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深化改革为题材的笑话

2013高考作文素材汇编(精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3高考作文素材汇编(精品)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转化医学话题 :令人担心的转化医学
  令人担心的转化医学 -----孙学军起源于美国的转化医学概念,过去10余年,从美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亚洲,各主要经济科技大国,都相继跟进,形成风靡全世界一场学术甚至社会运动。在我神州大地,更逐步变成在政府主导下的一次医学**,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活跃的转化医学大国。在转化医学广泛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不冷静地分析形式,认清方向,否则我们很容易迷失在一片喧闹声的学术群众运动之中。一、转化医学的根本目的。首先要明确的是转化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转化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大批具备现代科研意识,生理生化遗传等基础领域知识丰富的临床医生。NIH的初衷是为了把研究经费投入到既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又与临床比较接近的基础研究领域,就是给基础医学科研这个在天上飞的风筝栓根线,线的一头要攥在临床医生们手里,以利于把NIH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同时能提高临床医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还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能培养出很多具备现代科研意识,生理生化遗传等基础领域知识丰富的医生。转化医学首要的目标是医学,或者干脆说是临床医学,终极目标是提高临床医学治疗的水平,转化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药物学、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社会心理学、物理、化学、甚至宗教等等,只要能有利于治疗疾病,都可以转化,都可以使用。这看上去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新概念,而不仅仅是转化医学概念。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一直强调的一个概念是医学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变成生物社会心里医学模式,而现在的医学模式是“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虽然不能说绝对,但转化医学研究的中心是临床治疗效果,转化医学的主力军应该是一线的临床医生。那么作为转化医学的主力军,我们中国的临床医生必须清楚国家和个人在这场运动中到底面临什么挑战。二、中国转化医学面临的困难。1、临床医生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不足。一般来讲,临床医生作科研的启动因子应该是来自于临床实践的问题,内在动力应该是围绕临床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兴趣。但我接触到的临床医生几乎全部都是为满足自己职位的提升,为实现工作生存的目的。因为这个目的,临床医生作科研不在为科学,而在为论文,那么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必然是他们开展科研的最常规模式。而相对于临床研究,开展跟踪性非创新性基础研究相对投入小,而且在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申请中也更容易获得项目资助。于是就形成一道这样的热闹风景,大量的临床医生参与到自己没有任何兴趣的动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表了各类自己没有兴趣阅读的所谓学术论文。这样的问题导致两个方面的副作用,一是严重挤压了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经费资源,另一方面,没有内在兴趣的以生存为目的科研活动,很容易催生了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做转化医学,最令人担心的也正是一线临床研究的内在动力不足,根据我多年和临床医生的科研合作,我觉得中国的大部分临床医学的现状非常不利于转化医学的有效开展。2、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薄弱。如果说手术能力和临床技能,中国的医生在国际上应该是一流的,如果说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医学道德,中国的医生在国际上最多是二流的,如果说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中国的医生在国际上可能是末流的。转化医学既然重在临床医学,而且主要是利用基础研究来解决临床问题。那么末流的临床医学研究如何担当转化医学的领头羊地位。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认为中国也有优秀的临床兼科研的医学家。但我所熟悉的临床医生,科研做的比较好的都是做医学医学研究。这里不讨论临床医生是否应该做基础研究,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他们是发现临床问题的最重要角色,是开展临床研究的一线部队,没有他们的带领,转化医学必然成为泡影。3、可以转化的基础研究成果缺乏。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促进医学研究,其实其他相关学科的转化研究的重要性大家都非常清楚。例如和转化医学相关的药物学研究,我们中国从事药物研究的机构和单位不少,大型药企也已经形成规模,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真正具有原始创新的药物有几个。到现在仍有许多基础研究的热衷于跟踪国外的新的药物研究,药企也主要生产那些利润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低端仿制药物,或者一些中成药。真正如伟哥、他汀等这样的盈利丰厚的药物几乎没有,更不见能打入美国市场的中国药物的身影。即便是象药物这样的以转化为绝对导向的学科就是这样的令人遗憾,我很担心其他如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的可以潜在从事转化医学的所谓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又有多少具备潜在转化医学价值的研究成果。三、我们如何摆脱困境。1、重点在人才培养。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中心,临床医生的培养,特别是熟悉基础和临床研究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临床医生。过去我们对医学相关专业的跨专业培养一直存在僵化思想,认为从事生物学基础医学研究的人无法做好临床工作,其实主要是我们对临床技能培养的不够规范。其实只要是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医学并申请报考医师执照,甚至你不参加正规的学校学习,只要你的理论和操作能力达到要求,都可以获得临床医师学习的资格,经过规定的临床锻炼,就可以获得行医资格。另外应该打破临床和基础的学科壁垒,让临床医生参与到基础医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例如外科医生可以到解剖学做教授,呼吸科医生可到生理学系做教授,麻醉的医生可以到药理学做教授,而基础医学相关的学科的老师可以鼓励去报考医师资格,或者直接参与到临床个科室查房或病例讨论等。2、加强临床研究是关键。转化医学毕竟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最终目的,无论是充分利用基础研究成果,依靠基础解决临床问题,还是加快诊断和治疗手段研究,都离不开临床医学研究。因此,转化医学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临床研究的中心地位。3、不能忽视基础医学研究。转化医学的核心在临床,但转化的成果和效果也决定于基础研究水平。我们当前的困境是高高举起转化医学的大旗,但可怜的情况是我们既缺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临床科学家,又缺乏能高效协助临床医学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队伍。所以我们不能只喜欢这个概念,只围绕转化医学扩大投入,忘记在这个战役中发挥技术或者具体解决问题的人员和平台的建设。至少在目前所建立的许多转化医学中心,形式主义的情况比较严重。总之,从国际上看,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出现鸿沟,临床需求与产业转化及应用技术开发脱节的现状成为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壁垒,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服务于病人。这是转化医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最简单认识和描述。但我们不得不好好考虑,具体到我们自己,具体到我们一个学校一个单位,转化医学的重任可以担负吗?或者这种形象的鸿沟真的存在吗。学术鸿沟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已经是大山级别,中间缺乏桥梁才要强调或强化转化。而我们最大的问题似乎是,基础和临床研究还都是沙滩。如果基础和临床研究都是沙滩性质的研究水平,首先没有值得转化的必要,不是大山规模的,也就没有峡谷的存在,在两个沙滩之间搭建的转化医学桥梁是否稳固和可靠都值得反思。当然转化医学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重视转化医学对我们也许有前瞻性或战略性意义。但不塌实的基础仍让人不得不担心最终的成效到底如何。如果我们一定在沙滩之间建设桥梁,最关键的是打好地基,就是要建设好桥墩,不仅在沙滩上,而且要在河谷内,或者采用斜拉桥、梁式桥等各类先进建设技术,实现转化桥梁的建设。转化医学是现在医学研究最时髦的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必将对人类医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但热闹之余我们时刻要保持冷静,必须反复自问为什么要转化?转化什么?怎么转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在从众习惯中,迷失自己的方向,》续 票数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02分享《令人担心的转化医学》续昨天《》上了科学网的头条,也获得许多老师的好评,感觉有一些问题没有说清楚,这里在补充一文,以感谢各位的厚爱。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再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转化医学的理由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临床发展不快,原因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不够畅通,似乎是基础研究飞速发展,成果多多,临床研究发现的问题成堆,没有具体手段来解决。