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时达2010年农历是什么年七月二十一晚上十点四十九分出生的男孩

发博文博文
个人资料陈相泽Qing 微博
博客等级:博客积分:69博客访问:1,397关注人气:6精彩图文&&相关博文推荐博文&&谁看过这篇博文八十老头0分钟前何家淼…今天09:04noboru…今天09:02正文 字体大小: 中 东北人参( 08:30:38) 转载▼标签: 分类: 东北人参原作者:任胜才人参,俗名称“棒槌”,被誉为“百草之王”,名列“关东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首。据专家考证,人参是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仅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俄罗斯和日本。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发现人参有大补元气、延年益寿的功效,并广泛用于医疗保健中。长白山区野山参采挖至少在公元三世纪就已开始,但中原地区所用的山参多产于太行山区。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太行山的野山参基本绝迹,长白山区遂成为中国人参主产区。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很多的关于长白山人参姑娘、人参娃娃的美丽传说,每每被那美丽的故事所打动。传说挖人参的叫“放山”,放山人要在每年春季进山,带上小米和挖参用具,还有防身的刀斧等工具,因为长白山也是熊、狼、长虫等猛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在山上,挖参人先搭个“窝棚”住下来,然后天天进山去寻找“棒槌”。挖人参的人也讲究“缘”,人缘不好的或者无德的人不但找不到人参,还会有生命危险。挖参的人除了带必要的工具外,还必须准备一条红丝绳,见到人参后要大喊一声“棒槌”,然后把红丝绳拴在人参的茎上,据说是人参很有仙气和灵性,不拴住它就会跑掉的。然后开始挖。在采挖时必须十分仔细,不能损伤一点须根,否则会影响质量,卖不上好价钱。旧社会,放山人员千辛万苦,虎口余生,挖回的人参还要遭受官府和参商的压榨和盘剥,真是富人口里一只参,挖参人眼中千滴泪。听老辈人说,人参的大小分几品叶,当年生的由三片小叶组成的一枝复叶叫“一品叶”,第二年生的叫“二品叶”,依次类推,到六品以上就是精品了。在民间就有老话说“一两为参,八两为宝”的传说。但是野山参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生长非常缓慢,一棵成熟的山参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由于数量有限、采挖不易,于是有的挖参人把采集到的山参籽和小山参播撒、栽种到专门整理过的土地上,再搭上棚盖遮雨挡阳,这就是园参也就是人工种植人参的来历。早年时期,人参是宫廷和达官贵人的专用品,民间很少用及。人参属于特殊的植物,一般的植物,芽孢损伤以后,便不再复生,从此结束了它的生命。但人参却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具有超常的再生能力。它是由根和茎叶组成,人参根,又可分为主干 (或主体)、须子、芦头几部分。芦头是连接根和茎的芽孢,对人参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人参是多年生植物,野山参往往生长上百年,家植园参也得5-6年才能收获。冬天要休眠,茎叶枯死,第二年春重新发芽生长,年复一年,直至收获。人参于夏季开始出芽,叫越冬芽,越冬芽于第二年春出土生长。假如越冬芽受到损伤(虫害、菌害、野兽侵害、人为灾害等),这个芽便停止生长,人参根则在土壤中休养生息一年而不出土。与此同时,又在已死亡的越冬芽附近重新长出一个芽,次年春,这个芽破土而出,继续生长。老百姓把人参芽这种重生的现象,叫“转胎”,重新投胎之意。人参的“转胎”现象,在野山参家族要多一些。主要是野山参生长环境较园参恶劣,经常受到野兽、昆虫及细菌的侵害,每当这种情况,人参生长就要停止一年或数年,之后再重新发芽生长。根据很多资料的显示,人参,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寿命可长达几百年。它有许多别名雅号——神草、天狗、土精、地精、王精、黄参、血参、人衔、人微、海艘、鬼盖、棒槌、百尺杆、金片玉兰、黄丝、白物、孩儿参等等,不下二十几个。有趣的是,人参的满语名称是“奥尔厚达”。“奥尔厚”是草类的总称,“达”是首领、头人。译成汉语,就是“百草之王”。这个名字,朴素和显赫的意味兼而有之,也很贴切。在早期,一株质量绝好的老山参,大大超过等重量的黄金价格。如果说老虎是威震山林的百兽之王,人参确实是神奇珍贵的“百草之王”。人参它的生长也和别的物种不同。它一茎独出,亭亭玉立。初夏,茎端生有黄绿色小花,八月果实成熟,红润光洁,鲜艳夺目。一年生的人参由三片小叶组成的一枝复叶,二年以后的人参,复叶逐年增至六枚而止,每复叶由五片小叶组成,这就是诗人们所说的“一鸟飞五花。”人参根部肥大,主根为纺锤形或圆柱形,主根上常生有分杈,称之为须根。主根和须根就像人的躯体,细看有“头、身、手、足,面目如人”。在东北随时随地都可听到有关人参的有趣传说。民间故事里,人参作为善良和正义的化身,它有时是一个穿红肚兜的聪明伶俐的孩子,有时化作一个头簪红花身穿绿袄的美丽姑娘,有时是一个童颜鹤发的慈祥老人,有时又成为天上北斗射出的一缕亮光,这些故事不知流传了几百年,可永远是那么动听,对人参的大量描述,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人参的熟悉、喜爱和珍视。人参之所以称为“百草之王”,主要还是它的医药疗效。古人认为,人参可以使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当然不可信。但中医说人参能补血养气,固津生液,开心明目,益智安神等,是很有道理的。现代医学长期大量临床实验证明,人参对于休克等急症的抢救,对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胃、肝脏疾病、糖尿病、各种精神病、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症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爷爷奶奶闯关东十四年后才相见原作者:刘家祥爷爷奶奶若活着,现在应有110多岁了。1922年,爷爷30来岁,山东老家发生了天灾人祸,爷爷毅然决然,抛妻别子,像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朱开山一样,闯关东去了,临别时,告诉奶奶:我走了,在家里等我二年,等我在关外置了房子置了地,就回来接你和孩子。二年后我不回来,你就再嫁人,别等我。奶奶说:我谁也不找,就等你,二年你不回来,我就领着孩子找你去。没有生死离别,没有依依不舍,爷爷在一个清早,穿着奶奶做的青布鞋,怀里揣着几个窝头,从蓬莱的刘家庄,向烟台走去。也像朱开山一家一样,坐船到旅顺口,踏上了关东大地。爷爷来到关东大地后,听说黑龙江那里人更稀,地更广,爷爷在山东老家就向往人少地多的地方,就一路向北,来到了黑龙江边的黑河的一个地方,那时叫瑷珲。也如朱开山一样,进了一家金矿筛金( 爷爷跟朱开山的想法一样,挖金子挣了钱,置房子置地),也许他跟朱开山还一起挖过金呢,但爷爷后来的境况就不如朱开山了,爷爷在金矿里挖金一挖就是4年,没往家邮一分钱,也没给家里去一封信,家里人都说爷爷死在了关外,奶奶不信,就在1926年,带着四个孩子,卖掉了两亩薄地,怀里抱着老姑(爷爷走后生的),手牵着我父亲,二叔,三叔,迈着一双小脚,沿着爷爷闯关东的路,也闯进了关东大地。一边走一边打听爷爷的下落,可茫茫天地间,关东大地又是那么广,上哪里去打听啊,奶奶来到了奉天(即沈阳)找到了一份活儿,给富人家洗衣服做饭,我父亲找了一家织袜子的厂当学徒,二叔三叔成天出去捡烧材,煤核(没烧净的煤,可以再烧取暖做饭)。老姑在家玩,一家人一边生活一边继续打听爷爷的下落,后来打听到爷爷在黑龙江,奶奶带着孩子又向北走,来到齐齐哈尔附近的泰来县,仍没找到爷爷,在这里,奶奶给一个大地主家当保姆,父亲给地主家当长工,二叔到一家木匠铺当学徒,三叔到地主家的油坊当小工。8岁的老姑到一家当童养媳,跟人家生活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爷爷闯关东已经14年了,这时已是民国24年(1936年),关东大地已不是民国的地盘,成为日本人的天下,成立了伪满洲国。这一年冬季的一天,奶奶正在家里给父亲缝补衣服,一边补一边想爷爷啥时能回来,回来时能带回多少钱,也好买几垧好地,置上房子,给儿子娶媳妇,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正想着时,猛听一阵狗叫,奶奶抬头一看,只见院外进来一个人,这人身披麻袋片,脚穿破草鞋,头发又长又乱,手里拄着一根打狗棍,胡子老长,一脸灰土,瘦的皮包骨,风一吹都打晃……这个人就是爷爷。夫妻二人14年后相见,抱头痛哭一场。原来爷爷进了金矿后,金矿老板又引进了赌场和妓女,又购进大烟卖给矿工们。矿工们挣俩钱又都扔进了赌场,扔给了窑子(妓院),爷爷抽上了大烟,挣俩钱不够抽大烟的,越抽越上瘾,最后抽得只剩下皮包骨,干活一点劲都没有了,金矿老板把他赶出了金矿,又经过打听,知道奶奶他们在这里,就一路要饭,风餐露宿找来了,他痛苦地对奶奶说:我对不起你和孩子,闯关东14年,一分钱没攒下,对不起你和孩子呀,奶奶擦着眼泪说:能活着回来就好,咱一家人团聚就好。从此一家人在泰来县塔子城定居下来。又经历了伪满洲国倒台,土匪为患,东北解放。直到土改,才圆上了有房子有地的梦。爷爷奶奶从此再没分离,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先后去世。从《闯关东》大戏看牡丹江地域和人文历史原作者:徐景辉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从央视开播后,大东北这块土地,尤其是牡丹江流域和张广才岭及老爷岭一带这一片苍茫雄奇的自然河山,也再次从人们的记忆深处被唤醒。有资料证明,牡丹江一带,应该是闯关东者最早涉足的地方。从历史成因上看。