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股票有哪些的消耗需求及直接后果有哪些

全国咨询电话:400-
发表:010-
编辑:010-
|||||||||||||||||||||||||||||||||||||||||||||||||||||||||||||||||||||||||||||||||
中国论文资源库成立于1998年春。在两位清华教授的提议和大力支持下,三名致力于学术论文研究的博士,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创建了中国论文资源库。至今15年,中国论文资源库的专职和兼职团队已达400余人。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一个论文发表服务平台。以庞大的期刊库为依托,为用户提供论文发表期刊信息咨询服务。期刊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包括核心、SCI、国家级、省级等各个种类。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最受欢迎的论文发表与论文编辑服务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自1998年创建以来,注册用户量已突破263万人,并帮助近400多万人次顺利发表论文。15年来,中国论文资源库始终遵循热情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宗旨,深受广大网民青睐,是目前国内论文行业,规模最大、服务人员最多的正规注册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登录中国论文资源库移动网站
& 浅析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作者:杨凯
16:06:06&字体:&&&&&
摘 要: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需求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明确要求经济发展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能源需求
  能源供需关系是国民经济关系中重要的供需关系,对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问题已经日益明显,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使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程度,使可再生资源保持再生率。随着能源约束问题日益严峻,各国均积极探寻破解之道。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在能源的投入和利用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需求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1、增长迅速的能源需求量
  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也导致对能源需求量的快速上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需求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分别为9.6%和5.2%。2005年,全国能源需求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每万元GDP能耗为1.43吨标准煤,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煤炭需求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010亿千瓦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时,增长3.7%。我国的GDP由1978年的658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867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9.7%,能源需求量由1978年的5.71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22.25亿吨,年平均增长5.3%。中国的人均能源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从1978年的0.09吨标准煤增长到2005年的1.70吨标准煤。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重工业的比重出现了增大的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
  2、日趋严峻的中国能源进口依存度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需求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有关数据得到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自给率达到92.8%,进口依存度仅为7.2%。但是,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中国主要一次能源的供需结构很不平衡。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净进口数量不断攀升,2005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数量分别为11875万吨和1742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了40%。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迅速上升使中国能源的安全形式日趣严峻。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煤炭净出口为4551万吨,焦碳出口为1276万吨。受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由于石油供给紧张,近些年国内煤炭消费总量增加较快,导致年中国煤炭和焦炭净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二、能源需求的特征分析
  能源消费需求就是要素需求,因为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并不是直接从能源本身中获得效用和收入,而是因为能源转换成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光、热、动力等,使生产得以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具备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能源需求是派生需求
  派生需求是人们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根源于人们对产品本身的需求。为了生产供人们消费的产品,才产生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对产品需求派生出来的。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资源不断被开发的过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人类只需要采用简单的技术采集木材,柴草等初级的能源;到了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利用能源的规模和种类的成倍增长,初等的生物资源已被矿物质能源所取代,煤炭、石油、电力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能源。
  2、能源需求是相互依赖的需求
  需求的依赖性是指产品是由不同需求要素相互作用所创造出来的,要素的作用是通过要素组合发挥出来的,很难说多种要素中哪一种要素单独创造出了多少产出。但是由于生产过程和生产
成为本站注册用户,能看到更多文章内容,老用户请登录,新用户请
经济管理 > 经济管理 >
主办: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
期刊简介:
