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的发展史中古代就有钢铁制造的大吨位豪华邮轮发展史是对还是错

日本为什么制造了战列舰大和和武藏?
能否从以下方面考虑:1 制造如此巨大的战列舰,在前期构思的时候,是如何思考得出必须只要巨大战列舰的结论呢?2 这两艘战列舰,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制造么?或者说在1941年还有必要制造新的战列舰么?3 这两艘战列舰,能否有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呢?
按时间排序
很希望看到他们和美帝的战列舰对轰啊。两艘大和舰都很硬,远比航妈结实。可惜。
大和级的制造主要是日本在当时主力舰的数量上无法与美国抗衡,于是决心提高单舰的质量威力来弥补数量的缺陷,加上海军内部的大炮巨舰思想从而决定建造大和级。原本计划建造四艘最后只有两艘完工,一艘被改装成航母。 大和级在1934年就开始计划了,1937年开始建造一号舰大和号,1938年开始二号舰武藏号建造,美国直到42年才拍到大和级的照片,大和级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作为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对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和钳制,但是在当时对日本来说大和级的建造挤占了其他过多资源,而且航母的出现已经预示着战列舰不再独霸海战第一的宝座。两艘大和级如果好好运用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日本一直把这两艘战舰当最后决战的王牌,不肯轻易使用,所以两舰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所事事,被日本海军戏称为大和宾馆。直到战争后期才正式投入战斗,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就被击沉了。武藏号在1944年莱特湾战役中被击沉,大和号在1945年菊水作战中被击沉,被改装成航母的信浓号在1944年处女航中被美国潜艇击沉。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在航母作战能力大幅提高后,什么战列舰都没有大用了,但时人眼光未必能如此准(至少不都如此)。军舰是为特定任务建造,两次大战之间海军战术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既有传统的战列舰核心派,又有航母派派潜艇,还有近岸流之类小众派别。但是,军舰作为最昂贵的兵器,除非万不得已必然得追求稳妥,你不能断定哪种流派会发扬光大,那么就什么都造点,特别是主流品种一定不能缺门。 所以,直到二战前为止列强中除了苏联外都造了新型高速战列舰,不敢不造;在战术计划上也不能脱离战列舰,否则就意味着现有核心资产大幅贬值,还得应付多炮塔势力的强硬抗议。 在制定袭击珍珠港的大胆计划前,日本海军对美作战计划一直都是“渐减”方案,即首先采用夜间鱼雷攻击、航空打击、潜艇偷袭等方式逐步削弱美主力舰队,然后投入战列舰队进行最终决战,也就是说决定性力量仍然是战列舰,之前能削弱多少得看运气。根据条约日美主力舰比例是3:5,条约失效后日本造舰能力也还是远不如美国,所以必须以质量取胜。大和级正是试图取得质量优势的产物。建造是秘密进行的,宣称仍然16寸级主炮,成功得让美国未升级口径。这样如果决战的话,日本就拥有两到三条能压倒美国所有战列舰的船了;美国如建造同口径战列舰,最起码晚两三年。。之后日本再建造20英寸级战列舰时,还有望故技重施。
至于巴拿马运河倒未必是障碍,美国也没必要两洋部署新战列舰。
日本海军当时依然秉持着巨舰大炮的战略虽然在珍珠港事件中,航母确实创造了极大的战果,而且也确实暗示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时代的退出。但是对于旧时代的海军来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转变其几十年的,或者几百年形成的战术习惯的。当时日本海军高层信奉的是战列舰依然是海战的主力,航母只是其中的一个补充手段。在海战中,只有大炮才能决定胜负,也是在很多国家的海军将领头脑中的。也可以看出,珍珠港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依然设立在战列舰上而不是航母上,也体现出了当时的日本的思想主流。对于美国来说,航母只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确实也是开创了时代。后期的日本认识到了战列舰在现代海战中的局限性和与航母对比的劣势性,但是临时在改变已经来不及了,毕竟日本国土狭小,对于战术战略的转变没有很大的迂回空间
