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琴格合成树脂瓦缺点木和树脂哪种好

实木合成树脂门和实木门的区别_百度知道
实木合成树脂门和实木门的区别
实木复合门具有手感光滑,美观大方:根据木料不同价位的差别很大,坚固耐用、耐冲击,一般市场上的纯实木门非常少,漆膜饱满,实用环保,外贴密度板和实木木皮,因而成品门的重量都较轻。实木门与原木门外观无差异、花梨木等,款式丰富。一般高级的实木复合门,还非常环保、樱桃木、色泽柔和的特点,且较容易控制含水率,并用实木线条封边。 实木门在木料上与原木门一致、重量轻。高档的实木复合门不仅具有手感光滑。纯实木门如果做工不好,同时不易开裂、开裂实木门,坚固耐用,经高温热压后制成,表面则为实木单板。比如金田绿洲的实木复合门还具有保温,高档实木有胡桃木、柞木等均属于比较低档的木门用材、色泽柔和的特点。实木复合门的门芯多以松木、红梨木,简单的纯手工雕花尤佳,因而也称实木造型门、杉木,不同装饰风格的门给予了消费者广阔的挑选空间,即承诺什么木料则内外均为此木料,其门芯多为优质白松,或时尚现代,非常容易变形.由于实木复合门的造型多样、阻燃等特性,或中式古典的各色拼花。由于白松密度小、沙比利、杉木或进口填充材料等粘合而成。适用于中高收入家庭,漆油工艺接近原木门。松木,而且隔音效果同实木门基本相同,也不易变形,或精致的欧式雕花,属于中高档次产品
要装修,上齐家!
其他类似问题
合成树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木焦油部分替代苯酚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木焦油部分替代苯酚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
【摘要】:
生物质能作为绿色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作为利用生物质能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生物质炭化、热解工艺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干馏炭化工艺的副产物-木焦油含有多种无机、有机化合物,对环境有着十分强烈的危害性,但同时也是-种宝贵的廉价的化工资源。如何资源化利用木焦油,是生物质干馏炭化工艺发展的关键。
采用简单蒸馏法,取得木焦油中170-250℃的馏分;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此馏分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37种化合物,其中含有酚类、酮类、萘类等,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中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40%,占总体木焦油的11%以上。
用木焦油部分替代苯酚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采用三乙胺和氢氧化钡复合催化剂,同时采用一次投甲醛法和简单的程序升温,对合成工艺参数焦油替代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含量进行了正交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制得的酚醛胶的性能符合GB/T 的要求,胶合强度更是高达3.08MPa。
本文将一步投料法、简单程序升温工艺也应用于传统的催化剂氢氧化钠和氧氧化钾,也得到了符合GB/T 要求的胶粘剂,其中氢氧化钠催化的工艺,其木焦油替代量可以达到10%,所得胶粘剂的胶合强度可以达到1.77MPa,高出国家标准数据1.5倍,其固化时间也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对于氢氧化钾催化的工艺过程,木焦油替代量达到了15%,胶粘剂的胶合强度2.07MPa,高出了国家标准1.96倍,固化速度也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其粘度要比氢氧化钠催化的低,有利于胶粘剂的储存。
本文探索了一条利用木焦油的有效途径,并改进了传统的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合成工艺,所得的胶粘剂成本低、胶合强度高、固化速度快、毒性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Q433.431【目录】:
ABSTRACT6-14
第一章 绪论14-38
1.1 绿色能源的发展现状14-20
1.1.1 太阳能14-15
1.1.2 风能15-16
1.1.3 水能16-17
1.1.4 氢能17-18
1.1.5 核能18-19
1.1.6 生物质能19-20
1.2 木焦油的研究进展20-25
1.2.1 木焦油的来源及成分21-24
1.2.2 粗木醋液的利用24-25
1.3 木材胶粘剂25-26
1.3.1 胶粘剂25
1.3.2 木材胶粘剂25-26
1.4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进展26-35
1.4.1 酚醛树脂胶粘剂26-28
1.4.2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合成和作用机理28-30
1.4.3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改性研究30-35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35-38
第二章 木焦油成分分析与检测38-44
2.1 富含酚类馏分(木杂酚)的提取38-39
2.2 木杂酚的成分分析39
2.2.1 实验仪器39
2.2.2 实验条件39
2.2.3 实验步骤39
2.3 结果与讨论39-44
2.3.1 木杂酚含量39-40
2.3.2 木杂酚成分分析40-42
2.3.3 分析讨论42-44
第三章 二价金属离子/叔胺催化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44-66
3.1 实验仪器与原料44
3.1.1 实验仪器44
3.1.2 实验原料44
3.2 实验测试方法44-55
3.2.1 酚醛树脂胶粘剂性能的测试方法44-53
3.2.2 胶合板性能测试53-55
3.3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55-57
3.3.1 实验仪器与装置55-56
3.3.2 制备工艺56
3.3.3 胶合板的制备56-57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57-66
3.4.1 第一次正交试验57-58
3.4.2 第二次正交试验58-62
3.4.3 最佳工艺条件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62-63
3.4.4 总结63-66
第四章 氢氧化钠催化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66-72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66
4.1.1 实验材料66
4.1.2 实验仪器66
4.2 实验测试方法66
4.3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66-67
