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辛硫磷颗粒剂对黄瓜有吸附影响吗

不同阴离子化肥对黄瓜生长及土壤EC、pH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不同阴离子化肥对黄瓜生长及土壤EC、pH的影响
【摘要】:试验采用 3种含不同阴离子的化肥 ,设 3个施肥水平 ,研究了它们对黄瓜生长、根系活力及对土壤EC、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 3个施肥水平下 ,化肥的不同阴离子对黄瓜生长的抑制作用是Cl-SO42 -NO3 -,土壤中浓度越大 ,抑制作用越明显。土壤中随 3种离子浓度增高 ,EC值明显增大 ,pH值明显下降 ,其影响是Cl-SO42 -NO3 -。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642.2【正文快照】:
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是国内外设施栽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1〕,据研究 ,设施土壤中积累的阴离子种类主要是NO3- 、SO42 - 和Cl-〔2~4〕。它们都是化肥中的组成成分 ,至于土壤中残留的何种离子占优势 ,主要取决于施用化肥的种类和数量。土壤中积累的阴离子种类不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志红,闫立英,王久兴,张慎好,宋士清;[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冯志红,闫立英,王学东,李晓丽,张吉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郭文忠,刘声锋,李丁仁,赵顺山;[J];土壤;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秀荣;[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杨凤娟;[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慧敏;[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宋俊芳;[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纪艳青;[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王清奎;[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李程;[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李晓磊;[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刘子英;[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德,吴风芝,栾非时,王华,于海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李文庆,李光德,骆洪义;[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刘春生,李西双;[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李成保,季国亮;[J];土壤学报;1999年01期
童有为,陈淡飞;[J];园艺学报;1991年02期
李先珍,王耀林,张志斌;[J];中国蔬菜;199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姬景红;张玉龙;张玉玲;虞娜;白玉;;[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吴根良,柴伟国;[J];浙江农业学报;1996年01期
赵风艳,吴凤芝,刘德,姚禾雨;[J];土壤肥料;2000年02期
殷永娴,张春兰,姚惠琳;[J];土壤通报;1996年05期
张俊侠,孙德平,司友斌;[J];安徽农学通报;2001年04期
司友斌,章力干;[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张昌爱,毕军,夏光利,张萍,史桂芳,朱国梁;[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贾洪涛;[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王思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胡克伟,贾冬艳,王东升;[J];北方园艺;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辛海宁;周祥;秦光蔚;;[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梁银丽;翟胜;陈志杰;徐福利;由海霞;杜社妮;;[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张乃明;史静;褚素贞;;[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王素平;刘艳;郭世荣;;[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赵萌;李敏;王淼焱;刘润进;;[A];山东农业微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汪羞德;乔红霞;朱爱凤;顾仲兰;;[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毛小云;廖宗文;曾清如;铁柏青;周细红;;[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王菊兰;何文寿;;[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陈为京;陈建爱;杨焕明;;[A];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青年菌物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立飞;[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王素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王素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由海霞;[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杨梅;[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史春余;[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范丙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李海云;[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郜庆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王芳;[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慧敏;[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袁亮;[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张景云;[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石丽红;[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王金辉;[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雍山玉;[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曹岩坡;[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刘小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孟长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唐莉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兴,李树华,惠红霞,米海莉;[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2期
王海英,孙建设,马宝焜,刘冬云,刘军侠;[J];果树学报;2000年03期
李磊,赵檀方,胡延吉;[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王学征,韩文灏,高春艳,于广建;[J];北方园艺;2004年04期
郑阳霞,钟宇,李能芳;[J];北方园艺;2005年01期
郑兴莲;申书兴;王彦华;陈雪平;罗双霞;郭丽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董晓霞,赵树慧,孔令安,郭洪海,刘光栋;[J];草业科学;1998年05期
陈火英,张建华,庄天明,张晓宁;[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1期
郭文忠,刘声锋,徐新福;[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1期
李青云;葛会波;胡淑明;王惠英;;[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李青云;[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晓军;[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黄清泉;[D];四川大学;2004年
钟新榕;[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高廷东;[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雪霞;朱月林;朱为民;陈建林;;[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6期
陈淑芳;朱月林;胡春梅;;[J];江苏农业学报;2006年02期