因为巴拿马运河限制了能通过运河的舰体宽度 大和的假想敌是米帝
目前第一名的答案虽然有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论证的过程却有问题,没有说到点子上。把“大和”级的设计建造仅仅归结为“大炮巨舰”主义而不提日本对美舰队的作战总方针“九段邀击战略”,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日军必须建造“大和”级,以及为什么造这么大!不了解当时日美在太平洋上的军力对比,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要造“大和”而不是航母或其他军舰。也无法彻底回答题主的问题。要起飞了,我先占个坑,等降落了再逐步展开。全部论证会比较长,一次写完不太可能,我会分几个分问题来逐一论述。…………………………………………我是分割线……………………………………………第一个问题,日本海军对美的基本战略思想。美国正式成为日本的第一假像敌始于1922年修改的“帝国国防战略”,从那以后,日本海军就始终只有一个目标,确保本方舰队能对美国太平洋舰队保持压倒性优势,并有能力击败获得大部分大西洋舰队增援的美国海军主力!前者的目的是防止美太平洋舰队干扰日本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扩张和攻略,并尽可能歼灭以减少美军决战兵力,后者则是以一场决战一举清除美海军主力,完全控制太平洋!由于清楚两国实力的差距,日本的战略思路就是“美攻日守”。根据防守方需要达到进攻方70%的兵力才能有50%以上的胜算,即“对美七成论”。日本需要保持己方主力舰战斗力不低于美方七成,这个目的虽然因为“华盛顿条约”而泡汤,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建造“大和级”的因素之一。所谓“九段渐减”,其针对的是美主力舰队。当时美海军基本上可以分为驻菲律宾的亚洲舰队,以轻巡为主;驻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实力约战列舰8,航母3;以及驻大西洋的本土舰队。由于日本巡洋舰级别火力对美优势,亚洲舰队将由巡洋舰部队对付。日本认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太平洋舰队将保存实力,等待大西洋舰队的主力舰增援后,沿夏威夷—&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鲁林群岛—&菲律宾一路前进,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包围(事实上,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反攻阶段,其海军一路,即TF38/58的进攻正是沿着这条线路)。大约在193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首次制定了九段战术,大致分为前期:本土舰队出发到和太平洋舰队回合(1~2段);中期:夏威夷出发至马里亚纳群岛(3~6段);后期:马里亚纳群岛至加鲁林群岛(7~8段);最后决战!日军判断美军主力约为战列舰15艘,航母6艘,重巡若干,还有相当数量的补给船。前期:日军计划以大型远程潜艇进行监视,伺机偷袭。中期:以两艘“超战舰”,两艘翔鹤级高速航母,在基地航空兵的协同下共同对美舰队实施连续打击,潜艇在夜间偷袭!晚期:夜间以四艘“金刚级”战巡撕开屏蔽的重巡编队,以多达80艘以上的轻巡和驱逐舰对美舰队实施鱼雷齐射,凌晨再以10艘潜艇和航母部队实施补充打击!决战:10艘战列舰,6艘航母构成日军的决战兵力!上述那两艘“超战舰”,就是“大和级”。1933年也正是“大和”正式设计开始的时间。………………………………………爪机党的分割线………………………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和级会造成一艘近7万吨的巨舰,这是由其作战功能所决定的!先澄清两个问题:大和级的出现和美国的蒙大拿级没有关系,大和级的作战设计对象是科罗拉多级和北卡罗莱那级。反而蒙大拿级是大和出现后美国的对应措施,也是被迫首次放弃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打算!其次,日本原计划最终建造8艘大和级,美国作为两洋配置的一方必须建造16艘。考虑到大和造价相当于1.5倍现有战列舰,相当于建造24艘。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同时保有24艘战列舰,所以日本认为美国不可能的做到。实际上美军在二战后期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军备竞赛到了这种程度,除非出现华盛顿会议那种世界性妥协,否则只有战争一条路了!