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爆竹声中一岁除个叫亚儿的女性角色关于森林的电影叫什么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Pi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这里竟然是沙发。。
   亲王关于圆周率的那段故事有没有颠覆性解释。。
  只能坐亲王家的地板了。。
  占天花板,缺少的一颗星星是为什么呢?
  蛮有道理的,不过好黑暗。。。
  因为我点错了……
  为什么设定是佛教徒,还有日本舰船,是因为想说日本那么擅于表现人性暗黑面都选择了那个光明美好的故事吗,呵呵。
  分析得很透彻了
  我的天啊 居然还有第三个故事 我以为有第二个故事就够黑暗了 ............... 天啊 我一直坚信的都是第一个故事 我甚至都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 我又颠覆了................. 这电影居然这么这么复杂 吗..............................
  解答了我最后一丝困惑 够透彻
  第三个故事想象过度了。
  D第三个故事是啥?我觉得你想多了
  我没有办法不在意PI那本被刮走的日记本。。。会不会也有什么寓意呢
  貌似有点理,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大一样
  我就是不太明白派为什么要在食人岛上系上绳子,不过LZ解释也有一定道理
  至今看到的少年派最中肯的影评。高明
  也许很多人脑子中闪过同样的直觉和想法,楼主把这种想法推理表达得很清晰,赞
  解读得很完整啊
  原来绳子是在跟母亲告别,还有之前说的不记得告别那天也是这个的呼应
  楼主好强
  当时和朋友讨论说食母的情节,朋友指出其中一个BUG是母亲的死亡与食母在时间上隔了100多天 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推理相当到位和明晰
  很多结论在别的文章上都看到过 只是没有这么透彻
  膜拜下
  这个帖子一出,讨论可以结束了。
  我不想知道真相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性使我们选择记忆的模样,不想记起的就选择忘记或者美化它?
  楼主 帮我解答一下吧 Pi在海上到底漂了多久 那么久尸体会腐烂成怎样?还能食用吗?? 另外看着亲人在眼前腐烂就已经会让人疯掉了 为什么会让她腐烂在眼前 而且竟然还会食用???
楼主已经严重剧透了!!!!太赞了!去过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当PI在学校向老师和同学们自我介绍时,已经给整个影片主题做了预演。当人处于一种绝境时,无论你是否具有信仰还是其他,都回归到圆点,预示着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兽性面。对于电影主人公pi在黑板上写了整整三版关于派(π)的无穷位小数值时,其实就是为故事起放大铺垫的作用,这种暗示也就不言而喻……
  分析得好彻底
  很喜欢这部电影,和楼主的影评。
  有幸拜读,作者真是观察入微,思维缜密,我 想导演就喜欢你这样的观影人。有幸认识下不。
  可以分析下 pi到沙滩后说:在我接触沙滩的那一刻犹如接触到了上帝的脸颊(记忆)和看见帕克离开却没有回头心很痛,怎样理解。感觉里面很有寓意。谢谢
  像楼上所说 我觉得第三个解读的最大问题是时间 按照剧情从开始漂流到食母的时间是不是太久 尸体在那样的环境中应该无法存放那么久吧
  这第三个故事不就还是第二个故事么。。
  太透彻了!我看了两遍,都还是有疑惑,看了你的文章,豁然开朗了~~
  好透彻。。。看的时候就觉得每一句台词都有深意,但是来不及体会,看完以后满心失落又失重,现在终于圆满了。。。
  其实关于母亲这个也是有提示的。为什么他在看到酸吞噬掉鱼,后来又看到莲花里的一颗牙齿的时候,明白了这是食人岛。一般来说都会知道这是酸液岛啊什么的,而且躲到树上就可以躲开。
  喜欢你这篇影评的解读
  “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亲王。。。
  为什男孩把自己改名叫π,估计就是他的故事就等于这个无解的符号,无限循环,没有尽头。
  是不是得祥瑞御兔?
  牛掰!
  为啥吃母亲代表着安逸呢
  我直接给跪了!!!
  嗯,很详细
  我读书时,没发现阿南蒂这个角色,而电影里有,我还一直很纳闷
  你这样解读就说的通啦
  pi说橱子杀死他母亲扔进海里喂鲨鱼时我就很奇怪,前面橱子都吃了一个,怎么可能会扔掉一个呢,你这说法很正确,帮我解决为什么后面会出现的食人岛的原因了~~谢谢~~
  怪不得,一开始老虎对PI的怒张嘶吼,是兽性在对人性的步步紧逼。后来PI用食物来驯服老虎,是饿到极致后兽性与人性达成了统一。暴风雨来临前的圣光,PI高呼神迹,要逼老虎直视,是人性的反扑,结果是一场空前的灾难,让PI哭天吼地为什么要这样吓它,人性与兽性同时被压迫到最虚弱,信仰无法解决外在,要一起死了,所以食人岛来了。
    说起来之前厨师骂妈妈,中国水手去安慰一家人,说: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所以在船上,人肉也并不是人,只是食物而已。
    李安对宗教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PI在教堂里问牧师,为什么要让无辜的人饱经苦难从而信仰?信仰没法解决苦难中的最需要的外在,但是却让苦难中的人找到最后一点人性的支撑。PI信仰那么多,不过是遇到什么信仰什么,需要什么就信仰什么。所以李安也许没有态度,只是描述。
    还有,最后船靠岸,回归人类社会,老虎头也不回的离去,这是必然的,PI说他哭是因为失去了老虎,因为人生的不断放下(注意是放下,不是失去,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也就是PI,能为自己食人找到信仰借口的PI,面对失去不断自我放下。)而来不及好好告别,这多矛盾,离开兽性不是好事吗,就算老虎是朋友,因为老虎帮助自己活了下去,可是与其遗憾没跟老虎好好告别,不是应该遗憾没跟自己失去的所有——被食的母亲与食母的自己,好好告别吗?这点始终没想通,还是说李安是想表达,人性与兽性是一体两面?
    最后,为毛PI的儿子叫拉维,哥哥的名字?
   lele_lfm
    