孙光闻;陈日远;刘厚诚;;[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茅国芳,陆利民,杨晓华,陈燕萍,朱萍;[J];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熊汉琴;王朝辉;罗贵斌;;[J];陕西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余海英,李廷轩;[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4期
余海英;李廷轩;周健民;;[J];土壤学报;2006年04期
郑义艳;冯固;;[J];土壤学报;2006年06期
柳勇;徐润生;孔国添;加庆阳;王金辉;何江华;钟继洪;李芳柏;;[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张华勇,尹睿,黄锦法,林先贵,曹志洪,王俊华;[J];土壤;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雪霞;朱月林;朱为民;陈建林;;[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立飞;[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吴雪霞;[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姚瑞玲;[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杜连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杜会英;[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慧敏;[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纪艳青;[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石丽红;[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王金辉;[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周滈;[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闵炬;[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刘子英;[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王菊兰;[D];宁夏大学;2005年
王永传;[D];浙江大学;2006年
赵秋月;[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名济,孙晶晶,叶坤合,刘长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S1期
吴凤芝,刘德,王东凯,栾非时,王伟,孔鲜鸣;[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吴志行,石海仙,董明光,苏小俊;[J];长江蔬菜;1994年05期
吴凤芝,栾非时,王东凯,王伟,刘元英;[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童有为,陈淡飞;[J];园艺学报;1991年02期
聂和民,李耀华;[J];中国蔬菜;1992年01期
李金凤,郭鹏程,王德清;[J];土壤通报;1989年02期
王德清,郭鹏程,董翔云;[J];土壤通报;1990年06期
崔玉珍,金安世,董甲珠;[J];土壤通报;1991年01期
王复和,阎相奎,高振刚,严世钰,高有军;[J];土壤通报;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藤下章男;杨大三;;[J];湖北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陈培义;;[J];辽宁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庆明;;[J];辽宁农业科学;1980年05期
朱钟景;;[J];中国家禽;1980年01期
S.M.R杜修贵;;[J];四川草原;1980年01期
杨永清;;[J];上海农业科技;1980年04期
郑江;;[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0年03期
张仲良;;[J];核农学通报;1980年02期
翁华荣;;[J];今日科技;1980年03期
叶茂宗;;[J];温州农业科技;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怀满;郑春荣;涂从;;[A];面向21世纪的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北京国际土地复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天祯;王来明;庞绪贵;韩景敏;;[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朱凤武;马云海;佟金;;[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乔勇进;许景伟;王卫东;王月海;曹鹏云;;[A];山东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活动成果——山东生态省建设与发展论文汇编[C];2004年
赵会芝;;[A];国际农业论谈——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许俊杰;张天宇;;[A];2005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董丰收;郑永权;黄家章;姚建仁;;[A];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张微;叶贵标;崔昕;潘灿平;江树人;;[A];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刘卫国;杨洪;黄永松;李立武;;[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张智超;刘怡姗;李朝阳;张玲;冷连;;[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颜晓岩;[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卫新华;[N];重庆日报;2000年
驻澳大利亚使馆经商处
陈贵华;[N];国际商报;2000年
刘海明;[N];河南日报;2000年
何振红;[N];经济日报;2000年
吴伟农;[N];人民日报;2000年
郫县农委副主任
王童祥;[N];四川科技报;2000年
程春生;[N];山西科技报;2000年
周晏敏;[N];中国环境报;2001年
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柒万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洁敏;[D];浙江大学;2005年
李因武;[D];吉林大学;2005年
丁丽霞;[D];浙江大学;2005年
张晋华;[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李隆云;[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帅震清;[D];四川大学;2005年
李朝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张玉革;[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张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李静;[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新中;[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杨俊香;[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何小燕;[D];中南林学院;2005年
苏利荣;[D];广西大学;2005年
张科;[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段丽丽;[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叶春;[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尹丰平;[D];广西大学;2005年
吴小毛;[D];浙江大学;2005年
唐美珍;[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不同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研究--:::化工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不同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研究
