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6日7月成立的总队长是谁

江苏省人民武装警察总队组织沿革
江苏省人民武装警察组织
(一)苏北、苏南和南京市公安总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苏南公安总队1950年7月,苏北行政公署公安局成立苏北公安大队,以及苏北海防公安大队,各专区以下的公安武装隶属于各级公安机关由治安部门代管。1951年2月,苏北公安大队扩建为苏北公安总队(相当于团的建制),各专区也相应建立了公安大队,市县建立了公安队。同时,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先后建立了直属公安大队,无锡、苏州市公安总队(相当于团的建制),以及其他专区以下的公安大队、中队、队。
&1951年7月,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建立了武装处,各专署公安处设立了武装科,以统管各级公安武装警察组织,这样,苏南、苏北公安武装逐渐建立了上下,领导关系。
&1952年7月,苏南、苏北公安武装根据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指示,分别组建、扩建成苏南、苏北公安总队。苏南公安总队是在原行政公署武装处的基础上,从苏南军区及各军分区调来一批干部组建而成的,下辖松江、苏州、镇江、常州四个专区公安大队,总队长为廖昌金,副政治委员为张忠,总队机关驻无锡市。苏北公安总队是在原公安总队基础上扩建的,下辖淮阴、盐城、泰州、南通四个专区公安大队,总队长为何东家,副政治委员为潘明仲,总队机关驻扬州市。
1952年11月,华东军区公安司令部奉军委命令,公布了华东公安部队团(大队)以上部队番号,苏南、苏北公安总队及所辖各大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称。这样,部队经过整编、调整建制,逐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系统,在编制、供给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逐步走向统一。
南京市公安总队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政府首都在南京。建国初期南京列为中央直辖市。刚解放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社会治安情况极其复杂。为了彻底肃清匪特,维护治安,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建立一支专门的公安武装力量来完成这一任务,南京市公安总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当时隶属于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领导,下辖四个大队。至1952年5月,部队经过整编和扩编,取消大队建制,下辖一、二、三团。同年11月,南京市公安总队被军委公安司令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公安总队"的番号。
南京市公安总队主要担负着南京地区城市警备和苏北、皖北看押劳改单位犯人的任务,总队机关驻南京市,总队长先后为马步英、孙克骥(兼)、姚世锋担任,政治委员先后为卢福贵、谭成章、孙克骥(兼)担任。
(二)江苏省公安总队
1953年1月,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合并为江苏省,随之,华东公安部队决定:原苏北、苏南公安总队番号撤销,并以苏南公安总队为基础,与苏北公安总队合并,组建江苏省公安总队,总队机关驻南京市。
总队机关设有总队部、政治部、后方勤务处,下设警备、军务等10个科和轮训队、警通分队、招待所、医院等。并设有干部处、军法处及速成小学。总队长为廖昌金,政治委员先后由省公安厅长黄赤波、刘中、洪沛霖兼任。
总队下辖松江、苏州、镇江、扬州、南通、淮阴、盐城、徐州八个专区公安大队(下共辖直属中队18个,市、县公安队77个),直辖三个公安中队和无锡、苏州、徐州市公安中队(苏州、徐州公安中队分别于1953年3月缩编为队)。
公安第一中队
&1953年1月,由原苏南公安总队领导的苏南公安局直属公安大队(下辖三个连)和公安局政治保卫队改建,并改为江苏省公安第一中队,下辖四个连(队)。
公安第二中队
&1953年1月,由原苏南公安总队领导监护第二中队改建命名为:江苏省公安第二中队,下辖第1、第2、第3队。改属江苏公安总队领导。
公安第三中队
&1953年1月,在扬州市组成。由原苏北公安总队直属公安大队3、4队为基础组成,改为1、2队。日又从盐城专区公安大队调入2个队,改为3、4队。下辖共四个队。
苏州市公安中队
&1949年5月在苏州市组成,以原苏北两淮武工队一个排,及苏州接收改编伪自卫队一个连及个别吸收,组成苏州市人民政府保安警察大队,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领导,1950年7月,调入苏州专区各县保警队编余人员,扩充成立苏州市公安大队,下辖五个中队(连),同年12月撤销公安大队,改为苏州市公安总队,下辖六个连,总队部设参谋处、政治处,下设组织、保卫、宣教、供管等股及医务所,1952年6月整编后,改为苏州市公安中队,下辖三个连。
无锡市公安中队
&1947年5月,由苏北阜宁县总队和滨海县总队,继又有一纵队三十四旅一○一团三营及陈港盐警总队一营,在王汛港组成十一分区独立团,1948年5月升为苏北军区特务团,1949年4月渡江后编为苏南军区特务团。1950年7月由特务团三营与无锡市保警大队合编为无锡市公安总队,1952年8月整编,改为无锡市公安中队。
徐州市公安中队
&由1949年1月成立的徐州市警察总队改编,当时共2个大队(营)6个中队(连)。该总队第一中队系鲁南八师警卫营之侦察连,1947年又从鲁南一、二、三军分区各基干兵团,抽调较老的战士一部补入,为鲁南军区特务营一连,1948年3月编入鲁南军分区特务团一营一连。第二中队系1948年12月,由鲁南军区之二十一团、十七团、特务团抽调,成立了徐州市公安局警卫队,1949年1月编入市总队。第三中队系1948年12月由鲁中南第三军分区警卫营第四连,编入市警总。第四中队系1949年调鲁中南军区特务团九连编入市警总,该队原系鲁南军区后勤监护连。1949年1月在徐州市招收失业人员,组成七、八两个中队。1949年9月山东省公安厅决定撤销徐州市警察总队,将一、四中队全部,二中队一部留编为保警大队,将三、七、八中队全部,与二中队一部,分散市内,执行劳改监护任务。1950年3月成立徐州市公安大队,增设司、政机构,下辖三个营。1952年6月整编时,将公安大队撤销,改为徐州市公安中队,下辖四个队。
大队相当于团的建制,中队相当于营的建制,队相当于连的建制。在隶属关系上,建制、业务均属于华东公安部队领导,其余均属江苏军区领导。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司令部作出《关于专、县公安部队改编为武装人民警察的决定》,指出:为适应我国逐渐建立警察制度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军委决定将专、县公安部队拨交政府公安机关改为人民警察,专、县公安部队原来担负的逮捕反革命、看押罪犯、专县警卫、搜捕零星敌匪、维护治安、看管专、县两级所属劳改单位的犯人等任务,亦同时交给改编后的人民警察担任。7月30日,国务院又发布命令:自8月1日起,专、县公安部队一律改为人民武装警察。根据上述决定、命令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公安司令部和江苏军区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公安总队进行了整编:八个专区公安大队及所属市、县公安队移交给江苏省公安机关,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无锡、常州、苏州、徐州、南通等市公安队及其他部分直属队拨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的人员均按转业办法处理。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公安总队即行撤销。
(三)地(市)县人民武装警察及江苏公安军
1955年8月起,江苏省存在着两支担负公安保卫任务的武装力量:一支为由江苏省公安厅领导的专、县人民武装警察,一支为由江苏军区领导的内卫边防部队(即江苏公安军)。
1955年8月,省公安厅设立人民武装警察处(相当于团的建制),负责人民武装警察工作的领导(1957年撤销)。下辖松江、苏州、镇江、徐州、南通、扬州、淮阴、盐城八个专署公安处人民武装警察大队和69个县及扬州、泰州、清江、镇江、新海连(现连云港)五个市的人民武装警察队。1958年下半年,镇江大队改称常州大队,松江大队番号撤销。
江苏军区兼江苏公安军司令部,下设公安部队处(由江苏公安总队部改编,1956年12月该处撤销),江苏公安军由南京市内卫团、内卫第三十六团、三十七团、九十二团,边防第十一、十二团以及徐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市公安队组成。其中,南京市内卫团系由原南京市公安总队第三团等部合编而成;内卫第三十六团系由原南京市公安总队第二团等部合编而成;内卫第三十七团系由原江苏公安总队之一部、上海公安总队第五团之一部合编而成;内卫第九十二团系由原上海公安总队第三团之一部与内卫三十七团二营合编而成。1957年,除南京市内卫团外,各团均撤销营一级建制。同年,根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公安军编入陆军系统,江苏公安部队不再称为公安军,但任务及建制关系没有变化。江苏公安军的主要任务是:边防部队担负着沿海守备任务,内卫部队担负着内卫治安、城市警备、警卫首脑机关、守护工业设施及看管劳改犯人的任务。江苏军区公安部队处处长为刘其章,副处长为曹持恒。
