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耳快唱的孤独的牧羊人英文版名字叫什么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空降福州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策划 伊 登 中国论文网 /3/view-1739332.htm     《音乐之声》背景:   《音乐之声》是根据自传小说《冯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的。剧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丽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坡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其中 表达玛丽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许多人记忆中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该剧于1959年在美国百老汇戏院首演,已上演1443场,获得6项托尼戏剧大奖。1965年又被搬上银幕,获得5项奥斯卡大奖(总共获10项提名)。今年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首演49周年百老汇亚洲公司全新制作了这出经典剧目,并选择了中国作为亚洲巡演的首演国;而福州将是中国内地演出的最后一站。      《音乐之声》剧情: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奥地利萨尔兹堡的修女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看护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 因为玛丽亚把从他亡妻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在时光流逝中,上校和玛丽亚产生了爱意。而这期间,虽然爱情受到另一个女人一男爵夫人的阻挠,但因为孩子们的支持他们的爱情修成正果。   正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 当他们赶回萨尔兹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到。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在一次演出中,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融花”,他们巧妙地带上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躲过纳粹的追踪 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将是福建演出市场的敲门砖?      凭什么是《音乐之声》   相信这也是许多读者的疑惑――第一部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进入福建,凭什么是《音乐之声》呢?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福建演出市场多年来就不是让人乐观的。许多人至今都记得去年10月份刘德华演唱会票房败走福州的事。本刊记者当时与“刘德华演唱会”承办方总经理聊天时,对方的那一声叹息至今让人欲说还休:像这样大型的演出,反正我是不敢到福州举办了!   那么,此次相关机构引入《音乐之声》是一场冒险,还是稳操胜券?福建的演出市场,真的对音乐剧已有了心理准备?从目前多方的随机调查反馈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是首次引入音乐剧,但福建省会城市福州还是能“吃”得起这样的“螃蟹”的!   首先是《音乐之声》那无可比拟的“超前普及性”,注定了这部音乐剧应是首选之作。许多人对于《音乐之声》的认识,最初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好莱坞同名电影开始的。其中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流传广泛,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唱段实在太有“杀伤力”,正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优美唱段,改变了百老汇音乐剧在众多观众心中高高在上的印象。   “《音乐之声》与‘刘德华演唱会’相比较,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区别,后者是个大投入大制作的流行音乐活动,许多人其实对刘德华已有了‘免疫力’,所以,‘刘德华演唱会’在福州的不成功,不应是个奇怪的事。