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怎样做才能如何改变自己己的命运

缥缈萧红影
        
         缥缈萧红影
                  ―――观电影《萧红》感想
&  六月,梅子熟了,上海淋在了雨中。
  看过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表,我站到窗前看雨和雨中的申城:迷迷朦朦中,有个撑着油纸伞,充满忧伤、神情孤独的影子在雨中缥缈…,哦,萧红来了。
  萧红的故乡在呼兰。在我读高中时,曾在地图上寻找过呼兰的位置,哥哥告诉我那是哈尔滨的一个县城,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名产珍珠,慈禧的首饰盒里就有呼兰的珍珠。
  东北很遥远,我从没去过那个地方,可萧红是来过上海的,1934年11月流亡到上海,她和萧军一起住在拉都路(现在的襄阳路)那间见不到阳光的亭子间里,在那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她写信给鲁迅,叙说到了上海的情况。
  鲁迅接到信后,约萧红在老靶子路(现在的武进路)的一家咖啡馆见面,鲁迅和萧红、萧军还经常在上海“内山书店”会面,他们谈论时事,谈论写作,谈论生活…。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那个亭子间,那个咖啡馆,那个内山书店,或者已经不在或者物是人非了,但我愿意相信萧红的影子一直留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在雨中缥缈,在我梦里出现….。
  我坐在影院,看宋佳将萧红的影子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无比凄婉生动起来。
  1942年日军炮火下的香港,萧红病了,骆宾基陪在身边,萧红向骆宾基讲述了她10年来在颠沛流离中的写作和爱情生涯……,历尽艰难的女作家,病入膏肓的萧红,依然爱着写作,爱着爱情,散发着独有的魅力,骆宾基被深深打动了……。
  整个电影,导演霍建起没有将更多境头用在萧红作为女作家的的文学创作上,而是聚焦于她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人的爱情波折中。
  30年代的青年学生都知道易卜生小说中的娜拉,为了不做海尔茂太太离家出走。萧红也做了回娜拉,感受着娜拉的喜悦。不过,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的萧红并不是单纯为了逃婚,而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离家出走后的萧红,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想寻一个能资助她读书的人,她找到了父亲为她订下的未婚夫,结果她书没读成,却发现怀孕了,未婚夫将她独自放在旅馆说是回家取钱,然后杳无音讯。
  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在哪个女子身上都是难以想象的悲催。
  萧红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而后结识了青年作家萧军,俩人一见倾心、相互爱慕,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离开了旅馆,不久后在医院生下孩子,因无力抚养而将孩子送给他人。
  电影用十分唯美的画面,饱含深情又细腻委婉地讲述了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疲于奔命的生涯,当爱情进行时,萧红流亡的心是安稳的;当爱情受了重伤,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无家可归。
  在萧红、萧军共患难的日子里,他们爱情甜蜜,执笔闯青岛,闯上海。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都在这个时期创作、发行,他们一起成了三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在他们有了名气后,二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萧军的出轨使他们之间的争吵日益激烈,这个最初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男人,成了伤她最深的人,萧红说,“……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在离开上海继续逃亡时,萧红跳下了准备和萧军一起离开上海的轮船,各奔东西。
