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红尾红须段须偷死是什么原因?

南美白对虾日常养殖管理中八个常见问题_虾类专题(对虾专题)_中国水产养殖网
  当前位置:&→&南美白对虾日常养殖管理
今天是:日
水产养殖网―水产行业第一信息平台!
南美白对虾日常养殖管理中八个常见问题
10:07:00  中国水产养殖网  出处:广东饲料行业信息网&&&&&&&&浏览量: 3393 次
  文/湛江粤海水产生物有限公司&nbsp张建强    2012年以来,整个华南区域直至福建甚至江浙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均出现大量病害的现象,肠炎白便、偷死等困扰着广大养殖从业者,整个对虾产业链均受此影响,越是老的养殖区如珠三角冬棚虾养殖集中的江门新会大鳌、新会睦州黄布一年四季养殖不间断的区域发病越是严重。在2013年江浙区域相对病害程度让人略感欣慰。    以下是我对养殖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解析并给出的一些处理意见。这些主要来自自己一点经验以及广大粤海技术人员以及优质粤海客户的成功处理经验,希望能对广大养殖业者提供一点帮助。    1、氨氮的升高和降低对养殖有什么影响?    答:氨氮的高低决定了水体营养供给的水平,养虾要喂料,养水也要定期补肥。养水要注意水体营养的供给,中后期有氨氮说明藻类营养充足(浊水塘等藻类缺乏的池塘除外),藻类容易大量繁殖,溶解氧基础高,水体容纳虾的数量大,没有氨氮的池塘藻类易因营养供给不足而老化,天气变时容易出现水变,一定数量的氨氮(0―0.2毫克/升范围内,珠三角一些抽地下水的水体,氨氮甚至1.0以上不利于对虾生长,需要作出处理)有利于水体稳定。    粤海生物推荐方案:过高的氨氮:    前期透明度较大时:第1天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先解毒,接着肥水,生物营养肥水素3亩/包(以1米水深计)+氨基培水液3亩/桶,在晴天上午使用,直接全池泼洒。同时泼洒益水原菌1包/亩+沸石粉5-10公斤/亩。此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降低氨氮。    中后期水体透明度较小时:第一天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先解毒,紧接着氨基培水液3亩/桶+富水美3亩/包,在晴天上午使用,直接全池泼洒。同时泼洒益水原菌1包/亩+沸石粉5-10公斤/亩。此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降低氨氮。    2、亚硝酸盐高后发生软壳死虾应如何处理?    答:低盐度养殖水体,亚硝酸盐过高(比如超过0.3、0.4)常会引起虾蜕壳不遂死亡,或者蜕壳后缺氧软壳死亡,这在天气变化如暴雨后尤其多发生。过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如果进入虾血液中,可以和血液中的载氧细胞结合,降低虾血液的运载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虾耐低氧能力降低,容易缺氧。通常出现红身、红尾巴、红须等。处理中要增氧外,还要促进虾蜕壳,另外还要找时机将亚硝酸盐降低。    粤海生物推荐方案:    开足增氧,第1天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先解毒,接着补肥补菌:氨基培水液3亩/桶+益水原菌1亩/包,在晴天上午使用,直接全池泼洒。中午:增氧解毒底净2亩/包全池干撒,夜间加施富力氧1包/亩。第2天,增氧解毒底净2亩/包全池干撒。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氨氮以及亚硝酸盐。    3、PH偏高一段时间为什么虾易“游水”?    答:PH长期偏高易引起烂鳃、溃疡,使虾的呼吸功能降低,形成慢性或亚急性的生理性缺氧。长期缺氧体质差,抵抗能力差导致发病或直接生理性缺氧“游水”。另外气泡病发生也会引起虾“游水”。    粤海生物推荐方案:    开足增氧,EM菌液3-5公斤/亩+红糖3-5公斤/亩溶解后当全池泼洒。视情况,次日可重复使用一次。另外也可以配合使用醋酸300-500毫升/亩混水全池泼洒降pH效果更明显一些。    4、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出现红眼红须红腿是什么原因?    答:一般原因主要是底层污染加重,耗氧物质多,长期底氧不足引起或者天气骤变如突然暴雨或者高温季节雨后骤然天晴,都常导致红眼红须红腿,虾须过长蜕壳不好等现象。