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智商能不能再高一点以的古义义

《一错再错》(二晋史)之司马炎传《胸宽谋浅》(一到三)
西晋卷/公元265年至公元317年
——两晋十五帝传
在东西两晋的历史中,先有司马炎立傻子皇帝司马衷,导致西晋王朝出现八王之乱,接着又有五胡十六国分裂国土(西晋共历五十一年,其中二十六年在动乱中度过);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没有吸取晋武帝司马炎的教训,又立了傻子司马德宗,导致出现桓玄篡位,接着又有刘裕灭晋(东晋共历一百零四年,其中有二十四年动乱)。所以笔者以《一错再错》作为两晋王朝的书名。
《一错再错》是在《资治通鉴》原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真实性比文学作品和转手抄录的历史可靠。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笔者在人物对话中加了表情与心理描写,如果读者没有时间看引用的原文,可以忽略原文。配上原文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文化变迁差异。
如《资治通鉴》原史如下: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见《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十年)。
笔者诠释如下:
秦国讨伐赵国,夺取了赵国的三座城池。因为赵孝成王新即位,是赵太后垂帘听政,她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见赵太后前来求救,提出要求说:“必须以长安君(孝成王的胞弟)作为人质。”赵太后疼爱长安君就像含到嘴里怕化了,拿到手上怕丢了一样,也就没有同意。这样齐国就没有派救兵。赵国大臣一再劝说赵太后,太后却公然对左右随从说:“谁再提让长安君作为人质,我这个老妇人就会向他脸上吐涎水!”
不到四十岁的赵太后,竟然如此发怒,惹火了孝成王的老师(左师。另一说为无实权的高级顾问)触龙,触龙不怕太后吐涎脸上,因为事关国家的存亡,所以他愿意厚着老脸见赵太后。太后听说后,见对方是赵国的老臣,又不好不见,只是接待时怒容满面。心想:你触龙敢轻视本宫吗?看我怎么收拾你!正当她在遐想时,触龙拄着拐杖缓缓前来就坐,并且歉意说:“老臣腿脚不灵活,一直怨恨自己不能前来问安,在这种自责中担心太后为国事操劳累坏了身体,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您。”
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赵太后没有因为对方道歉而客气,她仍然怒气冲冲地说:“你还能行走进宫,老妇只能靠推车行走!”
触龙听出了这个悍妇的火药味,但仍然表现出极为关心的样子,说:“既然王太后的身体如此欠佳,吃饭怎么样?”
太后见对方以弱示己,又不好发火,再次应付说:“完全靠喝粥。”
太后说完这句话时,一种生命的感悟让她突然产生了对这位老臣的亏欠。这样一想,她脸上渐渐消退了冰霜。触龙见王太后在慢慢地接受自己,进一步旁敲侧击地说:“老臣那贱小子舒祺,从小就不成器,而我年老气衰,对他又有一种怜爱。如此一来,我想让他补个黑衣(王宫警卫制服为黑色)保卫王宫,所以冒昧地前来请求!”
王太后一时不知是计,还以为是真情流露,连忙表态说:“行。但不知道他有多大年纪?”
触龙见太后蒙在鼓里,又见小儿子的事达到了目的,立即说:“十五岁了。”触龙说到这里,为了把话题引向深入,加上一句说,“照说,这个年龄段虽然还算年轻,但是,我想趁我还没入土前,看到他有个依靠。”
太后见对方说得合情入理,想幽默一回,抛出一句:“原来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幺儿子呀!”
触龙见双方的话题非常投机,进一步套近乎地笑着说:“男人疼爱起来比女人还要厉害咧!”逗得太后大笑说:“不对,还是女人更厉害!”
王太后说这话时,已经没有任何戒备,那灿烂的笑容,似乎像遇到了知音。触龙循序渐地进地说:“老臣以为太后最疼爱嫁到燕国去的燕后,难道说您疼爱燕后能胜过长安君吗?”
触龙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单刀直入,而王太后还沉醉在爱的长河中,竟是浑然不知。她仰面大笑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疼爱远不如长安君。”
触龙见对方入了圈套,揭下面纱说:“是呵,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考虑深远。就像您送燕后出嫁,拉住她的脚跟哭泣,想到她去了遥远的燕国,心情十分哀伤。等到燕后远去,每逢祭祀您就会为她祈祷说:‘千万别让燕王退婚!’这难道不是为她作好了长远的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
对于触龙客观的说法,太后频频点头说:“是的。”
触龙见太后上钩,深化主题说:“从今天算起,赵王三代以前的子孙被封侯的人还有没有人继续被封为侯?”
太后屈指一算,连忙摇头说:“没有。”
触龙见对方认可了这一事实,开始揭谜底说:“这些人中,年代近的因犯罪,殃及其自身;年代远的因条件优越,害了子孙。难道说君王的儿子封侯都不能成器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贵而没有上前线建功立业,俸禄丰厚而没有经受劳苦。如今太后宠爱长安君,就是封给他良田美宅,赐给他许多财宝,却不如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
触龙的话,让太后恍然大悟,她不仅没有向这位老臣吐涎,还非常愉快地说:“好,长安君的事你去安排吧!”
有了王太后的认可,孝成王连忙下令为长安君备了一百辆车前去齐国。齐国见赵太后屈服,随即发兵。秦军见齐国援军前来,连忙撤军回国。
大家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直接阅读下面译文。这为古文今读解决了阅读习惯难题。希望大家喜欢。也为弘扬我国古籍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
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生于公元235年,卒于公元290年。终年55岁。在位24年零四个月(265年月12月——290年4月)。庙号“世祖”。
《胸宽谋浅》是一个矛盾的话题。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说当宰相的人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相对而言,是有智谋而不局限在个人或团体利益上的人。这种人是历史的骄子!而晋武帝司马炎则是一位有胸怀、而无远谋的人:
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资治通鉴》永嘉三年三月)
&以上史料是司马炎死后十九年(公元309年),在怀帝司马炽时代披露出来的。意思是说,当初何曾曾陪同晋武帝司马炎宴饮,离开宴会回家之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到他,从没有听到他对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一些日常事情,这不是替子孙深谋远虑的行为(可能因司马炎立了司马衷这样一个傻子为太,所以他不好谈身后之世)。他这样只是终其自己一生而已,其继承人(司马衷)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祸。”何曾说到这里,表现得有些无奈和悲凉,接着他指着孙子们说:“他们一定会遭遇国难。”何绥(何曾的次子)死后,他的哥哥何嵩(何曾的长子)哭泣说:“我们祖先大概是圣人啊!”
