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光明日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贡献力量_教育部门户网站_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贡献力量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月30日,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参会的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建议。专家学者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高校哲学社会学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本版今天摘选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武汉大学 陶德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理想。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已经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重要性的认识,确立理论自信,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研究课题,更是我们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都应当体现的精神。这种精神称为“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一要准确地提出问题。研究的问题应当是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来,又对中国实践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就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成果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书斋里的清谈,而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使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问题“有用”,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中国的实践。
  二要自主地研究问题。不但提出问题要靠我们自己,解决问题也要靠我们自己。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立场和眼光,自己的“坐标”,要有科学根据的民族自信。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评价,就是只有西方学者的见解才有“学术水平”。这种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理论的最终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看不见中国人民的需要。这种研究路径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不仅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也不会为世界文明的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三要大力改进文风。文章应当有作者自己的风格,应当千姿百态而不应当千人一面。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是写给别人看的,总应当辞能达意,让读者看得懂。文风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掌握群众、发挥作用的原则问题。我们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以中国人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让具备了必要知识的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才能创造出来,也只有这样的成果才具有世界意义。
加强应用对策研究
南开大学 朱光磊
  坚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学科、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去进行应用对策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力量,为党和人民事业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国家需求和问题导向,选择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困难、新挑战不断出现。我们要积极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协同攻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大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妥善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应用成果中学术成果和咨询报告的关系。高校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应用对策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成果被党和政府采用,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要发挥智囊咨政、服务社会的作用,就绝不能忽视应用对策研究,要把应用对策研究和建言献策摆到应有的地位和高度。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高校与实际部门联系不紧,是长期制约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功能发挥的根本性问题。要进一步克服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积极开展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在重大问题上取得高水平成果。2011协同创新计划,为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要进一步营造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同样对待的良好氛围;在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部门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推动政府完善决策机制,架起与智库协同创新的桥梁。
服务国家法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 王利明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高校法学工作者和研究机构依托专业与学术研究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立法工作并提供了高水平的咨询服务,为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治学报国,履行社会责任。高校法学工作者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为国家法律的制定、完善提供论证和支持,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一是直接参与立法活动;二是起草立法草案建议稿和立法理由书;三是就立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立法建议;四是总结国外立法经验,提供立法借鉴;五是发布立法质量评估,对法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244部重要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有高校学者的深度参与,都凝聚着高校学者的智慧和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对策研究。法学是一门实践之学,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疑难问题既是立法工作的难点,也是法学研究的重点。高校法学工作者必须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注意观察与了解国家法治建设的动态过程,敏锐发现与把握法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深入地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坚持立足中国,确立世界眼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国家建设实践表明,法治的进步与完善,既需要立足本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需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高校法学工作者既要立足中国,将自己的研究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又要放眼世界,总结人类社会的规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顺应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趋势和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并为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坚持严谨学风,提供真知灼见。科学的态度,客观的立场,严谨的学风,是高校学者开展高质量研究,提供高水平立法咨询服务的基础。在从事法学研究和参与国家立法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秉持“人民的福祉为最高的法律”的理念,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学术良知,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潮流,不信口开河,“不唯书,不唯上”,坚持为民众代言,为国家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
清华大学 胡鞍钢
  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智库,是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大学所要发挥的重要社会职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向建设世界一流智库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认为,建设新型高校智库需要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结合”和“四个建设”。
  “三个定位”是指“中国特色”、“高校品牌”和“世界一流”。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风格”为特征,以形成“中国学派”为使命,以“重大矛盾与关系”为主题,以专业化研究为手段,以“综合集成”为方法,拓展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概括中国理论。所谓“高校品牌”,就是要适应高校人才特点,突出高校领域专长,整合高校研究优势,打造智库所依托的“高校品牌”。所谓“世界一流”,就是要不断强化智库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担当,提升智库对国家重大决策的正面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
  “两个结合”是指“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一是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兼顾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导向。二是决策咨询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研究成果不仅要成书、成文,服务决策、促进发展,还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播知识,教育学生。