牡丹江和其最大支流海浪河流域曾经是清初大东北宁古塔等处将军驻镇地,从明清战争开始,努尔哈赤不断派兵从张家口一带进入中原,抢掠马匹物资,尤其是抢掠大量汉人为他们种地,这些汉人一部分就来到宁古塔将军治所,这是汉人团体进入牡丹江流域的最早纪录。到了清光绪、咸丰两朝,政治动荡,加上山东、河北一带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大量农民自发地流向东北。他们往往是有亲投亲,有友投友,无亲无友就投乡亲。由于牡丹江一带早就有了汉人入住,大量流民就选择了牡丹江流域。从古代交通驿路上看,当时出关进入东北的路线只有一条,就是清初八旗大军进关路线和后来回东北祭祖路线,出关后一直东行到长白山南麓,再取道北进,基本上是沿着长白山行进的。这唯一的路线,就决定了他们必走张广才岭和牡丹江流域。以牡丹江流域为中心,然后呈扇形向四处波散。从迁徙目的上看。关内移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选择生存。哪里最适于生存,哪里生存条件更优裕,就选择哪里定居。而牡丹江一带,至今都是人居理想之地。他们所以选择牡丹江流域,一是为了淘金,二是为了挖煤,三是为了挖棒槌(人参),四是为了采山货或定居生活。除了定居赚钱,一些有长远打算的山东人,更想在这里开创自己的事业,就像《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到了后来,生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在大东北干一番业绩。因此,闯关东者大多都有一股子韧劲,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种精神在今天的黑龙江人身上仍然存在。应该说,这是闯关者为我们留下的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从地域物产上看。东部山区森林茂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尤其盛产“黄黑”两矿,黄的是金,黑的是煤。大多闯关东者是为了淘金而来。海林市横道河子镇的七里地村,就是典型的闯关东部落,最初的几户人家就是为淘金而来,而当时的村名就叫老金沟。从七里地到威虎山林场主峰景区,长达三十多公里的采金地段,是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条“老金沟”。1896年,中东铁路开工,老金沟一下子就涌入了1万5千多华人劳工,几乎全是闯关东者。今天的七里地村,全是闯关东者的后裔。除了矿藏,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还盛产人参、灵芝、红景天、不老草、鹿茸角、麝香等名贵中草药。当时的东部山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数不胜数。“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落饭锅里”,今天听来颇似童话传说,可在当年,一点也不夸张。正是牡丹江流域和张广才岭一带的丰饶物产,吸引了大量闯关东者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居民三千七百多万,而山东移民就达二千三百万之多,黑龙江东部及牡丹江一带就有三百六十多万,是大东北局部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可以说,牡丹江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闯关东》热播,不仅仅引发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眸,更重要的是引发了黑龙江乃至大东北与山东的亲缘关系。同时,通过这部戏,让人们深切了解了牡丹江一带的冰雪风光和山川形胜以及丰饶美丽的自然环境,因为剧中许多场境是在海林境内的威虎山影视城、雪乡双峰及海浪河畔等地取景拍摄的。今天,我们探讨《闯关东》,就是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辈是如何在东北开荒拓业走出一条人之路的,为今天的黑龙江如何学会艰苦创业提供了思路。做为黑龙江东部山东移民重点地区的牡丹江人,也更为那段历史拥有一份自豪。关东路上的强盗原作者:王跃斌我很少看电视剧,偶尔看看,也是一眼两眼的,不甚上心。但《闯关东》却看了几集,破天荒。这不但因为它反映的大多是黑龙江的事,更因为我是闯关东人的后裔,对此关心些。在看过之后,真的不错,却也生一点遗憾。给我的感觉,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不是黑龙江人,或者对黑龙江陌生,在写到黑龙江的事时,总是露出破绽,尤以写土匪戏为多。从清中期柳边驰禁之后,东北地区就是国内土匪最多的地区,当时有一句俗语,说是,关东山,一大怪,山山都有响马在。此时乃至民国时期的土匪,不分大股小股,大都是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内部分工也明确。一般情况下,土匪的头头称大柜、大哥或大当家的,二头头叫二柜、二哥或二当家的。无论是大柜还是二柜,都是由起绺子时选出的头或者是有威望、有本领的人来担当。我没有看到鲜儿进绺子的那场戏,但如果鲜儿能当二柜,在当时情况下,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做了大柜夫人,一是有特殊才能,如果不具备这两点,让她当二柜就有些牵强了。除了大当家的二当家的,在土匪分工中,其次是四梁,有里四梁外四梁之分,也有统称为四梁八柱的。共有炮头,是管带兵打仗的;粮台,是管理队伍钱财的;翻垛的,是负责参谋行动的;水香,是负责站岗放哨的;秧子房,是负责看管肉票的;花舌子,是负责联系赎票事宜的;插千的,是负责侦察分析的;字匠,是负责文书工作的。这些角色,在《闯关东》里,大多没有区分,让人看不到震三江这样大绺子的规矩。在关东山,最主要是在黑龙江与吉林,从清朝时的马贼开始,土匪住的房子大多都是地窝棚。靠坡朝阳。北边的一面,卧在地下;南边的一面,用木头架起,安窗户,安门。这种建筑叫地窨子,是黑龙江自古就有的样式。历史上说的宋徽宗父子坐井观天,据学者考证,也就是这种地窨子。这种房子不仅盖起来容易,防寒保暧,也易于隐蔽,自然也为土匪所喜欢。当然也有盖在地上的,在深山老林中。但像《闯关东》那样宏大,外带高台的老窠,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看到这样的房子,让人想到不是关东山,而是水泊梁山。为此,我曾到拍摄外景地看过,那两栋建筑,有失环境真实。当年,在土匪中,都流行黑话,不但各绺土匪相见,要用黑话沟通,就是外人与土匪接触,也要先用黑话。这在《林海雪原》中,就有成功的描写。而在《闯关东》中,好像只有一处土匪见面讲黑话了,传文的马帮遇匪那场戏却没有讲黑话,也没有见面的礼节,缺少生活真实。如按当时的情节,两伙人相见,如果是传文发话,应先行土匪标准礼,右手抱左手,搭在左胯上,而后要说黑话“局红管亮,人欢马壮,大家托福太和(太和,太平和气的意思)。”对方接受了,就会说“ 太和太和,大家都太和。”如果是土匪一方先发话,则会问,“你是谁?”这时传文要答,“我是我。”土匪接着说,“压着腕。”传文要接“闭着火”。而后土匪还会“有喷子(手枪)”么?有“青子么(匕首)?”之类的黑话。当然,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土匪黑话内容见面礼节也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相似的。还有个马帮问题。在影片所反映的时代,中东铁路已运行,张广才岭的货物运输可通过铁路,也可走公路。即使是偷运走山路,夏天用马帮,可信;但在冬季用马帮,就不可信了。因为在黑龙江,林地冬天运输,多用马爬犁,不会像影片里描写的那样,在深雪里牵着马沿路前行。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如果没有路,乱钻树林,那么,遇到土匪的概率也就低了。卖羊闯关东原作者:刘加祥1963年,我7岁,老家山东省庆阳县农村的日子太苦了,主要是吃不饱饭,长期吃菜团子,地瓜干,吃的肚皮挺老大,眼睛也大,逛逛的要从眼眶里掉出来,胳膊腿细的像麻秆,父亲,母亲成天在生产队里干活,起早贪晚的。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挣不回来吃的。饿的一家人东倒西晃的,就在这年春天,嫁到黑龙江海伦县农村的姐姐回来了,姐姐说他们那里不算太好,但最起码能吃饱,粮食有的是,姐夫还是大队里的一个小官,落户不成问题。姐姐说:都搬我们那去吧,父亲想了几天,一咬牙说:走,闯关东去。可用什么当路费呢,从山东庆阳,到黑龙江海伦,火车票钱每人也要二十二元呢,老少7口人,也要一百多元(其中有半票),家里的房子是不能卖的,锅碗瓢盆也不能卖。也就是说家里什么也不能卖,就是卖也没人买,家里当时有五只瘦羊,父亲牵到集镇上卖了,勉强凑够了路费,一家7口背着三套行李卷,踏上了闯关东之路,到了海伦县农村,先是在一农户家租了一铺北炕,当时,黑龙江农村家家都是南北炕,中间一条一米多宽的过道,外屋地是一南一北两锅台,主人家住南炕,我们家住北炕,白天,南北炕都相互对望,吃什么饭都一清二楚,到了晚上一家撂一块布(也叫幔子)挡上,说好了的,一铺炕一个月的租金是一元五角钱。一年十八元钱。我们和主人家相处的挺好,他们也是早些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两家人加一起15口,一天热热闹闹的,晚上也有出去小解,回来后上错炕的时候,因不是故意的,没人计较。半年后,我们家压了一个草房,搬了出来。日子是比山东老家好多了,起码能吃饱饭了,粗米大饭可劲造,烧材也多,父亲和哥哥都上工,父亲是整劳力,哥哥是半拉子(挣整劳力的一半工分)。几年后我也参加了劳动,也是半拉子。我们那个生产队地多人少,生产队又开了粉房,日值达到了两元多,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我家的日子因劳力多,也渐渐中兴起来。一晃,到了“文革“后期,我们哥几个,姐几个都在关外成了家,立了业,父母也老了,他们思乡心切,便像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朱开山一样回了一趟老家,看到日益破败的房舍,听说一些同龄人相继因饥饿,贫困,疾病无钱治死去,看到村子里三十好几的光棍娶不上媳妇,一些大姑娘远走他乡找婆家,父亲感慨万千说:当年闯关东闯对了。