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化法制讲座心得体会会

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的个人心得体会
发布人:&&发布日期: 09:25&&共1980人浏览
  虽从教32年,从事学校管理也已有20年,应当说对教育教学工作已颇为熟悉。但新任一所学校校长,对如何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还是觉得疑惑重重。尤其是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如何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尚缺乏信心。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西峰区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组织的参观考察和总结交流活动。有所感触,也有所收获。现将我的思考汇报如下。
  彭中印象
  据我所知,彭原初中是一所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多年名列前茅的学校,也是长期坚持不上晚自习的学校(现在因住校学生增多,已上晚自习)。曾在此召开过学习交流现场会,在全区推广过他们的经验,我也前后几度到这里参观学习。我一直认为,这所学校虽然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学校条件还有待改善,内涵发展还够不上真正的高质量。因为从校园文化积淀和积累的档案资料来看,学校很少有除成绩之外的其他自己的特色。
  这次,当参观车抵达学校门前,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学校容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校门正在装修之中。但校园中那平房和原来的小教学楼都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幢高大的楼房:一幢是教学兼办公楼,一幢是公寓楼。两楼之间,宽畅豁亮。庄严的国旗杆矗立校园中间。西边是学校的教学区,东边是师生餐饮区。学校北面是正在征地修建中的学校操场。学校四周靠墙处绿树成荫,整个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美观整洁。
  进入校园之前,包浩青主任分发的活动指南上赫然印着:
  学校使命: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创建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把彭中创建成为值得学子信赖的,广受社会推崇的区域名校。办学理念:润泽生命,开启智慧,以德育人,共同成长。领导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奋斗目标:管理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校训:敬业修德,强能建体,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风:和谐弘德,尊师爱生,博学善教,勤勉奋进。教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锐意改革。学风:勤学善思,学以致用,惜时守纪,刻苦自勉。
  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明确而又科学,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学校教师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有5项课题通过省市鉴定。学校也获得了多项殊荣。
  在巡回观看教室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教室,学生都是分小组相向而坐。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学生相互讨论问题的,还有学生在讲台上大胆展示的。尤其是实验室里,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变化现象。他们是多么投入,多么认真。
  这不是高质量的内涵发展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四中观摩
  走进庆阳四中的时候,正是大课间。在李怀海副校长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来到狭窄的操场。我知道,四中的校舍是非常紧张的。因为近年来,四中随着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生源在急剧增加,现有学生已达到3600多名。2008年,我刚调入黄官寨实验学校的时候,因学校还没有建成,而在此借地工作过一个学期。所以说,对四中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我们在操场,看到学生在跑操,队伍整齐,步伐有力,口号宏亮。四中的体育,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比较有名的。全区中学生运动会比赛成绩,基本都是第一。近几年,因体育专业考入高校的学生人数也在剧增。同样,他们的音乐、美术专业考生人数也增加不少。
  跑完之后,接着是经典诵读。学生站读规定的诵读篇目,神情专注,念念有词。
  在逸夫楼资料室,我看到了学校编辑的《古籍读本》《诗意地栖居》《经典的魅力》《优雅的眺望》《诗歌朗诵技巧》《弟子规易解》等丰富的人文系列校本课程资源,以及学校创办的校报《北地花》和校刊《四中教研》。另外,还有学校举办各种活动的资料记载,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普通话朗诵、经典诗文诵读、书画大赛、才艺展示等等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在初中部教学楼巡视课堂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四中课改取得的丰硕成果。四中初中会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区第一。你在每堂课上都能看到自主互助式学习的特点。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激趣为主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夯实基础,发展特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口、动手,全程投入,并在相互交流帮助下,独立学习、实践、思考、质疑,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智慧。
  还有小组化管理也成为他们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引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促学生,学生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自律意识、自主合作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以班主任为心,经班干部为轴,以小组为轮,以承包制为纬,以节点式管理为经的学生自主性管理体系。
  从资料介绍上,我了解到,庆阳四中以经典诵读为奠基工程,以德育生活化为内在主线,以名生培养为实践引领,以&引强入校&为外部资源,以自我发展为主旨灵魂,科学完整地构建和打造具有庆阳四中特色的校园文化,把教育生活还给学生。
  在高中部参观,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在如此简陋的教室里(其实是防震用活动板房),学生进行着各学科竞赛、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公共礼仪、人格与心理、心理健康辅导、普通话培训、计算机维修、围棋、桥牌、篮球、田径、体操、书法、素描、速写、色彩、声乐、钢琴、舞蹈等如此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每位老师都很投入地进行着自己的课程,因为这都是他们特别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们不仅获得了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喜欢的特长专业的成长。
  请问,这样的学校教育难道不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大会总结
  下午一点半钟,西峰区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准时开始。会议由教体局副书记兼副局长的张金梅同志主持。王永锋副局长通报了学年度全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这个通报不仅通报了各中小学校高考、中考成绩的各项排名,还通报了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和获奖情况,这是对各学校全方位的工作的总结通报,全面具体,真实有效。通报结束,王局长还对各先进学校的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充分肯定了课改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坚持课改不动摇,通过深化课改提质量,他还通过客观的分析,指出了问题学校存在的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他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1)各高初中要提前谋划高考中考备考工作,成立备考领导小组,制定备考方案。(2)认真研究新课改下的考试试题,制定科学可行的复习计划。(3)组织模拟考试2次,要求教师进行面改。(4)狠抓控辍保学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流失率。
