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灌溉不整理xd股票是什么意思思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整理-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整理
导读:(4)快速变化事件:D-O事件、Heinrich事件、新仙女木事件,①偏心率变化(0.9MaBP以来)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分量不足以解释温度的大幅度变,②不能解释地球温度变化在时相上落后于太阳辐射变化,④不能解释快速变化事件,(1)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深海氧同位素序列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可检测出地球轨道参数变,说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环境周期变化的驱动力,(2)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温度变化的(4)快速变化事件:D-O事件、Heinrich事件、新仙女木事件。53. 为什么说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不能完美地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转换特点①偏心率变化(0.9MaBP以来)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分量不足以解释温度的大幅度变化; ②不能解释地球温度变化在时相上落后于太阳辐射变化,以及转换过程的其它时滞现象; ③不能解释转换过程中的不对称性;④不能解释快速变化事件。54. 冰期-间冰期的转换机制(1)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深海氧同位素序列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可检测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特征周期。说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是第四纪环境周期变化的驱动力。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周期有明显差别:1.6-2.5MaBP期间,以偏心率周期(0.1Ma、0.4Ma)较明显,其它周期不明显; 0.9-1.6MaBP期间,以黄赤交角周期(41ka)较明显,其它周期不明显;0.9BP以来,0.1Ma周期成为主要周期。(2)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温度变化的放大效应、时滞现象和不对称性均可能与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有关。如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升温可能是正反馈占主导,而降温是负反馈占主导。(3)大洋传送带变化:北大西洋地区通过大洋传送带获得的热量远比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变化量,因而大洋传送带的闭合被认为是冰期―间冰期转换的一个重要机制。(大洋传送带变化可解释新仙女木事件的发生)。(4)火山活动的作用:第四纪期间是火山活动显著加强的时期,把火山活动作为一个强迫因素与轨道参数一起参与模拟,能较好模拟出第四纪晚期全球温度变化。55. 从撒哈拉沙漠四期岩画的内容说明该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变化撒哈拉沙漠中的四期岩画反映了该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响应的关系:(1)8000年以前的第一期岩画:猎人打猎场景;动物:象、狮、长颈鹿、河马、野牛、鳄鱼、鸵鸟和其它动物,展现了富饶、猎物充足的景象;(2)BC的第二期岩画:打猎场景;动物:野羊、羚羊、瞪羚和其它小型动物,而象群和其它大型动物消失了,与气候变干相对应;(3)1000BC前后的第三期岩画:羊消失了;牧民们消失了;马和马车成为岩画主题(战斗场景);(4)公元初年以来的第四期岩画:马消失了;骆驼成为主题;沙漠商队的场景。56. 古农业文明兴衰的原因(1) 古农业文明的兴起:从时间上看,古文明于5000aBP左右气候变冷时间前后开始,而于全新世暖期结束之时衰落。上述古文明的出现与相伴于气候变冷发生的变干相联系,而其衰亡则是更严重的干旱的结果。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均产生在降水不足或不稳定的河谷之中,其文明是建立在灌溉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①气候影响:大约3000BC前后,气候变冷导致撒哈拉、西亚和印度地区带来丰沛降雨的赤道西风带开始南撤,造成沙漠面积扩大、耕地丧失。环境变干后,大河谷地区以外地区以务农为生的人们不得把离开家园向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等大河流域聚集,那里虽然收到影响,但仍有较大的耕地存在,仍能依靠灌溉来维持文化的延续。②劳动力:大批涌到大河流域的难民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或奴隶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及建筑工程等,从而使得大河流域的建筑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造成文化突然昌盛的印象。事实上,文明的昌盛时期可能正是多数人蒙受沉重灾难之时。③政治上:统一的文明古国与灌溉的发展大体是同时出现的,灌溉事业的发展与中央集权化组织出现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灌溉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中央集权化的组织,或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有利于发展水利灌溉事业。(2)古农业文明的衰亡:在持续了近千年的繁荣之后,三个古文明同时在2200BC前后走向衰落的过程,与4000aBP全新世暖期结束开始的时间相当。至3500aBP,随着气候干旱的加剧,灌溉用水不能满足种植需要,而且大河沿岸由于灌溉不当导致土壤盐碱化,以大河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文明趋于衰败。57. 从北美大平原失踪的农夫和北欧海盗的兴衰说明过去1000年中降水和温度变化对气候敏感区发展造成的影响。过去1000多年里,温度波动达1-2℃,降水变化幅度为10-20%,出现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变化看起来不大,但它们对水热资源和农业生产却有十分重大影响。(1)在农业气候边缘地带足以造成土地可利用程度的变化,导致区域文明的兴衰;在其它地区亦可引起农业生产水平的不同程度增减,甚至危及社会稳定。(2)北美大平原农夫失踪的原因――艾奥瓦州西北地区位于两种生态群落的过渡地区,向西更干旱、向东雨量增加,因而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3)北欧海盗的兴衰:大约800AD开始的中世纪暖期,给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国家带来繁荣。