强强联合,珠联璧合,问题想当然地就可以解决。就是所谓的在基础和临床两座科研成果大山之间存在峡谷,需要建立转化医学这个高速公路的大桥。多么形象、精彩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就这个山谷理论来说,如果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基础和临床研究要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交叉的困难,只有这样才有转化的必要和内在动力。但具体到一个大学或一个研究机构来说,这种说法就显得有点可笑。在某一个具体的研究单位,例如在一个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研究机构,大家有兴趣的很可能根本不是本单位附属医院的那些临床医生们日夜思考的临床疑问,甚至正是一些任何临床医生都不会思考的问题,这种情况就很难谈转化。因此,如果说转化医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国际范围,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建立真正意义的转化。否则很容易形成无转化兴趣、无转化内容、无转化形式的一种转化大合唱而已。另外在建设转化医学中心时,千万不要只为获得更多研究经费,而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必须有开放的胸怀,要成为全世界的基础研究的转化平台,要给全世界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贡献出或提炼出急需转化的临床问题。并在国际合作中争取获得主动权,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关于存在基础和临床无法全面合作的情况,我自己曾遇到过,去年我曾经参加一个研究课题,是做脑外科手术后残留神经组织的损伤修复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个科学问题,很有必要,因为神经外科手术造成神经损伤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个损伤的方式和脑组织缺血、创伤等过去常见的研究内容不一样,过去因为没有动物模型开展研究,临床的研究也不多。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和一些神经外科医生交流,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科研笑话,因为神经外科的医生自己也清楚手术后损伤尽管客观存在,但那个医生都不愿意承认或者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自我贬低的问题,难道我的手术技术不够高,导致的神经损伤还需要去研究和治疗。这很象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那么这样的研究是否必要?临床医生没有兴趣,难道这样的损伤就不是损伤,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没有临床医生的关注,就永远不要去研究?许多人在论述转化医学的重要性的时候,经常把历史上的转化成功经验或者说典范来作为证据,例如把青霉素发现、阿斯匹林的发现、青篙素的研究作为转化医学成功的范例,那么问题是这些成功的历史故事并没有在转化医学提出时就成功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提转化医学,转化医学的研究仍获得很大成功,这也可以作为反例,就是说不说,提不提没有关系,转化医学从来都不错。从目前对转化医学的认识看,转化医学基本属于应用学科,或者以应用为主的研究内容。关于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讨论早已经很多,无论怎么样讲,基础理论的研究都不可以忽视和弱化,而目前强调转化医学的背后其实是突出应用研究为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国际和国家科研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强调转化医学,有可能会导致基础理论研究被相对忽视。从国际上考虑,欧美等科技领先国家,基础理论或者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已经非常可观,现在他们提出并强调转化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把中国、印度、巴西等这些新兴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纳入他们的转化研究战车。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你们这些国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值得转化的所谓基础研究积累,一旦你们把转化医学的中心、学会、经费都一一准备好,那么马上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你们要转化的都是他们的成果,都成为他们获得高额利润的潜在客户。当然我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前期研究的样品,获得许多给他们开展转化研究的人才和研究经费。当然这可能也是我们在这种开放学术研究的历程中不得不忍受的一次被剥削。希望我的上述联想只是主观臆断。 票数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08分享转化医学是美国人玩的概念 12:34最近有消息说,美国白宫支持美国的科学家开展一项转化医学研究项目,投入非常具体,就是针对药物的临床前评价手段这样一个项目。转化医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炒作的概念,2003年美国NIH为了给公众一个说法,什么说法,多年来国家和人民给医学研究投入巨大,每年200多亿,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许多专利,许多发现,许多诺贝尔奖都拿来了,真正获利的可能是那些获得大量经费的研究人员,而患者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因为遗憾的是人们发现自己的健康水平,医生治疗疾病的和手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美国科学家为了给纳税人一个说法,对转化医学这个概念进行了炒作。一个非常好的解释就是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脱节,为什么,应用与基础研究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转化医学就是以填补这个鸿沟为目的的研究。这个概念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国家花钱花错了地方,或者说国家在投入上忘记了一个领域,就是基础与应用之间的转化没有大量的投入(为继续要钱做准备)。8年的概念,8年的宣传,炒作效果非常好(总统都答应投入巨额经费,在当前美国政府缩减科研经费投入的大环境时,能获得这样的支持十分不容易,可见炒作的效果非常好)。证据就是在太平洋彼岸的那个大国,各个医科大学都相继建立了医学转化中心,谁要说自己不知道转化医学,那么要么是笨,要么是呆。我虽然不断道听途说一些这方面的概念,也参加过所谓的转化医学中心成立大会,会上展示的论文一律按照一个标准: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内容大部分都是不具备转化价值的,没有把故事讲透彻的所谓的基础研究论文,甚至有一些荟萃分析的论文。能算转化医学的研究几乎看不到,或者我看不出。我想说说转化医学反话。也许将来这个话被人抓小辫子,但我觉得需要说说。我觉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跟着美国起哄,所谓转化医学,只不过是个幌子,真实的目的是从国家政府获得研究经费的继续资助。想当年美国的癌症研究计划,就是提出要在若干年内解决癌症问题。如果说转化,关于肿瘤的研究是最多,成果专利也最多,是最值得转化的领域,但我要说,治疗恶性肿瘤仍就是那么几个手段,而且最有价值的是早发现早治疗,更有价值的是预防为大,因此在恶性肿瘤方面,表面上有许多要转化,但真正需要转化值得转化的技术并不多。在恶性肿瘤晚期的医学研究可能是更多,文章也更多,因为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容易出成果。但不容易出临床效果,甚至没有任何转化价值。因此,转化医学这样的概念非常类似美国总统选举给选民的一种口头承诺,等目的达到后,又会有新的解释,新的概念提出来忽悠民众和政府。如果说美国的转化医学尚有一些道理,我们提出转化医学就有一些让人觉得炒作的味道更浓一些。想一下,我们的基础医学研究与美国的差距有多大,许多所谓的科研人员,连什么是科研都不明白,真实可靠的成果非常稀少,你让他拿什么去转化?转化的是基础技术、临床前药物、诊断手段,我们有许多值得转化的成果吗。如果没有,我们现在也只有转化美国等先进转化前研究水平的国家的成果。如果说转化医学是一种卫生政策,甚至都不如我们过去的中西医结合来的更实在,有效解决中国的人民健康问题需要特殊的大智慧。中国的医生辛苦呀,可是被人打,被人杀的也很多,这里肯定有问题存在,不能只谴责不理智的患者。就比如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样,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卫生政策,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医学本身是否能解决人类的疾病问题?这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在70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只是少数贵人才能患的病,我们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患贫血、胃炎、寄生虫感染等疾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普通大众也都开始患起富贵病,这不是医疗水平下降了,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造成的。再说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或者说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在提高,过去许多人没有等到老就死掉了,就没有了那些老年性疾病的机会。现在可不一样,几乎人人都会病死,这也是造成表面上医疗水平下降的一个原因。总之,转化医学这样的概念是美国人玩的,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搞好基本医疗技术,把成熟的技术用好,用最小的代价提供最高治疗的医疗服务,提供最大效率的医疗效益,少让患者花冤枉钱,给普通大众提供免费的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这比炒作任何时髦的转化医学概念都来的实在。 票数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12分享2012年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时间:
至 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CAE) 中国医学科学院(CAM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NIH-CC) 全球医生组织(GlobalMD)承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 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协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昨天,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临床研究中心、全球医生组织共同主办的“2012年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我国的转化医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目前为止科研院所、大学、医学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合作建立的转化医学机构已有75家。与会专家表示,中国临床样本资源极其丰富,在世界范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近年来生物样本资源的建设作为转化医学的重要资源备受重视,因此探讨样本库标准化管理的解决办法已迫在眉睫。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美国NIH临床研究中心院长JohnI.Gallin博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出席本次论坛转化医学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走向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或转换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而21世纪的医学也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转化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的提出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在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后,转化医学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我国研究机构近年来也纷纷开展了对转化医学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一组报道,集中反应我国医疗机构的代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在开展转化医学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2011年8月,随着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合作意向书的签署,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园将正式落户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该项目投资约20亿元,将主要用于开展转化医学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转化医学促科研成果有的放矢“转化医学又称转换医学,这个概念自2003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后,便受到全球医学界的热烈响应。转化医学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联接,要求将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用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12月2日,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科研处刘亮处长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告诉记者,从2004年9月该院提出建设一流研究型医院的目标以来,转化医学在该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2010年召开的成果转化会上,医院实现成果转化近3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还有多个项目吸引了企业和政府等单位对其研究进行投入和转化。“医院在2004年提出‘建设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时,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进入中国,不过这个目标的提出与转化医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要将医学科研的成果转化为为临床服务的技术和手段。”刘亮说,“像我们医院耳鼻喉科研发的耳聋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制出可以对人群进行大量和快速筛查的试剂盒,可以有效预防易感人群耳聋的发生,目前已初步实现产业化,并在北京市聋儿筛查等工作中推广应用,造福社会。而风湿科研发的新药——脊痛宁也通过与天士力合作得到了转化,将为无数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类似的例子在我们医院还有很多。”刘亮告诉记者:“虽然以前没有转化医学这个概念,不过其实在医学领域一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两千多年前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将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的麻沸散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就是典型的转化医学的例子。”在工作中,有的医生重临床、轻研究,从长远来看,对其自身发展极为不利。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脱节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刘亮认为:“转化医学这个概念的提出让医学研究的目标更为明确,符合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它起到了沟通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效果,让临床医护人员的科研目标和成果能够有的放矢。”“健康中国2020”战略为转化医学探路“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同时,转化医学也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这样描述转化医学。美国自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后,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预计在2012年以前将会达到60个以上。在我国,转化医学也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政策,发展转化医学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指出要“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由韩启德和桑国卫领衔两百多位专家、历时两年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也提出要“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基于此,2009年和2010年,中国工程院和中科院相继召开转化医学战略研讨会。一些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也纷纷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卫生部部长陈竺还亲自担任了新成立的协和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委员……转化医学正在我国加快步履探路前行。降低准入门槛 加快发展步伐然而,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并不等于就一定能促进医学技术及其成果的转化。转化医学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促进技术和成果转化呢?刘亮的答案很简洁:“瞄准一个方向。”他解释,“每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都应当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整合领域内专家、企业等资源,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良好团队,从而推动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们医院党委提出的‘盘活观念、盘活资源、盘活项目、盘活人才’的理念,也正是适应转化医学要求而做出的在医院发展理念上的准确定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据了解,在我国,每年取得的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0%,而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则不足8%。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使我国在新药、新器材研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拉大。在今年年初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针对“因为设备全靠进口、价格昂贵,我国百万尿毒症患者仅20%接受透析治疗,大部分患者因无法承受高昂费用而放弃治疗机会”的现状,6位院士同声呼吁要加快转化医学的建设和发展。从2007年起,我国科学家SCI发表数量已逼近美国,跃居全球第二;去年起与美国持平,甚至还有赶超态势,然而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却少得可怜。“以肿瘤为例,从1975年到2005年这30年间,肿瘤的总体死亡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说明,虽然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离真正造福社会和人民健康这一目标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我国转化医学的现状,陈竺在第1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对此毫不隐讳。对此,刘亮有着自己的见解:“医学研究确实有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项基础研究都能转化出临床成果,然而对一些能够转化的医学科研项目,其成果转化为什么还是慢?因为成果转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它涉及政策、平台、技术和相应的扶持策略。”“医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和体系,国家对医学类新技术的准入制度也非常严格。”刘亮建议,“对一些目标和前景比较明确的创新技术,国家可以适当将准入门槛放低一点,在保证伦理和安全的前提下给前沿技术的开展留一条缝隙,这样才能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加快赶超技术先进国家,切实将新技术转化为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有效手段。”[责任编辑:张学晨] 票数hxymz edited on