作为在第三至第六段起关键作用的"超战舰”,日方的设想要求包括:航速30节,能跟上最新的翔鹤级航母,航程8000海里,作战半径刚好从日本本土覆盖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洋日军预订作战区域,两艘火力足以对抗美军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最后,因为日军还需要其参加最终决战,因此其防御是以20000码内可以抵抗自身460mm来设计的!在当时美军还没有任何460mm口径的情况下,大和的防御实际是过剩的!也许有人问,为什么要专门设计这种高速战列舰来跟随航母?首先,当时舰载机的攻击距离只有250海里左右,且晚间不能作战。单独的航母编队必须有大型战舰保护。美军著名的TF38/58特混编队就有一支TF58.7战列舰分队,多达12~14艘战列舰保护着4支航母分队19艘航母!其次,航母攻击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每一次攻击都会受到对方反击而损失飞机和飞行员!而且航空鱼雷和炸弹相对于炮弹来说是难以补充的。事实上,日本人自己就多次遇到把美军航母打得剩一口气,但是自己也力竭了,最后人家修修又回来了的事!这种时候,如果有高速战列舰追上去,对方难逃一死,还节省了宝贵的飞机和飞行员!你把航母理解为魔法师,战列舰理解为战士,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可以后来美国魔法师太强,日本魔法师又已经魔法用尽,无力抗拒。才让战士任人宰割!当时日本的战列舰中,能够达到30节航速的只有金刚级四艘半路出家的战列舰,但是其已经另有用途了。此外,金刚级的防御能力和356主炮,也远不是美军新建战列舰的对手。而四艘扶桑级老舰更不用提了。长门级虽然火力防御够强,但航速太低,只有25.6节。也不足以压制占数量优势的美军战列舰。所以新建是唯一选择。日本已经预计到1936年军备条约废弃后,美国会掀起一轮造舰高潮。并且预计美方会在新战列舰上使用406MM主炮。因为在数量上不可能拼过美方,因此必须使用更大口径的主炮。上述因素加起来,主炮装甲都是吃分量的东西,而为了提高航速,必须装备大功率的主机,为了提高航程,还要有大容量的燃油装载量。如此一来,7万吨也就再所难免。这里说明一点,实际大和的航速只有27.5节,仅比长门好一点点。造成这个因素的原因是日本原计划为大和混装柴电和蒸汽动力,结果日本抄袭的柴电系统在大鲸号潜艇母舰上问题多多,最好只好放弃。全蒸汽动力的结果就是航速降低,但是意外收获是航程大大增加,被指责为浪费了一座主炮的载重量!---------------------------------------------------------不同意见的分割线--------------------------------------------------------看了上面几个高分答案,异口同声地指责大和是浪费国力的愚蠢之举,个人大不敢赞同。本来希望详细说明来解释为什么大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完全合理的选择,现在看来必须把一些长久以来似是而非的观点加以驳斥了。观点一:战列舰已经落伍了,航空母舰才是正道!日本海军死抱着大炮巨舰不放,才会去造大而无用的大和级!如果说日本人蠢的话,那么美国人更蠢!美国人在年度连续列了多达10艘战列舰的计划,实际开工8艘。而同期美国在役和在建的航母总共才7艘,除去太平洋上四艘和大西洋上的突击者号,实际在建的只有黄蜂号和大黄蜂号。反观日本,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经拥有服役了的舰队航母6艘,轻型航母2艘。正在建造或改建为航母的6艘。并还有多艘邮轮可随时改建为航母。不但完胜美国,放眼世界也没有对手。说日本没有认识航母的价值,那只能说这完全超出的历史水平的事后诸葛亮。自日美开展起,至1943年美军埃塞克斯级航母服役,日军始终在太平洋上保持对美军航母压倒性的优势!珊瑚海海战以后甚至达到6比2的比例,这样还不够吗?换了是你,你还需要更多的航母吗,还是补补你已经快被别人压倒的战列舰?1936年大和开工的时候,连山本五十六也不会知道,他能在珍珠港一举击沉击伤美军全部8艘战列舰,导致日军战列舰完全没了对手!观点二:航母威力无比,可以横扫所有海军舰种! 根本不需要战列舰。这种观点是被美军后期大规模的特混舰队的威力所误导的,更忽视了现代航母和二战航母巨大的技术差异。以1936年的水准,航母还远算不上威力巨大的舰种。自身的脆弱性就不说的,中几枚250公斤炸弹或一两发鱼雷就沉了的不是一艘两艘(你硬要那企业号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来抬杠我也没法说)。我们来看看航母的攻击力。夜战:不能恶劣天气(大雨,大风浪,雷雨...):不能舰载机数量:大型航母也就90架左右,除去20架左右的护航战斗机,还要分出一定数量的侦察机(一般用鱼雷机不带鱼雷以增加航程)实际可攻击数量大约50-60架。