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同学们在读书中感受心理成长的悸动的心,积淀终身发展的素养 用英语怎么翻译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5.2
作者:教科室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5年2月份
1. 另类?踢馆
&――………………………………………………… 张西流
3. 精典?美评
4. 读书?随笔
       顽童“踢馆”倒逼 图书馆服务多元化             
               张西流
20138881181214
8881181214
针对网友吐槽读不下去的书 阅读很私人无须太强求
3000101.2.3.4.5.6.7.8.9.10.
@10@1000_Ad@
落崖惊风处,情落无痕
&&                熊吉啊
翻开《簪中录》,我以为我会看到聪慧女子扮男装纵横朝堂的传奇,却未想收获了一个落崖惊风,让人冷汗连连的故事。伴随阅读的,是手难释卷后的惊慌、悬疑、凄美、孤寂与无奈……
渐渐地,我迷失在这衣香鬓影般的篇章间,只见大唐一缕缕灿烂朝阳冲破天际层层叠叠的云朵,直射眼眸心间,所有故事在此一刻,仅留下结局消失后的余韵。于是乎,我不得不从头翻起,学着黄梓瑕,用手中笔勾画出这桩故事从头到尾之脉络,抽丝剥茧找出这缘由的起点……
暗夜的山道上,风雨呼啸,一个孤影伶仃独行。一女顶十男的破案高手,曾被称作稀世奇才的名门贵女独自跋涉在黑到让人发狂的山野。真相总让人胆寒:蜀女黄梓瑕,身负多宗命案,罪大恶极。各州府见则捕之,生死勿论。可真相是否就是真实呢?
黄梓瑕遇到了夔王李舒白,以命为筹变成了太监杨崇古。每一步都走得惊涛拍岸却面静无澜,只叫旁观者暗自惊心。然后,巨大的谜团如影随形一个套着一个扑面袭来,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执着隐忍的未婚夫王蕴,高贵美丽肖似武后的王皇后……以及那个停留在黄梓瑕记忆中,只愿剩下美好却无情举报她的初恋情人禹宣…… 四方案让她用能力赢的了李舒白承诺,也让她在京城站脚收获了友人。
行文至此,侧侧轻寒为故事架好了最初的框架骨骼,一幅以案连案、以案套案,建构明了简洁的古代悬疑侦探画卷渐次清晰。搭好框架,她的行文便更加自信、游刃有余起来。黄梓瑕才女灭门之冤、李舒白皇子被咒之谜为骨,单元谜案连同案件中走马灯般的诸般人物情爱为血肉,铸成《簪中录》独特的文路。于此,故事的情节与节奏不再如行走于钢丝上的独行侠,令人担心它随时会断掉。文章开始张弛有度、骨血充盈。进入了侧侧轻寒作为早年成名的言情作家最拿手的以情塑文阶段。
说到此,不得不提起单元剧第一案:梅蕊含雪,故事中悲剧核心的王皇后,无疑是《簪中录?第一卷》中最明亮耀眼的星辰。作为悬疑侦探向小说,读者们都会不自觉的去猜测,谁才是凶手?好的故事总是另辟蹊径让读者防不胜防的同时体味到脑海之外的乐趣,满足极大的好奇心的同时惊叹于作者缜密的思路和设定。王皇后配角般登场却在几场戏后让所有人轻易记住。她明艳不可方物,智慧大气,镇压四座。她是后宫争斗的胜利者,从一介侍妾一路走来成为诞下皇子的正宫皇后。但故事只会这般普通狗血吗?当然不会…… 谜案得解,我惊叹于情节巧妙的同时,她却真如傲然绽放于冬日中的梅花一般,留下难以忘怀的暗香以及造化弄人满目悲伤的唏嘘……
雪花飘逝,一切结束,突然惊醒,这其实是一部言情小说呵!最重要的男女主角之情呢?他们就这样只是看着故事中诸人几十年间的爱恨纠葛?实则,侧侧轻寒最拿手的便是情落于无形,生了根,发了芽也无人察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论是《北落师门》还是《簪中录》,情都起于朝夕,浓于一举手一投足,盘绕在字里行间,难以剥离。
全书四卷,目前行进至第一卷,李舒白于黄梓瑕,只有淡淡的关注与执着。王蕴于黄梓瑕更多的是志在必得、欣赏与不甘。而黄梓瑕,一片倾心仍旧遗落于少年时代最美好的禹宣……
究竟何时这灼念入骨会难自拔?等不及看爱如毒雾吞噬诸般痴儿…… 字字句句间,我仿佛看到一幕谜案连环,爱恨难平的大戏正静静上演……
而今我能做的,只是在昏黄的灯色下,泡一壶好茶,燃一支梅香,和着悠然深玄的琴音,手握银簪,再读一段这清透好文。
这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有感&&&&&&&&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庄须刚
谈起作文教学,不少老师望“文”兴叹。这主要有两个方面问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教学难以把控,教学枯燥无味。所以,不少老师很少选择作文作为公开课教学。近阶段,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作文教学因了这样一本书面使自己释然。原来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作文教学原来如此简单。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革命,它的必将给你带来全新的作文教学体验。