日,中共中央批准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决定将军队所属看押劳改、监狱,守护工厂、仓库、地方电台、民航机场,警卫机关、首长、外宾的内卫部队连同任务拨交地方公安部门。遵照江苏军区命令,内卫第三十六团团部率部分分队,九十二团团部率部分分队,南京市内卫团团部率部分分队,内卫第三十七团之一部,无锡、苏州、常州、南通、徐州市公安队等拨交给江苏省公安厅,分别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支队和大队。改编移交于日前结束。
(四)江苏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
1958年下半年,根据中央批准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和第九次全国公安会议《关于加强人民武装警察的建设和领导的决议》以及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警察方案》指示精神,11月,省公安厅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队部(下设办公室、政治处和警务、警训、后勤三个科)接收江苏军区公安部队。自1959年1月起,统一组建为江苏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编后的人民武装警察是各级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和公安机关的领导指挥下进行工作,并接受上级人民武装警察部门的指导。原公安部队干部、战士一律转为职业武装警察,实行薪金制。总队下辖南京、盐城两个支队,以及苏州、常州、南通、扬州、淮阴、徐州专区六个民警大队和直属一、二大队及教导队,无锡、苏州、常州、南通、徐州五个市公安局民警队,连云港边防检查站。其中,南京支队系以原南京市内卫团为基础与原内卫九十二团之一部,及省公安厅直属队合编而成;盐城支队系以原内卫三十六团为基础,与原盐城民警大队,原内卫三十七团之一部合编而成;直属二大队系接收内卫二师六团二营之一部改编,担负铁道守护任务;连云港边防检查站由济南军区移交接收。为统一边防斗争并根据边防派出所的性质、任务,沿海边防派出所均列入江苏武警总队序列。1959年下半年以后,部队建制有如下变化:1960年8月,总队部机关原各处、科、室撤销,设立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常州大队改为镇江大队,并于1960年下半年改为镇江支队;无锡市队改为大队;1961年11月,撤销直属一大队建制。1963年上半年,边防派出所统一改称为边防哨所。
总队机关驻南京市,总队长为曾万标,政治委员由省公安厅厅长洪沛霖兼任,副政治委员为刘其章。
改编后的人民武装警察是各级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公安机关的直接指挥下进行工作,并接受上级人民武装警察部门的指导。支队相当于团的建制,大队相当于营的建制,中队(县队)、分队、小队分别相当于连、排、班的建制,人民武装警察的衔称一律冠以公安机关的名称。为加强统一领导,地、市公安处、局长一般应兼支、大队长或政治委员的职务。
(五)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江苏省总队
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战斗力,日,中共中央批准公安部党组《关于改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体制的报告》,指出,需要对现行领导体制作相应的改进,部队建制仍属公安机关,领导体制改为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即:各级武警部队在执行公安任务和业务方面,受公安机关领导;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干部管理、军事、政治训练、装备、通信和后勤卫生等工作,均接受上级武警部队机关领导,并执行人民解放军的供应标准和制度。公安厅长仍兼任武警总队政治委员。因此,自日起,江苏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实行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的新的领导体制,干部和战士恢复兵役制。根据中央电令,自日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江苏武警也随之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江苏省总队,总队长为曾万标,洪沛霖兼任第一政治委员,刘其章为第二政治委员。
至1966年5月,总队下辖第一团(南京市支队改称),第二团(盐城专区支队改称),徐州、盐城、南通、扬州、镇江专区支队,苏州、淮阴专区大队,无锡市大队,直属第一营,训练大队,连云港边防检查站以及启东、如东、东台、大丰、射阳、滨海、赣榆、连云港八个边防大队。
(六)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独立第二师
遵照中央军委日《关于全国公安部队整编报告的批示》和南京军区9月14日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命令》,公安部队江苏省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独立第二师,归省军区建制领导。总队机关改编为师部,师部机关驻南京市。总队第一团、第二团(欠第二营)、镇江支队,依次改编为该师第四、第五、第六团;直属第一营改编为铁道守护营;南通、徐州、扬州支队及苏州大队依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通、徐州、扬州、苏州军分区独立营;无锡市大队为无锡市人武部建制;73个县(市)公安队改编为县(市)中队,归各县(市)人武部领导;连云港边防检查站归省军区建制领导,由独立二师代管;第二团第二营改编为盐城军分区独立守备营;撤销盐城支队部、淮阴大队部。全省31个边防哨所撤销10个,其余21个边防哨所分别移交各有关县(市)人武部和守备部队建制领导。
1968年,组建了南京长江大桥守护营。1970年1月起,独立二师兼南京警备区,4月又免兼。后来又组建了直属警卫营。独立二师曾归陆军第27军建制领导,后来又归建于省军区。1973年,将大桥守护营、四团四营等部调归南京警备区建制领导,连云港边防检查站移交给江苏省公安厅建制领导。师长先后为曾万标、郑永乐,政治委员先后为刘其章、孙法善、钟嘉麟。
1976年5月,依据军委电令,独立二师师部撤销,所属步兵第四、五、六团,分别整编为江苏省军区独立第四、五、六团。根据省军区决定,师直警卫营、铁道守护营、教导队等部也移交给南京警备区建制领导。另外,师医院移交给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领导,干部、战士均办理转业、退伍手续。
(七)地(市)县人民武装警察及江苏省军区内卫部队(独立团)
为了加强人民武装警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根据中央规定,地区以上公安机关设立了精干的管理机构。经中共江苏省委批准,1976年4月,江苏省公安局成立了民警处,南京、徐州、盐城、淮阴、扬州、南通、苏州、镇江等地区(市)公安处(局)也相应成立了民警科。
江苏省原属于各县市武装部领导的75个县(市)公安中队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再次整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隶属于公安机关领导。中央规定:县市中队仍执行军队的条令、制度、供应标准和福利待遇,战士继续实行义务兵役制。
1976年以后,江苏省地(市)县人民武装警察和江苏省军区内卫部队(独立团)执行着同样的公安保卫任务。
江苏省军区独立第四、五、六团,依次划归南京警备区、淮阴军分区、镇江军分区建制领导,仍担负内卫执勤任务。1977年1月,根据南京军区整编命令,撤销铁道守护营和独立第五营的番号和建制,铁道营与大桥营合并,整编为南京警备区大桥守护营,独立第五营合并于独立第四团。
(八)江苏省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队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1979年关于改革边防保卫体制,组建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的决定,经江苏省委批准,边防和武装民警的领导体制合并,组成统一的管理指挥机构,于1980年5月,成立了江苏省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队。总队机关设办公室、政治部、后勤部、警务处、边防业务处,由王超主持总队领导工作。所属边防武装警察部队是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在党委领导下,实行由当地公安机关和上级边防武装保卫机关双重领导,以上级边防武装保卫机关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
总队下辖南京、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连云港、苏州、镇江边防武警支队,连云港、南通港、张家港、南京边防检查站,省、地(市)两级边防武警领导机关对外分别称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支队,对内分别称边防局、分局。总队机关驻南京市。边防武装警察总队第一政治委员为洪沛霖,政治委员为王超。