红眼症状也是池塘缺氧,尤其是塘底缺氧的重要表现。这在台风暴雨天气更容易发生。    粤海生物推荐方案:    开足增氧,减半投料1-2天,第1天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先解毒,紧接着改底:增氧解毒底净3亩/包全池干撒。同时拌服:应激维C10克/公斤饲料+活性酵母10克/公斤饲料增强虾体抵抗力,加强营养。另外配合消毒处理一般也可见效:粤海金碘3亩/包混水全池泼洒后红体红眼等现象一般可以消失。    5、用大量肥为什么水还是肥不起来?    答:正常条件下藻类在有营养,无限制生长因素,不缺氧的条件下都可以顺利生长。除恶劣天气外,经1―2次肥水,藻类如还是肥不起来,需要考虑是否有限制生长因素(轮虫高峰期,毒素多如重金属过量,氧气不足)的情况。    粤海生物推荐方案:    开足增氧,第1天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先解毒,下午海中宝2亩/包解毒,次日上午氨基培水液3亩/桶+富水美3亩/包(富水美和少量氨基培水液一起混合充气泡3-4小时再使用效果更好),在晴天上午使用,开足增氧,直接全池泼洒。有条件的虾塘可以引入少量水色好的水进入虾塘。    6、水肥起来后很快变清是什么原因?    答:一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放苗前期,主要是因为前期培养的藻种单一,水体肥力不持久等原因造成。此时虾塘以单胞藻为主,同时藻类数目少,并且所施肥可能缺乏某些营养盐限制藻类生长。    粤海生物推荐方案:    开足增氧,第1天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先解毒,半小时后生物营养肥水素3亩/包+氨基培水液3亩/桶+富水美3亩/包(富水美和少量氨基培水液一起混合充气泡3-4小时再使用效果更好),在晴天上午使用,开足增氧,直接全池泼洒。有条件的虾塘可以引入少量水色好的水进入虾塘。    7、虾便长好还是短好?    答:虾“上筝”以后随着虾的生长阶段不同,虾筝内可以观察到的虾粪便的粗细、长短、颜色深浅等都有一定变化。正常虾开始吃料以后虾粪便短而粗且颜色偏淡是说明虾吃料代谢都比较好的时候。    粪便太长-----粪便中夹带肠粘膜,说明肠道内菌群失衡,肠粘膜容易脱落。    粪便太细-----虾食欲不振奋,胃口不好    粪便颜色太深-----饲料消化转化率低,饲料浪费多。    粤海生物解决方案:    发现虾便过长或者过短后:控制减少投料,拌服应激维C10克/公斤饲料+活性酵母10克/公斤饲料增强虾体抵抗力,加强营养。 虾体正常后再恢复投料。同时视具体情况调水(可使用富水美3亩/包、益水原菌1亩/包、养水宝2亩/包等调水活菌)或/并改底(增氧解毒底净3亩/包,增氧改底)。    8、阴雨天转睛后,虾吃料减慢是什么原因?    答:阴天转睛天后,大晴天,池塘水表面温度增加,水体溶解气体向上运动,水对流明显,塘底毒素、细菌等有害物质向塘水移动增加,俗“返底”,而使塘底氧气迅速减少,水体毒素,细菌易迅速增加,吃料减慢是初期症壮,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都会导致发病。这在高温季节台风天气,暴雨多发的时候尤其严重。    粤海生物解决方案:    开足增氧,减半投料,上午有机酸解毒灵3亩/瓶混水全池泼洒。半小时后增氧解毒底净3亩/包增氧改底。同时拌服:应激维C10克/公斤饲料+活性酵母10克/公斤饲料增强虾体抵抗力,加强营养。同时适当追肥补菌:氨基培水液3亩/桶+富水美4亩/包(富水美和少量氨基培水液一起混合充气泡3-4小时再使用效果更好)。&nbsp
投稿信箱:tougao@shuichan.cc
上篇新闻:
下篇新闻:
& 相关信息:
& 相关新闻:
& 相关文库:
扫一扫水产微信群申请
客服热线:
电话: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 正文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白浊偷死的科学防治
发布时间: 9:26:45  来源:农财宝典
  编辑:罗诗吟  
核心提示:自2003年起在高密度养殖区发生的对虾白浊偷死病到今年已有十个年头了。原来主要在夏秋高温闷热天气易发、死亡量较大,现在表现为全年养殖都发生白浊偷死病且死亡量均较大