读管老师这本书,我不得不为他执著追求的精神默默感动,他的不断翻新的教学方式和激励手段,给了我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让我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尤其是有关所教学科的书,如果没有自己深入的感悟和理解,没有真的用在自己的教学上,那只能说这本书给你是暂时的悸动。但如果你不努力去做,可以说是毫无所成。也正如管老师所说:每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无不是以教师的巨大付出为代价的,这就难怪张化万先生要说:改革中的学生是相对幸福的,但是实验的教师却是高度紧张的。如何把管老师的作文教学运用到我自己的教学中来?这是一个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个思考是具体的,要符合本班本校的实际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班级学生作文水平。
管老师是个用心、细心、有心人,他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很多:办班级“作文周刊”;等级评奖;“每日简评”;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书”,……我明白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金点子。只有当学生的写作欲望真正的被调动起来,学生作文才会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其实作文,也并不那么“可怕。” 管老师的作文秘诀,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很多思考。
一、加强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大事。米从哪儿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来,这里老师的活动设计是可以的,但绝不能有圈套之嫌。看完一次电影,组织了一次参观,回来后必定写一篇作文。学生都习以为常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要求适中。要求过高,学生达不到,必定会急躁,急躁有百弊而无一利。想让孩子至少写300字,可以要求写280或250个字;想让孩子天天写日记,可以要求他写“每日简评”。我不写日记,也没有要求学生写日记,因为我知道,有一批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你不叫他(她)写日记,他(她)也会写,而且还会锁起来;有一批孩子你教了他(她)怎么写,他(她)也不会去写,我就是这一类中的一个。孩子在不会被批评的暗示下,写着写着,兴致上来了,收不住手了,还能赚得老师的表扬。老师、学生都能收获一份喜悦,何乐而不为。
三、收放结合。过多的指导只会造就千篇一律,造就假大空;而过多的放任,也会让孩子不知道写什么。把握好中间的度,至关重要。我一直觉得:批评是必要的。一味的表扬只会导致“骄纵”、“自负”、“脆弱”……
四、加强激励。谁都有被肯定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如低年级看图说话和写话,可以是一幅图或几幅图;可以是一幅图说一句、写一句,或说几句、写几句;也可以是几幅图写一篇或一幅图写一篇。不管是一幅图或几幅图,还是写一句、几句或一篇,都可以分看、说、写三个阶段。看清楚才能说清楚,说清楚才能写清楚,看得好才能写得好,说得好才能写得好。在一年级下学期中,我每个星期抽出四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和写话练习。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大胆地练说,我时常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你观察到什么,就说什么!”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三言两语,我也会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激励语言:“你真能干!”“你进步真快!”激发学生们想说、愿说、敢说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下来。虽然,一年级的小朋友思维能力不够,还不能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几句话,常犯的毛病是颠三倒四和错用词语,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把几句条理混乱的话,按照事物的一定顺序(空间、时间)和几件事物之间的关系,重新安排前后顺序,使之条理化。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低年级学生就会逐步具有围绕一个中心说几句话或写一段连贯话的能力,这就为以后开始的命题作文,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现在,我班的学生对看图写话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有时真难以相信他们是一年级的学生呢!