  “四个建设”是指“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一是文化建设,形成“与中国兴盛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的新型高校智库的组织文化;二是团队建设,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骨干队伍,充分动员和训练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形成师生互动互补、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三是平台建设,形成服务决策的渠道和品牌,为中央领导和省部级主要同志提供世情、国情与区情的重要信息、决策知识和政策建议;四是机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教学、科研以及政策咨询相结合,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班制”,将智库成员研究方向与课题聚焦领域统一起来,科学配置研究力量,以老带新,以课题促科研、促教学。
建设南海问题研究高端智库
南京大学 杨忠
  南海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和平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具有战略性、政策性、时效性、敏感性、复杂性等特征。亟须综合研究、综合施策。
  南京大学在联合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社科院、中科院等单位,通过文理—校所—校校协同,以建设国际知名的南海研究学术创新体、南海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南海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和涉海事务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共同组建了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打破学科与单位壁垒,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以实现项目组织、平台建设、人员管理、成果共享、人才培养等五方面的高效协同为核心,突破传统的单位拥有人财物的科研模式,汇聚协同创新体各方优质资源,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以文理协同、校所协同、院校协同为基础,在整合现有组织、人才、信息资源、经费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基础上,建立健全平台共用、成果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新型机制。贯彻执行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方针,试行统筹设岗、按岗论酬、开放流动、跨单位协同的人事制度。以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为科研评价指标,推行学术团队与国际评估制度,建立扁平化的人才管理体系。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将系统开展关于南海问题的综合研究,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为维护我国南海权益、促进海洋和平开发利用作出新的贡献。一要更加明确需求导向。以国家重大战略的应用性、针对性需求为研究重点,为党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和高水平决策咨询。二要加强前瞻性研究。以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研究为重点,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为重大决策提供方案储备。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三要体现出高校智库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注重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和学者的专业特长,加强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为高校智库打牢基础。
建设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智库
北京大学 王缉思
  近年来,国际舆论界和学术界出现了“中国热”和“中国研究热”。从国际问题研究的角度,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与国策,站在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全球化进程的高度,对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做出有说服力的阐述和解释。二是要更加透彻地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以及其他国家的国情与国策,能够同世界一流智库和学者站在同一高度交换观点。
  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学科基础雄厚。当今全球治理中有两个热点问题,即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高校具有跨学科综合优势,文理科结合,多学科整合,可以在重大国际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人才力量充足。我国设立国际关系专业方向的高校有50多所。积极调动国内外学生资源参加科研项目,是世界一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智库的普遍做法。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的协同、学科的协同,可以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具备世界眼光的人才。三是适合做战略性研究。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智库无须急功近利,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和比较优势,确定中长期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开展长期预期研究和宏观战略研究。四是研究成果多用途。高校智库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育智库人才的后备力量。
  建设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一要结合若干重点高校已经形成的国际问题研究比较优势,由教育部牵头,配合相关国家部委统筹安排,综合布局,制订长远而分工明确的研究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发展。若干重点高校的智库,应当建成人数少而精的实体,直接归属学校管理。二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必须“走出去”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有限经费要“用到刀刃上”。三要加强合作关系。支持高校智库与世界一流智库建立合作关系,组织联合课题研究。通过合作研究,加强自身实力和队伍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发挥理工大学优势
北京交通大学 宁滨
  科技智库具有鲜明的科技特色,能够紧密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问题和重大工程科技决策问题,如对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体系研究等开展战略研究,提出科学论证和解决方案;能够围绕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7.23特大交通事故等,及时开展对策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因此,科技智库在服务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工科大学在国家科技智库建设中具有显著优势:一是前沿技术和人才优势,是高水平技术人才汇聚和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二是行业特色优势,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跨学科优势,为文理交叉、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天然土壤,增强了综合解决社会重大战略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智库的政策研究和技术咨询作用。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政府决策呼唤科技智库建设。建设有特色、质量高、竞争强、影响大的科技智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注重发挥自然科学家的专业优势。自然科学家要做好从单纯技术专家到战略科学家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核心作用,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咨询团队,为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二要注重加强高水平政策研究。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重大工程科技问题,鼓励引导科学家把学术性研究与咨询性研究密切结合,既立足于本学科专业发现问题,又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全局展开研究,提出高水平政策建议。三要注重突出科技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科技人才和多学科聚集的天然优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把优势做大、特色做强。四要注重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资源汇聚共享机制以及科学评价激励机制等,围绕社会和人的需求、谋划技术引领、探索技术推广商业模式,建立“政产学研用”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推进科技智库战略咨询取得新成效。
打造“三农”高端智库
华中师范大学 徐 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建立有效的需求对接机制。掌握“国家急需”、“部门要求”是咨政服务的第一要件。我们采取三种方式了解国家的需求:一是上门探询找重点,主动与中农办、农业部、民政部等取得联系,探询他们的需求;二是多方征询寻热点,向国家信访局征询群众反响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向地方政府征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媒体征询报道中最关注的问题;三是宏观把握定焦点,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的中心工作。
  搭建稳定的社会调查平台。我们有三个能够提供个性化、订单式、针对性强的数据案例系统:一是“三百”调查网络,即百村观察、百居观察、海外百村观察,通过这个网络长期跟踪调查,掌握历时性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五大观察项目,即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观察村”、国家林业局“林改村庄观察点”、民政部“难点村庄观察点”、湖北省委省政府“湖北省村庄观察点”、湖北省扶贫办“湖北贫困村观察点”;三是“三农”数字平台,其核心是中国农村数据库。
  形成科学的决策服务系统。我们正在尝试建立三个跨学科的决策系统,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一是建设农村舆情监测系统,提供定期预警服务;二是建设农村政策仿真系统,提供决策参谋服务;三是建立农村热点跟踪系统,提供标准预测服务。