自2003年起在高密度养殖区发生的对虾白浊偷死病到今年已有十个年头了。原来主要在夏秋高温闷热天气易发、死亡量较大,现在表现为全年养殖都发生白浊偷死病且死亡量均较大;从主要发生于粤西、海南高位池养殖场到目前广西、珠三角、福建、浙江、江苏的土池均发生较严重的白浊偷死病。现在白浊偷死开始发病的时间越来越早、规格越来越小,所以,如何控制好对虾白浊偷死病成了养虾成功的关键。高位池发病症状及危害情况&高位池的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白浊偷死病造成的死虾通常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对虾腹部肌肉不透明,发白;部分死虾亦可见甲壳上有红点;有些可见软壳现象。由于一般水表层很少能发现病虾,摄食也较正常,绝大部分死虾均是在池底才能发现,因此平时不易被养殖业者及时觉察,故广东粤西地区称之为“偷死病”,海南地区俗称为“冒底症”。近几年大部分虾塘又出现在底部的死虾无较明显的症状,只是空肠空胃,故又命名为“空肠空胃偷死”。我们分析认为,空肠空胃偷死与白浊偷死应该属于一个病害,可能现在发病越来越急,没待表现症状、只是虾一开始不吃料就死亡了。&在前几年高位池一般在富营养化且水质恶化的池塘较易发生,一般在养殖两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偷死。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中间排污口可捞到1千克-1.5千克死虾,随着水质继续恶化,每天在池底可发现10千克~15千克死虾,甚至有些池塘每天出现上百千克的死虾量,在南美白对虾脱壳期间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一直持续到收虾,造成产量低,饵料系数高而亏本。而现在放苗个把月,刚正常投料即出现偷死,且如不好好控制则可能几天就导致虾排塘绝收。有些业者将原因归结为现今的弧菌成为超级细菌、病毒成为恐怖杀手。而我们分析认为,近几年在原有的养殖模式上通过提高放苗量使得产量大增,而维持养虾系统平衡的手段不足以支持,使得这个系统非常脆弱,在这个系统内的虾则始终置于危险之地。就如一部普通的车按照跑车速度严重超速行驶,它是有可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但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概率更是非常高。&&发病原因分析&1、水环境:从多年的研究及防治经验来看,主要原因是过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下,投喂大量的饵料及肥水模式养虾,夜间溶氧量很难满足正常需要。对虾的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在异养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氮等含氮有害物质;而分子氨和亚硝酸盐会造成虾体内的酶活性下降,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抗病能力降低,导致代谢混乱;另一方面分子氨及亚硝酸盐会损伤虾鳃、形成了鳃部肿胀;同时会破坏对虾血蓝蛋白的携氧能力,导致对虾生理性缺氧,进而造成了对虾的大量死亡。&2、病原:海水中的弧菌、淡水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均为养殖水体中的常在菌,本身养虾是需要富营养化水体,在这种水体下,含菌量均处于较高状态;同时虾体携带病毒在养殖过程中亦很难避免。在水体恶化及对虾体质下降导致体内潜伏病毒的暴发表现出危害,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而使虾致病,这也是正常的。怪不得权威的虾产业体系专家检测认为属于病毒引起;而部分业内专家通过分析认为超强致病力的弧菌引起;还有部分业者认为是孢子虫在作祟。白浊偷死作为广泛发生的病害,各种病原体均有可能成为引起白浊偷死的原因之一。&3、营养:在原有相对低密度下,对虾通过摄食饵料和水中的浮游生物、通过鳃部吸收水中溶解的矿物质就获得了真正全面的营养,此时虾病害少。而在近几年,放养密度居高不下,大量的有机酸解毒将水体中溶解的各种矿物质络合掉,使得对虾对饲料的依赖性更强,而饲料营养对虾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对虾的饲料营养标准,一方面须满足对虾较为全面的营养需求,另一方面降低饲料不易被对虾吸收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污染。对虾在营养满足后,自然对不良环境及病原的侵袭有较大耐受性。我们都知道,虾是底栖甲壳类动物,提供沉水的颗粒饲料供虾吃,且摄食时间在一至两个小时,高蛋白的虾饲料相信一直是池底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虾将携带大量细菌的饲料摄食进去,(相信对虾对腐败食物是有良好的应对策略的。)