五.持之以恒。现在活动的一阵风现象比较风靡,这一段时间忙一件事,过了,便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因为精力又被别的事给牵扯过去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心平气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间甚至还有反复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尽管提高习作水平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七、率先垂范。一个怕写作文的老师,恐怕难以熏陶出爱写作文的学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日常工作中,自己的博客应坚持更新,熟能生巧,既为学生,也为自己。
看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革命》,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作文课,他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做法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作文教学方面的思考。相信,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
& 《观察儿童》读书笔记&&
洪庄小学 金春柳
开学初,我读了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感想。也学到了很多许多观察的技能,更让我有信心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虽然只是看了一遍,但我还是被它的实用性给吸引了。它真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观察记录工具书。它让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观察的价值所在,让我熟知了观察儿童的全过程,让我了解了观察儿童的方法,习得了许多观察的技能,更让我有信心成为一个观察儿童的技能娴熟的操作者……所以,在工作室活动时,我把它介绍给了我的姐妹们一改往常理论学习的形式,我先根据第一章的学习内容出了3个简答题,让姐妹们即兴作答,并把答案写在白纸上。
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问题2.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
问题3.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平,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在实践与反思中,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可见,我们老师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其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比较正确的,只是在“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以及怎样去帮助他们”这些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深入,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比较,会让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客观、科学、有效,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孩子的发展。
读《小镇里走出哈佛女孩》有感
曲阳中心小学 马多娇
近日,我读过丁星凡一篇文章很有感触,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生长在湖南的女孩叫王文芹,她从小学到高中,三次跳级,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8岁考入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很多的人眼里她是个天才,但在她的父母的眼里只是个很平常的孩子,与别人不同的是,在她的童年却比其他的孩子多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挫折。她的成功得益于妈妈的寓教于乐,爸爸的因材施教,更得益于她自己自强不息。读这本书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学校搞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总会能发现不少的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出现畏难情绪,畏缩不前,还有的孩子出现怕吃苦的现象,走一点路就叫苦连天,“累死了,累死了”叫个不停,以至于在活动中还出现过临阵脱逃的现象。这里面有一的意志品质的区别,但也于我们现在的家庭的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很少有很大关系。我记得有一个孩子练习骑车时摔倒了,他的母亲为他擦了擦伤口,又用盐水洗了洗,结果孩子疼得大喊大叫,母亲却无动于衷。奶奶这里却忍不住地地说儿媳心太狠,可她却说,这点疼算什么,在今后还会遇到比这更多少痛苦呢,现在就怕疼怎么能行,要有勇气面对才行。是的,生命中缺不得盐,而苦则生命中的盐,缺少了它则生命也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但我们的家庭如果不注意时不时地让孩子吃点苦,那么孩子在将来很难在社会上健康成长,所谓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上面我们说的这样的机会,一定不要放过,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吃苦精神的教育,让孩子在心理上不怕困难,要学会坚强,这样才能正确面对以后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怕累,不怕险,才能学会自强自立。即使生活中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挫折,也要经常给孩子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有这方面的精神准备,当挫折到来是,才能不至于六神无主,手足无挫。除此之外,我们在生活中还应给孩子们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来亲自体验一下,这也是吃苦教育的一种方法。
我读的这本书里介绍到王文芹平时受到的挫折教育很多,就有很好心理素质,也养成了她要强的性格。她从小就从爸爸的口中听说,在她的家乡小镇,曾走出过两位院士,就是数学家丁夏畦和水利专家文伏波,她在小小的心灵中就发誓长大后她也要为家乡争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一次,她在玩着姐姐的“向前走”的图章,心里就想我也要用橡皮来做一个图章,我不太会写字,就雕一个“强”吧,最后,她用了两小时的时间才做好,那时她才7岁,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
反观我们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然而苦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有少的家长也知道孩子吃点苦有好处,但他们又不让自己的孩子叫苦。如果你每天早晨到学校的大门前去看一看,80%的孩子全部是车接车送,孩子下车后家长还要帮着提书包,有的低年级学生,家长还要将孩子亲自送到座位上。更有甚者,每天放学后,有的家长还要到教室内帮孩子做值日工作。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难怪见到过报道,说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远离了父母感到很不适应,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生活没有自理能力。心理学表明: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性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人的能力是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社会这种广阔的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胆子大了,口头达能力、社交能力都增强了,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想办法去解决了。在开展的“献爱心见行动”的活动中,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调查了解残、老、困、病在各村的分布情况,并让孩子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活动中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受到的各种礼貌教育运用到不同的社交场合,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克服了害羞、胆怯的心理,较好地完成了活动中的各项任务。不仅懂得了关心他人,合作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我们平常所说的体验是指由学生在活动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要注重强调身体性参与。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另外,要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