  萧红挨饿,受冻,贫困,在饥寒交迫中表现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坚强意志,却被爱情这把双刃剑深度伤害,彻底击垮,造成了致命伤。
  萧红生前有很多朋友,在她31岁离世后,那些朋友都活着且会写文字,但是他们并没有或者不知道该为萧红做点什么。是一个叫葛浩文的美国人,他首先发现这颗璀灿的星星在天空悄然闪烁,发现了30年代如精灵般的东北小女子的文字天才,他发现时的惊叫声引来了中外文坛的无数目光,一时间,有关萧红的回忆录、传记文学、萧红研究会、论文著作、影视片此起彼伏,并在萧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时再掀浪潮,就像很多学者一生沉浸于《红楼梦》,一个萧红也让不少人双收了附庸风雅的名和利。
  她的情史成了传奇。但是,对萧红来说,她情路上的苦是不言而喻的。她和萧军一起时,怀着别人的孩子;她和端木一起时,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萧军。
  端木对萧红是仰慕的,萧红在虚荣上有了满足感,她虽不喜欢他擅长的“拍马”和性格上的懦弱,但在她和萧军情感旅途山穷水尽时,还是与端木结合了。端木是个不太负责任的人,在战争危险中,在萧红需要保护时,他选择了逃离,萧红对端木不断处于失望中….。
  人物传记《萧红》以它的优良品质来到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被提名入围角逐8个金爵奖项,电影面对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受众,评价是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对萧红的作品读得不多,有些人从未读过也完全可能,仅凭借一部电影去理解萧红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席上笑声时起,更多是在享受语言的文艺性和与其他影视对白的相似性,少了对萧红的文学成就的赞赏和对萧红命运的思考。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位观众先去读《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然后再去看电影。宋佳入木三分的演绎,原因之一正是她对萧红及萧红小说和散文的深刻理解以至把握,而我在观看电影之后,再次想念起她的文学作品来,感念她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别具一格和带给我的诸多启迪。
  假如我们拿同为民国才女的张爱玲和萧红比,张爱玲充满沧桑感的文字和情感都表现在她热衷的城市世俗和放大的琐碎里,看似津津乐道,却是虚无的;而萧红呢,她的文字虽不及张爱玲精致,但是,她率真大气,她关注的是人类普世性的那些东西,在对小团圆媳妇被她婆婆的狠狠“管教”、古怪的二伯与砖头对话等一系列描述中,呼兰的乡土人情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生死场》序)。
  我们再拿同样是擅长描写乡村题材的沈从文与萧红比,沈从文用的是一种美化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和纯的化身,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一个让读者无比向往的精神世界,而萧红呢,她的文字里呈现出“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死图景和荒野似的乡村景观:“中秋节快过去,田间变成惨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她的文字就象一幅多彩的乡间风土画,文字虽不华丽,读着却仿佛能看到那个地方,她是一个能用文字绘画的“画家”。
   萧红是我心爱的女作家,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她重病时,大咳着,仍然伏在枕上写着《呼兰河传》,反躬自省健康日日又做得如何;当香港的上空飞着太平洋战争的炮弹,她还一字一句写着《寄东北流亡者》,写下了她生命的最后文字,萧红对家乡的情怀来自内心深处,那是对同胞、对人类的深深悲闵,扪心自问因私利而情绪不能自拔时会不会惭愧呢?