&&&&&&&&&&&&&&&&&&&&&&& 不同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研究&&&&&&&&&&&&&&王宏宝,赵桂东,刘伟中,付佑胜,赵雷,李茹,魏利辉&&&&(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摘要:采用不同药剂处理黄瓜根结线虫病以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1次用药,不同药剂处理下,黄瓜病情指数表现不同,其中对照病指最高,为66.67;其次为藜芦碱及辛硫磷病指分别为46.67和40;印楝素,印楝素+辛硫磷,藜芦碱+辛硫磷,病情指数较低,防效显著;以印楝素+辛硫磷防效最高,为54,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印楝素与辛硫磷减半混配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防效分别高于单用印楝素、辛硫磷,且在P水平上显著;在产量表现方面,所有药剂处理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水平,即使是防效较差的藜芦碱其增产率也达19.98。&&&&关键词:根结线虫;植物源农药;化学农药;减量施用&&&&中图分类号:S432.45文献标识码:A&&&&根结线虫是重要的植物专性寄生线虫,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生比较普遍[1],可危害30多种常见蔬菜,以种植面积较大的番茄、黄瓜,芹菜等受害最重,已成为蔬菜生产中的严重问题之一[2]。该病对茄果类蔬菜造成不同程度损失,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达60以上[3]。淮安市淮阴区是该市保护地蔬菜种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由于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给蔬菜产量造成极大损失,对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为了解决生产中根结线虫病的防治问题,近年有一些关于中低毒药剂和生防菌防治根结线虫病方面的试验报道[4-8],辛硫磷及与其他农药混配在防治根结线虫上的应用也有报道[9],但辛硫磷与植物源农药混配方面的报道很少,为了保护本地蔬菜免受根结线虫的危害,减轻根结线虫对蔬菜产量的损失,本研究采用辛硫磷、印楝素、藜芦碱及其混配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进行防治试验,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与试验处理&&&&40辛硫磷(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5印楝素乳油(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0.5藜芦碱可溶液剂(山东聊城赛德农药有限公司)取一定量配制后,于黄瓜定植时(日)每株250mL灌根。&&&&1.2试验作物&&&&黄瓜,品种为津研35,砧木为黑籽南瓜。&&&&1.3防治对象&&&&黄瓜根结线虫病,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物病害实验室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Chitwood)。&&&&1.4试验设计与方法&&&&1.4.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选择在淮安丁集镇娘庄村大棚黄瓜田。土壤类型(沙土一两合土),肥力中等偏上,有机质含量2.0&g?kg-1,pH8.20,有效磷10~15mg?kg-1,速效钾90~100mg?kg-1,有效锌1.0mg?kg-1,有效硼0.4mg?kg-1。黄瓜于日定植在大棚里,在定植时采用各处理药剂进行灌根。&&&&1.4.2试验方法小区面积38rn2,每小区定植210株,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采用灌根法施药,每株黄瓜灌药液0.25kg,对照为灌清水0.25kg(表1)。&&&&1.4.3药效调查号测定各处理黄瓜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病级指数一∑(各级植株数×该级数值)/(总株数×最高级别数)×100;&&&&防治效果()一(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调查采用5点取样,共5株,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并统计黄瓜产量。黄瓜根结线虫病分级标准为0级:无根结;1级:根结占整个根部的10%以下;2级:根结占整个根部的11%~25%;3级:根结占整个根部的26%~50%;4级:根结占整个根部的51%~75%;5级:根结占整个根部的76%以上[10]。&&&&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处理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分析&&&&供试药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图1),不同处理防效不同,其中以印楝素+辛硫磷防效最好,为54%,其次为印楝素,藜芦碱+辛硫磷,防效均高于单用辛硫磷40%的防效,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印楝素+辛硫磷复配防效分别显著高于单用印楝素、辛硫磷(P&0.05);同时藜芦碱+辛硫磷复配防效也高于单用藜芦碱、辛硫磷,但不显著;单用藜芦碱的防效显著低于辛硫磷(P&0.05)。分析认为,辛硫磷减半与印楝素及藜芦碱混配不存在拮抗作用,试验证实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减半混用对防治根结线虫病效果上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这在今后开发植物源农药防治根结线虫上,为了避免植物源农药药效的不稳定性,可以减半混用辛硫磷来提高植物源农药的药效和稳定性。&&&&&&&&&&&&&&&&&&&&&&&从图2可知,不同药剂处理下,黄瓜各小区的病情指数不同,其中对照病指最高,达66.67;其次为藜芦碱及辛硫磷,分别46.67和,40.00;其中印楝素印楝素+辛硫磷,藜芦碱+辛硫磷病情指数比较低,防效显著。&&&&2.2不同药剂处理的黄瓜产量分析&&&&在产量表现方面,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黄瓜增产效果明显,所有药剂处理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以辛硫磷、印楝素+辛硫磷的增产率高于其他处理,即使是防效较差的处理藜芦碱其增产率也达19.98%,可见黄瓜根结线虫病对黄瓜的产量影响较大。此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各处理的防效与增产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3。&&&&3?讨论与结论&&&&植物源农药作为新型环保型农药,立足于现在快速发展的分离分析技术和地球上几十万种丰富的植物资源,已经越来越凸现其研究和应用价值[11]。但是由于目前化学杀虫农药保增保产的高效性,至少在未来30~50年内,农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仍离不开化学农药的施用[12-13]口”]。本试验采用辛硫磷、印楝素、藜芦碱及其复配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瓜全生育期1次用药,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比二者单用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如印楝树+辛硫磷,藜芦碱+辛硫磷,但本试验混配药剂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高也仅为54%,分析认为本试验大棚为中等偏重程度发病,另该试验为全生育期1次用药,这与各类药剂的持效期有关,尽管各类药剂对降低根结线虫病虫口密度有一定作用,但随着作物生长期的延长,药效逐渐降低,根结线虫虫口密度又会继续增加并持续危害,因此,在施药后约6个月调查药效及防治效果会影响到本次药剂施用后的防治效果,试验也发现在号随机调查黄瓜植株发现病指并不高,之后的4月25日调查,虽然各药剂处理后表现出一定的防效,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可见根结线虫病在3月15日至4月25日呈高发状态(期间大棚温度已回升,有利于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如果要做2次防治,建议在2月底补施1次用药,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同时减半进行防治,具体的实际防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混配组合所用化学农药为减量施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十二五”规划中对化学农药减量施用的要求,另通过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其目的是想通过利用各自的优点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和应用价值;如印楝素对菌核菌、立枯丝核菌、镰刀菌、轮枝菌均具有抑菌作用[14],这在今后的线虫病防治和土传病害防治中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试验初步证实通过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减半施用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这对今后合理有效开发防治根结线虫的植物源农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刘维志.植物线虫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刘呜韬.北方蔬菜根结线虫病加重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1,(I):23―24.[3]刘志明,白先进,秦碧霞.石灰氮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盆栽试验[J].植物保护,):105―106.[4]李江波,胡艳红,冯纪年.洛阳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的初步鉴定及其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1.[5]郑永利,吴华新,陈彩霞.福气多颗粒剂防治芹菜根结线虫药效试验[J].中国蔬菜,2006.(5):24―25.[6]丁晓帆,梁蓉,王新军.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力、防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85―88.[7]赵培静,任文彬,缪承杜.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9793.[8]卢明科,潘沧桑,李舟.厚垣轮枝孢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防治植物线虫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103―107.[9]刘峰,慕卫,张博,等.杀虫杀线剂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药效与安全性评价[J].农药,):29―31.[1O]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10.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第8部分:黄瓜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11]张敏,刘晟,顾玲,等.我国具有杀根结线虫活性的植物资源统计[J].安徽农业科学,):,4261.[12]徐汉虹,张志祥.我国植物性农药的产业化现状及问题与建议(上)[J].新农药,):11―14.[13]徐汉虹,张志祥.我国植物性农药的产业化现状及问题与建议(下)[J].新农药,):3―8.[14]王秀徽,曹志平,董道峰,等.印楝素对番茄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茵作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责任编辑:林海清)