兴安岭雪兔原作者:李尊秀雪兔是关东山的特产;其种类与紫貂、水獭、飞龙、金雕、马鹿、驼鹿、棕熊、原麝等一样,都是大小兴安岭林区及周边附近极为珍贵的国家二级自然界的野生保护动物。众所周知,不仅雪兔的兔肉是宴席上的佳肴,皮毛更是女性高档次的饰品和御寒之物,而且其五脏和粪便也有非常广泛的药用价值。单独用雪兔粪便可以治疗腹泻、痔疮和目中障,如果再掺杂上青羊粪和其它的中草药,就变成了吐血、尿血、便血及筋骨疼痛的首选之物。人所皆知,作为食草动物中的弱势群体,雪兔们的天敌比比皆是,除了人类的贪婪,其它动物:如走兽中的狐狸、猞猁、狼、豹子及猛禽中的金雕、游隼、苍鹰、鹞子、猫头鹰等等,也时时刻刻在威胁着雪兔家庭的生命与安全。人类之中我也算一个。1969年春天,在鹤岗市西大鹤立河右岸的南大排又名南大岗上,我第一次领狗追逐雪兔。狩猎队那时候仍然正红火,炮手四老歪说,小嘎子没事,领我家黄狗撵兔子去吧,还省着我给它烀食了。他家的黄狗一米多高,方嘴圆耳眼睛血红,一顿得吃半盆子食呢!冬天拉爬犁一只狗就飞快,秋天撵野猪小弹都省了。但春天的野猪比猎狗还瘦,想追上它们门儿都没有,可是让它撵兔子,确实是电线杆子刻手章——大材小用了。四老歪处处精打细算,春天也不让大黄狗闲着。我领着黄狗整整追了一天,通过实践我真正的体会到,小兴安岭的雪兔有多么样的狡猾。最后竟然把大黄狗给治死。猎捕雪兔最好是冬天下大雪以后,发现了踪迹,就在跑道的一头拧个丝套,没有铁丝解下来冻湿了的鞋带也可以代替,离地面一拳头多高,然后绕到另一头喊两嗓子,十有八九就能把它擒住。这种动物眼睛虽大但视觉不好,观察敌情靠嗅觉和耳朵,一般情况下白天不动,晚上出来觅食也得借助月光,伴随着月牙儿的移动,前半夜在西坡,后半夜在东坡。狡兔三窟,不掌握规律和成熟的经验,想逮住它们也非常的不易。这次我领狗顺着风味寻找,狗鼻子比它还要灵敏十倍。南大岗上是它们的老巢和家园。别说是我们狩猎队的炮手,林场职工也来这儿捕捉。五月上旬叶青草绿,既是母兔们发情的季节,也是公兔儿换毛的时间,轰起来的雪兔时常就有多只。可是狩猎队也有个规矩,食草动物一般不许用枪,别说是雪兔,其它动物也都有个讲究,不该用枪的你用枪猎杀,在邻居们面前也抬不起头来,除非猛兽在疯狂的伤人,也就是常说的枪漏子那种,为除后患才能开枪猎杀。如果猎杀了正交配的动物,没人知道,自己的良心上也会终生惭愧。我年龄太小属于无知。四老歪是精明,处处想得便宜,在这个季节领着狗撵兔,不是犯罪也纯粹是缺德。蓝天白云视野开阔,离悬崖岭不远,两只雪兔受惊急蹿了出来。黄狗疯狂地急追了上去,我拎着棒子也助威呐喊。心情激动也兴奋得不行。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兔。跑在前面的肯定是雄性,一蹿有丈远,眨眼就没了。体重最少得二十斤开外。母兔儿较小紧随其身后。灌木丛下面,也许它们俩在谈情说爱,也许可能在欢度着蜜月。黄狗也可能对小母兔不屑,四腿生风紧盯着那只雄兔。但母兔和公兔是同一个方向,就在黄狗快追上的时刻,想不到的一幕突然间发生,逃命的母兔又急返了回来,眨眼之时就奔到了我面前。出于本能也是下意识的作用,我手上的棒子猛的一抡,蹿过来的母兔,恰恰被我击中,吱吱哀叫着躺在了地上。我扔下棒子兴奋又得意地把它拎了起来,嘴上还骂着:“妈的,傻啦!怎么往回跑呢!飞蛾扑火,自己找死来啦!”同时我内心还有点儿纳闷:逃走又回来,难道雪兔这也算是狡猾?雪兔犯傻令我感到遗憾,但它的漂亮着实让我感叹:晶莹剔透,水洗般的雪白,仅眼圈和耳尖才有点儿褐色。雪兔漂亮真是名不虚传啊!可惜它的后腿已经丧失了功能,腰部骨折下半身瘫痪,悬在空中只有前爪还在又抓又挠的抵抗着,它眼圈儿很美,简直像美女刚刚着了淡装。可是它的目光始终盯着远处,也就是它逃走又返回来的方向。噢!我明白啦!很可能那儿有它的崽子,为救崽子才急中生智转移了我们追赶的方向,这是母性最起码的本能,紧急关头自我牺牲往往是首选。我没有猜错,它腹部的奶头是最好的证明,急转身的地方肯定是它的穴巢。在一棵粗大又腐朽的倒木下面,四只小兔也很快被我发现。全身绒毛,眼睛已经睁开,看样子出生也就是最近几天。雪兔的本领就是奔跑,半个月的兔崽你就擒拿不住了。我把小兔捧在了手上,受了伤的母兔目光是那么暗淡,三瓣嘴的脸上愁容而又绝望,眼圈有泪花竟流淌了下来。恻隐之心使我把小兔放在了它身边。母兔用前腿挣扎着,非常吃力的扭着脑袋,在崽子们身上不停的吻着不停的舔着,仿佛是安慰也好像在诉说,乞求儿女们能对它原谅。特别是它扭动着躯体让小崽子吃奶,那么样的动情又是那么样迫切,使我这个观者泪水也禁不住的滚落了下来。可是受伤的母兔呢,那么样的安逸,那么样的恬静,那么样的幸福也是那么样的愉悦,尽管后半身早已经瘫痪,全身也在不停的颤抖……这次行动我痛心又后悔。后悔不该听四老歪的吩咐。我左手用帽子兜着四只小兔,右手拎着受了伤的母兔。打算回家精心为之照料,也算弥补心灵上的缺憾。但刚走了几步大黄狗就回来了,它鬃毛戗着眼珠儿血红,气喘吁吁满脸都是恼怒。见我手上拎着的兔子,扑上来一口就衔在了嘴上,脑袋一抢就硬夺了过去。太突然了,我思想上没有丝毫儿的准备。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与危险,可怜的母兔就葬送了性命。我用脚狠踢,踢它的脑袋,踢它的嘴巴,但踢着踢着,母兔就被它吞嚼了下去。狗随主人都是这么损,啊!气得我折了根树枝在它身上抽打,为躲避惩罚它逃向了远处。打着饱嗝得意洋洋,脸上也写尽了卑鄙和无赖。突然,逃走的公兔又重返了回来,也许它恋着刚才的情人,此刻又冒险再一次的亮相,也许它始终就在暗处观察,为情人丧生它要施展报复。总之它对黄狗丝毫没有怵,立着后腿摇晃脑袋,引诱黄狗要再跟它较量。我再一次注意到了这只黄毛小老兔,后腿打弯也有一米多高。目光流露出来的不仅是机警,同时也折射着凶狠与残忍。对弄和挑衅又惹恼了黄狗,汪的一声吼叫又急追了上去。黄狗这一次填饱了肚子,当然也有羞辱般的恼恨。四爪生风,眼瞅着就要扑倒那只公兔。公兔突然间跳蹿了起来,改变了方向继续又再跑。所有的兔子都有这种强项。风驰电掣,但跑着跑着就会紧急刹车又腾空而起,身体在空中一百八十度转弯,观察方向后继续再跑。但黄狗就不行了,控制不住滑出去很远,等调回头再追雪兔跟它又拉开了距离。居高临下我清楚的看到,公雪兔引狗在大平岗上奔跑,绕着圈向悬崖岭靠近,四老歪的黄狗有勇无谋,发疯般的狂奔,张着爪子乱扑,嘴里还不停呼呼地吼叫着。恼羞成怒穷追猛赶,追到了悬崖它还红着眼睛追呢!就在公雪兔又一次起跳,黄狗失蹄栽到了崖下,等我绕到了水库边上,黄狗早已经停止了呼吸。但伸着舌头,红红的眼珠子都凸了出来,抬头一看,公雪兔还在崖顶上立着,我身上不由的出了一层冷汗。隐秘在荒原的三岔河原作者:张文提起松花江,大多数人对它既熟悉,又亲切,可是,当问及松花江上游的起点三岔河,知道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这还要从三岔河的隐秘与神奇说起。三岔河在松嫩平原的腹地,被莽莽苍苍的荒凉所覆盖,被遥远的偏僻所遗弃,大片大片的苫房草、小叶樟漫山遍野的围裹,还有大片大片的柳条通、柳蒿塘、水蓬花铺天盖地的遮护,使得第二松花江与嫩江像一对私奔的情人,悄然在这人烟稀少的旷野里幽会,形成了烟波浩淼的“三岔河”。因此,就不能不带有隐秘的色彩。说三岔河的神奇,要从上游的两条江说起。第二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的长白山天池,古称“粟末”,它由南向北,热情奔放地穿行在茫茫的大平原上;嫩江发源于我省境内大兴安岭南麓的伊勒呼里山,古称“黑水”,它从北向南,带着不懈的追求奔腾而来。这两条江像是事先约好了一样,在预定的地点——肇源县茂兴镇南10公里处,欢腾雀跃地交汇了。人们管这个交汇处叫“三岔河”。当地人也有叫“三江口”的,也有叫“阴阳界”的。这里就是松花江上游的起点。之所以叫“三岔河”,是因为第二松花江与嫩江交汇之后,形成了调头向东,水流湍急,波澜壮阔的松花江,这里是三条江的结合部,故称“三岔河”。又因为,黑色的嫩江水和白色的第二松花江水汇合之后,绵延二里之远仍然界限分明,黑白不混,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阴阳界”。其实流经肇源的两条大江,自古就有记载:“南有泾渭,北有粟黑”。这粟黑之说指的就是肇源“三岔河”的两江交汇,江水形成一黑一白截然分流的壮美神奇景观。大凡与隐秘或神奇沾了边儿的,就会有许多故事或传说,三岔河更不例外,有神仙鬼怪的传说,有爱情悲剧的传说,也有南方蛮子寻宝的传说……,老版的越传越远,新版的越传越多,林林总总花样翻新。不过,我更偏信于这是一家人悲欢离合的真情佳话。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黑龙江中有一条黑龙,生了青龙和白龙两个儿子,兄弟俩为博得母爱而经常相互嫉妒并引发争斗,龙母为此事很是操心。一来二去两个儿子大了,她也想让自己清静清静,便打发两个儿子到外面单独闯荡三年,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开阔眼界,学些本事回来,并要求三年后回来时必须为母亲带回见面礼物。青龙和白龙跪拜了母亲之后,各奔东西。白龙来到了东南的长白山天池,在那里与长白仙子结为夫妻;青龙去了西北的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与松鹤仙子结为夫妻。三年后,他们各自返回故乡时,白龙为母亲带回了长白山天池中的万顷白水;青龙带回了大兴安岭水系中的滔滔黑水作为礼物献给母亲。这一天,青龙和白龙在三岔河不期而遇,为了争路,都想先到母亲身边,兄弟俩发生了口角,最后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败。母亲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为青龙和白龙立约,在三岔河各行其道,在相遇处立一把分水剑,然后,由青龙和白龙各取自己身上一片龙鳞,白龙鳞背向东南,青龙鳞背向西北扣在一起,把分水剑柄扣在其中,使黑白水汇合之后,仍然界限分明。长白仙子和松鹤仙子得知消息之后,也都腾云驾雾赶到三岔河,以协助各自的夫君。她二人相遇后却愣住了,原来二位仙子是同胞姐妹,几年前在一场大难中分手,今日才得相见,真是大喜之事,各自劝丈夫要全家合好,把黑白两股水在下游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松花江。润泽着两岸的沃土,护佑一方百姓,从此不再泛滥洪水,风调雨顺。