笔者引出这段史料,说明司马炎在他的臣子心目中就不是一位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然而,司马炎一生有福,爷爷司马懿为司马氏家族的帝业奠基,伯父司马师为父亲司马昭打天下,到了公元255(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二月,司马师打败了反对他专权的两大势力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之后,突然去世,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任了总司令(大将军)一职。司马昭灭蜀之后称晋王,大有篡位之势。可惜生命没有让他实现愿望,他在临死前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请魏帝曹奂在咸熙元年(264)五月,封父亲司马懿为晋宣王;封其兄司马师为晋景王;第二件事是:同年十月,他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他这样安排,就像当年曹操立曹丕一样,仿佛在安排历史报应的因果关系。到了次年(西晋司马炎的泰始元年)八月,司马昭带着遗憾走了,司马炎嗣位为国相、晋王。十二月逼曹奂禅位:
十二月,壬戌,魏帝禅位于晋;甲子,出舍于金墉城。太傅司马孚拜辞,执帝手,流涕歔欷不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丙寅,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丁卯,奉魏帝为陈留王,即宫于鄴;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魏氏诸王皆降为候。追尊宣王为宣皇帝,景王为景皇帝,文王为文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又封群从司徒望等十七人皆为王。以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馀文武增位进爵有差。乙亥,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未几,又以车骑将军陈骞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望、司空荀顗,凡八公,同时并置。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又招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卫将军齐王攸独不敢,皆令上请(《资治通鉴》泰始元年十二月)。
以上史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十二日,魏元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十四日,魏元帝搬到金墉城(洛阳市东15公里处)居住。太傅司马孚与魏元帝辞别,他拉着曹奂的手,感叹得哭泣流泪说:“我到死的那一天,仍然是大魏纯洁的臣子。”
265年十二月十六日,晋王司马炎登基即位,大赦天下,改曹奂的咸熙二年为西晋帝国的“泰始元年”。十七日,西晋帝国尊称魏元帝为陈留王,宫室安排在邺城(河北省临漳县),以优待高贵的礼制对待魏元帝。这些礼节都仿效魏国初期,对待汉献帝的制度。魏国宗室诸王都降级为侯。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称原来在曹魏时司马氏家的王太后为皇太后。封晋武帝司马炎的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斡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zh&u)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封皇帝之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把司徒司马望等诸子侄共十七人都封为王。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的文武官员,提级进爵各有差别。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晋武帝又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统领朝廷内外各项军事。过了不久,又任命车骑将军(上将)陈骞为总司令(大将军),与司徒司马望、司空荀顗等人,并列为八公。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此大封宗室,授予这些家族成员的职权。他还下诏,告诫各位亲王可以自己选择封国中的官员,这就等于各地的王爷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但是,只有司马炎的胞弟齐王司马攸(兼任卫将军。相当北京军区警备司令)不敢自选,司马攸为了表示自己对皇兄的忠诚,他的齐王府的全部官员都请求晋武帝指派。
也就是说,晋室出了两位忠臣,一个忠于曹魏(司马孚),另一个忠于司马炎(司马攸)。
在司马炎即位时,他特意提到司马孚,司马孚是晋武帝的爷爷司马懿的弟弟(也就是司马炎的叔爹)。这个人在曹魏高贵乡公曹髦准备发兵杀司马昭时,曹髦反被司马昭派去盯梢曹髦的中护军(官名。汉末曹操置。魏、晋、南北朝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相当上将军衔)贾充杀了。
曹髦死,司马孚头枕着曹髦的尸体伤心地哭了一场。这位魏国忠臣,到了西晋泰始八年(272)二月,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他在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自己是曹魏的臣子:
孚性忠慎,宣帝执政,孚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亦不敢逼。及帝即位,恩礼尤重。元会,诏孚乘舆上殿,帝于阼阶迎拜。既坐,亲奉觞上寿,如家人礼。帝每拜,孚跪而止之。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衣以时服,敛以素棺(《资治通鉴》泰始八年二月)。”
以上史料中的宣帝是指司马懿。司马炎即位以后所封,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
司马孚在司马懿专权的年代,他在司马氏家族中,总是回避有损于魏帝的事。当司马炎预谋废除曹奂时,他没有参与。司马师和司马昭知道这位叔叔是魏朝的忠臣,从来不敢逼他干些叛逆之事。司马炎篡位以后,为了为树立忠臣的榜样,他对这位叔爹更是恩礼有嘉。每逢年会,司马炎请他入朝时,都会亲自到宫殿台阶前迎拜。就是这样一位曹魏忠臣,却生在了司马氏的家族中。是历史为司马氏家族树立忠君的典范,还是老天在警示司马氏的后人?我看谁也回答不了这一答案。
司马炎还算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曹奂禅位的当月,他就解除了对曹氏宗族的禁锢。接着他设置谏官(相当国会议员),皇帝的随从顾问(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有幸成为了首席谏官。次年(266,泰始二年)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又解除了对刘禅宗室的禁锢。这一个个事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司马炎的心胸开阔。到了司马炎的太康元年(280)三月,东吴孙皓投降,五月,孙皓的重臣诸葛靓到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伦家中做客,司马炎本身与诸葛靓有过交往,现在诸葛靓虽然是晋国的俘虏,但他给了诸葛靓的自由。这不仅因为诸葛靓是他叔叔司马伦的小舅子,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诸葛靓有才,有骨气。自从诸葛靓来到洛阳以后,司马炎还没有见到这位老朋友。于是,他专程赶到琅邪王司马伦家去见诸葛靓。
诸葛靓见自己是阶下囚,怕丑。当他听说司马炎要来看他,连忙躲藏到厕所里去了。司马炎哪能有来了不见诸葛靓的道理?于是,他逼诸葛靓出来。诸葛靓在没法回避的情况下,泪流满面地对司马炎说:“我不漆面,哪有脸见陛下呢?”如果诸葛靓是那种攀龙附凤之辈,怎么会放过这次阿谀奉承的机会?如果司马炎是心胸狭窄的皇帝,又岂能如此低声下气?