《现代经济信息》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主管,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综合性国家级经济类优秀期刊。 国内刊号:CN23-1056/F国际刊号:ISSNX邮发代号:14-140
免费电话:400-
咨询QQ:;
投稿邮箱:
创作发表提交
创作发表说明
1. 如果您没有,还要评定职称,需要,请联系我们,或填写上面的表单,客服人员会及时处理;
2. 教授、博士等专业人员,专业的高品质把控;
3. 合作期刊,全国最全,与杂志社关系稳定,保证刊期。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收入差距视角下居民消费行为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日期:&&&&浏览次数:172次
&&&&内容提要:居民对能源的消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消费拉动生产而产生的间接消费,另 一方面是对生活能源的直接消费。本文通过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居民消费对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以及各部门能源完全消耗系数,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诱发了能源完全消耗系数较高部门的生产。在能源直接消费方面,对经过平稳化处理的年的居民能源消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变化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中,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节约能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却增加生活能源消费量。在基尼系数的作用下,收入提高对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作用均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关键词:收入差距,能源消费,2007年投入产出表,协整
  一、引言
&&&&  能源问题是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能源稀缺程度不断提高、能源价格持续上升,对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John(2000)对亚洲国家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我国的工业产值比重常年偏高,多年来以资源投入为主的工业生产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能源束缚日益紧张的局面,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能源在生产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于能源消费的研究普遍集中在生产领域。但这样的研究只关注产出的规模,而忽略了当期市场需求对企业未来生产的潜在决定作用。在一定社会技术水平下,需求规模将通过企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决定生产领域中的能源使用总量。因此,与大多数针对工业企业的能源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不同,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居民消费领域。李艳梅和张雷(2008)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研究认为,居民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城乡消费比例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都能够促进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增加;陈夕红等(2011)运用DOLS方法对年我国27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全社会能源效率;陈迅和袁海蔚(2008)应用协整分析方法验证了实际消费支出因素是我国生活能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认为城市化进程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生活能源消费影响较小。现有研究表明,从收入和消费角度分析居民的能源消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且,由居民消费行为引发的能源消费可以从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个角度去度量。
&&&&  居民的消费行为受收入水平、居住环境、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根据收入消费理论,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支出行为有主要的决定作用。随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将会降低,居住环境发生变化,消费习惯随之发生改变,穷人和富人不同的消费行为及其人口比例、财富比例的变化,将会形成特定的社会消费结构。因此,收入差距对社会消费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消费需求通过生产满足,当收入水平提高,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商品的生产需求增加,消费结构通过居民的购买行为决定了产业结构(刘冰,2007;查道中、吉文惠,2011)。生产中对能源投入的必然需求,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能源需求产生了巨大推动力(邱东、陈梦根,2007)。各产业对能源的消耗程度不同,例如工业对能源结构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产业,而煤炭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大于其他能源(周江、李颖佳,2011),从而居民消费通过产业关联,对能源消耗形成不同影响。由此,本文借鉴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的方法,以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建能源完全消耗矩阵,并依此分析居民消费诱发与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居民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也会对能源产生直接需求。TIAX(2007)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消费性家用电子产品的能源消费量占2006年家庭总能源消费量的12%,占美国能源消费量的4.4%。在大多数居民有意识节约能源的条件下,居民能源消费量可能得到有效节制,如符合居民偏好形式的账单将有助于节约能源(Sami,2010)。在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居民对能源产品价格的敏感性要高于高收入水平国家,能源价格对能源产品消费量的影响强于其他因素。因此,穷人和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对相互间存在一定可替代性的生活能源的直接消费量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利用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对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二、收入差距与我国居民消费的总体特征