而《音乐之声》在艺术上既是典雅的,又是很通俗的观赏性,同时,这也是一部强调人性之美、家庭之美,体现了生命、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生终极价值取向的作品。加上它的群众基础本身就很好,从这些意义上说,《音乐之声》是一部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百老汇音乐剧。这次福州引入这部剧,档期也很恰到好处,刚好是暑假,我觉得应该会火。”这是著名作曲家、我省文联副主席章绍同的观点,而这也得到了文艺界许多人的认同。   其次,从演出市场来看,尤其是2002年以来,百老汇多部音乐剧在中国上海、北京大城市的登陆,也让整个音乐剧演出市场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特别是上海,音乐剧《猫》,连演53场,引起轰动效果;《剧院魅影》,计划连演97场,实际成功演出了100场;特别是在2004年3月,上海推出了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连演35场,票房100%,创造了千万票房纪录。而当年的上海《音乐之声》热闹上演之时,福州也不乏音乐剧爱好者前往一睹真容。此外,今年年初,《音乐之声》在成都、武汉、重庆等地的演出,都拿下了极好的票房成绩,该演出分别成为这些城市的文化标杆。这一切,都或多或少造就“未观其剧,先闻其声”的效应。对于这部剧8月份在福州的演出市场前景,福建师大经济学博士黄媚媚认为:“福州作为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个优秀剧目的降临。况且,这是个路人皆知的好剧,福州市乃至福建省文化市场,确实都需要这样的经典而新鲜的文艺面孔,我觉得,这也’是福州市努力探索在文化领域和世界融合的一个好时机,这部音乐剧从某种意义上,对福州发展文化产业也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贡献……”   对于福州演出市场,天歌影音公司的总经理陈唯多年来也深有体会,此次引入《音乐之声》,陈唯对承办方表示出极大的敬佩之情:现在,音乐剧在国内市场上显然也存在着很强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大多数人在看之前,常会处于一种犹疑状态,这种复杂的文化消费心态下,极易导致票房上猝不及防的滑铁卢,在这种状态下,必须有极到位的宣传――酒香有时也怕巷子深,给人们一种定心丸:真正的好东西是永远不能错过的。      福建高端音乐普及的一大契机:建立音乐剧院线   今年年初,曾因制作《猫》、《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热门音乐剧而闻的英国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访问中国时,也承认,中国对音乐剧的需求“已越来越明显了”。与麦金托什的这番话相呼应的,是《剧院魅影》、《音乐之声》、《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连连成功。尤其《狮子王》在上海3个月的时间里成功突破101场演出,刷新了音乐剧演出的3项全国纪录:最多的演出场次101场、最高的票房收入7200万元、最高单日出票突破
5000张。   《狮子王》成就了整个中国演出市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资本运作,也成为上海大剧院按照国际惯例,从过去的剧目运营走向品牌运营和资本运作的首次尝试。这种演艺运作的商业模式也使得未来中国音乐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成为可能。   由于上海这座城市强烈的文化市场辐射力,从而客观地刺激了全国许多城市观众对于音乐剧这种文化产品的认知和消费,也让许多原本对音乐剧陌生的文艺青年,开始主动了解音乐剧。对于当前的音乐剧市场,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不但是上海,全国许多城市,包括福州在内的许多城市,其实已滋生了音乐剧观赏的市场土壤。   目睹这几年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红火,让西方演出商不断地主动抛来媚眼。不久前,美国《纽约时报》大篇幅地分析了一下西方音乐剧在中国的“钱途”问题,而百老汇的制作人非常乐观地表示,他们已经决定与中国联手,一起做音乐剧。这一联手,直接促成了百老汇音乐剧的“中国院线”成立,目前,包括上海,北京、杭州、宁波在内的近十座城市的剧院都加入了“音乐剧院线”。成立“院线”的直接目标就是让音乐剧真正在中国低价“落地”,要让那些想看音乐剧的人付得起票价,让音乐剧在中国不再成为奢侈产品。   据了解,“中国院线”成立后,许多知名的音乐剧将会做到非常本土化。许多音乐剧的道具都将在中国制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成本降低了,票价自然也降了。根据院线协议,每年将会有4~5部世界著名音乐剧来中国各大城市巡演。