其中俯冲轰炸机约25架,其余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主要带250公斤炸弹2枚,这种炸弹被认为不可能对战列舰级别的军舰造成致命伤害,所以主要作用是压制防空炮火,为鱼雷机突入闯造机会。鱼雷机一般带800公斤鱼雷一枚,速度慢,必须在低空水平进入攻击轨道。投放鱼雷时速度和高度都有严格要求。非常容易被防空火炮和护航战斗机击毁,因此鱼雷机驾驶员也被称为海军中的敢死队。看看美军在中途岛之战中所有鱼雷机中队全部有去无回,一发都没有命中,其对象还是笨重的航母,可见命中率之低下。由于需要依次起飞,单次航母可以发出的数量一般不过30-40架次(参考珊瑚海之战中双方首批次的发出数量),除去护航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机总共不会超过30架,鱼雷机最多半数。即使以20%命中率计算(这已经大大超过实战的概率),最多命中三枚。而大和的设计是可以抗20枚鱼雷而不沉(当然这个是纸面,实际武藏挨了18枚,大和只有10枚)而日本的97式氧气鱼雷,99舰攻,97式鱼雷机等等后来称霸太平洋的航母兵器当时不是在开发就是还没量产,其攻击力远达不到后来太平洋战争时的水平。指望单靠航母来抗衡战列舰,尤其是人家也有航母护航的战列舰编队,恐怕是痴人说梦话了。想美军在战争后期那种以19艘航母组成的,舰载机近千架,一次可以发出200-300架攻击机,还自己保留200架以上的护航战斗机的特混编队,在战前没有人能够想象的到。而这时的日军精锐飞行员已经丧失殆尽,飞机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无力抗衡。才会让美军航母横扫太平洋,如入无人之境。这已经不是同等的较量了。即使如此,莱特湾海战也暴露出航母的在缺乏战列舰支援下的局限性。如果当时被堵在里面的是美军正规航母编队,其结果不会比那些护航航母好多少。观点三:大和号的费用可以造4艘航母,几千架飞机,哪个都比造战列舰合算。前面已经说了,二战前日军航母对美处于优势,战列舰则处于劣势,因此造战列舰是合理的选择。那么我们在来看看用大和的费用来造航母或飞机是不是现实。1. 造航母:大和造价约1.2亿日币,同期翔鹤级航母的造价是8500万日币(不含舰载机)。也就是说两艘大和级理论上可以造三艘翔鹤级航母。可是我们在细细分析,日本可以建造航母的工厂总共只有4个:吴,横须贺,三菱长崎,川崎神户。当时吴在建造:苍龙一艘,千岁级两艘,千代田一艘。横须贺在建造:飞龙一艘,瑞风一艘,翔鹤一艘。三菱长崎在建造:大鹰级三艘,海鹰一艘(后改航母)。川崎神户在建造:瑞鹤一艘。哪里来的地方给你同时建三艘大型航母?此外,日海军在开战时(1941年12月),共只有合格的母舰飞行员822人,约400个机组。刚够6艘航母使用。培训一个合格的母舰飞行员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而日本第一艘舰队航母赤城号1927年服役,年才改装为直通甲板的近代航母。在1938年以前,加上试验品龙骧号,也就三艘航母的日本有什么能力再培养出多50%的母舰飞行员?日军到后期,主要不是缺航母,而是缺飞行员,有经验的飞行员。1944年日军航母飞行员的新手率超过50%,平均飞行时间不过300小时,刚刚够完成基本战术动作训练。这样的飞行员去攻击对手就像“鸡蛋往墙上扔”。小泽舰队在最后一次作战中6艘大小航母,居然只有100名飞行员,不到50个机组!你给他航母有屁用!日本缺少飞行员固然和本身国力有关,也和日本飞机重视速度和机动性,忽视防御有重要关系。如自封油箱等美军标配日军都不噱一顾,导致日军飞行员伤亡率奇高,有经验的飞行员乃至指挥官就这么大批消耗了。2. 造飞机: 这根本就是屁话。还是那句话,你有飞机没飞行员等于狗屁。有飞机派上匆匆训练的新手就是送死。1000架飞机需要至少1200个机组,少说也要2400名飞行员。一个飞行员要五年时间,你至少要再建3-4所飞行学校,7-8个训练机场,几百架教练机,200-300名有经验的飞行教官。三千架飞机,你做梦呢吧?
日本人天天想找美国舰队主力进行决战从而一次成功,典型的中世纪欧洲骑士的幻想。。。
海军舰艇的服役时间十分有限,至大和级正式立案时,日本海军的主力战列舰除长门级之外,金刚级已经处于超期服役的状态,扶桑级和伊势级也已经服役了近20年,整体的技术也已经落后于当时的时代,且改造的空间也已经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舰进行补充。同时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海军的主力舰数量被限制少于美国海军,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本海军制定了九段作战计划,计划的核心便是战列舰队。从1935年开始,日本海军便开始制定舰艇补充计划,补足现役舰艇中数量不足的战列舰,航空母舰等各种舰艇,以完善九段作战计划。由于在20-30年代,航空技术不发达,航母只能作为主力舰队的附属舰艇,担任护航和侦查等任务,真正的主力仍然是战列舰。