(九)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
1982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将解放军担负的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三个警种合并,统一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据此,1982年底,江苏省军区将担任内卫执勤任务的独立第四、五、六团和徐州、扬州、苏州、南通军分区独立营、无锡市人武部独立营、南京军分区大桥守护营以及解放军第120医院等部移交给江苏省公安厅,与原来的边防武装民警一道,于日,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原江苏省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队即行撤销。1983年底,为适应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的需要,南京军区又将陆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一团第二营、江苏省军区守备二十八团步兵营和守备二十七团步兵营炮兵连等部调拨给江苏省总队,改为人民武装警察。1983年部队组建后,总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边防局、消防局。经过不断调整充实,消防武警于1986年划归公安厅直接领导,边防武警于1987年划归公安厅直接领导。至1992年底,总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下辖一、二、三支队;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盐城、淮阴、扬州、连云港等市支队,南京指挥学校(副师级),总队医院。
总队机关驻南京市。总队长先后为王超、徐兆柱,第一政治委员先后由洪沛霖、陈文章、凌福根、李明朝兼任,政治委员先后为王超、王志刚。
江苏武警历任部门以上领导人名录
(1952年~1992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公安总队&
廖昌金52.12
梁业坤52.12
魏三友52.12
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公安总队&
何东家52.12
潘明仲52.12
史福泰52.12
政治部副主任
冯玉山52.12
中国解放军江苏省公安总队&
廖昌金55.1
黄赤渡53.8
刘 &中54.12
洪沛霖55.7
何东家54.7
赵一德54.12
吴战行55.7
魏三友53.9
曹持恒55.5
政治部主任
林 &逸53.11
刘达明55.8
胡世安1953.1~不详
顾亚南55.1
南京市公安总队&
马步英51.5
孙克骥52.8
姚世锋55.6
卢福贵50.8
谭成章51.5
孙克骥52.8
孙克骥52.8
施亚夫52.12
赵志德52.7
黎崇勋55.6
张绍安52.6
赵志德53.9
谭 &勋55.6
政治部主任
黎崇勋51.1
刘泳菊52.12
伊 &斌55.6
黎崇勋52.6
1953.3~不详
后勤处处长
顾茂祥1951.1~不详
孙书仁55.6
江苏省公安厅民警处
马福生58.4
江苏军区公安部队处处长
刘其章56.12
江苏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
曾万标61.12
洪沛霖61.12
刘其章61.12
政治处主任
孙法善61.12
郑殿堂61.1
张广信61.1
王建国60.9
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江苏省总队总队&
曾万标66.6
洪沛霖66.6
刘其章66.6
李枝义66.6
郭荣宗66.6
骆 &骥66.6
潘谷荣64.9
王 &海66.6
政治部主任
孙法善66.6
后勤部部长
王连清66.6
崔学棠66.6
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独立第二师&
曾万标70.4
郑永乐76.5
刘其章70.4
孙法善71.8
钟嘉麟76.5
李枝义69.5
黄 &森69.12
王 &海71.9
孙贵昌72.9
任振亚76.6
王道全76.5
骆 &骥71.8
郭荣崇69.5
孙法善70.8
王浩谦73.3
王豫淮73.5
许辅政76.5
左成法76.5
王 &海69.11
郑殿堂76.5
政治部主任
孙法善68.7
孙世法73.5
后勤部部长
王连清73.5
刘延德76.5
刑广真72.1
张效十76.5
江苏省人民边防武装警察总队总队&
洪沛霖82.12
王 &超82.12
刘金胜82.12
吴子昆82.12
办公室主任
胡德昌82.12
政治部副主任
李增训82.12
钱艺松82.12
王鹏举1982~
后勤部副部长
王志刚82.12
警务处副处长
陆才连82.12
边防业务处长
徐茂峨82.1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
王 &超86.1
徐兆柱1987.3~
洪沛霖83.11
陈文章90.9
凌福根93.7
李明朝1993.7~
王 &超84.3
王志刚93.7
刘全胜86.1
徐兆柱87.3
顾惠琪l986.1~
王兆汉93.10
韩守训1993.11~
吴子昆86.1
王志刚87.10
李恩德1993.11~
尤根发1994.3~
陆龙臣93.10
尤根发1993.11~
陆龙臣87.10
韩守训93.11
李景云1993.1~
政治部主任
徐兆柱84.9
李恩德93.11
熊化银1993.11~
后勤部部长
王志刚86.1
钟锦才1987.1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吕正操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吕正操
吕正操(—),字必之,辽宁省人,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国铁路交通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新中国第二任铁道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铁道兵政治委员。吕正操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一名逝世的开国上将。
纠错 关闭纠错
别&&&&名必之(字)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辽宁省海城出生日期1904(年).1.4逝世日期2009(年).10.13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代表作品《冀中回忆录》、《吕正操回忆录》、《论平原游击战争》军&&&&衔上将党&&&&派中国共产党性&&&&别男
吕正操[1]于1904年1月出生于省县唐王山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上是河北清河县人。[2]1922年参加东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精明强干,能读会写,被张学良选送考入深造。1925年12月张学良在成立三、四方面军团司令部,吕正操[3]被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官。
1929年起任东北军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1932年至1936年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六四七团团长。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吕正操同志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指示部队主动配合学生游行示威,援助学生进城,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称赞。
1936年9月,吕正操同志在北平建立了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不久即被张学良选调到西安,在张学良公馆担任内勤。日,吕正操同志参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其间多次和来西安共商国共两党合作大计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触,聆听了周恩来同志的教导,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和正确,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同志重返东北军647团任职。1937年初,由于中共党员在647团的革命活动引起东北军上层反动军官的警觉,他们要求把647团拆散和其他部队混编。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吕正操同志率部接受改编,任新编691团团长,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5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吕正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冀中的吕司令,也是一个令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的名字。将军回忆说,直到自己调到区任司令员时,还看到过日本人的报道说,捉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将军说,“在我的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杀害,痛恨日本兵。入学时,老师给我起了个学名‘正言’,我自己改为‘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军。”
