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的56岁父亲砸死独生女是多少岁死的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 杨开慧简介 杨开慧的父亲 杨开慧与毛泽东
13:50:22 来源:河南商网
&   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锦,出身于书香门第,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她不满3岁时,父亲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7岁时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气。
  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一师,全家从乡下迁来长沙,住在大鹅塘。杨开慧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到长沙居住,正是在这段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她生命中至关重要、后来与她生死相依的毛泽东,那时毛泽东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先生的学生,而且是杨昌济最赞赏的学生,而按当时的师生之礼,毛泽东常去杨昌济家,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后来成为他妻子,成为他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杨开慧,那时,她还是一个13岁的少女。能看见自己爱的人从少女长成亭亭玉立的美人,然后在她生命的春天,用心去追寻、然后获得那份少女纯情,不是每一个男人一生中都能得到的幸福,而毛泽东就是一个有这份幸福的男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
  从迁居长沙到1920年1月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当毛泽东等来家向父亲请教时,她总是搬一条小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毛泽东像兄长一样照顾比自己小8岁的师妹。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1918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毛泽东9月间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每月工资8块大洋。毛泽东虽是暂住杨家,小师妹和他接触的机会却多了,他的言谈、举止,特别是他那忧国忧民、雄心救国的宏图壮志,使杨开慧深感他是个不平凡的男子,有着非凡的才干和令人着迷的魅力。她已经暗暗地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触,听他讲话,几天不见就有点心烦意乱,甚至坐卧不安了。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17岁的杨开慧,不仅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而且有了自己的爱情观。她认为:对爱,不能一厢情愿刻意去追求,那样很容易而且最终会失去真挚的、神圣的、高尚纯洁的爱情。她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态度:&不完全则宁无。&杨开慧的父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有意识地给他们更多的接触机会。两情相悦,两性相吸,爱情之神同时打开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扉,两颗还没有品尝过真正爱恋之果的心,开始惴惴不安起来,而且是越来越移近了,贴紧了。在故宫、北海、香山,常看到他们的游踪,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在这一对年轻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他们的爱情像红叶那样艳丽,像白雪那样纯洁&&他们越走越近,互相之间连称谓也渐渐由&开慧&、&润之&改成&霞&、&润&了。日,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当然住在开慧家里。一年多来,鱼雁传书,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毛泽东正是在北京遇见了他人生的挚爱,而爱盈于他的胸怀和脑海,流溢在北京的湖畔、高墙和青砖胡同间,这一次在北京,他爱的是一别经年、已经出落成花季少女,而意志和内心情感都另有新天地的恩师的女儿杨开慧。而杨开慧在北京重逢毛泽东那年是18岁,在少女灿烂如花的岁月里,她遇到了一位有大情大爱、胸怀天下、中国历史上后来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如此绚丽的爱情,将因为汇入了中国历史的巨澜、命中注定将会是惊天动地,而这一切在11年后当杨开慧因为挚爱毛泽东而舍身抛子走上刑场时,最终成为沉重的现实。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杨开慧因何看中父亲的穷学生毛泽东_高清在线观看_百度视频
订阅精彩视频,请
&&努力加载中...
杨开慧因何看中父亲的穷学生毛泽东杨开慧简介: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7岁时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气。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9月间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这一年冬天,在长沙市望麓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仅花了6元大洋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 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聚少离多,这对革命伴侣为了执着的信念经常天南海北。开慧的性格自有她刚毅、坚强的一面,但在情感世界里,她又是那样多愁善感。这便注定了杨开慧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承受的情感磨难,而这又是和毛泽东身份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的。而毛泽东的内心又埋藏了多少对开慧的依依不舍! 1927年夏,八七会议后秘密潜回湖南的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话别,竟成夫妻之间的永诀! 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 同时,开慧的处境却是那样地险恶。敌人到处在搜捕她,她仍无畏地奔走于板仓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地下工作。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抓捕。面对爱人,她是那样地温柔,但面对敌人,她又是那样的刚强,这就是杨开慧。出身书香门弟、&举止温婉&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带着儿子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同年11月14日,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 29岁。牺牲前她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 杨开慧牺牲的当晚,尸体被远方舅亲偷运回家。7岁的岸青和仅3岁的弟弟岸龙抱着妈妈的尸体大哭不止。过了十几天,岸英被营救出狱后,才准备掩埋开慧的遗体,三兄弟与妈妈难舍难分,痛哭不已,岸龙还非要和妈妈&睡&在一起。在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岸英是第一个止住眼泪的,他擦了一把眼泪对两个弟弟说:&我们要懂事,要为妈妈报仇!&那时岸英8岁。 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时至27年后,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更是寄托了毛泽东对亡妻的绵绵哀思之情。