笼社和印染社,生产裹腿、丝帕、罗底等小商品。1970年两社合并为丝织印染合作社。无资金、无技术、无定型产品,租赁民房以生产头帕、罗底等勉强维持。1973年筹设手套厂,购置了手套机11台。4月开始培训员工,至9月,试织手套成功。由于原料不落实,手套厂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74年底省纺织工业局同意以勉县丝棉厂名义,纳入国家棉纱供应计划,1975年元月正式改名勉县针织厂,生产手套,是为勉县首家纺织企业。&&&&1977年,省纺织工业局在汉中地区设袜厂以发展该地区织袜工业,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点设勉县针织厂,并调进旧手摇袜机试产棉线袜。&&&&1978年9月试车。经逐步增调设备,土法定型,手工染色,于1979年11月正式开工。1980年国家贷款23万元买得原拖拉机修配厂旧址(即现址),增建生产厂房,增添必要设备。当年产袜子72.4万双、手套54万双,完成产值72.4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7.39万元,实现利润4.46万元。至1982年,产量最高达袜子125.4万双、手套95.95万双。工业总产值137.93万元,实现利润9.48万元。产值、利润分别为1980年的1.9和2.12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79.01万元,为1980年的2.88倍。&&&&1982年以后,袜子开始滞销,至1984年积压资金达156万元。该厂一方面组织职工多方推销,一方面更新、增补必要设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至1989年末,有手套机24台、袜机101台及高温高压染色机、定型机等全部配套设备。能生产线袜、弹力袜、丝袜、手套等多种产品。1989年工业总产值141.84万元;实现利税3.28万元;当年产手套41.73万双、袜子86.47万双。固定资产原值108.40万元。职工232人。&&&&6、陕棉八厂织袜车间&&&&1961年7月,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陕棉一厂停产关厂,设留守处。同年上海伟康袜厂、闸北手帕厂先后迁入该厂,分别取名咸阳织袜厂和咸阳手帕厂。1962年3月,咸阳织袜厂、手帕厂与陕棉一厂留守处合并,成为咸阳针棉织厂。1965年7月,针棉织厂撤销,恢复陕西第一棉纺织厂。其针织部分作为该厂织袜车间。&&&&1962年设厂时,有从上海迁来袜机60台,全是建国前和50年代初制造的老机,只能生产一般棉线袜。设厂后,逐步增调K机、B机。1963年配合试制锦纶丝袜,改装了部分袜机。&&&&至1985年末,该厂有各种袜机191台,其中属国际水平的6台,国内先进水平的6台。至1989年,经调整、淘汰,有各种袜机138台。&&&&(二)针织内衣&&&&1958年陕西新建第一个针织内衣厂——西安针织厂。1960年产各种针织内衣703万件,占全国总产量1.3%。受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影响,60年代的生产几经波折,停滞不前。1968年产534万件,低于1960年水平。&&&&1967年建陕西第二针织厂。年由服装生产合作社、缝纫社等改建而成的西安碑林针织厂,1969年与陕西一针、西安市纺织品采购供应站签订长期坯布供应合同,生产针织内衣。1980年开始针织坯布生产。西安雁塔针织一厂,1969年由陕西一针购进坯布,加工针织服装,1978年建针织车间。西安新城针织厂,1968年购进坯布加工针织服装,1978年上针织。20世纪70年代,陕西针织内衣生产才开始走出低谷。1970年产量超千万件,1978年达2489万件。&&&&1980年建渭南针织厂,同年,咸阳市制药厂改建为咸阳针织印染厂。1982年建汉中市针织厂。1983年商县改轻工机械厂为商县丹江针织厂(今商州市针织厂)。这年,全省针织服装产量达3828万件,创历史最高记录。此后,受市场影响,略有波动。&&&&1985年建长安县针织服装厂。1988年建铜川市针织厂。连同军转民的宝鸡市第一针织厂、西安临潼针织厂和由织袜改营针织内衣的延安市针织厂(今延安利民毛纺厂针织分厂),1989年末,全省共有针织内衣厂14个,其中全民9个,集体5个;有台车283台、棉毛机497台、经编机44台、大圆纬编机38台以及热定型机、高温高压坯布染色机、印花机、预缩机等配套设备。