与音乐剧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国际上一流的经营理念,比如演出前对剧目做严密的市场调查,做市场分析;票务体系国际化,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及时得到演出信息并购买到自己需要的演出票;还有国际保险公司统一承险等等。   就建立音乐剧院线这一点上,对于繁荣福建的文化演出市场,是不是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呢?对此,从福州“杀”出去的、近年活跃在国内演出舞台的“歌剧王子”孙砾作了肯定的回答。对于自己的家乡将在8月份上演《音乐之声》,他也表示出一种欣喜。“福州演出市场虽然这几年有不少提升,但相比较杭州等其他城市,福州演出市场在总体还是不太景气,而要提升演出市场的文化结构,需要高雅如音乐剧这样的音乐,明年的福建大剧院这个专业演出场所的投入使用,对于我们的高雅演出市场,对于建立我们的音乐剧院线,肯定是利好的消息,就拿现在这个《音乐之声》来说,对于福建的演出市场,也确实是个极好的‘敲门砖’。”      我愿为《音乐之声》“赌”一次――专访《音乐之声》承办方东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智锋      在福建演出市场中,姚智锋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十年来,靠着策划及引进数百场的高雅音乐演出,姚智锋在业界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姚智锋的“东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已搬到了华林路的一个商住高楼中。与之前他蜗居在省电影制片厂三楼的那两间办公室比起来,现在位于27楼的办公场所阔气多了。我们采访他的地点就在他那间民乐氤氲的办公室里。   姚智锋喜欢中国民乐,尤其是琵琶古曲。他说民乐让他心境平和。6月中旬,经过三天的慎重考虑,姚智锋与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签下了8月份上演《音乐之声》的合约。在此之前,包括姚智锋公司在内的福建省多家文化机构都与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接触过,但最后只留下姚智锋,其余都打了退堂鼓――大家都觉得在福建上演音乐剧风险太大。   姚智锋说谈判那几天,他几乎是咬着牙关告诉自己,别错过这次机会!从理智上分析,他觉得市场风险是很大的,但情感上,他不想放弃这样的机会――为福州这座城市引进一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一直是他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他把这个梦想称为自己的一个“文艺情结”:成为公司老板之前,他写过多年的诗歌,还一度当过自由撰稿人。作为前诗人,有文艺情结是正常的事,但如果拿自己的文艺情结来冒一次演出的风险,是不是有些过头?   “我愿意为自己的这个梦想赌一次。”姚智锋说,虽然福州的演出市场一直都不是太好,但他觉得自己基本的判断还是相对准确的――这部音乐剧值得一赌。毕竟有十年的市场操作经验在支撑着,总体上,他现在对《音乐之声》的市场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   围绕福州多年来的演出市场,姚智锋对我们如数家珍。      对话姚智锋>>>   (M=《市场?望》,Y=姚智锋)   M:在你眼里,福州演出市场这几年改变大么?   Y:确实有了很大变化,但比起其他城市,还不能让人满意。当然,比起十年前,那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M:据说十年前你的第一单演出,亏损了不少钱,但还是看准了这个演出市场……第一单是个什么样的演出?   Y:十年前的第一单,确实亏了钱,而且对于我当时而言,数目挺大的,五万元。我记得很清楚,1998年5月的一天,我偶然间看到《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中央民族乐团从金色大厅载誉归来”并且在国内演出很红火的消息,当天我忽然就萌生出把中央民族乐团请到福州来演出的念头。当时就在想,一个省会城市,居然没有人在运作这样的活动,真奇怪。这念头,现在回想起来,绝对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当时就打了长途电话,找到了乐团演出部的负责人说明来意。对方当然也乐意,于是就谈判合作的事宜。我那时是一点经验也没有,谈判由于许多条件限制,一直谈不拢,断断续续谈了1年,才终于敲定演出。当时是在福州大戏院,由于没经验,甚至连演出门票都直接用了大戏院的电影票,可以想像有多简陋。那场演出没有赞助,纯卖票。我的演出经纪生涯的第一个客户是个老先生,他打来电话来订两张票,我记得是自己买了一束鲜花,专程给他送了过去。那场演出很成功,当然最后还是亏了钱,但我不沮丧,我总结之后,很坚信:这条路,肯定是适合我走的。   M:事实证明,你当时的想法是对的。   