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时期的青色玉玦,保存较为完整,尾端稍有点沁色。谁能给看看?

搜狐社区域名转换-中文第一论坛-搜狐
您所访问的页面地址已经发生改变,
5秒后自动跳转新地址或手动点击新连接访问:
您还可以:
您可能对这些版块感兴趣:红山古玉本身是具有最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经过对大量红山文化玉器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红山先民对玉器制作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首先,从审美角度确定玉材质地的优劣。我们通过研究新石器时期不同文化的玉器,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无论是红山文化的岫岩玉,良渚文化使用的透闪石,还是其它文化所使用的玉料,无一不是经认真选择的。在这一选择中,美观要优先于硬度,换句话来说,就是首先要看玉料的颜色、纹理的好坏,质量的优劣。这说明当时先民对石料还是玉料的区别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正像《说文解字》中把玉解释为石之美者。这种认识的结论,我们通过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可以溯源至新石器时代。同时,这也说明远古先民将玉和石完全分开的认识转变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其二,从审美角度追求玉器制作中对称、光泽、平滑和造型静态艺术美的目标。我们先后研究分析过近百件红山文化玉器,每一件都是经过精心磨制,把玉质天然色泽和纹理充分表现出来,使每一件玉器表面与边缘都做到平滑,圆润有光泽,这是红山玉器表面光泽追求的重要方面。而造型的静态,表现在玉器形制体系中几何形体的大量出现,比如方、圆弧、立方等几何形制玉器的边缘,使用多为直线或弧线,很少使用带有流动感的波状线。动物造型侧重形状而不重视动作;在形状表现上,较为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例如:红山文化的玉龙,只是较为精细,把头部雕琢出来,而龙体为环形,不再细致琢磨,这些都有一定的静态感、稳定感。
其三,从审美的角度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比较新石器时代各地域文化特点,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具有以下儿个特征:
(1)红山玉器形制厚重。我们研究过的红山文化玉器,从形状就大型器而言,基本上分为两种;即片状形与圆雕立体形。平片状玉器,如玉璧、玉环、玉璇玑、勾云形等玉器,也比同一时代其他地域文化片状玉器厚重而坚实。区别于异地域文化平片状玉器平面平直,红山文化的片状器在内孔与外缘之间多有拱起的坡面,因而增其厚度,使玉器显得厚厚实实。红山文化另一种形制为圆柱形玉器,如玉龙和圆柱形玉猪龙,更是唯红山文化玉器独遵,器形十分厚重浑圆;另一种圆雕玉鹗、玉龟、玉神兽等玉器显得胖乎敦实,在浑圆中透着厚重的美感。
(2)红山玉器边缘圆润。红山文化玉器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无论是扁平片状还是圆雕玉器,所有玉器边缘均都磨去棱角,这就是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玉器关键所在。比如良渚文化的方形玉琮,方形见角、棱角分明;龙山文化的玉刀、玉圭的边缘均是陡棱方角,就是许多动物的头、翅、尾等部位,斧、璧、璜的圆形与形半圆型玉器的边缘,也是陡棱直角。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边缘,把陡直的棱角全部精心磨去,呈现舒和圆润的边缘,就连内圆外方的方形璧的四个边缘,都磨出薄刃状边缘。
(3)红山古玉镂钻深磨的纵深感十分强烈。红山古玉所有玉器均采取了减地打洼磨制工艺,而南方许多地域文化几乎都是平直玉器表面上,精雕细刻浅平的阴线纹饰,所以玉器纹饰呆滞死板。红山文化玉器全部采用压地隐起雕琢工艺技法,就是在玉器雕琢中留下凸起的纹饰,将其余多的地儿全部磨去,这样就增加了玉器雕琢工时与难度,所以红山文化雕琢出来的圆雕玉器,纵深立体感十分强烈,即便是片状形玉器也有此艺术效果。由此说,这是红山文化玉器典型特征。
上述我们从三个角度研究了红山古玉一般性的特征,而红山古玉审美特征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只进行简要地分析,为便于我们能够直接理解审美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对我们更有帮助。
原因之一是,对雕琢玉器所用材料进行审美的选择。旧时期时代原始先民所用的装饰材料,首先是骨角材料,这与先民的生活与生产紧密相关。在一些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不少人工雕琢的兽牙,因此说,我国的骨雕艺术起源于最早的母系社会。这些兽牙可能表示佩戴者同野兽搏斗的功绩,已经是当时先民认为最美的饰品。出土证明,山顶洞先民曾佩戴兽牙为项饰,选用的多为犬齿,说明原始先民对角骨类材料的形状与使用功能十分熟悉。其次是选用蚌壳类材料,这类饰品基本上全部出土于东南沿海的原始文化遗址区。同时,我们根据先民对上述两种材料的使用程度,推测当时的人类肯定也大量用兽皮、羽毛、木、竹材料制作装饰品,遗憾的是最难保留的首先是上述材料的装饰品,已经无法研究。而我们上述所谈到的诸多材料无法同玉料相比,因其耐腐蚀的程度,在新石器所有文化遗址中,都可以见到玉器实物,尤以南有良渚和北有红山居多,足以见得当时玉器使用的普遍性。
先民对玉石的认识,也是经过了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过程。起初,玉石是先民使用的工具,对玉石的认识集中在硬度与重量方面;不重视它的色泽与纹理。所以,对色泽鲜艳的玉石因硬度不够而不用,后来先民在长期生活中对审美认识从植物美发展到矿物美时,玉石便成为原始先民有灵气的宝物。
原因之二是,原始造型艺术发展逐步达到追求形式美的阶段。新石器时代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当时各个地域文化彩陶和泥塑像上。彩陶不仅是生活的实用具,也是一种原始的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绘以动物花绘和几何图案为主,彩纹一般都绘于器物外表面,动物画有
鹿、鱼、蛙等,以鱼纹为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数量多,变化大,有写实的,也有形象化或图案化的。这些象征性纹饰,绘画在卷唇浅腹盆内表面,或折腹圆底钵的外肩部,都是具有特色的艺术品。
到新石器晚期绘画艺术以植物和几何纹装饰性图案居多,此时的彩陶花纹,已经不是纯粹原始对实物的模写,而是由写实到抽象的构图,反应原始艺术的进步。几何图案主要是由圆点、细线、钩叶或由直线或曲线组成三角纹、方格纹、波浪纹、菱形纹、圈纹和锯齿纹等,有的象征起伏的山峦、流动的水波;有的仿照实用的鱼网或编织物,有的绘画植物花瓣或稻穗纹构成的图案,是发达农业在艺术上的反映。
这一时期随着宗教信仰的广泛发展,在发展农业工具的同时,磨制技术的极大提高,广泛地应用在玉器雕琢加工上。光滑、平润、均匀形式上的对称,形状的准确成为对一般玉器的审美要求,这种要求变成意识,形成一种更完整、更自觉形式美的追求,而红山文化玉器就是先民实现这种美追求的典范。
下面我们用实物分析的方法,多角度来论证红山文化玉器的审美内涵。
研究造型,世界上最古老并有遗迹可考的要属距今少说也在一至二万年之前,法国拉塞尔山洞持牛角孕妇浮雕像。此雕浮石像从选题上看,它是再现了当时原始宗教动物与生殖崇拜巫术信仰,从造型角度上看,作者选取裸女孕妇牛角构图造型,整个浮雕石像展现出裸女右手持牛角,举过肩头,体态臃肿,丰乳肥臀构图美的形象,故亦名持牛角的维纳斯。此浮雕石像也是史前最美的裸体生殖女神神像。
我国史前也有造型美的女神神像,典型的要属1&983年在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一尊女神头像。头像高22.5cm,宽23.&5cm,是黄土掺草禾塑成,唯有眼窝内分别镶嵌一枚淡青色的圆饼状玉片为眼珠。从女神头像周围出土人体肩、臂塑件,还有几块形状像是女性的乳房,故推测此头像为一女性的头像。根据周围只有陶土泥塑陶罐人像等实物,说日月此坛是祭祀女神之地,由于种种原因,此坛还没有大量的玉器不过,非常幸运的是这种历史上的遗憾,有幸被20年前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地区,大漠中暴风过后袒露在沙尘中的几件玉器弥补上了。从下面三件玉器形制上分析,应该是红山文化后期典型女神形象。
第一件,女神,图67与图40为一件玉器,见1&60页。系由辽宁岫玉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局部玉质已经钙化。女神高20cm,宽9cm,厚6cF71&0女神整体造型为立体圆雕,呈半身塑像,女神头戴内卷外翻高高飘逸的冠饰,女神大型方脸,杏仁浓眉大眼,宽鼻阔嘴,仪表端庄,面带微笑。颈下袒露出裸体的双臂,胸态丰满,尖挺圆润的双乳,近似写实的手法加以渲染,通过丰满的双乳,把裸体女神美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件冠饰女神,应该是红山文化时期较大氏族集团宗教信仰的产物,从女神仪态端庄总体造型上看,是氏族在祭坛神庙祭祀时供奉与顶礼膜拜的女神神像。此神像即能摆放,又能复合在高杆上,因为在女神后背上雕琢方型四框,两侧又钻出能穿过的相通的双孔,显然是用来固定木杆用的。