  打造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遴选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熟悉实践从事三农研究的人才研究团队。建立专业队伍,也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构建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我们以协同的理念来建设“三农”智库,主要有三类协同的组织机制保障:一是学科协同。以政治学、社会学作为我们的核心学科,同时将经济学、信息科学、数量统计,甚至生物工程、化学等学科也整合进来为智库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二是校校协同。校校协同扩大了智库队伍,延伸了智库,既解决了我们的调研难题,也带动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现了“双赢”。三是校地协同。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建立试验基地,考察国家政策的有效性、可靠性,摸索新政策、新经验。第A02版:要 闻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本报讯&(记者李文亭)1月5日,省政府在南昌召开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副省长朱虹出席会议并讲话。  朱虹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可喜成绩,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平台建设不断推进、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局面。但同时,与建设教育大省的要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朱虹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其研究是促进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把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按照思想认识要到位、查找问题要到位、目标任务要到位、协同创新要到位、组织领导要到位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书写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我校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
我校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
&&& 日上午,长安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在校本部北院行政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召开。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应邀到会。校党委书记雷达、校长马建、校党委副书记杜向民和校长助理彪晓红出席座谈会。会议由社科处处长杨琦主持。&&& 校党委书记雷达的讲话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雷达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雷达书记的讲话要求:第一,要深刻领会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部署;第二,要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启动实施《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第三,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为实现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第四,要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在国际文化和学术的沟通与交流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五,希望人文社科教师要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为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雷达书记重点强调:一是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点是要把握好人才“高原”与“高峰”的辩证关系,构建起高原宽广、高峰并峙的人才队伍建设局面。二是要完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要立足西部、服务地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三是要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机制,搭建科学的管理平台,积极组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形成结构合理、互补互促的团队,加强目标管理。雷书记指出,本次座谈会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交流会,更是繁荣发展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动员会,也是一次扩大了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我们要认真研究,拿出举措,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推动我校文化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校长马建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座谈会是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的重要会议。马建校长的讲话重点强调:一是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切实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三是要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努力营造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马校长说,“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实施了《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工科院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路子,为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我们要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不断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积极开展高层次研究,着力汇聚学术队伍,努力构筑研究平台;要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杜向民对我校制定并出台的《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进行了重点解读。杜向民副书记指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之需;是践履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大学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制定并出台我校《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步骤。此次颁布并实施的“行动计划”,是在我校顺利实施《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党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和我校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提出的,“行动计划”所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各项举措,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于促进“十二五”期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杜向民副书记详细说明了“行动计划”提出的“六项任务”和“八大计划”,强调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实力进入陕西理工特色高校前列,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代表陕西省委宣传部作了讲话。首先,何军主任对长安大学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长安大学广大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何军主任介绍了全国以及陕西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情况和形势,以及陕西省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我省人文社科发展中存在的优秀成果研究较少,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有待加强,成果应用转换机制不健全,社会研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详细说明了省社科规划办“十二五”的发展规划。最后,何军主任希望长安大学继续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和发展势头,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为提升陕西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影响贡献力量。&&& 黎开谊、吴群琪、刘吉发、黄建国、徐玉臣、张保兴等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党办、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统战部、校办、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部、科技处、社科处、人事处、计财处、党校、杂志社主要负责人,经管学院、政治学院、文传学院、外语学院、体育部等院部主要负责人、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科研秘书、教授、青年教师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雷达书记讲话
马建校长讲话
杜向民副书记讲话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讲话
(社科处供稿 安印供图)
版权所有&长安大学党委宣传部 电话:029-&&&&讯澜工作室制作并负责内容维护及策划李慎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理论频道-南方网
当前位置: &
李慎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李慎明
--------------------------------------------------------------------------------------------------------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体会
&&& 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 一、 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必须首先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 《意见》首先强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就是一种突出的表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 1.克服“忽视”思想,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不可替代”  有同志认为,科教兴国主要是依靠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创新和先进文化发展,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界及其工作者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在充分认识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科学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的“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 首先,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二者的关系上,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翅膀。