&&&&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4,2012年为0.472,而按照学者估算的结果,在2008年我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502(李绍东,2010)。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学者统计,数据均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伴随着比较明显的收入差距,并且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之间表现尤为明显。以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统计值计算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结果如图1所示,城乡收入比在30年间波动上升,到2010年已经超过3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分化。虽然随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普遍下降,但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家庭。  
&&&&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消费支出&数据,汇总、2009年的城乡居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消费性支出情况,并对三年的消费情况取均值,从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居民消费特点:
&&&&  (1)总体消费结构低度化。由图2可知,在衣食住三方面,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普遍偏高。除城镇最高收入户外,各分组的衣食住支出比例均超过50%。从均值来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居民,并且城镇内部的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偏差较大,达到近20个百分点,农村不同收入组之间相对差距较小。因此,消费结构方面也相对应地表现出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之间衣食住支出比例更大差异。其中,在居住支出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并且与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变化方向相反,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比例会随着收入降低,而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随着收入提高增加。
&&&&  (2)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小。衣食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支出仍是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以恩格尔系数衡量,城乡平均恩格尔系数已达到小康标准,表明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城镇最高收入户已达到相对富裕水平。但是,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组的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差距较大,约为20%,而城镇最低收入户与农村低收入户仅相差0.09%。这表明,在我国居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城乡间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同步扩大,并以此在中低端消费水平上形成了相似的消费结构。  
&&&&  (3)我国城乡高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由图3、图4可以看出,在非生活基本保障支出方面,城镇居民消费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在各组居民支出比例中差异较小,并且稳定于5%~10%之间。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支出随收入水平提高明显提高。分项来看,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走势平稳,但城镇中低收入者对教育支出比例高于其他两项支出。城镇高收入家庭交通通信支出比例超出了教育支出项,表明收入水平提高至高收入水平足以改变生活方式。这一点在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变化中也有明显体现。  
&&&&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转向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例排名最高的是食品、交通通信和教育娱乐三项,农村居民为食品、居住和教育娱乐三项。可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明显开始向服务业倾斜,而农村居民仍偏重于基本生活消费。目前,农村居民最高收入也仅仅达到城镇中等收入户消费水平,占我国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村人口与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以相似的消费结构形成国内市场主要消费力量。
  三、居民消费的生产诱发与行业能源消耗
&&&&  1、居民消费结构与间接能源消费投入产出模型
&&&&  居民最终消费将通过生产诱发关系,对各产业产出形成影响,进而对生产中投入的能源形成不同消费拉动。基于此,在一定收入差距条件下,现有消费结构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情况可表示为:  
&&&&  其中,D为生产诱发额;M为进口系数矩阵;S为最终使用结构值;用(I-M)进行扣除,得到不包含进口的投入产出流量值。
&&&&  根据投入产出关系可知,居民最终消费会对各产业形成生产诱发,即各部门产出的一部分,而通过资源的完全消耗系数公式可知,各部门生产对资源的完全消耗等于直接消耗乘以列昂惕夫逆阵,得到:  
&&&&  其中,为j部门直接能源消耗系数①;Ej为j部门的能源使用数量;Xj为部门总产出。
&&&&  假设一年内节能技术产出只在年初产生,即一定量产出与其消耗的资源量同比例变化,当各部门完全消耗系数已知,用生产诱发额Di替代Xj,则可以得出:  
  为各部门的能源完全消耗系数②。上式表明,国内最终消费通过完全消耗系数拉动资源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由各产业生产方式与产业关联关系决定。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产业间的生产关联关系不会出现重大改变,即资源完全消耗系数稳定。因此,若居民消费结构偏向对资源消耗能力较强的行业,将加速资源消耗,反之,减缓资源消耗。
&&&&  2、实证分析
&&&&  (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生产诱发比较。诱发系数可以反映不同消费结构带来的产业部门扩张。本文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计算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对42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仍集中于衣食住等日常生活保障部门,除&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一项外,即使是在相对富裕的城镇,其消费支出对服务业各行业的诱发系数均小于0.05,而对工业中的食品、热力和化学行业的诱发系数超过0.1,对农业的诱发均超过0.2。这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对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服务业。加总各产业诱发系数可知,农村消费诱发系数各年间均小于城镇消费。虽然我国农村户籍人口数量始终多于城镇人口数量,但从消费诱发能力看,城镇最终消费对多数产业的诱发能力均优于农村。将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诱发能力较强的产业列入表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集中于为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功能的行业,如农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这一方面表现出农村居民消费对食住方面的需求偏高,相应的产业生产拉动能力较强;另一方面表现出收入水平提高速度较快的农村居民对房产类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消费需求。  
