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华山 有哪些哪些书值得一看看景点简介

西岳庙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西岳庙
西岳庙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因闻名天下游人如织,是道教主流圣地,但其脚下16里外有座“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为历代帝王祭祀之神的要地西岳庙,却鲜为人知。其实,那里有一处规模宏大、古香古色、非常珍贵的大型建筑群落,其庙宇,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建筑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祭祀庙宇竣工时间东汉汉武帝时代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岳庙是供奉神的庙宇,在华山以北5公里的街上。庙始建于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上依次排列着、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正殿灏灵殿建筑为琉璃瓦,坐落于宽广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宽7间,5间,周围有回廊,气势宏伟,历代帝王祭祀多住于此。殿内悬挂有、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整个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饶有园林之趣。
西岳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等唐宋名人有华山的题诗和。这里还有御书“岳莲灵澍”石额。,以其“势飞白云外,奇险冠天下”的磅礴气势和巍峨雄姿,赢得了“天外三峰” 的美名,而在其脚下北面的西岳庙,却似镶嵌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其雄伟的建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冠名古今。算起来,从创建至今,它已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作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浩繁的史籍中,也留着它深沉的足迹。——西岳庙的兴建时期
雄才大略,亦好神仙之术的,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脚下创建了祭祀神的第一座庙宇――。然频繁的对神的礼敬,没有使他本人的生命更长久,也没有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反而被那些风来一身土,雨来一身泥,生活日益穷困的劳动人民奋起倾覆了建筑起来的皇室大厦。若汉武帝有知,不知该有何想法?
东汉王朝建立后,仍未忘记,继续奉祀西岳之神。只是由于“集灵宫”离较近,又是在山下,难以完全体现“望”祭的要求,也不能达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封建帝王及达官显贵自然也不愿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神”享受香火时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将这一座神庙迁到了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今址,但华山之神似乎也乐意如此,传说它还为新建的庙宇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传,迁建的庙址选好之后监造大臣和工匠们对庙宇的建筑形式犯难了,各有所想,然皆不成熟,长久决定不下来。这样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因为如果建筑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家都有性命之忧。愁得大家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时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从华山之巅生出团团乌云,迅即遮天蔽日 ……由于突然,人们无不惊骇,以为是建庙不力,得罪了岳神。顷刻又见狂风稍息,骤然天空又降下了鹅毛大雪。要知道这是在酷暑盛夏!雪后,又见一只矫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飞奔,并且所走路线怪异,人们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过来,白兔似融化在雪里,已不见踪影。仔细一看,白兔抛出得路线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严谨得建筑图样!无疑这是岳神所赐!人们欣喜若狂,就按着这一图样,开始了建筑。
更有趣得是,在建筑开始时:人们的苦恼又来了――缺少木材。附近上固然木材成林,然却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说华山势险难以登攀,即使可以,那也是“神木”呀!从外地运来,既费时又费力,恐难以按期竣工。正当木匠们无计可施而望山兴叹时,隐隐约约从山上传来砰砰的伐木声和树倾倒的声音,还天天听到“够了没有”的问话声,然却无回话声。工匠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一天,又听到了问话,不知是出于惊奇还是渴望,一个师傅便大着胆子回答:“够了。”奇怪得很,伐木声立即停止了,顷刻间狂风四起,阴云密布,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一大堆大小木材随着风雨之势滚滚而来,且每根木材的两端 ,都是一个“岳”字。这又是相助了。为了尽快享受人间香火,也真难为“他”了。工匠们用这些“神木”,很快建成了西岳庙。
多么美丽的传说,多么善良得人民,自己的劳作,智慧,总要归功于神的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岳庙蒙上了更浓郁的神秘色彩,难怪它深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多次予以修葺。但不管怎么说,西岳庙是东汉时迁建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献的缺损,修葺的频繁,西岳庙的原始模样已很难稽考了。对它的迁建时代也是说法不一。唐书《地理志》说迁于初年(公元前134年――前132年)。但汉武帝即位于元年(前140年),光元年不过五六年时间,即便其一即位就建,按其规模并非短期可竣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刚建又迁,似乎不可能。也有人说它迁建于三国魏文帝(公元202年),还有的说它迁于北魏文成帝兴光年间(公元454年)。幸赖近代考古事业勃兴,这个问题总可以昭然于世了。这就是在庙内现代建的平房基石上发现的八年(公元168年)所立,清代重刻的“”残石和庙内出土的汉代石人、砖等。特别是那个汉代石人不知从何时起,解除了他洒扫庭院、迎送前来祭祀的皇帝及其派遣大臣的职责而沉睡至今,这无疑告诉人们,若汉代未将庙迁建于此,汉碑、、石人是不会出现在这里的,《志?金石篇》中也有东汉延熹八年、灵帝光和二年、建安年间曾在此立碑的记载,也是证明。西岳庙经过一百多年的人间沧桑,特别是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及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的战火,这座庙宇确实有神灵的庇护,抑或是人们对它的畏惧、崇奉,依然屹立于之阴的官道旁,虽未遭什么创伤,但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华山之神恐怕未享受到什么香火,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比较“实惠”的香火,试想,当时每个政权多面临着外敌压惊、内部倾轧的纷乱局面,有谁还能顾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之神的香火呢?难怪文献中没有这一时期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西岳神的记载。
直至统一全国后,才使西岳庙中的香火又旺盛起来。这并不奇怪,因为统治者往往以为自己的统治使借助于天或天神所授的,即便又个别明白事实上是否存在“岳神”或什么的帝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稳固并永传,也要把自己的“帝位”所得和天神联系起来,以使人民无反抗之心,听凭天帝的摆布。故一俟太平,便要开始祀天祈神之举,最常见的实际表现形式则莫过于修葺庙宇了。晋武帝年间,还在西岳庙至的路旁植下几千棵。这种树四季常青,质地坚硬,生命长久,常用于庙内。墓地,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大概和冥冥世界有关,栽上柏树更增加了西岳庙的庄重、森严的气氛。这些晋柏历经一千多年,至新中国建立后尚有不少存活。自西岳庙经兴建堡、、(华山中学)至到华山的路上均有。惜惨遭破坏,已所剩无几了、想来令人心寒,我们现代人用远在千年以前的先祖留下来的东西做资产,若他们确实天上(或地下)有知,定会慨叹其子孙之不肖吧!