太康三年(282)正月,司马炎率领群臣到来洛阳城南,举行一年一度的效祭,等祭祀完毕,他问司隶校尉刘毅:“我能与汉代的哪一位皇帝相比?”他问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刘毅说他可以与“汉武帝”相比。因为他灭了吴国,国家重新统一了。谁知,刘毅的回答却是:“陛下可以和汉桓帝、汉灵帝相比。”众所周知,东汉桓、灵二帝是汉王朝走向衰败的时代,司马炎听了,吃惊地反问道:“你怎么会认为朕是桓、灵二帝呢?”刘毅毫不客气地说:“桓、灵二帝虽卖官鬻爵,但把钱留给了国家,陛下如今卖官鬻爵,却是中饱私囊。”司马炎面对这位耿直的臣子,没有愤怒,而是幽默地说:“桓、灵二帝听不到你这样大胆的言论,而现在,我的身边却有你这样的直臣,可见我比他们贤明。”
刘毅为何说司马炎把钱都搜刮到他自己腰包里去了呢?原来,晋灭东吴以后,司马炎把孙皓后宫里的五千多嫔妃全部收入晋宫,这样他的嫔妃多到上万人。这些嫔妃要吃喝不说,就是住也成为了一个大消费,所以司马炎听刘毅说他卖官鬻爵把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他没有反驳。
晋宫有了这些妃子,司马炎无力一一消受,可怜一些妃子为了能目睹这位四十五岁帝王龙颜,想出了一个个绝妙的办法:把竹叶插到门前,当司马炎驾着羊车慢慢地在群芳中浏览时,羊见到竹叶就想吃,她们趁机才能与皇帝说上一句话,如果有运气,说不定还能得到一次性爱。还有的撒上盐巴,以便贪吃的羊路过时能够停下。
晋宫嫔妃如此悲哀,性爱成为了一种奢望,这让笔者想到了唐代诗人朱庆余的《宫词》:
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在我们吟诵这首《宫词》时,司马炎的嫔妃听到了会怎样想呢?历史的风霜中还有这些丽人的身影吗?
&&&&&&&&&&&&&&&&&&&&&&&&&&&&&&&&&
刘备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傻子刘禅,只因刘禅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的名言,成为了历史上末代皇帝中的名人。而司马炎立了一位比刘禅还要傻的太子司马衷,历史给这位太子的待遇开始就露了破绽:
春,正月,丁卯,立子衷为皇太子(《资治通鉴》泰始三年正月)。
不知是不是司马炎心里对这位皇太子不太满意,还是真像司马炎立司马衷时所说的:“近世每立太子必有赦,今世运将平,当示之以好恶,使百姓绝多幸之望。曲惠小人,朕无取焉”一样,他才没有大赦天下。
按照历史的惯例,立皇太子应该大赦天下,让天下人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为皇帝庆祝国家有了接班人。而司马炎这次立太子没有按照惯例大赦。他不大赦天下,我想并非是他所说的“天下刚刚太平,应该扬善惩恶,让老百姓多看到晋朝新政权兴盛的希望。”而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对司马衷信不过,有可能随时废除,免得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立了这样一位傻儿子,到时要废除很麻烦。关于司马炎有废除太子之心,不是笔者随意说的,我们从司马炎当上皇帝一个月就立皇后,一年之后才立太子,就能看出他的思想斗争。此时,已经九岁的司马衷并不是司马炎理想的太子人选;
第二、司马炎没有钱,因为这时他要养活五千嫔妃(此时,他还没有灭东吴,收养吴主孙皓的另外五千嫔妃)。
在司马炎没有接收孙皓的嫔妃时,他也像孙皓一样把大臣的女儿当政治砝码,只不过他没有像孙皓那样年年选妃:
诏选公卿以下女备六宫,有蔽匿者以不敬论。采择未毕,权禁天下嫁娶。帝使杨后择之,后惟取洁白长大而舍其美者。帝爱卞氏女,欲留之。后曰:“卞氏三世后族,不可屈以卑位。”帝怒,乃自择之,中选者以绛纱系臂,公卿之女为三夫人、九嫔、二千石、将、校女补良人以下(《资治通鉴》泰始九年七月)。
公元273年(泰始九年)七月,司马炎下诏选公卿大臣的女儿配备到六宫中去,如果有隐瞒的人就会视为不敬。在皇帝为后宫选择宫女没的完成以前,暂时禁止天下美女婚娶。司马炎首先让她的皇后杨艳选择,杨皇后只选取了洁白长得高大而放弃美艳绝世的美女。可是司马炎爱上了卞氏,想留下,杨皇后反对说:“卞氏三代(从曹操的武宣皇后卞玲珑算起,还有曹髦、曹奂的皇后)都是皇后世族,不可以让卞氏屈居皇后之下的卑位。”司马炎恼怒了,一气之下就自己亲自选妃,中选的女子以绛红色的轻纱系在臂膀上,公卿的女儿被封为三夫人(这时皇帝后宫有一位皇后、三位夫人、九位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良人之类的封号。所以原文有三夫人、九嫔,表示这些地位比较高)、九嫔之列,二千石(二千石是高官的工资。古代对工资的称呼还有“俸禄”、“秩”等名称,就像我们今天对工资还称“薪水”、“月薪”一样。古代因官员每月按照粮食数量来计算,所以称石,六十公斤为一石,一年二千石,等于一百二十吨粮食。也就相当二千年的年薪二十四万元人民币)、将军、校尉级别的女儿,填补良人以下的空缺。
也就是说,司马炎对臣子的女儿进宫当妃子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卿(相当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女儿被他选上,可以封为夫人、九嫔之列,二千石(相当于部级干部)的大臣、将军、校官的女儿,只能补充作为良人。杨皇后为何这样大胆地阻止司马炎选卞氏呢?原来她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会长久,选完美人之后,第二年七月她就死了。杨艳皇后在临死前,担心司马炎立胡奋的女儿为皇后,怕将来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被胡氏所生的儿子所取代,所以她把人世间最动情的声音——用最凄婉的音调表露出来:
秋,七月,丙寅,皇后杨氏殂。初,帝以太子不慧,恐不堪为嗣,常密以访后。后曰:“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镇军大将军胡奋女为贵嫔,有宠于帝,后疾笃,恐帝立贵嫔为后,致太子不安,枕帝膝泣曰:“叔父骏女芷有德色,愿陛下以备六宫。”帝流涕许之(《资治通鉴》泰始十年七月)。
公元274年七月初六,杨皇后去世。当初,晋武帝觉得太子不是正常人的智商,担心他不能挑起继承王位的重任,常常秘密地与杨后商议废除。杨皇后反对说:“立太子是以长子顺序而不是以德才,怎么能改变?”