多少年来,三岔河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秀美的碧野之中,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是隐秘于荒凉中的野性之美;是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达斡尔人的饮料原作者:安玉泉达斡尔族是黑龙江地区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较早地接受了农耕文化,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具有从事农、牧、渔、猎多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饮食的多样化。达斡尔人的饮食文化既保留了草原民族的习俗,又接受了农业民族饮食之所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饮食习俗。达斡尔人与酒达斡尔族有着本民族的酒文化,他们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早在辽代时,他们就用牛奶酿造奶酒作为饮料,用家产的大麦、燕麦、荞麦、小米、稷子米等谷物酿造米酒作为祭祀、年节、婚丧、生产等时的饮料。辽朝灭亡时,他们被迫北徙黑龙江沿岸定居,把酿酒的技术也带到了该地区。清代初期,俄罗斯人侵扰黑龙江地区时发现了达斡尔族人饮用自家酿造的酒。当时他们有记载,据(俄)E·B·冈索维奇:“《阿穆尔边区史》记载……达斡尔人用谷物酿酒,他们酿的酒按照他们的说法叫作阿拉克酒。”“……结雅河对岸有乌卢斯(达族村堡),考库列伊在这里当酋长,在这座乌卢斯下面,不久前筑一座新城,图隆恰、托尔加和奥木捷伊三位酋长(达斡尔族)住在该城。……当哈巴罗夫(俄国武装队长)到结雅河口(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发现该乌卢斯的达斡尔人集聚在城外草地上宴饮。”因达斡尔人掌握酿酒的技术早,又生活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为了御寒的需要,他们对酒有着特殊的嗜好。中医以为酒有行药势、杀百邪、清毒气、通血脉、散湿气、开胃下食、湿肠胃、御风寒、上腰膝等作用。故达斡尔人无论是会宾聚友、联姻嫁娶、喜庆丰收、节日欢乐、祭祀祖先和神灵、渔猎生产等都要饮酒,饮酒时喜可增欢,忧能解愁,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对酒当歌,翩翩起舞。因此,千百年来酒便成了达斡尔人最重要的饮料。达斡尔人与牛奶牛奶是达斡尔人的日常饮料。在北方民族中,达斡尔人最擅长养奶牛,他们天天食用牛奶,牛奶是其重要的饮食。食用的牛奶主要有鲜奶和酸奶两种。鲜牛奶达斡尔族语称鲜牛奶为“苏”。鲜牛奶又分为生牛奶(达族语:“推棍苏”),它是将牛奶挤下后不用锅熬熟而饮用或泡饭吃,达斡尔人认为,喝生牛奶易吸收而且不上火。生奶皮(达斡尔族语称“推棍吾如莫”),它是将鲜牛奶不用锅熬,放在阴凉处一宿后,鲜牛奶表面便凝成一层奶皮子,第二天将其用勺轻轻取出装进坛子里就成了生奶皮,达斡尔人将生奶皮用来做粘粥或泡饼吃。疙瘩奶疙瘩奶达斡尔族语称:“艾日勒”。它是将挤下的鲜牛奶装进放在温热处的坛子里进行发酵,待鲜牛奶发酵后,用勺子把发酵的牛奶搅碎就成了疙瘩奶,它也是达斡尔人最喜爱的饮料之一。疙瘩奶口感香、酸,用于饮用或泡饭食用,也是达族人在夏季里招待客人用来解暑的好饮料。酸牛奶酸牛奶达斡尔族语称:“齐嘎”。是达斡尔族人最喜爱并且离不开的最重要的饮食。制酸牛奶的过程:将挤出的鲜牛奶装入放在炕或温热处的坛子或罐里进行发酵。一个星期后,坛、罐中的鲜奶就发酵了,这时达斡尔人要开始制作酸牛奶了。做法是:把奶耙子用温水洗净放进坛、罐中,然后把中间带眼的坛、罐盖子串在奶耙子杆上,盖好盖,盖的周围用干净的毛巾围好,然后开始用奶耙子上下打奶,打一段时间后,奶油从奶中分解出来,浮在奶子的上层,这时候把奶油捞出,放在盛凉水的盆子内凝固,然后再把凝固的奶油捞出放到锅里加温炼成奶油。捞出奶油后,剩在坛、罐中的牛奶就是酸奶了。酸奶制成后,达斡尔族人招来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来品尝,客人们一边品尝,一边谈论着谁家制成的酸牛奶酸得最好。酸奶是达斡尔人每天离不开的最重要的饮食,他们在农、牧、渔、猎生产时都要带上酸奶用来解渴。达斡尔人与果汁饮料达斡尔族人很早就制做果汁饮料。达斡尔族生活的地区过去生长着满山遍野的原始野果树,树上结满了野果。每年秋季,达斡尔人成群结队地到郊外采集野果,在家中晾晒成果干。达斡尔人制作果汁饮料时把晒干的稠李子(达族语称“来勒”)、山丁子(达族语称“胡日勒”)、草莓(达族语称“胡拉讷”)、榛子仁(达族语称“出出”)、玫瑰、山杏(达族语称“贵勒色”)等磨成粉后,用开水做成冲剂。该冲剂饮料具有酸、甜、香的口感,它是天然的高级滋补饮料。达斡尔人与茶“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得博,饮之则神清”(农书·百谷谱十·茶)。茶是中国传统的也是最流行的饮料,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饮食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达斡尔人什么时候开始与茶发生关系的?这个问题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但是至今无人论及。众所周知,早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达斡尔人,饮食是较简单的,米酒、牛奶酒、牛奶是他们的主要饮料。随着达斡尔人的祖先契丹人对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北宋向辽朝的岁贡中就有茶贡,这时期开始他们对茶叶有所了解,有所接触。内蒙古赤峰宝山古墓东壁壁画中有一幅“生活图”,上绘一人用石臼碾茶,旁有一案,案上陈列汤瓶、茶瓶、茶盏、茶筅等茶具,都是“点茶”必备的器具,可见达斡尔人日常饮茶是以“点茶”方式饮茶的,也可以说明达斡尔人较早地接触了茶叶。辽朝灭亡后,北迁到黑龙江沿岸的达斡尔人与茶叶断绝了几个世纪,直到清朝中期,达斡尔族中的官僚们又接触到了茶叶。当时,达斡尔族人中饮茶是不普遍的。清朝末民国初,随着汉族商人大量进入,普通达斡尔人对茶有了更多的接触,尤其是在饱食肥腻食物以后,他们已习惯用茶来帮助消化。茶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日常饮料。达斡尔人的饮茶方式既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方式,又受到蒙古人的影响,牧区的达斡尔人学习蒙古人用牛奶制奶茶饮用的方法;农区的达斡尔人接受了汉族的饮茶方式,主要饮用红茶。农区达斡尔人的饮茶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煎茶,二是点茶。煎茶是以茶(茶芽、茶末)和水同煎,一般在水沸腾后投入茶再煎片刻,然后饮用,煎茶有诗云:“鱼眼才过蟹眼生,小团汤鼎发函馨。三生灶鬼清无梦,一夜波神沸有灵。竹雪熟时浮乳白,松风响处断烟青。莫教移近销金帐,恐被羊羔酒染腥。”,“小团”、“汤鼎”,也是茶末和水同煎之法。“点茶”是以沸水冲泡茶叶的方法,就是现在通行的以沸水冲泡散条形茶叶的方法。散曲家李德载小令“赠茶肆”中云:“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写的正是“点茶“的情景。达斡尔人自从接触和接受茶后,他们对茶产生了特别嗜好,成了每天早晚必饮的重要饮料,家中来客首先用茶待客,其次再用酒饭招待。红茶是达斡尔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饮料。多金沟的故事原作者:唐铭听到“多金沟”这个名字,你一定会感到好奇,它指的是一条河,一条汇入嫩江的河,因盛产黄金而得名。早年达斡尔族人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主要以捕鱼为生。这里交通便利,溯江而上可到墨尔根,顺江而下可到卜奎城,沿陆路渡江向西可达到内蒙,并与十八站相连,过往的客商常在这里打尖过栈,随着人口的积聚,这里逐渐便形成了一个部落,部落的人们靠着到沟里淘金逐渐有了收入,随着各种产业的兴旺与繁荣,这里在短时间内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镇,人口最多时曾达到一两万人,镇里开设了饭店、客栈、烧锅等,当地的大剧院也很有规模,从卜奎城请来的戏班子也常在这里唱戏。部落的首领是一位敖姓的将军,他正直勇敢,骁勇善战,成为这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军事人物。据说他在清朝后期曾被调至京里担任提督,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曾奉命抗击。在八里庄前,敖将军带领士卒同敌人誓死血战到底,英勇气概令敌人胆寒,给外敌很大的打击。但军事实力的落后使敖将军的部队损失严重,敖将军本人也在阵前受伤后不治身亡。朝廷为了表彰他,为他修筑了纪念碑,在高五米宽一米的墓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写下了他的英雄业绩。他的墓地在多金沟边上的一处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清日朗。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祭奠着这位将军,祈盼敖将军永久护佑这片丰腴肥美的土地。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他们杀人放火,彻底打破了多金沟的宁静。有着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家园传统的达斡尔人,骑着快马,带着猎犬,拿着猎枪,同侵略者展开血战,但终因武器落后,不敌日军,舍弃美好的家园,撤到嫩江西岸,钻进深山密林。他们望着烧毁的房子,被占领的土地、被杀戮的牛羊,心中充满了仇恨。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记家乡,他们把新的村落命名为“新多金”。解放后,更多的人们回到了多金沟,他们和外来的汉族兄弟在这里重建家园,改变了解放前贫困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更是焕发出冲天的干劲,人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江捕鱼、上山打猎,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大增。