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和美国发生的舰队决战,舰政本部曾经设想过一级搭载510mm主炮,且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主力舰,作为对美奇袭作战的主力。1933年,军令部参谋石川信吾发表了《次期军备对策之拙见》,提出:“如今在兵力仅为美国六成的情况下,如果能建造威力凌驾于现役所有战列舰的主力舰,将令美日海军的力量对比向日本倾斜。而且因为新造的巨型战舰不能通过巴拿马运河,如果美国要达到相同的配置进行海军竞赛,必然要在两洋搭配相同的配置,这样会给美国造成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但是这基本上日本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按照日本海军的构想,一艘超级战列舰的战斗力是现役战列舰的1.5倍,如果日本建造了八艘这样的战列舰,那么美国就要建造16艘与之对应的超级战列舰,对于美国来说,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是,国力的差距终究巨大,1935年,美国的GDP为696亿美元,日本只有64亿美元,别说是16艘了,就算是32艘对于美国来说也是能造的。而且对于美国来说,只要形势必要,能否通过巴拿马运河根本不重要。田纳西级在改装后就已经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了,而计划舰蒙大拿级根本没考虑过能否通过巴拿马运河。1933年,就是这位写了《次期军备对策拙见》的石川信吾中佐,委托舰政本部的江崎岩吉造船中佐核算了超级战舰的主要参数:排水量五万吨,航速30节,装备九门20英寸火炮,在2万到3.8万米的距离上可以防御16英寸炮弹。根据估算,这级战列舰的威力至少比当时的big seven高出40%,但是建造20英寸舰炮远远超出了日本的军工技术水平。1916年,吴海军工厂曾经试制过一门480mm舰炮,但是因为技术不过关,第九次试射就炸了,后来又试制了一款460mm的,在减少装药的情况下才勉强试射成功,而且,吴厂在27年试制长身管410mm炮也面临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在日本海军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对于超级战舰的建造可行性进行论证时,舰政本部第一部的负责人便指出了建造20英寸舰炮的技术风险,并表示了反对。1934年,江崎造船中佐提出了备选方案,排水量67000吨,装备9门460mm炮,全部集中在舰首,并装备4座155mm三联装副炮,六轴推进,航速31节,18节时续航力8000海里。日,友鹤事件发生,舰政本部内部发生剧烈动荡,超级战舰的设计计划被终止,并重新检讨。随后,因友鹤事件离职的藤本喜久雄猝死,福田启二接受了超战舰的设计计划,此前在内部斗争中失势的平贺让也回到了舰政本部,担任技术指导。同时,1935年也是很关键的一年,海军内部,以航空本部长山本五十六,横须贺镇守府参谋井上成美等航空派已经认识到了航母的巨大作用,强烈反对建造两艘没有任何作用的战列舰,但是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舰政本部长中村良三为代表的死硬的舰队派,表示无论如何建造巨型战列舰,作为帝国海军精神的象征。日,舰政本部正式以A140为计划代号,开始大和号的设计工作。1937年3月,福田启二的设计组由舰政本部向军令部提交了最终的设计方案,A140-F6方案,被列入1937年的海军第三次扩充计划,也就是丸三案,计划编号为一号舰和二号舰。(在设计过程中,大和级一共提出了32个设计方案。)综上所述,日本建造大和级的原因有这样三个:第一,舰艇更新换代的需要。第二,海军发展计划的需要。第三,海军内部舰队派和航空派斗争的结果。这其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下,整个日本海军的发展思路不断在扭曲,直到大和级战舰的建造,彻底的变成了畸形发展,过分的追求单舰作战能力,和主流的海军发展潮流脱节,最终造成了大和级战舰在其服役期间的碌碌无为,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战果,反而浪费的大量的资源。(大和级每吨造价3000日元,总造价1.38亿日元,相当于当年日本国家总预算的3%)(参考资料:刘怡,阎京生著《日本海军发展史》,日本海军大臣官房著《海军军备沿革》,藤本喜久雄著《ジュットランド海戦における造船関係事項の研究 》。)——————————8月2日更新——————————其实在大和级进行论证时,日本海军内部就已经有人认识到,建造这两艘战列舰没有任何必要,完全可以用来建造航空母舰,大和级的单舰造价1.38亿日元,几乎相当于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的造价。如果丸三计划中没有建造大和级,而是翔鹤级,那么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仅翔鹤级航母就将拥有6艘,算上之前的飞龙,苍龙,赤城,加贺,联合舰队在开战时将会拥有10艘正规航空母舰,而这对于盟军来说,真的可以称之为噩梦。