&&&&  考虑到《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与《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存在差别,本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产业划分方法,将《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42部门的产出归类分为29个部门,计算得出城乡居民消费对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由表2可见,城乡居民最终消费诱发能力最强的十个部门完全相同,表明城乡居民的消费偏好基本趋同。但受收入水平限制,其消费结构对各部门的生产拉动能力不同。同时,用同样方法计算2002年投入产出表生产诱发系数,对比2007年的结果发现,几年来,居民消费结构仅对纺织业、造纸业的生产诱发能力下降。总的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基本稳定,并对产业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诱发结构。  
&&&&  (2)我国各部门完全能源消耗比较。为计算各产业的能源消耗系数,用与前文相同的方法,将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整理为29个,并依照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计算水资源完全消耗系数的方法,在29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加入能源消耗一行,计算得出各部门对能源的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完全能源消耗系数和间接能源消耗系数,并将各类消耗系数排名前10的部门列入表3。  
&&&&  从表3所列的部门排名情况来看,各工业部门对能源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情况差别较大。从间接消耗方面看,建筑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都有较大的能源间接消耗能力。这些行业在产业运行中消耗的能源更值得关注。尤其是主要包含服务业的其他行业,通过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具备较强的能源消耗能力。
&&&&  (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各部门能源消费结构的关联分析。比较表2和表3,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既是城乡最终消费诱发最强的部门,也是能源完全消耗最多的部门。与2002年数据比较,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仅对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其他行业有较强诱发能力。按时间纵向比较的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逐年增加,但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更多地集中于完全能源消耗系数比较高的行业。
&&&&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在现有产业生产方式下,居民低水平大规模消费需求形成了对高消耗生产方式的支撑,低收入约束了居民对高质量消费品的诉求。由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偏低,虽然城乡间存在明显收入差距,但在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作用下,城乡消费结构对产业生产的拉动作用只在强度上存在差异,而在部门结构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区别。收入差距制约了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产业结构低度化的重要保障,现有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结合,恰好拉动了高能源消费行业的发展,产业内能源节约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并且,从&其他行业&一项来看,由于它涵盖了大多数服务业部门,城镇最终消费对服务业综合诱发能力始终较强,不直接以能源为生产投入品的服务业总体能源消耗能力也较强。因此,盲目提高现有服务业的比例并不一定能降低能耗。因为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从数据来看,现阶段服务业对能源消耗的间接带动能力相当于一个能源消费量较大的工业部门。
  四、收入差距与居民能源直接消费
&&&&  生活能源符合必需品特征,其在消费中的比重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陈迅、袁海蔚,2008)。能源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对能源产品需求量的影响因素等同于其他商品,即能源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替代能源价格以及能源使用设备(互补品)的类型。生活能源供给方式还与地区资源优势和政府政策相关。在能源消费品选择中,由于城镇电网、燃气网覆盖全面,城镇居民可选择余地相对较小,以用电和燃气为主。农村居民可选择余地相对较大,还可以通过燃烧秸秆、煤油、煤炭供给能源。但对于农村居民来讲,电和燃气能源可获得性要远低于城镇居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消费结构带来家用设备的更新换代,居民对能源的消费除直接根据价格或便利性选择以外,还会考虑相匹配的能源使用设备成本。因此,收入水平将通过资源价格直接影响其能源消费水平,并且会通过收入约束对能源使用设备选择形成对能源消费水平的间接影响,从而对家庭节能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对来讲,收入对农村居民的约束更强。为考察居民收入以及收入差距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具体影响,本文以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为被解释变量,以能源价格、收入水平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考察收入差距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  1、变量选取及数据描述
&&&&  模型中涉及的变量数据中的全国人均生活用能量(ae)、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ce)、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ve)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电价(pop)、煤炭价格(poc)、石油价格(poo)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考虑到农村生活用能源更多用于保障基本生活需要,能源消费随收入变化影响不显著,加入人均居住面积(avh)作为解释变量。而城镇生活用能源更多用于提高生活品质,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cin)作为解释变量。另外,为考察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方程中加入基尼系数(g)③与收入变量的交互项,gcin与gvin分别为基尼系数与cin和vin的交互项。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统计软件为Sta-ta11。  
