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地图穴东贤友村刘大清1982年2月14日

第三章 文物古迹
今天是:日 星期二
农历庚寅(虎) 二零一零年八月初三
第三章 文物古迹
崂山区情网
发布日期:日
来源:崂山区情网
第一节 宫观寺庵  崂山庙宇,始于西汉,盛于宋、元。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江西瑞州人张廉夫于现太清宫处建草庵。北魏武帝时建法海寺。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为华盖真人敕建道场,宫观蔚起。后不断增建,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明清迭有废兴。20世纪80年代后,对一些庙宇进行重修。  一、道宫  崂山历代有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华楼宫、斗母宫、聚仙宫、玉清宫、三元宫、天后宫、通真宫、寓仙宫、延寿宫、神清宫、万寿宫、潮海宫、三清宫、黄石宫、通明宫、青云宫、武龙宫、东华宫、仙人宫等道宫22处,大多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太清宫 俗称下宫。“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位于崂山南麓,太清湾北岸宝珠山之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大海当前,局势之雄,当推崂山第一。据元代大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宫建于宋代初年。又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曾在此处创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处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刘若拙被敕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后在此处创建太清宫。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处机到崂山,在太清宫谈玄传道,名声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崂山太清宫讲授经典,太清宫道众从此归宗,并成为道教北七真随山派的祖庭。嗣后,许多著名道士闻名而来,如徐复阳、张三丰、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栖居修道。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发生了一起僧道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历时十余年,终以道士胜诉而告终。现太清宫前有“海印寺遗址”镌碑记载:“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明代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又重新确定太清宫的“四至”: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现在的太清宫大体是这一时期重建的,但分为三院三殿则是天启二年(1622年)道人赵复会重修时所为。此次重修,确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现为太清宫的客堂。三院都有围墙,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共147间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计240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后又增建元辰阁、元君阁、祖师殿、钟楼、鼓楼等殿堂。1989年,对三清殿、东华帝君殿和西王母殿进行了修缮,重塑神像47尊。  1985年,成立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地址设在崂山太清宫。主持刘建奎,曾先后任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太清宫执客、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第八届政协委员。  宫内曾藏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版《道藏》一部,是极为珍贵的道教经典。太清宫内历代题刻甚多,最早的是三皇殿檐下元至元八年(1271年)的敕谕护教文碑两方;三清殿院内有明万历年间御赐道碑。此外,还有历代名人摩崖刻石30余处。太清宫院内有银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树名花。三清殿院外石阶下有清泉一口,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名“神水泉”,为崂山名泉之一。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清宫 俗称上宫。位于崂山东南麓,昆仑山之阳,宝珠山坳中。经历了三毁三修。初建于汉朝,被水冲毁。据元代张起岩《聚仙宫碑》(此碑原立于宫门东侧,字迹已剥蚀难辨,碑高丈许,是崂山珍贵的古迹,安放在聚仙宫内)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宋代末年倾圮,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修。延祐四年(1317年)承务郎朱翚撰《重修上清宫碑记》碑安放于上清宫内。到明代中期,上清宫复倾圮败落,隆庆元年(1567年)护国天师府左赞教孙玄清复重修。清代末年,上清宫殿宇为山洪冲毁,崂山华楼宫道士刘本荣又主持重修。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已成颓垣断墙。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该宫塑像、石碑被砸,经卷、文物被毁,道士被遣送农村,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上清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由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进行修缮,历时9个月竣工。日,重新开放。  上清宫为两进庭院,殿宇和房舍共28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殿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和“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前院门内东西两侧各有宋植银杏一株,被称“仙树”。宫后院曾有一株白牡丹,干高丈余,枝繁叶茂;春天花开时,花如冰盘,有数百朵,洁白无瑕,芳香四溢,民国初年死亡。古人诗云:“门前排列锦为屏,墙内清阴绿满庭。百岁牡丹千岁杏,一花一木亦通灵。”上清宫奉道教全真道华山派,为崂山许多道观中惟一的丛林庙,邱处机、刘处玄、李志明等道人到崂山时,曾居上清宫演道说法。上清宫西一块巨石镌邱处机《青玉案》词一首;西侧一块圆丘形孤石,名“鳌山石”,上刻“鳌山上清宫”。宫正南一里处,有邱处机衣冠冢。上清宫四周峰峦蜿蜒,孕抱不露,幽而不隘,深而不邃,为栖真佳地。  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南坡,又称“上苑”。在上苑山麓的虹桥附近,有两棵粗可合抱的古松夹道迎客,松旁两方巨石矗立。路南巨石上镌“疑是幻境”四字,石上另刻有明代即墨文人杨泽《上苑》诗一首,稍西另一巨石上镌有“华盖迎宾”四字。松石交映之景,名为“双石长松”,亦名“长松迎客”。绕松而过,曲径通幽,在浓绿葱郁中现太平宫,道观依山襟海,有“海上宫殿”之称。山门照壁上大书“海上宫殿”四字,背面刻有《太平宫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四川道人刘若拙到崂山,宋建隆二年(961年)刘若拙奉诏入京,与太祖赵匡胤谈玄论道,太祖大悦,封为“华盖真人”,赐巨资修建道场,名“太平兴国院”。金代明昌年间(年)重修并更名为太平宫。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又两次重修。清嘉庆年间(年)香火最盛,当时有道士40余人,土地130多亩。1956年、1978年先后两次修葺,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对外开放。  太平宫奉道教全真华山派,建有正殿三间,祀妈祖,东、西配殿分祀关圣、真武。殿堂共9间,另有道舍、客堂、厨房8间,皆为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太平宫西侧院中有一巨石,形似一龙在盘卧入眠,被称为“眠龙石”。石下有一泉,名“龙涎”,甘冽清纯,宫中道士用水均取此泉,千百年来取之不竭。东院有一钟亭,内悬铜钟一口,上面铸有“国泰民安”和《易经》中的八卦爻象。宫中道士在不同的季节按八卦方位敲钟,为天下百姓祈求太平,钟声清脆宏亮,余音缭绕,可传方圆数里,这就是著名的“太平晓钟”。