版权所有:化工联盟 技术支持:
电话:7 传真:7(8001)
版权说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联系
化学助剂QQ群:黄瓜病害⑤
生理性萎蔫
英文名&&Cucumber&non-infectious&wilt
&为害症状&
 &  采瓜初期至盛期,植株生长发育一直正常,有时在晴天中午,突然出现急性萎蔫枯萎症状,到晚上又逐渐恢复,这样反复数日后,植株不能再复原而枯死。从外观上看不出异常,切开病茎,导管也无病变。&
&发病原因 
1、黄瓜营养生长阶段,肥水管理过勤,造成土壤氮素浓度过高,土壤湿润,导致黄瓜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不协调。茎叶由于条件适宜,消耗了大量的光合产物,从而光合产物输入根系量少,根系生长受阻。黄瓜结果后,大部分的光合产物均向果实运输,根系处于"饥饿"的状态,而此时植株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易引起萎蔫。&
&&&&2、灌水时间不当。黄瓜结果后,需水量大。高温时灌水,土壤温度急剧降低,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根系受伤,吸收水分及矿质元素能力下降。而茎叶处于大气中,蒸腾作用强。叶片散失水分多而根系吸收水分少,易引发急性萎蔫。&
&&&&3、根系缺氧所至。黄瓜结果后,生长旺盛,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根系吸收大量的水分及矿质元素,但栽培垄及操作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实及人为践踏,土壤由松变紧,土壤孔隙数量减少,导致土壤通气状况变差,根系缺氧,根毛大量减少,影响根的吸收作用,也会导致萎蔫。&
瓜田低洼,雨后积水使黄瓜长时间浸在水中或大水漫灌后土壤中的含水量过高,造成根部窒息或处于嫌气条件下,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使根部中毒也可产生萎蔫;阴后突晴以及施肥不当造成根系损伤,也可以造成生理性萎蔫。此外,嫁接黄瓜质量差或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不高均可发生此病。北方露地栽培的秋黄瓜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选用高燥或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及时中耕保持土壤通透性良好。在晴天,湿度低、风大,蒸发量也大时要增加浇水量。
在嫁接过程中,注意嫁接技术;注意根系养护,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可以利用生根剂灌根,也可以冲施腐殖酸、微生物类肥料,增强植株抗性;阴后突晴,注意遮花阴以及进行回苫管理,防止生理性急速萎蔫。如果因后突晴,光照强烈,也可以叶面喷洒清水,缓解萎蔫状况;可以叶面喷施植物生长平衡剂,如丰收一号、甲壳丰等,可以防止萎蔫。
  2、对黄瓜叶片急性萎蔫病,采取“涝浇园”方法,即雨后天晴时,要立刻浇井水,以降低地温和近地面的气温,并打开排水口边灌边排,浇水后及时中耕。&
&越冬温室栽培的11~翌年4月份,黄瓜初果到盛果期,植株生长一直正常,在晴天的中午,特别是久阴初晴的中午,开始出现零星的植株上部叶片及生长点萎蔫,早晚恢复正常,反复数日,整株死亡。叶片上无明显侵染性病斑,有别于疫病。病情发展下去,蔓延扩大,整棚皆萎蔫、死亡。病株的根系未见异常,有别于根腐病。剖开茎部,维管束不变色,无异常现象,茎部亦无明显病斑及裂口,有别于枯萎病和蔓枯病。病情发生与浇水的上水头下水头无相关性,未见传染现象发生。
&&&&二、发病条件及规律
&&&&由于未见传染流行现象,故确定为生长发育失常的生理性病害。
&&&&(一)发病外部因素
&&&&1.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发病严重。
&&&&2.土质粘重地发生严重。
&&&&3.用旋耕犁翻地,深度不足10厘米时,犁底层过度板结的地块发病严重。
&&&&4.在8月底~9月10日播种的黄瓜,播种越早发病愈严重。在9月底~10月上旬定植的植株,由于气温高,生长过旺时,发病严重。
&&&&5.嫁接质量不高,接口愈合不好,养分输送不畅,地上部水肥供应不足时,发病严重。
&&&&6.黄瓜接穗与砧木的亲和力不强,接口处维管束运输不畅时,发病严重。
&&&&7.苗期施氮肥过多,苗龄过长,秧苗徒长时发病严重。
&&&&8.定植密度大,加上施肥量大,氮肥过多,茎叶生长过旺,叶面积太大时,发病严重。
&&&&9.定植后,中耕过深,伤根严重;白粉虱等虫害严重;久阴初晴;放风过急等因素均会造成病害发生严重。
&&&&(二)发病的内部机理
&&&&1.发病环境因素中,前3条均会造成根系发育不良,由此导致地下吸收与地上消耗的不适应。在久阴初晴或防风过大时,该矛盾激化而致突然表现发病。
&&&&2.播种、定植过早,使植株生长前期所处的气温过高,加上氮肥过多,导致茎叶徒长,地上部过旺,根部生长发育不相适应,加剧了地上与地下不适应的矛盾。
&&&&3.嫁接质量不高,或接穗与砧木亲和力不强,均会影响维管束的输送能力,尽管根系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但地上茎叶仍然得不到充足的水肥供应。
&&&&4.管理不当,伤根,均会降低根系的吸收能力。叶片制造养分能力的降低,也会影响根系生长发育,降低吸收能力。
&&&&5.在盛果期,是需要肥水最多的时期。此期地上部需要,与地下部吸收能力的矛盾表现最突出,因而易发病。
(三)推论
该病发病的主因是根系发育不良、营养不足、或运输不畅造成的地上部需求大、地下部水肥供应少的失衡。
&&&&三、防治方法
&&&&1.轮作:勿重茬3年以上。
&&&&2.深翻:栽培前土壤深翻25厘米以上。
&&&&3.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每亩200克,加水100千克喷布地面,可使50~100厘米的土层疏松通透,能有效地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减轻病情的发生。
&&&&4.播种定植期适当:9月10日后播种育苗,10月中下旬定植,避开高温期。
&&&&5.育苗期避免温度过高,防止徒长。提高嫁接质量。利用亲和力好的砧木。
&&&&6.定植密度适当,勿过密。
&&&&7.定植后中耕注意少伤根,及时防治病虫害。喷芸薹素—硕丰481的10000倍液一次,促进光和作用进行,制造更多的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8.追肥应氮、磷、钾结合施用,忌单纯多施氮肥。
&&&&9.初冬大棚、温室放风以顶风为主,少放底风。放风时由小至大,循序渐进,勿突然放大风。
&&&&10.在天气晴朗、空气湿度较小时,适当多浇水,提高空气湿度。
&&&&11.如果出现生理性萎蔫现象,应在光照过强的中午覆盖草苫子,降低光照;及时打顶,抑制生长,减少地上部的水肥消耗;并喷磷酸二氢钾的0.2%液一次。上述措施可缓解萎蔫现象的发生。
叶片急性调萎
英文名&&Cucumber&acute&leaf&wilt
&为害症状&
 &  在短时间内,黄瓜整株叶片突然萎蔫,失去结瓜能力。&
&发生因素&
 &  主要是在炎热的盛夏,中午和下午地温高,地表常达40℃,这时瓜叶的蒸腾作用十分旺盛,再加上根系吸收的水分却不停地通过根茎从叶片蒸腾出去,使黄瓜的体温不断地进行调节,维持正常代谢状态,但如果在高温干燥的炎热中午突然降暴雨后转晴时,大气气温很高,造成瓜叶蒸腾作用受阻,再加上气温、土温居高不下,致黄瓜植株体温失常,引起黄瓜整株叶片突然萎蔫,失去继续结瓜的能力,造成生理失调引发生理病害,严重的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  加强通风换气,使棚温保持在30℃以下,夜间控制在18℃左右,相对湿度低于85%。生产上有时即使把棚室的门窗全部打开,温度仍居高不下,这时要把南侧的底边揭开,使棚温降下来,同时要注意浇水,最好在上午8~10时进行,晚上或阴天不要浇水,同时注意水温与地温差应在5℃以内。黄瓜生育适宜相对湿度为85%左右。棚室相对湿度高于85%时应通风降湿;傍晚气温10~15℃左右,通风1~2小时,降低夜间湿度,防止徒长,避免高温障碍。生产上第1批坐瓜少的易引起徒长,形成生长发育过旺局面。为此,可用保果灵激素100倍液喷花或点花,既可促进早熟增产又可防止徒长。遇有持续高温或天气干旱,棚室黄瓜蒸发量大,呼吸作用旺盛,这时消耗水分很多,持续时间长就会发生打蔫等情况,这时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一、由于高温而且持续时间长,造成露地黄瓜座瓜减少,并出现生理性烂瓜,导致减产。黄瓜在一般条件下,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0℃。在高湿条件下,黄瓜可忍受1~2个小时44℃高温。但温度在45℃时,&3小时叶色就要变淡;50℃时1小时呼吸就要停止;致死的最高温度是60℃(5分钟)。黄瓜根伸长的最高温度是38℃,根毛发育发生的最高温度也是38℃。高温使黄瓜白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同时增加了植株体的呼吸消耗,使净光合率降低。夜间的高温还容易引起植株的徒长。笔者从事黄瓜栽培技术推广多年,总结了一些黄瓜高温生理障碍表现及预防措施,写出来供菜农参考。&
&&&&Ⅰ、高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响花芽分化&黄瓜苗期花芽分化的早晚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直接受到温度和日照时间长短的影响。高温长日照通常有利于雄花的分化,雌花相对减少;低温短日照则有利于雌花的分化。&