说此件女神造型美,还美在女神造型的比例适当,这点尤为重要。因为此件玉器是当时红山先民供奉神品,在宗教信仰的神灵崇拜中,神器的雕琢是经过当时巫师严格监管,不能有丝毫马虎。所以,女神总高度比例精确到正好是四个等份的总比例。而且比距之间线条也十分均匀。同时,凡是对称部位,如双目、双耳、双乳,尤其是内卷外翻的冠饰,更是精雕细琢十分精确,这些部位均有均匀对称的线条美感。
第二件,裸体生殖女神,图68与图41为一件玉器,见1&61页。此神是由辽宁岫玉琢成。玉器全沁,已入玉内,满浆弥合,是典型的高古玉器。女神高20cm,宽12.5cm,厚8.5cm&。玉器为立体圆雕,呈全身直立状,造型由弧形冠饰与裸体女神组成。我们首先看到女神双臂举过头,双臂后背抱首,臂与首后背呈弧形翻卷的冠饰,女神头上梳看整齐的长发后披于首上,头像面目清秀,双目有神,口微张,五官端正,面带微笑,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女神下身为裸体,体态丰满,乳房、臀部、腹部都很肥大,双腿也比较粗壮,阴部以写实的手法进行了描绘,能突出生殖女神特征是胸前微呈下垂的两大乳房。
这件圆雕女神的造型美,主要体现在裸体生殖孕妇的形体上。当时红山玉工以极为简练的手法,雕琢出丰满双乳,肥臀、肥腹、粗腿生殖女神特征。风格简朴,具体生动,给人以原始稚拙之美。此神是红山原始宗教巫术的产物,当时先民所以如此崇拜生殖女神,直接表现含义与祈求生育和丰收有关。在红山原始社会的部落中,祈求生育是先民一项重要巫术宗教活动。人丁兴旺,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还是战争,都是至关重要的。祈求生育不仅仅是祈求人口繁殖,在以农业为主的原始部落中,还有祈求农业丰收的含义。
第三件,人首蛇颈鱼身女神,图69此器是用辽宁岫岩玉琢成,玉器全沁,局部钙化,包浆由玉内向外不断溢出。玉器通体全长29.5cm,宽18cm,厚3.5cm&。
这件人首蛇颈鱼身女神的造型之美,首先体现在复合的构图美。玉器为圆雕,左右结构,左侧雕琢出女性人首、五官、长发、双臂抱着的尖挺硕大双乳。人身变为蛇颈,右侧三分之二雕琢出硕大的鱼身,鱼身精细雕琢出脊、鳍、尾纹饰。从构图比例上看,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艺术手法,头小身大,符合生活中鱼实际比例,但从整体观察效果上看,从首到尾整个形体姿势犹如一条正在水中游动的鱼,栩栩如生,又体现出鱼在水中.来回翻动灵活和谐之美的艺术效果。
在人首蛇颈鱼身女神的造型中,最美之处还是人首蛇颈部分琢工之美。从此件玉器雕琢工艺技法上分析,最典型是红山文化减地打洼的琢玉方法。此法费工耗时,但雕出来玉器纹饰,有圆雕立体艺术效果。比如女神双目、耳、鼻、嘴均采用压地隐起的方法,使双目、鼻、嘴、耳等五官均为凸出的效果。颈下胸部正面运用红山大乳纹饰磨制出尖挺硕大双乳,女神首后又琢饰出披肩下垂长发纹饰,仅此两项简朴的纹饰,就把女神形象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不抚玉感叹,红山先民的艺术才能。
从女神造型选择的动物神话传说信仰内涵上看,自古就是祖先审美图腾崇拜的标准,史前的远古,蛇始终是和美女联系起来的,例如神话传说中和遗留下来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等造型艺术,都保留了人面蛇身女娲、伏羲形象,后来女娲、伏羲人首蛇身两尾缠绕相交的造像,毫无疑问成为化生人类的表征,这为女神复合蛇的信仰内涵之一。而女神复合鱼身,更有其深刻生殖繁衍与女神崇拜的信仰内涵。例如,远古时期先民就有鱼祭和鱼占的习俗,《生殖崇拜文化论》作者赵国华先生研究了半坡先民的鱼祭信仰之后,指出了鱼象征女阴的生殖崇拜内涵。他认为: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古人以鱼象征女阴,象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大约在母系社会晚期,由部分到整体,鱼又发展为象征女性的意义。由此说,尤其是史前时代,大量鱼纹和神话都在美丽、富有浪漫色彩纹饰和传说中蕴涵着这一生命的主题。
经过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石器、玉器实物与纹饰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磨制技术极大提高,尤其是光滑、平润、均匀、对称的雕琢技术广泛地应用到玉器制作上,并形成了一种审美艺术共识与标准。在红山古玉造型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对称审美造型与纹饰艺术。下面,我们通过红山文化玉器的实物来论证对称美的艺术主题:
玉鱼,图70就是一件典型对称美的玉器,玉鱼是用辽宁岫岩早期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全泌,满浆弥合,局部边缘已经严重钙化,是典型的红山古玉。玉鱼长28cm,宽14cm,厚2cm&o玉鱼的造型呈长宽条形状,鱼的上半部为椭圆尖形,四周边缘呈坡形薄刃,磨制圆润光滑、无锋利割手之感,鱼的上半部中央磨一圆孔,孔径为2.3cm,孔壁圆润光滑。下半部采用压地隐起的红山独有的磨制技法,在玉鱼的两侧雕琢出双面一对玉鱼,玉器表面的神兽,磨工精细。玉器造型凝重,琢磨精制,通体磨光,线条棱角刚劲有力,整个玉鱼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这件玉鱼从构图造型美学角度上讲,表现出美感艺术特色的是两侧各雕琢出对称的一对玉鱼,表现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首先得益于红山先民在纹饰设计上运用了对称美的艺术,大大增强了对称美的艺术魅力。
大量实物研究表明,红山玉器对称美的纹饰设计,仅在玉器上光有好的纹饰设计图案还不够,必须在雕琢技术上相配和谐的雕工技艺,才能相得益彰。红山文化玉器雕工与同期文化地域上的雕工差异很大,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工是以磨工为主,顾名思义,磨工就是在玉器平面上按照设计纹饰图案把凸起阳棱纹饰留出来,把多余的地子剔掉,就这件玉器人身牛首生殖神的图案而言,两侧的牛首面部,孕妇腹、臀、腿、脚等部位都磨制出形制镂空的立体形象,而留在玉器表面上的牛面、牛耳、双目、臂等纹饰完全运用减地打洼的磨制技术,才有如此立体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如果采用同时期南方阴刻的技法,绝对不会有如此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如前所述美妙的对称纹饰,配以和谐的磨工技法,才能达到预期对称美的艺术效果。
双首双耳玉龙,图71与图5为一件玉器,见5页。此件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首次见到的形制,也是一件圆雕对称美的典型。玉龙是用辽宁老岫玉琢成,该双首玉龙通体全泌,满浆弥合,局部边缘已经钙化,从沁色上看应该是红山文化遗址区内蒙古沙漠地层土质所沁。玉龙高27.5cm,宽21cm,厚度2.5cm&o玉龙体卷屈呈C字形。嘴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双圆孔为鼻孔。双目凸起呈梭形,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而上翘,颈脊起长鬣,弯曲上卷,末端尖锐,一般的玉龙到此就是龙尾内卷,此龙特殊就在于没有龙尾,而龙尾部分又对称雕琢出如前所述的一模一样的龙首,龙背有对穿的双孔,相对应的龙背也有对穿的双孔,经测试,两孔同时用绳系孔悬挂,两龙首正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件双龙首C形玉龙造型对称美,还体现玉龙细部运用独有的凸目纹,磨制出梭形高凸的硕大炯目,尤其对称神化突出双龙首双目凸起的梭形,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而上翘,这种压地隐起的琢玉方法简洁原始,双首C形龙通体琢磨,光洁圆润。对称双首双耳龙体伸屈刚劲有力,嘴部上翘且前凸,长鬣高扬且上飘,体现出极有生气与对称的神韵美。
双龙鸟首容斧冠,图72此器是用辽宁老岫玉琢成。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局部边缘已经钙化。龙鸟首容斧冠高8cm,宽14cm,厚3cr丫i&o龙首容斧冠的复合造型是红山文化玉器中首次见到的新形制,与以往不同的是,容斧一般是斧冠下面往往与人首复合,而这件玉器很特殊的是,斧冠下面复合的都是动物形的龙首和乌首,而且两个动物龙首与乌首上下相连。龙鸟首容斧冠的基本造型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双龙首与双鸟首组成基座,在双鸟首的中间往上复合进来斧形冠饰,称为容斧冠饰。
此件双龙鸟首斧冠运用了对称手法进行装饰,同时也运用了红山文化典型减地打洼的磨制技法,在容斧冠饰下半部两侧依次各圆雕出龙首,在两侧龙首为基座之上又雕琢两只较小的鸟首,左右结构,对称圆雕,龙首与鸟首简洁的双目、嘴等纹饰线条比例均匀一致,在两只鸟首上巧妙地琢饰出半月形斧为冠饰,观察玉斧整体形制,对称一致,生动形象。
这件双龙鸟首容斧冠除了对称美之外,从龙鸟首容斧冠中央较大的圆孔判断,此孔应为红山先民在祭祀所用的祭器与神器,因为只有圆孔才能代表天地沟通之意。而此器之中,为何把龙首与鸟首一下、一上、一大、一小的复合在一起呢9按照当时红山先民宗教信仰祖先传承图腾神迹分析,应该是龙鸟两个原来不同信仰图腾氏族,联盟、联姻融合之后新创造的融合信仰图腾,在动物双首上复合容斧为冠,表示两个融合后新氏族最高军事权力的象征。