出太平宫东院,奇峰横空,异石遍山,古洞藏幽,摩崖纷呈,景物擅崂山东部之冠,正北有“狮子峰”,是观看海上日出的绝佳之地;还分布着绵羊石、寅宾洞、白龙洞、犹龙洞、觅天洞等诸多景点,常为云罩雾漫,构成了一幅琼山仙阁的美妙画图;太平宫摩崖刻石随处可见,以白龙洞邱长春七绝二十首最为著名。  华楼宫 华楼宫位于崂山西行支脉华楼峰,面对夕阳涧,背依碧落岩。元泰定二年(1325年)创建,明天顺年间(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年)再次重修。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1982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至2001年重修。  华楼宫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宫门朝东,是一处长方形的庭院,东为老君殿,中为玉皇殿,西为关帝殿,另有道舍十余间。宫内置元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撰写《云岩子道行碑》,藏有《清真经》一部。关帝殿后有邱处机题诗及“金液”手迹。院内有银杏、木瓜等古树,庙前植有竹林。老君殿后有金液泉,水质清醇,终年不涸。宫内外石刻之多,居崂山之首,大多数是元、明、清三代题刻。其中有30多处出于邱处机、刘志坚手笔。华楼山向以胜景荟萃闻名。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品评十四景。明嘉靖山东巡抚赵贤誉华楼山为“海上名山第一”,摩崖刻石立碑,后清龙淑孝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底座。清代乾隆年间即墨文人蓝中珪《华楼宫》诗赞:“野竹奇花满涧中,高山耸处拥仙宫。峰峦环列云屏翠,岛屿遥分海月红。金液飞泉尘虑洗,丹梯悬磴世缘空。三生有诀谁堪悟,坐对青松万壑风。”  通真宫 又名童公祠。位于崂山西北麓,王乔崮之阴。始建于东汉年间,初名为童公祠,只有草庵三间,祀汉不其县令童恢。元皇庆二年(1313年)全真道华山派道士将其改为道观,遂更名为通真宫,并在祠东建道院。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达鲁花赤普颜不花为之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并扩建规模,宫内殿堂和道舍达36间,道士10多人。通真宫分前后两院,前院宫门3间,两边耳房内塑有红、白马各1匹;正殿3间,塑有童恢坐像,绘有童恢生平及其训虎等彩色壁画。院中有古柏6株,传为东汉年间建祠时所植;后殿3间,殿后为童恢衣冠冢,有清乾隆、道光年间童公碑2通,清乾隆柏树6棵。旧时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为庙会,据传该日为童恢生辰。“文化大革命”中,塑像、供器均被毁,仅存正殿3间,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后划归城阳区境。  神清宫 在大崂社区南山,芙蓉峰西,紧附山腰。从山下沿山径而上,路旁石上镌有邱处机手书“访道山”、“游仙仑”、“寻真”,现二石已失,只存“访道山”三字。古老槭树仍枝繁叶茂,惜树下大石被采,风景大为逊色。神清宫创建于宋,之后屡经重修。宋时三清殿3间,后为玉皇殿。属全真道华山派。1943年被日军焚毁,后重建。宫中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断碑横卧地堰旁,文有“即墨县正堂加一级陈照得神清宫山岚乃□□”字一行。20世纪50年代,有庙殿6间,住房8间,神像3尊,道士6人。殿东角有长春洞,俯偻入内,中空若堂,惟不高,邱长春尝栖于此,盖因洞建宫。又有滚龙洞、自然碑、摘星台、会仙台等诸胜。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神清宫》五言律诗:“上尽登山路,山花晚更香。悬崖缀高阁,怪石抱回廊。翠积松窗暗,云深竹榻凉。道人知爱客,晓起煮黄粱。”神清宫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05年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宫 又名黄石洞,在华阴北山。元时建,祀三清。明崔道人成道于此。旧有上宫、下宫,清光绪年间俱圮。相传汉黄石公教张良在此读书13年。清代王秉和诗云:“一径仙凡自此分,琼岩绀宇绝尘氛。浇花泉引峰头水,步跃坪生足底云。石上华芝风正暖,坛边清磬日初曛。留侯一去无消息,此地应联鸾鹤群。”1984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道观  崂山历代有明道观、凝真观、龙泉观、塘子观、沧海观、大崂观、太和观、白云观、玄阳观、清真观、倒座观、迎真观、大悲观、玉灵观等14处。  明道观 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海拔800多米,为崂山庙宇居地最高者。由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全真道金山派道人宋天成创建,明道观奉全真道金山派,庙分两院,东院建玉皇殿,西院建三清殿,共有房舍32间,占地1380多平方米。在山门右巨石上,镌刻着清宣统二年(1910年)书“明道观”三字。观周围岗陡平衍,松青竹翠,林壑幽静,居高而不危,地僻而景殊。观内殿堂分祀玉皇、三清彩色塑像。有明宣德年间铸造的香炉2只,道光年间即墨文人题写的六扇屏。光绪年间是道观的鼎盛时期,有房屋40余间,道士78人,土地190亩,山岚1400多亩。1939年,侵华日军入山烧毁房屋15间。山门外有道光年间立庙产碑一通。观南有3处摩崖,皆与唐代孙昙采药崂山有关。孙昙其人,史无记载,据刻石证明,他奉唐玄宗之命,曾在明道观附近结庐居住。20世纪50年代,尚存神像9尊,字画9联,条山5轴,木版《金刚经》、《道德经》、《功课经》等经书4部。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凝真观 本名迎真宫、迎真观。位于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庙石社区东。元元统年间由全真道金山派道士创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修。清康熙初年,道士刘信常重修更为现名。占地1.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凝真观为全真道金山派道士创建。观为阶梯式二进院落,建山门、大殿、道舍、钟鼓亭等房屋100余间。殿堂祀三清塑像,及木雕神像21尊;1949年前有道士16人,土地150余亩。1950年该观曾为小学使用。1956年被列入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初期,观内神像、文物、庙碑全部被捣毁焚。2005年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子观 又名堂子观,位于晓望社区南,在文笔峰西南麓。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初年,即墨进士、湖广总督郭琇幼年曾在此读书,清光绪年间道人吴介山又重修,并更名餐霞观,并延请莱州举人林钟柱在此设学授徒。中祀真武帝君,精舍旁列,前拥群峰,右临曲涧,松石瘦奇,院宇幽雅。观前原有放生池,左有閟云洞,观东除文笔峰外,还有“光光”、“精定”两峰,皆耸秀,文笔、光光两峰中间为“望海门”,从门中也可眺看日出。林钟柱有《塘子观》诗:“极目西南望,山腰屋数弓。竹间高树出,石底暗流通。寂寞松阴绿,萧条寺壁红。遥看村叟过,策蹇小桥东。”1939年被侵华日军焚毁。遗址尚存,有院落1处、房屋3间。2005年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崂观 又名镇武庙,位于崂山区北宅街道卧龙社区南。观创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明万历中道人赵友真大修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葺。中祀真武,左祀老君,右祀王母。殿宇宏严,观墙高峻,莅其中者,幽然如至玄都。观左有竹园,中有龙潭湾。“文化大革命”中神像、文物、庙碑全部被毁。2005年划入了青岛远洋公司的培训基地内。  太和观 又名九水庵、北九水庙,位于崂山区北九水。创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清乾隆时重修,壁上嵌有乾隆时山东巡抚崔应阶诗碑一方。观擅崂山景物之胜,处奇峰秀峦环抱之中,大涧当前,隔涧为九水亭,修篁万竿,与青松白石、澄潭相映,泉声人影,鸟语花香。观属龙门派。正殿祀真武,在大殿东壁嵌有《重修九水庙碑记》,字已漫漶不清。大殿石柱有一幅楹联,左为“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另有诗刻嵌于太和观东壁,保存完好,刻石长1米,诗为山东巡抚崔应阶之《玉鳞口》七律真迹。清代乾隆年间,知县叶栖凤在太和观厢房设石屋书院,供即墨县一批生员在此攻读,道光中期废止,直到民国初期,观中之西厢房仍存有该书院的大量古书。20世纪50年代有道士2人,庙殿3间,供神像2尊,住房20间,地240亩,山岚10亩。崂山解放初期该观被小学使用一部分,“文化大革命”初期,观内神像、文物、经卷全部被捣毁和焚烧,房屋全部由小学使用,设九水小学,后又改建为九水饭店。