  一部现代文学史,萧红是独树一帜的篇章;一个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萧红》是出类拔萃的影像,以其凄美、精准、细腻的摄影手法,荣获了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爵奖;宋佳与萧红的神似,赢来如潮好评,影像把观众带回三十年代萧红的身边,共同感受萧红的悲情和才情,让人心疼,让人钦佩,让人感怀不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其他科|||||||||||||||||& & & & 正文观《黄金时代》有感-浅析萧红命运的心理成因严林(乔悦心) 国家二级咨询师 , 技术特长: 沙盘,催眠,聚焦取向心理疗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昨天下午开始重感冒,但依然没能阻止我去影院观看《黄金时代》的决心。上周因为突发有工作,浪费了已订购好的票子,想来没有完成的遗憾有多大影响。于是带着灼烧般疼的喉咙,顶着像鱼泡样浮肿的眼皮,我还是去到浦东全上海最后一家在放映的影院。整整三个小时,独自坐在里面。当看到黑白底色的萧红低声平静的诉说着自己的生平,那种清冷瞬间穿越时空,我知道是来对了。这部影片是适合一个人来观看的,碎片化段落的叙说方式,仿佛如她碎片般的一生。颠簸流离、起伏跌宕、爱恨交织。影片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叙说了萧红一生的坎坷命运。整部影片有着压抑和沉闷、甜蜜和纠缠,但更多的是孤独感,那种深沉的孤独和无助。你可以感觉萧红短短一生鲜活而又孤寂的灵魂,就那么不知不觉融进了你的心里。与其说是萧红的命运坎坷,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她在无意识中义无反顾的走上不归路。萧红病终之时只有三十一岁,但她的感情生活却充满传奇色彩,两次怀着别人的身孕与另一爱她的男子在一起。用她自己临终时的话:&我的作品不知今后是否还会有人看,但关于我的绯闻会一直流传。&她的情感有不顾一切的爱恋缠绵,也有始乱终弃的悲切无奈。所有的结尾都在一开始已埋下种子,这种子是她的心甘情愿,是她无力自拔的潜意识需要。不说政治背景,也不谈是否与真切的历史有太大出入,更不谈道德评价。我只是从影片所陈述的脉络,所呈现的情感层次,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感觉这个女子,感觉她命运的跌宕起伏,她的才华,她的爱,她的怨,她的孤独。不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下,有多少人了解心理学,知道弗洛伊德、皮亚杰、华生、海灵格等这些鼻祖大师们。知道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这些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内心挣扎的治疗方法。如果时代切换到今天,心理学的知识已经普及到一定比例的大众化程度。也许萧红的命运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入到情感轮回之中。因此生不逢时,在那样的战乱之下,也是她一生漂泊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既是她无根无依靠的童年生活。&萧红(日-日),享年31岁。原名张廼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这是影片一开始,黑白色背景的简短自述。让人不由得心生悲切,多么年轻的生命,还未及完全绽放就已凋谢。萧红自七岁起丧母,在她的叙述中,他的父亲是个冷漠的人,她无法理解他为何对待家人如此冷漠。那么可以推测这对父女之间是没有任何情感交流的。除了压抑、控制、羞愧,萧红没有得到过任何来自于父亲的疼爱,得到过这血脉的情感连接。童年时代唯有祖父疼爱,陪她玩耍。在祖父去世之后,这仅有的精神依靠消失。这个家对于萧红就再也无任何留恋和温暖之处。父亲,这个重要客体决定了女儿将来的择偶、情感方式和个性。女儿往往以父亲的行为、情感模式投射性认同为自己的需要,并内化。父亲教会女儿如何与人相处,更确切地说,是影响到如何与异性相处,决定了她对男人的认识和态度。女人对男人的最初感觉都来源于父亲,并且在幼年时期的这种血脉之爱给予了内心最初安全感的建立。如果长期缺乏父爱,缺乏这样一个客体的存在。女孩在情爱之中往往会迷茫困顿,她不清晰内心需要的男人应该是如何的。但潜意识里渴望修复这种父女关系,渴望这种原始性的感情,而男女情爱是最强烈最直接的验证。