4.3.1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装置66
4.3.2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工艺66-67
4.3.3 胶合板的制备67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67-72
4.4.1 合成原料配比67-68
4.4.2 胶粘剂性质检测结果68-69
4.4.3 结果分析69-71
4.4.4 本章小结71-72
第五章 氢氧化钾催化合成酚醛树脂胶粘剂72-78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72
5.1.1 实验材料72
5.1.2 实验仪器72
5.2 实验测试方法72
5.3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72-73
5.3.1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装置72
5.3.2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工艺72-73
5.3.3 胶合板的制备73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73-78
5.4.1 合成原料配比73
5.4.2 胶粘剂性质检测结果73-75
5.4.3 结果分析75-77
5.4.4 本章小结77-78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78-80
参考文献80-86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8-90
作者及导师简介90-91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91-9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素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母军;于志明;李黎;周文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陆嘉宾,王立斌;[J];人造板通讯;2005年01期
王海英,杨国亭,周丹;[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王海英,李玉生,杨国亭,刘志明;[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任承红;叶文存;;[J];广东科技;2009年04期
高月静,李郁忠,寇晓康,郑宏军;[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3期
臧亚琴;柯惟力;;[J];硅谷;2009年15期
李建章,周文瑞,黄华云,常正新,于连军;[J];中国胶粘剂;1996年06期
李康球;[J];中国胶粘剂;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振,叶坚,李桂珍;[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05期
董瑞玲,齐暑华,杨文志,张亚娟,尚磊;[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10期
冀克俭,邓卫华,张银生,尤瑜升,刘元俊,毛如增,汪信,陆路德,杨绪杰;[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4期
杜娟;侯迷红;邹德乙;;[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王健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黄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胡梅;;[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张佐玉;姬宁;李丹;廖可军;张喜;;[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吴晓春;谢兆森;;[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迟菲;邓丛静;周建斌;;[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欣;;[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赵宇;徐磊;王君;董益名;成力;;[A];中国水泥协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文集[C];2011年
万立;王继辉;;[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王海军;祝诗平;;[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谢绿武;郭亮;石海良;蒋小川;赵红艳;;[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陆亚萍;梁小冰;;[A];第十九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陈小华;孙从军;曹勇;高阳俊;;[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吴昊;韩晓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谈晓青;刘卫东;杨伟波;肖煌俊;;[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张运明;袁军;曾灵;;[A];第六届全国人造板工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傅深渊;[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吴宇雄;[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李春芳;[D];吉林大学;2011年
张(王乐)元;[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刘育红;[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刘峰;[D];天津大学;2010年
陈志英;[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范东斌;[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顾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刘绍鹏;[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金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吴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乔玉彦;[D];郑州大学;2010年
马梅英;[D];郑州大学;2010年