Y:我当时想,虽然当时演出市场是空白的,但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升,市场需求肯定是越来越大的。中央民族乐团演出之后,我又请了“厦门爱乐”等交响乐团演出,我也开始运作俄罗斯芭蕾舞团、并在全国代理殷承宗钢琴音乐会20多场等热门演出,慢慢地,赞助商也开始出现,到2002年,演出市场有所好转,我记得殷承宗钢琴音乐会甚至被炒出了很高的黄牛票。   M:2002年之后,你承办的演出还有出现亏损的状况么?   Y:偶尔也有判断不准的时候,但亏得不多。那时候我已渐渐摸索到了市场门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今后就是要一心一意做这个了,而且要做得比别人专业。这样,会让自己扎进去,去研究整个演出市场。   M:在你看来,福州这座城市在欣赏文艺上有什么样的特质,福州这几年的演出市场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   Y:这座城市本身确实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人们总体欣赏文艺素质上较高,但在培养和普及高雅音乐力度上不够。福州市民没有买票看演出的习惯。从这几年演出市场上看,我们这座城市观众的欣赏口味已有了很大提升,可也存在问题,比如没有赞助的情况下,单靠纯票房,演出商
将有极大的风险。此外,演出成本偏高,我们演出商成本压力一大,就致使票价一直无法降下来,这样很难做到高雅音乐的普及消费。   M:这方面,现在有没有什么折中的办法?   Y:其实我这几年一直没有放弃普及消费型的高雅音乐演出,因为这一块是培育今后潜在忠实观众的好办法。现在还在想,能否从明年开始,用一年时间,12个月,每个月一个主题,比如一月份,推出的是肖邦夜曲主题音乐会,二月份的主题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这一些,我没有纳入挣钱的计划,只要有一点点赞助就可以着手举行,做到不亏损即可。   M:你觉得这么几年下来,福州是否已经沉淀了一批高雅音乐方面的铁杆观众?   Y:有,确实出现了一小批铁杆观众。我自己都认识好多每场必买票的铁杆观众。有几个甚至是从十年前的第一场民乐跟到了现在。这让我很感动。从理论上说,这座城市只要有1000个铁杆观众,一般这样的高雅演出就不会赔本,但现在好像目标还没有达到。   M:《音乐之声》音乐剧是首次进入福建,我注意到其他城市至少是连演6场,甚至8场,但我们在福州的计划却是3场,从压缩场次数量上,这是不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   Y:确实是这样。这部剧我跟踪了两年,也一直在观望,并一直为此焦虑,但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梦想就意味着很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英文原版演出。当然,为了规避风我会想方设法去实现它。这期间,许多好朋友都劝我慎重,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一咬牙签了下来。我觉得不引入这部剧,很可能是我经纪生涯的一种遗憾,即使这样,我还是跟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作了艰辛的谈判,最后人家让了步,从原定的至少六场降到三场。   M:从国内演出运作模式上看,音乐剧演出在上海目前是最成熟的,对于我们,有没有什么可以模仿和借鉴的地方?   Y:肯定有。比如在音乐剧《狮子王》的引进中,演出商就以项目品牌为依托,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文化扶持项目资助1000万元担保,获得了银行4000万元贷款。这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音乐剧运作商业模式。现在,像宁波等市的演出运作模式很也先进,他们城市的政府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会给演出一定额度的补贴,这样,演出商的成本压力下降,票价也随之下降,进入剧场的普通百姓就越多。在演出市场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支持。   M:这么多年,有没有静下来好好地跟观众们看一场演出?   Y:呵呵,真正静下来看完全场的,就是十年前的第一场中央民族乐团的,后面,几乎都没有很完整地观看过。只要演出没有结束,我的压力都是存在的,我习惯于在演出中间,在剧院的后台和观众厅巡视。   M:一场音乐会运作过程中,你最享受的是什么?   姚智锋:最享受?呵呵,当然是音乐会结束时,那时,我会混在退场的观众中,听他们的评论,那时的观众声音是最真实的,我也可以对自己引入的剧目做一些总结。   M:接下来有什么梦想?   Y:《音乐之声》的引入,是我的一个大心愿,接下来的心愿是想把“唐宋名篇朗诵音乐会”也安排在福州举办,这也是我的一个情结。但这个成本压力也很大,这个演出如果没有赞助,理论上是必亏无疑,所以,我期待着这个演出有赞助商一起介入。      