人们用先进的技术淘金,还勘探出了煤矿,过上了富足的日子。2000年,这里又开始修建尼尔基水库,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建成后既可发电防洪又能灌溉农田。但工程实施以后,多金沟成为淹没区,富有光荣传统的多金人,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地搬离故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搬迁后的村落里盖起了一排排砖瓦房,家家有彩电,很多人家买了摩托车,有的家庭还买了小汽车,通乡通村公路修到这里,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发生在齐齐哈尔的中国第一次曲棍球比赛原作者:张港2008年是中国的体育年,对于齐齐哈尔人来说更是体育年,因为第十一届冬运会在齐齐哈尔召开。齐齐哈尔人说:了不得,这可是头一回在咱这疙瘩开全国的运动会。说到这儿,得更正一下,十一届冬运会规模是不小,可是,在齐齐哈尔开全国体育运动会可不是头一回,头一回应该算是1978年的全国曲棍球比赛。现代曲棍球运动始于英国,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比赛的只有英国、爱尔兰、苏格兰三个队。其实,中国“曲棍球”早在辽代就已经打得火热了,当年的曲棍球跟现代曲棍球比较类似。自辽代后,曲棍球一直是达斡尔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曲棍球的球棍达斡尔语称为“贝阔”,意思是弯曲的棍子,球为“颇列”。球棍长3尺,多用下端弯曲的细柞木制成,球可用杏树根或毛毡做成,大小与网球相似。在达斡尔族中广为流行,每逢节日和婚嫁喜庆之日,青年人都要组成球赛队进行曲棍球比赛。曲棍球在达斡尔族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曾被列为达斡尔族各个“莫昆”(氏族部落)组织应尽职责之一,每年春秋两季的早晚,各个“莫昆”的男性成员,经常分作两队,进行曲棍球比赛。1989年莫旗被中国曲棍球协会认定为曲棍球之乡,齐齐哈尔民族中学为黑龙江省曲棍球、木球、摔跤培训基地。现在,国家曲棍球队中仍以达斡尔族队员为主。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第一届曲棍球比赛才选在达斡尔族人集中的齐齐哈尔,比赛场就在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操场。1978年,我正在齐齐哈尔念师范,这天,路过民族中学,见操场上人山人海,围个水泄不通。我好奇,也凑上前看热闹。只见一条大横幅,写的是:中国第一届曲棍球比赛。观台只是几张桌子,也没有锣鼓、气球什么的,但这毕竟是国家级比赛,而且是“第一届”。我兴奋得不得了,但又看不到前面,就将二八大自行车梯支上,人站后座上看。那天参加比赛的只有三支球队:齐齐哈尔队、莫力达瓦队、北京体院队,齐齐哈尔队其实就是冰球一队。说实在的,我头一回接触曲棍球,竞赛规则一点儿不懂,打得水平也看不出来,连谁犯规了都不知道。我问周围的人,全跟我一样。但仍看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是我头一次经历的国家比赛。大庆的干打垒——夹木夯土法原作者:杨满良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油田出现了许多干打垒房子。大庆的第一栋干打垒是建在大庆镇西门外的。日,位于大同区高台子镇的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党中央决定在油田搞大会战。那时,一个重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几万职工的住房和上万台设备、车辆入库以及储存蔬菜过冬的问题。油田建设的许多地区,原来都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松嫩草原,远离城市,村落稀疏,也没有公路网。那年月气候酷寒,最冷时达零下40多摄氏度。且会战的1960年夏季老天多雨,冬季来得又早。雨季刚刚过去,9月的草原就刮起阵阵寒风,国庆节刚过就开始下雪了。在恶劣的天气面前,会战初期的几千台设备在大草原上运转,连个修理设备的房子都没有,广大职工住在简陋的帐篷、木板房、牛棚、马厩里。在如此严寒的地区,集中如此众多的职工和大量的设备,没有可靠的御寒手段,极有可能冻伤甚至冻死人,也可能会冻坏大量的设备。若遇上当地群众都怕的“大烟炮”风雪,就可能使会战陷入全局性瘫痪。据说那年会战的有效工作时间最多不超200天。为了解决安全过冬问题,从会战领导机关到基层小队,大家都在出主意,想办法。当时的大庆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声势浩大的“倒炕腾房”运动,虽解决了近万名职工的住宿问题,但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几万会战大军的燃眉之急。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来大同视察时,发现这里农民住的干打垒房子很管用:搞大同老乡建的那种“干打垒“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动手,来得快。三可以节省木材。四是冬暖夏凉。就这样,当时的会战指挥部在当时大庆区委的帮助下,由大庆区工程公司富有土建经验的李醒明同志负责,绘制出了大庆历史上第一栋“干打垒房”图纸,当时叫“夹木夯土法”。在取得会战指挥部和大庆区委的同意及支持后,大庆区工程公司由李醒明同志负责,立即到附近的城镇、村落,雇佣了一大批民间木瓦匠和农民力工,开始了全面施工。其实所谓“干打垒”,就是北方农家用黄粘土作原材料建筑的一种房子。这种房子除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其主要施工方法是:测定以子午线为标准,取面南偏东方位,为之大朝阳。第一道工序是制作埋设桩头板和备夹木。所谓桩头板就是按房山墙的高度和厚度,用木板钉做而成的一种夯土模具。形状呈上窄下宽状,按模具打出的土墙脚重头轻才能多挺年头。埋桩头板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稍有不慎把桩头木板埋偏,夯出的土墙也一定是歪的,用不了多久墙就会自行倒塌。埋完桩头板后,两头要用檩木支撑夯楔子固定。备夹木就是准备5~6米以上的粗檩子4根。此外还要准备大头小尾的线麻绳8条和夯土用的铁、木榔头(没有榔头也可用农用大镐代替)等。大庆地区黑土层较厚,打墙必须用黏合力达20号以上的黄粘土,所以第二道工序是打墙前必须把地表的黑土清除,用黄粘土打出的墙才结实。接着是用檩子沿桩头板从两侧夹紧,用打墙绳将檩子用活扣拴紧固定,为之夹木。第三道工序是向夹木内上土并踩实。这时多采用的人海战术,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上墙帮助踩土。这一道工序非常关键,踩土者都必须赤足,每段都必须有一重点人物用双脚跟运力,将檩子边的黄土踩实,为之“溜边”,这是保证土墙坚挺结实的关键。有一句民谚说“踩墙不用瞅,全靠屁股扭;打墙不用看,就瞅猫(腰)和站。”第四道工序是夯土。这道工序技术性不强,靠的是力气。用木榔头要左右开弓,用铁榔头或大镐都要举过头顶。但也有那等笨人虽有力气,但夯土不实反将土刨暄,百姓称此种夯土为刨土,还需要内行人重夯一遍。第五道工序为启檩子、撒羊角(柴草)。方法是将捆绑檩子的线麻绳解开从大头抽出,将下边檩子移至上部,撒上羊角,继续循环操作。打墙越到上部,取土和上土越困难,因为取土的壕沟越挖越深,上墙土越上越高。所以本地才有了“脱坯打墙,活见阎王”的民谚。房顶用当地的高粱秸作垫层(房巴),先踩一层黄土,为防水再上抹一层碱土泥。室内取暖则用火墙或火炕。这种干打垒看起来土气,但厚墙(底部1.5米)厚顶(40厘米),结构严实,防寒性能好,暑天也不太热,适合居住。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特别是就地取材,随处可建,便于广大职工人人动手,大面积地进行建筑。大庆的第一栋“干打垒”房屋在现大同镇西门外家属区建成后,立即得到了会战指挥部和大庆区委领导的肯定,各个会战区纷纷来此参观考察。大庆区工程公司的工长李醒明因建设“干打垒”房子有功,被评为大同区劳动模范,一张8寸照片在大同区委门前的光荣榜上张贴达10个月之久。此后,在石油大会战的同时,一场建设“干打垒”的会战也在百里草原上遍地开花。油田建设中心北移后,萨尔图草原一场人人动手,全民动员建造干打垒的人民战争也同时打响。会战指挥部因势利导,动员全油田各单位从6月1日开始,采取组建部分专业队伍和广大职工义务劳动自建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干打垒房屋。专业队伍主要负责开赴林区拉运“困山材”、加工门窗、制造施工工具等。“干打垒”体现出大庆人勤劳节俭,乐于奉献的精神。建造干打垒,一次投资比建筑楼房省钱六分之五。仅以1960年在油田中心区建成的60万平方米干打垒房屋粗略算一笔账:由于就地取土搞主体,人工又主要是靠业余义务劳动和从生产队伍中挤出来的,不用另行列支劳务费,干打垒房屋每平方米的平均造价最多不超过30元;如果采取当时中档的砖木房标准,按常规承包,建设能够抵御高寒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每平方米的平均造价不低于200元。两相比较,前者只需投资约2000万元,而后者则要投入约1.2亿元。在60年代初期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一次节省这样一大笔投资,这意味着大庆人从立业那一天开始,就决心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国家做贡献。给抗旱土井穿“木袄”张津友松嫩平原属我省西部干旱区,降雨少,风力大,有“十春九旱”之说,农民们几乎世世代代都为春种发愁。1974年春季,时任大队会计的父亲在外出参观中听到肇州一个井匠发明了用两把铁锹打土井的消息,他特地去看个究竟,回来后立即到铁匠炉打造了两把足有2尺长锋利的桶锹和2个铁箍,他将两锹相对用铁箍扣紧,锹上安一个丈余长的松木杆,并交叉绑了两对木棍,来到村南地边做打井试验。