21:28 ?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32分享国家级人体组织银行将落沪 为重病研究提供样本东方网6月29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你听说过“人体组织银行”吗?在这种“银行”里,存有大量带有某种疾病的人体组织,科研人员可以将它们从“银行”里取出,进行研究。昨天,记者从2012年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上获悉,由国家卫生部、中国工程院和上海有关部门共建的一座国家级人体组织银行将落户上海。建成后,科研人员能直接对人体组织进行研究,摆脱细胞研究和动物实验的局限,使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成果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昨天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的临床医生、基础与临床科研人员、医学管理人员等400余位嘉宾参加,他们讨论的话题是“转化医学”。转化医学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好比一座桥梁,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透露,为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一座国家级“人体组织银行”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落户上海。这类机构在发达国家并不鲜见,它储存的人体组织大多来自疾病的患者和死者,供医学专家研究使用。樊代明说,基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细胞和实验动物,它们与人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前两者身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能直接用于临床。而如果科研人员用人体组织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某一疾病的不同患者的人体组织进行研究,则可以明显缩短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距离。据介绍,上海的人体组织银行将储备至少一万个组织样本,覆盖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每种疾病都将有上百个组织样本。樊代明表示,这个组织银行建成后,会向国内科研机构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加快我国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进程。 票数?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35分享我国将建多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14:43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本报讯 (记者 马丹) 昨天,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全球医生组织共同主办的“2012年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在上海开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国家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何维等出席。会上透露,在科学技术部、卫生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到,“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患、呼吸系统疾病、出生缺陷等30到50个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票数?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48分享转化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积累,而基础研究的方向大都来自于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将会大大加快医学发展的步伐。然而,目前很多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缺乏较好的科研思维或不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设施;而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其研究成果很难在临床上应用。导致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患者在短期内难以体验到基础医学研究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又很难付诸实施。这种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的情况被生动的比喻为“死亡之谷”,“两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期望能把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诊、治方法,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 B to B),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from bedside to bench,B to B)。虽然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才十几年,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转化医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辉煌成就,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有效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已经向人类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让之前不治的肺炎、脑膜炎等得到有效的控制;卡介苗与链霉素的发现及广泛运用使结核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制剂的发现与合成,使营养缺乏症得到根本性改观;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并使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器官移植手术,充分显示了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物理化学等新技术与临床的高度融合使得电子显微镜、纤维内窥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摄影(PET)等得以发明成功,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手段发生了**性的变化。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群体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步。但是,自20世纪***十年代以来,人类又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首先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缺乏临床患者验证的研究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性进展,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是未来疾病研究的主要模式,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其次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床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寻找在取得同等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选择。全球耗费了成千上万的资金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全球性的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人们首次有可能从基因水平洞悉肿瘤细胞、致病基因与正常细胞、正常基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机理和遗传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发生机制。然而,医学研究远比任何一种生命科学研究来得复杂,人的很多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不可能在实验室被设计出来或重复出来。如果没有临床医生的努力,没有临床医学的实践,任何重大疾病研究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据资料介绍,1971年至今美国用于肿瘤防治方面的研究经费多达2000亿美元,但却只“收获”了156万篇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80%的文章在研究中使用的是小鼠、果蝇和线虫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并没能真正推动肿瘤防治的进步,最近30年里,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未来的医学科学研究中的自主创新主要方向应转向临床与实验室的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必须回答或解决临床问题。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者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近10多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概念。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其凝练成基础医学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从而攻克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二、转化医学的发展过程针对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鸿沟和屏障加大,1992年, Choi DW. 在《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 J. 