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考语文病句选择题】病句求解…最好写一下每个错误选项的错误所在…

淘宝皇冠店铺推荐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病句竟有七十多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病句竟有七十多处
我发现,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些句子有一些语法上的错误,这些句子也就是病句。它们本不应该出现课本中,因为课本是全国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模仿的样板。有人说,有一些文章因为时代不同,标准不一,所以按现在的病句判断标准难免有一些问题,那么请问,我们对于这样的错误到底该不该包容并谅解呢?如果我们的师生对此宽容一些,那么,若那些没入教材的文章也有病句,我们是否也该宽容呢?假如这样,高考试卷是否真应该有病句类型的题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适用的教材应该很严谨了吧,多少专家和学者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于其中啊!但我们不能总是仰视,质疑和批评是必要的,也是理解和把握的一种方式。当很多人都盲从和迷信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人清醒。这不是反叛,而是促进。
本文的结构总体上分为四块,一是位置,即在课本上的位置;二是错句;三是错因分析;四是修改后的句子。
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说明》,第2页第8行
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
三.错因分析
缺少必要的介宾短语
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把它融化在民族风格中。
必修1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10页第三节第一句,第10页第三节第六句(分别是全文第三节第一句,全文第三节第六句)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到了你
三.错因分析
&&&&句式杂糅,后一句实际上是两句话合在一起的,一句是“今天我看到了雪”,另一句是“雪使我想到了你”。而这句话又不是兼语句,因为动词“看”不可兼语,所以是病句。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它使我想到了你。
必修1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12页第4至7行,全文第八节第四至七行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三.错因分析
&&&&中途易辙,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的主语都是大堰河,但第四行的主语却变成了她的乳儿,否则,第四行的主语如果是大堰河的话,那此行中的“妈”即是大堰河的妈,也就是乳儿&外婆,这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因为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人。所以,此句的主语就是大堰河,但与上文不衔接。
第四行改成“为了他,让她的乳儿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第32页第一段第4行,全文第一段第四行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三.错因分析
&&&&主语混乱。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主语是“他”,第三、四、五、六句的主语不是“他”,是抓他的人,第七句的主语是他,但第八句的主语又变成了打他的人,第十一句的没有主语,但很明显又是“他”。这样主语总是变来变去,第三至六句没有明显主语,应该是承前省,但是承不了前,第十一句没有主语,也承不了前。或者说,这个句子不流畅。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这些人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遭到痛打,那些人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他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第32页第1段第6行,全文第一段第六行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三.错因分析
主语混乱。第一句的主语是“批斗”,第二句的主语是“他”,第三句没有主语,因而可以看作是承前省,如果这样,那就是“他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这是不可能的,游街示众是他不愿意的,他怎么可能让别人拖着他这样呢,所以第三句的主语一定不是“他”。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 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第32页第1段第9行,全文第一段第九行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三.错因分析
&&&&缺少主语和宾语。第二句和第三句缺少宾语“它”,如果不补充这个“它”,那么或许可以理解成小狗用脚踢。前三句的主语都是“别人”,第四句没有主语,如果承前省的语,那么主语也应该是“别人”,显然“别人都没有用”是一句让人不明白的话,也不符合当时的逻辑,所以应该把这个主语补充出来。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它,拿棒打它,这些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第32页第2段第2行,全文第二段第二行
&&&&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三.错因分析
用词不当,“适合”用在此处不当,“适合”一般不与“条件”搭配,可改成“符合”。
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符合养狗的条件。
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第32页最后一行,全文第三段第五行
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通讯社”是个集合名词,不能拍摄电视剧,只有具体的人才能拍摄,所以将主语改成人就可以了。
一家日本通讯社的记者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第33页第7段第1行,全文第九段第一行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第二句没有主语,一般应是承前省,但前句主语是“隔壁”,表处所,意为房子,后句主语却不能是房子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他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39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一段第一行
在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和离任港督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号驶离——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三.错因分析