读了《小镇里走出的哈佛女孩》之后,我感觉到,吃苦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我们现在搞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可以让学生更加茁壮地成长。
为朗读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读《朗读艺术与技巧》有感
石湖中心小学 张琴
由于本学期我进行了《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于是我读了很多关于朗读指导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其中《朗读艺术与技巧》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将一些抽象的语音发声理论、朗诵艺术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有理论,更有实践指导。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朗诵语音基础篇、朗诵艺术语言发声基础篇、朗诵基本技巧篇、朗诵艺术实践基础篇、朗诵文学作品指导五篇,且重在作品指导。在朗诵文学作品指导篇中,涉及诗歌的朗诵,散文的朗诵,文言文的朗诵,小说的朗诵,童话、寓言的朗诵,议论文、演说、书信的朗诵,台词的朗诵七大类,并且在每一类的理论讲解后面,都精选有朗诵实践篇目,方便读者学习。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学习语文也是训练口才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同时,朗读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效果的一种良好方式。根据书中的提示,我一条一条检查我的教学方法,发现了我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由于课时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朗读的时间相对不足;自己有时也很没有耐心听水平不好的学生朗读,有时甚至会打断学生的朗读用于指导。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朗读方面训练不足以致朗读水平不佳的结果。对此,我有步骤地改变了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为了避免学生只会读不会理解,我也设计了比较多通过朗读课文回答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朗读,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朗读,甚至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况。同时还要求学生转换立场,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代入课文,以便在朗读时产生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的课后都有“朗读课文”这一项要求,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培养“小朗诵家”,成为同学的榜样。
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必要的技巧练习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轻重音或语调等的安排不当造成的。因此,朗读教学中进行停顿、重音或语调等技巧性的指导非常有必要。
在指导停顿时,我特别注意了标点的停顿,词语的停顿,情感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有明确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最长。词语的停顿在朗读中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如《军神》中有这样一句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出于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间停顿稍作变化,则更能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赞叹之情!至于重音、语调方面的指导,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巧性的指导一般在课堂教学中略加渗透,通过不断练习巩固,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四、多种形式范读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录音、录像、老师或优等生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五、恰当的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学时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其信心,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加强写字教学指导 促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读《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几点思考
& & 东海县实小分校 & 张林波&&&&&&&&&&&&&
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很多老师都是认为自己的一桶水很富足,完全可以教好、够教小学生,总把小学学习的知识摆在最低起点,无论是学历还是在经验上都是绰绰有余的,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处于倦怠的心理,从步入三尺讲台开始就是采取自己认为可行的一套方法,十几年后依然如此,殊不知社会在发展,人文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不与社会发展同行,往往使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淘汰,被家长所不认可的教师。所以究于以下的原因,便更激发了我去阅读2011版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现了一个学科的方向目标,不读透读懂,妨碍了教学工作,促使教学与社会不协调,也使自己在教学的这道航行路上失去了航标。通读、细读完本书,产生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着眼点,字在基础
语言文字的运用,追其根本不就是一个个汉字吗?研究字词就有了它的实在意义。就拿一个“内”来说,此字朝其前面追源,上面是一个盖子,盖住了下面的东西,有着遮挡的意思,里面一个人字入里,不就是人藏在里面“内”吗?当从字的溯源谈起,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的概念就不是简单的“点、横、竖、撇、捺”所能表达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语言文字运用的奇妙。