在《Lancet》杂志第一次提出了“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Elias. Zerhouni在《Science》杂志上首先全面阐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其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连接,通常称之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然而,随着转化医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定义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目前,对于转化医学的认识,主流的观点是将“从实验室到临床使用的应用型研究”定义为转化医学,将在实验室获得的关于疾病病理及治疗机制的新认识开发出新的临床使用手段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然而,另有学者指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有新的内涵,即“将研究结果、结论应用到日常临床及健康保健工作中”,是一个将医学研究成果普及大众的过程。前者被称为T1,后者为T2。在Bench to Bedside的T1型研究中多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及其他基础医学,需要有较强的实验室研究基础同时结合较多相关边缘学科的技术支持;而后者T2型研究的“实验室”是社会和宣传机构,通过医学科学的普及将T1的成果应用到每个个体之中。事实显示,许多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的好的方法和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广义的转化医学概念应包括如上所述的T1和T2型研究。目前世界各国对Tl的研究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对于T2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来自美国的资料显示,美国NIH 2002的研究预算有41%用于对应用型研究(TI)的支持,而其中对于医疗健康研究 (T2)的支持率仅为3.1%。诚然,基础和临床研究新发现和临床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同心同德的产学研团队,加上政府政策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促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自主创新、产业化和最终的临床应用,更好的体现转化医学的内涵和本质。这样的T1型研究可以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治愈率,改善其预后疗效。然而T2型研究可通过卫生健康体系的完善将更多的现有临床知识普及给大众,从而获得更好的预防。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他的作用要大于T1。因此对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应当同时兼顾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普及两个方面。三、转化医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哈佛大学医学院是转化医学的先行者,早在2005年即提出了“转化医学不是一个随时可以应用的孤立的主意或想法,而是一个需要每个人关注的理念,它应当成为健康供给(health provision)的现代理解的基础”,而“健康供给”则是涉及诸多与人类健康有关学科的大概念。哈佛大学医学院近年来正是按照此理念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快速地推进转化医学实践,并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专门任命了负责“临床和转化研究”的院长(Dean)和副院长 (Associate Dean),这是该院历史上新增的两个院长级领导岗位。学院随即开始基于已有的转化医学研究基础进行卓有成效的战略性规划发展,其代表就是在2008年获得NIH高达1.175亿美元和哈佛大学校内基金0.75亿美元的5年期资助。它不仅是迄今NIH一次性资助高校发展转化医学的最大一笔款项,而且还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形势下毫无异议地给予的全额资助,可见美国政府对转化医学的决心和支持。另外,NIH于2006年推行了临床转化医学奖励计划(Clina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CTSA),已在30多所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或临床转化科学中心。计划到2012年,将建立60个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建设预算达到5亿美元。欧共体每年用于健康相关的转化型研究预算为60亿欧元,英国在五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因此,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在国外已经初具规模。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转化医学中心的同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体制和教育培养体制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可以归纳为鼓励学科之间的联合以及医学人才的联合培养。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成立,以倡导能够起到转化医学效果的新模式合作科学为目标,目前已有4亿美元的办所基金。还有就是著名的“医学与创新技术中心(CIMIT)”,它是联合波士顿地区十多家学校、医院、实验室以及健康保健组织而成的临床应用技术研发组织,其业绩卓著,并已被英国Manchester大学复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联系和整合相关力量,促进临床(及研究)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哈佛生物医药学在哈佛大学技术转化的比重中已超过50%,可见他们在转化医学的发展方面已突破实验室和临床的相互转化,而延伸到了基础、临床研究到产业(市场)的相互转化。另外,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医学院每年仅招收160名左右医学专业学位项目(MD)学生,突出地显示出其医学教育的精英性。尽管如此,这其中每年还有30名是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的,而每年18%左右的MD学生将分别进入与其他兄弟学院合作的联合学位项目,如:MD-PhD(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科学)、MD-MPH、MD-MBA以及MD-MPP项目等。因此,从医学生的培养方面看,哈佛不仅重视精英式教育,也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转化医学事业的中坚。四、转化医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正在努力追赶世界的步伐。目前,国内已经相继在医院、科学院层面建立了一批以转化医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中心。其宗旨在于通过先进理念的引入加速我国转化医学的普及和发展。2007年,在原北京协和医院刘谦院长(现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倡议和组织下,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转化医学大会”, 2008年,又在赵玉沛院长的领导下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转化医学大会”。2009年湖南大学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湘雅医学院成立,随后国内首家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同年年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首次将转化医学的命题引入了中科院系统。201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这意味着转化医学近年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另外,一系列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逐渐增多,国际交流日益深入。从国家层面政府也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卫生部部长陈竺2010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论坛上以及在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成立仪式上表示,卫生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同时也会积极支持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合作。目前,转化医学国内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是主要大城市发展的最早、最快,而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其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城市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例如,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积极搭建了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广阔平台。广东省科技局和深圳市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创新和开发能力的研究人员作为企业代表,进驻相关企业,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医学成果在该地区的快速转化。而在一些欠发达省份,由于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水平相对低下,很难建立比较高效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在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大环境下尤为艰难。虽然如此,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综合性转化医学专门机构以及促进转化医学研究的策略出台。五、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明确转化医学的定义,进一步完善转化医学的概念和内涵,制定出具有国际标准的定义是转化医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需要在不断探索其内容的同时凝练其内涵,确立国际统一标准。如前所述,涵盖Tl和T2的转化医学定义将是比较全面的,这两种转化型研究往往是Tl在先,而T2在后,即首先要将现有的科学新发现应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然后通过T2的普及最终将转化的研究成果惠及每个患者。