原来都很少发病,现在暴发严重病害,把罪都归于弧菌是过于草率的。&4、饲料的腐败变质:对虾养殖多在气温偏高区域或高温时节,因此,饵料之酸败,甚至滋长出霉菌的时间非常快速,食用腐败的饲料在数小时内会有无明显外表症状的死虾出现,饵料的新鲜与否关乎整个养殖的成败,但却被许多养殖者所忽略。&总之,对虾在上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表现出肌肉白浊、空肠空胃或无症状偷死,实为一种对虾白浊偷死综合症。&高位池养殖的科学防治方法&1、白浊偷死病几年来治疗经验总结:高位池养殖通过科学使用内服药物即能有效控制白浊偷死,这也是获得广大养殖户朋友多年认可的。由于白浊偷死病是一种综合症,发病急、死亡量大,是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产上不太可能也没有时间分辨出主要病因,为了使养殖者各塘不同主要病因的白浊病均能有较好的使用效果,我们建议采用如下方法治疗白浊偷死病:塘底发现一定量的死虾后,即用黑克17克/千克饲料,或救虾先锋10克/千克饲料,或白浊消拌25千克饲料/瓶,或速效救虾丹10克/千克饲料,或对虾耗底灵8克/千克饲料。以上各产品均早晚各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天~5天,可根据当地区域合理选择两至三个产品轮换使用,也可根据技术人员的指导使用,以保证能控制不同阶段不同主要病因的白浊偷死病。&2、内服的同时进行水质合理调控:出现偷死时,根据池塘水质的需要也可于施用内服药物同时第一天用虾一泼灵250ml/亩稀释后泼洒,也可与沸石粉或白云石粉或碳酸钙粉按1:10的比例混成小粒状全池干撒。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净化水质,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再发生因白浊偷死造成大量死亡的现象。&3、中后期定期提高水体溶氧量、增强水体载氧量、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危害:养殖中后期,饲料残饵等有机质多,对虾白浊偷死易反复。于傍晚施用底氧多250克/亩直接抛撒配合空胃耗底解水丹250克/亩化水泼洒,中后期每5-7天使用一次,对根本性控制高位池偷死有很好的作用。&福建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张水波
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用手机浏览/保存/分享该新闻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分享到:
编辑:罗诗吟 访问人次:4842 关键字:,,,,
| &字体浏览: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视频
播放次数:502
播放次数:503
播放次数:831
播放次数:739
播放次数:932
播放次数:797
播放次数:1159
播放次数:2306
播放次数:1807
播放次数:6258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最新病害防治
服务专线:
客服&Q&Q:
传  真:
邮  箱: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中国水产门户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养殖南美白对虾常见问题解析
01、养殖过程中,经常有虾壳漂浮在水面或塘边是什么原因?
答:这种现象,常见于养殖中后期,通常有两种原因会导致其发生:
(1)塘底污染,变脏,缺氧而导致塘底不稳定,在水体对流(反底)的过程中虾壳上浮;
(2)虾壳缺乏钙盐和磷盐,密度小,长期体质较差虾壳有效成壳物质不足,虾壳变轻。
02、增氧机底出现死虾有什么不同?
答:增氧机底死虾有两种情况:
(1)硬壳虾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另有因亚硝酸盐高引起的死虾,请见第3问);
(2)软壳虾死:通常是在虾大量蜕壳时,塘底缺氧或在突变情况下,虾急性蜕壳引起。
03、亚硝酸盐高,硬壳死虾是什么原因?
答:亚硝酸盐高常会引起虾蜕壳不遂死亡,或者蜕壳后缺氧软壳死亡。
亚硝酸盐如果进入虾血液中,可以和血液中的载氧细胞结合,降低虾血液的运载氧的能力,从而导致虾耐低氧能力降低,易缺氧。通常出现红身、红尾巴、红须等现象。
&(虾体黑斑形成主要是塘底严重缺氧、过脏,而使虾壳黑色素沉积,几丁质壳粘连)
04、虾发病“游水”放草鱼有没有用?