他找来几名大队干部和几位群众在一起边打井边琢磨技巧。他们先在地边刨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注满了水后,由四个年轻力壮小伙子分别用两手抓住木杆上的木棍,在父亲的指挥下猛力向下打钻,打出一个直径2尺多的圆形井口,锹内塞满了泥,拔出清掉再向下打,泥又满了再向下猛打,如此反复。上面注水的也忙个不停,确保有足量的水使土质湿润松软。接近三米深的时候,向下打钻的速度越来越慢了,原来是木杆过长发颤,向下打的力量不够造成的。有人迅速从供销社买来滑轮,吊在用木杆支起的三角架上,绳子拴在锹杆的下半部,坠上铁器加重,几个人同时用力提、放着绳子,向下打钻的速度果然加快了。因为这里属沿江地带,地表水层较浅,一般三米深就可出水,因此,这眼井打到地下四米深的时候,水就汩汩冒了出来。“成功了!”大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喊了起来。随着气温的升高,紧张的春种开始了,这些小土井派上了用场。然而时间不长,这些小土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打水的次数频繁,井壁被水冲刷严重,井底出现大量淤泥,致使水量严重不足,甚至有的生产队刚用过几天的土井竟然报废了,如不采取措施将前功尽弃,水源就又成了问题,眼看着过了“小满”就是“芒种”,常言道:“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正在大家焦急时刻,第九生产队的刘木匠说:“这个问题好解决,只要打个二尺见方的木筒安到井里就可以了。”父亲接过话茬幽默地笑着说:“这叫给土井穿木袄。”果然灵验,由于“木袄”护住了井壁,水源充足,清澈甘冽,保证了水源的需要,按时完成了春播任务。农户们也用此法在自家庭院内打井,用以人畜饮水和浇菜,一时间全村有百余户使用上这一简易水井,生产队的大土井排队打水的现象不见了。这种穿“木袄”的办法极大地延长了井的使用寿命,有的井竟然使用了十几年,直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机井的普及,这些小“木袄”井才淡出人们的视线。奋战别拉洪河原作者:孙岱君离别三江十多年的我,埋在心底里有一个渴望,就是有机会能看上一眼别拉洪河。别拉洪河是一条在三江平原的沼泽上开凿出来的人工河。全长113.6公里,1977年列入国家计划,是国家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重大项目。我有幸成为千军万马开凿这条人工河中的一员。1977年11月的一天,总场组织科通知我到计财科报到。张科长指着一位满脸胡茬身材魁梧的人,说:“小孙,这是你的领导,别拉洪河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吕万成。你到那里当会计,条件特艰苦,好好锻炼吧。”吕万成人称“吕大眼珠子”,是位垦荒名人,省劳动模范。他瞪直了眼,上下打量着我:“就这小毛孩子,不是开玩笑吧?!”我18岁,长得矮小又瘦弱。张科长说:“就他了,先干着,如不行给我退回来。”“好吧,小孙,明天早五点,跟我上工地。”就这样,数九的第一天,满载着冻猪肉柈子、冻豆腐的工地货车“大解放”,把我拉进了别拉洪河的工地。皑皑白雪,一马平川,无边无际,远近看不到一棵树木;“大烟炮”吼叫着席卷着广袤的大地。没膝深的积雪迈几步就叫我喘不过气来,推土机打了个场子,帐篷支上了。“吕大眼珠子”对我说:“这就是指挥部,咱俩就住在这里。”开始了我一百多天的艰苦生活。全省开河大会战,全线各现场分段施工。在国务院工作组的指导下,1977年春已全面展开。我们的施工全长3500米,施工土方量4.5万立方米。我们集中了推土机10台,157名干部职工。宿营地距工地2公里,157人挤住在6个帐篷里。帐篷外北风呼啸,帐篷内滴水成冰,积雪不化,大家睡觉穿着棉衣戴着棉帽进被窝。面发不开,蒸出来的馒头扁扁的粘粘的粘牙,我叫它“牛粪排子”馒头,化雪水无法沉淀,熬出的粥硌牙大家叫“泥浆粥”,没蔬菜,顿顿猪肉炖冻豆腐,吃得直反胃。工地上摄氏零下40多度的温度,推土机24小时不能熄火,推土机推过一铲土,新土便冻住了,推起的土片立刻就冻成了锋利的刀削,踩上去冻硬的胶鞋便折断了。多数人被冻伤了脚、冻伤了脸、鼻子和耳朵的是常事。推土机手冷进尧上工地三天双腿瘫痪被送下工地。为了不减员,指挥部每天发给大家每人10片“安乃近”药片,又去烧又消炎。上级派来电影放映队,慰问前线。空旷的雪地里架起了银幕。天黑了,收工了,《平原游击队》枪响了,我和工友们跺着脚,揣着手,深深地被《游击队之歌》打动。在极其恶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我和工友们没有叫苦喊冤,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别拉洪河的工地上。河槽的开凿,全线统一采取炸药爆破的施工方法。上级规定,为保证安全,临近几家工地每天固定统一的点炮时间,机车和人员要求撤离工地。放炮时场面非常壮观,万炮齐鸣,几十里的河套线上像是一条巨龙从雪海里腾空跃起,炮声响过那条巨龙又像被降伏似地随着一块块磨盘大的土块而咣咣落地。土层被掀起,用人力往坝埂上抱土块,推土机清场作业。干了几天施工人员发现,松动的土层推走后新的土层又被冻成60公分深的冻层,推土机不能持续作业。大家认识到在机车少的情况下,依赖爆破揭冻层既窝工效率低,施工质量又差,4万立方米的骨头得啃到哪年哪月。“吕大眼珠子”急得红了眼,几天几宿没合眼,和指挥部的同志们跟班作业,研究对策。在冰镩子能凿冰窟窿的启发下,针对60公分厚的冻土层,设计制作出人工铸铁劈土器,圆柱体下尖,中间部位有4个把手,高2米,重350斤。由4人使用,8人换班作业。指挥部抽调强壮劳力120人,编成30个作业小组,每台推土机配备三组人工劈土器。推土机推过后趁土层还没完全封冻,上人工劈土器将60公分深的冻层劈成裂缝,推土机再将松动土层推走。新方法的采用,人均日工效10-12立方米。推土机手张新志总结出“分段扒,两边推,分段送”的新作业方法,日工效150立方米,创总局施工系统日工效第一,在总局现场会上得到推广,得奖金20元。人工和机械的有机协作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增加了活劳动,减少了物化消耗,整个工程只用炸药半吨,节省20多吨,仅这一项为国家节省成本3.2万元。从此,我们的工地上没有了爆破声,只有了推土机昼夜不停的轰鸣,120位壮士响彻云霄的破土号子:“哥们兄弟一声吼啊!地球也要抖三抖呀!咱把宝贝举起来啊!冻土再厚裂开怀呀!流血流汗拼命干啊!早点回家过大年呀!”壮士们的头发眉毛和胡子由白霜变成了水,由水结成了麦穗似的冰溜,汗水浸透了衣背,工地上一片雾气腾腾。到了后期有不少的人累倒了,指挥部里的人补充上去。上级指挥部及时召开了总局系统现场会,号召各工地学习饶河经验,学习饶河的吃苦精神。三个月一百多天过去了,工程得到上级的验收,被省和总局授予“别拉洪河工程优胜第一”锦旗一面。大年农历二十九,大队人马载着胜利的喜悦和对别拉洪河的眷恋撤离了别拉洪河的工地。有人说,别拉洪河工程是我省水利史上最艰苦的一页。我说,别拉洪河工程是我们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一个壮举。我是老垦荒者的后代,我儿时只是生活在地窨子里看着父辈们垦荒,别拉洪河算是给了我做垦荒人的一次补课体验,别拉洪河给了我人生的磨砺,给了我成为一名真正北大荒人的骄傲。从那时起,我不再瘦弱,我也能和壮士们一样举起350斤重的劈土器。别拉洪河蕴藏着我的青春,铭刻着我不可磨灭的记忆。完达山脚下的水獭原作者:王爱平完达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叫做独木河。说不清是哪年哪月,一棵巨大的倒木横亘于这条蜿蜒的河流之上,独木河因此而得名。独木河是条富庶的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条河里的鲫鱼、泥鳅、蛤蟆多的难以形容。冬季里,山民们在冰封的河面上只须打上几个冰窟窿,河里的泥鳅,蛤蟆就会像开了锅似的翻花往外冒,人们拿起抄捞子管够捞就行了。独木河两岸林木茂盛,水草肥美,珍贵的毛皮动物——水獭便在这里定居下来。水獭是久负盛名的水陆两栖动物,它的大小同紫貂差不多。身体细长,四肢短小、背呈棕黑色或栗褐色,光泽耀眼,鲜艳华丽。水獭平时栖居在陡峭的岸边、河岸浅滩和附近林木繁茂的河湖溪沼之中,过着隐蔽的穴居生活。那时,居住在独木河村里的人谋财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抓水獭。国家收购部门对水獭的皮毛相当看好,捕捉水獭对山民们来说又有什么顾忌可言呢?入冬后,猎手们没事就领着猎犬在河边转悠。这个季节河沟子里刚封上冻,河中间有一条清沟,是水獭下河捕食鱼类的入口。水獭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水里捕食和生活的,只有当它饿得发慌时才会离水到岸边去觅食老鼠和小鸟。这就是猎人常来这里溜达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此时捕捉的水獭,毛皮质地最为上乘。猎人蹑手蹑脚地接近冰面,冰层下边水獭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无遗。水獭在河里当然也能观察到冰面上的情景。这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猎人刚将水獭追撵到河的上游,没等转身它很快就游到下边去了;猎人再跑到下游,它早已转了回来,乘机猫到冰缝的裂隙喘息呢!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此时,经验老到的猎人,就会从刚开始发现猎物起掐算了:原来,水獭第一次潜入河里竟然能憋气10分钟,越往后水獭的耐力越不行。摸准了水獭急于上来换气的心理,猎人就不慌不忙地卷着烟,指挥猎犬在上游老老实实地盯着,只要水獭一露头就上去扑咬,使其没有上岸换气的机会。受憋屈的水獭只好调头悻悻往回去,而另一头则有猎人操着棒子在把守呢!估摸半个时辰左右,水獭在水下憋闷的难忍难捱实在撑不住劲了,便不顾风险地浮了上来。守候多时的猎人,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处在懵懵懂懂之中的水獭生擒了。