杨皇后的一句话,堵住了司马炎的嘴。再说镇军大将军胡奋的女儿是贵嫔(贵嫔往往高于夫人的地位,有立后的可能),受到晋武帝的宠爱。杨皇后病重时,担忧晋武帝以后会立胡贵嫔为皇后,将会威胁到太子司马衷的地位。她头枕着晋武帝的膝盖上,流着眼泪说:“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既有品德,又有美貌,希望陛下选她入宫当皇后。”晋武帝流着眼泪答应了。
晋朝的历史就是因为有了这几滴泪水而改变,本来司马炎就有废除太子之心,在私心大于理智的杨艳皇后面前,晋武帝屈服了。到了276年十月,他立了杨芷:
丁卯,立皇后杨氏,大赦。后,元皇后之从妹也,美而有妇德。帝初聘后,后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门二后,未有能全其宗者,乞藏此表于宗庙,异日如臣之言,得以免祸。”帝许之(《资治通鉴》咸宁二年十月)。
276年十月二十一日,晋武帝立杨芷为皇后,大赦天下。算起来杨芷是杨艳皇后的堂妹,杨芷不仅有美貌而且有美德。晋武帝当初和杨芷皇后订婚的时候,杨芷的叔父杨珧上表对司马炎说:“自古以来,一家出了两位皇后,还没有人能够保全其宗族长久的。我请求把我所上的表章收藏在宗庙里,哪一天如果我的话应验了,我也可以因此而免于灾祸。”晋武帝同意了。
杨珧在侄女的吉日说凶话,暗藏了未来的悲惨结局。司马炎见杨珧提示着一种抽象思维逻辑,让杨珧把这份奏折藏匿到了杨氏宗庙里,等司马炎一死,果然被杨珧言中。而当时司马炎看到杨芷秀雅贤惠,哪有闲心去管身后的事呢?一个傻太子保留了,一个国家的祸根埋下了。我们从这一事件中,就能看出司马炎宽了私情,窄了远谋。想当年汉武帝为了后继不受干扰,宁可杀太子的母亲,也不愿意让后代出现第二个吕后。汉武帝的行为看似残酷,而是明智之举,因为政治不是用情感所能代替的!政治游戏的法则永远是优胜劣汰!
晋帝国立了一个傻太子,奸臣暗喜,忠臣忧。到了咸宁四年(278),大臣们都知道太子司马衷是一个傻子,到了十月,征北大将军卫瓘趁陪同司马炎到陵云台喝酒,对司马炎演了一出寓意剧:
冬,十月,徵征北大将军卫瓘为尚书令。是时,朝野咸知太子昏愚,不堪为嗣,瓘每欲陈启而未敢发。会侍宴陵云台,瓘阳醉,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悟,因谬曰:“公真大醉邪?”瓘于此不复有言(《资治通鉴》咸宁四年十月)。
征北大将军卫瓘接任尚书令时,朝廷上下都知道太子司马衷是一个傻子,卫瓘每次想对司马炎谈谈,可又一直不敢直说。这天他同司马炎在陵云台喝完酒,假装喝醉的样子,跪在司马炎龙椅前犹犹豫豫地说:“臣有话想说。”司马炎一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反问道:“你想说什么呀?”卫瓘欲言又止。卫瓘欲言又止,说明他不好意思揭太子的短,但忠诚的使命感让他不得不说出心事。最终他给司马炎一个肢体语言,——轻拍龙床说:“此座位可惜!”当卫瓘轻拍龙床,试探性地给司马炎打哑谜时,司马炎马上明白卫瓘的“可惜”二字的寓意。因此,他扯开话题,阻止说:“看来你真是喝醉了!”卫瓘见对方用“真是喝醉了”来回避自己,知道司马炎不想提到太子,就再没有说下去。这次谈话两人心照不宣。
卫瓘和司马炎心照不宣并不等于平静,司马炎为此事也暗暗地着急,于是,他想来一次放水捉鱼:
帝悉召东宫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尚书疑事,令太子决之。贾妃大惧,倩外人代对,多引古义。给使张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而答诏多引古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妃大喜,谓泓曰:“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先以示瓘,瓘大踧,众人乃知瓘尝有言也。贾充密遣人语妃云:“卫瓘老奴,几破汝家!”(《资治通鉴》咸宁四年十月)。
司马炎也很清楚,如果太子的事不解决好,将来一定会惹出大事。为此,他召太子宫的人与群臣共宴,而背后命令尚书拿着卷纸去考太子。太子的夫人是奸臣贾充的小女儿贾南风,她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恐惧,连忙请别人代考。她请的人大概古文功底不错,洋洋洒洒地送来了一份答卷。前来监考的张泓看了一眼,对贾南风提示说:“太子不学,陛下是知道的,这份答卷引经据典,陛下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太子所答,到时会追查主笔之人。”张泓说到这里时,看了一眼贾南风的表情,见对方接受了他的看法以后,接着说,“我看不如直接按照意思直说。”贾南风听了非常高兴,她一高兴就胡乱许诺:“就照你的意思帮着答,如果有一天太子当了皇帝,与你同享富贵。”就这样,一次严肃的考试,变成了一个荒唐的作恶剧。
司马炎把太子依照张泓口述抄的答案看了非常高兴。他激动得先请卫瓘看,卫瓘见答案文辞虽然没有学富五车的人答得博大精深,但条理分明。卫瓘是一个容易暴露表情的人,他觉得答得不错时,表情有些尴尬。他一尴尬,大臣们从他的尴尬表情中看出了问题。大家心里明白:卫瓘肯定曾对司马炎谈过有关太子的事,否则,晋武帝为何给他看,他为何尴尬呢?司马炎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贾妃的父亲贾充的注意,他派人对女儿说:“卫瓘这个老东西,险些毁了我们的家族。”
我们从司马炎对卫瓘的这一举动中,就能看出司马炎谋略不深。如果他的谋略深远,就会知道自己的这一举动将会牵涉到卫瓘今后命运,就会想一想这答卷是不是傻儿子所答,更不应该让卫瓘难以下台。
司马炎一生重用贾充是他最大的不幸。本来司马炎与胞弟司马攸亲密无间,只因贾充网络了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荀顗(yǐ
&。205年~
28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办公厅党委书记(侍中兼中书监)荀勖、皇帝八个护卫队之的骑兵护卫队队长(越骑校尉)冯紞三位结为死党,他们联手离间了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亲密关系:
&初,齐王攸有宠于文帝,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临终,为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王事而泣,执攸手以授帝。太后临终,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攸。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攸素恶荀勖及左卫将军冯紞倾谄,勖乃使紞说帝曰:“陛下前日疾苦不愈,齐王为公卿百姓所归,太子虽欲高让,其得免乎!宜遣还籓,以安社稷。”帝阴纳之,乃徙和为光禄勋,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资治通鉴》咸宁二年春)。
 当初,齐王司马攸受到父亲司马昭的宠爱,晋文帝(司马昭)每当见到司马攸,总是抚摸着自己的座椅,叫着司马攸的小名桃符说:“这是桃符的座位!”如此一来,有几次司马攸差一点被立为晋王太子。晋文帝临死的时候,给晋武帝讲述了西汉淮南王刘长、曹魏陈思王曹植的遭遇。讲完之后,司马昭流着眼泪,拉着司马攸的手,然后把司马攸的手放在晋武帝的手上。268年王元姬太后临死时,也流着眼泪对晋武帝说:“桃符性情急躁,而你这位哥哥又不仁慈,我如果一病不起,担心你不能容纳他,才这样嘱咐你,你不要忘记我的话!”