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继续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振兴中华中的巨大作用,认识自然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知识基础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提供价值观的判断,并通过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社会实践,来调整生产关系,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还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起着鸟之翼、车之轮的作用,而且起着鸟之脑和车之头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才说,要发展自然科学,首先得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及程度,对“三个文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要依靠管理科学的研究和成果。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协作、管理和指挥的科学,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管理是否科学,其产出的结果会是大不相同的;劳动者的素质、积极性如何培养和利用,也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就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传承、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巩固与增强,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 有人说,21世纪有三个科学的制高点:微电子,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前两个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最后一个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大力号召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这无疑将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认真学习,并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述上来。
&&& 2.克服“轻视”思想,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功能
&&& 又有同志认为,自然科学有科学性、客观性;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科学性、客观性;哲学社会科学最多是门准科学。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功能。哲学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人们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作为社会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中获得、积累和不断发展的文明成果,是启迪和指导人们洞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认识工具和行为指南。自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既有明确的认识分工,又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知识基础和科学根据。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一就是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即人的本身,是有意识、感情、动机、利益的。研究主体的这些特性,必然会反映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必然反映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观点中来。这种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为我们认识世界、辨别正谬、探索真理增加了很多难度。但这决不意味着历史发展可以被某些人的主观臆想所支配,也决否认不了在这些复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起着支配作用的必然规律。与研究并揭示自然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阐发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是更为艰难复杂的专门科学。西方学者正是利用社会科学这一特殊的复杂性,来否定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客观性,从而进一步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存在和唯物史观,最终否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争取自身和全人类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剥削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指明了道路。正如列宁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页)马克思主义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的仇视和憎恨”,被资产阶级科学看作是“某种‘有害的宗派’”,但这丝毫也无损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经过150多年世界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相继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哲学社会科学是轻视不得、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是违背不得的。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关键一条,就在于违背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违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任何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如果在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上出现重大错误,那么,对这个党、国家和民族所造成的损害是严重、深刻甚至是长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性、真理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那种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的思想也是完全不对的。
&&& 3.克服“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危险”思想,深刻认识加强领导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
&&& 还有的同志认为,学习、研究或领导自然科学保险,学习、研究或领导社会社会科学危险,容易犯错误,还是与哲学社会科学保持点距离好。事实果真如此吗?君不见,有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放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才陷入个人主义泥潭,锒铛入狱;有的辨别不清各种错误思潮,失去政治嗅觉,走上错误道路。君不见,有的国家正是因为放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才最终失去正确方向,落到让人十分痛心的瓦解消亡的下场。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客观上是无法与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距离的。倘若主观上要去保持距离,实际上恰恰更危险。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的方向与方法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全党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国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大多同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加强干部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前提和关键,加强干部队伍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提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的前提和关键;应当看到,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对领导同志显得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带头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略地位的认识,既要带头注意学习、更新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带头注意学习、更新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只有这两种知识都比较丰富了,才能够善于讲政治,善于驾驭复杂局势,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涉及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的还直接涉及到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阶级性、政治性强。因此,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格外谨慎从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热情鼓励各级领导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过程中,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应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彻底克服“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危险”的思想。
&&&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领导只有克服种种模糊思想,真正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才能真正把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落到实处。