因此她会极力渴望爱,渴望与男性连接,以试图修通童年的残缺。萧红的每一段恋情都有共同的模式,都有着她为了爱义无反顾的决绝。她相遇的每一个男人几乎都爱上了她,且是深爱。这样经历的女性,有非凡的才华,美貌,还有坚韧顽强的个性,不懂世故的单纯。她内在的那种对爱的渴望是会发出能量场的,而吸引到她所渴望的情感。深切的,热烈的,却是无疾而终的。像飞蛾扑火一般灼烧自己,也灼烧着身边爱她的男人。但凡女人这样用尽了力气,不顾一切的去爱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在逐渐回归了社会角色之后,最终都是要逃离的。几乎是没有男人可以承载这样的感情,那么决绝的厮守,仿佛要把对方融入皮肉之下,才会有安全感。这个男人最终会因为无力承担,会窒息而逃离。不是不爱,而是累了。她的第一段感情是因为不能妥协于家族的婚姻安排,背叛了未婚夫汪恩甲和表哥陆振舜私奔,那在当时是多么的惊世骇俗。而陆是有家室的,这个萧红一开始就知道,而沉静在爱中的她以为这个男人是一样坚定选择的。他们的私奔背负着两个家族巨大的谴责。陆振舜最终抵挡不住来自家庭的压力而回头,萧红却被暴怒的父亲关押,直至她逃离。在她决定私奔的那一瞬,她不会想到陆振舜会反悔。她不明白社会性角色对于一个中国男人的意义。伦理、责任、孝道、家族、妻子、儿女这种种的身份都在这个男人身上。这样子的众叛亲离,她可以承载,而陆振舜无力承担。男人大多都清晰自己真正的需要,即使疯狂过,但在某一个点上会清醒,这也许是天赋的能力,他们能清醒的区分自己的各个社会角色。可女人常常一开始清晰,陷溺进去后非要搅成一锅粥。在女人的骨子里,爱就是纯真不可有外物的。这是女人情感可贵的执着,却也是天性的弱点和悲哀,历史上这样题材的作品太多太多,所以一个女性精神上的独立觉醒和自我完善是有多重要。同样对萧红这样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执着。在她私奔的时候,她同样没有考虑过这给她的弟弟带来了伤害。因为不堪同学侮辱,弟弟转学三次。她是那么的决绝,因为被爱的不足而强烈的渴望着。当萧红只身逃到东北的冰天雪地里饥寒交迫,她去投靠了她曾经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这个还处在伤痛中的男人毅然不顾哥哥的痛骂接受了萧红,这显然是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是不甘么?是未完的情结么?是留恋么?总之,那一定不是全然的爱,不然他最终不会残酷的抛弃已怀有身孕的她。两人在东兴顺旅馆厮守七个月,昏暗的房间,简陋的家具,只有两个人的世界,咸湿的汗水,充满情欲的味道。当炙热的情感平静,当荷尔蒙的激素退却。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现实,因与家族断了经济来源,他们背负巨债。汪恩甲在一个宁静的深夜,点燃火柴,照着萧红已经隆起的肚子。火焰熄灭,他默默离开。留下怀有他孩子的萧红,一并留下的还有欠下的巨额房租。在这七个月的昏天黑地中,他们只有彼此的世界,只有这小小的几平米空间,只有这一张床上的男女欲望,这种情感是让人透不过气的,最终将会是彼此的枷锁。萧红对这段情眷恋么?我想没有,那个时候她是迷茫的,困顿的,除了身边这个最终抛弃她的男人,一无所有,没有家,没有依靠。而她选择投靠汪恩甲,是生活所迫?还是曾经尚有的旧情?不曾知晓。遇到萧军,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她终于相遇了一段爱情,是的,我想他们是曾经相爱过的。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他们在小旅馆中就着盐分吃一块黑面包,却那么甜蜜和快乐。当萧军有了第一笔做家教得到的钱带萧红去馆子吃肉时,那种患难与共的情感是前面两个男人都未曾给予过她的。他们合作写小说,萧红因为萧军而真正进入到文学领域,认识了&萧军党&。她的生活从被困于东兴顺旅馆仓库差点要被买做妓女而开始进入文坛,她非凡的创作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由后来鲁迅的提携而从社会的底层进入社会的主流。她小心的维护着这份感情,用情至深。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主动和迎合,也为今后的裂痕埋下伏笔 。萧红曾经问萧军:&如果没有我的才华,你还会爱我么?&萧军的回答不置可否。大抵有才华的女子、拥有不同于世俗的坎坷经历和气质,这样的女子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他说当初在那个破旧不堪的小旅馆仓库中,看见她写的《郑文公》的双沟字,便被她深深吸引。