1998年被列为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三、庵  崂山的庵有遇真庵、修真庵、铁佛庵、石障庵、先天庵、神普庵、驱虎庵、熟阳庵、白榕庵、寿阳庵、白云庵、老姑庵、青龙庵、松阳庵、石鼓庵、百福庵、姑子庵、紫榕庵、石门庵、显化庵、莲花庵、正阳庵、灵鹫庵、杏树庵、福泰庵、朝阳庵、大士庵、荒草庵、常在庵、云峰庵、慈云庵、清华庵、卧云庵、华西庵、聚仙庵、清虚庵、圣水庵、超然庵、林花庵、老母庵、孤柏庵、龙潭庵、普庆庵、六合庵、清真庵、巨峰庵等48处。  蔚竹庵 位于崂山北九水东凤凰山下。俗名蔚儿铺,居海拔650米高处。据碑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宋冲儒真人建,清代道光年间重修。院内有正殿三间,祀真武(檀木精雕)、观音(檀木精雕)、三官(铜铸)神像各一尊;还建有道舍及配房20余间。院外翠竹环绕,以此取名“蔚竹庵”。蔚竹庵建正殿3间、客堂3间、道舍3间及其他用房共20余间,占地面积17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蔚竹庵地处高山峡谷之中,这里时而云雾弥漫缥缈似绢,时而云消雾散峰出云端。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松青竹翠,涧水成韵,这就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蔚竹鸣泉”,文学家郁达夫游览至此,吟诗赞曰:“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蔚竹庵尚有三块石碑,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立《蔚竹庵碑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石,记载蔚竹庵始建年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立《重修蔚竹庵庙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崂山各庙宇的石碑破坏殆尽,唯此处石碑幸免于难。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崂山风景区管委会重修真武殿、观音殿、三官殿及道房10余间,重修后的正殿为三清殿,东殿为三官殿、西殿为三阳殿,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  百福庵 位于铁骑山之阳,始创建于宋宣和年间(年)。据传,二尼姑于初创时,居于萃元洞中,后建简陋房屋,奉佛教,内祀菩萨,取名百佛庵。清代初年,道士蒋清山由即墨马山平安殿迁此,将百佛庵扩建后,改奉道教,以祈迎百福而易名为百福庵,属马山龙门派。此时明末宫妃蔺婉玉、养艳姬在此修真,扩建庙宇,精研道乐,庙已初具规模,山门东向,前后二院,前院建倒座殿,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院玉皇殿。二院各建两厢。殿堂、道舍皆木砖结构。殿中存皇经书两部,道德经两部,南华经一部。1933年曾重修,1942年侵华日军轰炸该庙,炸毁房舍9间,后修复,共有房屋48间,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1949年有道士6人,土地20余公顷。“文化大革命”中,庵内神像、供器、殿堂装饰被砸坏,门窗拆除,仅剩断墙残垣。庵内有“萃元”、“娘娘”两洞,萃元洞顶筑小石塔一座,洞旁石罅中长有松树1株,虬枝四出,粗逾合抱,为数百年之物。1984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将百福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划归城阳区境。2004年修复。  四、洞  崂山的道洞有白云洞、菩萨洞、普照洞、老君洞(2处)、犹龙洞、白龙洞、觅天洞、明霞洞、玄真洞、三丰洞、慈光洞、葫芦洞、巨峰白云洞、长春洞、脱尘洞、黄石洞、玉皇洞、云岩洞、华阳洞、三仙洞、玄都洞、仙鹤洞、五祖洞、七真洞、重阳洞、清风洞等27处。  白云洞 位于崂山东麓冒岭山之阳,海拔400米,为天然石洞,由前后左右四块巨石叠架,洞额镌“白云洞”三个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所题。洞内呈四方形,宽7米,进深7米,高2米,洞顶平整,地面石条铺就,较为干燥。洞旁是清初重建的道观,亦名“白云洞”,白云洞之名的来源有二说,一说是因白云洞位处高山而又临海,经常云雾缭绕;另有一说,是由其开山祖师为田白云道士而得名。奉全真道金山派。该庙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客房、道舍24间。据传,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士赵体顺主持重修后,才初具规模。建筑材料于一夜之间由海上运来,故有“神工白云洞,人工华严寺”之说。道人邹全阳于洞左青龙石前建青龙阁,阁为砖木结构,建在发券的拱形门上,斗拱出檐,风格古雅,内祀三清铜像,现该阁仅存残垣。  洞后曾有古松一株,名为“华盖松”,老干蟠曲,虬枝密叶,婆娑如盖,遮满洞顶,小枝斜出,探向洞外,从下望去,极象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景称“云洞蟠松”,曾为崂山十二名景之一,惜已无存。洞内颇为宽畅,可容数十人,祀玉皇神像,并有“藏园老人”傅沅叔题壁:“夜月清皎,海气苍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青龙石前有卧云窟、菩萨洞、清虚洞和普照洞。菩萨洞内供铁佛一尊,传为清代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从海中拾得。普照洞是一人工洞,小而光洁,旁有白骨松一株,坐于洞中即可俯视山海景色。白云洞前,松涛飒飒,竹韵萧萧。沿洞侧山路东行,攀过二仙门,穿过一段石隙,爬上“天梯”,越过“三步紧”,即可到达富有神奇色彩的“会仙台”。台状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可容三四人。登台眺望,海色明澈,烟波浩渺,俯视悬崖,惊险万状。  1935年前后是白云洞的鼎盛时期,有道士40人,房屋70间,土地700多亩,山岗2000余亩。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1939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日军入侵白云洞,杀道士4人及雇工2人,纵火焚烧所有房屋,焚毁陆润庠楷书的尹琳基《白云洞观海市记》八幅条屏,掠去珍贵文物6件。1940年修复房屋14间,1946年建2层楼房10间,名迎宾楼。庙内祀明、清时铜铸三清、玉皇等神像10尊,院内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碑1通,还有清代木板刊本《道德经》、《南华经》等15部、清代字画6轴。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初期房屋及神像遭破坏,石洞犹存。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白云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犹龙洞 在太平宫后翠屏岩下,是一座天然的叠架石洞,洞口东向与狮子峰相对,深广各数丈。该洞原名“老君洞”,内供奉太上老君及道教“南五祖”、“北七真”。后改为中塑三清、全真七子像。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更名为“犹龙洞”。洞前有一巨石,上镌刻“鳌老龙苍”四字。洞额旁镌有《道德经》第一章,末有“大德十一年赵孟頫”8字。此洞由一块巨石翘起而形成,名“混元石”,是历代道士练功之地,上刻练功图3处。  白龙洞 在太平宫北,仙人桥东有一泓澄碧的潭水,名白龙潭,桥北有巨石结成的山洞,名白龙洞。此处镌刻明代武举周鲁题写的“白龙洞”三字。西倚危岩,东朝大海,中祀玄君。其上摩崖刻邱长春诗20首,字径10余厘米,摩崖巨幅颇具规模,书写工整,刻工亦佳,极具文物价值,为崂山摩崖刻石之珍品。每当夜深,万籁俱寂,涛声澎湃,松风飗飕,犹如万马奔腾。另外还刻有戚继光之父戚景通手书的“鳌山”二字。明代文人李岩有《白龙洞》诗:“洞口翱翔忆白龙,白龙飞去白云封。沧田自识千年迹,邱壑应深一世慵。大海滩头惟闻水,仙人桥上但余松。扶桑日月鞭驹过,数度晨钟又午钟。”  明霞洞 位于上清风景游览区玄武峰下,自上清宫北登山,约行1.5公里即到明霞洞。海拔650多米,是一个花岗岩叠架洞。洞额镌“明霞洞”三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书。南洞口人工砌墙,北洞口有方形花岗岩石块。洞体高3米,宽7米,深10余米。其地修竹夹径,磴道盘云,台阶数百级,成二十一折,其间密竹交荫,曦光不透,人行其间,衣衫为绿。洞隆然处绝岩下,系凿巨石而成,门南开,户牖皆备,四周峦峰回映加屏嶂,山外海光明澈如镜,真洞天胜境。洞后巨松蟠绕状若虬龙,洞前平崖突出,高筑成台,台下沟壑纵横,流水清澈,三峰环列,面对大海,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化无穷,因而被列入崂山十二景,有“明霞散绮”之称。明霞洞极顶为“北大顶”,上有小池,大旱不涸,名为“天池”。明霞洞东北1公里有一象形石,海拔766.3米,名万年船。由此再北去,经桑石屋、白石头窑可达海拔981米的天茶顶。  洞原来高大宽敞,明代陈沂游记中记载:“其中空,洞如厦,环石如堵,前户后牖。”洞右是一道观,原称斗母宫,建于元代。明代更名为“明霞洞”,据《胶澳志》记载,金代大定二年(1162年)曾将此洞修筑为庙宇。