张萌在《开天辟地》中饰演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有着中国女子传统的道德规范、历史中不能被忘却的传奇女子。为了能跟心中的角色更加接近,张萌表示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功课,在拍摄中,她以真诚的态度去诠释这个角色。对于在《神话》、《唐琅探案》中皆担纲主演取得不错口碑的张萌对此番与黄海冰呈现毛杨之恋,却有着不小的压力。她想让观众感觉到“杨开慧”不仅仅是一个姓名,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温暖生命。该剧由胡玫导演、邵钧林编剧,汇聚了黄海冰、张萌、陈建斌、蒋勤勤、卢奇、赵立新、汤灿、王诗槐、于毅、翟天临、魏千翔等全明星强势阵容。”  《开天辟地》中饰演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革命夫妻的戏份贯穿始终,《开天辟地》中不仅再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感人相恋,更细腻的重现了两人组成家庭后共享天伦之乐的短暂时光。导演胡玫、编剧邵钧林,携主演黄海冰、张萌、陈建斌、蒋勤勤、靳东、龚洁、卢奇、赵立新、汤灿、王诗槐、于毅、翟天临的全明星强势阵容亮相,并在发布会上首次公布电视剧《开天辟地》的片花。其中张萌与黄海冰作为主演压轴出场带来革命伉俪的红色宣言。比起以往拿着吉他的帅气形象,穿着碎花上衣和青色裙子的李霄云坦言,虽然已经定妆,但仍然难以相信有幸出演杨开慧。据悉,《青春作伴》是湖南卫视量身打造的“青春三部曲”青春纪实系列的第一部,其中将启用选秀艺人还原红色年代里十二对湖南革命夫妻的坎坷情感经历。她们是85后,2009年进入快女五强,成了粉丝众多的年轻明星。”  选择李霄云来演杨开慧,陈扬说是因为他们比照了照片,觉得她的气质和相貌和杨开慧有些相似,“我们都是参照了那些革命人物的照片再来确定谁演谁的。素有“建国大业”之称的电视巨制《开天辟地》近日在象山顺利关机,在剧中饰演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张萌也终于结束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拍摄。而对于仅仅活过二十九载的杨开慧,张萌表示这是一段全程都绽放着迷人光辉的生命旅程,自己有幸能参演其中。蒋勤勤再次复出接下了宋庆龄的角色,在《开天辟地》中,扮相温婉大气的蒋勤勤受到了神似形似的肯定,出演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女士宋庆龄。在电视版《建国大业》中出演宋美龄的蒋勤勤,此次在《开天辟地》中扮演宋庆龄,成为影史上分别饰演宋氏姐妹的第一人,蒋勤勤所拥有的强大气场有力的为她所饰演的角色增添了不小的可信度与说服力,而在张萌与蒋勤勤的对手戏中更能看到两位传奇女杰所共同释放的强大气场。正是来自张萌于全心全意的投入拍摄于是便出现了镜头下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的杨开慧。而对于严谨细腻的胡玫导演,张萌称自己多次与导演共同探讨杨毛真挚低调的情感,杨开慧独自带大几个孩子的不易心境,张萌更表示有信心演绎好专属于《开天辟地》的杨开慧一角。正在热拍中的献礼剧《开天辟地》讲述了硝烟四起下有关国共党人为了新中国的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其中饰演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温情夫妻档的重要主演由黄海冰与张萌联袂出演,张萌在剧中对于角色的倾情演绎在拍摄过半后再度得到导演胡玫的肯定。而透过剧组内部粗剪的人物视频来看,短发素颜的张萌用会说话的眼睛,欲言又止的温柔静好打造了一个柔光婉丽的杨开慧。杨开慧的父亲是谁?
杨开慧的父亲是谁?
描述一下此人的背景及父亲!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在毛泽东率领中共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杨开慧在1930年10月被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部下逮捕。最终,她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并称“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传闻蔡元培向何键发电要求保释,何回复蔡元培诡称杨已处决,并下令立刻处决,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o答李淑一》词一首。
&&&&&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留学日本、英国,10年后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他那在门上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的寓所,总引来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也于1914年跨入此宅。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其他回答 (3)
杨开慧的父亲
杨昌济(),伦理学家,教育家。1918年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著作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湖南省长沙县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在毛泽东率领中共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杨开慧在1930年10月被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部下逮捕。最终,她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并称“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传闻蔡元培向何键发电要求保释,何回复蔡元培诡称杨已处决,并下令立刻处决,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o答李淑一》词一首。
名霞,字云锦,汉族,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日,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位于现今长沙市芙蓉路浏城桥识字岭处,有其纪念石像),年仅29岁。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湖南省长沙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杨昌济,[1]男,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名怀中,字华生。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两次乡试不中,后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他的这种精神,学子们称为“达化斋法门”而竞相仿效。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宣统元年(1909)留学英国,专攻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任教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商专、一中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  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欲栽大木拄长天”。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著作有《达化斋日记》及《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名闻天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他们实现了导师的“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杨昌济即“板仓先生&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打死29岁女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