答:草鱼吃虾时,会选择新鲜的死虾和蜕壳虾来吃,对已经死亡在塘底的变质死虾根本不吃,所以放草鱼只能缓解“游水”或新死虾对塘底的污染,没有办法解决塘底恶化发臭的现象。根本解决塘底发黑发臭,要控制细菌传播,保证塘底有充足氧气。
05、氨氮的升高和降低对养殖有什么影响?
答:氨氮的高低决定了水体营养供给的水平,养虾要喂料,养水也要定期补肥。养水要注意水体营养的供给,中后期有氨氮说明藻类营养充足(浊水塘等藻类缺乏的池塘除外),藻类容易大量繁殖,溶解氧基础高,水体容纳虾的数量大,它保证了水体自净功能,加快了物质代谢速度,对促进水体稳定有重要意义,没有氨氮的池塘藻类易因营养供给不足而老化,天气变化时易出现水变。
06、前期氨氮、亚硝酸盐同时存在好不好?
答:通常下苗前,加地下水后会出现氨氮、亚硝酸盐偏高的现象,这是由于无氧环境下产生了还原性很强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理论上池塘进水时与空气充分接触,其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会被氧化。但在实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氨氮,亚硝酸盐都无法彻底被氧化,所以井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大量存在,时间长可引起虾苗中毒、软壳、爬边死等现象发生,降低虾苗成活率,减弱虾苗体质。
07、增氧机底长期看不到虾壳是什么原因?
答:正常虾都有定期蜕壳规律(每月初一、十五),如果在塘边或增氧机底长时间看不到虾壳,说明虾的生长状况不好,体质差,易发病。池塘水质或底质存在严重问题。
08、水色非常漂亮(PH值偏高),虾为什么会突然大量“游水”?
答:这种情况多见于前中期或大量加水后。原因是由于前中期小型藻类大量繁殖,或加水、换水后原塘藻类大量死亡,小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池塘氧气过高,爆发气泡病。另PH值长期过高易引起烂鳃、溃疡,使虾的呼吸功能降低,形成慢性或亚急性的生理性缺氧。长期缺氧体质差,抵抗能力差导致发病或直接生理性缺氧“游水”。
09、南北白对虾养殖中出现红眼是什么原因?
答:主要是底层污染加重,耗氧物质多,长期底氧不足引起。常伴有黄腿、红腿或红脚、红尾的症状,虾须过长蜕壳不好等。红眼睛症状也是池塘缺氧,尤其是塘底缺氧的重要表现。
10、为什么养殖中后期亚硝酸盐高?
答:亚硝酸盐进入虾血液循环系统使虾的血液载氧能力降低,虾呼吸功能出现障碍,尤其是在虾的蜕壳期,会直接引起虾因缺氧死亡。同时亚硝酸盐偏高也说明池塘水体代谢循环出了问题,物质转化或来源和代谢水平之间的不平衡都会导致亚硝酸盐等物质的积累。&而这主要来自饲料投喂量过大,大量残饵、粪便淤积塘底,积累的大量氨氮转化不完全的时候形成了大量的亚硝酸盐。此时应控料或停料一段时间,让过量的氨氮或亚硝酸盐转化。
11、用大量肥为什么水还是肥不起来?
答:正常条件下藻类在有营养、无限制生长因素、不缺氧的条件下都可以顺利生长。除恶劣天气外,经1~2次肥水,如果还是肥不起来,就需要考虑是否有限制生长因素(轮虫高峰期,毒素多,氧气不足)的情况。
12、水肥起来后很快变清是什么原因?
答:主要是因为培养藻种单一,水体肥力不持久等原因造成。大多数池塘以单胞藻为主,同时藻类数目少,并且所施肥缺乏某些营养盐,限制藻类生长。&
13、广东地区,东风为什么容易水变?