&&&&(2)日烧&高温又强光,短时间就可以出现黄瓜叶片遭受日光灼伤的情况,轻者叶缘烧伤,重者半个叶片甚至整个叶片被灼伤,受伤部分逐渐干枯。这种情况在高温闷棚或闷棚结束后放风过快时极易发生。&
&&&&(3)座瓜减少&高温使黄瓜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呼吸消耗增加,导致光合产物减少,从而减少坐果,降低产量。&
&&&&(4)畸形瓜增多&即使一些耐高温的品种在高温下,如果其它措施如肥水,二氧化碳配合不力,极易出现把长嘴尖,色泽不好,或苦味及畸形瓜,降低或失去商品份值。&
&&&&(5)易感病害&高温易使黄瓜感染病毒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高温后期如遇强降水,易导致黄瓜裂纹炸瓜,各种杂菌趁机侵染,造成烂瓜。地温高易使根系老化,甚至枯萎,不但降低吸收能力,还易使植株枯死。&
&&&&Ⅱ、预防高温伤害的主要措施&
&&&&(1)露地栽培在高温到来时,根据温度高低情况,搭盖不同透光率的遮阳网,在保护地里还要注意搞好通风,降低叶温。&
&&&&(2)露地栽培时;高温下要注意搞好浇水,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降低地温。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定植后如不能连浇上2~3水,尤其遇有持续的高温时,新根不能及时发出来,根系一旦木栓化再挽救就十分困难了。对保护地黄瓜实行高温管理的,必须配合浇水,追肥和保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等措施。&
&&&&(3)药剂防治、喷施植物动力2003,天达2116,百万庄园能明显提高黄瓜抗高温能力。为防止高温造成烂瓜,应喷施波尔多液加退菌特,其它药剂效果较差。因为这两种农药都是广谱性保护性或治疗性药剂。
&为害症状&
 &  棚室保护地栽培黄瓜,进入4月份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在棚室放风不及时或通风不畅的情况下,棚内温度有时可高达40~50℃,有时午后可高达50℃以上,对黄瓜生长发育能造成  危害 ,即所谓高温障碍或大棚热害。育苗时遇有棚温高,幼苗出现徒长现象,子叶小,下垂,有时出现花打顶;成苗遇高温,叶色浅,叶片大且薄,不舒展,节间伸长或徒长。成株期受害叶片上先出现1~2毫米近圆形至椭圆形褪绿斑点,后逐渐扩大,3~4天后整株叶片的叶肉和叶脉自上而下均变为黄绿色,尤其是棚内发病重,植株上部严重,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
&发生因素&
 &  棚室内温度高于40℃,土壤含水量少,且持续时间较长,在这种情况下植株生长加快,易疯长。&
&防治方法&
 &  选用露地2号等耐热的品种。加强通风换气,使棚温保持在30℃以下,夜间控制在18℃左右,相对湿度低于85%。生产上有时即使把棚室的门窗全部打开,温度仍居高不下,这时要把南侧的底边揭开,使棚温降下来,同时要注意浇水,最好在上午8~10时进行,晚上或阴天不要浇水,同时注意水温与地温差应在5℃以内。
  黄瓜生育适宜相对湿度为85%左右。棚室相对湿度高于85%时应通风降湿;傍晚气温10~15℃左右,通风1~2小时,降低夜间湿度,防止“徒长”,避免高温障碍。
  生产上第1批坐瓜少的易引起徒长,形成生长发育过旺局面。为此,可用保果灵激素100倍液喷花或点花,即可促进早熟增产又可防止徒长。
  遇有持续高温或大气干旱,棚室黄瓜蒸发量大,呼吸作用旺盛,这时消耗水分很多,持续时间长就会发生打蔫等情况,这时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英文名&&Cucumber&blister又称黄瓜泡泡叶。黄瓜泡泡叶多出现在冬茬、冬春茬黄瓜植株中、下部,这种叶片生长受到抑制,光合能力降低。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鼓泡,逐渐增多,各叶的鼓泡数量差异较大。黄瓜叶片正面产生5毫米左右的淡绿色小鼓泡,随后鼓泡数量增加,背面极少发生,这是黄瓜泡泡病,有人形容其为“疥蛤蟆皮”样,主要发生在越冬及早春大棚、温室里,为生理性病害,应与细菌性病害相区别。发生时,叶面凹凸不平,凹陷处呈白毯状,刮之无附生物。叶片凸起部位不产生病原物,泡顶部初呈褪绿色,逐渐变淡黄色、灰白色或黄褐色。有时隆起的泡泡顶部出现水浸样斑点(生理充水)。
&&一、发生原因&&&&关于泡泡叶的发生原因,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⑴形成机理:一般看作是黄瓜光合产物在叶片淀积的结果,与低温、光照少有关。黄瓜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白天一般只能从叶片中运转出去15-20%,剩余80-85%需在前半夜运转分配到生长点、果实和根等部位。光合产物的运转速度与温度关系密切:从叶片中全部运转分配完成,在温度20℃时需要2小时,18℃时需要4小时,16℃时需要6小时,16℃以下运转很慢,甚至停止运转。如果温室的保温性能差,包括春大棚傍晚收风晚,前半夜温度低,不能满足光合产物运转需要,就有一部分或全部遗留在叶片中,称为淀积。如此逐日在叶片中淀积,就会使叶脉间的叶肉出现隆起。
&&⑵流行规律:黄瓜生长前期温度低,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光照弱,开春后,天气突然转晴,温度上升快,日照充足,浇水数量加大,容易诱发泡泡病。此外,也与品种抗性、环境条件有关,对低温、光照少不适应的品种易发生此病。
&&二、防止方法
&&⑴选择抗低温、耐寡照、弱光品种。
&&⑵加强增温、保温措施,下午当棚内气温降到20℃左右就要覆盖草苫或收风保温,地温保持在15-18℃,防治低温冷冻。
&&⑶选用无滴膜,经常对棚室上的塑料膜、玻璃进行清尘增加棚室透光度。必要时可人工补光和施用二氧化碳。
&&⑷合理灌水。阴天低温不应减少灌水,晴天升温避免浇大水。灌水应避免大起大落。一般灌水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进行。
⑸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冲施腐殖酸、微生物肥料,促根养根,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增强植株抗性。
⑹黄瓜定植时增施底肥,注重多种元素的配合(不要偏施氮肥),根据气温变化,适时保温、增温。及时防治病虫害。&
第一说法——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0.5-12毫米,病斑边缘明显或不大明显,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灰色霉层。
◆病原&Cercospora&citrullina&Cooke称瓜类尾泡,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无或小,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褐色,直或弯,不分枝,无膝状节,具隔膜0-4个,顶端平切,孢痕明显,孢子梗大小12.O-27&8-10微米;分生孢子鞭形,无色或淡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及雨水传播,从气孔侵入,经7-10天发病后产生新的分生抱子进行再侵染。多雨季节此病易发生和流行。&
◆(1)选用无病种子,或用2年以上的陈种播种。&
◆(2)种子用55℃温水恒温浸种20分钟。&
◆(3)实行与非瓜类蔬菜2年以上轮作。&
◆(4)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琉悬浮剂600-7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量每亩次200-250克,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7-9天,1次,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第二说法。黄瓜叶斑病
&&&&Cucumber&Phyllosticta&leaf&spot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现大型水浸状斑,中部色较浅,后渐干枯,四周具浅绿色水渍状晕环,病斑大小15~20毫米;后期病斑中间呈薄纸状,浅黄色,易破碎,病斑上可见数量不多、不大明显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多发生在生长后期。
&&&&病原&PhyllostictacucurbitacearumSacc.称葫芦科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又称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简称丝孢菌(后同)。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壁细胞明显,大小25~100&22.5~75微米,具明显的孔口,直径5~17.5微米;器孢子近球形或卵圆形至椭圆形,单胞,五色,大小4.0~6.25&2.5~4.5微米。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侵染南瓜、丝瓜、苦瓜等叶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条件分生孢子萌发,经气孔或从伤口侵人,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病情扩展。该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28C,相对湿度高于85%的棚室易发病,尤其是生产后期发病重。
&&&&防治方法&(1)实行2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2)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每667m2施惠满丰多元素复合液肥400毫升,对水稀释500倍喷洒叶面,可增强抗病性。(3)合理灌溉适时适量控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必要时打去下部叶片,以增加通透性。(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低温生理病