在晋绥军区时,吕正操把“”普及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高度。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的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一书中写道: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的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有一个村庄由于这一方法运用得很成功,以致他们坚信自己摆脱了邻近据点的威胁……日本人虽然迫切需要水,但是却不能出来取水。
1925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吕正操成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日,是吕正操将军的百岁诞辰,吕老讲:“常常想起那些为了保护我们而惨死在日本侵略者下的乡亲们,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第五十三军工作委员会指示,吕正操同志率部奔赴冀中抗战前线。日至10月11日,先后在华北地区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日军进行了3次激战。在河北藁城的梅花镇阻击战中,691团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这是侵华日军在河北省境内首次遭受重创,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次战斗,(第二天的梅花镇惨案就是日军对梅花镇平民惨无人道的报复,并由此激起冀中平原更加汹汹的抗日烽火)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吕正操同志在晋县小樵镇主持召开了决定部队前途命运的全团官兵代表会议,决定691团脱离东北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他担任司令员,并在所属各总队都建立了党组织,部队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1938年5月至1943年秋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其间:曾任冀党委委员、冀中军政委员会委员、冀中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3年11月至1945年8月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常委。时期,1945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委员。1945年10月起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总司令员、东北军政学校校长,12月起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机关设在今吉林)[4]常委、西满(辽热)军区司令员。1946年1月胡锦涛同志看望吕正操至1947年12月任副总司令员。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兼副司令员。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曾任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
1949年1月至10月任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其间:1949年5月起兼任副司令员。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65年1月任铁道部副部长,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铁道部部长;1949年11月至1961年3月任铁道部党组副书记,1961年3月至“”初期任铁道部党委副书记、书记。其间:1954年11月起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1954年12月、1959年4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二届、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日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1958年起任铁道部代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1962年起任铁道部代部长兼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64年11月起任铁道部代部长兼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铁道兵党委第一书记(1964年12月起),1965年1月起任铁道部部长兼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铁道兵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日、集团以“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把吕正操关押入狱长达7年,夫人也被关押。1973年初秋,重获自由的给毛泽东写信,为丈夫申冤。1974年7月吕正操(右)与老长官张学良,在主席的亲自过问下得以出狱,1975年1月当选为委员。1975年8月至1977年12月任铁道兵政治委员、铁道兵党委第二书记。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7年12月至1983年1月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铁道兵党委第一书记。1980年1月,铁道部党组发出《关于为吕正操同志平反的决定》正式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5年1月,吕正操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5年春,吕正操接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到读书班学习。实质是借学习的名义,把学员当靶子。吴江在《十年的路》中说:“中央读书班是受‘四人帮’严格控制,‘左’的势力十分猖獗。、吕正操、等少数老干部在班里处于被批判、被监督的地位。”
读书班组织学、的文章。吕正操则另路而行,利用这个机会学习马恩著作,做读书笔记,与同学悄悄探讨一些问题。在读书班里,他有个深刻印象,就是胡耀邦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他评价说:胡耀邦很爱读书,涉猎广,思考问题深,人正直坦荡,光明磊落,也吃了亏。
这年8月冤案未彻底平反的吕正操,被任命为铁道兵第一政委。
1976年,“四人帮”垮台。
复出的胡耀邦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拨乱反正,首先做了两件大事:理论上,冲破各种禁区,从深度、广度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组织上,“解放”干部,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10月底,中共辽宁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召开大会,省委书记宣布“对林彪、‘四人帮’及其死党一伙制造的所谓‘东北帮’叛党投敌集团‘案件’彻底平反”。11月5日《辽宁日报》报到:该案复查结果表明,所谓“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完全是一起骇人听闻的大冤案,是林彪、“四人帮”集团蓄意制造出来的,并决定对在该案中被定为“特务分子”、“叛徒”、“叛党投敌集团成员”和“重大判、特嫌疑分子”的共计90人,一律平[5]反;对遭受迫害致死的予以昭雪,对致残、致伤的,妥善安置;彻底清理销毁有关这起假案的全部材料和本人档案中的有关黑材料,并给被平反同志和被株连的亲友所在单位发出平反通知,彻底消除影响。 同年12月1日,中共铁道部党组在落实政策大会上宣布了文号为“[80]铁党字五号”的《关于为吕正操、万里等同志平反和恢复名誉的决定》。1980年1月,铁道部党组发出《关于为吕正操同志平反的决定》的文件,文号为:[80]铁党字5号。文内写道:“现经复查,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吕正操同志的‘东北叛党集团’及其一切莫须有罪名,纯系捏造诬陷。中共铁道部党组决定,为吕正操同志公开平反,恢复名誉。对强加给吕正操同志的一切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同时所有被株连的家属、子女、同志、亲友所在单位,按规定销毁一切污蔑不实的材料,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那段岁月真是不堪回首!中国的大劫难!‘文化大革命’实质是大革文化命!”吕正操说。