据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元代道士李志明始居于此。是全真道金山派祖庭。明隆庆年间(年),道士孙紫阳重修时建三清殿,清代末年又建观音殿。时占地2000平方米,有殿宇房舍共32间。洞为明代孙紫阳真人养静处。明末孙玄清、铁义山出家到明霞洞修道收徒,多时达30人。明、清两代,明霞洞为僧、道交替住持。明代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又居此,明霞洞后其修真处名玄真洞。又据明代高弘图《劳山九游记》载,道姑刘贞洁亦曾在明霞洞修真。清康熙年间,雷雨中山洞倒坍,大半陷于地下。其东有“天半朱霞”题刻。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明霞洞之殿堂、房舍逐渐败落。20世纪50年代,有道士8人。庙中古物有字画、香炉、经书、木像等。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进行维修。1966年,房屋由青岛药材公司使用。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明霞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对该庙进行修缮,历时9个月,有殿宇、房舍共30间,建筑面积344平方米。  玄真洞 位于上清风景游览区明霞洞北,天然花岗岩石洞,洞口向南,呈半圆形,洞内呈椭球形,高约2米,洞壁光滑。额镌“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数字,传为张三丰手笔。人坐洞中俯视海色,明净如镜,高敞之观,较明霞尤胜。著名道人张三丰曾在此修炼。洞外东岩下另有小洞,口西向,名“三丰洞”。  巨峰白云洞 在铁瓦殿东1000米。俗名避牛石屋。曾为道人张三丰所居。张曰:“是与人境隔异,直可以傍日月而依星辰,非元武之神,不足以当之也。”洞深而明,旁有泉水,在巨峰之腰、白云缭绕之中,三块天然巨石架成,景致奇妙。张三丰在此祀真武,自居其旁,学炼形之术。明蓝田有《劳山巨峰白云洞记》曰:“居白云洞者,自张某始也。”  清风洞 又名高石屋,在日起石山巅。其洞巨岩穹窿,堂皇深入,可容纳数十人。清初尼姑大方曾静修其中。大方名广住,在此苦修18年,洞前有“天成观”石刻。  五、庙  崂山有关帝庙、龙王庙、镇水庙、真武庙、三官庙、镇武庙、齐天庙、岔河庙、大庙、碧霞玄君庙、玉皇庙、菩萨庙、娘娘庙、老子庙、老母庙、老爷庙等15处。  关帝庙 位于仰口湾上苑山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处苍松山楸之间,景色清幽。为主祀关羽的道院,奉全真道华山派。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本系太平宫脚庙,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民国十八年(1929年)道人刘太清、贾太成住持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房舍22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后为四合院。殿堂、房舍皆为木砖构成。中殿3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殿壁彩绘“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等壁画,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今已残缺。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院内植芍药、耐冬、黄杨,皆百年树龄。1948年是该庙鼎盛时期,有庙产600亩。1966年被崂山林场占用,1984年,由崂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定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寺院  崂山有华严寺、灵圣寺、海印寺、大士寺、法海寺、洪门寺、大明寺、崇佛寺、歇佛寺、青云寺、白佛寺、观音庵、毗卢庵、潮海院、大水院、清凉院、庵沟院、慧炬院、狮莲院、康公祠、关圣祠、经神祠、那罗延窟、峡口庙等寺院24处。  华严寺 原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位于崂山那罗延山半腰,三面环山,左襟大海,殿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宫刹中当属前列,清时与法海寺、石佛寺(潮海院)并称为崂山三大寺院。系明代御史黄宗昌于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未成而毁于兵乱;其子黄坦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移址续建而成。至1949年,华严寺共传二十代,20世纪20年代为鼎盛时期,寺僧达80余人。从海滨到寺前这一段路称华严路,是寺僧于1930年鸠工筑成的,皆为用石条砌成的盘山道,竹松夹道,绿荫蔽日,林间大石横布,突兀捷立,石上有前人题刻的“烟岚高旷”、“华峰福地”、“东瀛晓色”、“莲池海会”、“天风海涛”等字。盘道曲折,始达宫前,修竹青翠中,藏经阁隐约可见,它建在寺门之上,阁外环有走廊,登阁凭眺,山海胜景,一览无余。  整个庙宇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房舍计120余间,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分为四进,布局严谨,建筑错落有致,庄严而典雅。寺僧属临济派,不挂单,唱梵呗,不坐禅。华严寺寺院一进为僧舍。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外饰花栏走廊,阁中原收藏有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册府元龟》各一部(现藏青岛市博物馆),计1000卷,1956年经郭沫若鉴定系国内珍品。另外有明代高僧憨山和尚手书中堂一幅:“独立高台眺大荒,飞来空翠洒衣裳。一林爽气生天籁,无数昏鸦送夕阳。厌俗久应辞浊世,濯缨今已在沧浪。何当得脱尘埃去,披拂云霞坐石床。”阁中还存有大量明、清版刊印的经书及大量珍贵画像,其中有清道光年间续灯和尚到北京白林寺请回的《大藏经》一部,系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共739函,7718册,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三进院落为大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旁边供奉木雕那罗延佛像。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极清冽,庭前墙上镶嵌多通石碑,大都是清代游人之题刻。四进为后大殿,称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一侧为华严寺祖堂,供奉临济派的第四代传人、第一任方丈慈沾法师;在东北角曾有西式小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持的藏骨处。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20世纪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为第二代住持善和大师的藏骨处,相传为于七之墓。塔院门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池北有一道流泉,从竹根下泻,注入池中。寺内不仅松竹繁盛,奇花异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兰、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鹃、芍药等亦有10余种。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葱密茂,寺后山上多古松。  “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破坏,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重修了“华藏世界门”、“莲花路”、“三圣殿”、“东西配殿”及“天王阁”等。  法海寺 北魏时建,北倚少山,前临源头河,为崂山最早之僧寺。殿宇华整,规模宏敞,地势空阔,为知名古刹。西有三塔,一为元泰定时建的圆通寿塔;二为明永乐时筑的广进寿塔和玉柱寿塔。20世纪90年代,重修殿堂,恢复寺貌,建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两旁供阿弥陀佛和药司。后院殿堂中供如来,东供菩萨,西供地藏王。寺内外有两株银杏,树龄在千年左右。1982年,法海寺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划入青岛市城阳区境内。  崇佛寺 又名崇福寺、荆沟院、金沟院。在院后社区南,隋开皇年间建。兴盛时有和尚99人,古有“先有荆沟院,后有即墨县”之说。清末倾圮,20世纪60年代,有石亭等遗迹。  潮海院 又名石佛寺。在栲栳岛社区东。为法海寺下院。祀释迦牟尼佛。创建于南北朝初期(亦说建于唐或宋),明万历年间重修,规模相当宏伟。此间环山傍海,松竹蔚盛,看云听涛,无不相宜。20世纪50年代,有庙宇9间,住房26间,金刚经1部,焰口经1部,属临济派。该寺正殿祀释迦牟尼,后塑十八罗汉像,直到清代末年,香火旺盛不绝。1966年被拆除。2005年重修。几株数人方可合抱的银杏留存至今。  慧炬院 在华阴北之石竹涧。碑载,隋开皇年间重建,为僧居。憨山被谪后,海印寺所有旃檀佛藏经移此。20世纪50年代,有殿堂3间,供神像。东南山下有明“太古堂”故址。民国前渐圮。遗有古槐1株。  康公祠 在崂山水库上游,清建。祀清初即墨县令康霖生。门东高立一大黑石,中部赭黄,松覆其上,宛然如画。1958年拆除。  经神祠 在太清宫东,清翰林尹琅若所建。祀汉郑康成。诗云:“忆昔开讲不其阳,相从负笈皆贤良,毛诗周礼尽在是,至今翰墨余馨香。”  海印寺 在太清宫三清殿前。为憨山上人所建。憨山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到崂山,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太清宫圮址兴建佛宇,僧寮之盛几与五台、普陀相埒。后被道士耿义兰控告,被敕令毁寺复宫。有海印寺遗址及仆碑一座留存。海印寺遗址仅有巨大的石柱、石梁堆砌,一片修竹,郁郁葱葱,掩映中有一石碑,镌刻“海印寺遗址”,另刻有一行小字:“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碑周围的一片广阔之地,便是当年海印寺的旧址。横卧地面的石柱,长约2米,径为0.5米,雕工精细,卯榫规矩,足证当时该寺建筑之宏伟。