由于耕地不能满足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且一直冰封的海湾的解冻打开了出海口,北欧人(诺曼人)开始出海探险。58.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使一些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4、CO、N2O、CH4;②使另一些大气成分含量减少,如平流层O3;③改变一些大气成分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④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氯烃(如氟里昂)。59. 气溶胶的主要气候作用(1)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对太阳辐射和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总体而言,气溶胶产生显著的负的直接辐射强迫。与温室气体相比较,气溶胶的大气存留时间很短,不能简单地认为对抵销温室效应具有长期意义。(2)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大气气溶胶可作为云的凝结核影响云滴谱,进而影响云的反照率以及云的寿命和降水效率来改变地球气候。北美和亚洲一些最大的云量增长区位于硫酸盐气溶胶排放源的下风方向。欧洲、亚洲东部、南美和非洲工业区的上空常存在浓厚的霾。(3)气溶胶辐射强迫定量化的主要困难:①大气存留时间短;②气溶胶生物与辐射强迫相关的重要参数及其大的时空变率――粒径、相对湿度变化导致的粒径变化、负折射指数、粒子溶解性??60.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详见第八章课件76-91)(1)人类活动的影响:CFCs和氮氧化物等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作用(2)大气环流:极地涡旋(3)平流层的云(4)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对平流层臭氧变化长期趋势的影响61. 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特征(1)在过去100多年来,全球评价气温上升了0.3-0.6℃;(2)增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均匀:①时间上:20实际前40年和最近20年两时段增暖最明显;②季节上:冬季和春季曾暖最多,夏季变暖不明显,在日变化上,夜间变暖大于日间,日较差减小;③空间上:中高纬度陆地地区升温幅度变大,南半球升温比北半球明显。20世纪60年代依赖对流层中下层升温而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却变冷。62. 1750年以来温度变化的人为和自然因素(1)自然原因:观测到的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自1750年至今,太阳辐射变化导致的辐射强迫约为0.12W/M2,据估计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19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到的太阳辐射没有大的变化。由于强烈火山喷发产生的平流层气溶胶在过去几年造成了负的辐射强迫效应。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年和年期间,近期无强烈火山活动。在过去20年甚至40年间,火山活动导致的平流层气溶胶含量增加,与很小的太阳辐射变化一起,导致自然辐射强迫的净的负效应。一些自然变化,特别是1960年以前的温度记录,表现出一些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但在近期增暖时期里,这些关系并不好。目前尚不能准确给出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过程的确定幅度。但一些数值试验结果指出,在排除太阳活动变化后,模拟得到的温度变率似乎小于20世纪观测结果。(2)人为原因:全球增温的可能主要原因是由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63. 中国全球变化的三个特性:①青藏高隆起及现代季风的形成演化与自然带调整;②在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中表现为以冬、夏季风的此消彼长和边缘海的大幅度进、退为特点;(上述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了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主旋律,并在我国形成一系列突出的、甚至是举世无双的变化事件,如青藏高原隆起、季风的形成、温带沙漠的出现、黄土堆积等。)③人类活动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64. 中国生存环境的特点(请根据中国生存环境的特点,论述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可能影响)(1)中国生存环境的特点:(1) 典型的季风气候和生态状况我国东部受东亚季风气候控制,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生态。由于季风气候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这里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高。(2)独特的地理景观地球“第三冷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它对中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同时是末开发的处女地,为有关全球变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研究提供难得的素材。黄土高原: 黄土沉积物记录了近百万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成为研究我国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同时,亦是水土流失、大气气溶胶、风沙尘暴、泥沙淤积等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海岸带: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国海海域是世界上发育最完好的海岸带。我国的海岸带是研究海陆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之一。(3)生存环境的脆弱性人多地少:生存环境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压力,生存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灾害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承载量,这也是我国生存环境脆弱性的一个具体表现。