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市场的操作模式      2006年初,上海大剧院经过测算,引进《狮子王》需要6000多万元的资金,按照大剧院此前引进音乐剧的做法,完全靠自有资金运作根本不可行。对此,上海大剧院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音乐剧运作商业模式,利用自身和项目品牌的号召力,引入资本运作的商业模式,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以品牌为依托,通过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文化扶持项目资助,获得银行4000万元贷款。按照惯例,上海大剧院每次在引进重大项目时,应将相关事宜向当地政府宣传部汇报。所以早在日《狮子王》新闻发布会之前,上海文化界对于该剧的演出已经是人尽皆知。此时,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上海大剧院抛出了橄榄枝,表示若上海大剧院有需要的话,基金会可以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双方一拍即合,最终成就了这次合作。而在《狮子王》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文化基金会也担当了主要角色,整个银行融资过程都由基金会出面牵头完成,上海大剧院进行必要的配合。最终,上海文化基金会借助自身良好的信誉和少量的资金向建设银行提供担保,并以贴息的方式为上海大剧院获得了建设银行4000万元的银行贷款,分2年还清。   第二步,上海大剧院在社会赞助方式上也有所变化,凭借《狮子王》的品牌号召力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社会赞助。由于在引进《狮子王》的版税方面,迪士尼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迪士尼无形中成为了音乐剧《狮子王》的首席赞助商,但这次大剧院没有采取“首席赞助”这一概念,这改变了以往“唯一”指定的赞助方式,而是可以邀请更多企业赞助。在赞助商的回报方式上,大剧院采取了让赞助商参与宣传活动、开设企业专场,票务赠送等方式,赞助商的名称也会在广告、报纸、网络媒体中出现。第三步,在新闻发布会之后,《狮子王》的票务销售开始启动,宣传活动也随之展开。《狮子王》的宣传方式很系统和专业,采取了“低成本、立体式、网络化、全覆盖”的宣传推广策略。自合同签订之日起,就不断挖掘《狮子王》的新闻热点,并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给媒体提供素材,使得《狮子王》的影响力在演出前半年中不断升温,并在《狮子王》剧组抵达上海时达到了高潮。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狮子王》的票务销售情况也异常火爆,首演前出票量超过4.8万张,出票金额超过2000万元。到101场演出全部结束,票房收入总共达到7200万元。   这样一来,银行贷款和社会赞助总共5000万元,加上票房收入7200万元,上海大剧院在先行支付了迪士尼6000万元后,仍有盈余。而盈余的资金在还贷期之前还可以用来滚动投资下一部音乐剧《妈妈咪呀》。   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本运作,不断产生叠加的效益,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项目的运作中,从而产生新的利润,这是上海大剧院按照音乐剧产业运作的国际惯例,以自身品牌和经典产品为依托,利用社会资本运作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观看《音乐之声》的七大理由      之一:领略一下传说中的百老汇舞台   对许多人而言,百老汇的舞台一直是停留在电视中、停留在书本介绍中的。这次可以最近距离目睹家门口的百老汇舞台,何乐不为?《音乐之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曾领略过的百老汇的舞台,简洁的舞美不华丽,不抢戏,但可以如期让全剧快乐的情绪感染自己,这个期盼值还不够高?      之二:看看老外如何打亲情和爱情牌   在世界音乐剧舞台和好莱坞经典电影中,几乎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音乐之声》这样可以达到老少咸宜的地步。小孩子可以从中感受到童真童趣,年轻人可以从中感受到纯洁的爱情,老年人可以从中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天伦之乐。中国观众看老外打亲情或爱情牌,感触是颇