年产各种服装3497万件,其中绒布类39万件,棉毛类706万件,单面布类2752万件。&&&&1、陕西第一针织厂(简称陕西一针)&&&&全民企业,位于西安市未央二路。原名西安针织厂,1966年12月改国营陕西第一针织厂。&&&&1958年2月,纺织工业部通知暂定1958年在陕西新建针织内衣厂一个,规模为年产内衣70万打,包括汗背、棉毛、绒布三大类。同年3月,西安针织厂筹建处成立,5月开始施工,1959年5月基本完工。按照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培训、边生产的方式,1959年3月开始安装试车,7月正式接受国家生产任务,日验收。全厂占地89911平方米,建筑面积31485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16764平方米。有主要设备553台,其中针织197台、染整68台、成衣288台。截至日共完成投资416.67万元。&&&&该厂原为单一生产棉纬编针织内衣的中型企业,1959年试产当年即生产各种内衣吨,工业总产值1024.62万元。至日共试制花色品种400余种,正式投产百余种,共上交利润399.57万元,税金98.38万元,合计497.95万元,为基建投资的117.49%。&&&&60年代初,由于原料紧缺,根据中央调整方针,对该厂进行了压缩。职工由1960年的1600余人,至1963年缩减为926人,年产由1960年的702.68万件,递减为1963年的146.56万件。1960年实现利润256万元,次年降为7.6万元。年连续亏损,1963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960年的24%左右,至1963年后期始有好转。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使已恢复的生产再次波动。1966年工业总产值已达1567.08万元,至1968年又逐渐降至1130.39万元,仅相当于1966年的72.13%。上交利税,1968年为193.27万元,相当1966年的53.73%。&&&&1973年,开始试制纯腈纶和腈棉运动衫裤,并新增经编机5台,以探索经编生产。1977年经编头巾、衬衣试产,但设备不配套,未能形成批量生产。1980年又增加经编机23台,在库房临时安装试车,这年经编织物正式投产,当年产坯布68.172吨。同年9月经编车间筹建,1981年7月施工,1983年8月主体工程交付使用。1984年经编坯布产量最高达347.718吨。&&&&该厂历经扩建、改造,截至1989年末,主要工艺设备有台车76台、棉毛机80台、经编机44台(其中国外引进9台)和配套齐全的成衣、染整设备。全厂占地140291平方米,建筑面积92679平方米。职工1910人。固定资产原值3036.98万元。1989年产各类纬编服装940万件、经编长丝面料243.87吨、纬编长丝面料18.48吨。自建厂至1989年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53.8万元,其中年投资数约占投资总额的69%。累计实现利税1.294亿元,相当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1倍。&&&&该厂产品从1965年开始出口,行销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等44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外贸收购总值2458.58万元,出口交货量721.65万件。&&&&2、陕西第二针织厂(简称陕西二针)&&&&全民企业,位于咸阳市茂陵。1966年7月,省棉纺织公司上报省经委、计委,拟利用蔡家坡陕棉二厂厂内空地建蔡家坡针织厂,同年10月,经批复同意。次年元月,国家计划会议确定在陕棉二厂扩建帆布车间,公司决定针织厂改建在泾阳永乐店,定名国营陕西第二针织厂。设计规模年用纱5000件,生产棉、汗两大类内衣40万打。同年2月28日成立筹建处,当即着手选点征地,先后以每亩103元地价征得130亩;又以5万元购得永乐店棉花公司旧址。经勘测,该地区地下水质硬度过大,1968年3月决定移建咸阳茂陵。永乐店所征土地仍交农民耕种,棉花公司旧址移交陕棉十一厂家属工厂使用。又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上级决定筹建处暂时解散。至12月筹建处恢复,随之着手购地、勘探等事宜。1969年3月破土动工,基建施工与设备安装交叉进行。