正因为字是基础,也就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对于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其它学段更加重视。传统的识字教学是先让学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最初开始认识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一开始学写的是“上大人,丘乙己”,认和写不是同步的,讲与练也不是同步的,认、讲、用、写更不是同步的。为什么在古时候的教学要各走各的路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识写同步还是识写分流,哪一个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应该是我们研究的。这也是从“教”与“学”层面来谈字。
但从“写”上来谈字,更应该放在主要地位,大家都了解到,哪个学校把写字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哪个学校的学生更具有文化底蕴,更有修养,更有学生的样子。写字不仅在于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个个或娟秀、或遒劲的字,而是在于在一个个笔画落笔的刹那所体现的审美体验,以及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理解是关键
修订版反复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涉及语文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概念。往常我们一般总是将“理解”和“运用”并列,这当然没错;但是我认为,新课标聚焦于”运用”显然更科学也更富于实践指导意义。追根溯源,原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提法是由更早的相关文件中“理解语言(汉语)和运用语言(汉语)”综合而来的,似乎“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并列的任务,各自具有不同的对象,理解语言(汉语)对应于阅读教学,运用语言(汉语)对应于写作教学。其实“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众所周知,除了语文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三、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养成,须持之以恒
写字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因此在掌握写字要领之后,需要反复地练习,在练中学,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书写规律。要课内练,课外练。还要练得精,就是说对练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对练的方法要加以指导,对练的时间要加以分配。研究表明,分散练习写字胜于集中练习,练习的次数要多,但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应过长,相当于“少吃多餐更益于身体健康”。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要保证练习写字一次,时间宜在20分钟左右。经常练习会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不管是写字课里的习字,还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或者阅读作文课中的写字,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严格要求。要始终注意提示学生认真执行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书写顺序;要求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齐、篇篇整洁。发现缺点和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
总之,抓好写字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决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要与各科教师以及家长之间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努力杜绝学生“在校认真,在家马虎;语文认真,其他瞎混”的现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其多督促,并要求科任老师也要对作业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书写质量,更利于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切实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作为写字启蒙教育的小学,应责无旁贷地抓好写好教学工作,认真指导好每个学生的习字,切实把素质教育抓好抓实,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东海县初级中学&& 张明达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工作,不知不觉已当“主任”近20年。正如魏老师所说,我也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不过自己当初要当班主任的理由却是因为学生最怕班主任,班主任的课比起其他科任老师要好上得多。现在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简直幼稚可笑。
当班主任是非常辛苦的,开的会都比其他老师多。开学学费要收、课堂纪律要管、学生做操要陪、班级卫生要抓、学生纠纷要理、三好生要选、学生评语要写、假期生活要查、班级活动要开、学生成绩要上、家长工作要做……总而言之,小事天天有,大事三六九。表面看班级工作是井然有序,可有时也会让人忙得焦头烂额。为了更好地学习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怀着对他的敬仰之情,翻阅了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老师的班级不是“管”出来的,他的理念是“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这一点正是魏老师的高明之处。在班级里,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从常务班长到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的设立;从鱼长到花长、炉长地产生;从“一分钟内全班调动完座位”到“两分钟收好学费”等等,都显示出了魏老师的管理智慧。而“岗位责任制”和“各种常规”的制定,从空间到时间一应俱全,实行了网络化管理,更能看出管理者的独特之处。在我们眼中的麻烦事,到了这都成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好事。这样做,学生得到了锻炼,班主任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真是一举两得!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的一大难题。后进生学习态度差,而且最爱惹事。大家通常的做法发一通火,训斥一通,批评、惩罚,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魏老师说:“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是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魏老师认为尽管有的学生很气人,似乎是铁板一块、顽石一块,但后进生内心深处还是藏着另一个先进的自我。所以他不是让犯错的学生写检讨书,而是让他们写“说明书”――《两个自我》。魏老师的学生也深有体会: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学生打心底知道自己错了,下次自然会改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对话的、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这种新型关系达到师生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真正感受到魏老师的教育魅力所在,他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一辈子用心学习。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白塔高级中学& 李红松
 & 在阅读了黄厚江的《享受语文课堂》一书,不禁思考这一问题:语文是什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呢?