第二节 古楼堂·书院  一、古楼堂  玉蕊楼 位于不其山(铁骑山)之阳。明崇祯十年(1637年),御史黄宗昌罢归后,至此筑一座两层小楼,隐居著述《崂山志》。清顺治初,聘明代进士张允抡到玉蕊楼与张村两处授徒,前后10余载。  镜岩楼 位于华楼山西北白鹤峪,楼筑于山涧西侧,此处危石乔松,阴云蔽霄,山秀潭澄,景物幽肃。楼为即墨进士黄宗庠所建。  太古堂 位于华楼山之北,在凤凰岭之前,原白沙河北岸。1958年修崂山水库时,将华阴村迁至新址,原村成为库区,太古堂遗址亦不复存在。太古堂为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高弘图隐居之处,黄宗昌在《崂山志》中记为“华阴山居”。太古堂原为大理寺评事胶州人赵任的别墅,名为皆山楼,其中有白云轩、餐霞亭等精美建筑。  大劳草堂 位于北宅科东北的大崂社区,清代举人张铪,曾在福建任县令,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游北九水时,对此处的山光水色十分赞赏。乾隆四十七年辞官归故里后,便在大崂村筑此堂居之,名为大劳草堂,并撰写了《大劳草堂》以志其事。  二、书院  华阳书院 位于华楼山南麓。明崇祯《崂山志》载:“华阳书院据山之半,少司寇蓝公建置于此。”蓝公即蓝章,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告退归里,建书院。书院占地亩余,东西排建两幢木砖结构平房各3间,因处地高且景色秀丽,取名“望月楼”、“紫霞阁”。书院前有紫光阁,上有文昌阁,背崖面溪,景致幽雅,周围摩崖刻石颇丰,如“松关”、“天然碑”、“枕石漱流”、“曲水流觞”、“谈经地”等。20世纪80年代书院成废墟。  下书院 位于石门山西麓山谷中。明嘉靖年间,即墨望族黄氏于此筑院宇,设家塾,习称“书院”。隆庆年间,在原址东上1500米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白天在此读书,夜晚回原处就宿,故有上、下书院之名。该书院为木砖结构,顶苫草。下书院正、厢房各3间,筑院墙,占地约1亩。清初始废。  书院 原名南茔,民国时始称书院。位于北宅街道中部,南天门山西麓山谷中。明崇祯末年,蓝氏十世孙南京神威营左营都司蓝涺潜南茔,构茅庐3间,隐于经书、字画间,取名“读书楼”。1934年,青岛市长沈鸿烈视察崂山,定名“书院”。20世纪70年代建为小学,2004年又改为幼儿园。  青峪书院 位于崂山北麓青峪村。清道光年间,即墨举人江恭先在此筑舍,延请同邑举人黄念昀教其二子读书。该书院环境幽雅,山水环绕,林木青翠,景色秀丽。  石屋书院 位于观崂村,清代是即墨县官绅课士之所,有茅房10间,环境十分幽静,故村名“官老石屋”。民国初废。  康成书院 原在不其山(铁骑山)东麓的书院村,其名源于曾在此设帐授徒的东汉经学家郑玄(字康成),当时“从学者盈万”,著称海内。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徒处重建“康成书院”。书院占地亩余,围有院墙,屋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南北深约4米,重梁起架,檐下4根木柱撑顶,柱基座为青石鼓形,门窗雕以云图。该建筑由墙、柱、梁、栋、枋、斗拱和起脊屋顶等部分组成,十分完整,宏伟壮观。清初渐圮。2001年,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山东大学共同恢复康成书院,迁址于崂山南麓太清宫处,2002年7月竣工,名为“崂山康成书院”,同时设立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书院以山东大学为依托,吸纳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整理、转化、推介。
第三节 碑碣·石刻  崂山摩崖刻石铭文,最早为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元、明以后宫观寺庵碑碣林立,高崖古洞刻石连壁,诚为可观。清代光绪年间,即墨人黄肇颚编纂《崂山艺文志》时,曾对崂山的摩崖刻石作过考察,但因崂山地域宽广、山路崎岖,而难以全部搜罗。20世纪30年代,袁榕叟、唐廷章入崂山集摩崖刻石、碑记242处,拓片200余帖,后亦散佚。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中,崂山庙宇碑碣多遭破坏。70年代末,摩崖刻石尚存100余处。1979年,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恢复和增刻摩崖刻石,日基本完工,共计恢复摩崖刻石及题刻121处,增补摩崖刻石106处,计270余处。1999年普查整理出28块具有研究价值的碑碣,其中保存较好的古碑碣有9块,保存较为完好的摩崖刻石358处。后又增加新摩崖刻石,至2005年共有378处。另外,喜好登山者,在崂山新发现抗战石刻、庙宇石刻、地界石刻等29处。  一、碑碣  崂山历代庙宇的碑、诗词碑刻共达100余通,大多数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保存较完好的古碑碣有太清宫的《元太祖敕谕护教文》、《金虎符文》,华严寺的《杨士骧题记》,蔚竹庵的《蔚竹庵碑记》《重修蔚竹庵庙记》,太和观的《题玉鳞口》,于姑塔的《仙娥洞府》碑,明道观的莱府护持庙林碑。已残缺但尚可辨认的有10余通,如华楼宫的明隆庆五年碑、玄阳观的“灵隐玄阳”等。其他皆为断碑或现代碑碣。  元太祖敕谕护教文碣 文为:钦差近侍刘仲禄奉成吉思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邱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休教著者,据邱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付照用,右付神仙门下收执,照使所居神仙应系出家门下,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准此。癸未羊儿年三月(御宝)。  元太祖赐邱长春金虎符(牌)文碣 其文为:宣差阿里鲜面奉成吉思皇帝圣旨。邱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前时已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邱神仙你就便理会,只你识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廿四日。  西域化胡归顺,回至燕京,皇帝感劳,即赐金虎符牌曰:真人到处如朕亲临,邱神仙至汉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门事务,以听神仙处置,他人勿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卫护。天乐道人李道谦书。  上述两方元太祖圣谕摩崖刻石,现嵌在太清宫三皇殿两侧墙上,东西相对,约60平方厘米,楷书工整,刻工精细。癸未羊儿年为1223年,成吉思汗逝世的前4年,是时邱处机应诏西域后已归燕京白云观,此两方摩崖刻石是研究元代宗教的珍贵资料。“文化大革命”中,崂山庙宇碑碣大多被毁,此两方摩崖刻石被人用红油漆各书“万岁”其上,无人敢砸,幸免于难。  蔚竹庵碑记 蔚竹庵原有正殿五楹,东壁嵌有半米见方石碑,文为:大明国山东莱州府胶州即墨县仁化乡聚仙社崂山蔚儿铺所建三元殿蔚竹庵,计开四至:东至鹰嘴石、南至三教堂、西至丑蒲涧、北至北大顶。住持道人宋冲儒万历二十一年三月。  重修蔚竹庵记 在蔚竹庵西壁嵌有庙记摩崖刻石,约1米见方,文为:重修蔚竹庵记。蔚竹庵是吾先师祖宋真人养静之处,始于万历四十三年创建者也。山□无此地,自师祖宋真人羽化后,其间住持者迭为颠沛,嘉庆十七年饥□荐□住持□□土者,用度无计,赴外西去。其时庙宇倾圮,神像凋残,道人李孔亦因庵先祖师之壬□香火□□虽不能兴盛,亦宜守残,是年秋遂率徒往,勤□□□种植树木,蓄积其中,一十余年,始得润业,其地势重修,此地基因□□兴,爰立碑以志不朽。住持道人李扎秀、仉智远、康信成。道光十九年四月。  杨士骧题记 题记镌于华严寺内墙上,石方1米左右,清代摩崖刻石,楷书,字径8厘米。文为:大清光绪龙飞三十有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杨士骧巡视青胶,道经即墨,登崂山宿华严寺,题名子毓琨同来者潘延祖、萧应春、余则达、祁颂威、李德顺、刘传枢、张镒、陈庆秋、李先荣、胡宝善、于峻驹、刘晋、犁树贵、洪乐笙、沈保儒凡十五人。  