答:在广东地区,东风天气大多是受海洋性低压槽控制,所以东风来时,空气压强降低,水体饱和溶解度降低,也就是说水体溶氧总量降低。池塘易出现缺氧情况。如果在水生生物大量存在或繁殖的池塘,就非常容易因为氧气不足而导致浮游动物或藻类大量死亡,形成水变。通常表现为虾吃料慢,增氧机底出现死虾,易水变,虾易红体,水面泡沫偏多等现象。&
14、为什么阴雨天亚硝酸盐高?
答:阴雨天物质代谢速度慢,藻类代谢速度也慢。此时亚硝酸盐高多数是因为含氮化合物的供给速度大于水体转化和利用的速度。再加上阴雨天氧气不足,亚硝酸盐很难被转化成硝酸盐,所以亚硝酸盐含量很难降低。如果此时强行降低亚硝酸盐或者将亚硝酸盐转移出塘底,必会打破水体原有的平衡,引起水质不稳定,造成发病。&
15、虾腿发红是什么原因?
答:水质、底质恶化,底脏、底缺氧、塘底致病性细菌多,还原性物质多,继发感染细菌等一切可以导致虾出现应激、生理变化和免疫反应的原因使虾自身机体产生一种生理性的反应:红色素沉积,形成红点或红身。虾腿发红,虾红身也是由于这种变化产生的(虾脚关节处发红是因为急性缺氧形成的)。
16、如何判断虾长的好不好?
答:有很多可以体现虾生长状况是否正常的指标:如吃料快慢,肠道粗细,虾身透明度等。虾的生长情况直接关系到蜕壳的好坏,没有问题的虾都会出现生理性的周期蜕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是否在增氧机底观察到虾壳来判断虾的生长情况,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增氧机底有虾壳了,很有可能虾已经出现异常情况了。
17、虾经常“弯弓”是什么原因?
答:&“应激”和纤毛虫是导致虾“弯弓”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天气突变、水环境突变、大量换水、加水引起的水质变化、长期缺氧或低氧环境都会引起虾应激。水体有机质过多,小型藻类多,大量使用活菌等给纤毛虫的生长提供了食物来源。虾“弯弓”易出现吃料慢、肌肉发白、体色不好、“偷死”等现象。
另:纤毛虫喜欢悬浮有机质多、小型藻类多、菌团多的水体。虾苗培育期往往因为培育密度大,暗光培育环境水体污染严重等原因,使得虾苗多少都被纤毛虫寄生。虾苗带有少量纤毛虫是不怕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虾苗在入塘后不久就会出现蜕壳,原来的苗场水体环境已经改变,纤毛虫自然消失。但如果虾体带有大量纤毛虫,致使虾无法正常蜕壳,放苗成活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18、虾便长好还是短好?
答:虾“上罾”以后随着虾的生长阶段不同,虾罾内可以观察到的虾粪便的粗细、长短、颜色深浅等都有一定变化。正常虾开始吃料以后,虾粪便短而粗且颜色偏淡,这说明虾吃料代谢都比较好。
(1)粪便太长-----粪便中夹带肠粘膜,说明肠道内菌群失衡,肠粘膜容易脱落;
&(“拖便”:虾的肝胰腺承担着主要的消化功能,虾粪便夹带肠粘膜排出体外,或部分虾肠粘膜没有和虾完全脱离而形成的拖便现象——是因为肝胰腺消化问题和肠道感染造成的,通常伴有吃料减慢,肠道变粗,发红等症状。这多数由投料多,消化率低或肠胃病,消化不良引起,因夹带肠粘膜的粪便水溶性不好,会漂浮在水面或塘边,即俗称的“白粉病”或“白便病”)
(2)粪便太细-----虾食欲不振,胃口不好;
(3)粪便颜色太深-----饲料消化转化率低,饲料浪费多。
19、阴雨天转睛后,虾吃料减慢是什么原因?
答:阴天转睛天后,池塘水表面温度增加,水体溶解气体向上运动,水对流明显,塘底毒素、细菌等有害物质向上移动增加,俗称“返底”,吃料减慢是初期症状,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都会导致发病。
另:虾相对比较贪食,除非遇到一定程度的应激或变化,导致虾体极不舒服,才会大面积的减料或停料。比如突然缺氧、下大雨、用药刺激太大、蜕壳期、突然反底等。虾吃料速度的快慢与其生活环境的氧气供给有直接关系,我们经常见到,池塘溶氧不低,但是虾吃料很慢,其实是因为虾生活在塘底,水体溶氧相对较高而塘底溶氧偏低的结果;大面积的烂鳃也会导致虾吃料减慢,但是这种病变要经过一段时间演变,吃料的速度是一点一点慢下来的,而不是突然吃料减慢。
20、虾放苗后为什么会出现集群规则的“游水”?