    可以去读读书喔,电影里无法对心理描写太多
    书里对Pi的内心描述比较详细,你可以窥探下他的宗教情感
  托托
  
  恩恩~~我已经准备去看原著了,这会儿主要是想先锻炼下思维。。
  我觉得母体存放时间问题,只是李安为了整体叙事而弱化的,所以有人说食人岛上的根茎与狐獴是隐喻肌肉纤维与蛆虫,合理,不然为什么这岛要全是纵横交错的根茎与密密麻麻的狐獴呢。
  话说还有,第二个故事还有不合理的点啊,PI说他杀死厨师时,厨师是自己过意不去而不反抗,PI还说了两遍,可是厨师那么凶残的人,杀人食人都轻易,不可能抛弃母体,也不可能自己反省找死啊。肯定还有深意。。 还有那个浮起来的香蕉,除了为了隐射第一个故事虚构,也应该还有深意啊,不然为什么是香蕉呢,话说我都往性方面去想了,还是不解。
  动脑啊动脑~~
  嗯呢!蛤蛤蛤!慢慢想吧!
  吃掉母亲,是这整个故事的G点,假如没有,那么整个电影将失色至少三分!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
  
  
  可是为什么他离开的时候,还要在船上装很多根茎与狐獴呢?
  看了那么多冲击性的影评,楼主又震撼到我了,第三个故事。。。所谓不愿想起,选择性忘记的。。第三个故事。。。确实汗毛了站了起来。。。
  听到电影中的第二个故事时想到的就是,pi和老虎去了哪里?然后想想,他们确实是相互对应的。老虎最开始的名字是thirsty,搞错之后换了名字叫richard parker,而pi去偷圣水时,牧师说,you must be thirsty,,,而这个thirsty又隐喻了很多东西,人的本能、欲望、兽性等等。至于楼主提到的第三个故事,真的是没有敢去想。。。
  看海上漂流的时候感到画面美丽的同时就有深深的恐惧感了,看完影片之后真的是充满各种敬畏感,原来我真的是悲观主义者吗。最后祥瑞御免。
  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原来我是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
  本来以为是两个故事。。。看到这个之后。。。。。吓尿了。。。。。TT
  被刻意解读了 无意义
  
  
  原来我是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
  楼主太赞了。刚失恋的我光对着老虎的背影哭得稀里哗啦。 没仔细想那么多。
  我觉得亲王的影评最有味道也最有深度
  有那么多要解读的吗 食人岛上的根本不是莲花
  和我的想法一样,第二个故事必然不是最终版本。
  不过母亲的遗体也可能是被PI割了去钓鱼,这样也相当于PI间接的吃了自己的母亲。
  果然还是亲王的评析精准合理,一篇足矣。
  不错,终于理解了岛上莲花的隐喻,
  在PI和保险人员叙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他明确地说是厨师杀了母亲,然后母亲掉进大海,他看见有鲨鱼在附近,楼主前文也提到了,如果PI真的吃了母亲的尸体,为什么要给这样一个明确的说法,为什么不直接略过,或者他不敢看结果就好?
  关于第一个破绽:原著中最后有交代,日本人回去后有做过关于一大捆香蕉是否能浮起来的实验,结果是可以的。
  
