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瓷器晚期瓷器有塌底现想吗

明清瓷器 -
明清瓷器介绍
明清瓷器明清瓷器 、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得到巨大的发展,物造形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
明清瓷器 -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它是由陶器向过渡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 器类有和。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明清瓷器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址和青瓷等。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与,到晚期也生产,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晚期到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和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著名的“”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清瓷器 -
明清青花瓷器简介
明清瓷器一般包武到、时期,其中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造型多样和优美而负盛名,创造了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釉料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为主,以靛青为基调,胎大多比较白净,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图案纹饰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由于其制作的精美在拍卖市场上也独占鳌头,频频拍出高价。如2004年4月,《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在香港佳士得以万港元高价成交。2005年5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折技花果纹墩?》以3036万港元成交,这一部分的青花瓷器在市场上形成了整体价位高、高价作品多的特征。
明清瓷器 -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
主要集中在中期的成化、、年间,及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此时青花器物的、造型等质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釉料上,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色泽稳定,浓重艳丽则是明代晚期最佳呈色。装饰图案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明代中晚期高价的青花瓷器与早期的永乐、宣德青花在数量上相比略逊一筹,但器物的价格也都处在高位,如2005年12月,北京翰海推出的《明成化青花缠枝莲花纹》以1595万元高价成交,由此看来,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虽然从质量上不如明代早期作品,但由于时代的久远,保存完好的精品在近年来价格涨幅较大。
明清瓷器 -
清代早期青花瓷
清代早期青花一般以康熙到雍正时期为代表,特别是成就最大,其造型多样,工艺精细,色调青翠欲滴,有"翠毛蓝"、"宝石蓝"和"青花五彩"之誉,为清代之冠。常见器形有碗、盘、、尊、香炉和文房用具等。民窑器型丰富,以大件为多。装饰图案以山水、人物、花卉等为主。雍正青花瓷以精细著称,器型大致分两类,一类完全仿明代制器,以仿宣德器为佳;另一类具有永乐宣德点染晕散的特征。在拍卖市场上,这一类青花瓷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如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雍正》成交价为516万港元。从未来趋势来看,一旦有精品出现,必将带动整个清早期青花瓷价格的上扬。
明清瓷器 -
清代中晚期青花瓷
乾隆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出现了一批造型独特新颖的作品,如、、洗口盖碗等。青花器底一般为砂底,足脊滚圆,有的涂以或。清代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青花,在总体水平上开始下滑,出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乾隆时期的青花瓷由于存世数量多、保存完好,因此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如在2005年秋拍中,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拍出了3428万港元的高价,创了价格的新纪录。清代中期青花瓷的上涨势头很猛,香港地区市场的审美和收藏喜好是其创出高价的原因之一。
明清瓷器 -
明清瓷器鉴定
(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书写的款字、色调都较深沉、无飘浮感。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要点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瞅背”状。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 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的要点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轴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要点1、万历资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幼稚,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圆,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轴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淡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 、“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二)、清代瓷器的特征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趴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未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型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湖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眼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锹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时期资器的鉴定要点1、器型敦重古拙,新创器型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缤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鼠,胎釉结合紧密,精面由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谈,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 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包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赭,颇为娇挠。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槎榧,花则风枝炯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渔、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官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3个深浅颜色。 7、彩嚣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珐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抚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珐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校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l、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旧样外,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珐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姿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强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瓷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1、嘉、道时期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及轻微的“波浪釉”。