  接着,教体局办公室张小伟主任宣读了《关于对学年度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表彰奖励的决定》。《决定》希望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号召全区各初中阶段的学校要以先进为榜样,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强化质量意识,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不断创新的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推动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接下来是庆阳四中、齐楼初中、南街小学、齐楼小学、中街幼儿园、星星幼儿园等六个单位的经验交流和顾咀初中、后官寨初中、野林初中的表态发言。我觉得,经验就是一条走过的路,是成功的累积,经验交流总是自豪的。这里的表态其实是一种检讨,客观地寻找自己的失误,这样的发言总是痛苦的,不情愿的。
  最后是朱照华局长的重要讲话。他主要强调了以下八个问题:(1)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2)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围绕质量开展工作。(3)努力做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以质量论功过。(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质量这一中心。(5)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向教研教改要质量。(6)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打好质量翻身仗。(7)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质量监督考核。(8)落实目标责任,严格奖惩制度,通过激励机制促质量。
  个人感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际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均衡发展、优质发展、重视科学知识和特色学校。
  1.均衡发展。西峰区已经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但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因而也不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同样成功的机会。所以,均衡发展必然成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
  2.优质发展。优质发展就是要努力办高标准的学校。办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事实上,西峰区的义务教育是在一个低标准上运行的。根据对西峰区各个学校的经费、师资、校舍、计算机配备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城区与农村在办学条件上有较大差异,而且同一学段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办好每一所学校,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合格的、高标准的学习条件。
  3.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高质量的核心要素。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提高科学知识教育的质量,因为教育首先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现代教育把科学知识放到中心地位,道理可谓既简单又深刻。
  4.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由学校来承担。所谓学校文化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包含着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才观、质量观的看法等。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会有目标,才会有追求和成功。校长要把这个理念转变为全体教师的追求和共同目标,带动全体教师和整个学校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化组织的核心。
  今后打算
  面对当下的董志初中,根据会议精神及个人体会做如下打算。
  1.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完善教学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依据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目前,需要强化和完善的有如下教学制度:一是听课制度,领导和新任教师每周不少于三节,班主任听本班课每周不少到二节,课任教师至少一节;二是教学检查制度,检查内容有听课记录、教研记录、备课教案、作业和试卷,采取定期全查和随机抽查两种形式,每周五上午为全查时间,主要检查下周备课储备、听课记录、教研记录等,其它项目周一至周四随机抽查;三是教学通报制度,每周五下午教师例会为专题通报时间,通报必须由好典型和差典型及原因分析;四是教学调研制度,调研形式包括个别座谈、现场调研、抽查、抽考等,每周调研结果随例会通报;五是领导包科包班制度,领导包科包班情况每周班子例会汇报一次,每月述职总结一次,承包效果与所包班级学科奖罚挂钩;六是导师制度,导师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导师,对在升学目标临界线上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度,被确定为导师的教师对所导学生负有思想教育、学习帮助的责任,侧重于拉腿学科的补救;二是新任教师导师,对新任岗位不足二年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采取拜师形式,被确定为导师的教师,对所导对象的教学业务负有帮助义务。七是赛课制度,教师赛课每学年举行一次,采取随机抽课、限时准备、评委打分、统一排名的办法,每学科学校奖前两名;八是学习竞赛制度,可以是作业展览,可以是知识竞赛,酌情奖励;九是科研制度,要求学校每年由一至三个县以上立项课题,由科研处负责实施;学科教研组每年至少一个校本教研课题,由包科领导和组长负责实施,对涉及改革常规教学的课题,须经教导处论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学校鼓励个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所有课题待正式结题后学校报销有关费用;十是教学汇报制度,领导包级包科汇报,随每周班子例会进行,学科和班级教学汇报每月由教导处组织一次,教师个人教学汇报,学校根据需要,采取随机形式进行。
  2.狠抓常规,推进课改。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快乐、开放、有效&2344模式。常规教学要求:备求全、讲求精、辅求活、批求细、考求实、评求导、补求足。其中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必须抓实抓好,必须做到&三全&:一是类型全,所有课堂教学都必须有教案,包括新课、复习课、作文课、试卷评讲课、实验课等;二是内容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教具;三是格式全,备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程序、教学反思。通过推进课改,课堂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方式,把传统教法转变为适应、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上来;二是转变课堂模式,变传统满堂灌为体现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真正落实&2344&中的&3&。即:学习目标任务化,学习任务活动化,学习活动快乐化。坚持贯彻落实&尊重个性,关爱学生;开放课堂,生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快乐活动,有效学习&4个教学理念。努力建构&激发兴趣,活动热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总结回顾,反馈矫正&4种课堂结构。以此,达到真正实现&乐学,乐教&2个教学理念的统一。
  3.挖掘资源,创建特色。董志初中建于1905年,学校虽地处农村,但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学校文化资源。学校应当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具有本地本校特点的人文资源,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化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人文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构建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真正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日浏览数:
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用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哺育下一代,这不仅能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更重要的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塑造出无愧于华夏民族的中国人。华夏文化绵延五千多年,其传统文化经常时间的积淀,大量地展现在我们生活中。特别是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传统文化,鲜活的生长在学生的身边,实在应该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资源。本子课题《华夏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着重于华夏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领域内如何实践的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华夏传统文化和川沙乡土传统文化为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研究,包括发掘各门学科中华夏传统文化的内涵因素,探索将华夏传统文化浸润于日常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开发以学习、研究华夏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拓展课、探究课。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现行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中明确地指出:在中小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工艺、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吸纳华夏民族注重和谐的文化精神。充分利用“二期课改”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各类华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从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吸收养料,使华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如果我们把华夏传统文化,这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活动积累的成果,有效地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那么我们就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就能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此我们才不负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1、教材中现有资源的保证
教材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我们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充分发掘各门学科中华夏传统文化的内涵因素,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如: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中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和《社会》,承载着丰富的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礼貌待人、关爱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如不屈外侮、追求独立统一民族意识等。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我国语言文学的学习,学生从中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和传承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借助于外国语言文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领略华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自然科学和技术学习领域: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的各门学科进行华夏文化的传承,应结合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技术的发展,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了解我国科学家事迹,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尚人格。《劳动技术》学科中传承华夏传统文化,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古今技术发展的成就,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开拓创新、刻苦钻研等华夏传统精神。
艺术、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艺术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中华民族在体育与健身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在传统中华体育项目活动中,培养合作、竞争、进取的品质。
2、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我校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在开展二期课改实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如在2004年区毕业班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了题为《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提高课堂实效,全面提升毕业生合格率、优秀率》的发言;2004年下半年,教育处在我校召开了全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制定和实施现场交流会;2005年上半年,我校又为全区参加二期课改培训的初中校长举办了以“改进课堂,推进课改”为主题的听课、评课活动;2005年8月,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了《以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抓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交流;2006年上半年,我校汇编了《二期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文集,作为《浦东教育》专辑,向全区辐射我校的课改经验。我校近几年以来,从未间断过华夏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艺术体育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中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乐、书法、韵律操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的教育,陶冶了学生情操,并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声誉。
3、学校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我校地处的川沙是一座布满历史文化遗迹的古镇,有着明代嘉靖年间建筑的古城墙等多处历史遗迹,有着近代黄炎培等多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居住地,有着老浦东特有的淳朴的风土民情,川沙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浦东历史的标志和缩影。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践提供了最为珍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校借助于地方资源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在“二期课改”中形成了学校特色,如:民俗风情社,教师结合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的内容对浦东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他们以浦东百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切入口,研究了浦东发展的历史轨迹。他们以浦东原有的小火车到今天的磁悬浮列车为研究对象,确定了《从小火车到磁悬浮的移革看浦东的发展与腾飞》。学生走访了档案馆,查阅了百年来的《川沙县志》;访问曾经在小火车上工作过的李司机,参观了小火车站遗址和龙阳路、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车站,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撰写了考察报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浦东、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又如:文学社和演讲辩论社的学生详细地考察了川沙地区的人文资源。他们先后去考察了川沙古城墙、黄炎培故居——内史第、张闻天故居;寻访了宋庆龄出生地、胡适出生地等遗迹。走访了当地的一些年长者,聆听了有关这些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青少年时期的传闻轶事,激发了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撰写了《川沙镇人文资源的研究和发掘对川沙经济发展的影响》专题报告。
学校还利用了黄炎培故居、川沙烈士墓、育华(集团)学校东校区实习基地、孙桥农业生态开发区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学生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德育拓展型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年来学校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将视角投向学校所在地围绕的社区文化,以固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典型的经济、文化发展轨迹作为学生学习的鲜活材料,进行不断地筛选,不断地滚动发展。到目前为止,学校基本上已经相对稳定的形成了二十多个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以社团为载体,形成了以下几大类的社团组织。社会人文类:文学社、演讲辩论社、时评社、民俗风情社、记者团、志愿服务社。自然科学类:奥数社团、环保社、标本制作社。科技制作类:车模社、科技社、信息技术社。艺术体育类:书画社、合唱团、民乐社、乡土掠影社、健美操队、篮球队等等。
