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教育,应在实践中形成怎样的伟大情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
&&&&&&字号
  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从小培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成才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要求,推动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分学段有序体现到学校教育当中,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经验,推进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加快推进。要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切入点,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正确推进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准确推进改革,探索建立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有序推进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要协调推进改革,统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任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提高重点高校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招生比例。要以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为底线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办好农村必要的教学点,统筹解决好一些地方农村学校“空心化”、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重视和加强特殊教育。要以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要把“三个牢固树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根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成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要切实关心教师成长进步,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实行倾斜政策,对青年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优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保障,不断扩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阶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发展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的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行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向新的发展目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需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适逢其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内涵极其丰富的重要思想观点,是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论彻底,旗帜鲜明,方向明确,是非清楚,态度坚决,文风质朴实在,道理明白易懂,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发出了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更加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和政策选择。
  二、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明确回答,作出深刻论述,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讲新话,有新意,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关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论述;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提高从严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对策,讲新话,有新意,创新和发展了党的理论。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这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的创新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住实事求是精髓,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切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反复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唯物史观的远见卓识科学地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指出,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所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同时又实事求是地看到资本主义现在还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体上还是资强社弱,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他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正是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转变作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开启新征程的科学指南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
  去年3月以来,青海省委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同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谋划,精心部署,逐步掀起了学习贯彻热潮。回顾近一年青海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基本遵循。
  一、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是时代和实践的呼唤
  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经验。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重大风险与挑战。青海集中了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贫困地区全部特征,经过35年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干部的信念、素质、能力和作风还有较大差距。实现思想意志和行动步调的统一,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来引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化与拓展,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是对我国新阶段治国理政方略的最新阐释,回答的都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解决的都是关乎时代发展进步的现实问题。讲话直面矛盾,十分管用,必须学好,更要用好。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不是纯主观行为,而是时代和实践的呼唤,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推动学思用结合,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
  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原原本本全面地学,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0个月来青海的学习贯彻工作,归纳起来有四个基本做法。一是坚持深入系统学。举办省委中心组扩大会,系统学习讲话精神,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带着问题学。以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突破。三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发挥带学促学作用。四是坚持扩大覆盖广泛学。分层次作出安排,把学习拓展到全体党员和各族群众。目前,正在进一步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进一步促进社科理论和教育界加强相关教学与研究,进一步促进学习贯彻活动延伸到基层,真正使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指针,成为社科界研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依据,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圆梦想的精神支柱。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青海更加广阔的前景
  习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去年以来,我们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继续深化和完善治青理政工作思路,在五位一体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针对反分裂斗争的新动向,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本质,使藏区广大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所谓“中间道路”是根本没有前途的。不久前,我们提出“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围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进一步明确了事关我省全局与长远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问题。我们深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就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念。青海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决不能滞后。我们已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省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作出了部署,决心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断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