因为那时候军备竞赛就是拼战列舰啊。那种巨舰大炮谁都喜欢啊,只要有能力,都在争先恐后地造 像美帝,经过一系列探索(就是扔钱造船),确定了炮塔数量和分布,还改进了战列舰的装甲分布,一排量产战列舰下去,威武霸气,放在珍珠港整个太平洋都不敢动。 结果装甲分布再合理,主炮再粗再长,也挡不住飞机的俯冲轰炸和鱼雷,一个珍珠港,就预示了这群看上去霸气的钢铁巨兽在之后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碌碌无为。如果你问应不应该建造,我认为应该。因为那时不像现在航母的作战思想非常成熟,也没有反舰导弹,航母还是需要战列舰保护的。而且再怎么说也是个威慑手段。41年之后就没必要了,之前的那么多战列舰,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不过造还是不造,要多少这种问题也就是屌丝思考的问题。看人土豪美帝教日本屌丝做人,造船如下饺子,空军如蝗虫,战列舰,航母,潜艇要啥有啥。穷成那样还想逆袭,日本也是想多了。
1、大炮巨舰主义,未能意识到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性2、华盛顿军缩会议,海军舰艇数量被限制死,只能在质量上动脑筋3、肯定无法发挥更大作用,事实已经证明,再牛逼的大炮巨舰在飞机面前都是挨打的货
大概是这样,规划大和级的时候伦敦海军条约快要到期,因为条约的影响,本来规划到「八八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加贺和纪伊,纪伊停工,加贺替代因地震被毁的天城改装成了大型空母,这样一来海军战列舰舰队就有点问题。首先是最老的四艘金刚级战巡,金刚级是一战时期的战巡,八门14寸炮,比伊丽莎白女王级还要早,虽然当时已经改装过两次,但1912年下水的金刚舰龄已满25年,打起来的1942年就满30年了(玩舰C的诸君,对着30多岁的大傻和小天使还萌的动么?),改装解决不了舰艇老化和本来就有的防御与火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是问题更大的两艘扶桑级和两艘伊势级战列舰,这四艘战列舰本来同是扶桑级,但因为扶桑级设计的时候为了超过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美国的纽约级等战列舰安装了六座双联装14寸炮,造成主装甲带过长,内部空间狭窄,射击时烟雾影响观测,冲击上层建筑,填装缓慢和仰角过低等问题,扶桑这种设计不如采用四座三联装14寸主炮,前二后二(当然造扶桑的时候日本还造不出三联装主炮)。后续伊势日向稍微修复了机轮仓空间狭小,冲击上层建筑的问题,但本质上的防御薄弱还是存在,日向又出了几次主炮炸膛事故,所以战时战果和活跃度也不如更老的金刚级。不幸姐姐~ 六座双联装主炮带来的过大的危险区,也分走了太多的吨位,要不是还有阿金库尔号这种一星期炮塔战舰,扶桑和日向就是多炮塔神教代表了。不幸姐姐~ 六座双联装主炮带来的过大的危险区,也分走了太多的吨位,要不是还有阿金库尔号这种一星期炮塔战舰,扶桑和日向就是多炮塔神教代表了。同时期的宾西法尼亚尼级(BB-38),一样的主炮数量,但防护面积变小了。同时期的宾西法尼亚尼级(BB-38),一样的主炮数量,但防护面积变小了。当时旧日本海军战舰的中坚力量就是长门级的长门和陆奥,两组双联装410 mm主炮,本来的后续舰支都被裁军条约拆解或者改装,本来陆奥也要被拆除,日本谈判时借口国民捐款拆解伤害感情同时加紧生产瞒过了观察员造成陆奥已经服役的假象而保留了下来(但最后陆奥广岛湾爆炸沉没得不明不白,大概人算不如天算?)。长门级是优秀的战列舰,但是依靠这两艘战列舰是远远不够的,何况长门是联合舰队旗舰,不能随便出击。所以就要去生产新的战列舰补充空缺,但是这不能很好解释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战列舰,这个问题说来可能有些难以置信,日本海军对大舰巨炮的痴迷直接来源是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7000吨的定远在黄海海战的时候只用一发305mm炮弹就使得当时联合舰队的主力,4000吨的松岛号伤亡惨重,退出战斗序列,而黄海海战被联合舰队集火打击的定远和镇远居然在中弹接近400发的时候没有沉没,极大的震撼了日本海军。而当时日本潜在对手,英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作战暂不足虑,美国因为造船厂集中在东部巴拿马运河宽度受限,不能制造出太大的战列舰,强行制造会有射击平台不安定和回旋半径过大,恶劣海况下航行能力差,主装甲带过长等问题,衣阿华级的宽度其实已经算是很勉强地塞进去了16寸炮,如果海况恶劣的时候舰上的火炮电子伺服系统会在船身摇摆到水平位置的瞬间电子打火发射炮弹,保证火炮精度,但会略微影响射速,蒙大拿级(四座三联装16寸炮)如果下水美国其实是要给巴拿马运河换更宽的船闸的。