美国是转化医学提出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相应的配套研发基金及机构比较健全,但是其仍然偏重于Tl的研究,对T2的支持相对较少。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猛。随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祖国大地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势必引发医学界一场新的研究革新。借鉴国外转化医学研究的经验,将Tl和T2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转化医学的开展更是一种医学研究模式及研究理念的升华。2、建立相关的研究协会或研究组织作为医学的新兴研究理念,转化医学需要像其他医学学科门类一样有专门的研究协会或组织。由于转化医学的研究涉及医学的各个学科,其研究方向和领域也需分门别类。因此转化医学研究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应当融合有基础研究中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有临床一线工作中的医学精英。在国内,其作用可以协调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可以作为沟通国际转化医学研究的平台进行广泛合作。这样的组织同时还具有沟通基础和临床的纽带作用。作为平台其可收集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靶子”,同时也可作为基础研究新发现、新理论的发布平台。为临床提供信息指导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支持。3、培养转化医学研究专门人才。转化医学是沟通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因此从事该研究的专业人员需同时具有相当的临床及基础科研背景,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临床医生每日需要进行繁忙的工作,虽然会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如果在进行临床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的基础研究很不现实。而医学相关基础研究人员多为生物学背景,拥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其一般没有参加临床工作的经历,而且也无法从事医疗服务,很难把握临床需求。因此,就目前从事转化医学研究人员来说,原先从事临床工作而转入基础研究的人员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这种人员的遴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需要制定一整套转化医学研究人员培养体系,进而更加适应其研究内容。这样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员可以同时具有良好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研究操作技术,可以总体把握临床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同时与基础研究中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具有从临床凝练到基础,从基础研究投射到临床应用思维模式的新一代转化医学研究人才。4、树立“团队科学”的理念。一些重大疾病的研究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的预料。临床的问题解谜最终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以癌症相关研究为例,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生物学家、工程学家、计算机专家、临床专家等等)才有可能彻底揭示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分子机制对癌症发生的相互作用。5、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在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发展更快、做的更好。6、卫生部等主管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抛弃个人、单位及所在部门的偏见,顾全大局,统筹计划和安排并组织落实、实施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六、展望转化医学概念早已被提出,但近几年才被逐渐重视起来。这也正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鸿沟的越发显著带来的结果。在基础与临床间的转化医学问题需要在双向转化过程中具体解决,涉及复杂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即使是某个具体药物的转化型研究所涉及的,亦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问题。复杂的转化型研究会使一些基础或是临床研究者望而怯步。这不仅可能影响其所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在整体上也无形中造成转化医学领域科学家的不足。对转化医学的望而怯步,可能会使基础研究者在其未来申请科研经费时不利;而参与转化型研究,涉足转化医学领域必将为其在未来科研经费的申请上增加成功的概率与途径。对转化医学和转化研究的理解,对其重视与加强必将促进基因工程、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RNAi技术、干细胞、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的基础研究成果尽早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发达国家对转化型研究团队的建设与巨大的投入可能在短期内并无明显效果,但是随着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基础研究领域的巨大进步必将为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显著作用。我国亦应高度重视有中国特色的转化医学建设,增加对转化型研究领域的投入,加强转化型研究团队的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顺利进行。从加强医学教育人手,加速培养转化型研究人才,并加强转化型研究人才的合理配置,使医学科学的进步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票数?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50分享中国医学论坛报 转化医学专刊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推出“转化医学系列报道”,并利用医学论坛网平台,对报道内容进行整合,希望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人士有所启发。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转化医学:让基础与临床不再遥不可及作者:陈婕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此文章来源于 现代医学发展至21世纪的今天,已将许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将许多不治之症变得可防可治。然而,许多在实验室中“颇具前景”的新药物、新技术,仍然在临床实践中遥不可及。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阻碍了基础研究成果投入临床应用的进程?是否存在一种切实可行的医学模式来填补基础与临床的鸿沟?传统医学模式有缺陷,应运而生在传统医学模式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对独立、关系甚少的两个部分,犹如两条平行线,走向一致却无法交汇。基础医学成果层出不穷,却无法满足临床对疾病诊疗的需求;临床经验不断积累,却无法为基础医学指明方向与目标。惊人投入≠喜人成果 以肿瘤领域为例,从1971年至今,美国用于肿瘤防治方面的研究经费高达2000多亿美元, 156万篇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80%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小鼠、果蝇和线虫)相继发表,但肿瘤防治效果并未从根本上有所改善。无独有偶,统计数据还表明,美国年制药企业的科研投入持续增长,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研制出的新药数量却呈缓慢下降趋势。极具前景≠广泛应用 2003年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阐明了那些所谓“极具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真实结局。研究者检索了年间发表于6本顶级基础科学杂志(包括《细胞》、《科学》、《自然》、《生物化学杂志》、《临床研究杂志》和《试验医学杂志》)的文献后发现,共有101篇文献明确声称其研究成果在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大临床应用前景。然而,在这些文献发表20年之后(截至2002年10月),仅有27项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其中19项RCT结果为阳性;在5项目前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基础研究成果中,仅有1项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双向转化,打破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转化医学的诞生 1996年8月,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首次出现在《柳叶刀》杂志上;2003年,时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的泽鲁尼(Zerhouni)教授在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他认为,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病床边(bench to bedside)以及从病床边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循环式过程(简称B2B)。转化医学的核心 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并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图)。转化医学的目的 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而服务。 阶段划分 某些国外转化医学中心(如美国Tufts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将转化医学分为4个阶段(表1),这种划分有利于对转化医学的理解。政策支持,转化医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事实上,转化医学至今仍缺乏明确的定义,但这并不阻碍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美国NIH于2006年推行了临床转化医学奖励计划(CTSA),已在30多所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或临床转化科学中心。