水獭毛皮珍贵美观,质地柔软,其制成的奢华皮帽、皮领、皮袖等,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早年,由于山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无节制的进行捕猎,加之独木河里的鱼、蛙类逐年减少,做为河之骄子的水獭已濒临灭绝。没有了水獭相伴的日子一度让山民感到很郁闷:他们心里感念,当年过苦日子时正是由于水獭的帮助才艰难地熬了过来;水獭曾经是独木河村人的骄傲;独木河村更因其被誉为“水獭之屯”而在外界扬名。他们不愿在世上留下这样的骂名:“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就断送在这些人手里”。山民们不再捕捉水獭,村子里把对水獭这类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当成至关重要的事,大人小孩都知道水獭与村子的渊源关系,从心底里呼唤这种生灵的回归。如今,随着群众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在独木河清澈的河流里,又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水獭!家乡的河——挠力河李印海在家乡大大小小的的河流里,使我最钟情的要数挠力河了,它清澈的河水,沿河两岸一望无际的芦苇,广袤的草原湿地和半米多高的塔头墩;天鹅、野鸭、鱼虾、水貂等,数千年来,构成了一系列和谐的生物链。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与长白山余脉,充沛的河水,滋养着三江腹地的草原湿地,在过去年代里,挠力河就已经是一条小有名气的河流了,主要是因为挠力河里的鲫鱼异常鲜美的缘故,使挠力河在三江大地上声名远扬。它宛如一条玉带九曲逶迤,迂回婉转于三江平原上,然而,在春、夏、秋季节里,它的秀美,它的神奇,让很多人都难以接近它,挠力河就像是草原深处的仙女,让人望尘莫及,难睹她的芳容。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才能接近它——到那里捕鱼。那时,每条鲫鱼重达二斤多,个个都是红肚皮,这是挠力河鲫鱼的一大特色,如果不是红肚皮的那绝对不是挠力河的鲫鱼。记得五岁那年,我六哥从挠力河边的开荒点回家过中秋节,他背回许多山珍:猴头、木耳、山钉子(北大荒常见的一种小浆果。),山葡萄、榛子等。听他讲述挠力河边开荒种地的一些事情,那时虽小,更愿意听他绘声绘色地叙说挠力河边的片片原始林带采猴头蘑菇,他说猴头蘑都是对着长的,如果发现一棵树上长着猴头蘑,先不要急于把它摘下,先仔细观察这颗猴头的脸部朝哪个方向,沿着猴头蘑脸的方向继续寻找不出百米,定有一颗猴头蘑的脸也对着另一颗猴头儿,所以采摘猴头蘑都是成双成对的。六哥说挠力河里的鲫鱼真的是太多了,六哥他们收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捕鱼,二十米的挂网,下到河里仅十分钟就可取网,几十条鲫鱼活蹦乱跳地挂满网片,他们劳作的疲惫一扫而光。春夏之交,没有应季的蔬菜,鲫鱼几乎成了开荒队员的主要副食,队里调着样儿烹饪鲫鱼,用挠力河水炖鲫鱼、红焖鲫鱼,煸鲫鱼等,他们虽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劳动,但他们很少有叫苦喊累的,因为在他们心中都燃烧着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们要在这里开创一片新天地,建设一个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一年后,在挠力河边建起了星罗棋布的村庄,这些村庄都是小城富锦乡村分蘖出来的支脉,就连村庄的名字都是延续老村的名字,虽然都已改编了新的村名,但那里的人们依然习惯叫老村庄名字,四十多年来,仍是我行我素,不改村名,他们觉得这样叫起来亲切、自然,也许是对故乡老村的怀念吧。六哥虽然是开荒队的创始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脱离故乡小村,但我大姐却远嫁到距家一百二十多公里的挠力河边,掀开了她新的人生一页。农闲时,大姐与姐夫,回家小住,吃他们带回来的挠力河鲫鱼,听他们讲述挠力河边捕鱼的故事……会令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向往。1983年夏,我去了一趟挠力河。记得汽车行驶在凸凹不平的乡村土路上,窗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绵延不断的大草原让人赏心悦目,农田渐渐消逝,绵延不断的大草原、芦苇荡、沼泽尽收眼底,几近中午的阳光照在远处的湖泊上十分耀眼,不时看见黑白相间的丹顶鹤、白鹇、苍鹭在泡沼边时而起飞,时而又降落的身影,公路两边的排水沟里,有许多渔民在捕鱼,令我惊奇的是,一群群野鸭悠闲地游荡在水面上,汽车马达的轰鸣,捕鱼人忙碌的身影,它们置若罔闻,我禁不住问坐在身边一起乘车的当地人,这些野鸭为什么不怕人,据他们说,这些打鱼人从来都不伤害它们,有时野鸭不慎落入渔网,打鱼人会把野鸭轻轻摘下放生,由于渔民的善良,野鸭与渔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野鸭在水面的游动和不时扎入水底捕捉鱼虾的动作,会自觉不自觉地将鱼群赶入渔网,默契地形成互补的关系。穿过芦苇荡就能见到挠力河了。我们隐现在芦苇丛中,鞋子渐渐地湿了一半,但鞋底却没有沾上泥土,这些芦苇千万年来在这里生息繁衍,冬去春来,将干涸的身躯化为腐殖质,覆盖于地表。向前望去,一条宽约三米的通道呈现在眼前,原来是打鱼人辟出通往挠力河的水道,一条小木船就停在浅水旁边,小船没有船桨,只有一根长长的木杆横在小船中央,我和孩子们高兴地跳上小木船,我站在船尾拿起木杆轻轻向水下撑了一下,小船便缓慢地驶离岸边,向前游去,这时我感觉水道里的水深浅不一,河水的颜色呈青黑色,这是因为多年的腐殖质,沉于河底映现出的黑色,河水无比清澈透明,一簇簇茂密水草的根深深地扎根于河底,深邃莫测。不觉间已来到挠力河边了,那是一条宽宽窄窄的的河,且多弯婉转,很久以来挠力河就有“九曲十八弯”之说。姐夫说过,两年前的这里,夏秋季节一场罕见的大雨,袭击了这块草原湿地,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挠力河北岸的许多村落被洪水浸泡近一个多月,河水的上涨使湿地与上游的乌苏里江贯通,乌苏里江的鱼窜入挠力河,小村里的排水沟里都能捕到十几斤重的大鱼,那年姐夫和村里一些人,天天划船捕鱼,天天吃鱼,他们吃不完就把这些鱼去掉鱼的内脏,撒上咸盐,制成鱼坯子出售,由于鱼多也不值钱,一块钱一斤都没人买……在过去年代里,人们不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肆开发宝贵的草原湿地,硬是将这里变成一个个村落,将草原开垦成农田……时光荏苒,已是二十多年的往事了,每当忆起在大姐家小住的那几天里,大姐为我烹制的挠力河鲫鱼令我回味悠长……北大荒故人墙赵国春这是一面普通墙,在这面普通的铜墙上,刻着一批普通人的名字。虽然他们不是什么伟人、名人,也不因为他们是哪一级的领导干部,然而,因为有了这些沉甸甸的名字,使这面普通的铜墙变得不再普通了。这就是矗立在北大荒博物馆里的“故人墙”。这是一面特殊的墙,因为在100块铜板组成的墙上,铭刻着12429位长眠在北大荒的先驱者的英名。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英灵永存”四个大字,在木雕的松枝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宝泉岭分局、宝泉岭农场……黑龙江垦区九个分局,105个农牧场和17个总局直属单位,12429位先驱者的英名,端庄地刻满了每一块铜牌。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识青年、内地支边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在这面墙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尊由大理石雕刻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北大荒不会忘记”几个大字。应该毫不夸张地说:这七个苍劲的大字,不仅深深地镌刻在了这座大理石的石碑上,更铭记在每一个北大荒人的心坎上。因为这一个个名字,不仅牵挂千百万北大荒人的家庭,更魂系着全国各地与他们有着血缘关系和亲情的千百万个家庭。这是为一万多名北大荒先驱者矗立的一座丰碑,这是北大荒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开馆后不久的一天早晨。有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走进博物馆,他们没有按照展览顺序参观,直接来到了“北大荒的英雄群体”这一展厅。走上阶梯后,他们分开了,分别找到了刻着自己所在的那个农场人名的铜板下,然而,又分别找到了自己已经故去的老伴的名字。用那双暴满青筋的双手,轻轻擦拭着,老泪纵横。两人又相互搀扶着,轻轻地走到台阶上,慢慢地坐在那里,互相地擦着眼泪,工作人员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过了好长一会,他们相互搀扶,慢慢地走出博物馆。后来听他们的儿女说:这两位老人,是专程从偏远的农场来看北大荒博物馆的,因为他们听说馆里有一面墙上,刻着他们原来老伴的名字。这次来了,因为很激动,其它五个展厅也没有心思看了,只好留做下次了。可作为两个七八十岁的人来讲,下次又在何时呢?前年夏季的一天,《黑龙江日报》驻农垦记者站的一位朋友,请我陪同他从上海来的朋友用餐。这位上海来的朋友是专程来北大荒参观博物馆的,他端起酒杯后讲的一段话,令我非常感动。他说:“我非常感谢你们,非常感谢北大荒,因为我的两个妹妹都牺牲在这里,你们没有忘记她们,我上午在博物馆的故人墙上,看到了她们的名字,我真的很感谢你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说的这对姐妹,应该是在北安分局一次荒火中牺牲的朱慧丽、朱慧娟。《北安农垦志》上曾经这样记载着:日,格球山农场烧荒跑火烧至尾山农场六队。六队下乡知识青年奋力扑救。上海女青年谭文芳、朱慧丽、朱慧娟、李桂芬、汪贵珠,哈尔滨女青年杨淑云、施宝慧在扑火中光荣牺牲。