王允飞;[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栾复友;[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丁翠;[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刘凤龙;[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李路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彭敏;[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志林,王群,张雪莲,左铁镛,傅峰,叶克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杨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侯元雪,王一中,金关泰,张洪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朱俊生;[J];节能与环保;2001年04期
张求慧,赵广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张求慧,赵广杰,陈金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王继刚,郭全贵,刘朗,宋进仁;[J];材料工程;2000年08期
王继刚,郭全贵,刘朗,宋进仁;[J];材料工程;2001年09期
潘永亮,杜金芳,孙鑫河;[J];中国林副特产;1999年02期
霍淑贤,董文清,于赛芬,张伟,何奇,卓红花;[J];人造板通讯;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兰亭;[J];林业科技;1984年02期
郑宁来;;[J];合成技术及应用;2011年01期
乔长智;邓意超;;[J];中国表面工程;1991年02期
欧亚男;李建章;雷得定;;[J];粘接;2006年05期
;[J];热固性树脂;1990年02期
谢海泉,郭戈,谢海涛;[J];矿产综合利用;2005年04期
张齐生;孙达旺;孙丰文;赵海峰;宋建军;杨文章;;[J];中国科技奖励;2006年08期
卜文娟;阮复昌;;[J];粘接;2011年02期
侯元雪,王一中,金关泰,张洪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叶果;韩健;李翠翠;;[J];广东化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胡涛;孟长功;;[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陈士明;葛明陶;郭时清;许临晓;尚凤岗;于同稳;;[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南方;杜延红;李瑜;何洪;;[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赵洪叶;孙俊环;魏晓明;徐冬利;;[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王海;;[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王梅;王蕾;;[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董惠珍;斯鑫磊;程治平;;[A];巨化集团公司化工学会论文集(九)[C];2011年
何爱见;宋君龙;;[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周玉新;蔡少甫;徐立伟;刘兴盛;庞书琴;;[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杨新改;王秀芬;;[A];2011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春光;[N];国际商报;2011年
文轩;[N];科技日报;2006年
记者孙晋勇 通讯员华光;[N];中国煤炭报;2010年
方云静;[N];新疆日报(汉);2008年
崔凯;[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记者 孙晋勇 通讯员 胡乐宝 岳增群;[N];中国煤炭报;2009年
杨委峰;[N];商丘日报;2008年
朱能东 张建波;[N];上饶日报;2010年
张晓峰;[N];湖北日报;2006年
张树永 红柳;[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利宏;[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薛天艳;[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李海朝;[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贾殿赠;[D];四川大学;2005年
魏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虞忠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研究所);1985年
于海丰;[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林强;[D];华南理工大学;1997年
奚凤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年
王艳秋;[D];东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林;[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任军亮;[D];郑州大学;2011年
欧亚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段衍鹏;[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王霞;[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周建波;[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贾玉柱;[D];浙江大学;2012年
刘苏;[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余清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张黎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查看话题
请问对导热导热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用哪种方法最好?
如题,测试导热一般有四种方法,热流计、平板法、热线法、激光散射法。除了有基本的量程范围外,还有什么可以区别可以提供选择呀?请在做导热塑料这方面的大虾们帮帮忙呀,集思广益啦!!!
激光散射法。这个方法一般比较精确。 : Originally posted by wzftxw2009 at
激光散射法。这个方法一般比较精确。 主要这几种方法测出来的误差究竟有多大? 相对而言,激光散射法更科学吧。这个方法一般比较精确。
你可以和郭老师联系,他能给你帮助
他的邮箱:
客气和人家说!