  关于第二个破绽:有给出这样的结论,妈妈是海葬的,印度的宗教里有海葬,所以海葬也是很有可能的。电影奇幻场景里的一幕有大量飞鱼,相信是一种隐喻,是隐喻妈妈的尸体抛入海中引来鲨鱼及大量鱼群。之后大量鱼群拼凑成妈妈的样子,也是对这一说法的一个支持。
  
  另:
  PI在离开食人岛之前,吃了大量的海草,准备了大量的根茎和给老虎准备了充足的狐獴。根茎和狐獴是表示肌肉组织和蛆。如果在发现林中莲花后惊觉,还能继续消耗妈妈的身体,未免也太可怕了。
  
  实在接受不了食人岛是妈妈的这个残忍说法。我认为食人岛是厨师。一切也都解释的通。
  1,是母亲奉献出了自己,是母亲用自己拯救了儿子。母亲是毗湿奴神的化身。这不是单纯的食母。知道释迦牟尼佛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喂鹰的典故吗?母亲献出了自己,拯救了儿子,化身莲花,森林中莲花中的牙齿是母亲的,也是毗湿奴神的舍利。印度教和佛教,讲的是牺牲与舍身。
  2,飞鱼,代表的是海上的浮尸;从海中打上活鱼,杀而食之,暗示的是从海上捞起其他落水者杀而食之。
  或者对宗教有更多了解,能更深地理解本片。
  3,“派”这个代表圆周律的名字,是一种科学的象征,而“派”的本来的名字,因和小便同音,而被”派”视为一种羞辱,是一种宗教的像征,一个人两个名字实际是一回事情,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正如科学和宗教,实际上是一回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派”在海上同时利用了种种科学的海上生存方法,也同时运用了他对毗湿奴神的崇敬来拯救自己的内心。这种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在片中比比皆是,比如父亲和母亲的对立等。
  我还想问问是为什么PI显示了对老虎的怜悯?
  其实电影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什么是真相呢?你愿意相信什么,你就会把它当作真相。就像很多观众认为的,第一个故事是真相,或者第二个,亦或者是第三个,派自己都说了,只有他一个当事人,因此无论他说什么,都没有证据证明。只是作为观众,你的主观性决定你会选择哪一个故事作为真相。
  在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完全不能相信第二个故事,多希望那是派为了满足世俗的口味而编造的。但是当我将脑中线索一一对应之后,我猛然发现,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里派都撒了谎,真相,至少是我愿意相信的,是最残酷的第三个故事。
  给文章补充一点,猩猩最后被杀的时候是没有头的。
  而派在表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说,厨子把母亲的尸体扔下了海。
  实际上扔下的只是母亲部分的尸体,这句话里派掩盖了自己食母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观众说,看电影的时候感觉食人岛的头部特别暗的原因,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头了。
  解答了我关于食人岛是一个女性形象的疑问,感谢LZ
  这ID是李安的小号吗!?
  我也坚信影片的亮点出现在前面而不是后面
  超越了以往的所有影评!!!!太牛B!! 这篇影评在不完美的时机
完美逆袭!!楼主大赞!!!!!
  关于食人岛的解释,楼主说了的非常深刻
  也让昨天看完电影的我,有了全面的理解
  