2、实证分析
&&&&  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长度为31年,属于时间序列数据。为保证时序数据平稳性,本文首先使用ADF方法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除pop、ve为I(2)外,其余变量均为I(1),故同阶差分平稳变量之间可进行协整检验。  
&&&&  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可以使用E-G两步法检验,首先通过最小二乘法设定协整回归方程为:
&&&&  cet=&1+&1&Dpopt+&1poct+&1poot+&P1cint+&t
&&&&  vet=&2+&2&Dpopt+&2poc+&2poo+&P2avht+&t
&&&&  aet=&3+&3&Dpopt+&3poc+&3poo+&P3cint+&vin+t
&&&&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石油价格在任一方程中均不显著,表明石油工业产品的直接出厂价格并没有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并且,与惯常思路不同,电力价格变动对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煤炭价格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考虑到的一个原因是,虽然煤炭使用量占城镇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极小比例(吕秋芬,2009),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中始终占据最大比重,居民使用的电力能源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并且工业生产中也大量投入煤电和燃煤,煤炭价格上升将会推动相关消费产品价格上升。因此,当煤炭价格上升时,居民对能源的直接消费量将通过对能源产品的选择和相关消费品的使用而下降,出现与煤炭价格反向变动的趋势。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源以煤、电为主。虽然目前国家为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电力使用,但农村用电价格高于城镇,相对于传统能源,电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并且农村居民使用的耐用消费品质量等级偏低,对工业生产拉动能力较弱。因此,在回归中煤炭价格变化相对于电力价格变化而变得不显著。在城乡生活能源消费中,出现了不相同的影响因素。从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影响因素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都对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  剔除不相关能源价格变量,并用E-G两步法对回归方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方程残差均在5%的置信区间通过检验,如表7所示,残差序列平稳。因此,可以确定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最终确定城镇、农村和全国能源消费的回归方程:
&&&&  (1)城镇生活能源
&&&&  ce=279.032-0.19poc+0.054cin
&&&&  (29.211)(-3.867)(4.226)
&&&&  ce=391.833-0.369cin-0.23poc+0.815g&
&&&&  (15.429)(-4.023)(-5.974)(4.635)
&&&&  cin④(#)
&&&&  为考察收入差距对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在方程中加入了基尼系数对城镇可支配收入的交互项,由结果可知,解释变量对ce解释能力从39%提高到了66%。根据交互项的意义,由(#)式可知,&Dce/&Dcin=-0.369+0.815g,即在基尼系数的均值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单位,城镇能源的消费量减少0.058单位。由此可见,城镇收入差距的存在使城镇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但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最终生活能源消费将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
&&&&  (2)农村生活能源
&&&&  &Dve=-8.745-0.129&Dpop+0.719avh
&&&&  (3.231)(0.045)(0.140)
&&&&  模型结果表明,农村人均生活用能源增长率与出厂电价的增长率成反向变动,与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同向变动,并且住房面积对生活用能源增长率的影响要大于电价增长率的负面影响。模型在54%的水平上解释了农村生活用能增长率的变化。
&&&&  (3)全国人均生活能源
&&&&  ae=130.899+0.899vin-0.597cin+1.322g&   
&&&&  回归结果表明,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随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而减少。在基尼系数作用下,收入提高对能源消费量的偏效用与直接效用方向相反。这表明,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过程中主要以增加能源消费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会转向更有效率的能源消费方式。但收入差距降低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活节能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带来的生活能源消费增加,表明未能随人均收入水平同步提高收入的居民仍保持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方式或未能实现生活改善。因此,生活能源消费行为与收入明显提高的群体行为方向相反。  
  五、结论与启示
&&&&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经济运行约束增强,在现有国际分工模式与国内产业结构条件下,能源投入紧张始终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探寻在居民消费行为背后的能源消耗行为,建立了收入分配&消费结构&生产诱发&&工业能源消耗和收入分配&能源价格&生活能源消耗两条研究能源消耗问题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了消费结构的低度化,导致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并没有明显诱发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拉动能力不足;(2)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程度相近,城乡居民最终消费的生产诱发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并共同诱发了能源完全消耗程度较高的部门的生产;(3)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源量与全国人均生活用能源量都与人均收入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能够明显降低城镇和全国的人均生活用能源水平,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则会增加全国人均生活用能源水平。