破折号使用错误。此处破折号既不是补充说明,也不是上文的总结,第一句是个介宾短语,第二句提主干即为“游轮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里只讲述了一件事,不是时间,所以最后一句与上文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在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和离任港督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号驶离。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4页第7段第1行,全文第七段第一行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三.错因分析
标点错误导致无法理解。第一句的句号应为逗号,因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详细说明;第一句后的逗号应为句号,因为下文讲红砖墙。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4页第7段第1行,全文七段第一行
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三.错因分析
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第二句的主语应是承前省,可那样不能理解。
工房区域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或工房区域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把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两块。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4页第7段第2行,全文第七段第二行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三.错因分析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放在句子开头,没有主语,不存在承前省的问题,所以应该把主语补出来,根据上下文推断,应该是“工房”作主语。其后的三句都没有主语,按汉语表达的惯例,应该可以理解为承前省,那么最后一句以“工房”作主语就不通,错误是句式杂糅,一句话把两句话“一共一百八十户”和“一楼一底的房屋”混在一起,即一个主语管两个宾语,它们的谓语却不一样,“一楼一底的房屋”与“这些工房”搭配,其谓语应该是“是”,即“这些工房是一楼一底的房屋”,而同样的谓语与后一个宾语搭配就不通了,“这些工房是一百八十户”显然不通,房子显然不是户,后一句的主语应该为“有”,这样就通了,“这些工房有一百八十户”。所以如果修改的话,要么还是以“工房”为主语,那么就应该改成“都是一楼一底的房屋,里面住着一百八十户”;要么把后一句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改成“一楼一底的房屋一共一百八十户”。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这些工房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楼一底的房屋一共八十户。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5页第2段第1行,全文第九段第一行
&&&&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
三.错因分析
&&&&主语不一致。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主语都是包身工,第三句的主语却是包工头。
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由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5页第5段第1行,全文第十二段第一行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晨光”有什么“线条和影子”呢,晨光只有投射到物体上才能形成影子。第二个错误是“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缺少介词“在”。
四点半之后,在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6页倒数第三行,全文第二十段第一行
&&&&这只是常有的例子的一个。
三.错因分析
&&&&缺少介宾短语的相应结构。在“例子”后应该加一个“中”,表示“例子”是介宾短语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中字,则“例子”作“一个”的定语,显然,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子”作为名词是不能修饰数量词“一个”的,只能说“一个例子”。
这只是常有的例子中的一个。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7页第2段第2行,全文第二十二段第二行
&&&&试验工就表示准备将一个”生手”养成为一个”熟手”。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意思含混。此句“试验工”做主语,是一个人,谓语“表示”相当于“是”,即前后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准备将一个‘生手’养成一个‘熟手’”却是一件事,一定不表示一个人,所以前后搭配不当,按原来句子的表达,没法理解。
&&&&试验工即”生手”,他们的名称即表示他们不懂将要干的工作或工作干得不熟。但他们经过工厂严格的培训后必将成为一个”熟手”。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7页第2段第3行,全文第二十二段第三行
&&&&最初的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
三.错因分析
&&&&语意不明。最初的钱是什么?根据经济学常识,我们知道,可能是贝壳或盐什么的,此处前后不搭配。把“钱”改成“工钱”就行了。
&&&&最初的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7页第2段第3行,全文第二十二段第三行
&&&&最初的工作范围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之类。
三.错因分析
&&&&语序不当。
工作的最初范围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之类。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7页第3段第1行,全文第二十三段第一行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三.错因分析
&&&&前后主语不一致,导致搭配不当。第一句的主语是“铁门”,第二句没有主语,把第二句的谓语和宾语提出来,是“好像奴隶”,如果主语依然是“铁门”,显然不能搭配,而文中第二句真实的主语应该是“包身工”。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来。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7页第3段第3行,全文第二十三段第三行
&&&&一出门,这人的河流就分开了。
三.错因分析
&&&&语意不明。“这”既可修饰“河流”,也可修饰“人”,如果这修饰“人”的话,即“这人”的“河流”,意思是这个河流是某人的,表示真正的自然界的河流,它怎么能分开呢?如果“这”修饰“河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通顺的。不如直接把“人的河流”写成“人流”,就不会有问题了,因为“人流”是一个词。
&&&&一出门,人流就分开了。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7页倒数第6行,全文第二十三段第十七行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