登华楼碑刻 位于华楼宫,明代碑刻,楷书,阴刻,字径5厘米。文为:抱朴刘子卧浮丘,人道丹丘几万秋。苔合峰门金液冷,松蟠龙洞玉盆收。隋唐瓦落玄远殿,山海云藏独石楼。七十二宫明月在,不知何处觅仙洲。相台刘孝隆庆五年六月朔旦。  海庙残碑 位于海庙,清代碑刻,楷书,阴刻,字径5厘米。文为:立碑记自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功□有典去之地及到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新住持宋新维将□□出□□□□不许□行典去如有此事□□留地立道人□不可一概而逐谁典□□首□兄望水龙宫而前以□不朽会首曲守升、曲守意、曲士彦、曲□□、王□本、王公元。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日同立。  天成观石刻 位于日起石南下石壁上,文为“义气石,天成观,十方常住”,陈合清施山场一处,张教鹤施山场一处。  碣  元太祖敕谕护教文碣(在太清宫三元殿)  元太祖赐邱长春金虎符(牌)文碣(在太清宫)  元华楼山玉皇洞前石碣  元崂山胜水阳太清宫三清殿碑记(残碑)  明华楼山南天门石碣  明海印寺颁经谕文石碣(在太清宫)  明万历间颁布道经谕文碣(在太清宫)  清太平宫后崔应阶立碣刻诗  清大崂观石碣  清太和观崔应阶石碣  清华严寺诸石碣  清山东巡抚杨士骧题名碣(在华严寺)  清太清宫康南海诗碣  华严寺前曾琦诗碣  碑  隋慧炬院仆碑(字迹模糊不可读)  金明昌重建太平宫碑  元大德十年重修凝真观碑  元延祐四年重建上清宫碑  元延祐重修童真宫碑  元泰定二年聚仙宫碑  元泰定二年云岩子道行碑(无存)  元至正二十年重修鹤山遇真庵碑记  元重修法海寺碑  明天顺元年重修灵峰庵碑  明天顺四年重修天仙观碑  明天顺八年重修华楼宫碑  明成化丁未重修慧炬院佛殿碑  明弘治二年重修凝真观碑  明嘉靖丙寅重修太平宫碑  明嘉靖重修关帝庙碑  明隆庆创建醒睡庵碑  明施田碑  明海上名山第一碑(在华楼山)  明万历十二年重修巨峰顶白云庵玉皇殿碑  明马孝子碑(在华阴)  明万历重修石佛寺碑  明万历八年重修塘子观碑  明万历十三年重修神清宫碑  明万历十六年新建海印寺碑  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大崂观碑  明万历二十八年敕谕重建太清宫碑  明万历三十年检藏题名碑(在太清宫)  明万历三十九年重建大劳观碑  明万历重修蔚竹庵碑  明重修太平宫碑  明天启二年重修太清宫碑  清重修百福庵碑  清康熙十年重建修真庵记  清康熙二十六年重建东华宫碑  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神清宫碑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神清宫断碑  清白云洞历代碑  清重修童真宫碑  清乾隆山东督学李中简崂山华严庵游记碑(在华严寺)  清乾隆徐绩崂山观日出记碑(残碑)  清乾隆重修华楼宫碑  清盘石犹存碑  清乾隆四十八年莱府护持庙林碑(在明道观)  清嘉庆六年重修修真庵碑  清道光二十三年重整大崂观庙碑  清大方禅士碑(在雕龙嘴)  清光绪十年重修修真庵碑  清光绪十年“正堂程判”碑  清登瀛村民王公状告韩寨观之判词碑(无存)  民国初观崂村官契和布告碑  民国十二年重修神清宫碑  民国十七年崂山众庙纪念沈总监碑(在太清宫)  民国十九年华严寺沈鸿烈功德碑  梅公遗爱碑(在华严寺)  民国二十年修大庄路记(在乌衣巷社区)  民国二十年斐然亭碑  民国二十五年“青岛市四沧、李村、劳西、劳东、夏庄、浮山六乡区道路图”碑  拉丁文碑  2004年重修九水蔚竹庵碑记  2004年重修九水蔚竹庵功德碑记  二、摩崖石刻  崂山石刻书法作品数百处,其中的诗词,从数量上来说,以邱处机为最多,除诗刻外,还书写了道山、福、明霞洞等字,遍布崂山各地;就单首诗而言,最长的要数康有为崂山诗刻。  太清风景游览区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太清宫及周围,邱处机有十首诗镌在太清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清宫复宫后莱州府查明的太清宫之宫界四至为重要研究资料。上清风景游览区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龙潭瀑、上清宫和明霞洞一带,著称者有邱长春词青玉案、邱长春诗十首,以及邱处机题写的道山、明霞洞,传为张三丰真笔的题刻。棋盘石风景游览区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棋盘石、明道观和华严寺一带,著名者有道家拜星斗方位图、敕孙昙采药山房、孙昙采药遗迹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巡抚的惠龄题刻的“山海奇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任山东巡抚杨士骧题记等。北九水风景游览区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内九水、外九水和蔚竹庵一带,有名者为明代登州人武举周鲁题“仙古洞”、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所作并手书的诗刻“玉鳞口”、清代高凤翰所作诗刻“鹰窠涧”和“鱼鳞口观瀑布”、1931年叶恭绰题刻“潮音瀑”、郁达夫诗刻。华楼风景游览区摩崖石刻主要集中于华楼宫一带,题刻遍山,多不胜数,但已大半漫漶不清,也有的遭到破坏,著称者有诗刻“邱长春诗”、明代陈沂手书的题刻“翠屏岩”和“聚仙宫”、明代蓝章书写的华阳书院诸刻石、以及密集之程度在崂山摩崖刻石中首屈一指的黄石洞刻石。神清宫题刻有邱长春手迹“访道山”、明代武举周鲁书题刻“洞天”。  晋人题刻 小崂山烟台顶晋人题刻两处,是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其一刻有“渤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字径10厘米。其二刻有“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魏世渊(一行)晋太安二年(一行)。”摩崖刻石虽不工整,但粗犷中见汉隶之余韵,及其向魏碑体的转化痕迹。据《胶澳志》载:“崂山刻石惟以此为最古。”此题刻已有1690多年的历史,颇具文物价值。  邱处机诗十首 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字径约10厘米,诗刻已漫漶不清。诗文末署:“栖霞长春子书,庚寅上石。”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邱长春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留诗二十首,其中十首在庚寅年(1230年)镌石。  诗文为:  烟岚初别上清宫,晓色依稀路径通。纔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濛鸿。  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  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  松风涧水两清幽,尽日清音夜末收。野鹤时来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  溪深石大更松多,郁郁苍苍道气和。不是历年樵采众,浮云蔽日满岩阿。  贯世高名共切云,游山上士独离群。仙乡贵重三茅客,仕族尊荣万石君。  西天仰视刺天高,山上仙家种碧桃。桃熟几番人换世,洞中秦女体生毛。  清歌窈袅步虚齐,月下高吟凤舞低。谈笑不干浮世事,相将飞过九天西。  烟霞紫翠白云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骇,满山禽兽尽呼号。  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超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  邱长春《青玉案》词刻 词前有序: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1209年)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游此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乘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下署“大安己巳”,旁又镌“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此刻石在上清宫东之巨石上,篇幅约2米,书法端正,雕工亦佳,较为完整。此刻石为邱处机逝世后,由上清宫道士补序并镌刻。  诗刻“邱长春诗十首” 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之混元石上,石已下陷地下,最低字已没于土中,楷书工整,与太清宫10首邱处机的诗刻相似,字径10厘米。诗为:  醮罢归来访道山,山深路僻海湾环。掉舡即向波涛看,化出蓬莱杳霭间。  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倚天。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  青山本是道人家,况此仙山近海涯。