多的,没准从中有意外收获。      之三:实现一下心底的卡拉OK   在亲情芬芳和爱情荡漾的剧中,其中的优美唱段如《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等,那些是长在内心深处的最纯净的歌声,就让自己随着现场的弦乐加电声的乐队,在心底卡拉OK吧!并让这些歌声洗涤一下自己多年来蒙尘的心……      之四:教自己的孩子唱一首歌   这是一个歌声环绕的故事,带上孩子,现场感受《音乐之声》,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其中一首歌,肯定是小孩子在这个暑假中最大收获,肯定也是这个夏天中,作为家长的您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      之五:看看电影版和音乐剧版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   同名电影《音乐之声》在国内的反复播放,造就了一大批对这部作品再熟悉不过的忠实观众。到底电影版和音乐剧版有何异同点?真正的谜底只有走进现场,才能感同身受!      之六:学习声乐的一个现场机会   《音乐之声》中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早已成为音乐学院学生的必唱曲目。事实上,半个世纪以来,那些调式并不复杂、旋律朗朗上口的唱段被许多成名的歌唱家都翻唱过,可惜都是中文版,现在,有机会聆听到原汁原味的现场演唱,歌唱爱好者们终于有了个现场学习的机会――人家可不是对口型,完全真唱这――岂可错过?      之七:给你一个怀旧的好时光   多少年前,《音乐之声》中的歌声打动了你,打动了你和另一半,你们曾一起歌唱并动容。许多年以后,因为这一场姗姗来迟的音乐剧,你多年来在城市里疲惫的一颗心终于又有了安放的地方,你终于可以有理由再度牵一个人的手,在熟悉的音乐声中共同怀想美好的往昔,共同缔造一段心动的怀旧时光,而这个特定时光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音乐之声》音乐剧PK电影版      许多人认识《音乐之声》,是从曾获得6项奥斯卡电影奖的同名电影开始的。事实上,由于同名电影在国内的上映,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听着《音乐之声》的音乐长大的。半个世纪以来,《音乐之声》经典插曲《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引发的共鸣从未消失过。那么,电影与原版音乐剧究竟有何异同点?本刊记者采访了许多资深影迷及看过原版音乐剧DVD的发烧迷们,让两种艺术门类进行一场热闹的PK。   之一:音乐剧长达两个半小时,电影只有105分钟,影片中删了5段歌曲。所以,此次音乐剧将让你聆听到被删节的5首歌。   之二:音乐剧版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7座托尼戏剧大奖,其现场录制的原声大碟荣获金球奖及格莱美奖;1965年,电影版于1965年上映,创造了好莱坞神话。电影在第38届奥斯卡获得了5个奥斯卡奖项(总共获10项提名)也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1998年,《音乐之声》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美国100部最佳电影”之一。   之三:音乐剧版是历史悠久的品牌剧,现场和观众有很强烈的互动效果,歌曲上更容易产生共鸣。多年来,舞台演出的演员换了好几代,可以说,每次演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不会是相同的;而电影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只有单一的欣赏效果。   之四:剧情上有小变化。电影中与上校大女儿恋爱有邮递员最后向纳粹告发了上校一家;而音乐剧中则为邮递员平了反。   之五:几十年来,音乐剧版的《音乐之声》还产生了一条商品链,爱好者们可以买到各种版本的录音、录像带和光盘,还可以买到各种录音和乐谱版本的集锦,以及一系列和《音乐之声》有关的纪念餐盘和音乐盒、芭比娃娃、儿童图画书、服饰等等;而电影版自1976年进入美国电视台播映以来,NBC电视台获准每年播放一次该片,如今电影版本的DVD已经销售了1100万张。   之六:音乐剧版的《音乐之声》第一场预售票房就高达200万美元(若用现在的物价来衡量,相当于3千万美元),几十年来,音乐剧票房总收入已是天文数字;而电影版的几十年来票房总收入为9.44亿美元,并且和《乱世佳人》(电影版、电视版)一起,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部电影。      观看《音乐之声》的门道      几十年来,音乐剧《音乐之声》为何有如此多的“粉丝”,这部剧叫好又叫座的核心秘密究竟何在?本刊采访北京上海两地的资深的音乐界及专业人士,对整部剧中的经典场景做一次通俗解说,剧中这些令人难忘的场景,将可以让你更好走近这部万人迷音乐剧――      1、玛丽亚和修道院院长嬷嬷飙歌   修道院院长嬷嬷动动找来玛丽亚,让她唱平日里禁止在修道院里唱的歌,玛丽亚战战兢兢地唱了首《我最喜欢的事》,院长嬷嬷竟然拍案而起,吓得玛丽亚赶紧低下头,谁知院长一张嘴,也是这首歌――毕竟她也曾经有过少女时期,唱得一点也不比玛丽亚差。这是剧中相当温馨的场景之一,于是,院长为生性自由的玛丽亚找了个去海军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的差事,于是下面的故事由此展开。      