随着工作年限的不断深入,越发地感觉到上课已力不从心。现在的语文课已失去了语文味,很多老师如是说。
语文课到底怎么啦?看来,我们语文老师又该对语文课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省反省了。众所周知,自课改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给比较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些许的活力、生机,给迷茫中的、困惑中的语文教师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思维变得活跃了,表达与运用、鉴赏与评价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教师也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跟课改一起成长起来的广大教师也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心革面”,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改革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很多“先驱者”不时地“周游列国”,四处“送宝传经”,用生动的课堂诠释了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科研空气。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可小觑。
  第一,空洞。这表现在训练不扎实,甚至不落实,不到位,虚晃几招,穷于应付,花样繁多,多是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内容庞杂,课件繁复。教师不范读,无板书,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空洞,还表现在课堂上不“遣词斟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夸夸其谈太多,自由诵读的声音太少。PPT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手足无措,因此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并且要有效。语文课不可以离开课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
第二,热闹。课堂上貌似气氛活跃、热热闹闹,但更多的情况是没有留给学生充足地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答疑交流的机会。“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表面活跃,却难掩教学的“真相”。“热闹”,使课堂变得“封闭”,学生的心灵之门封闭,听不到另类的声音,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碰撞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失去自我,缺失了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许多是虚假的反应,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
第三,繁杂。由于“双基”没有很好夯实,语文活动很难有好的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形而上学”有所抬头。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了,不足以表达思想的重荷;或是思想内容太深了,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学生也只有“鸭子听雷”的份。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繁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尽显其能,非语文现象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等非语文活动,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教师才艺的展现。还有一些好像是语文活动的东西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比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等。这些形式偶尔为之也可以,但需要严格控制时间,且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只是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
  第四,琐碎。课文是一个整体,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滥意肢解,弄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难道不感兴趣的就不需要读了吗?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断章取义比比皆是;有的教师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教师让学生在预习后写下对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一句话,难道学生就对一句话感兴趣,其他的都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就不学不感悟了吗?课堂随意性很大。大量使用课件,而课本却被闲置一旁、束之高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词句段,脱离了文本主体。
第五,跑偏。当前很多学校出现了轻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双基”现象,尤其对基础知识传授的轻视。小学生、初中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中学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不打好基础就很难有创造。新“课标”修改稿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这也说明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夯实还是很重要的。要整体感知,也要具体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可以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概括、提炼,从而引导对段意归纳,对中心主旨体会。
众所周知,欣赏学生是必要的,同时严厉要求学生也是必要的;愉悦学习是必要的,同时勤奋、刻苦学习也是必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决心和信心,也要培养学生的韧性和迎难而上的精神。
总之,语文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对我国母语教学的认同和吸纳表现也不够突出,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情况不够了解,最终导致了语文教学失去了本色,使语文课堂发生了错位、变味、变形的情况。
我想,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与学情的康庄大道!愿语文本色回归!
寻找人生的幸福密码 &&&
白塔初级中学& 张雪梅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样获得幸福?人类至今都没有一个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答案。读《人生哲思录》中的有关阐述,我往往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有真性情,才会有人生幸福
全书的第一句话便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他十分强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如此的朴素实在:“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如此抽象的概念,在他的笔下,是如此生动形象,而且可以践行操作。幸福就是拥有美好和美好的感觉。
&&& 有真性情,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喜欢说的话,见自己想见的人。也许有点奢侈,但可以追求,也可以实现。
二、有平常心、智慧心和信仰心,才会有人生幸福
“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地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多么有意义,人生多么美好。”要获得幸福,必须有好的心态,心态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我概括国平先生的观点,良好的心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平常心。比如不要汲汲于名利:“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他说自己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忙的人。二是智慧心。哲学就是关于爱和智慧的学问,而国平先生的智慧之论又是那么贴近我们平凡人的思想和生活。“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趣,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怀着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我称之为慧心。”“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三是信仰心。他告诉我们,信仰就是真诚的精神追求。
&三、有灵魂和生命的享受,才会有人生幸福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生命的日常存在里,幸福就在精神的高贵寻求里。读《人生哲思录》,我觉得“幸福”二字更加亲近了。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亲情、与自然的交融,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都得到了积极实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蕴含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在人生中,职业和事业都是重要的。大抵而论职业关系到生存,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到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借此养活自己……其次好的是,二者分离,业余做喜欢的事。“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一种追求。这是国平先生的幸福论给我的另一个启迪。“也许,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身为教师是幸运的,这是一个最容易获得幸福的群体。
其一,教书是幸福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孩子,工作场所是学校。孩子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学校是世间最美的场所,孩子的未来就是教师天然的使命。你只要对教师这个行业有热情,那么工作的快乐就不难发现。教师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幸福条件――假期多,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旅行、思考,所以说,教师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幸运者。正如作者所说的,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里,领略着那一份清新与惬意,独坐案前,享受那一份宁静与执著,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源泉,即使淘气的孩子们犯下了错误,我们在引导与纠正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享受快乐的过程。