1970年12月,生产车间、辅房等主要工程竣工。1971年元月,针织、成衣设备安装基本结束。1972年4月,漂染安装就绪,全面投产。&&&&整个工程实际支出539.07万元,主要工艺设备计Z212棉毛机48台、Z201台车16台、各种规格罗纹机34台以及配套染整设备等。新建厂房8475平方米及锅炉房、机动车间、仓库、宿舍等共21479平方米,有职工908人。当年生产针织内衣219万件,工业总产值427万元。1973年产品开始出口,当年出口36.34万件,约占年产总量10%左右。&&&&此后,屡经设备增补更新,引进先进技术,至1989年末,其主要工艺设备有台车71台、棉毛机86台、大圆纬编机16台及配套齐全的染整设备。产品有棉毛类衫裤、单面布类衫裤、腈纶运动衫裤、长丝针织面料四大类。年产各种针织服装670.28万件、合纤长丝针织面料20.265吨,工业总产值2092.51万元。&&&&随着设备的更新与增补,出口产品也一改单一白色的状况,1988年色、花产品出口比重已占该厂出口产品77.28%。综合出口产值率达30.70%,出口额955.31万元,总出口340万件,1989年达377.85万件。外贸收购总值1252.14万元。&&&&1989年末,该厂占地89607.12平方米,建筑面积64259.81平方米,职工1744人,固定资产原值2196.09万元。&&&&自建厂至1989年末,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196.73万元,同期实现利税4901.90万元,相当投资额的2.2倍。&&&&3、中国人民解放军8145部队宝鸡针织厂(今宝鸡市第一针织厂)&&&&全民企业,位于宝鸡金台区新维巷。1969年4月筹建,1971年正式接受任务。建厂初,有房屋建筑10032.5平方米,棉毛车10台、汗绒两用机12台,固定资产139.98万元,职工360人。197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8.22万元,年产针织内衣160.76万件,产品包括汗、棉两大类。1973年开始试制氯纶衫裤。1976年以后,逐步开发纬编涤纶外衣及涤盖棉系列产品。&&&&建厂初,生产厂房如针织、成衣车间,系利用机关平房改造,面积不足,采光不良。1975年重建上述车间共约2000平方米,并添置锅炉,增建宿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78年2月交地方管辖,改现名。该厂自年,工业总产值一直徘徊在300至350万元左右,年产在210至230万件上下。1978年以后才有较大提高,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8万元,1980年达738万元,1981年高达982.31万元。分别为1971年和1977年的4. 12和2.79倍。&&&&1982年,新增英国提花圆机1台、台湾提花圆机4台及香港30英寸棉毛机等新型设备,但受市场影响,生产仍逐年递减。至1985年开始稍有好转。&&&&1989年末,企业占地15459平方米,建筑面积17926平方米,有台车29台、棉毛机49台、大圆纬编机8台。产品分针织内衣与化纤面料两大类,包括汗布、棉毛及腈纶、腈棉交织、涤纶、氯纶面料等数百个品种。产各种针织服装300万件,针织坯布116.175吨。&&&&4、中国人民解放军5321部队五·七针织厂(今西安市临潼针织厂)&&&&全民企业,位于临潼县火车站西闸口庙王村。1970年2月开始筹建,日正式投产。建厂规模Z211棉毛机12台、Z201台车10台。原址设临潼马额。1976年12月移交地方,改名临潼县针织厂,1985年改现名。&&&&经多次扩建,至1989年末,有台车22台、棉毛机33台、年产棉毛类成衣39.75万件、汗布类207.39万件、真丝产品1.371吨。工业总产值500.76万元。实现利税66万元。占地4533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3284.94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1.29万元。职工487人。年出口各种成衣140.88万件,外贸收购总值414.63万元。&&&&5、渭南针织厂&&&&全民企业,位于渭南杜桥。1980年省计委批准将渭南地区纺织厂针织车间迁出扩建为渭南针织厂,规模年产成衣710万件。同年10月1日开始筹建,1984年元1月开工生产。&&&&1980年分厂时,有Z201台车20台、Z211棉毛机17台及染色、缝纫等配套设备。经增补,至1983年基本达到设计规模。