2、教唱《哆来咪》不用上山   玛丽亚一到上校家,觉得在家用哨子集合七个孩子,不如用124567七个音符组成的《哆来咪》教唱更有效果,特别七个孩子每人分到一个音符的方式,舞台上互动起来非常的温馨可人,台下的观众此时不会心不动容也是件难事。      3、为什么要唱《雪绒花》?   音乐剧《音乐之声》中,几乎全是广受欢迎的名曲,特别是《雪绒花》的旋律多次响起,为什么《音乐之声》会选择《雪绒花》来贯穿整部戏呢?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象征着勇敢。这种花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极为稀少,通常只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岩石地表上,常人难以得见其美丽容颜,所以能采到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当拒绝为纳粹服务的特拉普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时,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雪绒花》,寄情飞雪,保佑祖国。      4、《音乐之声》的由来   音乐剧的作曲者理查德。罗杰斯在自传中提到创作同名主题曲《音乐之声》的过程: “它是剧里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在群山的音乐之声中,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   清澈的歌声勾画出奥地利山区明丽的景象,你能在歌声中看见灿烂的阳光倾泻而下。”于是,我们在剧中可以看到,在美丽的布景下,玛丽严那激情四益的演唱,那种感染力,可以把台下情绪完全调动起来!      5、《即将十七岁》   上校年方二八的大女儿丽莎情窦初开,她和年轻邮递员鲁夫暗生情愫。就在这首《即将十七岁》中,鲁夫略带担心地对丽莎唱道:“你已经16岁,即将17岁,追求者很快要排成队……你需要一个成熟的保护者……”聪明的丽莎则顺水推舟:“我已经16岁,即将17岁,是的,我还不懂,如何面对一个充满男人的世界;你已经17岁即将18岁,也许我可以依靠你……”青春萌动时的青涩爱情表白,风趣感人,让人羡慕。      6、木偶戏变成了“床上戏”   电影中,玛丽亚和孩子们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坡一起欢乐地唱起了木偶戏《孤独的牧羊人》,边唱边跳边闹,而音乐剧中,这天打雷,孩子们干脆纷纷跳上玛丽亚的床,玛丽亚就在床上教他们唱起了《孤独的牧羊人》,歌声驱散了忧愁和战争的阴云。
     7、上校的温柔感性一面   剧情的最后,通过参加音乐节,上校一家打算在纳粹眼皮底下溜掉。演出的舞台布景是印有纳粹标声的红色背景,上校上台独唱《雪绒花》,情深之下,原先硬朗的上校居然哽咽着唱不下去,整个场景悲凉,很有戏剧感染力。      《音乐之声》的前世今生      音乐剧的前世>>>   该音乐剧根据一部同名小说改编。而小说《音乐之声》是基于真实故事加以创作的。剧中的真实原型人物冯?特拉普上校是个卓越的海军指挥官。他在奥地利的地位相当于二战中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崩离析,没有了海岸线,奥地利也不再需要海军,上校失去岗位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爱妻,上校极度伤感。上校的后代约翰尼回忆道: “我父亲的生活就是海军,他没有心思再做任何事,陷入了失落的状态。”   真实生活中的上校年龄很大,足可以做玛丽亚的父亲。玛丽亚承认,最初她嫁给上校是因为她爱那些孩子。夫妇双方面的感情是在夫妻生活中不断加深的。全家人都非常钟爱音乐,经常幸福地沉浸在音乐和歌声中,与吉它、曼陀琳和小提琴相伴。玛丽亚和附近的沃斯纳神父一道劝说上校组成家庭合唱团。由于上校的名声,以他名字命名的家庭合唱团不久就成名。上校拒绝到德国海军服役后,的确携全家离开了奥地利。只不过上校并不是剧中写的“翻山越岭”逃跑的,而是直接登上了去往瑞士的火车。1938年上校一家来到了美国,巡回演出了8年。他们成为了著名的家庭歌唱组合。孩子们不得不学会自己打理一切。在途中,玛丽亚总会携全家去修道院看看。玛丽亚总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离开家独立生活,即便他们中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日,上校去世后,孩子们积极争取自己的新生活。1956年上校家庭合唱团宣布解散。他们后代在弗蒙特州买了农场,重建家园。不久他们发现这样并不能支撑整个家庭,于是他们将房子租了出去,并开起了饭店。   玛丽亚和她的家人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饭店经营上,她一直生活得很快乐。定居美国后,玛丽亚将这段家史写成了传记。1949年玛丽亚的传记体小说书《特拉普家族的歌手》出版。直到1987年她去世。她和丈夫一同被葬在饭店旁的家族墓地。