海阔山高无浊秽,云深地僻转清嘉。  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万状不能名。断崖绝壑无人到,日夜时闻仙乐声。  晓日朦胧渐起云,山光惨淡不全真。直须更上山头看,似驾天风出世尘。  海上观山势转雄,清高突兀倚虚空。朝昏磊落生云气,变化皆由造物功。  重重叠叠互相遮,簇簇攒攒竞斗嘉。眼前清凉心底爽,神仙自古好生涯。  巨石森森岭上排,巅峰岌岌到天阶。三秋水冻层冰结,九夏云寒叠嶂霾。  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  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尽不知。  朝真桥石匠张伯川、吕直卿、修善甫至正九年。  诗刻“邱长春诗廿首” 1208年邱处机由莱阳永真观入崂,在白龙洞额留有刻诗20首,字径10余厘米,字正楷略带仿宋,运笔凝重古朴,遒劲有力,诗、书、刻三者皆佳,是崂山的珍贵文物遗迹。刻石文字共52行,前有序,文为: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诗文为:  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道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三崮北当途。知是物外仙游境,不向人间作画图。其一  初观山色有无时,十日迁延尚未之。咫尺洞天行不到,空余吟咏满囊诗。其二  浮烟积翠远山城,叠嶂层峦簇画屏。造物建标东枕海,云舒霞卷日冥冥。其三  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日夜潮头风辊雪,彩霞深处有飞仙。其四  松岩郁崛瑞烟轻,洞府深沉气象清。怪石乱峰谁变化,亘初开辟自天成。其五  重岗复岭势崔嵬,照眼云山翠作堆。路转山腰三百曲,行人一步一徘徊。其六  佳山福地隐仙灵,万壑千岩锁洞庭。造化不教当大路,为嫌人世苦膻腥。其七  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其八  因持翰墨写形容,陟彼高冈二十重。南出巨峰千万叠,一层崖上一层峰。其九  修真恰似上山劳,脚脚难移步步高。若不志心生退怠,直趋天上摘蟠桃。其十  白发苍颜未了仙,游山玩水且留连。不嫌天上多官府,只恐人间有俗缘。其十一  修真野客非才子,行到仙山亦有诗。只欲洞天观晓日,不劳云雨待清词。其十二  四更山吐月犹斜,直上东峰看晓霞。日色丽天明照海,金光射目眼生花。其十三  鳌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红。浩渺碧波千万里,尽成金色满山东。其十四  天柱巍峨独建标,上穿云雾入青霄。不知日月星辰谢,但觉阴阳气候调。其十五  洞有嘉名号白龙,不知何代隐仙踪。至今万古人更变,犹自嵌岩对老松。其十六  洞府仙名唤老君,神清气爽独超群。凭高俯视临沧海,守静安闲对白云。其十七  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至今绝壁幽岩下,尚有群仙听海潮。其十八  山川都属道生涯,万象森罗共一家。不是圣贤潜制御,安能天地久光华。其十九  可叹巍巍造物功,山河大地立虚空。八荒四海知多少,尽在含元一气中。其二十  泰和戊辰三月□日 栖岩洞主紫悟真,刊石野人王志心、刘志宽。  宫界四至刻石 在太清宫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夹道旁石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清宫复宫后,莱州府查明的太清宫之宫界四至,此刻石为官府所立。文为:庙产藏经香火山场地二四一亩。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及脚庵一处,俱供香火,并无民地,永不起课。划清宫界,刻石为证。  诗刻李白赠王屋山人 此诗镌于登梯子石达500级之处,在梯子石阶之路北巨石上。共13行,每行5字,竖排,字径25厘米,刻石面积8平方米。青岛市高小岩书。该诗录自《李太白全集》,在《全唐诗》中,该诗名为《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其中“亲见安期公”为“亲见安期生”,“飞步登云车”为“飞步升云车”。  孙真人紫阳疏 疏刻于明霞洞左侧,占明霞洞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疏中所述甚详,对研究崂山道教的发展,有参考价值。文为:臣居东齐海滨,潜踪崂山上清宫明霞洞,修行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自得道之后,每思皇王浩荡之恩,无由寸报,旦夕实切遑遑。忽闻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治并参,辞别师斗蓬张,遂即下山上京。至景州娘娘庙,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感刘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同至千佛顶垄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至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阁老翟公鸾、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海岳真人,嘉靖庚申岁,秋八月望前二日,复将灵宝秘诀,清净真一,玉帝敕命,上药三品,自升而降,行坐运筹,水火既济,金液大还丹药,为真人供事。太常寺少卿龚中佩者,具本呈进御览,表臣之忠孝,勤慰圣心,得沐恩光宠褒。至癸酉岁春三月二十六日,复将皇经备述其始末玄奥,集成四帙,并及诸书丹诀,总二十六册,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于二十七日奉圣旨,这所进至秘留览,孙至鸾赏银千两,礼部知道。窃惟叨冒恩宠优渥,思欲补报,今将各经书,广行刊刻,流布传通。上祝圣寿无疆,永赞皇图悠久。海岳真人傅刻。  刻记“敕孙昙采仙药山房” 在明道观西南涧水之东,柴场附近有一巨石,石上有线刻菩萨像,字为“敕孙昙采仙药山房”,为唐代孙昙到崂山为玄宗采长生药之遗迹。  孙昙记事刻石 在采药山房刻石之西,另有一巨石,石之东侧刻有一篇文字,因年久风化,字迹多已漫漶不可辨认。据清代资料记载,此摩崖共69字,当时尚可辨识37字。其文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这篇刻石是崂山最古老的成篇刻石,也是研究崂山历史的重要史料。  题刻“山海奇观” 自雕龙嘴沿海滨公路南去不远,在返岭后村外有一丘形巨石,上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字径2米有余,为古代崂山最大的刻石,巨石南面有记一篇,文为:“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岝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并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惠龄任山东巡抚。  游记梯子石记 地处梯子石东端登山路南,凿平巨石,长约3米宽约2米,刻记其上,共388字,每字字径6厘米,全文如下:梯子石记。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穷游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旧以险恶著。辛卯季春,余游九水毕,复转而游此,过麦窑寻山麓而上,面危峰,临大海,虽称天险,然犹樵牧所履之径也。忽值高山,乱石磊砢,荆榛满目,似洪荒以来,从无游履践之者。折而下,复登两山,其势较前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鹤所不到,山精水魅所不游。巉岩横出,如蛟龙扬鬣,与霹雷角斗于空中,是为天门顶。举目周视,无足迹可寻,乃先悬带其下,持之而堕于石底,神情恍惚,几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其中一线直上,绝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鸟莫能自飞,即欲痛哭寄书,而天空地窄,四顾无人,思问一樵夫而不得。俯窥之,下有微光,圆明如镜。侧身入,众石支一石,翱翔甫定,衔尾卧其上,人从隙中过,约略数十步,仰见青天,忽成异境,盖即世俗所谓狗洞者。疾趋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巅,望海水如绿玉,则太清宫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仿佛更始余民重睹汉仪,出险神稍定,乃逐步回而望之。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林钟柱撰,庚申年(1980年)春即墨修德书。  康有为崂山诗刻 在太清宫三官殿后。文为:“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欢欣;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殿前两白果,老树霄汉干;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弥万绿,涧流屈潺湲;直上崂山颠,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老罴当道卧,异柏挂岩丹。