纹饰是古代新石器时期,绘画造型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突出表现在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彩陶和泥塑像上。当时彩陶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具,也是一种原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时彩绘以动物花绘和几何图案为主,彩纹皆绘于器物外表面,动物画有鹿、鱼、蛙等,以鱼纹为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数量多,变化大,有写实的,也有形象化了或图案化了的。这些象生形的纹饰,绘画在卷唇浅腹盆内表面,或折腹圆底钵的外肩部。例如红山文化以蛙纹为主,陕西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以人面鱼纹为主,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动物纹饰。
到了新石器晚期,文化和艺术都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纹饰不但以植物和几何纹装饰性图案居多,而且从纯粹原始实物的模写转向抽象的构图,反映了原始艺术的进步。几何图案主要是由圆点、细线、钩叶或由直线或曲线组成三角纹、方格纹,波浪纹、菱形纹、圆纹和锯齿纹等。有的象征起伏的山峦、流动的水波,有的仿照实用的鱼网或编织物,有的绘画植物花瓣或稻穗纹构成的图案,是当时的农牧业在艺术上真实的反映。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红山文化所在地域的先民艺术,把当时发达的装饰艺术大量地应用在玉器制作的表面上,发挥出最具艺术魅力的神韵。下面我们就红山文化古玉器的实物解析与论证纹饰艺术:
玉鹃纹饰艺术,图73玉鹗高17.5cm,宽15cm,厚4cm,系采用辽宁岫岩老玉琢磨而成。此鹗通体全沁,满浆弥合,着地的背面腐蚀较重,出现沁斑与沙咬坑。鹃头顶呈飞行状的小鹃已经被沁透,呈枣红色。玉鹃整体沁为锈红、橘黄、白雾、深绿等颜色。
玉鹗造型为上下复合,即下面圆雕出大鹗,大鹗首上又雕琢正在飞行状的小鹃,此鹗形状呈展翅飞行姿态。此鹗的纹饰雕琢十分精细,展翅两侧鹃羽翼用三条弧形纹饰,是用压地隐起的磨玉方法,把周围多余的玉料全部剔除,精细磨出三条弧形棱线为羽翼纹饰,可见此种技法雕出的纹饰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但十分耗时。双足下张开的鹃尾端羽翼,分别运用如上所述的雕磨方法,琢出六条阳棱线与足下相连饰尾端的羽翼,生动传神。尤其运用弧旋斜磨出数道宽阴槽,表现出凸起的细线棱,琢出双爪、尾部与毛纹羽翎。采用同样磨法琢出三角形鹗首,在首上精细磨制出尖尖的鹰钩形嘴,同时采用圆圈凸目纹压地隐起琢出硕大圆形双目,头顶上琢出一个呈飞行姿态的小玉鹗。呼之欲出,生动传神的玉鹃,体现出纹饰美的艺术魅力。玉神器纹饰艺术,图74此器高17cm,宽10cm,厚5cm。玉器是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料琢磨而成。该器通体全沁,从边缘与玉质腐蚀程度分析上看,其边缘已经.&被沁透。沁色呈浅褐与深褐色,玉器的老化感体现出千年沧桑风韵,给人一看便是开门之高古之玉器,具有很高风化古玉的研究价值。
这件玉神器为圆雕玉器,造型设计总体来看为一立体的瓶形,上有瓶口,瓶颈、收肩往下为瓶腹,瓶型本身没有奇特之处。从瓶身设计人身兽首纹饰而言,结合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宗教信仰情况分析,其纹饰本身就有很深的宗教信仰文化内涵,留其后面进行分析。
这件人身兽首玉神器,就绘制雕琢在瓶身纹饰而言,由弧形的宽窄线、人身体形姿、兽首型等纹饰组成,器身所雕琢底部的人身腿、足与兽首的局部镂雕之外,其余纹饰均运用红山压地隐起的磨制技法、浅浮雕表现纹饰,此种技法绘制纹饰生动形象。例如绘在瓶口、瓶颈、瓶肩上八圈纹饰宽窄均匀,如同投在湖中泛起的涟漪,富有韵律的美感;又如在瓶腹上双面浅浮雕出人身兽首神,其人身兽首上部浮雕出人身臂、手、兽首硕大的双耳,凸起滚圆的双目,运用了压地隐起的磨制技法,雕出的纹饰线条行如流水,生动形象,配以下部人足与兽首的嘴、鼻、目等透雕技法,更是交相生辉,相得益彰。因此说,这件人身兽首瓶型神器纹饰,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少见的运用磨制技术,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纹饰艺术研究价值。
玉神兽鹃图腾复合纹饰艺术,图75与图43为一件玉器,见1&63页。玉器高22.5cm,宽16.5cm,厚3.5cm&o此器是采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老沟玉琢磨而成。玉器沁有黄红、红褐、浅绿等彩沁,从玉器由内向外溢出的包浆上看,是一件开门的高古玉器。
此器形制三复合玉器,这件圆雕玉器下部基座为兽首,中部为鹃图腾,鹗首之上复合了一个斧形冠饰。
这件兽首、鹗、斧冠复合神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为数不多的三复合型玉器。而这三复合型玉器的纹饰,又运用了浮雕与镂空相结合的手法。因此,就纹饰融合艺术而言,难度较大,结合此件玉器纹饰具体分析,玉器上下整体为倒金字塔型,基座部分兽首为卷角与大耳的神兽。所以,神兽嘴与角采用了镂雕技法,出现嘴与角立体视觉效果,但卷曲兽角与兽的圆凸双目仍然运用压地隐起的雕琢技法。尤其是长条三角形直立的异形双耳纹饰,更是形象生动,立体感十分强烈。该复合神器纹饰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中间复合的鹃型纹饰,运用简洁古朴的红山纹饰,把鹃圆硕的双目,钩尖的喙部,弧形流线展翅飞行的羽翼,靠硬磨制出凸起的双爪,把玉鹗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鹃首上运用镂雕技法,透雕斧形容冠,从斧形容冠中央对钻出圆孔分析,此器应该是祭祀所用较大氏族联盟后形成新图腾标志神器,而且还具有军权仪仗器的性质。所以,此件玉器除了纹饰艺术研究之外,还有其融合氏族历史的研究价值。
在一块天然玉料上,设计组合二三个人与动物不同的造型,这些新被复合在一起的造型,既有外在相连互用的自然美,又有内在宗教信仰的必然联系。这种造型设计是史前唯红山文化玉器独有的复合造型艺术。
目前,在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均为单一造形的古玉,没有发现复合型玉器。这是否是说,红山文化时期先民就没有制作过复合型玉器呢?事实上不是的,故宫博物院红山古玉专家周南泉先生,为一本古玉收藏与研究书作序时谈到红山古玉时说:红山文化玉器的品种,科学的发掘品中,见者有玉外方内圆形器,玉双联或三联或四联璧、玉勾形器、玉勾云纹形器、玉兽面丫形器、玉三孔器、玉马蹄形器、玉双龙首璜、玉鱼、玉蝉、玉龟、玉熊、玉鹗、玉凤、玉兽块(又名玉猪龙),玉龙等。在传世品中,还见玉母神、玉太阳神、玉神人等。更值得指出的是,还有一些以上述造型重新组合另一种复合型器,见者有太阳神与鹃复合成神人鹗冠器,龙凤复合玉器等。这些出土或传世玉器,是今天研究和了解红山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周南泉老先生以对历史和文物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对红山古玉鉴定与研究中首次突破了强调有地层关系为唯一依据的标准界线,肯定了红山文化时期复合型玉器的存在,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令人敬佩。同时,也是对失去地层关系红山文化玉器文物的最大保护。在这种科学态度的指导下,现在我们有幸对下面几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复合型玉器,进行复合造型的艺术研究。
鹃首、胎龙、猪龙复合型玉器,图76玉器长23.7cm,高17.6cm,厚3cm,此器系采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通体全沁,并入玉内,满浆弥合。沁有红褐、锈红、白雾、甘黄,灰绿等彩色。玉表面沁满了麻点、并有小片沁坑、蚀孔。玉内沁成毛纹与云片等状,此种天然沁色自然状态是人为作伪不了的。
此器为圆雕玉器,由鹗首、胎龙、猪龙三种动物重新组合构思造型,组成现在的复合造型玉神器。左边雕琢出斜竖形的上窄下宽的胎龙,右边下半部雕琢出完整的猪龙型,与其它猪龙不同的是,采用多层磨制阴槽阳棱,突出眼球眼廓,尤其是突出鼻与嘴,在胎龙首上和猪龙头上雕琢鹃首,圆圆大眼圈里雕琢硕大的眼珠,炯炯有神,又恰似待飞的鹗儿。
此器主要体现在造型的复合美上,我们整体观察此件复合型玉器,所复合三种不同动物,取材造型比例恰当。比如此种三角下宽上小的造型,犹如倒金字塔型,而选取鹗的首复合在新组合神器总造型的首,尤其与鹗首连体顺势而下的胎龙形制,又如一只停落栖息的鹗,鹃首下面复合进来的猪龙,与鹃首上下呼应,又形成红山玉器常有双兽首的整体造型,三种动物重新组合之后形成新造型,美就美在复合造型上,既端庄大方,又和谐统一,体现出了复合后此器宗教信仰的新内涵。
鹗首、兽首、兔三复合神器,图77玉器高25.5cm,宽&llcm,厚5.5cm,该玉器所用玉料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沁有红黄、黄白、绿、黑、灰等诸色。玉器表面有蚀点、蚀坑、蚀孔,诸色均已经渗入玉内,此沁状之特征为典型的天然沁。