答:前期藻类浓度小,虾的天然饵料少,虾苗因饵料不足而集群觅食,因而有虾苗集群“游水”的现象。虾是昼伏夜出的水生动物,大量虾白天被阳光直射,造成虾生理性应激,会降低虾的体质、影响虾的放苗成活率。
21、虾出现部分空肠是什么原因?
答:(1)虾体色正常,末端有部分空肠是正常虾排便后都会出现的,属正常现象;
(2)虾体多黑点或红点,中间或前端肠出现空肠是由于虾体质差,肝胰腺消化功能降低,或肝胰腺细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种病变反应。此时从肝胰腺取部分组织经压片处理后用高倍镜观察有细菌存在。&
22、如何避免肥水中“水蛛”的产生?
答:“水蛛”(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繁殖数量主要是受其食物来源控制,像小型藻类多,肥水或放苗后水变清都会使水中的“水蛛”大量繁殖。另外,水中大量悬浮有机物过多和使用过多不可溶的大包有机肥也可以加速“水蛛”的产生。
23、大量使用肥水产品后,是否会导致藻类老化?
答:大量使用不可溶的有机肥,池塘中无法利用的有机质严重过剩,耗氧物质增加,藻类因氧气不足老化、死亡。所以,池塘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藻类是不易老化的。池塘中出现藻类老化和死亡的现象,常常不是因为池塘肥力过剩,而是大量耗氧物质的积累导致的缺氧。
24、如何判断虾苗体质好不好?
答:虾苗在苗袋中经过缓慢摇摆1~2分钟后,将苗袋一角向下垂直地面静放,观察虾苗沉底数量和浮在上面的数量。虾苗沉底数量越多,说明虾苗整体体质越好。要想具体的了解虾的成壳、蜕壳以及虾的生长状况还是需要显微镜检查(镜检关节处不规则斑点的多少)。
25、虾多长时间可以吃饱?
答:正常情况下,虾2~3分钟就可以吃饱。但虾属杂食性动物而且贪食,吃饱后仍然会寻找饵料。所以如果投喂时间过长,一是会造成饲料浪费,二是会造成虾肝胰腺、肠道负担加重。而且,过多的粪便还会加速塘底恶化。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少量多次投喂,缩短虾的吃料时间,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塘底污染。
26、青苔多如何肥水?
答:塘底青苔滋生,大量吸收水体及塘底的营养,并消耗氧气使藻类因营养不足或缺氧无法正常繁殖。但青苔也有弱点,青苔需要阳光才能生长,在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加高水位,也可加营养丰富的四大家鱼塘水来降低水体透明度),青苔也无法正常生存。&
27、如何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
答:放苗后的第一次蜕壳是损失虾苗最严重的一次,通常因苗场水质和池塘水质情况等存在差异,这种水环境的变化使虾在放苗当天就蜕壳。早期虾苗大多以天然饵料为食,水清、藻类不足或水体天然饵料不足都会使虾苗因缺乏食物来源或水体变化而大量死亡。所以放苗前一定要先肥水,调出一塘稳定的水后再下苗。
28、PH昼夜变化大是什么原因?
答:PH值高说明藻类光合作用强,消耗大量二氧化碳,水体中大量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等酸性物质减少,相对碱性升高;PH值低说明物质分解代谢消耗大量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水中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增加,PH值降低。池塘中如果小型藻类多或藻种单一,同时耗氧有机物多时就会出现这种结果。
29、黑鳃的形成过程?