日本如果能造出比16寸威力大而且装甲免疫英美16寸主炮的战列舰,只要船员的素质足够,战列舰炮战可以轻易取胜,即使是现在也没有小吨位战列舰能单纯依靠火炮击沉大吨位战列舰的实例,但这本质上是日本无力制造与美国相同规模的战列舰舰队的无奈之举。不过旧日本海军在这个问题上走的有点过,大和级之后还规划了装备510 mm主炮的超大和级,还有一些类似多炮塔神教的改装计划,比如给大和级装五座三两装18寸跑这种。当时除了源田实和大西泷治郎这类航空兵派异端之外,基本海军骨子上都是战列舰派,所以也没多大反对的声音。——关于是否在当时()制造新战列舰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有必要,尤其对日本,但没必要制造5万吨以上的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1936)那种便宜结实速度快火力够用就行。当时无论是日本英国还是美国,都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战列舰作用主力舰,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在后期被航母和海军航空兵取代,但在局部地区还是会存在战列舰炮战的情况,典型的如1944年苏里高海战,同时因为当时海航夜间作战也成问题,有必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战列舰,尤其是日本这种缺少中坚战列舰的情况。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海战除了水面上的作战还有登陆战,在登陆战的过程中,战列舰的主炮可以对登陆部队形成直接有效且威力巨大的火力支援,登陆作战需要战列舰支援的目标通常是固定的防御工事或者火炮阵地、部队集结地和仓库等,对要求动对动射击的战列舰来说难度较低,而地面火炮常见的127/155/203 mm口径只相当于驱逐舰巡洋舰主炮和战列舰副炮防空炮的程度,356/381/406/460 mm主炮在地面上应用困难,一般是很不方便射速很慢的轨道炮(不是Railgun,是安置在火车轨道上的巨炮),对战列舰这种本身就是移动炮台的武器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当时主炮炮弹重量可达1吨,射程在20-40 km,威力大,而且射速快,机动性好,支援及时,不用考虑天候,太平洋战争中基本每次登陆战或者炸岛作战都会有战列舰参与,日本也有说过一艘美国战列舰相当于五个师团的火力。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后来的几次作战中都使用了战列舰作为火力支援。现代改装后正在进行火力支援的衣阿华级。现代改装后正在进行火力支援的衣阿华级。但是大和这种战列舰的成本就有些太高了,装甲主炮测距仪都是新研制的,研发制造费用非常高昂,而且优秀的大战舰指挥官的培养同样很费时费力费钱,日本当时如果生产两艘装备16寸主炮左右的高速战列舰,省下的钱去生产其他紧缺物资没准能多撑几个月也说不定?伊藤正德说建造大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日本国际威望,这点我表示有点微妙。联合舰队后期的对地支援主要是四艘舰龄在30年左右的金刚级,因为金刚级航速快,能和空母巡洋舰'驱逐舰同行,长门和大和这两级舰队战列舰的航速都不超过30节,另一方面这两级战列舰也比较金贵,不能损失。——大和和武藏的建造一直是有反对的,在应用上问题主要是作为决战力量,由于《帝国国防方针》一直被放在国内当旅馆和旗舰使用,等着期待中的舰队决战,后期出击的时候除了给美国海航当浮动经验值之外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珍珠港的时候,武藏还没有下水,大和也尚未形成战斗力,还不用考虑,中途岛一战大和号为首的战列舰舰队在南云的航母舰队的后方大约300海里处,听说航母被击沉以后就回去了(要不回去可能大和就沉在中途岛了,当时大和还是炮战兵装,防空很弱),当时本来是打算登陆中途岛做火力支援,当时如果不分散兵力一个大舰队(4空母3战舰)过去,中途岛美国只有3艘航母,不可能守住。后来这两艘战列舰也就没有什么表现,本来莱特湾有可能和新泽西(BB-62,衣阿华级二号舰)一战,但没碰上,不然也就不用讨论这两级谁最厉害了。后期,中途岛以后,客观来说,大和级真的没多大用,当时空母速度在30节以上,即使想让大和去护航,27节的航速也是追追不上,躲躲不过,没有护航的战列舰和案板上的鱼差不多,最后只有被击沉的命,而且作为燃料的重油也消耗殆尽,可以说是标准的生不逢时。