该玉器由完整玉兔,玉鹃、玉独角兽三种动物重新复合成具有新内涵的神器,从底座开始,三分之一部分雕琢出完整的玉兔形,上部三分之二,顶部二分之一为鹃首与独角兽的首,中部三分之一为两兽身躯主体。就整体造型而言,三兽之间,巧妙复合,衔接自然,形体流畅,比例适中,和谐统一,这为此器总的复合特征。
这件玉器三兽复合的结构特征美,美就美在一个形体纹饰,相互能够灵活共用。比如此器基座雕琢的玉兔,本图从结构上看,兔的首与眼部往上,原本是鹃与兽的身躯部分。但是,我们将其鹗与兽的连体双兽去掉,身躯部分就称为玉兔肥大竖起美丽的耳朵。如果将底座上的玉兔去掉,再将鹗首后脑的独角兽去掉,构图就成了一只落地栖息的玉鹗形象。相反将其兽首后脑的鹁首去掉,整体造型就成为兽首鸟身的完整造型。这种鸟身兽首的形制在红山文化玉器二种动物复合中,也是常有的造型。通过此器造型的物证说明,红山文化复合型玉器,美就美在复合中纹饰与形体互为共用,这应该是红山先民在远古造型中的一大发明。
龙首、猪龙、复合型玉神器,图78玉器长28cm,高11.8cm,厚6.3cm,玉器所用玉料是采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料琢成。此器通体全沁,并入玉内,满浆弥合。沁有红褐,枣红、白雾、黄褐、青绿等彩沁。玉内沁呈云雾状,花簇状,局部沁蚀较重,玉质已经钙化。边缘磨痕均已沁透,是古玉之天然之沁色的典型科学品.此器形制为三龙复合,玉器为圆雕。主体三分之二的部分雕琢雄健的古龙,从形体与龙首上辨认,应为上亿年前的羽龙或不同形体的恐龙而尾部巧妙地雕琢出玉龙首,在龙首上部又雕琢出完整的猪龙,此三龙的复合造型显得十分威然与神秘,这一定是多图腾新复合出来的神器。
这件玉器造型复合美,体现在动物身躯取舍的造型复合美上。我们从视觉形象上已知,上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时代各种古龙,其身躯一般均是动物的尖尾,而且粗壮有力,有的还是进攻和防卫的武器。红山先民把玉龙的头巧妙地复合在此龙的尾上,且不说其内涵意义,就从造型上是恰到好处,从比例上看和谐统一。而在龙首上,又雕琢复合上一个猪龙,给人一种形体艺术美的感觉。由此说,三种复合玉神器,从复合的艺术角度上讲,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艺术与科学研究价值,是难得的红山古玉艺术研究物证。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体现减地凸雕和精细的刻线,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所谓减地凸雕即浅浮雕,主要运用在下列几处,第一是良渚文化玉器上兽面纹的制造。这些兽面纹,有的嘴部为凸雕,有的眼部为凸雕,有的凸雕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平面;第二是龙山文化玉器上变形兽面纹的雕刻,这些纹饰结构复杂,转折变化巧妙自如,很多是用凸起的线条构成。第三上述两地所说的玉器凸雕,均不如北方红山文化玉器的减地打洼浮雕玉器大刀阔斧,纵深立体感强,体现出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
而构成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刻线纹饰,也有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阴刻直线纹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玉器上都有许多这类饰纹,这种直线纹较粗,直且深,线似凹槽,底部较宽;第二种是细阴刻曲线,是用比玉硬度高的石质刻出,线条极浅、极细;第三种就是红山文化磨制工法雕琢出的阳棱和阴线槽组成的直、弧、曲等线纹饰,运用此种技术磨制出来的纹饰曲线,有的行云流水,立体感强,形象生动。
下面,从不同侧面研究三件红山文化玉器的曲线纹饰,是不同形制曲线纹饰的典型:
曲线美实物之一的蜻蜓首蚕腹形玉器,图79玉器长33cm,宽9.5cm,厚4.5cm&o此器系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局部边缘玉质已经钙化。玉器沁有黄褐、红褐、灰白、黑绿等诸沁。玉表面沁有蚀坑、蚀孔,诸色已渗入玉内,实为典型的天然沁标本。
这件玉蜻蜓为圆雕玉器,运用红山文化独有的圆硕凸目纹。压地隐起磨制雕琢出圆圆外凸硕大的双目,十分夸张,形象逼真。采用同样的磨制技法,雕琢蜻蜓的长颈,圆腹与脊背、尖翅的尾。红山磨制工艺雕琢出来的玉器,浑圆厚重,边缘舒合,立体感强,体现出红山文化玉器独具特色的雕塑语言符号。
此件玉器曲线美主要体现在纹饰雕琢上,美的曲线纹饰首先要有玉工美的图案设计,此蜻蜓脊背上的图案设计由直线、曲线、圆圈线组成,三种线条搭配得当,布局和谐,对称呼应,比如蜻蜓颈上的五条直线纹与尖尾羽翅中五条直线纹形成对称,翅羽上两边对称绘制出两条圆弧形纹,均匀一致,体现出美的韵律。
绘制在玉器表面上好的图案设计,必须配以有好的雕琢技法,才能把美丽的图案展示出来。这件玉蜻蜓纹饰由若干直线与曲线组成,红山先民玉工恰恰是运用了平行凸棱纹和凹洼纹相结合的纹饰,应用了减地打洼的磨制技术,硬是把凸棱纹饰周围多余的肉全部剔掉,其难度之大,耗时费工,增加了雕琢的精细难度,运用磨制留出细微的阳棱线纹,把蜻蜓动感多节的颈表现出来,脊背上翅羽通过微微隆起的凸棱线,表现出可展可敛的翅羽,尤其是凸棱纹饰在长短、宽窄、深浅、曲度中体现出和谐之美,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曲线美的艺术魅力。
曲线美实物之二的玉蝉,图80玉蝉长27cm,宽7cm,厚4.5cm,此蝉系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蝉通体全沁,满浆弥合,一面沁轻,一面沁重,局部边缘的玉质已经钙化透了。玉器沁有土黄、甘黄、黄白、灰黑、深绿等诸色沁。玉蝉表面有沁坑、蚀孔,其钙化部分是自然的极好标本。
此玉蝉为圆雕玉器,造型呈扁平长条形状,由蝉首、双爪与蝉身躯组成。当红山先民的玉工将蝉的纹饰设计绘制在玉器表面之后,玉工运用红山文化独有的凸目纹、平行凸棱纹与洼纹相结合的办法,使用减地打洼的磨制技法,磨出玉蝉首上圆凸硕大的双目、蝉颈与蝉背上对称的纹饰。
这件玉蝉的纹饰美,美就美在玉蝉纹饰曲线上。首先,玉蝉首上硕大凸圆的双目,是运用了红山双圆圈目磨制而成,双爪托起的蝉颈雕琢十四道微呈拱形纹,凹洼与凸棱间的长短,宽窄、深浅、曲度的等矩均匀一致,把蝉颈充满动感多节表现出来。蝉背的平面上磨制两侧对应的半弧形棱饰蝉的双翅羽,生动形象,犹如给此蝉注入活力一样,这就是此蝉曲线美的艺术魅力,
曲线美实物之三的鹗图腾玉冠,图81玉器高21cm,宽13cm,厚2cm,该器所用玉料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向外不断溢出。玉器沁有红褐、黄褐、白黄、灰绿等诸色彩沁。玉表面有沁斑、沁孔,是古玉典型的自然沁色。
此冠为圆雕玉器,造型呈立式,底座由冠帽组成,正面雕琢出高高略微向后背弓冠饰,冠底正面雕琢完整的鹃,此鹃视为氏族的图腾。
这件鹃图腾玉冠,为我们研究红山文化曲线美提供了另一种曲线纹饰。此冠正面的七条曲线纹饰,区别其它红山文化的曲线纹饰是,纹饰凸棱中央不是凸棱,恰是阴槽,所不同其它阴槽的是,此阴槽恰恰在原凸棱凸起的阳棱线中央磨制而出的。两棱之间有一个较宽阔U形凹洼区,在两个凹洼区间磨制出较宽的大凸棱线,在凸棱线中央又磨出较窄的阴线槽,才形成现在的曲线纹饰,此种曲线纹饰给人一种形体隐约而模糊美的艺术魅力。
曲线美实物之四的双凤勾云形器,图82与图20为一件玉器,见20页。玉器长43.5cm,宽19cm,厚0.6cm,此器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
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并入玉内,局部玉质已经钙化。沁色为橘黄、红褐、灰白、黑绿等诸色彩。
这件双风勾云形器的造型,呈扁平极薄的长条形。两只连嘴凤扭动舞姿的躯体中央,雕琢出兽面的形象,凤与兽中央左右上下均镂雕琢卷云纹的留白空,两边兽面断续镂空仍有相连之处,兽面下方磨制五齿,加上凤尾形边两边各一齿,共七齿,造型生动、精美绝伦。
此件双凤勾云形器的曲线纹饰与其他红山文化玉器又不相同,本器应用的曲线纹饰如凤躯修长的凤尾,兽面五官所运用的旋卷圈纹,所雕琢的工艺,全部采用红山减地打洼磨制技法,此纹饰与其他纹饰不同的是,均磨出浅平宽宽的阴坡型漕,用磨器的凹洼棱与周围微微坡形下洼面形成明暗对比,以突出动物形体隐约而模糊的特征。又如兽面五官圈纹也是采用同样的雕琢技法,运用凸棱与凹洼,以突出动物面部五官轮廓美,这才是此玉器曲线纹饰美的主要特征。曲线美实物之五曲线女神,图83与图40为一件玉器,见1&60页。玉器高20cm,宽9cm,厚6CFTlo此器是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制而成。玉神人通体全沁,满浆弥合,局部玉质已经钙化,并全部沁透。沁色呈橘黄、青、黑、红褐、灰绿等诸色沁。女神造型为立体圆雕玉器,结构由女神的胸部双乳、女神五官首上内卷外翻的冠饰等三部分组成。此神雕工精细,造型比例均匀,整体布局和谐统一,造型优美,是红山玉器十分难得的精品。这件玉神的曲线纹饰美,体现在女神首的内卷外翻的冠饰上。此冠饰所用的曲线纹在工艺制作上难度相当之大,是在一块玉料上,剔除多余的部分,最后精雕细刻出内卷外翻的冠饰。
此冠饰难度是在于内卷外翻冠饰雕琢五个等距宽宽的阴槽坡形,在两坡槽之间,磨出曲线的凸棱形饰阳棱,形成红山独特曲线纹饰,这是红山曲线艺术美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本节所谈及的韵律美,不是指器物外表型的韵律,而是专指新石器时代制成乐器发出音质的韵律美。然而,远古最早的乐器起源何时呢(7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岑家梧在所著《中国原始社会史稿》一书中说:声乐起源最早,原始歌者是集体劳动中呼声的重复,或是模仿鸟兽叫声。《管子》说: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窕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这是模仿动物声音的生动说明。