&&&&年先后两次引进各种罗纹机及横机,并陆续新增棉毛机、台车等,至1989年末共有Z201台车48台、Z211棉毛机26台、Z214棉毛机12台,各种进口罗纹机11台,横机6台及配套染色、成衣设备。&&&&该厂产品分棉毛、汗布、腈纶及罗纹四大类。其中罗纹原系陕西缺门产品,引进罗纹机后,该类产品才得以较快发展。&&&&该厂产品以出口为主。1989年产棉毛类成衣46.12万件、汗布类588.06万件、腈纶衫4.61万件。工业总产值1509.06万元。出口各种成衣465.31万件、针织坯布71.48吨。外贸收购值达1446.78万元。&&&&该厂1989年占地76737.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304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352.4万元。职工992人。&&&&6、汉中市针织厂&&&&全民企业,位于汉中市人民路。1982年5月该厂在原汉中电影机械厂旧址开始筹建,规模年用纱3000件。当年利用原有建筑建成衣车间,购进坯布,7月开始生产成衣,产值20万元。1983年扩建工程开始,1984年建成针织车间,1985年建漂染车间。至1989年末,共占地33516平方米,建筑面积10868平方米。职工367人。有台车16台、棉毛机26台及其他配套染整、成衣设备。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99.71万元。该厂虽投产时间不长,但发展较快,至1989年已能生产约40个系列,100个品种的各式成衣,且已开始出口。年产棉毛类成衣64.19万件,汗布类37.13万件,绒布类0.03万件,工业总产值422.84万元。出口18.31万件,外贸收购值42.21万元。&&&&(三)毛针织&&&&建国初只有少数横机为个体从业者所有,多为来料加工,少数作坊,自产自销。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展极慢,虽经合作化改组扩建,至1978年全省纺织系统内毛针织横机仅54台。1978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美化服饰成为时尚,毛针织品以其穿着舒适,式样美观等优点迅速为群众所接受。针织横机至1982年已发展至600余台。&&&&年合作化期间,西安市组成两个毛织生产合作社,其中第一毛织生产合作社经多次演变发展为现在的西安羊毛衫厂。该厂位于西安南关正街,集体企业。&&&&该厂原为碑林染织厂的针织车间,1977年经碑林区计委批准单独设厂,取名碑林区羊毛衫厂。1981年改现名。&&&&1956年元月由9户29人在竹笆市组成西安市第一毛织生产合作社,当时有手摇毛衣机十四、五台,次年又新增十台左右。1958年改合作工厂,取名西安市碑林区毛织合作工厂。1960年2月与雁塔区毛巾合作工厂合并,定名碑林区友好棉毛合作工厂,迁南关。在合作工厂时期,主要给百货公司加工毛衣,也加工一些零活。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被迫压缩、精简,曾一度自寻出路,自购羊毛,加弹、加工一些土毛线以勉强维持,还曾生产裹腿、围巾等一些小商品。1963年改归西安市纺织鞋帽工业公司领导,以生产围巾为主,更名西安市围巾二厂。1966年归西安市纺织工业局,改名西安围巾二厂,1968年下放归区。此后,除生产围巾外,还生产风雪帽,以及少量粗劣纱布。1972年,围巾大量积压,针织设备也年久失修,逐渐损坏减少,遂以生产棉布为主,1975年改名西安碑林染织厂。1977年根据当时市场需求,西安市决定建羊毛衫厂,遂分出该厂针织部分单独设厂。&&&&分厂时,羊毛衫厂有职工120人。按当时分厂协议,针织设备归羊毛衫厂,资金等三七开,计有手摇横机10余台、联动围巾机2台、络纱机2台及染缸等。固定资产约10万元。分厂当年完成产值111.41万元,生产针织服装1.51万件、围巾15.22万条,实现利润4.38万元。&&&&1978年以后,陆续投资,新增设备,翻修厂房,并通过技术改造,改手摇横机为电动,并引进部分日产横机。&&&&至1989年末,有针织横机30台、台车6台。年产毛针织衫裤3.75万件、针织内衣0.66万件、围巾0.07万条、针织汗衫坯布7.44吨。工业总产值120.8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3.1万元。年末职工总数169人。全厂占地3633平方米,建筑面积366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3.8万元。