  四、加快“三区”建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习总书记在听取青海工作汇报时强调,青海在全国是有战略地位的,特别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我们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了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原则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基本考虑,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节能环保也取得新成效。我们决心处理好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三者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屏障,为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我们悉心领会,按照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制订了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若干行业产能过剩得到积极化解,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决心在资源富集而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青海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青海工作的基础和大局。我们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为目标,通过采取十大举措,努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凝聚起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正能量。
  五、把握党建工作新要求,提高在多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
  习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我们认真落实中央部署,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严字当头,充分发挥“一把手”作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取得实效;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遵循“好干部五条标准”,促进五湖四海各民族干部团结共事,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以青海自然条件艰苦而放松对干部的管理。随着学习贯彻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发感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力量和创新品格,是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指南,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影响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晖
  纵观党的历史,始终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个巨大理论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思想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必须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不断拓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前一段的学习和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讲话精神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和把握,但这些学习培训还是初步的,对讲话精神的领会理解也是初步的,要真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需要有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和关键,推动讲话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扎地生根。在学习内容上,要着力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原原本本地学,逐篇精研细读,做到读懂、读透、读通,从整体上把握讲话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内涵,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对象上,要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的学习,从各级领导班子抓起,使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作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表率,同时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学习载体上,要着力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推动学习扎实深入进行。
  要持续深入做好宣传引导,营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是推动讲话精神走向大众、影响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开展好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在全面系统宣传报道讲话精神的同时,着重在分领域、分专题解读上深化,重点围绕讲话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推出一批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特色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宣讲活动,推动讲话精神进机关、农村、企业、社区、学校,不断扩大学习宣传的覆盖面。要创新宣传阐释的方式方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群众接受习惯,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切实改进文风话风,增强宣传阐释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运用各种网络传播方式,加强网上宣传解读,引导广大网民增进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要加强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引导,研究有效引导社会思潮的方式和办法,提高引导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辨明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最大限度地增进人们对讲话精神的理解认同。
  要加大理论研究和阐释力度,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供学理支撑。深入的理论研究,是搞好学习宣传贯彻的基础。要进一步动员理论界各方面力量,不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研究。把讲话精神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方向,充分发挥全国七个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选好一批重点选题,力求推出一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要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理论传承、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讲话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及其内在联系,深入研究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方略、举措、风格,不断从理论上深化对讲话精神的认识。要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创新和拓展研究方法,把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起来,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力争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指导推动改革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既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又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本身就是良好学风的典范。学习讲话精神,很重要的是要学习总书记的良好学风,以良好的学风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做好结合、转化、提升的文章。“结合”,就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转化”,就是把学习讲话精神的成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实际行动,转化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问题的新进展,转化为解决“四风”问题、转变工作作风的新成效。“提升”,就是通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提升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升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曹昆、苏楠)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近年来,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三股势力”的存在由来已久,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使“三股势力”在高校进行渗透和破坏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手段。他们为达到分裂目的,提高分裂势力的文化层次,着重从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人中发展力量。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必然会成为他们选择发展分裂势力的一个重要群体。马克思主义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受到新的严峻的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新时期新疆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必须把新疆高校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探索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及创新路径,“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以“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新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久治安,成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与理论课题。