收入差距作用于城乡居民收入,对生活用能源使用量产生反向偏效用;(4)在影响生活能源消耗量的其他因素中,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随煤炭价格上升而下降,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增长率随电价增长率上升而下降,随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而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现有收入差距对能源消耗有较大负面作用,不仅通过间接途径增加了能源消耗能力较强部门的生产,还通过直接途径降低了收入水平提高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本文认为,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能源消费效率:(1)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足50%,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居民消费水平,而且也低于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源于我国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有关。2007年,我国收入基尼系数为0.484,相邻年份的基尼系数值相近。较高的基尼系数虽然有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并通过富人的消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但较大规模的穷人对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将通过规模效应增加企业在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领域生产的可能性。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能够消费的产品等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结构优化,促进低能源消耗产业的发展。本文研究结果还表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其生活能源消费转向了更有效率的方向。因此,缩小城镇内部收入差距,通过居民间消费示范作用,城镇居民整体生活能源消费效率将得到有力的提升;(2)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的生活改善方式。居民对生活能源的消费更多意义上表现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随之改变,生活能源消耗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将增加能源直接消耗。同时,考虑农村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将提高农村居民能源消耗增长率,本文判断农村居民生活改善的一个途径是增加住房面积,并为之增配相关能源设备,从而提高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因此,为节约生活用能源,应重点向农村地区低成本推广节能型家用设备,既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又能够降低能源消耗速度。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09&ZD021)。
&&&&  ①,Ej为j部门的能源使用数量;Xj为部门总产出。
&&&&  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本分析体系,不考虑各部门最终使用和中间使用中,进口品和国内生产产品的比重差异,可以得到完全能源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J=1,2,&n)。
&&&&  ③张焕波、王铮(2007)的估计中,情景2假定未来各指标的增长率为年平均水平,即城镇人口收入增长率为9.32%,乡村人口收入增长率为3.9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率为3.96%。估算结果,我国基尼系数将在2010年达到最高,并开始逐步下降。结合CPI走势,与我国现实情况相符,故选择此数据。基尼系数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年数据来自张焕波、王铮(2007)。
&&&&  ④回归方程为:cet=&+&cint+&poct+&g*cint+et。
  ⑤回归方程为:aet=+cint+vin+&&g&cin+&&g&vin+。
&&&&  参考文献:
&&&&  [1]John Asafu-Adjaye. The Re1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
&&&&  [2]Sami Karja1ainen.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Feedback on Househo1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J]. Energy Bui1dings, 2010,(10).
&&&&  [3]TIAX LLC. Energy Consumption by Consumer Electronics in U. S. Residences[R]. 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2007.
&&&&  [4]查道中,吉文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太原:经济问题,2011,(7).
&&&&  [5]陈夕红,李长青,张国荣,孙振.城市化进程中的收入差距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11,(7).
&&&&  [6]陈迅,袁海蔚.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长沙:消费经济,2008,(10).
&&&&  [7]李绍东.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何时出现?&&基于基尼系数的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  [8]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北京:资源科学,2008,(6).
&&&&  [9]刘冰.技术创新的消费推动论[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7,(1).
&&&&  [10]吕秋芬.辽宁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分析[J].呼和浩特:北方经济,2009,(4).
&&&&  [11]邱东,陈梦根.中国不应在资源消耗问题上过于自责&&基于&资源消耗层级论&的思考[J].北京:统计研究,2007,(2).
&&&&  [12]张焕波,王铮.中国基尼系数预测及分析[J].北京:管理评论,2007,(6).
&&&&  [13]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消耗及用水系数的投入产出分析[J].北京:统计研究,2007,(3).
  [14]周江,李颖嘉.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J].长沙:求索,2011,(12).
  作者简介:李玲玲(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是消费经济与经济增长。E-mail:lslucky@si-na. com;张耀辉(1961-),男,辽宁阜新人。教授,博士,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E-mail:yhzhang@jnu. edu. cn。
来源: 《经济管理》
【全球政务网】
&|&&|&&&Copyright & 2012 www.govinfo.so&All&Rights&Reserved&全球政务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物料消耗包括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