王元姬太后的声音还在,等到晋武帝得了重病时,朝野上下都归心于司马攸。司马攸的妻子是贾充的长女。首都洛阳市市长(河南尹)夏侯和对贾充说:“你的二位女婿(指司马攸、司马衷),与皇帝的亲疏是相等的(一位是皇弟,一位是太子)。如果将来立皇帝,就应该立有德行的人(意思是劝贾充立司马攸)。”贾充没有回答。
再说司马攸平时就憎恨贾充的死党荀勖和冯紞(dǎn)谄媚和逢迎的行为。这时,荀勖见晋武帝病重,担心司马攸夺位,于是他唆使冯紞对晋武帝挑拨离间说:“陛下前些天病重如果不能好,可能事太就改变了,因为公卿大臣和百姓都归心齐王,太子司马衷虽然打算谦让,最后也免不了上演宫廷政变的灾难。鉴于这一原因,陛下应当打发齐王返回到他的封地齐国,以使国家安宁。”晋武帝虽然没有明说什么,但内心认同了冯紞的意见。于是,晋武帝把河南尹夏侯和的官职迁为政协主席(光禄勋),削夺贾充的兵权,但是地位和待遇不变。
咸宁二年是公元276年,以上史料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贾充与群小误国。为此,朝臣也想过一些办法让晋武帝远离贾充。如侍中裴楷、任恺、新上任的河南尹庾纯,他们都对贾充不满。特别是任恺,他试图让司马炎调贾充到陕西去征讨树机能,这样荀顗、荀勖、冯紞仨人就失去了靠山,让司马炎趁机除掉这三位爪牙。等贾充回来也就孤掌难鸣了:
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自文帝时宠任用事。帝之为太子,充颇有力,故益有宠于帝。充为人巧谄,与太尉、行太子太傅荀顗、侍中、中书监荀勖、越骑校尉安平冯紞相为党友,朝野恶之。
帝问侍中裴楷以方今得失,对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宜引天下贤人,与弘政道,不宜示人以私。”侍中乐安任恺、河南尹颖川庾纯皆与充不协,充欲解其近职,乃荐恺忠贞,宜在东宫;帝以恺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会树机能乱秦、雍,帝以为忧,恺曰:“宜得威望重臣有智略者以镇抚之。”帝曰:“谁可者?”恺因荐充,纯亦称之。秋,七月,癸酉,以充为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侍中、车骑将军如故;充患之(《资治通鉴》泰始七年六到七月)。&
以上史料是泰始七年(271年)七月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晋武帝还没有生病时的前五年,史料介绍说:政治局常委(侍中)兼国务院总理(尚书令)的车骑将军(上将)贾充,自从在晋文帝司马昭时,就受到宠信而当权,晋武帝司马炎能成为晋王太子,贾充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贾充更加受到晋武帝的宠爱。贾充为人虚伪谄媚,并与太尉傅荀,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办公厅书记(侍中、中书监)的荀勖,越骑校尉冯紞相互结为党羽,朝野上下都憎恨他们。
有一天,晋武帝问侍中裴楷当前的朝政得失,裴楷想到贾充等人的专权,策略地回答说:“陛下受命于天,四海承受教化,之所以德惠还不能与尧、舜二帝相比,是因为朝廷中还有贾充之徒。鉴于这些因素,陛下应当召用天下德才兼备的人,共同治理好国家,而不应该让天下人看到您以个人偏爱用人。”
这时,担任侍中的任恺,洛阳市市长(河南尹)庾纯,他们都与贾充不和,贾充想免除任恺侍中的职务,就向晋武帝推荐任恺,说任恺忠诚可靠,应当到东宫司马衷的太子府里去任职,晋武帝就让任恺担任了司马衷的老师(太子少傅),而晋武帝仍然让任恺挂着侍中的职衔。这时,正好鲜卑族起义首领秃发树机能(河西鲜卑秃发部落首领匹孤第四代孙)入侵陕西,骚扰秦、雍之地,晋武帝为此事而忧虑。任恺建议说:“陛下应当派一位有威望、有智谋、身居要职的大臣去安抚。”
任恺的意思很明确,他要让晋武帝派贾充去。然而,晋武帝有些木然地说:“谁能担当此任?”任恺只好明确推荐贾充,庾纯也连忙赞同。到了七月二十日,晋武帝命贾充统一指挥秦、凉二州各项军事,贾充的侍中、车骑将军职务不变。贾充担心出了洛阳,一切权力会改变,所以非常担忧。
皇帝让贾充带兵出征,贾充害怕了,他拖延到了十一月。当贾充即将要起程上任时,公卿大臣为他在夕阳亭饯行时,荀勖针对贾充不想去出征,自己失去靠山的现状,出了一个荒唐的点子:
贾充将之镇,公卿饯于夕阳亭。充私问计于荀勖,勖曰:“公为宰相,乃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辞之实难,独有结婚太子,可不辞而自留矣。”充曰:“然孰可寄怀?”勖曰:“勖请言之。”因谓冯紞曰:“贾公远出,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何不劝帝纳贾公之女乎!”紞亦然之。初,帝将纳卫瓘女为太子妃,充妻郭槐赂杨后左右,使后说帝,求纳其女。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后固以为请,荀顗、荀勖、冯瓘皆称充女绝美,且有才德,帝遂从之。留充复居旧任(《资治通鉴》泰始七年十一月)。&
夕阳亭下,贾充的一批爪牙正为贾充的远征而伤心时,荀勖对贾充说:“贾公身为宰相,怎么被任恺这个匹夫所牵制,您这样不觉得可悲吗?然而,现在皇上派您去出征已经成为事实,要想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请贾公把女儿嫁给太子。”
贾充听了,连忙说:“这怎么行!”贾充说不行,是因为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太子司马衷的叔叔司马攸。最后,荀勖与冯紞如此这般一说,一台荒唐的戏上演了。