既然如此,为何有的教师却感受不到幸福呢?名利之心使然。如果一个人看中名利,他就很难找到幸福,无论他做不做教师,无论他是否拥有名利。这跟他的认知有关,跟职业无关。
其二,我们也可以这样教书。幸福的教师,一定是不重名利之人,他知道自己的幸福来自哪里。教师的幸福不是上天赏赐的阳春白雪,挑战、困难、挣扎同样不可或缺。教师的教学艺术史对学生幸福生活具有影响力。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影响力,如果你是个快乐的教师,学生就会快乐地学习;如果你是个厌教的老师学生就容易厌学。“孩子们对暗示极端敏感,通常他们会把父母和老师的观点内化,即使这些观点并不明确。”所以,获得幸福感几乎就成了教师的责任,没有选择的余地。
然而,不幸的是,孩子们尤其是中国的孩子往往厌学,这是对教师幸福的极大挑战,但作为老师你得有所作为,只有用你的热情和智慧来克服这些困难,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为师者的幸福。只有当你站在三尺讲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你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尽管你的努力没有给你带来多大的收获,可是你的劳动过程无疑也是体验幸福的过程。这就是许多教师心甘情愿当一辈子园丁的缘由了。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当面临挑战时,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他们会在成功中找寻意义,并且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其三,幸福在当下。作为教师,面对着一帮又一帮“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我曾经非常沮丧,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意义,就像触犯了众神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滚石上山顶,每每未上山顶巨石就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但后来我理解了西西弗斯这个失败者,在推石的过程中他是快乐的。他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是幸福的。
幸福在当下。“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珍惜当前的事物。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
教师不是蜡烛,燃料自己照亮别人不是教师的使命,自己幸福的同时,给孩子以无限幸福的可能才是我们的责任。
赵桂霞校长认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能给学生带来幸福!”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
&东海县卫校& 陶恩平
《数学教学概论》读书笔记
&&&&&&&&&&&&&&&&      东海县外国语学校& 沈颖芬
《数学教学概论》为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季素月所著。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教学实践、数学教学评价五个部分。由于数学教学目的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最后的归宿,具有总管全书的作用。所以第一章阐述了数学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和内容分析。第二、三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数学知识素材的有关内容,包括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数学概念、命题、问题与数学思想方法等。第四至第六章分别论述了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数学思维的方法与形式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第七、八章分别阐述了关于数学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教学技能等有关内容。第九章讨论了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着重阐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价的一般方法。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数学思维培养的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如何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我就来说说这两个方面:
一、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更清楚地知道,数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教学。
培养与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做法大体有三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具有适当程度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这样的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
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动机的问题情境,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必须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容易产生积极的思维。
(2)问题情境的难易程度要适当。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补充完形。每一堂课,实际上都应针对学生知识上的欠缺进行,并尽量填补这些缺口。知识欠缺体现了问题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当欠缺过大时,问题难以解决,思维动机减弱;缺口过小,问题就一蹴而就,也没有兴趣;只有当揭示的知识缺口对于学生来说是中等程度时,才最能引起兴趣。
(3)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机会与时间。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教师的思维活动。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必须有一个理解、领悟、思考的过程,如果教师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回答,就不能充分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重视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提高思维的探究水平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思维活动,不仅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探究水平。突出知识发生过程的揭示和探讨,这样既着重反映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从而有助于形成学科知识的结构,提高了数学思维的水平,又充满了主体观察、尝试、猜想等活跃的探究活动,提高了思维的探究水平。
(三)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思维的策略水平
数学思想是进行思维的一种结果形式,是指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一些观点,它在后继认识活动中反复运用,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但由于它的内涵的深刻性和外延的丰富性,不是短期就能让学生掌握的,需要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逐步领会,形成意向和观念。此意向和观念反过来又潜意识地影响思维的策略水平。
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心理学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在日常生活、工程技术、科学技术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参与竞争并取得成功作为一种准备,他们的数学学习必须达到高标准的水平,即掌握必要地数学知识,发展相应的数学能力。
传统数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是与数学活动相适应,保证数学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那么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心理学原则大致有如下几点:
1、相信每个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每个发展正常、心理健康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素质。但最终能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作用,并在学习中注意能力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所有正常、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有可以学好数学的,教师对此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学。
2、正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对显示出数学才能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培养,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般能力的学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力的发展达到可能的最高限度,并注意使其个性得到发展。对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兴趣,增强信心,尽可能地发展能力。
3、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能力
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然而,数学学习活动与其它动作技能活动不同,它主要是在数学知识学习时的数学思维活动。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复现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活动积极活跃,富有生气,这样的思维活动状态才是能力培养的最佳园地。这是能力培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曹& 第&&&&&&&&& 邮箱: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Processed in 0.021 second(s), 3 queries,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悸动烧仙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