(2)全球变暖与我国未来环境及影响:根据不同GCM模式预测结果,CO2倍增后,我国的可能气候变化如下:(1)平均而言,冬季变暖幅度为3.1-5.7 ℃ ,夏季为1.8-5.1℃;冬季降水增加0.1-0.4mm/d,夏季降水变化的范围为-0.1-0.6mm/d;(2)从变化的区域分布看,中国东北及南方沿海地区有变暖变湿的趋势,而华北、华中、西北大部分地区有可能变干;(3)冬季东北地区变暖最明显,约4-6℃,华南和西南地区增温较小,大约为2-4℃;夏季增温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大约为3-5℃,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增温较小,约2-3℃;(4)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可能增加,华北地区冬季降水可能减少;中国北部和中部夏季土壤湿度可能降低。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①各自然带北界北移;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效积温增加,种植制度界北移,复种指数增加;北方地区降水降低导致干旱程度加剧,对农业不利;③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④沙漠化加强;⑤北方农牧交错带南界将南移;⑥各三角洲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将达40-90cm,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海面上升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65. 我国西北内陆干早区形成的原因我国西北内陆本因距大西洋和北冰洋等水汽源地距离遥远、东部夏季风影响微弱而少雨,青藏高原隆起至少从三个方面强化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干旱程度,在西北内陆盆地形成世界上最干早的荒漠环境:①阻挡西南暖湿气流携带的水汽进入内陆;②高原与新疆干旱区之间所产生的地区性环流使高原以北夏季受下沉气流控制; ③高原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使干冷空气不能顺利南下而集聚于西北内陆。66. 青藏高隆起的环境效应世界第三极,高、大、新;大部分海拔超过4500m,拥有世界所有8000m以上和绝大部分7000m以上的高峰,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主要是在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才强烈隆起,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巨型地貌单元。(1)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形成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促使青藏高原隆起并牵动形成了我国的边缘海,以及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下降的格局,是决定我国环境演变趋势的主导因素。(2)现代季风的形成演变及自然带的调整与三大自然区的出现现代季风与季风区的形成:在第四纪,青藏高原隆起达2000m临界高度后,由于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冬季不易受暖平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得以聚集形成强冷高压;位于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冷空气影响较小,形成强热低压。这样,印度季风与东亚现代季风建立,且其强度和影响范围不断随高原的升高而加大。西北内陆干早区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发展:我国西北内陆本因距大西洋和北冰洋等水汽源地距离遥远、东部夏季风影响微弱而少雨,青藏高原隆起至少从三个方面强化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干旱程度,在西北内陆盆地形成世界上最干早的荒漠环境:①阻挡西南暖湿气流携带的水汽进入内陆;②高原与新疆干旱区之间所产生的地区性环流使高原以北夏季受下沉气流控制; ③高原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使干冷空气不能顺利南下而集聚于西北内陆。西北干旱区形成后,在冬季风的搬运下,黄土物质在东部的半干旱地区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冰冻圈的形成与发展:青藏高原主体被抬升到冻结高度之后,以其强大冷储,使高原成为继南极、北极地区之后地球上又一“冰极”,使高原热力作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进入冰冻圈(即年平均气温小于0℃的地区)。进入冰冻圈有两个含义:一是在海洋性气候区(高原季风湿润区)出现大面积冰川;二是在大陆性气候区产生大面积多年冻土。在高原主体尚未抬升到冰冻圈之前,仅在高山发育着冰川或多年冻土,不能作为整个高原进入冰冻圈的标志。67.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本题答案有疑问)(1)原始农业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与演变黄河流域是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发源地;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2)传统农业开发与农耕区扩展①西周:农耕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农业以休耕为主;②战国:铁器、牛耕,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耕作强度增大,复种轮作制、人工施肥和灌溉;③西汉:历史上人口第一次快速增长期,达5900万,北方农耕区基本格局建立,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已波及整个黄海、渤海沿岸和江、淮流域;④隋唐:华南的天然植被也遭到大肆破坏;⑤两宋:与北方大规模向南移民相关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围湖垦田和山地梯田开发为特色;⑥明清:康乾期间及其后人口增至4亿,为历史上人口第二次快速增长期,以东北的放垦和南方山地的开发为主。农耕区也随之发展到遍及除了高寒、沙漠和草原地带以外的几乎所有宜农地区。(3)现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1950年代始工业化进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68.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进程及给我国带来的挑战(1)气候变化谈判主要历程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签定,日正式生效。目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能够可持续的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UNFCCC基本原则: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原则;预防原则;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放经济体系原则。2、《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通过,2005年生效。规定减排目标():所有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京都三机制:“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排放贸易”(ET)