然而为神所植,并未使自己的受到多少荫庇,经过短暂的统一,很快又在内部的讧乱与阶级斗争的风浪中消逝了。之后又是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动乱,他们逐鹿中原,政权似地更换,加上此时佛教地逐步内渐,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传统之神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之一,未免要和佛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很可能在这个阶段,西岳庙建筑遭到入主中原的信奉佛教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毁灭性破坏――几乎荡然无存了。若如此,就难怪他们难以长足中原,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况且是未将在中原地区食了几千年香火的天神放在眼里,怎能长久立足――它所要“左右”的中原大地呢?故其政权只能是匆匆的过客,一恍即逝,或被汉族传统之神所融化。也正是由于此,后来入主中原、并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特别是魏文成帝、等,尽管也都笃信佛教,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之神的原有地位而加以礼敬,不仅采取了许多汉化措施,而且重修了西岳庙,以结“与神之欢心”。这就是清代王宏撰所说的“即位三年正月,遣使诣华岳修庙”,并将西岳庙的迁建年代定于北魏的原因。前面我们已说过,西岳庙迁建于东汉,由于,可能使西岳庙遭到重创,北魏时重新进行了修建,但并非新建的。
终北朝之世,虽战乱频繁,但西岳庙未再遭到重创,对西岳神的祭祀愈来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魏元年(531年)就有遣使祭华岳之举,八月(557)车驾西征到陕西时,也曾派宰臣杜晓祭华岳。而祭祀最频繁的,则莫过于北周时期了。保定三年(563年)大旱,命达溪武祭西岳;武帝天和二年又修庙立碑;万纽于瑾还在此撰写碑文,勒石纪念,颂扬西岳神灵……此碑还以其俊逸独特的书法艺术,似花招蝴蝶般引来后世不少文人墨客在它身上留下了题记、诗赋。不过这已是唐宋时的事了。
更有趣的是,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天下大旱,敕令祭神时,达溪武为了显示自己对岳神的虔诚,不顾的险峻和自己年逾花甲的高龄,带领几个人披荆斩棘,攀藤援枝而上,因天晚又未得及时下山,在山上茅草中住了一夜,并且梦见了一个白衣老者握着他的手,称赞他们的英勇无畏与对神灵的虔诚。这更使达武对岳神肃然起敬,悉心敬祭,祈求降雨,结果很快就下起了雨,解除了旱灾,并受到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嘉奖。下雨之事可不信,或系巧合,但这告诉我们,奉旨祭祀攀登华山的第一人,比较确切点名的,应始于北周。当然这是就我们所见材料而言。
又据《峰麓名胜》所载:“御道在北,升岳要路也,、曾游此,因名。今两旁有石臼,乃当时栽栏,以遮危险者。”根据这一段记载看,那么汉武帝和唐玄宗曾上过,可谓创历代帝王之先声。更可看出这两位皇帝对神之虔诚。汉武帝有建庙之功,又有华山上恭谒岳神之礼,可见他“尤好神仙术”之诚心,后来是否真的成“神”了。虽然在“神仙传”礼有所记载,事实却很难稽考了。唐玄宗上华山,没有时间记载,不知唐玄宗冒披荆斩棘之苦,上山恭谒岳神,是为感谢岳神两次、护送之情呢?还是华山神被唐玄宗上山之诚所感动而后迎谒和护送?这又是个谜。总之,汉武帝和,既亲睹了华山的雄姿,又礼敬了岳神,要比梦游西岳实惠多了。这是后话。――西岳庙的营建时期
隋唐时期一向被史学界誉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做为封建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岳庙,在它发展的长河中,此时形成了一个浪峰。
是一代励精之主,以节俭闻名于世,不知是因他的开明,还是因他的俭省――不愿在岳庙浪费无为的香火祭物,未见他有多少祭祀神的举动。其子隋炀帝,却是一个刚愎自用而残暴无常的君主,尽管曾于(614年)十二月有祭祀华岳并在岳庙旁筑场的表示,也不过是应景而已。唐初,由于天下甫定,统治者忙于制定巩固的措施,君主比较贤明,臣下又多正直之士,迷信风气较薄。如曾想效法去,因遭到臣下的反对而罢。对华山也仅仅是一次性的祭祀,致使他也未暇顾及西岳庙。到开元年间,已升平日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又使西岳庙的官方香火燎绕起来。
据说,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十一月庚午,唐玄宗李隆基去东都洛阳路经将至西岳庙时,猛然发现有许多人迎接他。他不知所以,便问左右随从这些人是什么人,群僚却因未曾看见而莫名其妙。这大概是左右随从都是肉眼凡胎所致,只有面面相觑而感愕然。唐玄宗又招来当时可以专会交通神人的巫师询问。巫人在“真龙天子”面前自然不愿表现出失职,其中有一个叫阿马婆的巫人抢先做了回答,所言与玄宗所见吻合,并说是神迎接皇上来了。唐玄宗听了此言,信以为真,能受到神的礼敬,玄宗自然高兴非常,似乎有些受宠若惊了,立即召令全国,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也改称为“金天王神祠”,真是荒唐至极,看来马屁精古已有之。若确有此事,倒完全可能与他看见西岳与西岳庙而想入非非有关。直至明洪武三年才恢复西岳庙原名。也不知从何时起,人间皇帝已凌驾于之上了,给神加起了封号,或许是由于此时神灵增多(道、释已十分流行),华山神的香火难以得到保障而使它自降身价了!
