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尿检红细胞白细胞偏高去除白细胞和血浆各是多少

什么是成分输血-什么是,什么叫,是什么意思-天天基金网
什么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什么意思?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什么成分就给什么成分的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包括血细胞、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等。血细胞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制剂现已可制成浓缩红细胞、添加剂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辐射红细胞和年轻红细胞;血浆成分是指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等;血浆蛋白成分有白蛋白、血浆蛋白溶液、正常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冷沉淀、各种凝血因子制剂和抗凝血酶原浓缩剂等等。 九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已将我国的输血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这部法律就我国的献血制度、法律适用范围、无偿献血者的权利、义务及采供血机构的设置管理和临床用血管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献血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目前临床医生对输血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之后,如何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医疗机构面临的紧迫任务。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用血,才能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目前,节约用血的措施至少有三条:一是杜绝不合理用血。如个别医生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400ml全血,以保病人“平安”;还有人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等等,都是用血不合理的表现。二是开展成分输血。此亦为本文所要详细阐述的内容。三是提倡自体输血。即采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这样一来可以节约血液资源。减少同种异体输血;还可以避免输血传染病和同种异体免疫性输血反应,是一种合理、经济、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红细胞 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期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 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BC,总量110m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规格:110~120ml/袋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交叉配合试验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4±2℃24小时作用:(同CRC)适用:1.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规格:由400ml或20m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WR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对血奖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主侧配血试验 冰冻红细胞(FTRC)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保存,保存期10年,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白细胞去除率>98%;血浆去除>99%;RBC回收>80%;残余甘油量<1%。洗除了枸橼酸盐或磷酸盐、K+、NH3等。规格:200ml/袋解冻后4±2℃24小时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同WRC②稀有血型患者输血;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④自身输血加原血浆悬浮红细胞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加生理盐水悬浮只做主侧配血试验 (二)血小板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由200ml或400ml全血制备。血小板含量为≥2.0×1010/袋20~25ml≥4.0×1010/袋40ml~50ml规格:20ml~25ml/袋40~50ml/袋22±2℃(轻振荡)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作用:止血。适用: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②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需做交叉配合试验,要求ABO相合,一次足量输注。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液中采集,每袋内含血小板≥2.5×1011,红细胞含量<0.41ml.规格:150~250ml/袋(同PC-1)(同PC―1)ABO血型相同 (三)白细胞 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由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每袋内含粒细胞≥1×℃24小时作用: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适用: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并发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者。(从严掌握适用症)必须做交叉配合试验ABO血型相同 (四)血浆 新鲜液体血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根据医院需要而定。4±2℃24小时(三联袋)作用: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适用:①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②大面积烧伤、创伤。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自采血后6-8小时内(ACD抗凝剂:6小时内;CPD抗凝剂:8小时内)速冻成块规格:200ml,100ml,50ml,25ml-20℃以下一年(三联)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适用:①补充凝血因子;②大面积创伤、烧伤。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37℃摆动水浴融化 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200ml,100ml,50ml,25ml-20℃以下四年作用: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作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②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 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血浆20ml规格:20ml-20℃以下一年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成分输血的目的和原则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都推动着输血医学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临床输血也不例外。