三.错因分析
主动被动不分。“亲近”前应该加一“被”字。如果不加这个字,就表示她们自己不去亲近别人,实际上是她们被别人厌恶,别人不愿意理她们。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被亲近的原因。
&&&&必修1第11课《包身工》,第48页第4段第7行,全文第二十六段第七行
&&&&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
三.错因分析
&&&&缺少宾语。第二句如果没有宾语,意思就是她可以欺侮别人。所以加上一个词“他们”,意思就明了了。
&&&&包身工是没有”朋友”和帮手的!什么人都可以欺侮他们,什么人都看不起她们。
&&&&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第4页第三段第二行,全文第七段第二行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三.错因分析
&&&&“不用说”有歧义。第一句单独来看,意思就是采莲的人不必说很多话,显然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采莲人不多,但看采莲的人却很多。
&&&&必修2第2课《囚绿记》,第10页第2段第1行,全文第二段第一行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地面,纸糊的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三.错因分析
&&&&主语不一致。第一句的主语是“我”,后一句的主语明显是“房间”,但根据承前省的原则,第二句没有主语,那主语也应该就是“我”,显然是不可能与“地面”等相搭配。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这里有砖铺的地面,纸糊的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必修2第2课《囚绿记》,第10页第5段第1行,全文第五段第一行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
三.错因分析
&&&&句式杂糅。这里应该是两句:“我怀念着绿色”和“这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因此,改的时候把它们分开就可以了。如果不这样,那么,这个句子没有办法提出主干。
&&&&我怀念着绿色,它让我把心都等焦了。
&&&&必修2第2课《囚绿记》,第10页第5段第3行,全文第五段第三行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三.错因分析
&&&&句式杂糅。
&&&&我的心情急不暇择,即使一枝之绿我也视同至宝。
&&&&必修2第2课《囚绿记》,第11页第5段第3行,全文第十一段第三行
&&&&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三.错因分析
&&&&标点符号错误。“它的固执”和“无亲热”应该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要用顿号。
&&&&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第58页第4段第1行,全文第四段第一行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
三.错因分析
&&&&中途易辙。“这些动物是在游戏”的主语是“动物”,下一个句子没有主语,意为承前省,但是如果主语也是“动物”的话,其主干就是“动物是游戏”,显然搭配不当。因而在省略了主语的句子前应该加上明确的主语。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它们的行为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
&&&&&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第59页第2段第2行,全文第七段第二行
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
三.错因分析
用词不当造成搭配不当。“引起”与“伤害”不能搭配。
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造成彼此伤害。
&&&&&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第59页第2段第2行,全文第七段第二行
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三.错因分析
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造成后一句的承前省主语搭配不当。第一句原句的主语是“攻击”,第二句没有主语,即承前省,那么第二句的主语也就是“攻击”,显然与“信赖”不能搭配,所以必须将第一句的主语换掉,使第一句与后一句的主语一致。
因为这种游戏要求攻击的双方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第59页第4段第1行,全文第九段第一行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三.错因分析
&&&&主谓搭配不当,“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的主干是“行为引起兴趣”,这个搭配是没有问题的,下一句没有主语,也就是承前省,因而主语也是“行为”,但放在后一句中,然后提主干“行为成为领域”是不能搭配的,因而最后一句必须得改。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第59页第5段第2行,全文第十段第二行
&&&&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错因分析
&&&&缺少介词
&&&&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从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第60页第1段第6行,全文第十二段第十一行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三.错因分析
&&&&无主语。第一句是介宾短语,第二句以“使”开头,因而第二句没有主语。
&&&&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第25页第3段最后1行,全文第三段第一行
&&&&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三.错因分析
&&&&误将介词用作动词。“有”是动词,这句的主干应该是“结果被布置”。
&&&&我们的结果却早已被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布置好了。
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第26页第一段第6行,全文第五段第七行
借了许多好听的理由为名
三.错因分析
第一种改法:借了许多好听的理由;第二种改法:以许多好听的理由为名。
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第27页倒数第6行,全文第第三十三段第二行
他是一位完善的绅士,充满着最卓越的特点。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卓越”和“特点”不能搭配,“卓越”只可与人或人的品质相搭配。
他是一位完美的绅士,拥有最优秀的品质。
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第27页倒数第5行,全文第三十三段第三行
说一句发自衷心的话。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
说一句发自内心深处的话。
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第28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三十四段第四行