白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 3、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工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时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风、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 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淡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彩地绘画、彩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 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 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成化年制”的“豆干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要点1、威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袖逐渐变粗,瓷袖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还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官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二这时纹饰还有、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吉、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壮丹、枝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咸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威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蜗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占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枝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瓷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盅、盘、碟、扣碗、羹匙、烟壶、资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 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月旦瓶不仅有150件、300件、500件,还有 1000 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咸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两种款识。 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赭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坚写式,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明清瓷器 -
瓷器款字辨伪方法
瓷器有款字据说始于宋代。宋瓷有“内府”二字者,其书法大致相类于“大观”钱,偶尔有“政和年造”款字。元瓷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识,民窑底有字者极少。明瓷款字花样甚多。明代官窑瓷款多用“某某年造”字样,也有用“制”字者。清瓷概用“制”字,用“造”字者极罕见。这些应是最基本的款字常识。
清代道光至光绪初年,瓷器款字作伪的手法还不甚高明,因而较易识破。这些瓷器伪款有一基本特点,就是爱挑拣历史上稀见年号来作伪。三十年代,文物艺术品市场有一种仿越窑瓷,器底伪刻“太平戊寅”(258,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年号)款字,以售伪。那时被用来作伪的较为有名的年代款字,有伪托“淳化”(990-994,北宋太宗年号)、“淳熙”(,南宋孝宗年号)的仿磁州瓷。此外,一些历史上短命王朝或者皇帝的年号,更是作伪者追逐的目标。例如明代的“建文”(,明惠帝年号,仅四年)、“洪熙”(1425,明仁宗年号,仅一年)、“泰昌”(1620,明光宗年号,仅一年)等,这些伪托款字瓷器不但当时甚嚣尘上,而且至今流毒甚广。80年代初,伦敦拍卖市场上一件款字“建文”瓷器收藏品,经瓷器鉴定行家鉴别,即为30年代伪托之品。
有人认为,款字作伪自清同治光绪以迄民国,简直是满坑满谷防不胜防。尤其是光绪以来,无论清康熙雍正乾隆以致上溯整个明代的瓷器款字无不有伪冒者。一些鉴定者想藉瓷器绘画来辨其真伪,但是这些仿制品之绘画,有的精致到足以乱真的程度;另一些人则欲从瓷质方面进行辨伪,而伪品中瓷质之精者也能达到鱼目混珠的程度。所以有专家认为,对这些仿制品,能够加以辨伪的手段十分有限,仅能从瓷器胎釉上作一些考察。但是若非极细心的鉴定高手,也未必能够鉴别出来。因为精于制伪者,所制必有一二特点与原物相同之处,鉴定者稍不留意,就会为这伪造的一二特征所迷惑,误以为真品。殊不知此伪器另有一些明显的作伪处,竟至视而不见。可见瓷器款字辨伪确乎难矣。
明清瓷器 -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明清瓷器上的图案纹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所有的装饰纹样,狭义者专指些自然界中并不存丰的,人为制造的图形,亦包括那些自然界中虽然存在,但通过人为加以变形,布局基本对称的图形,这类纹饰在明清瓷器纹饰中占有重要位置。书共收有明清图案纹饰器物五百余件,根据其表现的内容分为:八宝、杂宝、宝杵、八卦、暗八仙、法轮、轮花、月华、结带绣球、如意、璎珞、饕飱、几何、锦纹等十四大类,并对具体纹饰的时代风格进行阐述,如明代官窑的绘画精细,民窑风格粗犷,早期的疏朗,中期的简约,晚期的繁满,并通过对比的方法,具体分析纹饰的时代特征,使读者对明清瓷器的图案纹饰有一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官窑民窑、真品赝品之间的对比,对提高收藏者的鉴定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 & 首先,要了解朝代的瓷器特征。比如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然后就是要了解各代瓷器的款式。如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与明代瓷器不同的是,在清代瓷器的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清代瓷器中还要了解的是,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 & 明清瓷器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是梵文字。这种文字没有一定的梵文知识,很难识别。许多玩瓷器的人,碰到这种纹饰或者避而不谈,或者望字生义瞎扯一气,很少有人能把它讲清楚的。事实上,明清瓷器起初以梵文作为纹饰有它宗教上的用意,但瓷画工匠未必真正懂得梵文,因此后来写错、瞎写一气也是常见的现象。所以,要弄清楚明清瓷器上梵文的含义,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对这种瓷器上的梵文谈不上全面解读,只是一种浅谈。
&&&&要研究梵文纹饰,有必要先对梵文文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梵文原本是古代印度地区产生的文字,也是印度佛教使用的文字。梵文的书写方式自古以来发生过较多变化,作为常识,我们需要知道它有三种影响较大的写法:悉昙体、兰札体与天城体。瓷器上的梵文纹饰
&&&&梵文悉昙体是一种古老的字体,使用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六世纪到十二世纪。南朝时期这种梵文开始传入中国。到唐代开元年间,随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印度密教僧人的到来,悉昙体书写的密教佛经在中国传播。唐后期,日本留学僧空海来中国学习密教,又把密教和悉昙体梵文传到日本。唐末、五代时,佛教在中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悉昙体梵文也随之消亡。但空海传到日本去的悉昙体梵文却一直作为国宝传承了下来。所以今天,正宗的悉昙体梵文,印度学不到,中国学不到,只有日本能学到。瓷器上的梵文纹饰
&&&&梵文兰札体出现于十一世纪左右。大约十世纪时,印度密教再次传到西藏地区形成藏传密教,藏族密教信徒书写梵文时创造了兰札体写法。元代时,随着藏传密教传入汉地,兰札体梵文也在全国流行起来。藏传密教在元、明、清三朝一直对中国社会有影响,尤其是对皇家影响巨大,因此兰札体梵文也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明清瓷器上的各种梵文字,基本上都是兰札体也就不奇怪了。如今,兰札体梵文在西藏地区仍然广泛使用,比如密教寺庙的壁画、转经轮上的六字大明咒等等,都用兰札体书写。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13:1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斗彩瓷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