日本海军对“巨舰大炮”有一种近于宗教式的迷恋,一直到二战末期这个观念都没有转变过来。当时要造大和号的时候,横须贺航空队副队长大西泷治郎大佐说:“造大和号是一个时代的错误,造一架大和的钱能造3000架飞机,你给我3000架飞机,我把所有舰队都炸沉。”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军令部次长说战列舰就是一个国家的面子,必须要有,就像天皇出门必须坐八匹马拉的车一样。按当时的情况应该造飞机,造航母。
关于建造:当时世界的主导思想就是巨舰大炮,所以搭载更大口径的火炮就需要更大的船;资源有限,外加海军假日时期对军舰数量的控制强化了日本打造强悍的单体舰船信念;建造大和号有对国内士气有巨大的鼓舞;被假想敌美国忽悠,号称也在建同样等级的军舰。关于使用:在战争开始初期,山本五十六是航空派,认为海军航空兵是太平洋战场的决战武器;中后期,缺乏制空权,以及被美国航母的压制,不敢轻易动用大和和武藏,万一被击沉对士气打击太大,所以长期用于做舰队总部;日美海战如同苏德陆战一样,具有划时代的高度和引领作用。倾举国之力,却押错了宝,最终成为摆设和鸡肋。倘若这两艘军舰出现在大西洋战场,估计还能够重现个日德兰海战。
从当时的眼光,日本有这个实力造也有必要造这么大的战列舰。1.一战以后,大家都从日德兰海战看出了战列舰无可比拟的恐怖威力,所以纷纷造巨舰,日本也积累了不少造船经验,长门等战列舰都是这时候下水的,而这时候双翼飞机还根本连重磅炸弹都带不了,谁能预料到未来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呢。后来有个华盛顿海军协议,大家都不想拼军备竞赛,安心生产了。美日海军比定的是5:3,日本大为不满,但是如果不签这个协议,放任美国造船,资源贫瘠,工业薄弱的日本更是只能在后面吃土,所以日本忍辱负重的签了这个5:3,既然数量上规定死了,只好在质量上下功夫,船越重,防护越好,火炮口径也就越大,这个大可不是按比例威力增加,406口径的火炮和305口径火炮的威力天差地别,四艘三万吨级的也未必能操翻一艘七万吨级的。而且日本知道美国造船厂都在东海岸,造出巨舰没法过巴拿马运河,而且美国也必须考虑大西洋的布防,所以日本卯足劲头要造出七万吨级的怪物才能抗衡太平洋舰队。2.当时造大和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不少反对声音了,海军部的人就说这东西是废物,干的一大蠢事。不过因为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旧海军官兵迷信巨舰大炮的威力,声称历史上没有一艘战列级是飞机击沉的,认为山本的海军航空兵理论是过于激进的空谈。要知道国家机器是有惯性的,就连美国也上马了衣阿华还有后续更变态的蒙大拿级,毕竟航母这东西还没怎么经过实战检验。结果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打完,立刻BB党都闭嘴了,巨舰该拆的拆,该回炉的回炉,蒙大拿连龙骨都没铺就夭折,日本没这本钱,拿信浓改航母,成了最悲剧的航母。3.日本用这两个巨舰绝对有问题,大和饭店,武藏宾馆不是白叫的。按说这两个 巨舰应该是自己在优势兵力,趁海军航空兵大家还不太会用时候碾压别人的,结果这两个巨舰完全成了存在舰队,要说你存在舰队能像德国那样吸引别人主力不敢走开也行,问题是这两个爹就一直停在特鲁克,离战线十万八千里远,离珍珠港更远,根本起不到吸引活力的作用。等到最后日本海军已经被别人碾压了,海军航空兵的威力体现一览无疑,你放出来了,这不是白白送死么。武藏还算死得其所,在战斗中沉了。大和则完全是自杀的愚蠢行为,只能借用一句话,打不赢仗的人只能用自杀掩盖自己的无能了。
1 大型舰对小型舰有全面的优势,火炮的威力、射程与重量有直接关系,大火炮可以在小炮打不到的地方单方面攻击对手(有点理想化)。假设5000吨的船能装1组火炮,那么10000吨的就能装3组同样的,而大型测距仪等辅助设备也需要大型舰体。装甲的问题和防护设计有关,但重总比轻好。2 在30年代中期,很少有人知道火炮将会过时,因此各国都在建造巨型军舰。超级战舰的起源其实是20世纪初英国无畏舰,由于其全面的优势使得过去同吨位的军舰都过时了。类似的思路延续到20年代,由于裁军,吨位增长终止了10年。30年代的造舰高潮实际是为了弥补过去的损失,因此有一步到位的心理。而日本偏好巨型军舰,是因为日本喜欢战略决战思想。过去的甲午,日俄,日本海军都是在决定性的决战中击败对方国家的,不太考虑二战那种消耗战的模式。决战时,超级战舰确实比一大堆中型舰船效果好。消耗战中,因为需要分兵布局,小舰有优势。3 在早期,最好是珍珠港时期就全放出去,会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是前期主要还是要为航空兵正名,所以出动大舰不是很积极。而且既然是为决战准备的,决战还没到就滥用有点违背常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豪华的邮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