萧红那时已有七八个月的身孕,可彼此情愫依然涌动。萧红内心是希望这个男人爱她褪去才华之后的本来样子吧。只是这当中还是激情的成分占据更多。后来他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开始好转,有了自己的家。但时局动荡,还是无法逃避辗转颠簸的命运。在同居的生活里,彼此个性的不合渐渐显露。萧军开始绯闻不断,年轻女孩对青年才子的暧昧。这些萧红不说,但内心是痛苦的。只是她自己不会意识到,在与萧军相处的一开始,她就是处于劣势的。怀有另一男子的孩子,穷困潦倒。虽然这个孩子在医院产下六天以后被送人,她拒绝喂奶,甚至都不肯抱抱她。是因为想给萧军一份全然的交代么?还是因为缺乏童年温暖的家庭未曾唤起她的母性?但这一决定已为他们的关系埋下孽缘的种子。我想这个孩子是她活到三十一的岁月里不会忘记的痛处。在和萧军吵架过后,萧红拿出纸笔写下文章《弃子》,留下眼泪。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让她屏蔽了对自己真实灵魂的召见。宁可舍弃了血脉之情,而奔赴这虚幻缥缈的男女之爱。她是那么渴望一个男人给予的温暖啊,当在深夜的冰天雪地里,萧军蹲下身子给她系鞋带,萧红将手轻轻的放在他的头上。那一刻,时光静止,这是她渴望的感觉。萧军的这个举动像极了一个父亲对一个幼童所做的,而这是萧红童年时代所极具匮乏的情感。她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永远被这样疼爱。而到了后期,萧军却已越来越不能给予这种体贴和关怀。端木的出现,是再一次潜意识的试图修通,却无疾而终。端木与萧军是截然不同的男人,温文尔雅,低声细语的,与粗狂豪迈的萧军正是相反。那时的萧红与萧军的感情已岌岌可危,萧红内心千疮百孔。端木的出现疗愈着她内心的伤口,而且端木还非常崇拜萧红在文学上的造诣。但萧红心里是知道端木除了这些,还有懦弱和胆小的。可情感上的温暖以及对爱的渴望,让她未及更多思考与斟酌,就又再一次一头栽了进去。朋友们问:&你就不能一个人先冷静一下么?&萧红做不到,对于她来说,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生命。哪怕这种爱是虚无的,是最终幻灭的,她也要决绝到底。于是她再一次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成婚,又一次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被动的地位。她都是知道的,但她身不由己。她要脱离和萧军痛苦的泥潭,却同时又陷入另一种寂寞孤苦。在与端木的共同生活中,这个男人曾经两次留下单身的萧红,而独自逃命,其中一次萧红还是临近生产。在病重之时,萧红曾无限凄凉的说:&我与端木终究是无法共患难了。&好在,端木在萧红生命的最后阶段,还一直陪伴着,辗转于各个医院。只是她已命不久矣,这份感情也已随风而去。她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的第二天就因为抽风而夭折,是因为战乱的颠簸流离么?是因为曾经摔了一跤么?还是因和果的关系?那是影片最为痛楚的一段,不愿细想这些原因。却是那么心疼这个女子的命运。萧红的每段情感都如同蒙蔽着双眼的飞蛾,只是一头要栽进火里。她是想要重生的,她是想要蜕变的。她曾经那么勇敢的违抗家族的婚姻束缚,违抗封建传统的教条,而毅然为了爱的纯洁而私奔。可她在与男人相处时是懦弱的,是被动的,期待的,像个小女人一般的无所适从。她敢爱却不会爱。童年时期,父亲的冷漠。是没有人引导她该如何与男性相处,该如何爱惜自己,尊重自己的女性身份。她相遇的这些男人都爱过她,只是花好月圆,不过昨日美景已成空。又有谁真心伴你到最终?一个女人最终想要的不过是一份绵长的陪伴,耐得起岁月,经得起风霜,然后有一天,落日夕阳,牵手而行。但同时萧红又是坚强的,在男人的背弃和战乱之中从未退缩。她顽强的坚持着自己的生命,即使在病重之时也没有间断写作。她的自我功能是强盛的,自我意识是鲜明的,犹如夜间盛开的海棠般孤立于世。只是到了后期越来越多的依赖,而缺乏女性的独立。这也许与她长期的漂泊和身体的孱弱有关。若萧红没有在三十一岁时病重离世,我想她的爱情故事是不会中断的。这种性的重复将继续,她即使已是伤痕累累,潜意识却依然需要,直到有一天痛到不可再痛,她也许会开始反省自己这一路的坎坷,而逐渐修复曾经的创伤。童年虽然是匮乏的,但萧红却拥有创作的才华。她那种敏锐的对人物、感觉和光影的捕捉,是很多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因而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究竟是她的经历铸就了她的写作,还是她的写作更促使了她的经历,我更愿意理解为前者。