至2012年,美国将建立60个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建设预算达到5亿美元。此外,欧盟每年用于健康相关的转化型研究预算达60亿欧元;英国也在5年内投资4.5亿英镑用于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作为转化医学的先行者,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例子值得一提。哈佛大学医学院近年来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快速推进转化医学实践,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专门任命了负责“临床和转化研究”的院长和副院长,这是该院历史上新增的两个院长级领导岗位。学院随即开始基于已有的转化医学研究基础进行卓有成效的战略性规划发展,其代表就是在2008年获得NIH高达1.175亿美元和哈佛大学校内基金0.75亿美元的5年期资助。这不仅是迄今NIH一次性资助高校发展转化医学的最大一笔款项,而且还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形势下毫无异议地给予的全额资助。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一批以转化医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中心已在我国医院、科学院层面相继建立,旨在通过先进理念的引入加速我国转化医学的普及和发展。2011年年末颁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已明确地将“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作为重点任务。《规划》提出,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血液病、传染病以及口腔、耳鼻喉、眼、皮肤等各科疾病以及罕见病,突出临床医学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优势,优化临床研究模式,大力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开发一批急需突破的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积极推进数字化医疗及建立区域医疗服务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培养能力,迎接转化医学的春天转化医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一个思路的萌出直至经受临床上的种种试验与验证,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新技术或新药物,上述过程涉及众多组分,需要不同技术的参与和合作。2009年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献罗列了转化医学涉及领域和所需能力(表2),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或有助于中国医生和学者迎接转化医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 票数?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53分享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但是,人类的健康却为什么没能从这些进步中获得最大收益——转化医学:填平医学“鸿沟” 08:49: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赵玉沛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受益难”——健康未与医学发展同步人类在二十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都对人类健康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人类健康是否从这些进步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1971年至今美国用于肿瘤防治方面的研究经费多达2000多亿美元,发表了156万篇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肿瘤防治的效果。另一个方面,肿瘤花费却逐年攀升。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报道,美国在2008年用于肿瘤防治上的费用达到了惊人的8950亿美元。可以说,我们在花大笔的钱用于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上,而恶性肿瘤的整体治疗形势并未发生明显的改观。“死亡谷”——横亘“两医”之间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展使医学进入到实验医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医学成果不再单纯来自于医生个人的行医经验,而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的结合。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均迅猛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割离。随之产生大量在基础医学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科学家,以及在临床医学领域成绩卓著的医生。这两类人才在自己的研究轨道上并肩前进,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虽然其间也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果逐渐向临床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已无法满足临床医学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因此,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有人称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转化医学”——生命科学界的热点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一个新的理念被提出来,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就是转化医学。可以说,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内容并不是新的。转化医学产生于医学之初。1992年美国《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概念。1993年Pubmed上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这一名词。1995年,《Lancet》杂志首先提出了“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的院长Zerhouni在《NATURE》上发表文章,为转化医学的开展指出了路线图。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填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让病人从基础医学的进展中获得最大收益。转化医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实验室、临床研究成果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二是将研究成果用于制定预防、保健决策;三是将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为制定卫生法规的依据。“路在何方”——我国的转化医学之路转化医学的理念一进入中国,就得到了包括政府、学术界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这一点与当年美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是由NIH的院长向国会游说,争取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国现在进行转化医学研究,既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首先,我们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体系与美国不一样,因此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做成大的生物基础研究平台。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有二十个研究所、七家临床研究中心、四个临床学院,拥有一大批传统优势项目和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形成一大批优势学科和先进研究项目。其次,现阶段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要注重选择优势项目、拳头项目作为突破口,避免很多专业齐头并进。这正像我们国家建国初期进行的体育强国计划一样,也是选择一些优势体育项目作为突破口。第三,国内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也要建立一批转化医学中心,但是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规划,避免尚未具备条件就一窝蜂上马的情况发生。第四,现阶段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要更加重视从临床到基础的过程,也就是更加重视由临床医生凝练出科学问题,交给基础医学研究者去解决。第五,没有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就不可能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因此要海纳百川,不拘一格吸引人才。(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赵玉沛) 票数?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21:57分享陈竺院士: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应对人民健康挑战时间: 来源: 科学时报 字体大小[]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转化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转化医学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在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后,转化医学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转化医学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的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由韩启德教授和桑国卫教授领衔两百多位专家、历时两年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尽管科学界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如果看看人类健康的实际情况的话,不免令人感到担忧。