4、《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为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确立了方向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也是《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青少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潜在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上海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息息相关,是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培育上海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为这个重要前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是德育课还是学科教学其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够,整个教育体系中对民族精神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也是对《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具体落实的实践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我们试图达到下列目标:
1、通过《华夏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展开,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课题的开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好的贯彻学科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实施。
3、通过课题的开展,让我校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究,改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在备课组里,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通过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的撰写,整理形成与课题配套的的拓展课、探究课,并形成相应得校本课程。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领域和内容是庞大的,有文学类的诗书画,古代的小说、散文;还有戏剧、曲艺杂谈等舞台表演艺术,还如山水园林,名寺古刹的建筑、美术雕刻,书斋画苑艺术等等。它们蕴藏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体现在让人叹为观止的科技工艺中……精采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无不蕴含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
“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应开发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为有效的教学内容,还应注重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传承。
(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
1、创设渗透华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环境意识:“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语文课《和田的维吾尔》一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观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又如在英语课《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的教学中,教师带了几个实物粽子进课堂,由棕子谈到吃粽子的节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又如在体育学科中,教师在武术教学时,他们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并播放相关片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激情,又激励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2、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讲授华夏传统文化。各门学科中广泛蕴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内涵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时机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讲授: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在化学教学之中,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又如在数学《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详细介绍了《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谈到了勾股定理的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方面的成就,并结合例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在小组活动中,把华夏传统文化作为活动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地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特别在学习唐诗、宋词、元曲的过程中,采用散读、抽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朗读音频资料指导学生体会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与音韵美。教师还设计一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熟背于心。学生在大量诵读经典的诗词曲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悟到它的“美”,并且必将为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深感自豪。又如在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通过剪纸活动,京剧脸谱的对称性判断等,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生命科学《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查找我国相关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航天和极地考察需要克服的不利人类生存的因素,在课堂上小组发言。通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传承了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
4、在例题和作业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华夏传统文化。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和作业,在设计例题时有机的结合本学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题目;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兴趣,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对作业过程充满兴趣,从而学习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文中“莲”所寄寓的内涵给予适当的延伸,在让学生掌握了作者寄寓莲的内涵后,让学生们课后收集在华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植物被用来寄寓人生的理想和自己高尚的品格,比如“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等,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容量上进行了延伸。又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习题课)》的教学中,以2000年前我国非常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题目导入:今有五羊,四犬,三鸡,二兔,直钱一千四百九十六;四羊,二犬,六鸡,三兔,直钱一千一百七十五;三羊,一犬,七鸡,五兔,直钱九百五十八;二羊,三犬,五鸡,一兔,直钱八百六十一。问羊、犬、鸡、兔价各几何?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又如在英语《Talk about Shanghai hundreds of years ago and Shanghai today》让学生寻找和感受上海的变化作为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如在乡土地理《富有特色的都市农业》一节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绘画、写作、演讲等多种兴趣,设计如下一组作业:
①你知道“浦东三黄鸡”吗?它的长相是怎么样的?