笔者说荀勖建议侄儿娶叔叔姨妹荒唐的事还情有可原,因为荀勖是为了弄权;而晋武帝又为何同意了这一桩荒唐的婚事呢?原来杨艳皇后受贾充的夫人郭槐所托,提出此事时,就把司马炎准备为太子纳卫瓘之女的事一说,接着司马炎认为娶卫瓘的女儿有五可,娶贾充的女儿有五不可。司马炎认为卫氏一家贤达,卫瓘生的儿子多,证明卫氏将来能为太子多生龙子;而贾充只生了一个独子还夭折了。第二、卫小姐长得嫩白可爱;而贾南风不仅生性妒忌,而且长得又矮又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叔侄的婚姻乱了辈分。
这件事在奸臣荀勖、荀顗、冯瓘三人巧舌如簧的煽动下,把一个长得既黑又矮的贾南风,被他们说成既白又美的贾南风,送进了宫中。司马炎本来是一位重感情的人,这件荒唐的事就于次年二月举办了婚礼。这“婚礼”虽然举行,贾南风一生可能都没有让司马衷“婚”过。因为司马炎怕儿子不会房事,先把自己用过的妃子谢玖送给了司马衷,只有谢玖为司马衷生了一个儿子。至于这个儿子是不是司马衷的,谁也说不清。这一切都是司马炎的错,导致司马炎接着受荀勖、荀顗、冯瓘的蛊惑,失去了一位聪明贤达,德高望重的好胞弟:
齐王攸德望日隆,荀勖、冯紞、杨珧皆恶之。紞言于帝曰:“陛下诏诸侯之国,宜从亲者始。亲者莫如齐王,今独留京师,可乎?”勖曰:“百僚内外皆归心齐王,陛下万岁后,太子不得立矣。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验矣。”帝以为然(《资治通鉴》太康三年十一月)。
齐献王司马攸在朝廷的地位日益升温,荀勖、冯紞和杨芷皇后的叔叔杨珧都非常反感,荀勖和冯紞作为是贾充的爪牙,排除异己还情有可原,而皇后的叔叔杨珧为何要跟着这些奸臣起哄呢?原来贾充在太康三年(282年)三月死了。也许是贾充死了的原故,这两个奸臣又把杨珧拉入了自己的阵营。冯紞为了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对司马炎说:“陛下一直下诏命诸侯王到封国去,应该从最亲的诸侯王开始。陛下最亲的诸侯王莫过于陛下的胞弟齐王,他一直留在京城,陛下这样做妥当吗?”
冯紞的这句引人深思的半截话,比说完整的话还要深刻;加上荀勖煽风点火地说:“朝廷内、外官僚都心向齐王,等陛下百年之后,太子就难说能不能当上皇帝。”荀勖说到这里时,怕司马炎不信,出了一个馊主意说,“陛下如果不信,下诏书试一下,命齐王到齐国去,保证朝臣都反对,这就说明我说的话没错。”司马炎知道自己的儿子不行,可他就是难舍骨肉之情,到了太康三年十二月,司马炎下诏说:“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毘朝政,或出御方岳,其揆一也。侍中、司空齐王攸,佐命立勋,劬劳王室,其以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侍中如故,仍加崇典礼,主者详案旧制施行。”
这道诏书一下,果然不出荀勖所料,首先就是征东大将军王浑上书说:“司马攸是陛下至亲的亲人,加上他德高望重,就像周公姬旦,像司马攸这样的亲人不在朝中辅佐太子,还有谁能辅佐太子呢?如今,陛下让齐王就国,给他一个总司令(大司马)的空衔,而无指挥军队的实权,恐怕不是先帝(司马昭)和文明太后(指司马昭的王后)对待司马攸的意思。请陛下不要认为汉室同姓封王,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就忌讳让弟弟当权。陛下要知道汉朝还有外戚吕氏、霍氏、王氏(指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乱政的悲剧啊!纵观古今历史,陛下怎能不权衡轻重所在?如果陛下想百年之后没有乱政的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任品德高尚的忠臣才能防止内乱。如果犹豫不决,虽亲也会见疑,最终导致关系疏远,这是很危险的呀!我认为太子太保缺人,应该将齐王留下教太子,让汝南王司马亮、皇后叔叔杨珧共辅朝政。”王浑说了一通之后,扶风王司马骏、政治局常委(光禄大夫)李憙、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这些人都出面阻止晋武帝遣司马攸就国。这正好中了荀勖的圈套,司马炎见此,不得不下了狠心:
齐献王攸愤怨发病,乞守先后陵。帝不许,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河南尹向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德望者少;齐王臣居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也。”帝不纳,雄愤恚而卒。攸疾转笃,帝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其无疾;辞出数日,呕血而薨。帝往临丧,攸子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资治通鉴》太康四年三月)。&
公元283年三月,齐献王司马攸听说皇兄对自己不信任而愤怒发病,求皇兄允许他去守母亲的坟墓,司马炎不肯。司马炎想:自己让一位堂堂的皇弟去守墓,岂不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吗!他立即派御医为司马攸看病。派去的御医见皇帝不让司马攸借病去守墓,都说司马攸没病。这一下气倒了洛阳市市长(河南尹)向雄,他上书对司马炎说:“您的弟弟虽多,然而,有威望的少;齐王能居住在京城里,对国家有重大的好处,请陛下深思啊!”