苍松亿万千,漫山洪涛翻;应接目不暇,清赏心所安。崎岖过岭后,荦确石巑岏;盘蹬登上清,惊看飞瀑喧。渐度屼嵲巘,峰头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扶起感欣颜。虽赏丘壑美,稍惜草木删;俯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吾生诸天游,世界等微尘;方士采药来,自此求神山。云昔秦始皇,登道随山刊;方壶与圆峤,云中浮碧寰。白银为宫阙,仙人缟衣冠;楼阁倚缥缈,度劫亿万春。今岂有真人,玉宇琼楼寒;深恐六鳌动,铁围飘荡艰。龙伯国大人,提掷出九关;且游播耨迦,复欠晃昱还。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  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岛,偕张志易吾、崔世缮修如自济径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霖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务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干明侯、江希张慕渠游崂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等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务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  山海重光 刻于太清宫北山巅之巨石上,楷书,不规则排列,字高3米,日,抗日战争胜利之次日,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李先良题刻。上有字高0.5米“抗战八周年”刻字。  黄石洞刻石 黄石洞在华楼山北,元代建有黄石宫,洞在宫旁,石壁色黄。洞内石壁上刻石甚多,密集之程度,在崂山摩崖刻石中首屈一指,刻石有隶书,有楷书,笔锋遒劲,诗、词、文合计共15篇,最长者可达1000余字,短者只有三字,由于年代久远,已被石花青苔所封,漫漶不清,难以辨识,最早者有元代大德年间刻石,最晚者为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刻石。洞上有大明乙未张德昌上石之邱处机《青天歌》一章,字已模糊不清。  德文刻石 在迷魂涧北、茶涧西石壁、茶涧王子泉(当地人称之为白鳝潭)的东巨石壁、大圈子共有四处。一为:Dem Maultier macht viel Lust und Spass,zu steigen auf den Hoffnungspass,直译为“登上这条希望之路,让这头骡子感到非常有趣,它很高兴。”一为: PRINZENBAD,意为“王子沐浴之处”。一为:NUR MUT MEIN FREUND BIST DU ERST OBEN WIE WIRST DU TRANK UND AUSSICHT LOBEN。译为:“振作起来,我的朋友,当你到达上头时,你将会畅饮,并赞赏这美景!” 一为LERCHE,是德国人的一个姓“莱尔切”的工程师设计修建了在茶涧的伊伦娜旅馆,制作了这块大理石德文石刻。LERCHE(莱尔切)是当时的海军高级医官的名字,在崂山柳树台设立麦克伦堡疗养院的提议就是该人在1898年提出来的。另外,在石湾村北山上有一处。“ERINEUNC 1913 SZES Huber MüLIer”意为米勒1913年刻于烟台顶。
崂山摩崖石刻一览表 表16—5
摩崖刻石名称
诗刻、词刻
巨峰风景游览区
唯此独尊、东海灵秀、海阔、东海奇观、崂山巨峰、南天门、青龙庵镇水庙、家、源泉、金壁洞、老君洞、慈光洞、思危、冲天剑、虔女峰、醴泉、正德石刻、嘉靖石刻、嘉会
登瀛风景游览区
太清风景游览区
北斗星座刻迹
宫界四至刻石、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山高水长、涵海养云、烟云胜景、涵虚凝翠、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观海、劳劳何为、宇宙奇观、山海凌云、山海重光、逢仙桥、龙头榆、步月廊、神水泉、海印寺遗址、汉柏凌霄、劈石洞、绛雪、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聚仙台、三步天、连环洞、云山道家、太清水月、翠澜、东海雄风、三清门、梯子石、石猪峰、狮子岩、桃园口、太白石、蟠桃峰、瑶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听涛、重修山神庙、三清亭、太清胜境,海上名山第一、碧海仙居、太清宫地界(2处)、海印寺地界、铁瓦殿、慈光洞、太清宫界(6处)
邱处机诗十首、李白赠王屋山人、康有为崂山诗、钓鱼台一字诗
拜斗台下小字、波海参天旁有游记、徐世昌题记、海印寺遗址碑刻文、梯子石记
上清风景游览区
道山、福、明霞洞、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天梯、玄武洞、鳌首金龟、寻真门、龙吟、潜龙飞瀑、龙潭瀑、公司界、鳌山上清宫、天半朱霞、云窟、天池晴波、上清宫地产四至、入圣超凡、海印寺地界石刻(2处)、先天庵地产石刻、共青团林、崂西青年海防林、崂山流亭区青年造林队营造共青团林
邱长春词《青玉案》、邱长春诗十首、孙真人紫阳诗(2处)、持赠孙真人还元一首、周鲁题诗、陈沂《如梦令》词一首、陈沂题诗、野云道人诗一首
孙真人紫阳疏、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共青团林刻记
棋盘石风景游览区
道家拜星斗方位图、唐代线刻菩萨像
明道观、浴日奇观、山海奇观、藏文摩崖刻石、孙昙采药遗迹石、壮游、观澜、南无阿弥陀佛、华峰福地、南无观世音菩萨、烟岚高旷、光绪甲未巴图鲁记、狮子石、祥瑞石、狮子镇院、青龙护卫、青龙石、云穴、那罗延窟、禅、塔院、放生池、永禁赌博、金榜题名、海军教导队驻防、莲池海会园、缘
世图多险戏雨云、壮男三百年荒芜
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孙昙记事刻石、山海奇观文、杨士骧题记、于七墓塔记
仰口风景游览区
金明昌摩崖石刻、山海奇观、海上宫殿、寅宾洞、疑是幻境、白龙洞、鳌山、海日东升、华盖迎宾、龙涎、绵羊石、狮峰观日、仙山揽胜、候仙石、狮子峰、明明崖、云淡风清、永固河山、狮子岩、鳌老龙苍、观象、犹龙洞、别有洞天、上苑仙境、混元石、海天一色、卧风窟、寿、青龙阁、白云为家、三步紧、仙、白云洞、觅天洞、世外别墅、鹰、甘露泉、咫尺涯、人间仙境、天苑、三步紧、神臼、贵盆石、上道、海天一览
邱长春诗廿首、上苑诗、陈沂诗、眠龙石诗、太平宫即事两首、登狮子峰诗、韩梦周太平宫诗、臧克家诗、王集钦太平宫诗、狮峰观日出、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建文《登大仙山观海》、《登二仙山观海赏月》
太平宫记、钟亭题记、陈沂记游、正德题名、道德经、顾炎武崂山歌、抗战石刻
北九水风景游览区
仙古洞(2处)、潮音瀑、黑虎山、玉笋峰、锦屏岩、飞来石、天开异境、驼峰烟云、小丹丘、松涛涧、江山如画、鹰窠河、石门亭、大夫石、飞凰崖、锦帆嶂、山高水长、马首是瞻、一步三回头、连云崖、冷翠峡、鱼鳞峡、大龙门、金华谷、二龙门、月城、空潭泻春、观澄、别有天地、春泉玉龙、福地、访道山、飞龙瀑、绕青送绿、花花浪、观瀑亭、外九水之一水、外二水、外三水、外四水、外五水、外六水、外七水、外八水、九水界桥、内九水之一水、二水、三水、四水、五水、六水、七水、八水、上善、抱一、大方、齐物、养生、坐忘、逍遥、安期、许由、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无隅潭、无极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虚潭、有间潭、得鱼潭、得意潭、无己潭、不滞潭、餐霞潭、饮露潭、清心潭、洗耳潭、拉丁文刻石、崂山养生、蓝宅地界刻石(2处)、鳌山西至、悬崖雕坡涧、巨湾崖
玉鳞口、鹰窠涧、鱼鳞口观瀑布、郁达夫诗、靛缸湾诗、游鱼鳞峡诗、崂泉铭、骆驼头、太和观石柱楹联、李香亭诗、黄苗子诗刻
“胶澳商埠局布告第四六号……”、“官字第一号,胶澳商埠局……”等布告、官契
华楼风景游览区
翠屏岩(2处)、聚仙宫、碧落岩、谈经地、枕石漱流、曲水流觞、重游旧地、八仙台、松关、仙境、金液泉、谒玉皇洞、东海胜景、仙岩、凭虚石、最乐处、灵烟坚固、永丘之坟、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华表峰、聚仙台、孙镗、周鲁、北泉、石亭、海山环秀、柱国大夫、天液泉、玉女盆、三阳洞、海阔天空、迎仙岘、羽化升仙、採芝、道山、酆泉、黄石洞、丹崖、华楼山、灵峰道院、清虚庵、玉液岩、华楼宫山界、界
离山老母、重阳师父作、邱长春诗、邱处机《青天歌》、王重阳诗、重阳洞、三才、黄石洞诗、词、登华楼诗、洞明真人作、马师父答、崔应阶诗、刘师父邱师父、华楼宫东重阳师父作、长春师父手卷2处、归山操、肆师父一家道一句、董师父赠云岩子、孙真人作、杨方生诗刻、丹阳题师父、云岩子作、寂照诗、充州董师父、三千师父作、宣子曲道明作、刘澄甫诗刻碑
蓝田题记、八不吵大王题记、看劳山道、嘉靖甲辰题记、嘉靖癸巳题记
劈石口、神清宫
洞天、劈石天开、全真岩、卧龙石、神清观、访道山、游仙仑(已无)、寻真(已无)、单义省脱尘处
崂山区史志办公室 主办
航天四创软件技术公司提供门户网站管理平台
&&&&&&&&&鲁ICP备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IE6.0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莱阳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