凭着真诚的赞美,我认为他是一个才德优异的人,他的高超的禀赋是那样稀有而罕见。
三.错因分析
&&&&语义重复
&&&&我认为他是一个才德优异的人,他的高超的禀赋是那样罕见。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7页第1段第4行,全文第一段第四行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只有”和“需要”只能保留一个词,才能与后面的宾语搭配。
&&&&他只有温暖和食物的要求。或他只需要温暖和食物。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7页第1段第4行,全文第一段第四行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这几句的主语都是“母亲”,最后一句的主语与宾语不能搭配,提主干就是“母亲是阶段”不合逻辑。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就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7页第2段第3行,全文第二段第三行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和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三.错因分析
标点错误,排比句之间应该用分号。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和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7页第3段第2行,全文第三段第二行
&&&&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
&&&&一个新的因素就会出现在儿童的这一阶段。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7页第3段第3行,全文第三段第三行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或者做别的东西。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一样东西”后存折号后的三个并列物是对“一样东西”的详细解说,但其后却都是动宾短语,“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做别的东西”都是不是东西,而是做的事。“一样东西”一定是物,而不是动作。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一首诗、一幅画或者别的东西。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8页第1段第3行,全文第三段第八行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
&&&&给比得被给更能使自己满足。&或给更能使自己满足。
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8页第2段第4行,全文第四段第四行
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
三.错因分析
介词使用不当,“于”是此处多余,如果有这个“于”字,那么“于”作“被”讲,结果其意义与原来的表达相反。
&&&&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母亲。
&&&&必修5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第10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四段第九行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
三.错因分析
&&&&“们”使用不当
&&&&我们教师都怕他。或教师们都怕他。
&&&&必修5第3课《边城》,第14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一段第一行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于安揖保守。
三.错因分析
&&&&介词使用不当,“于”字多余,“注重”可直接还宾语。
&&&&十余来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安揖保守。
&&&&必修5第3课《边城》,第14页第2段第1行,全文第二段第一行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
三.错因分析
&&&&介词使用不当,应该加一个“在”字。
&&&&三个节日在过去三五十年前。
&&&&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第41页第2段第2行,全文第三段第二行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错因分析
&&&&介宾短语缺少搭配词
&&&&但是在文学方面,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第42页第2段第2行,全文第八段第二行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它的直指的意义”是一个短语,中心语是“意义”,而后去没有相应的谓语与之搭配,所以应该把这个短语改成一个主谓句。“它可联想到……”这个句子搭配不当,“它”在这里指的是“烟”,显然,“烟”是不能联想的,它没有思维的本事,因而在“可”之后加“使人”,句子就通顺了。
&&&&比如说“烟”,它有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使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必修5第9课《说“木叶”》,第45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一段第一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三.错因分析
标点错误,造成理解困难
&&&&方案一&&&《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方案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方案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九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第49页第1段第2行,全文第一段第二行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人是不可能发生问题的,人自身只会出现问题。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问这个问题。
&&&&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第49页第2段第3行,全文第二段第三行
&&&&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三.错因分析
&&&&状语位置不当
&&&&中国最好的戏剧诗,远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第52页第1段第3行,全文第九段第五行
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三.错因分析
第一,“型式”错误,要么“类型”,要么“形式”,此处应为“类型”,第二,“在西洋诗”应为“在西洋诗里”。
跟中国田园诗同一类型的作品,在西洋诗里自成风会。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5页第5段第1行,全文第五段第一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错因分析