日是胡耀邦逝世10周年的祭日,94岁高龄的吕正操在、陪同下来到的胡耀邦陵园。他借助手劲,一步一步攀登上断续有103级的台阶,祭奠故人。1983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
吕正操是中共第七届中央,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后任主席。
著有《吕正操回忆录》、《冀中回忆录》、《吕正操将军自述》、《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与、合著)等。
《》创作组长曾为吕正操将军题字:正大光明,操行世范。吕正操 追悼会日下午14时45分,吕正操将军在北京逝世[6],享年106岁——新华社刊发的讣告中称吕正操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国铁路交通战线杰出的领导者”。
有关吕正操最近的报道是60周年前夕的9月28日,其子接受网络访谈讲述父亲传奇人生时说,“我爸虚岁到106岁了,听力有点问题,我妹拿着小黑板问我爸生日怎么过。她说,过几个月你就106岁生日了,该怎么过?你看他有胃管在那里,讲话不是特别方便,于是他就要来笔在黑板上写:不声张。这三个字是我爸刚才写的,我爸现在的状况意识是很清楚的。”
胡锦涛同志向吕正操亲属表示慰问日上午,新中国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以及、、等同志,亲往送别并敬献花圈;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吕正操同志的生前友好和的代表也前往送别(其中包括之孙、之子等),告别式现场还有来自各界数千民众。
吕正操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周永康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吕正操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吕正操是57位新中国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个离开人世的老将军;这位经历了、并与、等历史风云人物的名字挂钩的杰出,站在1949年的上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如今随着他的逝世,这一代已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有深切的缅怀与记忆……
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发放的《吕正操同志生平》中,对其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吕正操同志军政兼优,能文能武,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和组织领导才能。他,出生入死,智勇双全,是一代抗日名将。他指挥部队多次创造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建设时期,他为国家的铁路建设事业,励精图治,直接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大铁路工程建设,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中其中特别提到,“他一生酷爱读书,广纳博览,好学不倦,亲自撰写和整理出版了《冀中回忆录》、《》、《论平原游击战争》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吕正操,字必之,1904年1月出生于省县唐王山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上是河北人。17岁时,1922年参加东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
吕正操1928年初,派他到沈阳担任高级军政人员文娱活动场所同泽俱乐部干事。这期间,吕正操开始接受共产党的影响。同年,发生,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张学良主政东北,就任保安总司令,于次年春派吕正操到十六旅任中校参谋处长。1933年3月,决心收复、与日决战的张学良亲自委派吕正操接任第六四七团团长。就在吕正操赶到热河前线的第二天,蒋介石逼迫张学良“下野”的号外就出来了。吕正操只得带六四七团移驻河北一带。次年春天,移驻北平,担任城防。此时的吕正操,与中共北方局五十三军工委成员刘澜波、等开始直接接触,在国内积极组织进步活动,在社会上支持青年学生,并在北平城防中严对日军的挑衅。
1936年10月,张学良调吕正操到西安张公馆服务。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举世震惊的,扣押,通电全国,呼吁共同抗日。在此关系重大的事件中间,吕正操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吕正操回河北掌握部队。就在吕正操到达徐水团部的当天,孙志远赶来通知他,他已被中共北方局同意接纳为。
1937年10月在冀中率部脱离国民党五十三军,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创建抗日根据地。1943年9月,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吕正操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10月,任副总司令员。1946年7月任东北铁路总局总局长兼政委。1949年4月,任军委铁道部副部长。
建国后,历任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铁道兵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中国网球协会主席等。吕正操出生在辽宁省唐王,由旁边经过;以至于村民连下地劳动都要经过这条当时由日本人占领的铁路。吕正操的家人就曾因过铁路,而被日本警察砍伤。这份屈辱,从小就埋在了他的心里。由于家境贫寒,上了四年小学后,吕正操不得不回家务农。17岁时,他报名参军;加入了张学良的东北军,被分配到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开始了“”。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部队招考文书时,吕正操被幸运选中,调到旅部副官处当文书。很快他就受到了张学良得赏识,被推荐去报考东北,并考取了第五期。1925年毕业后,他就当上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参与了“”。此后,他历任张学良的秘书、参谋处长、团长、同泽俱乐部干事。
1936年10月,张学良调吕正操到他在西安的公馆临时服务,担任内勤副官。“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斡旋,就住在负责接待和警卫工作的吕正操的楼上。在此期间,他和中共代表罗瑞卿、等人常有接触。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在陪同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即被扣押;东北军群龙无首,名存实亡。1937年3月,蒋介石强令东北军改编,吕正操被任命为53军691团团长。[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获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57位“开国上将”之一;1956年,在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曾长期担任铁道部副部长职务;1958年起任代理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此后,还曾兼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等职。1965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铁道部部长,并继续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
“文革”开始后不久,吕正操受到迫害,被关押。1975年复出,并在当年1月,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8月起,任铁道兵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两年后升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82年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次年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此外,他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吕正操晚年的吕正操一直担任着主席的职务。在东北军时,他跟随在张学良身边,也学会了打网球,并一直坚持打到了90岁——提起打网球,那是百岁老将军最开心、最荣耀的事了。看看客厅里悬挂的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签名的赠画,和1990年9月国际网联主席签署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便知将军在中国网坛的地位了。