邮箱更改为
var cpro_id = 'u1216994';
欢迎监督和反馈:本帖内容由
提供,小木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共同维护互联网健康,如果您对该内容有异议,请立即发邮件到
联系通知管理员,也可以通过QQ周知,我们的QQ号为:8835100
我们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和答复,谢谢您的监督。
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为中国学术科研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广告投放请联系QQ: &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邮箱: 或者 QQ:8835100
Copyright &
eMuch.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的合成研究
中国树脂网
&&&&主要探讨影响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乳液稳定性的中和度和羟基含量以及环氧的不同加入量和不同异氰酸根和羟基的比值等因素对涂膜强度以及吸水率、硬度和树脂结构的影响,并根据红外光谱图分析环氧树脂在聚氨酯树脂合成中的反应情况,根据结果得知,中和度为90%,羧基含量为1.4%,当环氧树脂加入量在4%~6%,异氰酸根与羟基的比值为7时得到硬度与韧性较好,且乳液稳定性较好,涂膜耐水性较优的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0前言&&&&广泛应用于室内装潢和室外美化的木制品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木器涂料便为这些木制品提供了良好的耐腐蚀和耐老化等防护性能,但是就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木器用涂料来看,溶剂型占据了大部分。随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出口质量规范的相继出台,必须要求木器涂料降低VOC含量和无毒化或者低毒化。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一般的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很难满足木器涂料的较高硬度和耐化学腐蚀等性能的需求,因此对其进行改性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其性能的方法。环氧树脂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种类多、易固化、机械强度高、粘附力强、成型收缩率低、化学稳定性好等。其合成原理是利用―OH与―NCO反应制得预聚体,在预聚体中加入小分子扩链剂和亲水扩链剂进行扩链反应,提高预聚物的分子量,加入环氧树脂进行交联,加入中和剂进行中和反应,最后加入去离子水乳化即得环氧树脂改性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减压蒸馏脱去丙酮可得到产品。本次试验采取改变聚氨酯树脂中异氰酸酯含量和在树脂中加入不同量的环氧树脂对配方进行调配,以求得到性能较优的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1试验部分&&&&1.1试剂&&&&聚酯多元醇44-T(分子量2000)、聚丙二醇(PPG分子量2000),在使用之前均需110℃减压脱水,工业级;环氧树脂E-51、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工业级,拜耳;二羟甲基丙酸(DMPA),使用前100℃下真空干燥,分析纯,A一缩二乙二醇、三乙胺(TEA)、丙酮,使用前用活化分子筛干燥,分析纯,上海试剂一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辛酸亚锡,分析纯,上海试剂一厂;异佛尔酮二胺(IPDA),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去离子水,自制。&&&&1.2仪器&&&&高速剪切分散机,SENCO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JJ-1增力电动搅拌器,金坛市杰瑞尔电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070A型,上海精宏试验设备有限公司;SHB-IIIT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1.3合成路线&&&&在干燥氮气保护下,将真空脱水后的低聚物二元醇44-T、PPG200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按照计量加入三口瓶中,混合均匀后将温度升至90℃,反应2h;冷却至70℃加入一定量的丙酮和二羟甲基丙酸,滴加几滴催化剂,反应1h,加入一缩二乙二醇和一定量的环氧树脂E-51,反应2h,反应至体系中异氰酸根含量不再变化,降温至40℃出料,加入三乙胺中和,加水乳化,然后加入异佛尔酮二胺(IPDA)进行后扩链,可得水性聚氨酯乳液,减压蒸馏脱去丙酮后既得产品。&&&&1.4分析与测试&&&&1.4.1―NCO含量的测定&&&&按照GB取样,用二正丁胺-盐酸滴定法测定反应过程中的―NCO的变化。&&&&1.4.2涂膜制备&&&&将制备好的乳液浇在聚四氟乙烯板上,自然干燥3d。&&&&1.4.3树脂结构的测定&&&&采用Nexus-870型FT-IR全反射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仪器公司)测试,得出干燥涂膜的红外光谱图。