症状&&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提早延晚栽培中经常出现。所谓低温生理病是指黄瓜在生育过程中遇到了低于其生育适温连续长期或短期低温的影响,使黄瓜发生生理障碍,延迟黄瓜生育或造成减产,称为低温生理病,有时甚至发展成冷害。黄瓜在早春或秋冬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低温的影响,尤其是提早栽培的影响更持久。黄瓜长期处在低温条件下虽然可以逐渐适应,耐低温能力得到提高。但其对低温忍耐能力还是有一个范围,生产上遇到过低温度或长期的连续低温会引发出多种症状:一是播种后遇到气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30~50天;致苗黄苗弱,沤籽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有些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现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地温如果长时间低于12℃,根尖变黄或出现沤根、烂根现象,地上部开始变黄。二是当白天气温处在20~25℃,持续6.5小时以上,夜间地温降到12℃左右时,黄瓜就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的现象;当夜温低于5℃以下时,生长出现停滞,植株朽住不长,致幼苗萎蔫或黄莠,叶缘枯黄,结瓜少且小。当0~5℃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时,就会发展到伤害,有的不表现局部症状,有的不发根或花芽分化受到影响或不分化,叶片组织尚未坏死,但呈黄白色,抵抗力减弱,导致弱寄生物侵染,有的呈水渍状,致叶片枯死或干枯,有的还可诱发菌核病、灰霉病、煤污病等低温型病害发生和蔓延,生产效益不高。
&&&&病因&&主要有八:一是低温造成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气温24℃,光合作用强度100%,气温降到14℃则降为74%~79%。二是低温使呼吸强度下降,呼吸作用是维持根系吸收能力和加快黄瓜生长速度的重要条件,呼吸强度降低,黄瓜生长缓慢,结瓜速度下降。三是低温影响黄瓜对矿物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低温使根的呼吸作用率下降,直接影响黄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尤其是对氮、磷、钾的吸收影响最大。四是低温影响养分运转,妨碍光合产物和营养元素向生长器官运输,且运转速度下降。五是低温引起黄瓜生理失调,如低温条件下,根吸收的矿物质营养不仅减少,而且还会滞留在根部,妨碍向叶片运转,造成叶片养分不足,发生缺磷等缺素症。六是黄瓜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或出现异常,影响到生长速度和结瓜率。七是低温直接作用在生物膜上,使生物膜发生物相变化。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生物膜呈液晶相,是黄瓜生活力最旺盛的物相。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以下时,生物膜由液晶相变成凝胶相,致细胞内各种质体膜发生相应变化,透性变大,质体内离子外渗,使细胞内离子失去平衡。同时使膜复合酶、游离酶活力失调,引起植株呼吸减缓,能量供应减少,造成细胞或组织死亡,出现黄叶。品种间耐低温的差别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关。已知生物膜结构以糖脂和磷脂为主,系由长度不同的碳链与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酸组成,碳链短的脂肪酸凝固点低,不饱和度高的脂肪酸凝固点更低。因此,糖脂、磷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耐冷性有关。八是黄瓜根毛原生质10~12℃开始停止流动,低温时根细胞原生质流动缓慢,细胞渗透压下降,造成水分供应失衡。当温度低到冻解状态时,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致细胞原生质的水分析出,冰块逐渐加大,造成细胞脱水或使细胞涨离而死亡。近年国内外研究已表明;黄瓜本身在-10℃以上不产生冰核物质,由于细胞具有过冷却作用,在没有冰核物质存在条件下,体温低于-8℃也不会发生霜冻。经研究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上的冰核细菌,简称INA细菌,是诱发植物发生霜冻的关键因素,这类细菌可在-2~-5℃时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而发生霜冻。在黄瓜、番茄和十字花科植物上主要是Pseudomonas&syringae菌群,在黄瓜、番茄、菜豆等霜敏感的植物上,喷接INA细菌,叶片温度-2.5~-3℃就可发生严重霜冻。同一作物、品种、生育期的植株,发生冻结温度不是同一个值,而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温度区间冻结频率不同,其频率随温度分布与INA细菌密度有关,细菌密度越大,开始出现的冻结温度越高,发生霜冻的温限越窄,且在植株上冰核细菌密度大的部位首先发生冻结,生物膜损伤加速,电导率增大,冻结时间越长致使细胞膜伤害越严重。
&&&&防治方法&&(1)选用发芽快、出苗迅速、幼苗生长快的耐低温品种。目前我国已选育出一批在10~12℃条件下也能萌发出苗的耐低温或早熟品种,生产上正在推广的耐低温弱光和早熟品种有:中农7号、保护地2号、津优3号、夏秋霜、津春3号、中农5号、湘黄瓜5号、2号、赣春2号、杭青1号、90-P-4,鲁黄瓜4号,农大12号、14号,新泰密刺,长春密刺,济南密刺,北京小刺、农大春光1号、早抗、早丰2号、园丰黄瓜3号等。(2)采用春化法,把泡涨后快发芽的种子置于0℃冷冻24~36小时后播种,不仅发芽快,还可增强抗寒力。(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4)黄瓜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温应保持25~30℃。棚温低于12~15℃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即使萌发出苗时间长达50多天。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温应高于15℃。同时对幼苗进行低温锻炼,当外界气温达到17℃以上时,应提早揭膜锻炼,黄瓜对低温忍耐力是生理适应过程。生产上要在揭膜前4~5天加强夜间炼苗,只要是晴天,夜间应逐渐把膜揭开,由小到大逐渐撤掉。经过几天锻炼以后叶色变深,叶片变厚,植株含水量降低,束缚水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原生质胶体粘性、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抗寒性得到明显提高。(5)适度蹲苗,尤其是在低温锻炼的同时采用干燥炼苗及蹲苗结合对提高抗寒能力作用更为明显。但蹲苗不宜过度,否则会影响缓苗速度和正常生育。(6)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各地应根据当地历年棚室温度变化规律,低温冷害频率和强度,及所能采取的防御措施,确定各地科学的播种期。春季定植时应选择冷空气过后回暖的天气,待下次寒流侵袭时已经缓苗,南方最好选有连续3天以上晴天定植。定植后据天气变化科学控制棚温和地温。(7)采取有效的保温防冻措施。棚膜应选用无滴膜,盖蒲帘,提倡采用地膜、小棚膜、草袋、大棚膜等多重覆盖,做到前期少通风,中期适时、适量放风,使棚温白天保持25~30℃,地温18~20℃,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持水量的80%,夜间地温应高于&15℃。(8)发生寒流侵袭时,应马上采用加温防冻措施。如简易热风炉、在垅道里点燃秕杆柴禾等,可使棚温提高2~4℃,保持1~2小时。此外也可采用地面覆盖或植株上盖报纸、地膜的方法。(9)为促进黄瓜的光合作用可补施二氧化碳。方法是在25X&6米标准大棚内放三个瓷盆,先把50%硫酸1000毫升缓慢倒入3只盆内,配成一定浓度硫酸溶液,然后每盆用塑料袋装&400克碳酸氢铵,用针或钉子扎一些小眼,使其流入硫酸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上午7~10时施后,可使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800&10—6-,黄瓜光合作用旺盛,提高抗性。(10)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可使冰核细菌数量减少,喷洒&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或巴姆兰丰收液膜200倍液有一定预防作用。(11)在寒流侵袭之前喷植物抗寒剂,每667平方米100~200毫升或10%宝力丰抗冷冻素400倍液。此外还可喷施惠满丰多元复合液体活性肥料,每667平方米320毫升,稀释500倍液,或95绿风植物生长调节剂&600~800倍液,隔5~7天1次,共喷2次。(12)如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要采用缓慢升温措施。如日出后用报纸或草帘遮光,使黄瓜的生理机能慢慢恢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症状&&早春、晚秋或冬季冷凉季节种植黄瓜、菜瓜,苗期至结瓜初期经常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且出现花抱头现象,即生长点急速形成雌花和雄花间杂的花簇。这就是花打顶,不仅延迟黄瓜、菜瓜的发育,同时影响产量、质量。
&&&&病因&&常见有四种。一是烧根花打顶定植时,穴施或沟施有机肥过量,定植后由于需要蹲苗或其他原因,致定植后浇水不及时,造成田间持水量小于22%,相对湿度低于65%,土壤溶液浓度高,根尖成铁锈色或枯死,使根系吸收困难致顶端发生花打顶,这是干旱烧根形成的花打顶。二是沤根。当棚室土温低于10℃,田间持水量大于25%,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5%时,土壤潮湿,不仅根系生长受抑,还会降低根系活动能力。这是由于土壤中温度低,湿度大造成沤根,也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低,黄瓜、菜瓜叶片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夜间输送到各个器官。据测定:白天气温23℃以上,光照充足,二氧化碳浓度为300&10—6~800&10—6时,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一般上午形成同化物质要占光合作用形成同化物质总量的3/4,日落后开始进行同化物质的输送,这时要求气温适宜,当夜间气温13~16℃,约需4~6小时即可把全天形成的同化物质运送完,当夜温低于10℃时,只能输送1/2同化物质,其余1/2在叶片内贮存,这就会直接影响第二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时间久了,致叶片变为深绿色,叶面凹凸不平或皱缩,植株矮小出现营养障碍型花打顶。四是伤根花打顶有少量瓜苗或植株根系受到伤害,长期未能恢复,造成植株吸收养分受抑,也会出现花打顶。