与华山神的偶然“际遇”,使这个本来就自命不凡的皇帝更加觉得飘然欲仙了。欣喜之余不但封华山神以人间官号,而且亲自写下碑文,让华山与王袆勒石纪念。第二年碑成后就立在了应天门外的通街上。,即如今的棂星门。这座碑通高五丈多,阔一丈多,厚四尺五,堪称天下碑之最了。碑铭“高标赫日,半壁飞雨”,背面还可刻有扈从太子王公以下官的名字。制作宏丽、精琢,无以复加。在西岳庙里它堪为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象征,但它也隐喻着唐王朝的衰落。大凡一代王朝的衰退,往往是以社会的极盛、迷信的尤甚为标志的,从到无不如此。据说,玄宗后一百多年,即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西岳庙里这通御制碑忽然不击自鸣起来,声传数里,达数十日之久,其声音之悲切,使人骇然,这大概是西岳神当年受到唐玄宗的好处,为了报德而向其后代敲响的警钟吧——如不励精图治,大唐行将不保了!抑或是唐王朝的丧钟!唐玄宗御制碑自鸣固属荒诞,但唐王朝确实在这一年里遭到沉重的打击。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唐东都洛阳后,迅即西入潼关,烧毁了统治者用以麻痹人民的精神武器——金天王庙。尽管统治者又几经挣扎,终于未能挽回颓局,象金天王庙宇一样,唐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的巨浪吞没了。这是后话。
受风流天子的青睐,几经冷落的西岳庙香火又兴旺起来,将西岳庙推向发展中的一个浪峰,并且开创了皇帝进庙的先例。“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十月,玄宗亲享西岳。礼毕东行。出庙门,巫者奏曰:'金天王拜谢。'行数里,马汗不可进,几十易焉,至关而止,巫曰:'金天王辞回'”不过是否真有所谓“金天王”护送之事,读者自明。
西岳庙在之前的高宗、太宗、高祖诸朝,神曾一度受冷落,以致华山附近成为皇家猎场,史书中就有唐太宗和唐高宗也先后到华山附近打过猎。这可谓对华山神的吧!
唐玄宗借华山神以自重,其实早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他即位之初就将祭祀华山神列入了重要日程,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据《旧唐书?礼仪三》所记:“玄宗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转封华岳神位金天王,主管华岳诸神得少昊帝以金德王天下”,故号为金天王,八月份就将神封为“金天王”了。相隔十二年后,他因幸东都途径西岳庙写碑时所封可能系重申,也许时后代小说家为颂扬玄宗所做的夸张附会,无非是说系真龙天子。此后玄宗经常派员祭祀西岳,并亲自去了一次。天宝九年(750年)还对西岳庙进行了一次修葺,这已为庙内出土的唐“天宝九载”铭文砖所证实。显然唐玄宗要比乃祖对西岳神虔诚。不过唐玄宗虽创造了开元盛世,而唐太宗不重西岳神也开创了享誉千年的,看来不能以存在与否而定与唐代的经济繁荣相适应,西岳庙中文人骚客(多系诗人和有官职的人)的诗赋题记,如唐代大诗人,大书法家等,都在此留诗或写下题记。而按照常规――或节日,或遇灾荒奉皇帝命令而来西岳庙祭祀神以求福佑的更是屡见不鲜的事。
有唐一代在西岳庙里留下的文物本十分丰富,惜唐末,烧毁了西岳庙,加上后代的兵燹和自然灾害,现已所剩无几了,西岳庙发展的一个浪尖,随着御制碑的“哀鸣”,跌入了无形的深谷……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没有人事先修缮西岳庙以向后人证明他系承天受命的真龙天子,甚至无人去祈求的庇佑。想统一天下的,或只想保住既得利益的,所认定的多系强权,武力。显然,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借助于天,只适应于战后的和平阶段。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统一了全国,第二年对西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据杨昭俭碑说:“……庙貌时加修建,阐旧规而从新制,起卑陋而为显敞。土木之制,尽其壮丽。”在唐代旧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其目的与前朝并无二制。从此每年祭祀遂成定制。
宋真宗(1009年)五月,陕西大旱,即派遣专使祭祀西岳庙,祈雨。在(1011)二月,宋真宗亲自到西岳庙祭谒神;五月,为了给神加封号,他又用“三献礼”,“亲谒岳庙,群臣。庙垣内外列黄麾杖,遣官分祭庙内诸神,加号为‘顺圣金天王’”,成为了继后第二个亲目进西岳庙祭祀的皇帝。他所加“封号”虽比唐玄宗多了“顺圣”二字,但这似乎不能从根本形制上提高西岳神的“官位”,以显示自己比唐玄宗对岳神虔诚,一个月未过,他又将西岳神的封号改为“金天顺圣帝”。在我们看来,“帝”要比“王”的职位高,但与皇帝比呢?以理而论,自应是人间皇帝大,岳神官号再高,毕竟还是皇帝所封;不过,岳神是否乐意接受封号,我们就不知道了,因为始终未见“他”有什么表示。倒是愈往后来,宋朝的皇帝却愈昏庸,朝廷也愈腐败了。(1071年),埠头岭崩裂,声震数十里,西岳庙的门窗都受到震动,钟鼓不击自鸣,陷千余家;宋哲宗元年(1086年)十二月,华山小敷谷山崩……这大概就是神对给他所加封号的微薄表示吧!但不管后来他们祭祀的如何频繁,一切都无济于事了――大宋居然被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所灭,成为历史上的笑谈!