答:虾鳃被细菌感染后,细菌侵蚀鳃组织内部,刚开始的时候肉眼看不到明显症状,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小部分鳃小片变黑(因感染后组织坏死、腐烂引起)。中期肉眼观察虾有黄鳃症状,镜检鳃小片,发黑部分面积扩大。后期观察整个虾鳃都变成黑色,出现大面积的腐烂和溃疡。早期和中期的黑鳃(烂鳃)可以通过虾蜕壳缓解病情,晚期的黑鳃虾已经无法正常蜕壳,增氧机底出现大量死虾。所以黑鳃是典型的细菌病(通常由弧菌和镰刀菌引起)。塘底脏,还原性高,细菌大量存在是导致虾黑鳃的根本原因。&
30、虾断须处有黑点是什么原因?
答:大多数虾断须是在蜕壳的时候。虾因应激、缺氧、底脏等情况导致虾须变红,红须虾在蜕壳的过程中,部分虾须无法正常完好的脱离虾体,最后无法蜕出的部分断裂,出现断须现象。所以虾断须主要是由于虾蜕壳不遂引起。主要原因还是长期塘底脏、缺氧、虾体应激大造成。断须处如果没有足够的抗坏血酸(VC)使其及时愈合,就容易被细菌感染或被氧化成黑色,形成黑点。
31、虾须长时间过长什么原因?
答:虾须长短说明虾的蜕壳频率高低。如果虾生长速度快,虾就会经常脱壳,这样虾须也会随着虾蜕壳经常蜕落,虾须不会很长。如果虾长时间不蜕壳或蜕壳出现问题,虾须就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段增长。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虾须的长短来判断虾生长情况的好坏。虾须过长通常是虾蜕壳、成壳机制不好或体质不好,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脱壳造成。&
32、虾体粗糙不光滑的原因?
答:(1)底质差,细菌和大分子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使虾体表的粘液大量消耗,造成虾身粗糙;
(2)饲料中缺乏营养物质或体内自由基偏多,使机体正常代谢和分泌抗体对抗炎症的机能消失或减弱;
(3)有寄生虫或黑斑,虾体表被破坏,虾皮组织的腺体无法正常分泌粘液;
(4)经常大量使用颗粒氧,破坏了虾体表的防御组织。
33、塘水分层的危害?
答:&水分层主要是指中下层水和表层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是中下层水浊,表层水绿,拉虾罾或搅动塘水时会有浊水现象。水体分层说明池塘底部严重缺氧,吓在塘底烦躁不安,形成浊水。水体透明度低,中下层几乎没有藻类,物质代谢缓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容易增加。这种情况的水质非常不稳定,如遇恶劣天气极易死藻或水变。在环境突变后,水中藻类死亡,有机质,死藻等无法迅速沉积塘底。&
34、如何判断肝胰腺好坏?
答:正常的虾肝胰腺呈粉红色。在养殖过程中,肉眼观察若肝胰腺呈灰黑色,有白边是比较正常的;若肝胰腺颜色发红、发黄、肿大,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
中后期虾肝胰腺膜随着投喂量的增加会慢慢开始发黄,主要是因为随投喂量(长期投喂高蛋白且低氧环境下,肝脂肪代谢速度减慢)的增加,肝胰腺脂肪积累量大,到一定程度,肝胰腺膜被脂肪浸润,表现出脂肪的颜色。而脂肪大量沉积在肝胰腺,使其排毒、解毒、助消化功能降低,有害物质积累,自由基增加,虾易发病。
35、蓝藻塘水深好,还是水浅好?
答:蓝藻是典型的表层藻类,蓝藻大量繁殖时,其他藻类很难生长。蓝藻毒素同样会使虾腮肿大,形成呼吸障碍。水位加深后,会使虾塘中下层缺氧。但不管水深水浅,蓝藻毒素都大量存在。所以蓝藻塘水位不宜过深,保证虾生活的区域有一定的氧气基础就好。虽然浅水水色难看,但还是比加深水位后的塘底缺氧有益。
另:蓝藻塘PH值很高是因为:
(1)蓝藻大量繁殖,漂浮于水面,释放大量毒素,抑制其它藻类生长,使藻类组成极度单一;
(2)蓝藻细胞壁很厚,浮游动物摄食后难消化,“水蛛”等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无法正常生长,藻类的生长得不到控制;
(3)蓝藻自身的光合作用也非常强,大量蓝藻无序繁殖,又得不到其它生物抑制,使得池塘大量碳酸盐被消耗,PH居高不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