②你能区别“大田菜”和“大棚菜”吗?
③你知道学校附近农田的土壤类型吗?去请教一下吧!
④你的爷爷奶奶家还有老的劳动工具吗?你叫得出名字吗?
⑤你能区分农贸市场的野生鱼虾和养殖鱼虾吗?
具体作业形式可选择:a.做成几个图文并茂PPT;b.撰写一段咨询后的文章;c.设计一幅宣传具有浦东农民劳动工具特色的公益广告;d.模拟开展一次宣传浦东新区乡土地理的讲座。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富有个性化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身边乡土地理的魅力,为自己的家乡感到深深地自豪,从而感受到了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充分利用华夏传统文化和川沙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学生重点拓展和研究的小课题,开展有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如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家乡的饮食文化等;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等。每学期教导处在期末收集教师探究课的教案、教学案例、课堂实录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在综合现有的运行模式(“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完全自主”式和 “部分教师参与、导师主导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及本学段的实际情况,制定运行方式为:“课任老师指导,学生在限定范围内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仍以班级为单位,由课任老师担任专业指导师,在体验和训练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与技能之后,学生自组课题组,自选科目、课题,本班相关学科教师指导实施课题研究。指导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组织协调学生进行课题汇报交流、总结展示等。
面对因各种不同课题组织成的教学班,如何进行班级教学呢?根据学校的实践,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至少安排了以下几种课型:
(1)选题指导课。主要是课任老师由本学科、本学段、本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指导学生的选定课题,组成研究小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给小组成员分工。填写开题报告。(第一、二课时)
(2)研究方法介绍课;主要给学生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课任老师结合本学科、本课题,着眼于介绍开展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能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进行,并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第三、四课时)
(3)实践研究课。主要为研究小组在制定研究方案后,进行实践研究,主要安排在课外时间,有组长具体负责。(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
(4)论证(或鉴定)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评估问题和作出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改善研究方法和完善研究成果。一般可由教师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然后针对具体课题开展讨论和答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按适时原则安排)
(5)体验交流评价课。主要是让学生介绍和交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或是从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中总结出的教训,为其他同学提供启发和借鉴。一般可采用由学生介绍,其他学生和教师提出质疑或点评的方式进行。(最后二课时)
我们开发和收集的拓展课研究课有如:“年俗——百姓过年老风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年俗中所体现的一些习惯或者一些活动,来感受古老而敦厚的年俗的魅力,体味中国年俗文化。“中国竹文化”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请教老师专家,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方法,深入地了解认识中国的竹文化,学生们在课题总结中写到:“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子对我国历史、精神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园林建筑、音乐领域、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 竹子文明的国度’。竹子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竹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了解我国数学家,感受华夏传统文化”中通过对我国数学领域的成就的认识、追寻数学家成长的足迹,从不同角度感受在数学学科中散发的华夏传统文化的气息。通过了解我国数学领域的成就,能让学生感受这些数学家的身上存在着的华夏传统美德。还有“唐诗欣赏” 、“‘曲’林览胜” 、“唐诗中的送别诗” 、“我国的数学家” 、“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 、“走近奥运” 、“唐朝社会生活剪影” 、“故宫与长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趣谈” 、“上海民居——石库门” 、“京剧脸谱” 、“软陶之旅”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武术―为何是中华民族引以骄傲的国粹”等课题。
这些课题既让学生从华夏传统文化和川沙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中获得了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载体,又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了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而且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学生感受到了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成果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放了教材,拓宽各学科的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机会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仅实施了一年左右,但已初见成效,实践以来各学科的老师不仅培育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增加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一个多学年来,我们在各学科领域的竞赛活动中硕果累累。仅以2007学年第二学期为例,获奖情况如下:
表1:2007学年第二学期学生竞赛获奖一览表
荣 誉 名 称
2007年迎奥运世博“新知杯”文明道德短语征文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
“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海“易思-新知杯”
中国中学生作文报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