以肿瘤为例,从1975年到2005年这30年间,肿瘤的总体死亡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说明,虽然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离真正造福社会和人民健康这一目标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类生命系统可能是地球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这一物质运动实际上又是和精神活动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等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于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应更加向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这一目标转变,同时医学模式也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医学只面对临床是不够的,预防更为重要,未来的医学更应以预防为主,主战场在社区。20世纪中期开始,由量子论和基因科学所引发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生了人类的第三次科技**。目前,我们可能正处在第四次科技**的前夜,在这一科技**中,科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生命科学以及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疾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将可能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打破屏障填补鸿沟转化医学的提出源于当年NIH迫于来自社会的压力。20世纪末NIH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但美国人却在追问,发明了那么多的新技术,积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识,发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论文,为什么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由此,NIH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旨在让基础知识向临床治疗转化,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性意义的新途径。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转化医学的意义及其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催生战略行动。美国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在2012年以前将会达到60个以上。政府对转化医学的重视程度日渐增高,企业也加强了在转化医学方面的投入。在我国,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发展很快,全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我国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除了注重药物研发、生物医学工程等经典意义上的转化医学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转化医学研究更应重视公共卫生,重视基层,重视社区,重视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和压力是巨大的;传染病、慢性病没有国界,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其影响更不容忽视;我国糖尿病等慢性病情况令人担忧;职业病、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对我国人民健康面临的严峻挑战,既需要改革体制机制,同时也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创新。医学模式如果不向“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模式转变,如果我们不研究、不借鉴、不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那么影响人民健康的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需要医疗卫生服务的人群就会像“井喷”一样持续快速增加,国家也将难以承受这一巨大的负担。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从科学的角度如何来发现问题,凝聚重大科学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界面临的挑战。针对影响国人健康的慢性病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要从临床和预防出发,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的时间,使新技术尽快转化为低成本、高科技含量的适宜技术。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及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转化医学研究,不仅是推动医改进程的重要具体措施,也是解决“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主要技术保障。“十二五”期间,在我们提出的防治重大疾病,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目标中,就包括了要显著扩大慢性病防控覆盖面,提高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疾病防治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把转化落到实处大力发展转化医学代表了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怎样把转化落到实处,尤其是把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和知识服务于全体人民,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效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如何通过转化医学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室这样的双向通道机制,为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健康保护以及促进制度安排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路径。二是我们的科研成果怎样才能转化为临床或公共卫生实用的、有成本效益的具体诊疗技术方案或干预手段;三是转化医学成果如何通过决策进入制度安排,成为公共政策,从而造福百姓的健康。我国转化医学尚处在起步阶段,转化医学不仅需要基地和资源,同样也需要奉献精神,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前辈们学习。我国医学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2009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要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建立起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们将着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用基本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按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品向全民提供的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面对医改重任,面对不断攀升的慢性病发病率,中国转化医学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极大期待。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卫生部部长陈竺(本报记者潘锋李惠钰根据作者在“加快中国的医学模式转换,促进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科学问题”第S1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所作的主题评述报告整理) 票数? 丁香园准中级站友麻醉科 15:41分享湘雅国际转化医**合研究院揭牌●整体引进10名“千人计划”专家,开全国先河 ●研发中7大类抗癌新药有望成为“重磅药物”今天,中南大学湘雅国际转化医**合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时,该院整体引进的10名“千人计划”专家团队签约获聘。中南大学成建制、成团队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在全国尚属首次。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郭开朗前往祝贺,并与校党委书记高文兵、校长张尧学一道为研究院揭牌。湘雅国际转化医**合研究院此次引进的海外专家团队由16人组成,其中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百人计划或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平均年龄45岁。涵盖了新药研制的全产业链。目前,研究院拥有在天然产物药物研究领域世界一流的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共获得中国和美国政府及民间机构资助1.7亿美元,在国际顶级杂志《科学》、《自然》等发表SCI论文1300余篇。据统计,成功开发一个药物进入市场,至少要花费10至15年时间,新药开发成本昂贵,周期漫长,成为制约医学发展的一大障碍。而转化医学研究人员则致力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连接,它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院院长、曾创办我国最早一家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段燕文教授表示,他们的团队在转化医学和人工合成生命的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有7个大类的抗癌新药正处于“激动人心”的研发阶段,每一个都有望成为走向国际主流市场的“重磅药物”。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化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