乐器最早是敲击器,也就是鼓。多是由于狩猎需要而产生的。最初可能是先民作为协同动作的信号器,或是赶走野兽的发响器。经过长期发展,才制出有一定音阶的乐器,磬就是其中一种最早的石质乐器。第一件石磬出土于陶寺遗址的一个墓中,通长80cm,由青灰色石岩打制而成,表面未经磨光处理,十分粗糙,一头大,一头小,上端呈弧形,下端平直,上端靠近大头处由两面对钻一孔。
岑家梧专家在《中国原始社会史稿》书中诗歌、音乐、舞蹈一节说:乐器在庙底沟出土的有陶钟,山西万荣荆村出土有陶埙,河姆渡出土有骨哨,大汶口出土象牙琮,北阴阳营出土有玉殃、玉璜等原始乐器。可以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已有音乐、舞蹈艺术。看来岑家梧老专家已经把玉块、玉璜等列为原始玉器乐器。其实,脱离地层关系出土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乐器,已经有了后来证实玉磬的存在。
韵律美实物之一玉磬,图84与图33为一件玉器,见1&38页。玉磬长22.5cm,宽6cm,厚1.8cm&o玉质系采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局部沁蚀较重,沁呈黄、红、褐、浅绿等诸色沁。玉器表面有蚀沁斑、沁孔,局部有鱼籽斑。
此玉磐形制为上下均是倨句形,这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形制与校音方法,上下倨句形分解是:左角为鼓博,左上边为鼓上边,左下边为鼓下边,中间尖顶为倨句,右上边为股上边,右下边为股下边,右角为鼓博,这是倨句形玉磐各部位的名称。
磐这种奇特形制的乐器是缘何而来呢?最早出土的物证是,陶寺遗址墓中出土了一种V字形刀,与磐的形状多有类似之处,说明磬的多样性。在原始社会后期,磬是受到铲之类石器的启示创造出来的。较薄的铲在劳动过程中相撞击会发
出清越的声音,便逐渐有了特定形制乐器磬的多样形状。韵律美实物胎龙形玉磬,图85玉磬长21.8cm,宽9.5cm,厚1.5cmo磬的玉料是采用了辽宁的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磬全沁,满浆弥合,局部边缘沁蚀较重,沁呈红、褐、黄、绿、灰、黑等诸色沁。
玉磬的造型为扁条形,其薄只有1.5cm左右,说明此器很薄,具备乐器校音的条件。玉磬形似完整的胎龙形,首窄尾宽,首上有一两面对钻的孔,显然是用系挂用之。从形体看这应该是一件组磬,磬尾形似较宽外卷勾形,玉磬正面如同前面那件一样雕琢出三个文字符号(内容待解),由此可以推测,此磬应该是较大氏族部落所用之乐器,不然不会有特殊族徽符号的标志。韵律美实物猪龙纹饰玉磬,图86与图32为一件玉器,见1&37页。玉磬长23.8cm,宽6cm,厚2cmo此磬所用玉料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磬全沁,满浆弥合,局部沁蚀较重。沁有黄、褐、红、浅绿、灰、白等诸色沁。
玉磬为圆雕,呈长条形。形饰与纹饰由猪龙与鸟羽的纹饰组成。此磬磨工精细,玉磬边缘舒和圆润。玉磬两端猪龙形与对端均两面对钻较大的圆孔,同时,在三条鸟羽纹饰右侧边缘整齐地对钻出四个小孔,显然也是系挂用之。从形状上看,这也应该是组磬之一。玉磬形制所雕琢的猪龙与鸟羽纹饰,已经告诉人们,此磬氏族的宗教信仰内涵,应该是猪龙氏族图腾信仰神迹。所以,应为较大猪龙氏族的乐器。韵律美实物鹁图腾玉磬,图87与图6为同一件玉器,见6页。玉磬长21cm,宽12cm,厚lcmo此磬所用玉料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磬通体全沁,满浆弥合,局部边缘玉质已经沁透。玉磬沁有锈红、红褐、黄褐、灰白、绿黑等诸色彩沁。
此磐为圆雕玉器,造型选取原生态天然植物叶纹形状。玉器雕琢难度较大,首先将器物同大的玉料吊住出植物叶形状毛坯,在此基础上精雕细琢,由于玉磬叶形较薄,形状内卷复杂,所以,加工雕琢起来,难度相当之大。在叶形雕琢成型之后,还要在叶形器内卷的表面雕琢1&0条由根部窄逐渐到叶部宽的纹饰,同时,在玉磬正面中央雕琢鹃的纹饰图腾。从玉磬根部内卷顶端两面对钻的三个小孔来看,应该是系挂用之,而玉磬正面雕琢图腾,应该是鹃氏族的图腾族徽。所以,此磬是鹃氏大族所用的玉磬。
四件不同形制的玉磬,均为红山文化时期的实物,说明这一时期以玉做磬已经很普遍。正如前岑家梧老先生所述的北阴阳营出土有玉块、玉璜等原始乐器o现在,我们研究的范围还不包括此类玉器,如果是这样,器型将更多了。
古人为什么选择玉石来制作乐器呢(?这是因为远古先民对玉石认识除了硬度、重量、色泽、纹理、华美鲜艳之外,还发现它的声音属性。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石之美者而有五德为玉。所谓五德是指玉石的质地坚韧、光泽晶莹温润、组织缜密透明、色彩绚丽柔和、声音舒远悠扬等五种矿物学和文学上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当时远古时代玉质声音矿物特性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根据上述玉磬不同形制与图腾纹饰,红山文化玉磬在这一时期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在原始社会后期,玉磬所奏出的古乐与宗教祭祀紧密联系,乐师往往与巫师合为一体,而巫师又是与部落的酋长或军事首脑相连的。当时的场面,应该像《吕氏春秋》所载:尧命令大臣夔敲击玉磬以像上帝玉磬之声,以舞百兽。打扮成各种野兽形象的巫师们一边敲击玉石磬,一边配合着玉石磬敲击时发出清越悠扬音乐跳着激昂粗犷的舞蹈,进行某种巫术礼仪活动。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磬成为上层贵族社会祭祀、宴享、朝聘等礼仪活动时与钟相配套的乐器,是典礼之声的标志之一。
大量出土玉器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玉器加工技术已经很成熟。从工艺流程上来说,一般雕琢一件玉器,大致需要下料做胎、钻孔或减地浮雕、划线刻纹、抛光等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制造,在以下几个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研究分析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形状基本上分为两种,即圆雕和片状玉器。而片状玉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玉器的制造方法,概括起来为下面三种:第一为磨制,即用较薄的玉块磨成。第二是打制一磨制,即先依石料纹理劈薄片,再研磨加工。第三是锯片,这种技术较先进,比直接磨制省工,又比劈制法成功率高。锯片的方法主要见于良渚文化玉器,一些良渚文化玉璧表面上留有开片的锯痕,从锯痕上看,锯缝的厚度不大,是用细线加硬砂研磨开片。
上述分析总结出来的三种玉器制造方法,是新石器时期南方与北方许多文化遗址区玉器制造广义上的方法。具体到每一个文化遗址区玉器实物的制造上,仔细分析起来,还有不同的具体特征:
我们现在研究的红山文化玉器,就是所处新石器时代北方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制造的一个典型。红山文化玉器制造有如下特征:制造一件红山文化玉器,也同样经过下料做胎、钻孔、雕琢与磨制纹饰、抛光等工艺流程。所不同的是,红山文化玉器雕琢是以磨工为主,在每一件玉器的精细磨制过程中,体现出形制纹饰与细部特征的工艺美。在磨制中体现出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美,同处在新石器时期,各地域文化的玉块等玉器一般都是平片状造型的,唯有红山文化的玉块是圆柱形状,两者相比,红山文化的玉王玦的玉猪龙、玉鹗、各种玉兽、人身兽首复合型玉神器,均为敦实胖乎浑圆厚重的玉器,在这些立体厚重玉器形状中,虽然是立体,有的局部也未必都是圆的,不少也有棱角的部位,红山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艺,凡遇到此种情况,均磨制成圆的形状,就更使玉器浑圆厚重。比如,红山文化一起中也有很多片状的玉器,像玉璧、玉环、勾云纹形器等玉器,本来这些片状器的边应该截面平直,但红山先民均把此类边磨出缓坡圆形边缘,使器物增加了厚度。就连很薄的勾云纹形器,也在纹饰两侧磨起坡形凸起棱,以增加厚度与承受能力,这就是磨工体现在玉器形制中的艺术魅力。
倒棱磨制玉器的边缘,是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美的又一特征。我们研究同一时期南方良渚文化玉器,北方龙山文化玉器,其方形玉器中有棱见角,而属于圆形玉器的头、翅、尾部位均有棱角。红山文化玉器恰恰相反,凡是玉器中见有陡直的棱角,均倒棱磨制。所以,红山文化的玉器边缘舒展圆润,手感舒适。