  本来不相信第三个故事的,看了上面的解释,相信了
  两个故事都是假的,电影里的台词很清楚,这是两个“STORY”。这两个故事隐喻的是信仰和现实。电影里的台词也说了,两个故事里,船都沉了,只有我一个生还者。我讲了两个故事,无人知道真假,你愿意相信哪个?信第一个的就是有信仰的,所以他说“上帝与你同在”.........对应到现实中,没人见过上帝,安拉或者释迦摩尼,留下的只有各种经文。有信仰的人相信神的存在,正如派的母亲,无信仰的人认为科学才是世间的真理,正如派的父亲。
  我认为李安的这个电影不是让大家探究哪个故事是“真”的,而是在阐述什么是信仰。
  这是我看到最好的,最有理有据的影评,迫不及待回复了。
  分析的很透彻,楼主太赞了,
  对这本电影的解析不会就此终结的,楼主从pi的描述展示了整个电影的全貌,但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有待解答,pi的日记写下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自建一艘小船,鲸鱼打翻急救干粮是否有个bug,尸体存放白天过后怎么食用等等,不过这次观影的体验就个人而言太震撼了,为李安鼓掌,为楼主加油!
  很详细,准备再去看一遍,我也很喜欢李安的作品,耐人寻味,有空也去看看原著
  很深刻的影评,标记一下。
  分析的真不赖,可惜我宁愿当做一个3D+IMAX的《人与自然》节目看了,起码和老婆看个乐呵,若告诉她这个答案,太黑暗了。不过若没有这些,整部片子真的失色不少。必须顶你
  看完后虽然也想到了第三个故事,但实在有点泯灭人性了。一直在想pi的爱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看过楼主的解释,豁然开朗。
  过去就放下吧~
  哎,当时被画面的精美,以及与老虎之间的争斗-友好的感情给感染,没把他讲的第二个故事放在心上,如今看到,似乎,后者是故事的真相,感伤中~~~
  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解答一下母亲被杀后的下落吗?真心不喜欢楼主的分析,一来黑暗,二来尸体很快腐坏,厨师也没吃人啊,只是割尸体上的肉上鱼饵,他也知道吃鲜肉吧?派还吃他妈的尸体,吃了几天,船上有冰箱吗?有蛆虫也吃,操,楼主闻过尸臭吗?知道腐烂的尸体有多大毒性吗?
  第三个故事没想到,很黑暗,但想想阿南蒂那一段,楼主说的有点道理。
  碎片的细节。但是没有联系起来。看完后才发现应该是深不可测的。果然。
  虽然部分觉得LZ的推理有些牵强,但很大一部分解决了疑问。我宁愿相信pi是用母亲的肉钓鱼了
  李安如果看到这些过渡解读应该会笑死吧……反正我觉得很搞笑
  我觉得不对,厨师将PI的母亲抛尸,这里难道就不能说是厨师也有着仅有的那么一点善念吗,后面PI不也说了,他杀厨师时,厨师都没有反抗,这样不就解释厨师吃了斑马不吃猩猩的矛盾嘛。
   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解答一下母亲被杀后的下落吗?真心不喜欢楼主的分析,一来黑暗,二来尸体很快腐坏,厨师也没吃人啊,只是割尸体上的肉上鱼饵,他也知道吃鲜肉吧?派还吃他妈的尸体,吃了几天,船上有冰箱吗?有蛆虫也吃,操,楼主闻过尸臭吗?知道腐烂的尸体有多大毒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说原著里,pi还吃了便便的。。。~
  食人岛给我的感觉倒是如PI每日睡前祈祷祭拜的印度神,白天给予恩赐,晚上给予惩罚,不应该代表母亲,而应该代表信仰。
  故事比爱伦·坡的小说还惊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个人认为。
  分析的太强大了
  你这影评太让我幻灭了。
  说不错,分析的很到位。有好多是自己看的时候没想到的。虽然之后觉得没有像画面意思那么简单。这也太复杂了
  豁然开朗,一定要再看一次!
  厨师不是死于食物匮乏,而是死于精神奔溃,在那种环境下,真是生不如死,所以厨师很“自私”地选择了死。
  影片开始,描绘一个唯美的动物园,生灵非常的憨态可掬。一开始以为作者只是在描绘一个奇幻的场景。我后来觉得,这些只是派对父亲的感觉,对父亲的怀念,动物园是父亲一手经营的。可以说是父亲的全部事业,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场景,这样一种令人无比追思的音乐来怀念他的父亲,和父亲之间的亲情所在。我的父亲在今年一次意外中去世,在我小时候,我父亲带我去过济南金牛动物园,上海西郊动物园,还有若干动物园,我的感觉和派一样,觉得场景很熟悉,只是因为这样的音乐,我不知道情为何起,居然影片一开始就泪流满面。后来看到他的父亲遇难,我就肯定这一段更多是传达派和父亲间美好的亲情,这一段不仅仅在于表象的唯美。
  
  写得真不错,看完之后还是逃进第一个故事了
剧情 / 奇幻 / 冒险
苏拉·沙玛 / 拉菲·斯波 / 伊尔凡·可汗 / 杰拉尔·德帕迪约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一光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