互联网成为分裂势力向新疆高校渗透的重要载体一、新疆教育领域是分裂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破坏的重点区域意识形态概念最早由法国思想家德·特拉西提出,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范畴。一般来说,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象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权都需要把意识形态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都在进行着意识形态教育,都时刻注重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成为分裂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青少年一代承载张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延续主题,而对其信仰和精神的培育和形塑,是靠学校教育这个主要渠道来完成的,这正是学校对分裂势力的吸引力所在。“三股势力”始终把新疆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把争夺下一代作为其积蓄力量、与我进行长期较量的一个战略步骤,妄图将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他们所谓的“接班人”。进入新世纪,在国际反华势力的纵容和支持下,境外各种分裂势力加紧联合并调整其策略,提高分裂势力的文化层次,着重从宗教和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青年人中发展力量,明确提出了“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国际化”的方向,他们宣称: “必须争夺有知识的人,必须在高校中发展力量”。新疆高校成为“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则成为与我争夺的主要对象。而打民族牌,利用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将仍是分裂势力在新疆高校渗透、破坏,在学生中发展力量的最常用和惯用的伎俩。这是一种极富煽动性、破坏性和隐蔽性的手段。他们把自己装扮为“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民族文化”的维护者、维护“正义”、“公平”的代言人,以探讨民族的历史、现状为名,编造各种破坏民族关系的谣言,激发参与活动的师生员工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将民族情感引向庸俗和狭隘,引诱参加活动的本民族不明真相的成员,认可或支持他们的反动言论,从而达到对思想领域渗透的目的。2.宗教成为分裂势力向新疆高校渗透的主要路径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是分裂分子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疆高校民族学生思想行为受宗教影响十分明显。据对新疆高校各族学生调查显示,约有20%的学生去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过宗教活动。民族学生受宗教影响的现实给宗教极端势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宗教极端势力加紧向学校渗透,在新疆高校秘密建立民族分裂组织、发展组织成员,向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境外分裂势力制作的具有强烈民族分裂意识和浓厚宗教内容的大量非法书刊、传单和音像制品,通过夹带、邮寄、偷运等方式渗入境内,有相当一部分流入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在高校秘密传播。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在新疆高校建立和发展“伊扎布特”( 意为“拯救”) 、“伊斯兰圣战宣讲团”等大量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组织。这些组织大都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即分裂中国,实现“东突厥斯坦独立”或“新疆独立”; 有领导机构和领导人、有吸收新成员的条件、程序,有的组织还要求其成员宣誓、交纳组织费。“伊扎布特”不仅在乌鲁木齐市区高校发展组织成员,而且把非法活动扩展到全疆各地,甚至把黑手伸向中学和中专学校,危害高校乃至新疆的稳定大局。3.互联网成为分裂势力向新疆高校渗透的重要载体分裂势力还利用广播、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了等传统、现代传媒工具加剧对新疆高校的渗透。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提供巨额经费设立广播电台对外广播。8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加大对外广播、特别是对中国等亚洲地区国家广播的投入。如美国政府控制的最大的新闻机构“美国之音”有2 100 个雇员,每年预算8 500 万美元,用38 种语言对外广播,20 世纪60 年代主要是针对苏联、东欧和中国。80 年代,又投资15 亿美元进行“广播星球大战计划”。除了“美国之音”外,西方敌对势力在新疆境外还设立了“自由亚洲之声”、“英国BBC”等多个主要电台、120 多个频点。这些广播电台专设维吾尔语播音室,昼夜不停地对新疆进行反动宣传。进入21 世纪,互联网成为分裂势力向新疆高校渗透的新手段。“因特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革命性的转变”。它具有自由性、共享性、开放性、匿名性及网络信息的传递不受任何传统控制形式的约束等特点,其对一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将超过迄今为止任何一种传统媒体。近年来,分裂势力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非法宗教和民族分裂思想的趋势更加明显。他们披着“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的外衣,竭力干涉、诽谤和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等政策,向一些学校的网站发送攻击党和国家的反动文章、帖子和视频音像资料,图谋混乱各族大学生的思想,激发民族仇视心理及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境外民族分裂分子通过互联网等通讯手段,蛊惑人心、煽动指挥的典型事例。令人痛心的是,少数青年人、大学生参与了这场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充当了他们的帮凶,给新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分裂势力以学术交流、资助学术研究、出国留学等名义对学校进行渗透破坏。他们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招牌,以开展文艺创作、学术讲座、学术研讨来宣扬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歪曲新疆历史,影射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新疆的现实情况,宣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对参与这种活动的师生进行思想渗透。他们还以提供学习经费为诱饵,煽动新疆青年和知识分子到国外学习,逐步达到收买的目的。二、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新疆地域偏远、毗邻国家多、民族构成复杂、民族成分多、宗教多、“三股势力”的分裂活动活跃、稳定性较为薄弱,因此,新疆高校新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比内地高校要复杂的多。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特殊性。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能最大限度地感染和召唤起民族的共同意志,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所以新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新疆高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爱家乡、爱本民族和爱国有机整体的意识,确立“以国家利益至上”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新疆各民族学生的集体共识和追求,自觉地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疆高校的主导地位,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结合新疆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把各民族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教育纳入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新疆高校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法制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能够使少数民族学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能够正确处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将个人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很好地协调起来,将个人和民族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很好地协调起来,真正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以“四个认同”教育为重点“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深化和具体体现,是建设与巩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内核。胡锦涛在2010 年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这一精辟论述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的新认识,为新疆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政策指导。“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深化和具体体现,能够从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与理想信念基础四个方面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新疆高校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能够把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根植于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坚定立场,坚决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步事业的持续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以民族团结意识教育为主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团结友爱、携手共进,才能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团结是兴国之本”。