镂空深钻深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工艺美的重要特征。在许多红山文化圆雕玉器中,红山先民的玉工,在玉器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深钻、深挖、深掏的造型。这类玉器多为表现人兽复合的神器,经过这样磨制所镂雕出来的玉器,有强烈的立体形象纵深感,是同一时期其它地域文化玉器所不具备的鲜明个性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另一个典型磨工特征,就是玉器双面对钻的圆孔。红山文化的玉器,一般都为有孔玉器,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斧、璧等圆孔玉器,图88、图89与图24为一件玉器,见24页。玉璧形鹃的较大的圆孔,位于器身中央,均为两面对钻研磨而成,后面的兽柄玉斧,中央的较大圆孔,也是如此。两件玉器中央圆孔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磨工均十分规范圆整。显然,此孔是神器之孔,推测当时由于宗教信仰的因素,玉器圆孔制作是有严格限制与要求的。有些玉器是为了穿绳佩戴而打的,如珠、环等玉器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了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所以,这个时期玉器制造的穿孔占有相当重要位置。红山文化玉器穿孔有以下三种:一是马蹄形孔,图90、图91就是从一面钻孔,孔径越来越小,待孔打透时,径已很小,孔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纵截面为梯形。运用同样程序,再从另一面钻另一个马蹄孔,这就是如图所示的两个马蹄孔。这种孔一般是用较硬棍棒和特定硬砂钻出,多用于较薄的装饰品。这种带有马蹄形穿孔的玉器,一直影响到商代。二是对钻孔,较厚玉器穿孔时,采用两端对钻方法,但钻头与玉器的位置固定不牢,钻杵在钻孔时不断磨细。所以,钻出来的孔不圆和不直,呈蜂腰形,有些孔两端对得也不准,中间对接出现错位落差的痕迹。三是螺旋纹孔,这种孔在红山文化后期的玉器时有所见,玉器穿孔无论大小,都带有螺旋纹,而带有螺旋纹穿孔一般都较为平直,孔的粗细基本上一致。分析此种螺旋纹,可能是用某种管钻钻孔时,钻位与角度发生变化造成的,这种缺陷倒成了古朴的艺术美。
减地打洼的磨制纹饰,展出了红山文化工艺美的魅力。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所应用的纹饰雕工与同时其它地域文化有所不同,其它地域文化细线阴刻,而红山文化运用减地凸雕,即浅浮雕。
概括起来说,红山文化常用磨制纹饰基本上有两种:平行凸棱与凹洼纹。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普遍应用的是凸棱纹,因为在玉器上,平行的凸棱和圆凸线棱,有着很强概括与表现力。这些纹饰都在动物的首部、颈部、腹部、背部、足部和尾部得到集中体现。在某件玉器动物局部的纹饰上,一般由几条平行凸棱与弧棱,有的表现动感多节的颈部,有的表现扭动的脊背,有的表现松弛的鼻唇等等,这些磨制出来的凸棱纹饰表现动物局部特征,手法概括简约,立体感强,形象极为生动。
红山文化玉器中所磨制的凹洼纹,是一种在玉器表面磨出沟底截面呈凹弧形的线槽或较宽浅的洼槽。凹洼纹与凸棱恰恰相反,为了形象的突出表现公务的某一种特征,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工,往往在较平的玉器表面上,磨出较宽阔较平浅的凹洼。例如在较大玉猪龙圆硕大双目与眼面的微凸之间,运用凹洼纹来表现眼与脸间的微棱,能体现出凹洼纹饰,还有许多片状型玉器,如鱼与鸟身躯的两侧,平面上运用凹洼纹,起到了突出动物形体隐约而模糊的特征,这种纹饰我们还可以在勾云纹形器上看到,凹洼与周围微微隆起的凸面形成明暗对比,表现动物形体简约模糊美,这就是磨制凹洼纹表现在玉器纹饰上的艺术魅力。
除此之外,红山文化玉器磨制纹饰,还有凸目纹,主要是用于红山文化玉器各种动物与人的或圆或椭圆或梭形高凸硕大炯目。红山玉器动物与人的眼目,一般都高隆硕大,极为夸张,很多均超出正常的比例,这种夸张恰恰展现了红山文化时期先民艺术天才与想象力;还有磨制的涡纹、网纹和圈纹,分别用玉勾云纹器的涡形纹饰,玉龙额的圆纹、动物眼凸边缘周围较多运用圈纹。总之,综上所述的这些磨制纹饰,只要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就能展示出玉器艺术魅力的神韵所在。
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看待,5000年前红山文化先民创意设计制作的每件玉器,我们都无不望玉兴叹!尤其是那些美轮美奂的玉器精品,无不佩服数千年前红山先民在玉器设计中的创意能力与聪明才智。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知道远古红山先民所制作的每一件玉器,都是表现一个主题,反映一种所信仰的宗教思想。由此说,红山文化玉器是外在形状反映表现内在思想意识有机结合的产物。
大量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告诉人们,当时红山文化先民已经娴熟地掌握了各种玉器高超的绘画技术与创意设计能力。例如图92与图7为一件玉器,见7页。这件人身蝉首神器就是范例之一:玉器高22cm,宽8cm,厚8cmo此器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其局部边缘已经钙化沁透。从沁色包浆上看,是典型的高古玉器。这件人身蝉首玉器,从形制上看,为圆雕玉器。造型结构由蝉首与人身上下组合而成,呈蹲式垂首的姿势。此造型根据新石器时代红山先民宗教信仰的习俗分析,应为红山文化时期早期的玉神器。早期的神,均为半人半兽的复合体,又都是兽的首人的身子,这为早期红山玉神器的主要特征。这件玉器具有典型造型创意美的特征,首先玉神器的整体从视觉外形上给人一种和谐的比例美,上下、左右、头脚看上去都十分舒适,自然流畅,富有神的凝思韵味。从玉器纹饰绘制与雕琢的工艺上看,此器也是纹饰图案美和雕琢磨制工艺美的一个典型,尤其是磨工技术雕琢出人身臂、手、足,与蝉首上的耳、目、鼻、嘴深浅凹洼凸棱线的运用,形成明暗对比,在模糊中体现此器纹饰艺术美的魅力,这也是构成此器创意设计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意设计美实物,图93这件人身双龙首的神器,高23cm,宽12cm,厚7cmo此器所用玉料是辽宁早期岫岩老沟开采的玉料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向外不断溢出,所沁已入玉内,局部已经钙化,沁色为红褐、黄褐、灰黑、清绿、黑紫等典型五色彩沁。此器正因为年代久远,沁蚀较重,才自然形成色彩斑斓的古玉精品,是红山古玉中难得的研究标本。
就此件玉器的造型而言,玉器为圆雕。形制由上下组合结构,即上端由玉龙和猪龙首组成的双龙头,下半部是跪姿人的整个身躯复合造型。纵观玉器整体造型,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曲线美的艺术感觉。在曲线形中透出神的韵味。由此说,通过此件人身龙首的创意造型,看得出红山祖先造型设计玉工,对祖先神那种无限崇拜虔诚的恭敬。你看,那双腿屈膝跪地,双手轻抚于膝,双龙均弓背垂首的神情,不是对当时十分盛行频繁祭祀活动顶礼膜拜场面真实地再现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山先民当时创意设计造型的玉器,是那时先民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
此件玉器创意设计,不但表现出外在形体艺术美,而且也通过造型艺术,反映出当时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信仰神迹。从兽首人身的神器上看,此神器应该是红山早期之神器。所以,从造型设计的玉龙与猪龙首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祖先图腾崇拜神迹的反映。我们已知颛顼古帝是红山先民的祖先,但颛顼的祖先韩流与黄帝分别有猪龙和黄龙图腾信仰神迹。而作为颛顼族后裔子民,在宗教信仰盛行红山文化时代的早期,创意设计雕琢出外表形体艺术美与宗教信仰完美结合的神器,表现出当时红山先民高超的创意能力。
红山玉器的创意设计,还体现在连体共用艺术美上,这对于数千年前红山先民实属不易。但是,当你看到这些玉器创意设计之后,会惊叹道,就是我们今天现代人,也未必有古人的创意智商。如图94与图8为一件玉器。这件人身人首与兽面复合神器。玉器高15cm,宽10cm,厚6cm。玉器系用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全沁,满包浆弥合,包浆从玉内不断向外溢出,这正是高古玉器正常还原自然反映。玉器的沁色呈红褐、黄褐、黄白、灰绿等彩沁。尤其是渗入玉内的红褐色,是高古玉中难得的沁色,这些特征已经是红山古玉典型的研究标本。
这件玉器值得我们研究的是,独具特色的双首创意复合造型。此器为圆雕,造型由上下复合组形,上部分由人首与下半部由人身兽首复合造型。出人预料之外的是,下部分的兽首恰恰被巧妙设计在人腿膝关节部位与双足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创意。从人体身躯的人首与下部腿关节与双足雕琢出兽首的比
例上看,如此和谐一致,纹饰设计疏密繁简有度,雕琢后的艺术效果,形神兼备。此种在腿关节与足上奇形怪状地设计出兽首,显然,红山先民的设计作者,是受当时宗教神话传说影响而设计的变形神迹,夸张奇异,强化其神性,才设计出新颖传奇的双人与兽首复合的神器,充分展示出红山先民玉工卓绝的创意设计能力,也是我们今人无法比拟的。
与上件玉器相比,图95双人首蛇身神器更有特殊的创意,玉器高22cm,宽19cm,厚7Crlo玉器所用玉料系辽宁岫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此器全沁,满浆弥合,包浆正从玉内向外不断溢出。玉器呈红褐、黄褐、黄白、灰绿、黑等多色彩沁。玉器表面布满不规则的沁孔与沁点,此种沁恰是高古玉器的典型特征。