尾山农场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全国各地广泛宣传了她们的英雄事迹。7月,省委、省政府在省展览馆召开命名大会,授予7名女青年“英雄战士”称号。省政府批准杨淑云为烈士。前年8月的一天,原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于永波主任上将在总局局长隋凤富的陪同下参观北大荒博物馆时,他看到了一馆沙盘上的白桦林时,他回想起50多年前,他率领部队在北大荒战斗的情景。当年,他率领东北野战军第42军,转战赵光、铁力一带。“所有在北大荒建设中牺牲的人的名字,在这里都能找到。北大荒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隋局长在向于永波介绍着这面故人墙。于永波激动地说:“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参观结束后,于永波带着激动的心情,挥笔泼墨,写下了:“弘扬老军垦精神,建设共和国粮仓。”去年6月的一天,上海工商局考察团来参观北大荒博物馆。上海市工商局信息中心主任刘楷在第三展厅里又惊喜又感动,他说:“太意外了!太意外了!没想到父亲去世10多年了,北大荒人还能记得他老人家。如果知道这些,他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很欣慰。”黑熊送我回家刘国霖去年夏天,我去了一趟家乡的原始森林保护区——西大圈儿转了转,不是为了观光,而是为酒友自酿的山葡萄酒去的。酒友李大说客给我打电话,说是他自酿的那坛子山葡萄酒今天开封,问我来不来。这小子是故意勾引我肚子里的酒虫呢。明知道我是嗜酒如命,哪有见酒不喝的?我欣然应允,打的专程去他家品尝了一顿自酿的山葡萄酒,味道还不错,就是后反劲儿大了点儿,心里明白,腿有些不听使唤,喝酒的人酒后都逞能,二十里的山路非要用步量,李大说客有些担心,因为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多酒,一坛子酒硬是让我俩喝个精光,你说多少?至少也有五斤!我是酒助英雄胆,一拍胸脯:“什么行吗?把‘吗’字拿掉,就剩‘行’啦!”他见我说话没走板儿,也就放行了,一抱拳:“一路走好,恕不远送!”扭头进屋睡大觉去了。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连续的山林,真有点儿诗情画意的感觉。此刻,我真有点儿兴致了,一时兴起,便边走边哼起沂蒙小调儿:“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儿呀咿哟……”这个“哟”字还没唱完,便来到一簇山葡萄架下,猛然间小肚子胀得慌,便解开裤带想方便。随着哗哗地一阵响,我痛痛快快地撒完了尿,正要继续开路,却蓦地从葡萄架里钻出一头黑熊来。这家伙块头挺大,看样子足有千斤重。或许是我那泡尿惊醒了它的美梦,或许是它吃饱了葡萄也想回家,正好是同路。借着酒劲儿我胡思乱想着,那头黑熊也像一个醉汉似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见了我便停下脚步,醉眼朦胧地瞪大了小红眼睛仔细观瞧。在它眼里肯定是不会把我看作同类的。但它那灵敏的嗅觉一定能嗅出我的酒精味儿的,竟打着响鼻儿奔我而来。我的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突然想起酒桌上李大说客说过的话:“咱西大圈儿熊多,但不可怕。碰到黑熊千万不要惊慌,如果把它当牛犊来哄,或许还有救……”想到这里,借着酒劲儿壮壮胆,我真的想实践一下酒友的话了:“喂,熊兄弟,我是你大哥!你别过来,快离开吧,你吃你的山葡萄,我走我的山路,咱井水不犯河水……”由于我心里没有把握,喊这些话时声音难免有些颤抖,充满了恐惧。可也真怪,黑熊似乎被我这不伦不类的话给吸引住了,眨着一对小红眼睛一动不动地听着。可我急于逃命,不能总这样和它纠缠!这样想着便边说边往后蹲,不慎被一块尖石绊了脚,差点儿摔倒。我的夸张动作把它吓了一跳,警惕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绕到我的右下侧停住了。我鼓起勇气继续和黑熊说着些漫无边际的话,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怪了,黑熊听了我的瞎话倒蛮感兴趣的,又停下来想听个够。黑熊见我无动于衷,显得不自然了,呆呆地望着我,不停地用前掌折灌木丛树枝,折断几根树杈,咬几下又扔了。这个动作启发了我,忙从背兜里掏出一瓶山葡萄酒,打开塞扔给它,这下子管用,先是嗅一嗅,接着就用两个前掌捧着酒瓶子往嘴里灌,咕咚咚,只那么一扬脖儿,一瓶山葡萄酒被它灌了进去,喝完酒后,那空瓶倒没舍得扔,时不时用鼻子嗅嗅,又时不时朝我看。我明白,是我把黑熊的酒虫子勾出来了,它没喝够,还朝我要。我为难了,就那么一瓶酒都给你了,可咋办呢?又从背兜里掏出一袋饼干扔给它,黑熊又嗅了嗅,便有滋有味地嚼起来。看它那满意的样子我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看来这家伙也是个贪吃的酒鬼,我若多从李大说客家带几瓶酒,灌它个酩酊大醉,还愁脱不了身?可惜的是后悔药没地方买!我想尽快地摆脱黑熊,一不小心滑了一跤,这个突然的动作把它吓一哆嗦,放在嘴里的饼干袋也扔了,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两只前掌不停地扒着地上的土。眼瞅着它就要扑过来,我吓得拼命地逃,黑熊三蹿两跳地挡住我的去路,歪着头看着我下一步怎么办。我兜里已再无吃的东西给它了,只好故伎重演,佯装从背兜里往出掏吃的东西。还真管用,黑熊在距我一米远的地方停下了。见我没掏出什么东西来,又向前跨近一步,用那对小红眼睛审视我,看了一会儿竟凑上来和我脸贴脸,鼻翼不停地抽动,嘴里的涎水也流出来了。我的天!它是冲我的酒味来的!可惜我没有办法把肚子里的酒倒出来给黑熊喝,若是能吐出来,它肯定能和我嘴对嘴地舔,不会浪费一丁点儿的。约莫过了三分钟,黑熊见没把我肚子里的酒嗅出来,竟伸出长着倒刺的红红的舌头,要往我的嘴和鼻子上舔。这下子算完了,我不能反抗,一反抗它肯定会啃我的脸的,我预感到自己要惨遇不幸,眼睛一闭,装死。想不到黑熊真被我唬住了,只是在我的鼻头上嗅了嗅,又在我的嘴唇上嗅了嗅,并没有伸出舌头舔,退了一步在我的身边躺下了。那姿势,宛如两个醉鬼在酒后聊天,又似亲哥俩促膝谈心。它这个意外的动作鼓起了我生存下去的信心,心想,心平气和的黑熊是不会伤人的,于是,又跟它胡诌瞎扯地聊起来。黑熊倒挺乖,安安稳稳地躺着,听着我那微微发抖的恭维话。夜幕笼罩着大地,在黑暗中和黑熊呆在一起更不是滋味儿。我又试图悄悄离开,每次都是黑熊先惊觉地站起来截住了我。我实在忍不住了,与其等死,莫不如快逃。我蹲地坐起,刚想站起来,没想到黑熊比我起得还快,我一回头,它已爬上陡坡,正居高临下地盯着我呢。或许是惊吓的缘故,或许是酒后失禁,我觉得裤裆是湿漉漉的,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把臊味加酒味的裤子脱下来,一扬手,抛给头上的黑熊。黑熊也不客气,用两只前掌稳稳地接住,慢慢腾腾地咀嚼着裤裆,把它嚼成一段段的碎片。三十六计走为上,大哥不陪你了!我撒腿就跑,连滚带爬地顺着山路往下奔,边跑边从背包里摸出一件带着酒汗味儿的背心,那是我在李大说客家喝热了时脱下的,现在拿出来准备应付黑熊的追击。我正暗自庆幸总算脱离了黑熊的纠缠呢,没想到它却丢掉裤子尾随而来。我又将那件带酒汗味儿的背心丢给它,它停下了,用爪子和牙齿把背心撕烂了。我又扔出上衣,它照样毫不费力地把上衣撕碎,三蹦两跳地再次追上我。此时我已是黔驴技穷,身上只剩下裤头了,如果黑熊喜欢,我也扔给它,也不管什么叫羞耻了,保命要紧。我又想起小时看到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捉了放,放了再捉,直到把猎物搞得半死不活才吃掉。此时的黑熊是不是也安的这个心呢?正这样想着,黑熊的前爪已搭在我的肩上。我虽然吓得半死,仍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又强打精神继续用平板而颤抖的语调“恭维”它,“夸奖”它,和它“称兄道弟”。黑熊似乎又被感化了,把前爪从我的肩上撤下来,经意不经意地在我的眼前舞动,吓得我连忙喊:“兄弟,别,别开玩笑,大哥啥都给你了,就剩裤头没脱了,你要我也舍得!”这样边走边唠,我和黑熊一前一后下到山根儿。到了开阔地,黑熊变得更活跃了,它不时地躲在树后,又不时地跑到前边挡住我的去路,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活像一只小猫预备吃掉自己的猎物。我果断地冲向河边的一条小路,黑熊却悄然地消失了。当我来到岸边准备过河时,它却又像从地里冒出来的幽灵,又突然挡在我的面前。我赶紧折向浅滩,从那里踩着石头过了河。黑熊仍紧追不舍,尾随着我来到河边。大概是条件反射,也可能是口渴的缘故,黑熊竟忍不住在河边喝起水来。我趁机迅速爬上岸撒腿就跑,喝够了水的黑熊仰起头,对着远离它的我呆呆地望着,吃不准该怎么办。就在这时公路上亮起了灯光,喇叭声声,一辆搞运输的大卡车在我面前停住了。我抬头一看,是熟人,邻居赵大愣。他愣头愣脑地问我为啥这般狼狈,我啥也没说,只是朝河边指了指。他借着车灯朝河边望去,见那只黑熊也瞪着小眼睛朝车上望呢。他赶紧把我拽上车,一踩油门,一溜烟儿似地跑了起来。“拜拜吧,我的熊兄弟,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原载于2008年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2  顶阅读(6)┊
(2)┊ (0) ┊ ┊
┊┊已投稿到:    前一篇:后一篇:评论 |[商讯] 09:05:45&沙发首席! 13:45:50&还记得我吗?到我博客看看吧&&&&&进了就不想出去的空间!!发评论 [商讯]|[商讯]八十老头:
昵&&&称:  分享到微博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验证码:
  匿名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前一篇后一篇&&  电话: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
| Copyright ? 1996 - 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0年农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