&&&&防治方法&&发生花打顶以后,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对症防治。(1)烧根引致花打顶,应及时浇水,使土壤持水量达到22%,相对湿度达到65%,浇水后及时中耕,生产上浇水适时适量,不久即可恢复正常生长。(2)对沤根型花打顶,棚室或露地地温要提高到10℃以上,发现根系出现灰白色水浸状症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必要时可扒沟晒土,千方百计提高地温、降低土壤含水量。同时摘除结成的小瓜,保秧促根,当新根长出后,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即可转为正常管理。(3)夜温低花打顶对症措施是设法提高夜温,前半夜气温要求达到15℃,持续4~5个小时,后半夜可保持在10℃上下即可。(4)对伤根造成花打顶,中耕时尽量少伤根,采用保秧护根措施,防止温度、水分和营养不良情况出现,提高根系活力。
其症状表现为:瓜秧生长停滞,龙头紧聚,生长点附近的节间呈短缩状,即靠近生长点小叶片密集,各叶腋出现小瓜钮,大量雌花生长开放,造成封顶。“花打顶”对黄瓜的产量影响很大,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常会造成较大损失。下面,介绍一下黄瓜“花打顶”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产生的原因:
  1、根系烧伤所致。由于定植时施入的有机肥过量或未充分腐熟,且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根尖成铁锈色或枯死,使根系吸收困难而产生花打顶。2、低温所致。当棚室内的地温低于10℃,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75%时,黄瓜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沤根,从而出现花打顶象;或因夜温低于10℃,会导致叶面凹凸不平或皱缩,植株矮小而出现营养障碍型花打顶。3、伤根所致。有少量瓜苗或植株在田间作业时,如中耕、锄划、浇水时,根系受到机械伤害,而又长期未能恢复,就会造成植株吸收养分受抑,出现花打顶现象。4、肥害或药害所致。一次施肥多(尤其是过磷酸钙)或喷洒农药过量也会对黄瓜产生较重的药害。5、土壤干旱,肥料供应不足所致。
  二、防治方法:
  1、补充水肥。如果苗期处于生理干旱状态,应立即浇水并实行隔行灌水,即采用小水轻浇(严防大水漫灌),可采用膜下暗灌(有条件可采用滴灌、喷灌),渗水浇瓜。轻浇水追肥后,及时中耕松土提温,可促其萌发新叶,转为正常生长。2、提高温度。如果温室性能不好,或白天长期低温,就应想办法来提高幼苗生长所需的温度,可张挂反光幕、通过增加草帘厚度、早盖草帘,晚上生火炉或增加光照等方法来提高温度或延长采光时间等方法措施来解决。3、摘瓜疏果。可根据黄瓜的长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将植株上的大小瓜全部摘除,较健壮的植株可保留1~2个瓜。4、喷施调节剂。选用天然芸薹素(云大120)、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促进剂。每7~10天喷1次,连喷2~4次,直至瓜秧恢复正常生长。5、摘除顶花顶瓜,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复壮。
黄瓜瓜秧生长停滞,龙头紧聚,生长点附近的节间呈短缩状,即靠近生长点的小叶片密集,各叶腋出现小瓜纽,大量雌花生长开放,造成封顶、产量低。出现这类现象应采取以下措施:
  精细整地,深耕细耙,把坷垃整细耙平,将大的坷垃埋入土中,为黄瓜的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地生长环境。
  施底肥,以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公斤为宜,配合施用氮、磷、钾、微肥,为黄瓜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肥力基础。
  栽培最好采取大小行方式,以便于田间管理。在进行田间管理,如前中期的中耕、除草、划锄等项目时,注意不要伤根,保证黄瓜根系的完整,以保证吸收肥水的功能。
  在施肥时,要注意把肥料弄细弄碎,撒匀,不留花篱肥,尤其在施有机肥时,更应注意要把有机肥晾干弄细弄碎,撒肥更不要施未充分腐熟的或半腐熟的有机肥,以防肥料在分解发热中烧根。
  保证黄瓜生长的正常温度,特别是注意黄瓜根的生长温度,黄瓜根生长最低温度8℃,最适温度25℃~30℃,根毛发生的最低温12℃~14℃,要求的适宜土温是2℃~25℃,最低15℃。天阴和雨天不要浇水。
  如果发生极个别的植株出现花打顶的现象,应立即关闭天窗保温,同时,喷施尿素1%加磷酸二氢钾1%或1200倍的喷施宝,以促其生长。
  在用乙烯利处理黄瓜苗,以促进雌花形成时,一要注意浓度。二要注意使用不可过晚。处理方法是第一片真叶展开时用100ppm即可,3片真叶时用200ppm即可。
畸形瓜和苦味瓜
黄瓜一般应该是上下比较均匀的圆棒形,现在生产中黄瓜常常出现弯曲、尖嘴、细腰等畸形瓜,这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严重降低商品质量。畸形瓜种类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
弯曲瓜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黄瓜受精不完全,导致整个果实发育不平衡,而形成弯曲瓜。黄瓜生长势弱,干物质产生少,果实间相互争夺养分,造成部分瓜条营养不良,形成弯曲瓜。
&&&&&第二个原因是黄瓜生长期间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如遇连阴天突然突然放晴,高温强光引起水分、养分供应不足而引起弯曲瓜。
第三个原因是黄瓜在生长过程中,瓜条受到瓜蔓或吊绳等阻挡,不能正常伸长,导致瓜条的弯曲。
1、曲形瓜:产生曲形瓜有生理或物理原因。生理原因多因营养不良,植株瘦弱造成,如光照不足、温度、水分管理不当,或结瓜前期水分正常,结瓜后期水分供应不足,或伤根,病虫为害引起。尤其是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光照少,地温低等条件易发生。有的花期子房就表现出弯曲状态,随幼果长大弯曲加重,曲形瓜在最初或最后的果穗发生多。此外,雌花或幼果被架材及茎蔓等遮阴或夹长等物理原因也可造成畸形果。
&&&&2、尖嘴瓜&&&传粉昆虫少,黄瓜不经受粉,也能结实,这是单性结实,没有种子。这种瓜营养条件好,能发育成正常果实,反之则形成尖嘴瓜。&第一个原因是品种的事,单性结实弱的品种开花期雌花没有受精,果实中没有形成种子,缺少了促使营养高物质向果实运输的原动力,因而造成尖端营养不良,形成尖嘴瓜。
&&&&第二个原因是肥料供应不足,果实也会形成尖嘴瓜。
第三个原因植株生长势弱,特别是果实膨大后期,肥水不足,果实得不到正常的营养补充,也可形成尖嘴瓜。&
3、大肚子瓜&&&当雌花受粉不充分,受粉的先端先膨大,营养不足,或水分不均,就会形成大肚瓜。有的在营养充分情况下,仍发育成正常瓜。有时高温持续时间长,黄瓜果实因高温为害也成畸形怪状。
4、蜂腰瓜&&&当营养和水分有时好,有时供应不正常,反应在同化物质积累不均匀,就会出现细腰瓜。&黄瓜瓜条中间细,两端粗,商品性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黄瓜雌花授粉不完全,易发育成蜂腰瓜,第二点,黄瓜授粉后,植株中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干物质积累少,养分分配不足。营养与水分时好时坏。此外,黄瓜染有黑星病,或缺硼,也会出现畸形瓜。&&&
5、苦味瓜:有些黄瓜出现苦昧,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积累过多所致,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或磷、钾不足,特别是氮肥突然过量很易出现苦味,黄瓜对氮磷钾吸收基本遵循5:2:6的比例,否则就会出现生育不平衡,造成徒长,或出现座果不齐或畸形,或在侧枝上,弱枝上出现苦味瓜。此外,地温低于13℃,细胞透过性减低,致养分和水分吸收受抑,也会出现苦味或变形。棚温高于30℃持续时间过长,致同化能力减弱,损耗过多或营养失调都会出现苦味瓜,有时棚内或土壤湿度过大形成生理干旱苦味素易在干燥条件下进入果实。苦味还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多。& 
1、保证开花授粉时期的良好环境条件可减少弯曲瓜。控制好温度,棚内温度夜间要保持在10-12℃,白天20-28℃,土壤湿润,空气湿度在75%左右。及时调整瓜条的生长方位,避免生长受阻,使黄瓜正常生长。
&&&&2、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植株徒长。在生育中后期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3~4次,防止植株早衰,增强后劲。&
&&&&3、合理浇水&晴天要注意浇水,防止缺水。浇水要控制浇水量,特别是果实膨大期切忌过量浇水。&
&&&&4、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黄瓜霜霉病、疫病、灰霉病等病害,不要一味的高浓度喷雾,现在很多黄瓜秧都打药打成药害,但病害不见好转,可采取施放烟雾剂的方法,不增加棚内湿度,防病也较为彻底。每667平方米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分点布施在棚内安全处,于傍晚从里往外逐一点燃着烟后闭棚烟熏,一般7~10天施放1次,连用2~3次。对蚜虫、白粉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杀,此外,还须及时摘除畸形果,让营养供给发育正常的瓜条。
&&&&黄瓜出现苦味瓜的原因
&&&&第一是较长时间低温(低于12℃),根毛生长弱,影响矿质营养和水分吸收和运输,影响瓜叶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第二是较长时间阴雨低温、日照较少较弱,土壤盐分过高影响水分的吸收,二氧化碳浓度过低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原因都可引起苦味瓜。
&&&&第三是较长时间的温度过高,或夜温过高,碳水化合物消耗过多,积累过少。
&&&&第四,人为打叶过重或叶片受病虫、药害损伤过重,影响光合作用。
&&&&第五,结果期施用氮肥过量,营养生长过剩。钾肥施用不足,影响碳水化合物的运输,钙镁及微量元&&&&素施用不足,引起生理障碍。