辽、金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匆匆的过客,未来得及制定什么典章礼仪,便销声匿迹了,甚至未来得及在西岳庙向岳神拜上一拜。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本无所谓,因为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可惜他们对占绝大多数的、文明比较发达的汉族的礼仪基础不甚了了,并不推行仁政,这与中国传统所崇奉的神,爱民佑民,降福于民,惩恶劝善的意旨相去甚远,却推行极端野蛮、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把几个大族分成几等,实行拉社会倒车的奴役政策,故尽管他们在表面上也重视对诸神的礼敬,如早在元世祖二年(1265年)就规定了每年祭祀的制度,并于(1291年)春正月加封神为“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等,也未讨得华山之神的欢心。华山神不但不福佑其统治,而且还频频“降灾”以示惩罚。如文宗大历二年(1329年)四月,就曾因陕西大旱而遣使祭西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二月,从华山上忽然飞下一团火进入张良弼的兵营中,烧毁了元军的兵器库……大概元朝统治者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即西岳神等毕竟系汉族所树立崇奉的神,而元统治者则几乎把岳神的“臣民”们打入了被统治的最底层,即是真有神的存在,怎能得到他的保佑呢?故元朝的版图虽然可嘉,但其统治却从未巩固。唯靠武力,只能一时扩大版图,却难以长久维持,这是明显的道理。故其统治很快便被和尚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所推翻和取代了。同时也使西岳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西岳庙的兴盛时期
明朝的统治在全国确立之后,极力恢复被元朝破坏殆尽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换取广大汉族民众的支持,当今国内所有大型建筑祭祀群几乎都是明代修建或扩建的。
朱元璋对于西岳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取消了西岳神的帝号――被唐、宋、元诸朝皇帝所加的封号。这并非事他刻意贬低后神,而恰恰相反。明太祖认为,既然为神,就是由英灵之气荟萃而成,必然是受命于天帝而肩负监督人间芸芸众生――或予以降灾,或予以赐福,根本不是国家亦即人间皇帝所可以随便加封的,前几朝的对西岳神的荒唐之举,是在是对岳神和国家礼仪、的亵渎,因此应该根据古代定制,尽弃前几代所封官号,恢复其名为“之神”。无神论者自然会视此举为后人笑前人而不知己之好笑,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从逻辑上讲,就此一事而言,明太祖还是要比前朝诸帝明白事理。加入确有神的话,尽管历代都意在尊崇,但客观上做到并能讨得神欢心的则应当始于明太祖。然我们绝无赞扬之意,而是就事论事而已。
为了取得岳神的欢心,向人们显示统治者的统治事受天的旨意,明朝统治者对神的祭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当然并非小到一般的婚丧嫁娶,不分类别或人无定制的祭祀“之神”:对内对外用兵要祭告――如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用兵,派邓金礼祭西岳,五年(1407年)五岳用兵安南,遣刘纯祭西岳;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用兵遣使祭西岳等;皇帝即位要祭――从明成祖、仁宗、、、代宗、、武宗到、、怀宗等无不如此;遇自然灾害更要祭祀――如九年(公元1411年)的疫疠,英宗(1441年)正月的边境地震,十年(1445年)的陕西疫灾,宪宗四年(1484年)的灾荒、地震,以及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思宗各朝的大小自然灾害,都遣官前往祭祀。当时是视神为万能之神的。
尤其有趣的是,朱元璋和朱棣曾先后派遣道士祭祀西岳。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派遣冯盛和道士何公溥祭西岳,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即位时派遣道士曾维新祭西岳,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因要用兵打仗也派遣道士邓金礼祭西岳,特别是后两者――皇帝即位和用兵打仗,都系国家大事,这与以往各代凡祭祀皆派遣礼官或其他官员相比,是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诧异,这种现象在以后也未曾出现过,仅此三例。要知道道士乃道教的信徒,作为一门宗教,都有着自己应该忠贞不渝的信仰。让这个教的信徒去祈求别的教的或不属本教的神灵,对任何一个宗教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之神作为传统、自然之神尽管某种意义上和道教所信封的神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形式上不是一回事,那么是因为明朝以道教为主,还是因为华山亦系道教的圣地,华山之神和道教的神灵有着相处的“大家族”关系?是华山神和道教神此时合二为一了,抑或是这几个道士只是以明朝臣民的身份去祭告,再或是他有着能与诸神交通的“特殊手段”,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作为二位皇帝的特使去祭告?……限于资料,我们只能作如上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几种推测,而有自愧平时读书少之感了!
从(1962年)对西岳庙进行过大修之后,一直未见有大修之举。直至明宪宗十八年(1482年)才进行了修建,此次修建从成化乙亥秋开始,至壬寅夏工程结束,历时竟达到二十八年,可见规模之大,想必是进行了彻底的扩建、增修。
可惜明代以前的西岳庙建筑规模,由于历时的久远,文献的缺乏,加上历代、特别是唐末的破坏,已难知其全貌了,从个别幸存的碑记如北周碑记中,也只是仅知当时有些庙堂、廊坊和而已。到唐代,西岳庙又“增华丽”。从御制碑所立位置看,它现拥有西岳庙棂星门以北的规模。再建筑上据我们揣度,唐宋末期,由于农民起义对西岳庙毁灭性的破坏,文物大多散失,除重修庙宇外,并无文物如石碑的保护、陈列性建筑,加上传说不如后代多,也不会有多少纪念性设施,故其范围虽有棂星门以北的地方,但建筑不过系前殿后寝等主要建筑而已,远不如后代的附属建筑多。年间的这次大规模修建,庙制已是“前为堂,后为室,其间贯以纵屋连栋者五,左为神厨,右为神库,堂之前左右为廊,凡八十四尺,其间为重门,重门之内右御香亭,古今碑石罗列于左右,西有屋一区,一栖道流;重门之外,又有后门,建重屋其上,巽、坤、维皆有,大率凡屋一百八十七间”的宏伟建筑了,已基本具有如今的规模,但和清代“敕修西岳庙图”碑所绘相比,尚少、及等,其正殿和廊房规模也比后来小些。毕竟时代在发展,礼仪在完善,文物也在增多。
自成化年间大修之后,历经60年,西岳庙似乎经受不住人类频繁的造访、香火的冲击和也许系西岳神所兴风雨的盘蚀,渐渐地倾颓了。对统治者来说,人民住的破点、吃的少点并不可怕,但诸神受些许“委屈”,也是不行的,因为礼仪乃,西岳庙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无需向人民解释,那些众多的被统治者灌输了大量神权思想的善男信女们是乐意为建西岳庙而献出自己血汗的。故嘉靖年间――大约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后,对倾颓的西岳庙又进行了“葺故重新,起圯植倾”的修葺。“百工云集,应时而成。于是栋宇兴隆,殿寝宏丽,藩严基峻,楼观飞峙……”修建后的西岳庙“有正殿五楹,殿后寝室各二楹,前为棂星门,七座头门,五座国朝碑楼,东西旱船各二座,外为楼楹,连以角楼,凡间二百有奇”,增加了玉垒殿两座――即今灵宫殿玉冥王殿,七座头门则指棂星门有屋七个,与今棂星门形制相同。比时的庙制又有扩建,真各壮极华丽,若真有华岳神在,即便再“正直”,我看也不会不为之所动情而不对人类有所赐与。
大自然最爱和信神者开玩笑,明朝前期,尽管统治者抬高了华岳神的传统地位,并且事无巨细地频繁祭祀,又曾先后增修扩建庙舍殿宇,以使西岳神更气派、更舒适地享用人间香火,但明朝政府仍然不时遭受到瘟疫、水旱、地震等灾害的袭击――永乐九年疫疠,正统二年至六年春边境地震,九年大旱,十年山西灾疫,十一年又灾疫,宪宗成化四年灾沴,九年灾荒,十三年又灾沴,十八年修庙立碑,二十年又大旱,地震,二十三年大旱,宏治六年大旱,十四年正月地震,四月陕西地震……接踵而至的灾害与频繁的祭祀相互“辉映”,想来使人啼笑皆非,其中尤以陕西――西岳神所主管的地方灾害之多,系神灵对人间的惩罚,也就是没有求得神的欢心,故灾害愈多,祭祀也愈繁,程度也愈高。这大概也是西岳庙建筑越来越宏伟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那么明嘉靖年间这次大修之后,是否“打点”下了西岳庙而使之降福、降禄、降祥于统治者或人民了呢?