存在的问题:谈判进展缓慢:排放权的分配;谈判结果的执行情况不理想。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利益集团:欧盟、伞形集团、77国集团+1、岛国集团。3、《巴厘岛路线图》――后京都时代:日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双轨”谈判:(1)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要履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承诺2012年以后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2)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则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它没确定具体减排目标,也没给发达国家设指标。建议: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富裕国家必须减排25%-40%。4、《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于日在丹麦哥本哈根。焦点问题:发达国家量化减排指标如何分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减缓行动如何定位;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温室气体排放;如何管理气候变化资金。5、《坎昆气候变化峰会》:于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6、《德班气候变化峰会》: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焦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绿色气候资金问题。*中国:①要明确参加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行大幅度绝对量化减排的安排。②要明确非《议定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在《议定书》下可比的减排承诺。③要细化并落实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的机制安排,细化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三可”的具体安排。④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技术的前提下做出自主减排的承诺。(2)中国面临的压力与挑战1、中国CO2排放总量激增,减排压力巨大(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为主;能源技术落后)2、气候变化谈判的不利因素增加①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增加;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化(发展中大国、小岛国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 ③从幕后走向前台;④维持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69.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本题答案有疑问)(挑战同68题第(2)部分)中国政府在气候谈判中的立场:1、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3、减缓和适应并重4、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5、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对策:(一)技术层面1、节能减排:总体框架: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管理,废热废气利用,减少浪费;2、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利用技术、风能、核能、生物能发展清洁能源的瓶颈:新能源成本高,竞争力弱;供能不稳、波动性大;核心技术仍存瓶颈。3、工业碳捕获与碳封存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行业论文、教学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表格模板、经管营销、资格考试以及全球变化导论复习整理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地理整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c顺县怀德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c顺县怀德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巧家洪灾已致17人死亡 搜救和全面清理正在进行(图)_时政频道_新华网
巧家洪灾已致17人死亡 搜救和全面清理正在进行(图)
日 21:13:41
【字号 】【】【】【】
7月14日,消防官兵在巧家县小河镇清理被冲毁的街道。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新华网云南小河7月14日电(记者伍晓阳、赵大春)记者在云南省巧家县小河镇灾区了解到,截至14日下午,小河镇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已致17人死亡,还有28人失踪,43人受伤,其中11人重伤。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河道和街道清理全面开展,伤者在医院接受救治,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卫生防疫工作已经启动,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失踪者生还机会渺茫,但搜救仍然是首要任务
14日下午,昭通市政府在小河镇召开新闻发布会,市长王敏正通报了最新灾情统计。除了上述人员伤亡情况以外,这次灾害还造成小河镇部分街道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冲毁房屋16户128间,严重受损房屋84户580间,受灾人数1200余人。
经过2天的紧张搜救,巧家县已搜寻到17名遇难者的遗体,还有28人失踪。救援人员成功地营救了20名生还者,其中多数不同程度受伤。对于其他的失踪人员,王敏正说:“这是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应当承认,其他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十分渺茫。”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横盘整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