其进展主要表现在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随着成分输血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各种血液成分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分输血的目的补充血容量:可以输用各类血浆制品,如新鲜血浆、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及代血浆。补充携氧能力:可以输用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解冻红细胞等。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出血:可以输用浓缩血小板、富含血小板血浆、新鲜血浆、浓缩第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纠正免疫机能不全,提高机体抵抗力:可以输用浓缩白细胞、转移因子、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等。血液成分输血与输全血不同,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适宜的成分,并且只有成分输血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剂量。成分输血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由于失血、血细胞破坏增加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由于输血有不可预测的并发症,所以对可输可不输的疾病,坚决不输。禁止输“安慰血”。适合输成分血的病人,决不给全血。临床80%的输血病人是需要某种血液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各种成分血的输注计量要符合标准治疗剂量,一次要给足,才能达到预期疗效。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外伤或手术均可引起急性失血,而急性失血未必都要输血。即使有输血指征,也不一定要输全血。正常人的血容量约为75ml/Kg,急性失血少于血容量的15%一般无休克症状;急性失血达血容量的20--30%可出现早期休克症状;急性失血超过血容量的30%将会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皮肤湿冷、呼吸明显增快、尿量减少;若短期内失血超过血容量的40%,上述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无尿、嗜睡,甚至昏迷;如继续失血,有心脏停搏的危险,对生命构成威胁。慢性贫血病人的成分输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贫血病人一般无需紧急输血,很多情况下对原发病的治疗比单纯纠正贫血更重要,应积极寻求贫血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输血治“标”不治“本”,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如必需输血,只能输注红细胞,并将输注血量和次数减小到最低限度。因长期输血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如同种免疫反应,经输血传播的疾病以及输血原则和输血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成分输血的发展 成分输血是现代化输血的方向,是输血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自从1818年英国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个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后,输血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救治了大量患者。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丢失的是什么血液成分都输注全血。随着血液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输血学的临床实践,对于输用全血所产生的弊端,已越来越深刻地被人们所认识。目前,医学界已将成分输血临床应用比率视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医院掌握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迟迟不能开展成分输血的国家、地区、单位被视为落后的象征。因此,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方向,是输血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新技术的应用: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为临床成分输血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成分血新品种的相继问世与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型的成分血制备方法分不开。过滤膜技术在血液的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有效地去除了血浆的病毒,大大提高了血液质量,减少了输血反应和输血并发症。如:为了减少HLA引起的免疫性输血反应,美国和日本等研制出各种类型的白细胞过滤器,使白细胞去除率达到96%以上。另外,血细胞分离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用电脑控制的最新一代细胞单采机和分离机,如:Haemonetics Pc-splus可以从单个供血者身上一次采集血小板33.0′1011,自动控制白细胞的混入在危险值108)以下。近来问世的MCS3P实现了自动红细胞单采技术,一次从单个献血员采集浓缩红细胞300ml,血浆200ml,血小板200ml,86分钟内完成。CS-3000Plus 细胞分离机具有近10种功能,可以单采末梢血干细胞、单核细胞,还可加工LAK细胞和 进行各种血液成分交换治疗。美国、日本等研制出一些新型的红细胞添加剂,可以使浓缩红细胞保存期延长至6周,输注后红细胞的生存率达到75-85%,并降低了浓缩红细胞的粘稠度,使其易于输注。日本还研制出一种使红细胞复活的保存液。全血保存到期后,去除血浆再加入该复苏液能使红细胞活性恢复到原新鲜血水平。这不但提高了血液质量,也为自体输血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24小时热门文章
财经知识学习
栏目最新文章
中国天天基金网&
Copyright& 2007 天天基金网 All Right Reserved.
本站中文网址:所在位置: >
何谓洗涤红细胞?
更新时间: 13:58:11 | 文章来源:百度空间
  洗涤红细胞是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6次,最后加50ml生理盐水悬浮红细胞即制成。洗涤方法有手工法和机器洗涤法,我国大多数血站采用前者。其适应证是:
  (1)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等麻疹反应和过敏反应(病人对供者的血浆过敏);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输血者(供者血浆中的某些物质可能激活补体而加重溶血);
  (3)腐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4)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且需输血者,除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外,也可选用本制品,但通过洗涤去除的白细胞数目不一定能达到小于5x108和5x106。
  输血常识你懂了吗?其实不然,你自认为简单...
& &献血就是指把体内的...
& & 并不是所有的缺血...
  大家还记得好人郭明义吗?他被评为全国道德...
大家爱看 |
周点击排行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可到向在线专家提问!