结果令崇拜它的统治者和它所有的善男信女们失望!
时隔这次大修仅1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壬寅,“陕西、河南同时地震。自省地之渐重,至而极,震声如雷,、华州、、、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口有鱼物,鸡犬鸣吠,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日脯地旋,夜半月无光,星陨如雨。一月数属,或累日震不止,西南轧轧有声如万车奔腾。民惊,尽倾,知县陈希元等罹变,大泛,华岳鸣,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地裂水涌人多坠于穴,自乙卯至己未震渐轻方止,自古灾伤无此惨也。”
这如何解释呢?如确有神灾,大概不能说统治阶级对华岳神礼数不周吧?若此,就可能系自然灾害及其变化非华岳神所掌握了……不管怎样,耗费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去修建这样的建筑,面对如此清楚不过的事实仍然强调他的治国之道、安邦之本的礼仪作用,是在是要令人然了。可悲的也正是如此,残酷的现实并未使他们清醒。
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西岳庙并未因它系华岳神的庙宇而幸免于难,同样被愤怒的大地所全部圯毁。此时已近明末,国力疲惫,灾民又多。一时完全修复,国力不支;不修又意味着将冷落这无形的山神。于是嘉靖帝便采取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先修起了寝宫,好歹不算断了西岳神的香火,这已是嘉靖三十六(1557年)年的事了,又经过五年的积蓄,准备,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历时两年告成。修复后的西岳庙有寝、殿、门、亭凡二百一十有二间,国没想来不会被前次大修差多少。真是好一个嘉靖帝,有“志气”,看来真是要与“地震之神”斗争到底了……但嘉靖以后各朝皇帝的日子并未好过多少。继嘉靖以后的,嗣位自然是要告祭西岳神的,然第二年(1568年)六月,陕西又发生了地震,再后的神宗万历帝(年),思宗崇祯帝等,也都未免自然灾害的袭击,尽管神宗万历年间还在西岳庙尽后处修建了,终于也阻挡不住农民起义的烽火和满清的凌厉攻势,落了个末代皇帝崇祯自媒山,大明江山易人的下场。
有明一代凡276年,祭祀、修庙之举远远超过历代各朝,可谓虔诚之至,然频繁的自然灾害几乎事伴随着其祭祀、修庙活动而发生,二者堪称孪生姊妹。直至明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未能弄明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不管怎么说,有明一代将西岳庙推向了它发展的高峰,这是应该肯定的。
满清是中国历史伤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以满族为主要统治者的封建政权,他们从灭掉李自成“”农民政权伊始,显然已接受了历代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教训,建立了严密的封建统治机构,吸收了中原汉政权的统治制度,在礼仪方面也毫未怠懈,继续奉行儒家学说,即便在汉政权所崇奉的神灵上,也是全盘接受了汉族的传统之神祀,并和十分重视礼仪鬼神之的明王朝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表面上看来,他们这样做使人不解,其实目的也是一个:借汉族—华夏之神以振满清之威。
满清对于西岳庙,与明代一样,逢事必祭告。水旱之灾要祭(如十四年,三十二年,三十五年,雍正十三年,四十年等自然灾害);荡平疆域、平定叛乱要祭(如康熙二十一年以疆域荡平,遣翁英祭西岳,三十六年因寇平遣御使)祭西岳,乾隆二十年以平定叛乱遣使祭西岳,四十一年平定金川遣使祭西岳);甚至皇帝的生日、皇后加封号等也要祭西岳(如康熙四十二年以“万寿五旬”遣学士余志真祭西岳,五十二年以“万寿六旬”遣内阁学士祭西岳;乾隆十四年,因皇太后晋号,遣使祭西岳。十五年皇太后正位遣内阁学士额登布祭西岳,二十七及三十七年,皇后生日晋加,正月遣使祭西岳),为女流祭西岳在历史上清代可能是首创。而推究起来,清代西岳庙发展的高峰是始于帝的。
传说康熙生后从未见过他的父亲。成人之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出身感到奇怪,忍不住便问其生母。他的母亲名叫田禾,然他布知道。他母亲见他已长大了,不好再瞒,无奈何告诉了他:“你的父亲在西边一个山上当道士。”至于原因却未说。但康熙牢记于心,每有机会便寻找其父。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康熙五十岁寿上。这年,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西巡狩至于,看到,便想起他母亲的话,遂产生了上山寻父之心,未能如愿。只面对华山,默念一首诗,以寄其父,假如其父在山上的话。诗曰:
踟蹰风雾阻蓬峰,未识云台止水溶。
秦地山川聊一望,方舆献亩尽三农。
兵民拥道心随仗,文武攀辕泪满容。
谅德何能衢壤乐,皆因岁久庆时雍。
在返京的途中,路经一座小庙,见一老道士正在洒扫庭院,触景生情,他又想起了他父亲,便进去和道士攀谈起来。说东道西,天南海北,尽管十分留意,仍无丝毫迹象表明他就是或他知道其父。最后老道忽然问他:“田禾好吗?”可惜康熙不知其母此名,错过了极好的认父机会。却以为他在问地里的庄稼,便答道:“仰赖庇佑,庄稼长得很好!”老道虽面呈喜色,但眼神却暗淡了。康熙亦未看出,遂告辞而去。回京后,他把此事告诉拉他母亲,并特意讲了最后见老道所说的话,他母亲自然惊喜的不可名状,告诉康熙那个老道就是他的生父,因为她就叫田禾。他父亲当年是因为追求、寻觅其董小宛而出走的……听了,追悔莫及,忙派人去找,虽只来去月余,已是人去庙空了。详加迅问,知道士已死。康熙为了纪念其父,在小庙址上修建了西岳庙。至今这个故事还在当地留传,甚至当地不少认都认为西岳庙乃康熙所建。