向雄是好心办了坏事,司马炎的心病是太子傻,他就怕将来弟弟夺位。这样一来,他的奏折对司马炎好像是当头一棒,可怜的向雄一片忠心,见皇帝不理解,悲愤而死。
司马攸听说向雄为自己而死,病情进一步恶化,司马炎又催他上路。司马攸只好强打精神向这位皇兄辞行。辞行时,司马炎见弟弟“精神焕发”,更是认为他在装病;等司马攸在路上颠簸几天,吐血身亡时,司马炎才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他前往悼丧,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jiǒng)跌脚号啕大哭,诉说父亲是被御医所诬陷。司马炎才如梦初醒,他一气之下,下诏杀了御医。
司马攸死在太康四年(283)三月。司马炎良心发现,悲痛欲绝,奸臣冯紞凭他不烂三寸之舌,居然逢凶化吉:
初,帝爱攸甚笃,为荀勖、冯紞等所构,欲为身后之虑,故出之。及薨,帝哀恸不已。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攸丧礼依安平献王故事(《资治通鉴》太康四年三月)。&
照说司马炎既然杀了御医,就应该一追到底。然而,司马炎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认为如果追查下去,自己也难辞其咎。正当他哀伤不已时,冯紞幸灾乐祸地说:“齐王名气太大,天下归心,如今他死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太子的位置可以坐稳了,这是社稷之福,陛下何必过于悲伤呢?”司马炎听了,觉得有理,冯紞的话像“止泪剂”似的,司马炎马上止住了泪水。那留在司马炎眼窖里的泪滴啊!仍然会继续发酵,酿造出更苦涩的毒酒:
帝疾笃,未有顾命,勋旧之臣多已物故,侍中、车骑将军杨骏独侍疾禁中。大臣皆不得在左右,骏因辄以私意改易要近,树其心腹,会帝小间,见其新所用者,正色谓骏曰:“何得便尔!”时汝南王亮尚未发,乃令中书作诏,以亮与骏同辅政,又欲择朝士有闻望者数人佐之。骏从中书借诏观之,得便藏去,中书监华廙恐惧,自往索之,终不与。会帝复迷乱,皇后奏以骏辅政,帝颔之。夏,四月,辛丑,皇后召华廙及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诏,以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诏成,后对廙、邵以呈帝,帝视而无言。廙,歆之孙;劭,曾之子也。遂趣汝南王亮赴镇。帝寻小间,问:“汝南王来未?”左右言未至,帝遂困笃,己酉,崩于含章殿。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资治通鉴》永熙元年三、四月)。
公元290年(永熙元年)三月,五十五岁的司马炎因性爱频繁导致病危。经过六年前司马攸风波的折腾之后,他连顾命大臣都没有。那些勋爵旧将像羊祜、王浚、杜预、司马攸之流,都已作古。而此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杨皇后的父亲杨骏成为了股市上的一匹黑马。他以侍中、车骑将军的双重身份,守候在行将就木的晋武帝病榻前,更是显得孤烛残影。
杨骏是一位无谋专横的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晋朝帝国,他想一个人吞下,似乎有点像蛇吞大象。他不让大臣去探望皇帝的病情,其目的就是自己可以趁司马炎病昏意乱之机,随意安排人事。他安排了一批自己的心腹以后,司马炎的病情突然有所好转,当司马炎好转再次上朝看到的是一批新人时,对岳父严肃地说:“你为何这样随便呢!?”这一句不轻不重的话,让杨骏多少感觉到了压力。此时,司马炎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因当初司马炎命令他就国还没有入朝,于是,司马炎命令侍中下诏,明确规定皇叔司马亮和岳父杨骏共同辅政。我不知道司马炎这时想没有想到司马攸,如果想到,应该是别有一番苦涩的滋味。也许他想到了这位弟弟,我们从“想择朝臣有威望数人参政”的这句话中,就能看出他此时认为朝臣中也会有王浑、向雄这样的忠臣。
杨骏见司马炎命令侍中起草了诏书,心里不踏实,退朝后连忙从中央办公厅(中书省)“借”出诏书。名目上只说看一眼,结果像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中央公办厅书记(中书监)华廙是专门监督诏书去向和实施情况的人。华廙见杨骏把诏书“借”走,害怕起来,他亲自上门向杨骏索取,要了几次杨骏都不给。这时,司马炎再次昏迷不醒,杨骏的女儿杨芷见司马炎神志昏乱,要求让杨骏辅政。司马炎见这位美皇后楚楚可怜,点了一下头。到了四月十七日,杨皇后把华廙和中央办公厅厅长(中书令)何劭召来,向他们口授遗诏:“封杨骏为太尉(相当国防部部长)、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当国防部部长)、侍中(相政治局常委)、录尚书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一连串的官衔,让杨骏把晋王朝的大权独揽。当这份荒唐的诏书写成,杨皇后带着华廙和何劭前去见奄奄一息的司马炎,呈这份“遗诏”给他看。司马炎还有点明白,他没有说话。杨氏父女见司马炎没有说话,其实是有话没说,他们害怕了,连忙趁机下令阻止还在半路上的汝南王司马亮进京。
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总会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现实生活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当杨氏父女忙碌安排后事时,司马炎再次戏剧性的回光返照,他问司马亮到京城来了没有。大家见此,无言以对,司马炎明白了,他知道杨氏父女在弄权,气得昏死过去,到了四月二十五日,这位重感情,失远谋,心胸还算开阔的晋朝开国皇帝走完了他戏剧性的人生,《资治通鉴》对晋武帝的评价是:
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资治通鉴》永康元年四月)。
看了以上的评价,笔者心潮起伏,想写一点什么,却难以下笔。在我看来:司马炎的“气量弘厚”可以认可,“容纳直言”是相对的,“明达好谋”要打折扣,“未尝失色于人”这句话在中国帝王中比较之下也能通过,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司马炎失去了远谋。我们可试想,如果他在原则上不带个人感情,会让傻儿子当太子吗?中国历史也因为他的这一决定,而导致晋分东西、朝分南北,带来我国历史上近三百年的分裂。
●司马炎灭魏、蜀──潮流(曹刘)
注:武帝司马火炎(字安世),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生于公元235年,卒于公元290年。终年55岁,在位24年零四个月(265年月12月——290年4月)。庙号“世祖”。