上校后代的罗斯玛丽仍然在饭店两周一次举行的歌会上唱歌,甚至包括音乐剧里的歌曲,冯契普家最小的孩子约翰尼,也是玛丽亚唯一的儿子现在是饭店的老板。   几十年来,有无数的游客慕名前往萨尔茨堡去探访“音乐之声”的魔力。这个莫扎特的诞生地已经于1997年被宣布为世界遗产。      音乐剧的今生>>>   1958年,曾主演音乐剧《南太平洋》和《彼得?潘》的百老汇明星玛丽?马丁看了玛丽亚的自传体小说《特拉普家族的歌手》后颇受感动。玛丽-马丁与丈夫理查德?哈里达及朋友里尔兰德-海沃德成为该音乐剧创作的发起人,他们找到本世纪最著名的词曲拍档罗杰斯和汉姆斯特恩,把这个故事搬上百老汇。   罗杰斯和汉姆斯特恩的合作组合是迄今为止在舞台剧的历史上合作时间最长的,共有28年。他们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合作的《音乐之声》,1959年8月,《音乐之声》彩排就开始了,11月该剧随即在百老汇一炮打响。剧中那许多美好的唱段如《多来咪》、《音乐之声》、《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歌曲以不同风格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旋律、和声写作的手法简单、易唱易记,歌词朴实无华,充满生活情趣。《音乐之声》在1959年]1月至1963年6月不间断地在百老汇演出了近4年,创造了一个奇迹。日,伦敦的戏剧舞台上也上演了该剧,并保持不间断的演出长达7年之久,创下了英国戏剧史上的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记录。      Tips:   1、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多种译名   葡萄牙人比较沉静,把戏名译为《心的乐声》。同样说葡萄牙语但热情如火、花样翻新的巴西人却翻译为《反叛的新人》。注重亲情和友情、喜欢聚首的意大利人把这出戏叫做《人以情聚》,一向把美国文化看作酸葡萄的法国人则不冷不热地称之为《幸福的旋律》。持重、内向的德国人说是《我的歌,我的梦》,而邻邦荷兰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是《最美的音乐》。悲喜形于色的西班牙人把这出戏叫做《微笑与眼泪》。希腊人大概见得多了,万事“先前有过”,也跟法国人一样很平常地说是《幸福的旋律》。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跟我们大陆中国人一样,唯美国马首是瞻,一字不漏地把这出戏叫做《音乐之声》。   2、七名翻译的阵容   此次音乐剧《音乐之声》将于8月4~6日在福州连续上演三场,据了解,此次演出整个班底均为百老汇原班人马,全套灯光、音响、舞美也全部由美国运来。   《音乐之声》是历经50年的音乐剧,同样经典的是它的舞美设计,舞台多变,总共有十几个场景,可以在两个多钟头里快速变换,将奥地利的自然与人情之美尽情展现看过电影《音乐之声》的人,都对剧中7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印象深刻。这次剧中这7位孩子同样引人注目,据介绍,他们从7岁到21岁,除了最年长的‘姐姐’是专业唱手之外,其余的都是有音乐专长的美国学生,有相当好的演唱功底。   为了协调本次美方演职员的工作,本次演出的承办方将聘请七名的英文翻译,可谓福州演出史上的绝无仅有的“庞大翻译阵容”。   3、关于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4、科恩: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被称为“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   5、韦伯:当今音乐剧“教父”   上世纪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这部音乐剧中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现在,韦伯本人每天从诸多上演的音乐剧中收取的版税高达60多万美元,年收入则过亿美元。      演唱《哆来咪》的孩子们――主办方推出演出现场与专业小演员的互动活动,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赶紧报名哦!      如果你的孩子有音乐天赋,为何不让他(她)展现一下呢?为了让市次的《音乐之声》达到更好的台上台下互动效果,主办方特地向社会征集会唱《哆来咪》(英文版)的孩子,届时上台与美国的专业小演员们起高歌!   大人们也可以借机进行一次音乐及家庭爱心的普及活动。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首《哆来咪》,本次活动将在报名的孩子们中进行选拔,选出七名6~16岁的少年儿童参加此次活动,入选的小歌手,都将获得一份精美的奖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的牧羊人英文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