书房内还挂着将军春风得意的打网球的照片,那是他八十年代参加全国老年比赛勇夺冠军时的精彩瞬间。
将军打网球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时他是少帅张学良的副官和内务秘书,少帅打网球时,他也跟着练,这个爱好在战争中都没停过。仗打胜了,或是稳操胜券时,他一高兴就命令战士在麦场空地上划上线,拉上个网子就打起来。
1990年,国际网联授予吕正操“最高荣誉奖章”;他十分关心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曾接见、博格、等网球名将,和他们畅谈网球并合影留念。他大力鼓励青少年,尤其是女运动员一定要不断进步,像其它金牌项目一样,早日打出威风,打出好成绩!2008:当听到、在中为中国网坛首次摘取网球女子双打桂冠时,他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立即命令秘书:打电报祝贺她们!《吕正操回忆录》吕正操(日—日),字必之;辽宁省县人,上将(1955年),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铁道部部长、中央军委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政治委员;著有《论平原游击战争》、《》等。
1904年1月生于(今辽宁)省县唐王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
1922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沈阳同泽俱乐部主任,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
1924年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任排长、代理连长。
1925年10月从讲武堂毕业后,任的少校副官、秘书。
1929年春任东北军第16旅参谋处处长。
1933年随部到热河地区参加抗击日军的作战。后任东北军第53军116师647团团长,结识共产党人刘澜波、孙志远等,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张。
1934年春率部担负北平(今北京)城防任务,在本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有“红色团”、“摩登团”之称。在1935年“”运动中,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游行的学生。
1936年任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不久被调至,加入东北革命军人同志会和,12月参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后回徐水,在647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行署主任,冀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日在召开官兵代表会,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军,将所部改称人民自卫军,被推举为司令员。随后率部北上,与中共冀中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会合后,攻占高阳县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并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兼冀中军区,任司令员和冀中主任,领导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围攻”和“扫荡”。
1940年率警备旅参加军区南下支队,挺进,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部进行反击。同年在中,指挥部队参加路破击战后,发起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
1943年秋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晋绥军区1944年秋季攻势作战和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率1个团到东北沈阳,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学校政治委员。
1946年1月任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部在今吉林)司令员,参与领导开辟西满根据地,组织军民清匪除霸,建立人民政权,扩大人民武装。7月任东北铁路总局(后改为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局长兼政治委员。
1949年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国家铁道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的军事运输和国家的铁路建设。
1955年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2年任铁道部代理部长。
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1965年1月任国家铁道部部长,“”中遭受迫害。
1975年—1983年复任解放军政治委员。
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吕正操还是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2年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晚年他还担任主席一职。
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1990年国际网联授予吕正操“最高荣誉奖章。
1991年受原政协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指派吕正操与在美国会晤。
日参加卢沟桥中国举行的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
日吕正操将军百年诞辰。
日14时45分吕正操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虚岁)。曾多年担任张学良秘书、副官的吕正操和“少帅”有着特殊的感情。首先,两人都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是校友;而吕正操读书时,张学良继承其父,兼任了讲武堂的校长,两人又是师生关系;再加上原本的上下级关系。这些都使得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关注着吕正操,并指定他做中共和张学良的联系人。1983年3月,在邓颖超当选全国政协主席时,吕正操就被安排出任副主席。
自“西安事变”后,吕正操和张学良就失去了联系。直到1980年代,关系缓和后,两人才建立了书信往来;吕正操曾多次试图邀请张学良回大陆,特别是回东北看看,但终未成行;直到日,张学良终于获准偕夫人赴美国探亲之后,受原政协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指派,5月23日,吕正操一行5人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两人在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终在异国相聚。
张学良(左)与吕正操在美国会晤吕正操到达美国之后,先到拜会了张学良夫人;日上午,一行人在纽约张学良住地的太太家见到了张学良。吕正操刚走出电梯,便见张将军站在公寓门口等候,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老远伸出手。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了,两人心情都很激动,双手紧握,四目相对,沉思片刻,两人问候,即进屋落座。
两位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锐,谈笑风生,畅叙久别重逢之情;在谈话中,张学良幽默地说:“我可迷信了,信上帝。”吕正操随口接上:“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笑着说:“你叫地老鼠。”这指的是当年吕正操在冀中和军民一起运用“地道战”等形式,抗击日寇侵略,开展游击战的事。吕正操说:“地老鼠也是人民创造的嘛,我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都信上帝,800万军队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台湾。”张学良随即插话:“得民者昌!”吕正操紧接着说:“那还不都是靠的人民群众!”