公元265年,司马氏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炎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到了司马炎时,终于如愿以偿地接受了魏元帝曹奂的禅让。建国号“晋”,改元“泰始”。
司马炎接受禅位以后,心里并不轻松,因为他非常清楚:虽然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从内部来看,他的父祖司马懿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皇位铺平了道路,曾经对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还横亘在人们心中;从外部来看,蜀汉虽平,但是孙吴政权仍然存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经不足以与西晋抗衡,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的问题告诉他,要想巩固自己所获得的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华夏大业,首先就要加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他在即位的第二年,连忙下诏让已经成为陈留王的魏元帝曹奂能车载天子的旌旗,在曹奂的陈留国行使曹魏年号,效祀天地礼乐制度都如同曹奂没有禅位之前。并且特许曹奂给晋武帝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的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司马炎又解除了对汉朝刘协宗室的禁锢。这样,不仅缓和了内部矛盾,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在心理上的恐惧,同时还安定了蜀汉投降来到洛阳的人心,进而又赢得了东吴人们的好感,为他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此时,以司马氏统治天下就成了必然的历史潮流。
这组歇后语借司马炎代魏灭蜀的“魏”、“蜀”两朝之姓为意象,巧用“曹刘”与“潮流”的谐音,将“潮流”一词托出。在生活中,“潮流”的意思是:形容是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
●反对司马炎征东──假(贾)充
注:贾充是司马炎的六军统帅,他一直都反对司马炎灭东吴的计划。当灭吴的战争正处于关键的时刻,他又给司马炎上书阻止说:“现在正值春夏之交,吴地瘟疫流行,应该召回各路大军。”并且要腰斩主张灭吴的张华。这一次,司马炎没有听他的馋言,只是冷冷地说:“伐吴是我的主张,张华只是赞同我的意见。”最后,西晋终于在280年三月灭掉了东吴,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到了280年十月,西晋拥有了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这组歇后语借贾充之名为意象,巧用“贾”与“假”的谐音,将“假充”一词托出。在生活中,“假充”的意思是:冒充真实。
●&&&
司马炎的天下太平──起了贼心
注:司马炎面对统一的局面、面对着任他主宰的广袤的山河和芸芸丛生,他感到了一种满足与陶醉。殊不知就在此时,他那一直奋进的生命之船也搁浅了。
本来以俭约清廉著称的司马炎,自从灭掉东吴以后,就在生活上开始奢侈起来。不久,他完全变成了一个被物欲和色欲所主宰的昏君。他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开始大规模地修建祖先的陵庙,庙内12根巨大的铜上镀上黄金,还装饰夜明珠,所用的石料又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运到洛阳的,导致耗费的民力令人惊叹。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在280年三月东吴灭亡时,又收留了孙皓宫中的五千多名宫女,以至使后宫嫔妃超过一万,因为人数太多,他只驾着羊车漫游,一些想接近皇帝、一睹天颜的妃子,就在门前插上竹叶或撒上盐巴,以便贪吃的羊走过自己的门前时能够停下。
这组歇后语借司马炎平定东吴为意象,将“起了贼心”一词托出。在生活中,“起了贼心”的意思是:起了不良的坏心。
●司马炎问刘毅──没法比
注:司马炎有些荒淫的行为,使群臣都感到不满。有一次,他率领群臣到洛了南效祭祀。礼毕,他问司录校尉刘毅:“我能和汉代的哪位皇帝相比?”他问这句话的目的就是想刘毅说他可以与“汉武帝”相比。谁知,得到的回答却是:“可以和桓帝、灵帝相比。”人人都知道桓、灵二帝之时是东汉王朝最黑暗的时候。这时,他不能不感到吃惊,忙问道:“我怎么会到如此地步呢?”刘毅毫不掩饰地说道:“桓帝之臣虽卖官鬻爵,但把钱留给官府。陛下如今卖官鬻爵,却是中饱私囊。”此时,司马炎只能尴尬地面对这个耿直的臣子,如在他急转弯自嘲地说:“桓、灵二帝之世时,是听不到你这样大胆的言论的。而现在,在我的身边却有这样的直臣,可见我比他们都贤明。”
这组歇后语借这一历史为意象,将“没法比”一词托出。在生活中,“没法比”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比较。
●司马炎的臣子──极为奢侈
注:本来自魏明帝曹睿以后,社会风气就趋于奢侈。现在,司马炎又推波助澜。于是,上行下效,太尉何曾即以奢侈著名。他的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开资每天万钱。而尚书任恺(音:
kǎi楷)的奢侈更是超过何曾,他的每顿饭就要花去万钱。一次,司马炎到女婿王济家中作客,侍宴的一百多个婢女都穿着绫罗绸缎。菜肴中有一道乳猪,味道鲜美异常,他就向王济打听烹调的方法。王济却悄悄地说:“这是用人乳喂养,又是用人乳烹制的。”司马炎听了感到非常不舒服,还没有等到席散就走了。有时,这种豪奢还和残忍结合在一起,石崇是当时有名的富豪,他宴请客人时,总会让美女敬酒,如果客人饮酒不尽,就将美女斩首。有一次,他请王导、王敦兄弟赴宴,王导知道石崇的规矩,虽然他不能饮酒,但尽力支撑着,而王敦却不以为然。这样,石崇一连杀了三个美女,王敦还是神态自若,不为所动。此时,王导就责怪堂兄王敦说:“石崇杀的是自家人,与你何干?”就是这个石崇,他家的厕所建造得如闺阁一般。一次,皇帝的随从顾问(散骑常侍)到石崇家作客,需要解手,仆人就把他带到一间挂着锦绣帐幔、布置豪华的房屋里,侍女捧着香囊站在两边,他还以为是走进了内室,吓得退出来,还连忙向石崇道歉,但石崇告诉他那就是厕所。
司马炎的另一位臣子王敦也闹了一个笑话。有一次,他在公主的住处解手,发现旁边有一盆香枣,便吃了,事后才知道,那是为除臭塞鼻用的,这位驸马公因此也遭到了宫女的嘲笑。
这组歇后语借这一历史为意象,将“极为奢侈”一词托出。在生活中,“极为奢侈”的意思是:指花费大量的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的古义和今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