2010 年2 月1 日开始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中规定: “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增强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对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新疆高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助于民族团结意识与信念深深扎根于各民族学生的脑海中,使各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离不开”的思想,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在三股势力事变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判断,粉碎敌对势力的分裂图谋,彻底铲除分裂势力产生的土壤。4.以新疆历史和区情教育为基础新疆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要注意让各族学生真正了解新疆历史、认识区情。开展新疆历史和区情教育,使各民族学生在有关新疆“三史”( 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 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肃清分裂势力的歪曲、颠倒的反动宣传,以正本清源、形成共识、达到认同; 了解和认识新疆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对新疆的关怀和帮助,内地省市对新疆的大力援助支持,澄清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究竟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究竟给天山南北带来了什么?谁在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幸福? 谁是各族人民利益的真正维护者和代表者? 等等。以解决学生“相信谁、跟谁走”的问题。三、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创新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加强“地方性”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突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灌输的主渠道和主阵地。“05 方案”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政治特征,新疆一直处于我国反分裂、反渗透的最前沿。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区情,坚持本土化。本土情怀绝不是一种情结缠绕,而是一种理性思考。针对这一情况, 1982 年10 月6 日,教育部、中宣部同意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在本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要求,名称定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系统整合,最终编写出版目前在新疆大中专院校统一开设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地方性教材。《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作为新疆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的唯一地方性公共必修课,更加符合新疆各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符合新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这一门课程仅仅在汉族学生一年级和少数民族学生预科一年级时开设,高年级学生不再开设。一些老师认为应该把这些问题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新疆高校应积极探索新方式、新途径,利用每年5 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建军节、国庆节等宣传教育活动月和特别纪念日,组织和安排《科学无神论》、《新疆历史回顾与今日新疆社会对比》、《新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现代民族关系比较》、《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五月》、《民族团结演讲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系列专题,使我们党关于国家、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基本政策深深扎根于各族学生心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严把教师队伍和学术研究环节,建立全方位高校反分裂反渗透体系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下,新疆高校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新疆高校要严把教师入口关,绝不让那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暧昧、认识模糊的教师上讲台,坚决把利用讲台传播分裂思想的人清除出教师队伍,将那些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暖昧,行为不动摇、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切实发挥教师在高校反分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的管理,坚守学术理论阵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学术报告、讲座、学报、校报的管理制度,对各种学术报告、讲座活动要严格把关,严防别有用心者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杜撰歪曲新疆历史,公开散布民族分裂思想、宗教主义,影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境外人员来新疆高校学术活动要监督,涉及政治、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的,要事先向上级部门请示,并报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宗教局审批; 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交流材料、会议发言材料等要建立事先审核的工作程序,把握其导向性,不给分裂思想可乘之机。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仅靠单一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将主流意识形态之基本精神与原则付诸实践,并在这种实践中再现、加深、巩固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是帮助各民族大学生加深、巩固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探索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建设美好新疆”为载体的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不断完善学生科技、文化、卫生活动基地,实习支教基地、普法教育基地、新生军事训练基地、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三下乡”活动基地等,积极开拓新的实践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成功实践。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教育资源,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目前自治区有73家( 其中历史类30 家)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区( 省) 、市、县级文化教育资源,如乌鲁木齐市的“燕尔窝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自治区博物馆”、“自治区档案馆”、“毛泽民故居”、“一炮成功”,伊犁地区的“三区革命展览馆”、“伊犁将军府”,石河子市的“军垦展览馆”,库车的“林基路纪念馆”,喀什市的“班超城”等全部免费开放,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可亲可感的渗透式、体验式教育场所。文化教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教育内容,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反分裂反渗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4.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互联网成为了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而其对一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将超过迄今为止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成为网络舆情参与的“主力军”。高校与社会紧密相连,国内外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等很容易在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中放大,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他们借助聚合新闻(RRS) 、电子邮件(E-mail) 、电子公告板(BBS) 、网络聊天(QQ) 、维基(Wikipedia) 、博客(blog) 、手机微信等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激烈讨论,进而生成了校园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创造便利的学习机会; 同时,它以自由性、共享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使得各种流言和不良信息得以展现,误导舆论产生消极影响,而新疆高校尚未健全甚至缺乏网络舆情引导以及舆情危机防范机制,为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传播民族分裂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动提供了便利。乌鲁木齐“7. 5”事件发生前,境内外分裂势力通过各大论坛、QQ、MSN、手机飞信、博客和微博等大量发帖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涉世未深的多数青年学生则因受蒙蔽、被蛊惑而参与打砸抢烧事件。这充分证明新疆高校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新疆高校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各民族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高校要建立舆情信息采集团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校团委、学生会、相关社团等学校精英团体的作用,做到对校园舆情的全方位掌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占领网络阵地,引领校园网络舆情,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牢牢把握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原题: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与路径创新。原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4期。)
本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特征,也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基础。美国主导下的世
扫一扫订阅
环球视野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形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