在第二次会面中,吕正操郑重地把夫人致张学良的信转交给了张学良。同时,转达了中央对他的问候。邓颖超受邓小平的委托,在信中诚恳地欢迎张学良在方便的时候、在自愿的情况下回家乡看看。张学良的视力很差,他几乎是把眼睛贴在了信纸上,极其认真地一字一句地把信读完。最后,他看着邓颖超的签名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张学良沉思了片刻,又补充道:“我这个人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说着,张学良把邓颖超的信工整地折叠起来,放进了口袋。吕正操怕这封信被别人发现后给张学良带来麻烦,便提醒张学良:这封信带在身边是否方便。张学良轻松地回答:“不碍事,没什么关系。”并当即表示,他要给邓颖超写回信。(不久,张学良就给邓颖超写了回信,信中肯定地答复邓颖超,一定要回大陆:“……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在张、吕两将军交谈中,阎明光也来到了他们中间,加入交谈。阎明光是张学良点名邀请来的,且是张、吕两人共同的朋友的女儿,所以都不见外。阎明光对张学良说:有一位名医,人称“东方一只眼”,治疗眼疾的医术非常高明,建议您老去上海看看眼睛。张学良当即郑重宣布:“我有个决定:想回大陆去看眼睛!”吕正操和听到张学良这个决定后,都异常兴奋。吕正操当即表示:“你何时回来治病、探亲都可以,我们尊重你的意愿,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张学良紧接着回答:“我可千万不要特权,我是个平民百姓。”并当即和吕正操谈了回大陆的“约法三章”:不要欢迎;不见记者;大家可以经常见面,但千万不要搞恭维那一套。
张学良当场还吟了两句诗:“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表示了他既想还乡又不想的心态;听了张学良的“约法三章”,吕正操半开玩笑地答复张学良:“不见记者可以,但你一下飞机,老百姓就会认出你来,围着你不让你走!”张学良高兴地说:“我不怕老百姓,我高兴见老百姓!”
这次长谈有三个多小时,主要是吕正操向张学良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家乡辽宁海城的情况。张学良还询问了等新、老中央领导人的情况,并表示回大陆后一定拜访“中枢诸公”(中央各领导人)……
之后,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学良和吕正操传递信息,他们之间书信、口信、诗作唱和,往来不断,但由于种种原因,张学良的回归大陆之旅始终未能成行,他于日在美国首府去世,享年100岁;吕正操赴美三探张学良,也就成了一种美好而有价值的回忆,张学良过世后,吕正操在中写:“张学良将军生则功盖祖国,逝则重于泰山,无愧于祖国人民称之为千古功臣、的伟大称号。”日,是开国上将吕正操的百岁诞辰。吕老从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反对给自己办生日,前些日子就谢绝了家乡政府和一些单位为他办百岁生日的请求,同时也谢绝了很多客人的拜访。吕正操与夫人刘沙在北京西三环边上一个静谧的院落里,将军家里像往常一样平静——自己百岁生日这一天,将军是在阅读中度过的。 不同的是,今天,将军手中拿的是刚刚出版的自己的。
“讲武堂时的照片真帅。”将军一边翻回忆录中自己的照片,一边跟女儿聊着。 宽大明亮的书房里,将军穿着一件鲜亮的红毛衣,一边躺在沙发上翻着书,一边跟孩子们聊着自己的过去,就像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平凡的老父亲一样。 只有书架上那支逼真的模型和一个“”的火车头模型,以及张学良、等人的手书,暗示着这位老人整整一个世纪的生活中所蕴藏的无数。
日,在的战火中,吕正操出生在辽宁省唐王山后村。“母亲生我的时候,为了免遭不测,把我藏到柴草垛里。”将军回忆。上了4年小学后,穷得连铅笔也买不起的吕正操失学了。当学徒、种地,1922年,17岁的吕正操终于走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参加了东北军。
“在我的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杀害,痛恨日本兵。入学时,老师给我起了个学名‘正言’,我自己改为‘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军。”将军说。 吕正操参加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他念过书——即使在辍学后,吕正操也一直坚持着自学,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1923年冬,被张学良推荐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5年毕业后,吕正操成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同泽俱乐部干事,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职。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举世震惊的“”。此时,吕正操正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罗瑞卿、许建国常有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到国民党53军任团长,期间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发生,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吕正操率部于日在冀中平原脱离国民党军,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晴朗,月光明亮,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了抗日征途。”时隔68年,将军仍清楚地记得那个历史性的夜晚。
从此,吕正操就率部驰骋在冀中平原,铸造了平原抗战中的一段段传奇历史。他率冀中军民在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中,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以及《》等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都为这一时期的真实斗争作了艺术上的注解。在地区,人民还组织起了雁翎队。毛泽东曾表扬他们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的模范。” 在残酷激烈的作战环境中,吕正操沉着、果决、满怀激情,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冀中百姓心目中的传奇人物。最多时,他一天之内打过五仗,常常一马当先。
百岁的将军,拥有惊人的记忆力。
“在晋绥军区时,将军曾接待中外记者代表团的采访。“我们不是开新闻发布会,而是用攻克的战斗来接受采访。” 将军说,在这场战斗中,八路军、民兵和普通老百姓肩并肩浴血奋战,一切关于“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俘虏,人民害怕八路军,恨八路军”的谎言在中外记者眼前不攻自破。