此器为圆雕,造型呈左右的组型结构,由左侧女人首与右侧的男人首组成,在圆柱形连体蛇躯中央的下部,奇异地雕出古朴的双足,此足从两侧不同角度上看,可以实现两足共用,这就是双人首蛇身神器独特的创意设计。从此器人首蛇身奇异夸张的造型看,红山先民的设计者,在这件玉器的造型构图创意时,在注重外形创意设计的同时,更多是受到神话传说的影响,从男女人首连体蛇身的神迹上看,是远古人类始祖女娲与伏羲形象传承,这也正是此件玉器的历史与艺术的科字研究价值所在。
如果说上边两件玉器造型是祖先崇拜信仰的反映,那么,下面这两件玉器反映的则是生殖崇拜的宗教信仰。图96玉图16为一件玉器。这件玉器,高26.5cm,宽7.5cm,厚6.5cm。玉器系辽宁老沟早年开采的玉料琢成。此器全沁,满浆弥合,包浆从玉内不断向外溢出。玉器沁呈灰白,黄褐、红褐、灰黑、深绿等诸色彩沁。玉表布满大小不一的沁坑、沁孔、沁点,此器综合形状为古玉典型的标准造型,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考证科学器。
这件凤鸟复合裸体女神,为圆雕玉器。造型为上下结构,即为裸体少女,在女神首雕琢出一只完整凤鸟,从女神裸体造型反映出当时先民生殖崇拜的信仰,而在裸体女神首上恰恰复合一只凤鸟,从造型形体上看,它体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创意美。从凤鸟首上的神态看,犹如女神戴上高高亮丽凤鸟羽冠,而凤鸟的长尾顺着女神首往下自然垂落,宛如女神飘逸的长发。此器的设计者,在数千年之前能构思出奇妙的设计,真是天才,当时的玉工,又运用了镂空、深磨的雕琢技法,磨制出凤鸟尖喙、凸圆鼓目、凤冠与羽翅模糊美的纹饰。女神以突出圆硕双乳与形体曲线美的纹饰,古朴简洁的纹饰,把裸体女神表现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神韵。这就是红山文化艺术造型创意美设计者,给数千年之后世人留下的宝贵珍品。
反映红山文化生殖崇拜的女神,图97与图31为一件玉器,见1&18页。这件生殖女神玉器,高17.8cm,宽的14.5cm,厚7cm。玉器采用辽宁岫岩老沟玉琢成。此器全沁,满浆弥合,不断外溢。沁为五色:红褐、黄褐、灰白、绿黑、橘黄等彩沁。玉器周身布满不规则的沙咬坑,局部玉质已经沁透,并已钙化。此种沁迹是鉴定高古玉器之重要依据。
此器为圆雕玉器,造型为左右组合。左边为骷髅,右边为裸体生殖孕妇女神。从玉器造型上反映出当时红山先民的艺人,设计创意思想是受生殖崇拜宗教信仰所支配的,所以,才有死神与生殖孕妇女神复合创意的概念。应该说这是红山文化时期艺人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突出宗教信仰神秘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器从造型创意美的角度上分析,选择设计裸体女神来博爱县生殖主题,在裸体女生形体以强化突出女神,坚挺硕大双乳表现生殖孕妇的形象,硕大双乳比例占人体总比例的三分之一,已经达到作者想强化突出生殖孕妇的主题思想。除此之外,在生殖女神形体的创意设计中,红山先民艺人为能充分表现生殖的思想,意料之外地将男性生殖器龟头巧妙自然地设计在女神的头饰上,可谓是独具匠心、空前绝后的创意美经典之作。既落落大方地修饰生殖女神头饰形象美,又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生殖的艺术美。因此,此器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古玉的沁色,就是玉器沉埋入土中,在土里经过一点的年代,被埋所含其他物质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叫做沁色。因此说,凡是入土的玉器必有沁色,而且是入土时间往往越长,沁色越重。
谈及古玉之沁色,尤其是高古的玉器,在我们研究古玉的文献中,明、清两代不少古玉研究大家著书立说进行论述:比如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认为:有沁色的礼器都贵重。朝会所用之玉,出土者带有黑漆古、铁莲青、朱砂斑、酱紫斑、茄皮紫、鹦鹉绿、鸡骨白等沁色为贵重。而清代陈之龙在所著的《格致镜原》中认为:古玉器,有沁五色为神品。刘大同在《古玉辨》中又说: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清代刘心瑶在所著的《玉纪补》中认为:赤玉人间罕有,赤若鸡冠,而又有白玉底章,无上妙品也。显然,这是认为:沁色红如鸡冠颜色者为最佳最名贵的古玉。
但在古代古玉记述中,陈性在所著的《玉纪》中对古玉沁色与变化研究颇多,这些论述对古玉器研究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术语至今仍被鉴赏家们使用。那么,陈性是怎样记述玉器埋在土中发生质地变化的呢(7他说: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如果三代以上旧玉体已朽烂,其质松软,指爪亦能掐落(名日老三代);若秦汉时1日玉,质地虽已烂软,玉性未尽,非刀不能削落;若秦晋六朝旧玉,质地未松,其性尚坚,偶有软硬相间者,系南土中出土之物也;至唐宋时旧玉,质地全在,坚硬如故,唯水银间有沁入玉中耳。
陈性对古玉入土时间研究质地变化的概括,经过我们对红山古玉的沁色与钙化质地变化研究结果进行对照,并不十分全面的准确,除此之外,《玉记》对玉器在土中沉埋龟游发生的颜色变化也作了研究与描述: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理,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随之浸淫于中,如下染缸,遇红即沾红色,遇绿即沾绿色,故入土重出之玉无有不沾颜色者。若无水银沁入,虽邻入颜色色亦不能入玉中也。有受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日王甘黄;有受靛青者其色蓝,名日王甘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日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日纯漆黑;有血沁者其色亦,名日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日鹦哥绿;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等日十三彩之沁。
其中刘心瑶在《玉纪补》中,把出土玉器分为西土和南土两部分,西土包括陕、甘、川、晋,南土是指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在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西北地区的玉器土沁较重,南方的玉器水沁较重。所谓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湿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溽,干结者色易鲜明,润溽色终暗淡。土斑而有瘢痕者,沙土物也;无土斑而有瘢痕者,水坑物也,西北亦有湿土,东南亦有燥土。近水则湿,远水则燥也.
我们研究明、清两代古玉大家所著述的玉器沁色,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运用历代大家对古玉沁色的研究路径,对照与检验我们对红山文化古玉沁色的研究成果。
红山文化古玉因其年代久远,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高古玉器,按照历史上的断代时间应为上至前红山文化时期8000年之久,下为后红山文化时期3500年左右,中间的跨度约5000千年之间,无论是上限与下限,凡是确认鉴定为红山文化的玉器,它的玉质钙化与沁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第一类为玉质钙化腐蚀朽烂的红山文化古玉器。这里列举三件红山高古玉器:图98的绿松石古鱼,从外形上看,其绿松石已全部钙化变性,正如陈性在《玉纪》中所述形如朽骨,3000年烂为石灰,此鱼的实状正像陈性所述几乎不差。图99的玉猪龙,从外形上看,体已朽烂,其指爪也能掐落。足以证实此器入土沉埋应在几千年以上。图1&00的玉龙,此龙系辽宁岫岩的老沟玉琢成。原本色为绿色,但此龙已沁呈红褐色,其玉质已经钙化变性。虽然外形比较完整,但从损坏脱落边缘上看,玉性基本耗尽,余下只剩朽骨的石质,其敲击之声,原本玉质清越悦耳的音质已荡然无存。诸多特性的物证,已证实此玉龙在土中沉埋时间的久远。综上三件实地考证的红山文化玉器,足以证实陈性在《玉纪》中考证的古玉是有一定根据的。同时,也让我看到红山文化玉器朽烂的真实面貌。
第二类为玉质钙化沁透玉内的红山文化古玉器。这里列举4件红山古玉器,图1&01玉勺。此勺从断面上看,玉质系辽宁岫岩老沟玉琢成,玉器外表面已被沁呈红褐色,如果不是断横截面,很难想象,此色已经沁透玉内,足以证实玉器在土中沉埋的时间。图1&02与图48为一件玉器(见1&70页),是鸟柄玉刀。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玉器表面的红褐色已经全部渗透到玉内,没有足够在土中沉埋时间,不能有这样的沁蚀结果。图1&03是玉斧复合怪兽。从玉器边损坏的边缘,已经看到里外玉质的红褐色、枣红色完全一致,说明此器已经腐蚀沁透。图104的蛇身双兽首神器,从玉器外表风化的程度与玉内被腐蚀进去的深褐色看,沁色渗入玉内,完全沁透,并融为一体。如果没有几千年的时间,是没有如此宝贵的标本。所以,此类玉器,从腐蚀的沁质上看,较比第一类腐蚀得较轻,较为适中,是红山文化玉器为数不多见的一种类型,为我们今后研究红山文化玉器丰富多彩的沁色,提供了一类的研究类型。