影片中饰演萧红的汤唯,是我喜欢的演员。因为她的眼神中会透出一种孤傲和冷静,而透过冷静之下我能感觉到她灼热的灵魂,她的气息如同火焰。这样的女子是让人感觉有血肉的,是欢喜的。敲打完这些文字,窗外正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我起身喝水,冰凉的水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打开窗,空气稀薄,窗外已是灯火阑珊,烟火下的人们在每一个小屋里安守着自己的天地。灯光的深处,我仿佛看见萧红的转身回眸,如同影片中最后的镜头。眼神中有着决绝和坚定,有着孤独和希望。(责任编辑:吴元彬)(本文内容/图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分享到:相关阅读:······已有条评论,共人参与,点击查看我来说两句编辑推荐····省份地区科室不孕不育呼吸内科脑外科血管外科其他科:精神病科急诊科男科心理资讯热点排行榜[][][][][][][][]热点推荐合作商家||||||||Copyright &copy 2008-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球医院网全球医院网 — 国内优秀的医疗信息门户 — 提供医院、疾病信息在线咨询服务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站常年:德恒(福州)律师事务所 任林鹏、李剑敏律师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离”与“归”———从萧红作品看其矛盾心态.pdf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离”与“归”――从萧红作品看其矛盾心态
姓名:黄丝雨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许祖华
座机电话号码
硕士学位论文
⑨MASTE刚STHESIS
本文以萧红留存的书稿为镜,试图透视她一生的命运脉络。在短暂的一生中,
这位多才的女作家历经数次迁徙,至死方能停步。在这些马不停蹄的迁徙过程中,
“离”与“归”的旋涡~直纠缠着她敏感的心灵,成为她一生无法避开的死结。
对于男权定义下的“家”与“爱”,她曾经身在其中又最终逃离:在时代的“主流
话语”中,她曾是文学主将,但却从未放弃自己独特的目光,甚至在刨作后期,她
采取了一种刻意疏离的姿态。在萧红叛逃的道路上,自由的空气固然容许她贪婪硒
呼吸,但作为放逐者的寂寞与悲凉又时时侵蚀着她。在离与归的问题上,她几经周
折,始终没有找到最终的出路。本文正是以她留存的文字为基础,从家庭、情感,
以及写作姿态等三个方面剖解萧红之离合矛盾,并由此引申到知识女性,乃至整个
知识分子阶层关于“离”与“归”的困境,使得萧红的个人矛盾得以进一步讨论与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萧红“离”与“归”的矛盾进行剖析:突出流浪者萧红
对于“家”的叛逃和留恋。逃离者萧红对于“爱情”的依赖与苦闷,边缘人萧红在
创作后期对“主流话语”的刻意疏离又不时困惑。然后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
切入,剖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萧红的地:封锁和游离
萧红的地:封锁和游离
""""""""--""""
""3""4""""""""5""""6
""""""""""
"""""""--"7
""""""""""8""9""
"""--"13""""
----"""J"""
""""""""--""15
""16""""""17""
1936""""""18
""""20)""""
"""""------"
""""""""21
""""""""""
""""""""27""28""
""""29""""""
""""""""30""""""""""31""""
""""""""""
261718211510106-10798601985
345855-101979
7283743781992
8131701531994
162230321991
19193742590
353621721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改变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