这个故事纯属附会,不必细考。但康熙四十二念于五十寿辰时遣臣祭西岳,同年十月冬西巡狩至于,确实到过西岳庙祭祀西岳神,目的可能时祈求延年益寿。他还命令主持,重修了西岳庙,康熙四十四年,御制“重修岳庙碑文”于庙内,这却是千真万确的。那个康熙寻父的故事应附会于此。
清代对西岳庙进行过三次比较大的修建,一是在四十四年,因为“御制重修岳庙”碑无详细记载,难知其详。第二次大修是四十二年,因为西岳神“近岁风调雨匀,屡昭灵应”,特别是陕西巡抚奏称西岳庙岁久倾颓,急需,乾隆帝毫不犹豫便拨银十二万两,让毕沅酌情办理,叮嘱毕沅修西岳庙“务俾工程坚固,庙貌鼎新。”毕沅主持修建后的西岳庙已俨若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宫,使西岳庙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据《华阴县志》记载:“距庙半里许有坊曰太门。庙门外有,棋盘街二,下马碑二,甬道,岳庙门,钟楼,,,门上为灏灵楼,即五凤楼,棂星门之西为古碑亭。唐明皇碑史称其伟绝特嘱,经兵燹断坏已尽,今尚存四字,又唐宋以来残碣计二百余枚,四十三念,巡抚毕公建亭覆之,护以石栏。又有,碑亭,神宗碑亭,提点碑,灏灵门两翼有东西,门内有树,相传二十三年老子系青牛于此。又有槐抱柏,,虬枝胶葛,偃盖扶疏,皆数千年物,置石栏围之。灏灵楼后为棂星门,再后为金城门。旁有祭器所,正中望仙桥,左右石桥二,桥下为池,引水注之。正殿曰灏灵殿,殿九楹,前有石坊,中曰‘尊严’,左曰‘之都’,右曰‘之府’。并右月台,东西竹槛,殿后为礼步门,寝宫,穿殿,配殿,两翼司房。寝殿后有,后为。明神宗时道士席演魁建阁,后有,平台前,为,放生池。此则岳庙之胜概也。”
毕沅实无愧一个官吏加学者,他对西岳庙建制的完善,尤其是所设古碑亭,刻“敕修西岳庙图”碑等,对保护西岳庙的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研究西岳庙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难怪“西岳庙”对是那样青睐,真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四十二年,天下大旱,时到秋末,下种日子已过,霜降要来临,须赶快下种。但地亩干旱,农民盼雨心切,愁眉苦脸。祈天求雨,也不灵验。正好毕沅西征凯旋,从西安至的途中看到了这些景象,心中十分焦急。走到华阴时,详到了岳帝灵昭,便率领署下华阴县令陆维垣和几名随从,用完素斋,足踏草鞋登山,到后,就在金天宫(时建)内竭诚祈祷,请神立即降雨,以救百姓。不知时因毕沅建庙有功,对神至诚?还是降福人类本就是岳神天职……就算岳神灵昭吧,果然降了三昼夜大雨,水量浓厚,陕西全省都分享到了丰美的甘雨。雨住天晴,毕沅才率众下山,看到了沿村居民,不分老幼,雀跃欢呼,一片喜悦场面。此情此景,使感到,这都是仰赖皇上平日敬神心诚,爱民如子,勤于政事,至诚感神的结果,不然西陲郡县何以连年来屡获丰收?故他也想效法题匾金天宫“露凝仙掌”的故事。奏请帝御书匾额,以答谢岳神澍荫之美,并预言乾隆帝的御匾将和康熙帝的御匾先后对立,日月星炽都会为之增辉。乾隆帝本就爱好书法,到处题字,自然不肯错过这个机会,便轻抒御腕,为西岳神题写了“岳莲灵澍”的匾额,被置于内。
清代皇帝,尤其自康熙以后,十分重视对西岳神的礼敬,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大事如水旱之灾、皇帝即位,小事如嫔妃晋后、皇帝有病……都要祭告,这大概也是其非华夏政权所决定的,然尽管如此,的统治自始至终都受到国民、尤其是汉族的威胁,直至康熙二十一年才“荡平疆域”,接着乾隆二十年又发生了叛乱,至乾隆二十五年才告平息,四十一年又有定金川之举,八年就爆发了。此波未平,、同治年间又有及,对打击甚重。太平天国革命则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而、,终于推翻了满清统治。其中和西岳庙关系较大的要算是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种族纠纷了。
清同治元年,陕甘回民不堪满清王朝的残酷统治,以回汉种族纠纷为导火线,发起了暴动。他们发展迅速,由数万至百万,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官吏,陷城池,沉重打击了满清统治者,并于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烧毁了西岳庙主要建筑灏灵殿和五凤楼,旋又烧掉了。华岳神自身不保,看来也难顾及它的主要施主满清王朝了,故朝廷派师讨伐,也是久战无功,反使回军在战斗中愈益发展壮大了。到了同治五年,清廷的战将左宗棠平粤归来后,旋即被派往西陲平乱。于同治六年入关,过时,想先祭谒华岳神,以求得庇佑。这大概是左宗棠屡战屡胜的法宝之一吧!然没曾想,西岳庙已毁于战火五年了。巍巍,高耸入云,华山神何处去寻?无奈,左宗棠和巡抚商议,重新修复西岳庙,以召回西岳神。命令令总办督促,立即开工。从同治六年十月至九年十月,历经四年,将庙秀成,用银两万九千多两,用工十万人次,其中包括金工、木目、石工、瓦工、漆工等。工坚质优,新庙恽坚完整,规制宏肃。此时边陲“回乱”也已平息,在左宗棠看来,这无异是神奠民诚之故。他感神之“灵”,便写下了“碑”立于庙内,以示纪念,流传至今。这是第二次对西岳庙的大修。