&&&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它不仅继承、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未来,把握我们党、国家、民族直至人类的命运,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鲜明的阶级性。所以,任何时候各级领导都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指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生机勃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而决不是什么僵化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必须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地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中国社会,还要全面了解世界这个大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即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大势,努力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既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二为”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和具体化。为人民服务,就是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是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价值目标。离开了为人民服务,我们所说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毫无意义。在当今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然落实到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应该说,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创新,还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从目前来看,教条主义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东教条”,即用空洞僵化的理论词句,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来剪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谁就是大逆不道。二是“西教条”,也就是“食洋不化”,认为外来的东西总是好的,要全盘照搬;鼓吹经济上私有化,政治上西方的“总统制”、“两院制”和多党制,指导思想上多元化。三是“古教条”,也就是“食古不化”。毫无疑问,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认真汲取。但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丧失信心后,总是企图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寻求现实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这三种“教条主义”都在我们反对之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思想飞跃、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飞跃、理论创新只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认真刻苦、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来指导和带动。&&&& 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双百”方针
&&& 《意见》还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申这一方针,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坚持“双百”方针,是按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及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各门知识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共同性,但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研究的学科和对象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手段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所不同;特别是由于研究者世界观、方法论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可能得出迥然相异的结论来。众所周知,权力和权威并不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判断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就必须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家成派的重大理论和学说都是经过激烈争鸣,甚至经过长期的反复讨论、辩论才最终产生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多样性、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和真理发现与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双百”方针。
&&& 坚持“双百”方针,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或倾向作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真理,也是开放和发展的体系。这种理论品格,使得马克思主义从不惧怕批评,并从来允许甚至热切欢迎批评的存在。如果马克思主义畏惧批评,并一批就倒,那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生命力和战斗力呢?因此,只有认真实行“双百”方针,大力提倡不同观点、不同认识的认真切磋和积极争鸣,才能有利于在争鸣和比较中澄清认识、剔除错误、接近和达到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开放的环境和与谬误的斗争中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并获得新的发展,才能实现自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进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双百”方针不但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相反还会加强这种指导地位。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凡是“双百”方针落实好的或比较好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反之,就遭受损失甚至挫折。
&&& 坚持“双百”方针,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新时期履行历史职责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决没有现成的办法可资借鉴,必须寻找新途径、新答案,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双重探索。这就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作用,更加需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以利形成健康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生动积极的创新局面。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理论才会更好地反映实践和指导实践。
&&& 坚持“双百”方针,还是借鉴和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必然要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内容的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又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厚土壤。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决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坚决反对颂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和国粹主义,同时也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同样,对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域外优秀文化,我们也要大胆学习、借鉴。我们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同时也反对盲目排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有坚持“双百”方针,我们才能既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又增强敏锐的透视力和洞察力;才能开展有益的学术交流,正确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共同切磋,相互争鸣,锻炼队伍,展示风采,建设既具有时代气息、面向世界的,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 各级党组织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对学术问题决不横加干涉。应热情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相互了解、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区别和把握政治行为与学术行为的界限,通过学术争鸣解决学术问题,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二是对于学术确有错误的东西,我们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决不能重复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以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而是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开展积极平等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特别是对于有错误的同志,要与人为善,不能以势压人,要给他们以认真考虑的时间,允许他们说明和申辩,欢迎他们进行诚恳的自我批评。有了自我批评就好,不要揪住不放。三是要把“双百”方针与认真的学术批评统一起来。学术界既有真、善、美,也会有假、恶、丑。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同时,我们决不能看着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错误意见和错误言论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而不加批评。这种放任自流的办法决不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也决不是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坚持‘双百’方针也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要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态度,这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92页)那种把“双百”方针同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对立起来的思想,实质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否定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因此也就否定了“双百”方针本身。倡导和鼓励学术自由,必须以遵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为前提。坚持“双百”方针同遵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在任何国家,学术自由都不可能是无边界的。自由总是同法治联系在一起。学术自由绝对不可以违背国家宪法,任何国家都一概如此。在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写进了国家宪法的。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条标准对于任何学术活动都是适用的。强调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则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因此,应十分注意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
&&&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大支持和领导力度
&&& 《意见》还明确指出,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应当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大胆探索,推出了一批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就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及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扭转这一状况,关键是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和领导力度。