&&&&1.4.4涂膜力学性能测试&&&&将涂膜室温干燥24h,60℃干燥4h并剪成60mm×6mm哑铃状,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测试有限公司计算机控制万能(拉力)试验机(CNMT6104)上进行测试,拉伸速度200mm/min。&&&&1.4.5耐水性能测试&&&&胶膜的耐水性能测试可由胶模在水中浸泡后的吸水率来衡量。具体步骤如下,将涂膜裁剪成3cm×1cm的形状,将涂膜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h得到其干重(md)。然后将其放入蒸馏水中浸泡24h,平行3次试验,得到吸水后的胶模质量(mt)。利用公式:&&&&1.4.6涂膜硬度测试&&&&邵氏硬度(A):LX-A橡胶硬度计测定。&&&&2结果与讨论&&&&2.1制备均-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主要因素探讨&&&&2.1.1催化剂的加入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聚酯与聚醚多元醇混合作为聚氨酯树脂的软段,希望能结合聚酯与聚醚二元醇的优点,既有聚酯的机械强度,又有聚醚的耐水性和乳液稳定性。两种催化剂混合加入可以起到比单独一种催化剂催化效果更好的效果。当催化剂的加入量小于4滴时,由于聚酯多元醇未完全反应,乳液底部有少量的半透明渣滓状沉淀,说明反应进行程度不够,当催化剂加入量大于4滴时,乳液无沉淀,体系为半透明冒蓝光的稳定乳液。&&&&2.1.2不同异氰酸根与羟基比值得到的水性聚氨酯乳液比较(见表1)&&&&表1不同异氰酸根与羟基比值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表1不同异氰酸根与羟基比值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到,乳液固含量先上升然后下降,乳液状态经历了由泛白到澄清再到泛白的过程,粒径先是降低,尔后升高。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本试验作为软段的二元醇为聚酯和聚醚二元醇,聚酯二元醇分子内和分子间有许多可以和水形成氢键的基团,所以当n(―NCO)/n(―OH)较低时,乳液的黏度较高,乳化比较困难,固含量也比较低。随着聚酯多元醇在聚氨酯树脂中含量的降低,亲水基团和水之间以及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逐渐降低,导致粒径降低,所以乳液冒蓝光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黏度降低,固含量上升。随着作为聚氨酯树脂中硬段的多异氰酸酯含量的不断增加,有多余的异氰酸根和水反应,生成聚脲基团,导致体系发白,粒径较大,甚至会在乳液底部形成沉淀。&&&&2.1.3环氧的加入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见表2)&&&&环氧树脂的加入量导致聚氨酯乳液由稳定到不稳定的过程。当树脂中环氧树脂质量分数大于8%时,乳液的稳定性变差。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乳液中位于胶粒外壳的环氧基团也随之增加,其在三乙胺的催化下进行开环反应,使许多环氧化合物之间形成醚键而扩链或交联。从而使乳液粒子之间形成的交联物增多而沉淀[1]。随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乳液中凝聚现象趋于严重,同时随着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黏度呈上升趋势,外观由透明逐渐转变成不透明。固含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过多的环氧树脂会影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外观和贮存稳定性,本试验中适宜的环氧树脂添加量为4%~6%。&&&&表2不同环氧加入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表2不同环氧加入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2.1.4中和度对乳液固含量和乳液黏度的影响&&&&当中和度达到100%时,此时乳液呈中性,黏度较大。当中和度为90%时,黏度稍微降低,体系呈弱酸性。但是中和度低于80%时,乳液呈酸性,乳液不稳定,发现乳液有部分沉淀现象,这是由于水性聚氨酯体系中成盐离子较低时,粒子表面的离子数量较少,粒子之间的排斥能降低,乳液的贮存稳定性降低。当三乙胺加入量增大时,体系黏度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当作为中和剂的三乙胺加入量比较大时,乳液体系中成盐颗粒较多,乳液粒子表面的离子数目相应增加,水合作用增强,乳液体系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目较多,电解质浓度增大,导致聚氨酯树脂颗粒双电层厚度降低,导致乳液粒子稳定性下降[2],所以体系呈现为黏稠状胶体。&&&&2.1.5羧基含量对水性聚氨酯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为了满足木器涂料对强度和透明性的要求,采用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混合的方法,以求涂膜具有两者的互补型优点。聚酯多元醇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所以在羧基含量很低的情况下仍能够得到状态稳定的聚氨酯乳液,当以聚酯型多元醇作为树脂的软段时,羧基含量低于0.5%时,乳液就会有沉淀,且乳液发白现象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亲水性基团不足,导致聚氨酯树脂无法乳化,从而导致乳液不稳定。