&&&&怎样才能减少黄瓜的苦味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种。选择无苦味或苦味物质含量极微的优良品种,严防高苦味黄瓜在大田种植。
&&&&2、控制温度。一般温度低于13℃或者高于30℃,都能使黄瓜增加苦味。应尽量人工调节好温度,避开苦味增加的温度界限。
&&&&3、科学密植。定植过密,光照不良,光合作用减弱,干物质累积少,会导致苦味加重。因此,架黄瓜应提倡大小垄行种植。一般宽行80公分,窄行60公分,株距30公分,保证每亩定植4000株左右为宜。
&&&&4、合理施肥。幼苗期应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植株徒长,并随植株的不断生长,适当增加氮肥的用量,到开花结果期,应加强氮肥的供应和用量。同时增加适量的磷、钾肥,氮磷钾比例基本遵循5:2:6的比例,并配合根外追肥。
&&&&5、合理灌水。要求耕作层内要有充足的水分,在灌水上要注意数量,应做到少量多次。
&&&&6、根外追糖氮液:在黄瓜花期和盛果期,对叶面喷一定浓度的糖氮液,不仅能使产量增加,还能改善黄瓜品质,尤其是甜脆度明显提高。常用配置浓度是:可用尿素2两、红糖4两、米醋3两兑水30斤喷雾施用。
一、畸形瓜症状及病因:&
  瓜条畸形怪状,以弯曲瓜、尖嘴瓜,大肚瓜和细腰瓜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足、管理不当、黄瓜未经授粉单性结实(但无种子),再遇上植株长势弱,或环境条件不良,使植株光合作用降低所致。
  二、苦味瓜的病因:
  黄瓜出现苦味是由于苦味素(C10H28O5)过量积累所致,黄瓜对N、P、K的吸收基本为5:2:6的比例,如N肥施用过量,或P、K肥不足,易出现苦味瓜,也可造成植株徒长,座瓜不齐或畸形,或在侧枝上形成苦味瓜。此外,地温低于13℃,使养分和水分吸收受阻,瓜条也会出现苦味和变形,棚室的温度高于30℃持续时间过长,致使光合作用下降,有时棚室或土壤湿度过大,形成生理“干旱”,苦味素易在干燥条件下生成。此外,苦味有遗传性,一般叶色深绿的品种苦味多。
  三、防治措施:
  1.种植无苦味的品种。&
  2.及时摘除无商品价值的畸形瓜。
  3.调控棚室环境条件,夜间气温底于13℃,白天最高气温不要持续在30℃以上,防止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采用无滴棚膜,清除棚膜上尘土,增加透光率。
  4.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熟基肥,提倡配方施肥技术,或N、P、K按5:2:6比例施用,结瓜盛期浇水与追肥密切结合,还要进行叶面追肥,可喷施0.3%磷酸二氢钾。此外,应考虑到品种特性,如雌性系品种每节有瓜,水肥充分才能避免畸形瓜而获高产。
黄瓜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出现不规则形黄色小粉团,常从叶正面的叶脉处发生,后扩大互相愈合,覆盖全叶,呈黄绿色丝绒状粉层。病叶叶脉多皱缩,变形,叶肉较粗糙。严重的叶柄、卷须、残花、蔓均常受害,覆盖一层绿粉。该病先从基部叶片发生,后向上扩展,严重的可扩展至全株。&
◆病原一种集球藻,属绿藻门卵囊藻科。藻孢卵圆形、长椭圆形、淡绿色、单胞,大小3.39-12.38&1.06-10.82微米,表面有山脊状隆起,是一种依附于体表的气生性自养生物。初期孢子体内为均匀的淡绿色,后产生颗粒体。该集球藻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西葫芦、番茄、辣椒、芹菜、小油菜及周围的杂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据调查,每年1-3月份发生,该病发生与大棚内湿度关系密切,每日温棚中相对湿度不低于80%或相对湿度100%,持续12小时以上,藻斑生长旺盛;当中午有1小时以上相对湿度低于70%时,藻孢的发育受到抑制。生产上栽植过密或浇水过多,湿气滞留时间长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来自南方的竹杆等架材可能带茵,生产上应注意。&
&#-3月要注意通风散湿,防止高湿持续时间长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黄瓜对不少农药很敏感,而它本身的病害又比较多,不管是保护地还是露地栽培,一般都要不停的用药,特别是在毁灭性病害爆发时,胡乱用药和随意加大用药量的情况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药害就不可避免。
1、药害产生原因:
(1)配制浓度过大,或喷用的药液量过多:常见喷用乙烯利时,或浓度配得过大,或喷用药液量过多,药害轻些时,子叶和真叶叶缘褪绿黄化,而后枯干;真叶叶缘缺刻明显减少,生长受到一定抑制。药害严重时,子叶或喷药时已长出的真叶干边和呈褪绿白化条斑,缺刻变小,叶缘紧收向背面呈降落伞状。再后出现的真叶缺刻仍浅或无,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药害轻者经过肥水管理和喷用激素尚可恢复。药害重时恢复极为艰难,虽经喷用激素等抢救,但效果一般不好。遇有此种情况多强调重新备苗。
(2)误用对黄瓜过敏的农药:对黄瓜过敏的农药有辛硫磷,一六○五等。这些农药有些本来就已经禁用,或再蔬菜上禁用(一六○五等),有些则对黄瓜过敏,极易产生药害。而由此造成的药害一般时极难挽救的。
再徒长坐不住瓜的植株上使用防落素、坐果灵时,会造成上部明显缩小发皱,呈豌豆新生枝叶状。
(3)不按规定施用农药:生产上常见的是在高温下喷用波尔多液或硫酸铜胶悬液,更多的是代森锰锌造成的药害。代森锰锌在高温下或喷后遇有高温或使用浓度偏大极易产生药害,受害叶片一般表现皱缩僵硬,夜色黑绿。而在连续使用特别是在低温下连续使用代森锰锌时,常易造成锰过剩症。锰过剩症又称褐色叶枯症,首先是叶的网状脉褐变,目视犹如铁锈水从叶脉内向外浸润状。对着阳光照看可见到坏死斑,严重时植株枯死。叶内锰含量过高时,先是支脉褐变,然后主脉变褐色,再随锰量过高,叶柄的刚毛也变黑,叶片枯干。
(4)随意复配农药:当病害突发而难以控制时,有的农户将多种农药混合到一起施用,造成严重药害。
(5)药液稀释不匀,或喷洒雾点过大:使用可湿性粉剂时,如果没有使药粉充分的与水混匀,或喷洒过程种出现沉淀,开始或临近结束时喷出的大水滴落到叶面上,常可见有药害产生。如喷洒多菌灵粉剂时,常可见到在开始喷雾或药液临近喷完时喷出的大雾点在叶面上产射干娘的不规则乳白色褪绿斑,边缘整齐,一般也不坏死。
(6)释放烟雾剂放置的位置不对:将烟雾剂、烟柱、烟雾片放置在行间点燃,则多会在挨着的植株上见到受害叶片变白的干枯状。
2、主要病害的药害症状:
目前已知可能对黄瓜造成伤害的农药及药害表现如下:
(1)引起植株死亡:在播种和定植穴施用六六六粉,或苗期在叶面喷洒辛硫磷乳剂,或误用盛装过除草剂而没做处理的喷雾器喷洒农药,会引起植株死亡或叶片干枯。
(2)结瓜异常:用多效唑来控制植株徒长时,在植株的抽长生长受到很好控制的同时,也会使瓜条的生长明显变短。
(3)叶片异常:黄瓜受到药害多数表现在叶上,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有叶缘干枯或黄化、叶片失绿、叶片畸形、叶片有药害或枯死斑等。
先将一些农药对黄瓜产生药害的症状列于下表,以供参考。
对黄瓜容易产生药害的农药及在叶面表现一览表
叶面产生乳白色不规则斑点
开始或结束喷药时,喷出雾化不好的较大药滴
敌菌灵(防霉灵)
在叶面上产生细微的坏死斑点(死斑)
药剂浓度大
百菌清(TPN)
植株近顶端的上位叶叶脉间产生明显的失绿
位于上部高温、高湿下的叶片,在使用百菌清过量时,容易产生药害
噻菌灵(特克多)
叶片畸形病发,叶缘黄化
苗细弱,土壤施药不均匀
无机铜制剂
幼苗或生长细弱部位易产生
节间变短,呈矮化状,叶缘干枯
苗期喷用药液浓度过大
叶面出现失绿斑或褐色坏死斑
药液浓度过高
马拉硫磷(马拉松)
植株的生长点受到障害,而后叶片出现畸形
幼苗期喷用此药,而且药液浓度大
地亚农(二嗪农)
症状与马拉硫磷相同
药液浓度过大
叶片失绿黄化
药液浓度过大
丁苯威(BPMC)
抑制叶脉伸长,叶片缩小
药液浓度大,尤其在苗期喷用
抗蚜威(灭定威)
喷洒药液浓度大或药液量大
抑制生长,推迟生长期
保护地栽培时,定植前土壤消毒用药量过大
草肟威(杀线威)
抑制生长,推迟生长期
保护地栽培时,土壤消毒时用药量过大
直接受害叶的叶缘失绿干枯,再生新叶叶缘缺刻浅,叶近圆形
高温时用药,或用药浓度过大,或喷洒药液过多
叶片扭曲下垂或变得细小
凡是激素施用浓度过大,均可造成扭曲下垂。喷用防落素可能产生叶片变小,如病毒病状
另外,目前已知多次喷用普力克时,黄瓜叶片会急剧老化,功能下降,而且药害较难克服。
3.防治方法:&&
(1)、严格按规定浓度、用药量配药,药剂混用要科学合理,配药用水,最好用河水,如是硬水须事先软化,喷药细致,着药要均匀周到,避免局部着药过多。&&
(2)应尽量避开在作物耐药力弱的时期施药。一般苗期、开花期最易出现药害,应特别注意。
(3)不要在高温、烈日的中午施药。因为在高温强光下,作物耐药力减弱而药剂的活性增强,易产生药害。
(4)如当时发现错喷农药,应立即喷洒清水冲洗。
(5)一旦发生药害,采取补救办法,种芽、幼苗药害较轻时,及时中耕松土,适施氮肥,促进幼苗早发转入正常生长发育。叶片、植株药害较重时,及时灌水,增施磷、钾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增强作物恢复能力。
黄瓜病害三字经&
黄瓜病,四类型:真菌类,细菌性,病毒类,生理型。辨别清,药对症,早防治,危害轻。
第一种,霜霉病。叶片上,侵染病,筋能隔,多角形,背面看,黑毛生,湿度大,病害重,跑马干,来势猛。普力克,甲霜灵,粉尘剂,烟熏蒸。&
第二种,炭疽病。色变褐,斑圆形,遇干燥,穿窟窿,蔓上生,裂当中。托布津,新万生。
第三种,秸萎病。镰刀菌,根基生,蔓肉烂,纤维剩,先枯萎,后要命。土消毒,忌连种,克萎灵,敌克松,改嫁接,绝此病。&
第四种,灰霉病。此病害,幼瓜生,先烂花,后烂瓜,脐顶部,灰毛生,温度大,低温重。扑海因,速克灵,粉尘剂,烟熏蒸。
第五种,蔓枯病。叶茎部,均染病,叶染病,半圆形,V字斑,上面生,病害重,黑点生,蔓染病,椭圆形,麻状裂,流胶脓。百菌通,硫菌灵。&
第六种,黑星病。嫩叶片,危害重,暗绿斑,上面生,星状孔,边不清,生长点,染上病,不几天,秃桩形,蔓染病,斑凹陷,疮痂斑,溢胶脓,湿度大,生霉层,瓜生病,初流脓,暗绿斑,霉毛生。黑星丹,黑星灵。&
&第七种,白粉病。叶茎生,边不清,粉状斑,白茫茫。早防治,危害轻,粉锈宁,粉必清。&
第八种,疫病症。叶边生,不变形,叶中生,斑圆形,像湿纸,似透明,茎蔓部,病严重,暗绿斑,缢缩形,像枯萎,后要命,瓜染病,斑椭形,湿度大,白毛生,烂得快,臭味腥。杀毒矾,甲霜铜。&&
第九种,角斑病。该病菌,细菌性,叶染病,多角形,斑脱落,易穿孔,瓜软腐,流菌脓。可杀得,链霉素。&
第十种,病毒病。该病毒,三类型,花叶病,蕨叶型,条斑类。最严重。嫩叶片,先染病,黄白绿,斑驳形,叶皱缩,株丛生,蔓茎部,条斑生,瓜不长,变畸形,病毒病,难医症。先灭蚜,防虱蝽,免接触,避传毒,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硫磷颗粒剂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