满清一代与明朝一样,十分重视对西岳庙的修建,所不同的是,明朝的祭祀活动几乎始终伴随着自然灾害,而满清的自然灾害相对少些,岳神对其祈求也时时显“灵”,但清朝的祭祀活动主要伴随着与阶级斗争。光绪四年冬(1878年),在外强入侵,内部繁复的境况下,亦未忘记西岳神的庇佑作用,在左宗棠修建的基础上,又修复了庙内的,并补修了、、、两、放生池等,使西岳庙又焕发了它的青春。这也可谓满清王朝在苟延残喘之余,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小小的贡献吧!――西岳庙的衰落时期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号角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主义、神权思想被愤怒的人们抛于九霄云外。自然,统治者依赖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也一时被人们所弃。然而,中华大地上空的乌云仍未散尽,帝国主义列强仍在肆虐中国人民,各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亦未停止。连年的混战,使人们无暇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河遗憾,更无暇有意识地去保护那些随时都有被战火吞没的文化遗产。西岳庙自修补后,很快从其发展的高峰跌落,被罩入战火的风云之中。
1932年,国民党驻军冯玉祥部驻进了封建社会的神灵圣地――西岳庙。昔日只有皇帝或其派遣大员方能涉足的地方,成了兵营;昔日庄严肃穆、香火燎绕的岳神殿宇,成了;昔日藏经的,成了弹药仓库……多么奇妙的变化呀!这无疑是人类的进步了,标志着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而封建迷信再也难以愚弄人们了。但由于意外的原因,万寿阁弹药库失火,并使万寿阁瞬间成了废墟……将本来系西岳神享受人间香火的地方作为了兵工厂和弹药库,对西岳神赖说,对付古代的刀枪剑戟是无所不能,但对付现代化武器却未必然了,故随着这声巨响,西岳神或已粉身碎骨,或吓得远遁人迹罕至的地方了,反正至今未见。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只能站在西岳庙的座座遗址面前,遥想它昔日的雄姿,思索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了……1979年,西岳庙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并开始收回了中轴线建筑的管护权,对石雕、石刻、古建筑采取了保护措施,搜集、整理了一些历史文化资料,征集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到了八十年代先后修了金城门、棂星门及西城墙的部分塌陷段,拆除了庙门前棋盘街的17家单位36户的居民住房。
1988年,西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时任局长受国务院委托主持交接仪式,将西岳庙正式由国防科工委移交。此后,政府制定了《关于对西岳庙实行分级保护的通告》,开始维修东西城墙和内城,清理门前区影壁以北的棋盘街,发掘出、、牌楼基座等遗址,新植680余棵,种植了大面积的草坪、灌木,庙宇环境大为改观。
日,西岳庙打开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正门——,正式对外开放。
1998年起,省财政拿出900万元,省文物局拿出1200万元,用3年时间对西岳庙进行大规模整修。
1999年省上又拨款1000万元,用于西岳庙庙前区的原貌恢复工程。整修过程中,工程人员坚持文物修复的原则,增其旧制,现其原貌。依据《敕修西岳庙碑》的图形、考古发掘平面图、台明柱础现状等,对糟朽弯曲的梁柱,或采用抱柱,或进行敦接,或采用化学加固的方法,解决荷载,保持原件,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灏灵殿的天花板图案进行清洗、脱酸、防霉、防腐处理,完整地保存了56块。对内遗址、玻璃窑址等进行保护展示,丰富了西岳庙的文化内涵。
西岳庙已重现了往日庙宇宏伟的气势。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颁布了不少保护古建、文物的法令,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觉悟也日益提高。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新中国的贫穷和文化的落后,在广大人民中,对古建、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认识,尚亟待提高。特别是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产生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情,那就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破坏。当然西岳庙也未幸免,其中最为严重的则莫过于古树、古碑了。它们有被用作建房盖舍,有的填充了道路,有的当作了花墙和房屋的墙基……,据公社王道大队一个老石匠谈,经他手凿毁的古碑就不下数十块。当然,他不是为自己盖房而这样作的。灏灵殿前,东碑楼内,原有清代皇帝“御制重修西岳华山庙”碑一座,全高7.46米,仅碑的高度,就使我们惊讶了,还不用说它那独特的石座。也许是它的“命该如此”,因为利用东碑楼作其他用,竟将一块古碑捣碎抛入垃圾,这也算是“古为今用”吧!若乾隆有知,也定毁感慨万端的!幸免者是西碑楼手书的“重修西岳庙碑”,它们本来是很好的一对,只盛夏孤身孑影了。金城门前的两棵“汉槐”,生息在西岳庙中两千余年了,也被莫名其妙的铲除了……
西岳庙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这座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宏伟建筑,只是在近百年的时间内,特别又是人类跨入划时代的文明阶段,才逐渐遭到了摧残,使庙内古建已损失殆半,现存的仅灏灵正殿、金城门、棂星门、、三座石碑坊、、、两个八角亭、两座御碑楼及一些名碑和几棵而已,其它如五凤楼、等主要建筑只剩下遗址了。当年的碑石如林、成荫的盛景,已变成凋零景象,整个建筑群犹如一条矫龙被砍去了首尾,徒有雄壮而无宏丽了。面对满目疮痍的西岳庙,我们该说些什么呢?朋友们看了有何感想呢?