Copyright &  fx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放心医苑网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编号经营性-]浅谈成分输血中红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
日期:来源:作者: 点击:次
  
  [关键词] 成分输血;红细胞制品;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以供临床输用[1]。红细胞制品的应用占重要地位,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输血先进性的标志,而浓缩红细胞的利用程度成为判定一个医院输血水平的考查指标。因制备工艺不同,可分为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等。本文旨在为临床护士就红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悬浮红细胞(CRCs)
  悬浮红细胞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品,它是用全血离心的方法将大部分(90%)血浆移去,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由于移去了大部分血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明显减少。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者;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者;心、肾、肝功能不全者;儿童慢性贫血及妊娠期并发贫血者等。一般保存温度在(4±2) ℃,其保存期ACD方(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保存液)21 d;CPD方(枸橼酸、枸橼酸钠、磷酸二氢钠、葡萄糖保存液)21 d~ 28 d;ACDA方(ACD、腺嘌呤)和CPDA方(CPD、腺嘌呤)35 d[2]。临床输用时不得加入任何药物(生理盐水除外),以免红细胞发生变性、凝血或溶血。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液充分混匀。输注过程中如出现滴速不畅,轻轻摇动血袋使细胞悬起,或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注入血袋内稀释并混匀[3]。另外该制品含有一定量白细胞,长期输用的患者有可能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 浓缩红细胞( RCC)
  2.1& RCC作用& RCC是一种重要的红细胞制品,是在全血的效期内任何时间分离出部分血浆制备而成,具有与全血同样携氧能力,含有全血中全部红细胞、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和部分血浆,其容量约为全血的1/3或2/3,红细胞压积(HCT)为70%~90%,但以(70±5)%者输注为佳,保存期同全血一样。RCC输注后红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大致与全血相同。
  2.2& 应用RCC优点& 容量小,比全血约少30%,因而减少了输血后循环超负荷的危险。由于移去了大部分血浆,避免或减少了由于血浆内的白蛋白,尤其是抗原或抗体引起的发热及过敏反应。减少了输入的抗凝剂、乳酸、钾和氨等。红细胞较浓、较纯,输注后疗效快而确切。
  2.3& 应用RCC缺点& 与全血一样,不论用何种工艺制备的RCC,均有多少不等的白膜存在,后者可以致患者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或在已具有白细胞抗体的患者中引起输血反应。另外RCC比全血粘稠,流畅性相对较差,约为全血的60%,故而输注时流速慢,可用下述方法解决:应用前要将RCC充分摇匀,直到紧密的红细胞混匀为止。使用18 G静脉针,滤网孔为170 μm的输血器,倒立安装,使过滤面积足够大(&30 cm2)。对高浓缩的红细胞,HCT&80%者,输液时须加等渗氯化钠溶液稀释制成红细胞悬液,有利输注。婴幼儿或儿童输注RCC,因所用静脉针小,输注前应常规用等渗氯化钠溶液稀释。
  2.4& RCC适用于临床各科
  2.4.1& RCC在内科的应用& 凡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药物治疗无效而要输血者,原则上都应输用RCC。对老人、婴儿体制虚弱者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需纠正贫血时,为减少或避免循环超负荷,输用RCC是最好的选择。输注时应限制速度及用量,1 ml/(kg?h),或把1 U RCC分成两份或多份间断输注。对有心力衰竭重度贫血须输血急救时,可采用置换疗法,即单采患者的血浆,回输入RCC。
  2.4.2& RCC在外科的应用& 外科成分输血旨在维持机体的循环血容量、红细胞携氧能力、胶体渗透压和凝血功能。手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65%的患者所需要的是恢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故尔应给输注RCC和晶体液。外科输血多属急用血,急性出血患者,只要迅速用胶体或晶体液恢复血容量,用RCC比全血要好。在外科手术中或多次连续输血时,可以在前2个~3个血中常规用RCC,以后再根据病情用全血或其他成分血。对择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应在手术前输用RCC,目的是提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2.4.3& RCC在妇科的应用& 妊娠期贫血属高血容量的贫血,血液相对稀释,输注RCC,不但可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而且还可以减轻和避免输注后循环超负荷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严重贫血的孕产妇输注RCC时,速度应控制,一般以1 ml/(kg?h)为宜,同时严密观察输注反应。
  2.4.4& RCC的输注剂量计算& 一般体重为70 kg的贫血患者,输注2个 U(用400 ml全血制得)的RCC,大约可以提高血红蛋白10 g/L,或HCT 3%。输注RCC的疗程、数量、剂量、间隔时间主要依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3&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RRC)