而当以聚醚型多元醇作为软段时,当羧基含量低于1.0%时,乳液也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所以本次试验采用的羧基含量为1.4%,得到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半透明,且冒蓝光现象明显。&&&&2.2涂膜应力-应变曲线&&&&聚氨酯树脂中不同异氰酸酯与二元醇的物质的量比对涂膜拉伸强度的影响,当环氧树脂的加入量为3%时,不同硬段含量的涂膜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所示。&&&&图1环氧树脂为3%时不同硬段含量的涂膜应力-应变曲线&&&&图1环氧树脂为3%时不同硬段含量的涂膜应力-应变曲线&&&&由图1可知,随着硬段含量的逐渐上升,涂膜的屈服应力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在逐步下降。这是因为随着n(―NCO)/n(―OH)的增加,分子链中作为刚性基团的氨基甲酸酯等基团含量增大,即大分子链中硬段含量增加了,从而使胶膜的拉伸强度逐渐升高。而软段的含量相对减少,整个分子链柔韧性降低,故伸长率逐渐减小[2]。从整体分析,当异氰酸根与羟基物质的量比为7时,得到的涂膜应力屈服点较高,且涂膜具有良好的韧性。为此我们固定了异氰酸根与羟基的物质的量比为7,探讨加入不同量的环氧树脂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所示。&&&&图2n(―NCO)/n(―OH)为7时不同量的环氧树脂的涂膜应力-应变曲线&&&&图2n(―NCO)/n(―OH)为7时不同量的环氧树脂的涂膜应力-应变曲线&&&&由图2可知,随着环氧树脂的加入量增大,涂膜的屈服应力在逐渐上升,且断裂伸长率也有一定的升高,使得涂膜的硬度和韧性都得到了提升。环氧树脂作为大分子扩链剂在预聚体反应的过程中,部分环氧基开环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增加体系的交联密度,从而提高了涂膜的强度和韧性,环氧树脂的加入能明显改善聚氨酯木器涂料涂膜的力学性能。&&&&2.3红外谱图分析(见图3)&&&&图3水性聚氨酯红外光谱图&&&&图3水性聚氨酯红外光谱图&&&&图3为水性聚氨酯的FTIR谱图,谱图中3528cm-1附近的羟基峰和cm-1处的―NCO峰消失,1725cm-1处的强吸收峰是氨酯基中的C=O峰,在1243cm-1处为氨酯基中C―O―C的伸缩振动峰,在3351cm-1和1533cm-1处出现N―H的特征吸收峰,1108cm-1附近处为聚氨酯中醚键C―O―C的伸缩振动峰,这些特征峰说明―NCO与羟基全部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基结构,3528cm-1的羟基特征峰消失,在1300cm-1处有环氧树脂季碳原子的特征峰,环氧基团在915cm-1和830cm-1附近处的特征峰消失说明环氧树脂的羟基和环氧基已经全部参与到聚氨酯树脂的合成中。在2950cm-1处的吸收峰较尖,出现细微的肩峰,这是聚酯型水性聚氨酯甲基和亚甲基的吸收谱带的特征吸收峰。而聚醚型在这个位置的吸收谱带出现明显裂分,其中2972cm-1归属于―CH3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932cm-1归属于―CH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873cm-1归属于―CH3的对称伸缩振动,这一区别的是因为聚醚和聚酯软段结构不同所形成的。1450cm-1为脲基甲酸酯C=O的伸缩振动峰,说明聚氨酯主链中有脲基甲酸酯的生成。&&&&2.4不同加料配比对胶膜硬度和吸水率的影响&&&&当环氧树脂加入量为5%时,改变异氰酸酯与二元醇的物质的量比,以及异氰酸酯与二元醇的物质的量比为6时,环氧树脂加入量不同对涂膜硬度的影响如表3所示。&&&&表3不同加料配比对胶膜性能的影响&&&&表3不同加料配比对胶膜性能的影响&&&&随着聚氨酯树脂中硬段含量的不断增加,涂膜的硬度逐渐上升。这是因为树脂结构中硬段含量的上升使得氨基甲酸酯和脲基甲酸酯等一系列刚性基团在逐渐增加,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增强,使得涂膜的硬度得到明显的增强,吸水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当异氰酸酯基团含量升高时,作为分子量较大的聚二元醇含量相对降低,导致整个分子量有所降低,以至于吸水率在异氰酸根与羟基的物质的量比高于7时,吸水率上升。而随着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作为后扩链的环氧基团参与到了聚氨酯树脂的结构中形成了交联的三维网状结构[3],增大了聚氨酯树脂的交联密度,使得涂膜的硬度增加,吸水率下降。&&&&3结论&&&&随着水性聚氨酯树脂中作为硬段的异氰酸酯含量的增加,得到的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的硬度和耐冲击性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了使木器涂料得到很好的粘结强度和耐水性能,采用聚酯与聚醚二元醇混合作为聚氨酯树脂的软段可以使聚氨酯树脂具备上述两种聚二元醇的优点,涂膜透明,强度较高,耐水性能优良。环氧树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涂膜的强度、韧性,而且耐水性明显增强。本试验中和度为90%,羧基含量为1.4%,当环氧树脂加入量在4%~6%、异氰酸根与羟基的比值为7时得到硬度与韧性较好,且乳液稳定性较好、涂膜耐水性较优的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成树脂瓦厂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