“建平世纪杯”浦东新区第十五届作文竞赛
初三年级组
浦东新区教研室
“建平世纪杯”浦东新区第十五届作文竞赛
初二年级组
“韬奋杯”第五届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中国韬奋基金会
浦东新区第三届古诗文阅读竞赛预备年级组
浦东新区教研室
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围棋锦标赛初中女子组团体
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市围棋协会
浦东新区中小学生围棋比赛中学女子初中组团体
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浦东新区社发局体育处
浦东新区中小学生围棋比赛中学男子初中组团体
2008年浦东新区时政竞赛复赛
浦东新区发展研究院教研部
2008年浦东新区初三化学竞赛
2008年浦东新区学生美术书法作品比赛中学组书法
浦东新区发展研究院、浦东新区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生中国画、书法、篆刻比赛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首届川沙青少年风尚大赛
2008年川沙新镇首届中小学书法作品展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川沙文化馆、
2008年度浦东新区中小学“08奥运”信息科技学科竞赛电子报刊(中学组)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实验期间共开设相关实践的公开课60多节,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40多份,教师先后撰写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80多篇。比较优秀的文章有:《开启华夏文化之门——语文教学中渗透华夏文化之浅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谈古诗文教学与华夏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华夏传统文化的尝试》、《数学与华夏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华夏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华夏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地理教学中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习书育人———书法社团实践研究》、《浅谈华夏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等。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学习,务必做到知识全面,唯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弘扬华夏传统文化时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手段得当、有理有据的良性循环。
我们感到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对华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对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总体上的把握;同时,系统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明确对学生进行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点,虽然华夏文化层次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但是对于当代学生,如果不能真正抓住他们的特点,结合学生关注的利益点进行传授,那么就无法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接受,则其效果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学科课程的二次学习和理解。由于二期课改中只是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并未要求纳入,因此对于很多教师而言,特别是课堂上如何在合适的知识点、什么时机引入传统文化点显得十分重要。
2、有机渗透,避免牵强附会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避免牵强附会。要注意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选用具有典型意义又符合学科教学特点的事例,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事例进行教育;设计的学习内容和例题、习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国家发展状况,让学生从数据和图片中,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感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要善于挖掘教学中隐形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尽量使其显形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教育。但是,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科教学是主线,是重点的原则,能效渗透华夏传统文化则渗透,不能渗透则不渗透,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本末倒置。
3、切合学生实际是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首先,文化教育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华夏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切忌大而全,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就是泛泛而谈,学生姑且听之,其实效十分不理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结合学科课程知识点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挖掘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把这个文化点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期以点带面,让学生全面理解并融入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注意到自己是立足现代立场传授传统文化,因此无论在授课方式、授课手段、语言运用、案例举证等教学诸环节,都要赋予学生喜爱的当今元素,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赋予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理念,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避免学生把教师当成“老学究”或者“不可理喻”的代表,而从内心抵触教师的授课。
我们的这次实践只不过是在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点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深知学科教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充分挖掘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加厚学生生命的底色。
上一篇:[ 03-23 ]下一篇:[ 03-23 ]
Cookie: 不保存保存一天保存一月保存一年
找不到相关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制讲座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