  研究得知,多次输血者或妊娠可使体内产生白细胞凝集素,此凝集素对患者本身的白细胞不发生凝集,而是与大多数献血者的白细胞发生凝集。多属HAL抗原抗体系统反应所致,为解决这个问题,当前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的方法选择滤器过滤法。红细胞制品经过白细胞滤器,利用吸附或阻档白细胞等原理,将白细胞去除,而得少白细胞红细胞,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但目前应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把白细胞全部去除掉[1]。一般认为去除70%以上即可避免因白细胞凝集所致的发热反应。LPRC适用于因多次输血或妊娠,体内产生了抗白细胞或抗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反复出现原因不明的输血发热反应;预计需长期或反复输血的患者;将来可能施行骨髓或器官移植的患者;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贫血患者。LPRC均应保存在(4±2) ℃,本制品应用开放式法制备,应在24 h内尽快输注。
  4& 洗涤红细胞(WRC)
  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次~4次,所得红细胞制品即是。它去掉了某些引起输血反应的物质,同时又去除了血细胞代谢产物、血小板及白细胞形成的微聚集物以及红细胞膜表面的抗体。WRC除去了80%以上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蛋白的含量也极少,但保留红细胞80%以上。WRC由于血浆已基本去除,白细胞、血小板也大部分去除,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WRC中钠、钾、枸橼酸盐及乳酸等基本去除,更适用心、肝、肾疾病的患者。WRC缺乏同种抗A、抗B凝集素,因此,洗涤的O型红细胞,可输给任何ABO病患者。WRC主要适用于: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的患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先天性自身免疫性溶血病、免疫缺陷患者(如缺IgA抗原而产生IgA抗体的患者),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和输血,其他还适合输血浆的患者以及原因不明的输血严重过敏反应者。洗涤后的红细胞均应保存在(2±6) ℃并在24 h内输注,如果采用开放式洗涤法,最好在洗涤后6 h内输注[4]。
  5& 冰冻红细胞(FRBC)
  5.1& 制备方法
  5.1.1& 高浓度甘油慢冻法& 甘油最终浓度为40%,加甘油的速度应先慢后快,于15 min~20 min加完,室温平衡30 min后,放入-80 ℃低温冰箱内贮存,甘油浓度为40%,保存期为10 a。使用前在37 ℃水浴箱中缓慢摇动,3 min内融化[5],然后再以不同浓度梯度的氯化钠溶液洗涤,体内存活率在83%以上。
  5.1.2& 低浓度甘油速冻法& 将红细胞快速(1.5 min~2 min)冰冻后保存于-196 ℃液氮中,甘油浓度在20%左右[5]。使用前从液氮中驱除立即在振荡下与45 ℃水浴中解冻(3 min)并进行洗涤,贮存期为10 a以上,输用后体内存活率达80%~93 %。
  5.2& FRBC适应症同LPRC、WRC& 由于FRBC保存期长,对保存稀有红细胞血以输注给需多种抗体的患者是很理想的。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FRBC可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FRBC是另一种形式的LPRC,当WRC不再奏效时,FRBC对反复发生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患者是最理想的。
  5.3& 一般冰冻& 红细胞解冻洗涤后在4 ℃保存,24 h内输注。
  6& 年轻红细胞(YE)
  YE是一种网织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制品,在体内存活期明显长于成熟红细胞。一般红细胞半生期为29 d,YE为44.9 d,故在输血后可延长输血间隔,减少输血次数。YE比成熟红细胞体积大,比重轻,因此在离心分离时将红细胞上层分离出即得。 YE适用于慢性长期需要输血的患者,尤其适用于严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患者。对长期依赖输血的贫血患者,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较好,还可减少输血频率和患者体内铁的蓄积,预防和延缓血色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李志强,现代血液病输血疗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38.
  [3]& 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等.临床输血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4]&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邹文涛,梁兵,田兆嵩.冰冻红细胞的制备方法、质量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54.
  [6]&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
  (临沂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山东 临沂 276002)&
(责任编辑:admin)
    
       
    
        
         
   
       
     您的位置: &
洗涤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摘 要:目的观察去除白细胞后的洗涤红细胞(WRC)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对成品WRC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前后WRC中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浆蛋白、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FHb)等,观察患者中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情况。结果WRC经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平均为1.2×105/L,白细胞清除率平均达到99.99%;WRC过滤前后,白细胞含量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t=15.38,P〈0.01)、红细胞有一定损耗(t=3.73,P〈0.05),而K+浓度、FHb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传统WRC对照组比较,10例患者输注去除白细胞WRC后,输血反应从30%下降到0.0%。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的WRC将会更安全、有效。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细胞高红细胞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