&&&&第二毛织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组成。1958年元月转地方国营,定名国营红旗棉毛针织厂。同年,新城区针织生产合作组、新城区毛衣生产合作社相继并入,生产手套、毛衣等。1966年改名西安市红旗手套厂,以生产线手套为主。1977年手套厂撤销,改建西安市针织制针厂。该厂从1982年开始连年亏损,1984年停产。1985年改建为针织厂,生产毛针织衫裤。同年并入西安沣河毛纺织厂,并引进日本服装生产线一条。1986年脱离沣河,改名国营西京针织服装厂。该厂位于西安西影路,全民企业。占地22891.75平方米,建筑面积5846平方米。1989年末,有针织横机54台,还有纺锭2880枚。年产针织衣4.39万件、服装4.53万件、腈纶纱221.54吨,工业总产值403.9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00.57万元。职工508人。&&&&冰峰羊毛衫厂,集体企业,位于西安北关青门村。&&&&1958年在大办街道工业高潮中,由七八位妇女,三四台帽子机,于9月30日组成雷神庙街民办针织厂,取名雷莹针织厂,以织小孩帽为主。至年末,职工增至27人,有小圆筒机15台,占地90平方米,有民房5间共约70平方米。当年产线帽4万顶,完成工业总产值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0.06万元。实现利润0.3万元。&&&&1966年新增针织横机15台,开始试织线衣,当年工业总产值15.7万元。职工50人。次年收归莲湖区轻纺科,改名莲湖区勤俭针织厂,迁八一街。此后逐步扩大生产,增添职工,至1977年已有职工250人,工业总产值达77万元,为建厂初的77倍。原有生产场地显然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遂酝酿另觅新址。&&&&1978年上化纤,生产腈纶及毛针织衫裤。11月迁青门村现址,占地3600平方米。增建生产大楼,翻建生产车间,建筑面积3305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65万元,当年实现利润5.49万元。&&&&1979年开始承担羊毛衫出口任务,先后行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是陕西羊毛衫行业中出口较多的一家企业。&&&&1980年引进日本提花横机30台。同年改名西安冰峰羊毛衫厂。经不断更新、改造,至1989年末,该厂有毛针织横机82台、棉布织机14台,年产毛针织衫裤8.70万件、纯棉床单0.36万条、纯化纤布0.49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98.11万元,利税8.8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1.9万元。&&&&1977年建绥德县针织厂。1979年西安市碑林区综合厂开始试制羊毛衫。1980年咸阳市针织厂、水泥厂、皮麻厂合并为咸阳针织厂。1981年西安市为解决待业知青就业,建西安市针织厂(1988年被西安市第一织袜厂兼并);新城区医药化工厂转产改建为西安新兴针织厂。1983年高陵县食品机械厂针织车间扩建为高陵县针织厂。在此前后,还建有周至县针织厂,榆林地区羊毛衫厂,西乡县羊毛衫厂,洛川县针织厂,宝鸡县第二针织厂等。截至1989年末,全省县以上毛针织工业企业(包括系统外)共15个,有针织横机876台,其中西安市428台、榆林地区147台,占总数半数以上。年产毛纱线衫裤42万件,毛针织品折用毛纱线量324吨。&&&&(四)其它&&&&商州市第二针织厂。集体企业,位于商州市东街。1953年由16名个体手工业者组成商县城关缝纫生产合作社,专营服装来料加工。1959年改商县被服厂。1971年开始生产劳保线手套,成为该地区劳保手套生产专业厂。1977年改名商县针织厂。1978年试织毛衣。1984年改名鹤城针织品加工厂,产品以线手套为主,还有棉绒手套、皮革手套、针织内衣、服装等。1989年改现名。&&&&此外还有专作劳保手套的潼关县针织厂、大荔针织厂、铜川市春光综合厂以及西安人造毛皮厂。&&&&附:1989年陕西省针织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山鑫源热电厂搬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