&&& 需要指出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或大部分“产品”具有公益性、社会性、指导服务性,而没有排他性和专利性,因此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整体上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应是党和政府的事业,应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直接以财政拨款所兴办的事情。如果不恰当地强调把它推向市场,让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市场上叫卖搞创收,那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然趋于萎缩与萧条。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央也需要掌握一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在政府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我们也要注意尊重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注意保留一支规模适度的吃国家“皇粮”的队伍。这支队伍散去容易,但聚拢培养却很难。一般地说,人们往往对马上用得上的眼前的对策应用研究相对重视,所以尤应重视对以从事基础研究和中长期对策应用研究的社科院系统科研队伍的保留,使他们成为在本学科领域居国家一流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素质的科研群体。为了使他们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甘心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进行不带任何赢利目的的学术创造,出世纪精品、出国际“大家”, 我们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每年都有增加。国家要对他们的研究给予较为充足的财力支持,保证这些机构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保证在这些机构工作的学者具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待遇。与此同时,实行开门办院,将那些市场经济急需的、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放开搞活,让它们在实现其研究向生产力的间接乃至直接的转化中,增强生机与活力。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确立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确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与整个社会人口,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确立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规模。
&&& 我们还应看到,社会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必须改变社会科学研究仅仅依靠“一支笔、一张纸”的陈旧观念。事实上,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早已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应用学科研究,经常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分析,没有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设备,根本无法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自然科学做实验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社会科学做的是社会实验,同样需要大量投入。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社科院的讲话中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尤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必要投入。&&& &&& 为拓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需经费的渠道,我们有必要继续扩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争取必要的研究经费。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经费困难,现在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接受国外资助,致使有的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受到限制,这对国家不利。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其主体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其表述和表现形式有鲜明的民族性,如果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权变相操纵在外国出资者手里,这有可能会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对这一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寻找稳妥的解决办法。
&&&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和领导是多方面的,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外,还包括认真研究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认真探索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科研管理新体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等等。
&&& 各级领导一定要从党、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重视并动员引导全党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各级领导乃至全党、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保证。
&&&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建立优秀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机制
&&& 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当然也就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竞争。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党校等等,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选拔和任用的良好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茁壮成长。落实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重要举措和实际步骤。
&&& 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人同样是第一宝贵的资源。一方面,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产生对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鸿篇巨著,产生功底深厚学贯中西的大家;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加入WTO,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内的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统筹协力,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机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 首先,要大胆选拔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定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群众公认的人,放到各级领导班子和一定的重要岗位。现在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十分强调并重视把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懂得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有一定领导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胆放到党政领导岗位上锻炼和提拔任用,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好棋。
&&& 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提高各级党政班子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领导科技工作特别是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水平。
&&& 第三,要制订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政策。从年龄结构和理论学术造诣上看,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从学科门类看,要加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和经济、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新闻学、人口学、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建设。从人才素质看,要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一是政治素质。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并能够做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行为要守法”。二是专业素质。专业功底扎实,知识面较广。三是学风素质。刻苦钻研、实事求是、治学严谨,不懈攀登;并始终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 第四,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出国考察、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倾斜,并形成制度。有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就能够把一大批致力于献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有造诣、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学术精品,为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激励、选拔和任用的良好机制,才会造就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人才;有了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才会姹紫嫣红。
&&&&&&&&&&&&&&&&&&&&&& &&& 六、结束语
&&& 综上所述,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积极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和领导力度;建立优秀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机制。只有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我们才能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学者文库 李慎明 
(编辑:莫凡)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  10:46
相关新闻:
本栏目由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主办 南方网承办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