抗战胜利后,吕正操又挺进东北,任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机关设在今吉林)司令员,东北铁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兵政委,为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回顾百年的传奇人生,将军只用了这样轻描淡写的几个字。
将军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头衔,中国网球协会主席。 算起来,将军打网球的历史之悠久,确实是当今少有人及。“在东北军跟着张学良先生时,我就打网球了。一直打到90岁。后来,实在打不动了,就去发奖。”将军说,就在冀中抗战中,战况一缓,自己就要跟人打两局。 在将军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有萨马兰奇签名的图画,还有一组将军打网球的照片,体现着将军对网球的偏好。“去年李婷、孙甜甜在奥运会上获网球女子双打金牌时,他马上要我们发电报去祝贺。”秘书说。
将军关心的事还有很多。在他的案头,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书:有人物传记、中外史书,也有当今市场上热卖的各种书籍,包括财经、金融类的书。秘书说,将军有一度甚至非常关心汇市,每天都要工作人员给他讲述当天的汇市情况。
“最喜夕阳无限好,人生难得老来忙。”自1983年离休以后,将军始终关注国家大事,除在军队、铁道建设这两个自己最为关心的领域多有建言外,还对教育、经济、科技、新闻等多个领域都作过深入的调研,提出过重要建议。
“常常想起那些为了保护我们而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乡亲们,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将军说。根据可查的媒体资料,吕正操老人最后一次出席重大活动并被媒体拍摄下来,是日在卢沟桥中国吕正操上将在百岁写下前人的一首诗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在一张当时开幕式上拍摄的现场照片中,吕老与飞虎队老战士代表坐在一起,看上去精神矍铄,丝毫不显龙钟之态。
有关吕老戎马生涯的叙述,最令人称道的传奇经历,大都流传于冀中平原。日,他率部成立“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直至晚年,老人一直清晰地保留着那天的印象。
后来被电影演绎得神乎其神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就是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留下的战争杰作,而他的名字更是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的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一书中,这样描述地雷战的威力:
“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的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有一个村庄因为这一方法运用得很成功,以致他们坚信自己摆脱了邻近据点的威胁……”吕老后来对新华社记者徐壮志回忆说:“福尔曼说,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原始武器的效果优良,而是在于它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的作战精神。”
吕老的吕彤羽则透露了一件的事情:曾经担任美国总统卫队队长的美国卡尔逊,曾经采访过吕老,他从共产党那里学到了官兵一致的做法,当年那种的精神令这个美国军人特别感动。回到美国后,卡尔逊还曾参照中国共产党的原则,组建了海军陆战队的突击队。日14时4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吕正操逝世,享年106岁。全国各地的媒体不约而同地以这样一个特殊的头衔,送别这位令人景仰的长者:“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在谈及他的生平时,也几乎都会提到他晚年时的一句自我调侃:“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令人感慨的是,将军离去之时,国庆60周年盛典才刚结束不久。在这历史与现实的岁月交替中,人们似乎再次感受到那段光辉岁月的伟大意义。一位网民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位英雄的远行,一个传奇年代的离去。”
2009年7月,吕正操老人在病房中接见了《国家》特刊的一位特约作者,这无意中成为他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这次采访是在的病房中进行的,本报特约作者夏莉娜这样描述说:“宽敞明亮的病房里,老人正坐在轮椅上看电视,今天有他喜爱的网球比赛。尽管他的头发和双眉已被岁月染白,那双目睹了人世间一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眼睛却依然锐利、深邃。听工作人员介绍,吕老自从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报纸、杂志都不用戴眼镜了。这不由得让人惊叹这位老人的生命力竟是如此旺盛。”
由于没有医生的批准,吕老不能开口向夏莉娜讲述他所经历的传奇人生,但他授意家人将一个笔记本借给了记者。那是一个紫色硬皮小本子,封面右上角贴着一个小标签:“记录本1949年之三”。吕老有做笔记的习惯,这个小本中记录了1949年6月至10月间,他在开国前夕参加会议的纪要和与重要领导人的谈话。
夏莉娜抄写下了这样一些内容:6月3日,吕老与周恩来的谈话:“原来中央估计两广很快下来……”6月8日,是周恩来的讲话摘要,当前要办的三件事:“一、军事:西安有仗打,加速占领湘赣、两广,占领福建……二、经济斗争……三、召开政协会议及建立政府组织……”还有一段毛泽东关于当前形势分析的谈话,没有注明具体日期。
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吕老被任命为铁道部副部长。夏莉娜记得,笔记本的最后几页,除了有关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开会的内容,其余全部都是他最为关注的有关铁路建设的消息。在采写稿件时,她说,从字里行间,似乎可以触摸到60年前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日,获得2009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评委会大奖开国上将吕正操于日在京逝世 享年106岁。在他逝世前,以他的生平为蓝本的长篇评书《大河风流》已风行民间。该评书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演讲,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冯德双(即吕正操上将)的青少年时代的苦难、传奇、冒险、以及战争时代的戎马生涯。由于单老也是东北人,他讲东北的人物,是声情并茂非常有感染力!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83年4月1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