可喜的是,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于1979成立了,使这即将病入膏肓的西岳庙得以复生,并於1986年6月公布西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曾数度拨款对西岳庙的城墙、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等古建筑加以维修,折除了庙内以内有碍观展的建筑和设施,并将分散在县内具有历史、的碑碣和文物统一征集,集中收藏保管。由于《》和《》的公布与宣传,深入人心,在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中,也得到了西岳庙内驻军的协作与支持。西岳庙,并对这座千疮百孔、历史悠久的西岳庙,制定出修建的总体规划,逐步恢复其历史原貌。从整体布局而言,西岳庙建筑群坐北向南,朝向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分为六个空间,相互衬托,协调对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个空间为五凤楼前即入口部分,主要建筑有木牌楼、琉璃照壁、、石栏杆围成的、、铁棋杆等 。第二个空间为五凤楼后面的院落 。当年,这里主要是矗立碑石的地方,各代名牌林立左右,篆、隶、草、行琳琅满目,曾被誉为陕西的小碑林。如今仅剩下的“御制铭残字碑“。此碑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
传说唐玄宗东行祭岳,刚进入地界,看见有队人马前来相迎。玄宗问左右是否看见,左右皆摇头不知。唯有一位叫阿马婆的老人奏明玄宗说:“那是岳神来迎圣上,岳神黑红色的头发,穿着有色的衣裳,正在路旁迎候“。玄宗来至庙内,看见岳神 弓的囊鞭放在殿庭东南的大下,又召民婆问柏树下是什么,阿马婆回答的和玄宗看见的一样,玄宗更加相信确实是岳神显灵欢迎自己了。所以他根据先帝祭祀五岳的顺序,封西岳神为金天王,并勒石以志其事,就有了这通石碑。 今残碑东西宽3、1米,南北宽1、6米,高2、1米,碑四周为线雕的神兽图案,碑身“驾如阳孕“四字是文”仙驾如闻“阴阳孕育“句的残存。碑座由两块巨石构成,中间用生铁铸成的线板相连。碑座四周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玄宗亲自撰写碑文。〈〈唐书、吕向传》载:,玄宗
年迈收制碑,碑高五十余尺,阔矿余,厚四尺五寸。其绘制扈从太子王公以下名,制作壮丽,镌琢精巧,天下碑莫比也。”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碑,可惜起义军自进兵,经华阴焚西岳庙,碑随之毁坏。即棂星门到金城门之间的院落。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明代“天威咫尺”以及金城门等。棂星门取灵星之意。灵星原为管天田的神,祭祀它以祈五谷丰登。后来又称其为文曲星,所以之门亦以此为名。西岳庙里此门形如窗棂,就改灵为棂。门共七间,主体三间为高大的木结构琉璃互楼,半拱部分昂出九条雕刻精致的龙头,张牙立目,昂首视天,惟妙惟肖。七条正出,两条斜出,人称“”。其门整个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繁杂,色彩绚丽,从各个方面都显 出西岳庙的等级之高。
“天威咫尺”石碑楼为明万历年()所建,结构为四柱三开间五楼,是庙里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牌楼各部分全为 石质,由、石柱、石枋等组合而成。牌楼共分三层、层层收进。最上为雄狮托宝瓶,屋燧雕以蔓草,四周垂燧为的行龙,在每个顶的檐角,均雕有仙人团座。牌楼共面最上层檐下,双龙环抱,上书“敕建”二字。正中上下两面嵌有“尊严峻极”、天威咫尺“石匾各一方,字体苍劲有力,传为明奸相严嵩手笔。龙门枋正面有”“图,背面为”帝后宫廷行乐图“正反面均有二人手捧托盘,盘中各劢冠、 取加官进禄之意。牌楼立柱的前后面刻有楹联两副,一面是对岳神职权范围的规定,一面为对岳神慈恩广德的赞扬。除此而外,牌楼上还雕有”二龙戏珠“、 ”、“”、鹤戏图“、“鲤鱼跌龙门”等 扣种 图案,且运用圆雕 、浮雕、线雕、等各种技法,几乎将中国古代传统中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采用殆尽,其艺术价值之高令人瞠目。
金城门为互木结构筑,是西岳庙现存的第二大建筑物。其面宽五间,三间,高11、76米,
自成体系,用材硕大,布局疏朗,且每朵独立,叠摞而上,整个建筑古朴宏丽。金城门北有,为明代所筑。第四个空间的主要建筑有灏灵殿等。灏灵殿为西岳庙的正殿,是一座具有六十八大柱、九大梁、十大檩的琉璃互檐歇山顶宠伟建。其面宽七间,五间,周有回廊环绕,飞檐高耸,斗拱密布,整个建筑坐落在用石条砌成的
字形座式月台上。月台上前方有踏道五座,中间最宽,路中央有青石精的“二龙戏珠”图,称为御路,也叫主阶。御路两旁各为“”、“阼阶”、“”,通过不同踏道 的出入,严格的区分谒庙人员的等 级。
典内安置有西岳之神祭牌及香案。殿?上悬有清同治皇帝御笔“瑞凝仙掌”,光绪皇帝御笔;“金天昭瑞”和慈禧太后御笔“仙掌凌云”匾额。第五个空间的主要建筑有等。御书房是供放皇帝书的地方。其建 筑为琉璃互木结构的阁楼建筑,面宽五间,三间,周有回廊。为乾隆四十二年(1773年)所建,内置乾隆御书“岳莲灵澍”横卧碑。第六个空间的主要建筑有、、等。 万寿阁在庙的最后方,是庙的制高点,为明神宗万历年间所建。阁分三层,缘梯登楼顶可遥望,故又称望河楼。阁左右两侧,原各有一幢,遗憾的是,楼阁几经劫难,已不复存在。 游岳坊在万寿阁后,琉璃互建筑,面宽三间,进深 三间,系四十年县令陆维垣所建,原有朱元璋“梦游西岳文碑”一通,现已失。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西岳庙还有“树”、“放生池”、“汉石人”、“古碑楼”及颇有文物价值的、碑石多处。一九八六年六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类型:古寺庙
景点位置:城东2.5公里处,距8公里。门票: 旺季180元(3月-11月),淡季90元(12月-次年2月)
门票优惠:学生半价(需学生证),军人免费(需军官证、士兵证),残疾人免费(需残废证),老年人70岁以上全免、70岁以下半价(需寿星证、身份证),儿童免费(需随父母参观,1.2 米以下)乘车至后再转乘当地旅游车;或在城东客运站乘车前往地址:岳庙街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哪些景点值得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