&&&&主语的不当结构造成主宾搭配不当或难辨主语。“为”字改成“的”字。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6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六段第一行
&&&&这一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三.错因分析
&&&&主宾搭配不当,主干为“体系为方法”,不合逻辑。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体系。
或:这个体系的主要结构为木材结构。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7页第1段第1行,全文第十段第三行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三.错因分析
&&&“除掉”是动词,不能当作介词用,它不能跟“之外”组合搭配。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非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7页第1段第6行,全文第十段第七行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三.错因分析
&&&&所字结构往往是“所+动词+名词”,因而后一句的“所”字去掉。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7页第2段第3行,全文第十一段第三行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三.错因分析
&&&&介宾短语结构错误,或介宾短语搭配不当。
&&&&在颜色的使用上(或在使用颜色方面),中国建筑是世界中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7页最后1段第1行,全文第十四段第一行
&&&&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三.错因分析
&&&&未能正确使用介词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57页最后1段倒数第6行,全文第十四段第六行
&&&&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
三.错因分析
&&&&“使”字缺少宾语。
&&&&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它(或它们)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
&&&&必修5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第61页第4段第4行,全文第八段第四行
&&&&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
三.错因分析
&&&&用词不当,“构成”指结果,改成“构造”指过程。
&&&&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造一片发育中的组织。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4页第2段第9行,全文第二段第九行
&&&&我想这些牧师盘算,如果这些最终都没有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如此之感恩戴德,以致忽视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
三.错因分析
&&&&用词错误。“以致”是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结果)。此处“以致”后的句子并不是不好的结果。
&&&&我想这些牧师盘算,如果这些最终都没有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如此之感恩戴德,而忽视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5页第6段第4行,全文第八段第四行
&&&&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
三.错因分析
&&&&缺少谓语,主语是“你”,“在实际上”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不作主干成分,“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是一个名词短语,“不可能预言出来的”作“数字”的定语,因而这个句子如果提主干的话,那就是“你数字”,什么意思呢?所以有必要改一下,给句子弄一个谓语。
&&&&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数字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5页第7段第3行,全文第九段第三行
&&&&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
三.错因分析
&&&&句式杂糅,“更”与“得多”不能放在一句子中同时使用。
&&&&但是要做更长远和天气预报。
或但是要做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5页最后1行,全文十段第二行
&&&&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
三.错因分析
&&&&主宾搭配不当
&&&&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性。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6页第2段第1行,全文第十一段第一行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
三.错因分析
&&&&搭配不当,“事物”是不能“发生”的,“发生”只能与“事情”相搭配,而“事物”与“发现”相搭配。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根本不在乎。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6页第2段第1行,全文第十一段第一行
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
三.错因分析
用词错误,“变成”改成“变得”。
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得混沌。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6页第3段第3行,全文第十二段第三行
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同类的辐射,但是要更微弱得多
三.错因分析
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同类的辐射,但是要微弱得多。
或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同类的辐射,但是要更微弱。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7页第4段第1行,全文第十七段第一行
我们可以从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
三.错因分析
介词误用,将“从”改为“通过”。
我们可以通过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
&&&&必修5第13课《宇宙的未来》,第68页第2段第4行,全文第二十段第四行
这些残余物的相撞会使一些被抛到星系外面去。
三.错因分析
宾语缺少中心语。
这些残余物的相撞会使其中的一些被抛到星系外面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修改病句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