第三类为玉质钙化一面较重、一面较轻的红山文化古玉器。这里也列举4件红山玉器:图1&05的玉猪龙,玉质系辽宁岫岩老沟玉琢成。此器着地面沁得较重,其玉质已烂朽,但没有着地的那面,玉质还完好,只是沁色渗入玉内,这件玉器钙化出两种不同的结果,说明沉埋玉器的腐蚀土质环境,对玉器腐蚀程度至关重要。图106的这件玉龙,玉质也是辽宁岫岩的玉料琢成,呈淡绿色,玉器也是看地面腐蚀较重,而没着地的这面沁蚀较轻,在玉表面沁轻重过渡十分明显,这也是受沁的土质环境所致。图1&07与图22为一件玉器,见22页的鹗柄玉斧,从器形表面腐蚀程度上看,四周边缘腐蚀得较重,但玉斧中央玉质腐蚀较轻,还能看出玉质原色与润度,说明此斧在土中沉埋环境不一样造成的。图1&08的玉龙首神梳,其沁色已经是红褐色,从沁蚀现状看,也是一面较重,局部出现沁孔、沁坑,显然是着地所致。而另一面较轻,其玉质是玉料绿的本色,仍然清晰可见,这是典型沁蚀各占一半的玉器。
上述我们研究的是,红山文化三类玉器玉质钙化的不同程度。在钙化程度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红山文化玉器一般性的沁色规律。首先介绍红山文化玉器比较常见的几种典型沁色:
红山文化鸡骨白沁色玉器:这4件玉器为组,均为鸡骨白色。图1&09为裸体生殖女神,玉器表面沁色呈白中泛微黄色,玉器满浆弥合,并有冰裂纹出现;图1&1&0,玉神人首,是片状神器,也是白中泛黄沁色,局部也有冰裂纹;图1&1&1是玉蚕,玉器表面有沁痕,白中泛黄,从已破损局部看,玉质已经钙化很深,沁透深处的鸡骨白色与表面一致;图1&1&2为玉鹃,此鹃局部沁色较重,腐蚀重部的玉质已经沁透,从里往外透出白中泛微黄的颜色,尤其玉鹗的冰裂纹更为典型。
这一组红山文化鸡骨白玉器,是不可多得的典型器。首先,因为它是不同形制同一沉埋坑中的玉器。虽然都是一坑中的鸡骨白玉器,但是玉器薄厚,在土中沉埋所存放的位置不同,沁斑与腐蚀程度也不尽一致,由此说,是一组极好标本,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铁锈沁红褐色玉器:我们同样选择了4件红褐色沁色深浅不一的一组玉器,分别是:图1&1&3与图74为一件玉器,见221页的人身龙首纹饰玉神器,此器原本色为辽宁岫岩老绿色玉料,但经地下几干年的沉埋,备柙土甲即矿物元素已经全部沁入玉内,玉器已沁成深褐、黑中泛微黄色。这说明此器入土沉埋的地域应该是红山文化遗址区,辽河流域和内蒙古地域中含铁矿物元素较多的土质所致。图114与图22为一件玉器,见22页鸟柄玉斧,玉器满浆弥合,局部边缘玉质已经钙化,沁色已入玉内,且较为均匀,是典型的红褐色,从沁色推测玉器入土沉埋地质应该是红山文化辽河与内蒙古一带土质沙化干燥含铁矿物成份较高的地域。图1&1&5的人兽双首神器,玉器满浆弥合,沁色呈均匀的红褐色在放大镜下观察,沁色已渗入玉内,如果不在土中沉埋几千年以上,不会渗入玉内如此均匀。同时,也只有含铁矿物成份高的土质,才能沁出多彩美丽的沁色。图1&1&6是玉蜗牛形神器,玉器表面依晰可见红褐色沿沁脉渗入玉内,形成云雾与脑冻的沁纹,十分美丽壮观。从我们在东北红山文化遗址中所见到各种沁色的红山古玉,此类沁色的玉器较为常见。所以,我们推断这应该是红山文化玉器沁色较重的主流沁色。
红山文化黑漆古沁色玉器:这组沁色有三件玉器,图1&1&7的玉龟,此龟为辽宁岫岩绿中泛黄玉料琢成。玉器全沁,局部边缘玉质已经钙化。边缘多处为典型的黑漆古沁,推测此器沉埋的土中含有金属或水银成分较高的矿物元素,才使此器沁成如此难得的沁色。图1&18的玉猪龙,其如环的屈体,沁入玉内很深的黑漆古沁色,从云雾状沁脉上看,渗入玉内已经很深,至少说明两点,一是猪龙入土质中含有较高金属矿物成分,二是此器也一定在土中沉埋数千年以上,才能形成这样的沁色。图1&1&9人身牛首独角神,此器也是辽宁岫岩绿中泛黄玉料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沁浆由玉内径外不断溢出,这正是高古玉器的重要物证。此器人身部分的沁色依次沁入,其底部黑色几乎沁透。这件红山文化玉器中黑漆古沁色最为典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为以往的古玉黑漆古沁色,是大墓中水银沁所致。而在远古新石器红山又化时期,先民迎没有友明水银技术_产品,在这种条件下,此件玉器居然被沁成如此典型黑漆古沁色,不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吗?
红山文化绿色沁时期:此沁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稍有的一种沁色。图120是古勺,也称为指南勺。此勺所用玉料系辽岩早年开采的老沟玉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正不断向外溢,此现象说该玉器是高古的活玉。此器为典型的铜沁绿色,而这件玉器所处新石器时代还没有发明铜的治炼技术,此铜是怎么来的呢?根据玉器被沁包浆与斑痕分析,玉器沉埋土质一定是含有较高铜矿物成分的地域所致的沁色。而图1&21的这件玉猪龙,从外表沁痕与沁色上观察,与上一件玉勺的情形大体一致,从玉色沁入深度上看,比玉勺所沁要深与透,由此推测该玉猪龙入土时间应该在数千年以上。古传说铜沁为绿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在没有铜的情况下,仅仅靠土质中含有铜的矿物成分,就将玉器沁成美丽多彩的绿色沁,实在是不可多得,多么有宝贵的研究价值。红山文化枣皮红沁色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还能时常见到下面三件像枣皮红沁色的玉器。图片1&22的玉熊神器,玉器系采用辽宁岫岩玉料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正由玉内向外溢出。此器通体全沁,呈枣皮的红色,非常艳丽。123和图1&24的两件均为玉串珠,两串玉珠均为辽宁岫岩玉质琢成。玉器通体全沁,满浆弥合,玉珠绝大部分均已沁成枣皮红色,玲珑剔透,温润可爱,尤如熟透了透明的鲜枣子。此器之所以沁得如此艳丽,推测是玉器沉埋土质含有较高赤色矿物成分,加上有足够地下沉埋时间与腐蚀的环境,才沁呈美丽枣皮红沁色,是难得的红山古玉之标本。红山文化鱼籽斑沁色玉器:鱼籽斑沁色玉器,起初,只是在古代玉器研究的书籍里看到有关记述,没想到有幸在红山文化古玉中见到如此珍贵的实物。图1&25的这件龟身人首神器,系用辽宁岫岩玉料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龟身布满不规则成片的鱼籽斑沁痕。图126的这件圆孔玉璧,此器也是辽宁岫岩玉料琢成。玉器全沁,局部沁蚀较重,玉器表面出现几片不规则的鱼籽斑。这种沁痕在红山文化玉器中为数不多,很难见到,为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白雾状水沁色玉器:图127的鸟猪形玉器,此器造型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较为少见,曲体如环为猪龙体,但猪龙首却变成了鸟首,而鸟首又以浅浮雕的纹饰为主。玉器全沁,满浆弥合,布满白雾沁。出现这种沁状,只有一个环境,就是玉器沉埋的土质地域一定是常年积水才出现白雾沁迹。图1&28的玉龙,玉器采用辽宁的墨玉琢成。玉器全沁,满浆弥合,包浆正在向四周外溢,周身是典型白雾水沁斑痕。由此说,上述两件玉器的水沁物证,为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多种沁色提供了标本。
红山文化黄色沁玉器:在鉴赏古玉时,行家习惯称黄色为土沁,而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我们看到这种沁色的玉器较多,这是和红山文化遗址区沉埋玉器的土质有关,就地域的土质而言,我们已知红山文化区域十分广阔,大兴安岭西南端内蒙古的巴林左旗、辽河水系的内蒙古赤峰、敖汉翁牛特旗、通辽等地的科尔沁大草原,辽宁的凌海喀喇沁左旗,锦西、阜新、大连地区等地域中有沙土,黄土、黑土、地形与土质复杂,干湿度不同,温度差别也很大。但总体上来说,在红山文化遗址区内,沙漠的土质较多,所以,出现黄色沁的玉器自然也就较多。如图1&29与图9为一件玉器见9页,马蹄器,玉质是辽宁岫岩的老沟玉琢成。玉器全沁,沁色呈锈红,红褐、王甘黄、橘黄、灰黑、黄中泛绿等多色彩沁外,此种红色是沉埋在沙漠土质中数千年以上才能形成的沁色。图1&30与图44为一件玉器见1&64页,人身鹗首冠饰神器,玉器全沁,满浆弥合。沁色呈黄褐、红褐、枣红、黄白、灰绿等诸色沁,已入玉内,并已沁透玉质。从器物全身布满的沙咬坑来分析,此器也是沉埋在沙漠土质几千年以上,这种斑痕与沁色唯有沙漠土质才能形成,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土质的依据之一
影响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除土质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玉质的影响,当时,所处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一般都用岫岩绿玉,绿玉受沁之后,多呈现出甘黄色、锈红色、土褐色、深诸色、灰黑等诸色。从红山文化玉器实物沁色上分析,上诉诸色不一定全部都集中在一件玉器上,这是因为受沁土质环境与时间不同所致,有的可能突出一二种沁色,有的可能更多些,有沁重的玉器表面粗糙难看,干涩枯死,根本就看不到华美斑斓的色彩。
(责任编辑:雪 日)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img src="images/img/315.80.jpg" alt="内容页右侧广
最新图片文章
CopyRight 2011---2013& 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